氨基端抗体论文-谌海兰,陈特,毕小云

氨基端抗体论文-谌海兰,陈特,毕小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端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氨基端前B型钠尿肽,单克隆抗体,亲和纯化,心力衰竭

氨基端抗体论文文献综述

谌海兰,陈特,毕小云[1](2017)在《氨基端前B型钠尿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经典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氨基端前B型钠尿肽(NT-pro BNP)单克隆抗体,将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和亲和力鉴定,并用于免疫学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方法用带His-Trx-标签蛋白的NT-pro BNP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使用PEG1500化学融合法将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用不带标签的NT-pro BNP对获取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反复多次克隆筛选,将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腹腔注射Balb/C小鼠诱导产生腹水,经蛋白G亲和纯化后获得NT-pro BNP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亲和力和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成功进行细胞融合并获得4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抗体分泌亚型为Ig G1,可特异性识别NT-pro BNP。经腹腔体内诱生法和蛋白G亲和纯化,获得高质量NT-pro BNP单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抗体效价在1∶10~5以上。结论通过传统经典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成功制备NT-pro BNP单克隆抗体,为NT-pro BNP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刘海超[2](2014)在《小鼠多囊蛋白1氨基端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是一种常见的以双肾形成多个进行性增大囊肿为主要特征的单基因遗传病,研究表明,ADPKD是由PKD1或PKD2基因突变所致。PKD1和PKD2基因分别编码蛋白Polycystin-1(PC1)和Polycystin-2(PC2),而PC1和PC2可相互结合形成蛋白复合物,并参与多条常见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PC1或PC2蛋白功能的缺失将导致这些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因而成为这些肾囊肿形成的分子基础。但是,目前对ADPKD发病过程中PC1和PC2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仍然知之甚少。最新研究表明,PC1整个胞外区可在G蛋白偶联受体样蛋白水解位点(GPS)处发生顺式自水解切割,并被释放至肾小管管腔中,很可能作为配体而发挥其生物功能,并有可能在肾小管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因而有必要制备针对多囊蛋白1(PC1)胞外区的抗体,为分析PC1胞外区生物特性和功能提供工具。本研究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PCR扩增编码小鼠Pkd1的氨基端474E-640L的cDNA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GST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上,在IPTG诱导下产生小鼠PC1抗原(mPkd1-N).纯化浓缩目的蛋白并制备兔抗PC1氨基端多克隆抗体(mPkd1-Np),并以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方法分析该兔抗PC1氨基端抗体的特异性。我们成功地构建了mPkd1-N片段真核及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实现表达,并制备了抗小鼠PC1氨基端的多克隆抗体mPkd1-Np。通过生化和细胞学方法证实了该抗体针对PC1的特异性,得到了高效价、特异性的兔抗nPkd1-Np多克隆抗体,为揭示PC1胞外区氨基端的生物特性和功能奠定基础。另外,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利用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小鼠模型和永生化肾集合管细胞系,以及本课题制备的兔抗mPkd1-Np多克隆抗体,我们发现PC2的缺失下调PC1的表达。该研究结果说明PC1可能是PC2的下游因子,这为多囊蛋白(PCs)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上下游关系,从而加深我们对ADPKD囊肿生成分子机制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4-01)

刘海超,李渊,李奥,陈远,孙春阳[3](2013)在《小鼠多囊蛋白1氨基端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其生物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针对多囊蛋白1(PC1)胞外区的抗体,为分析PC1胞外区生物特性和功能提供工具。方法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PCR扩增编码小鼠Pkd1的氨基端474E-640L的cDNA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GST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上,在IPTG诱导下产生小鼠Pkd1抗原(mPkd1-N)。纯化浓缩目的蛋白并制备兔抗PC1氨基端多克隆抗体(mPkd1-Np),并以Westernblot法、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方法分析该兔抗PC1氨基端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成功地构建了mPkd1-N片段真核及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实现表达,并制备了抗小鼠PC1氨基端的多克隆抗体mPkd1-Np。通过生化和细胞学方法证实了该抗体针对PC1的特异性。结论成功制备了高效价、特异性的兔抗mPkd1-Np多克隆抗体。(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张继希,张志远,张宜娜,周永辉,张祥[4](2012)在《猪唾液酸黏附素氨基端结构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克隆出猪唾液酸黏附素的近氨基端结构域基因,进而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重组蛋白,以制备多克隆抗体。试验中应用RT-PCR技术从健康仔猪肺巨噬细胞中克隆出猪唾液酸黏附素的近氨基端结构域的cDNA序列,并将其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Sn150,成功表达了分子质量大小约为43.1ku的γ亚单位重组蛋白。将重组蛋白pET-Sn150免疫小鼠,制备获得鼠抗pET-Sn150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将得到的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方法检测,ELISA测定多克隆抗体的血清效价为1∶12800;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证明,制备的鼠抗pET-Sn150多克隆抗体可以与重组蛋白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证明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试验克隆出猪唾液酸黏附素的近氨基端结构域基因并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09期)

陈玉升,韦连登,范蓉,罗彬,何少健[5](2011)在《肿瘤睾丸抗原OY-TES-1氨基端截短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原核表达的OY-TES-1氨基端截短蛋白(OY-TES-1-N),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扩增编码OY-TES-1-N 268个氨基酸(A6-R273)的cDNA序列;将PCR产物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MAL-C2,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化DH5α菌;通过蓝白斑筛选、DNA测序筛出阳性菌;在优化条件下用IPTG对阳性菌进行诱导表达MBP/OY-TES-1-N融合蛋白;上Amyloseresin亲和层析柱纯化,行Western blot鉴定。以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血清,经活化琼脂糖微球纯化后,采用ELISA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抗血清的效价和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成功诱导表达出MBP/OY-TES-1-N融合蛋白。以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抗体效价为1∶1 000,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该抗体能与目的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地表达并纯化了MBP/OY-TES-1-N融合蛋白,并制备了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葛晓冬,邹佳,杨艳丽,刘友生[6](2007)在《抗人脂多糖结合蛋白氨基端片段抗体dsFv V_L链的构建、表达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抗人脂多糖结合蛋白氨基端片段(NH-LBP)抗体的Fv L链引入半胱氨酸(Cys),并表达、纯化。方法应用mega-primer PCR方法,在抗NH-LBP单克隆Fab抗体的轻链基因骨架区中引入编码Cys的基因序列,将目的序列放入载体pET-28a(+),于工程菌BL21star(DE3)中表达及TALON柱芯亲合纯化,通过ELISA法初步鉴定其与NH-LBP的结合力。结果dsFv VL链的Thr21替换为Cys,扩增出基因片段长约为650bp,经BL21star(DE3)菌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8×103的目的蛋白,与NH-LBP具有一定的结合力。结论抗体轻链中成功引入了Cys。(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14期)

章容,王长松,刘友生,李红[7](2005)在《抗氨基端脂多糖结合蛋白单链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制备的抗NHLBP单链抗体的体内外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抗NHLBP单链抗体阻断LPS与U937细胞的结合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抗体干预后不同时相点的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含量的变化;同时观察小鼠部分内脏器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经抗NHLBP单链抗体干预后,U937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小鼠经scFv抗体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肝、肺组织的炎性改变明显减轻、浸润的炎细胞减少;肾组织的炎性改变不明显;小鼠血浆中TNFα浓度在烧伤合并内毒素处理后即显著增高,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5),干预组与相应时相点的模型组相比,在最初3h内差异有显着性(P<0.05)。IL6含量在建模3h以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5);干预后IL6的含量下降比较明显。结论抗人源化氨基端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单链抗体对内毒素血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明确了LBP在内毒素生物学效应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24期)

王长松[8](2005)在《人源化氨基端脂多糖结合蛋白(NH-LBP)基因工程抗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是临床创(烧)伤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LPS是G~-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当细菌死亡时LPS释放入血,由肝细胞产生的LBP将其传递给靶细胞膜上的CD14(mCD14)或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CD14(sCD14),叁者形成LPS/LBP/CD14叁联复合体,再经过TLR4-MD2-MYD88跨膜受体识别复合物向靶细胞内传递信号,促使胞浆内的NF-κB易位至胞核,导致一系列转录因子的活化,进而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atic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生理状态下循环血液中只有5—10μg/ml的LBP,在内毒素血症时LBP的浓度可以增高10倍左右,低浓度的LBP可将LPS与CD14的结合放大3-4个数量级。经定点突变以及LBP衍生肽的竞争性抑制研究,提示LBP结合LPS的位点定位于LBP氨基末端部分的第91-100位氨基酸残基。因此推测阻断LBP与LPS的结合有可能中断或减弱LPS活化靶细胞的效应,能够阻断这种保留与LPS结合序列的截断型人氨基末端LBP(NH-Lipopolysaccharide bmdmg protein,NH-LBP)的抗体对全长LBP可能具有同样的阻断效应。 目前针对拮抗LBP的研究如动物源性的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多肽等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研究结果显示动物源性的抗体存在以下局限性:制备工艺复杂,难以大量生产;杂交瘤细胞的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人抗鼠抗体(HAMA);难以制备融合蛋白等。全长抗体由于分子量较大,在组织内的渗透性较差,从血液循环中清除速度慢。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基因工程抗体,使人们得以对动物源性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构建人鼠嵌合抗体或全人源化抗体,而且抗体的形式也多样化如scFv,dsFv,双功能抗体,Fab',Fab'_2和miniantibody等。基因工程抗体既可从杂交瘤细胞中制备,也可从未经免疫的脾淋巴细胞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产生:可(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5-05-01)

赵海丹,梅长林,李林,孙田美,张树忠[9](2004)在《抗多囊蛋白1氨基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多囊蛋白 1胞外区氨基端的单克隆抗体 (mAb) ,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 :以肾组织总RNA为模板 ,用RT PCR扩增多囊蛋白 1胞外区氨基端的编码基因PKD1cDNA。将该基因克隆到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QE3 0中 ,转染大肠杆菌M15。以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表达多囊蛋白 1胞外区氨基端的组氨酸融合蛋白 (PC1 e2 ) ,用亲和层析法纯化。以纯化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 ,取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株Sp2 / 0进行细胞融合 ,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 ,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化。mAb的特异性用间接ELISA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 :克隆到两个编码多囊蛋白 1氨基端的cDNA片段 (50 2bp和 471bp)。构建的表达质粒经酶切和DNA测序证实 ,为所需要的质粒。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 (Mr)分别为 1980 0和 1890 0的融合蛋白 ,经Westernblot鉴定 ,均为多囊蛋白 1的融合蛋白。用Mr 为 1890 0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 ,得到杂交瘤细胞株 7B1。Westernblot分析表明 ,该细胞株分泌的mAb能特异地与多囊蛋白 1氨基端结合。结论 :本实验表达了PKD1多拷贝区所编码的PC1 e2 ,成功地制备了抗多囊蛋白 1胞外区N端的mAb。(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秦卫松[10](2001)在《穿孔素氨基端肽段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和信使核糖核酸的定量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穿孔素(perforin,又称pore-forming protein,PFP)是一种分子量为 67 kD,存在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NK细胞胞质的细胞毒颗粒中的糖蛋白,能于靶细胞膜上聚合,形成一个5~20nm的活性孔道,使靶细胞渗透压改变而溶解。也可能是细胞毒颗粒内的颗粒酶 A、B(granzyme,GraA,GraB)通过此PFP形成的孔道进入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已经在PFP基因敲除小鼠中对PFP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发现,PFP介导的细胞毒是机体杀伤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重要机制,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清除自体反应性B细胞和抗原特异的T细胞调节免疫应答。PFP介导的细胞毒也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过程,并与多种疾病的免疫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然而由于正常人外周血CTL和NK细胞中的PFP蛋白含量很低,不易通过分离纯化而获得,限制了对PFP与这些疾病的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试图在已克隆人全长 PFP cDNA,并成功表达 PFP 羧基端 124个氨基酸肽段的基础上,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表达对PFP溶解功能起主要作用的氨基端22~139位 118个氨基酸的肽段(hPFP-N)。用PCR扩增得到编码hPFP-N的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KG质粒中,构建成表达hPFP-N的重组质粒pGEX-KG/hPFP-N,将该质粒转化 E.coli BL21菌株,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与 hPFP-N的融合蛋白位于包涵体中。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存在下超声处理,使得到的融合蛋白包涵体溶解。通过谷胱甘肽琼脂糖柱亲和层析获得纯化的GST/hPFP-N 融合蛋白,经凝血酶酶切去除GST部分,得到纯化的hPFP-N蛋白。获得的hPFP-N蛋白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与兔红细胞共育,呈现明显的钙依赖的溶血活性,与PFP的特征相一致。利用纯化的hPFP-N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血清, 二 第二军医大学学位论文Weste。印迹分析表明,所制备的多抗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大肠杆菌菌体蛋白、GST等均不反应。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该多抗能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天然PFP蛋白反应。 此外,PFP介导的细胞毒对肿瘤细胞有显着的杀伤作用,在监视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有关正常人和肿瘤病人的穿孔素mRNA的定量检测,国内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制备了竟争性模板,建立定量RT{CR方法,检测了部分正常人及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的穿孔素mRNA水平,为选择与PFP途径密切相关的肿瘤病例,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作准备。结果发现,6例健康成人的外周血穿孔素rnRNA含量为”54.6土12.2 fg…g RNA;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穿孔素 mRNA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有显着降低(P<0乃*;6例乳腺癌患者及5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穿孔素m洲A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说明穿孔素mRNA水平的降低可能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除穿孔素途径以外,还存在其他抗肿瘤的效应机制。(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1-05-01)

氨基端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是一种常见的以双肾形成多个进行性增大囊肿为主要特征的单基因遗传病,研究表明,ADPKD是由PKD1或PKD2基因突变所致。PKD1和PKD2基因分别编码蛋白Polycystin-1(PC1)和Polycystin-2(PC2),而PC1和PC2可相互结合形成蛋白复合物,并参与多条常见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PC1或PC2蛋白功能的缺失将导致这些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因而成为这些肾囊肿形成的分子基础。但是,目前对ADPKD发病过程中PC1和PC2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仍然知之甚少。最新研究表明,PC1整个胞外区可在G蛋白偶联受体样蛋白水解位点(GPS)处发生顺式自水解切割,并被释放至肾小管管腔中,很可能作为配体而发挥其生物功能,并有可能在肾小管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因而有必要制备针对多囊蛋白1(PC1)胞外区的抗体,为分析PC1胞外区生物特性和功能提供工具。本研究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PCR扩增编码小鼠Pkd1的氨基端474E-640L的cDNA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GST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上,在IPTG诱导下产生小鼠PC1抗原(mPkd1-N).纯化浓缩目的蛋白并制备兔抗PC1氨基端多克隆抗体(mPkd1-Np),并以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方法分析该兔抗PC1氨基端抗体的特异性。我们成功地构建了mPkd1-N片段真核及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实现表达,并制备了抗小鼠PC1氨基端的多克隆抗体mPkd1-Np。通过生化和细胞学方法证实了该抗体针对PC1的特异性,得到了高效价、特异性的兔抗nPkd1-Np多克隆抗体,为揭示PC1胞外区氨基端的生物特性和功能奠定基础。另外,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利用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小鼠模型和永生化肾集合管细胞系,以及本课题制备的兔抗mPkd1-Np多克隆抗体,我们发现PC2的缺失下调PC1的表达。该研究结果说明PC1可能是PC2的下游因子,这为多囊蛋白(PCs)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上下游关系,从而加深我们对ADPKD囊肿生成分子机制的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端抗体论文参考文献

[1].谌海兰,陈特,毕小云.氨基端前B型钠尿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鉴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2].刘海超.小鼠多囊蛋白1氨基端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3].刘海超,李渊,李奥,陈远,孙春阳.小鼠多囊蛋白1氨基端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其生物特性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

[4].张继希,张志远,张宜娜,周永辉,张祥.猪唾液酸黏附素氨基端结构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J].中国畜牧兽医.2012

[5].陈玉升,韦连登,范蓉,罗彬,何少健.肿瘤睾丸抗原OY-TES-1氨基端截短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免疫学杂志.2011

[6].葛晓冬,邹佳,杨艳丽,刘友生.抗人脂多糖结合蛋白氨基端片段抗体dsFvV_L链的构建、表达和鉴定[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7

[7].章容,王长松,刘友生,李红.抗氨基端脂多糖结合蛋白单链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5

[8].王长松.人源化氨基端脂多糖结合蛋白(NH-LBP)基因工程抗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5

[9].赵海丹,梅长林,李林,孙田美,张树忠.抗多囊蛋白1氨基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4

[10].秦卫松.穿孔素氨基端肽段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和信使核糖核酸的定量检测[D].第二军医大学.2001

标签:;  ;  ;  ;  

氨基端抗体论文-谌海兰,陈特,毕小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