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 ELISA 检测 SARS-CoV 特异性抗体

通过 ELISA 检测 SARS-CoV 特异性抗体

一、应用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论文文献综述)

曲园园[1](2021)在《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筛选与抗体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是一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SARS-CoV-2感染人体所导致的疾病。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为病毒突变提供了大量机会。SARS-CoV-2刺突蛋白(S)上的突变可对SARS-CoV-2的感染性、致病性产生较大影响。中和抗体可以有效阻断SARS-CoV-2的感染,但目前已有多种SARS-CoV-2突变株对已上市的单克隆抗体逃逸,因此开发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以及研究识别不同表位的协同作用抗体,是未来SARS-CoV-2治疗性抗体开发的方向。本研究筛选得到了 12株单克隆抗体,并对抗体的亲和力、中和活性等生物学功能进行评价,同时也评价了抗体对SARS-CoV-2突变株的中和活性,最后得到了 2株高亲和力,可有效中和多种突变株的中和性抗体。本研究从COVID-19疫情早期恢复期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扩增得到抗体基因,成功构建Fab噬菌体抗体库。抗体库库容较高,多样性良好,满足抗体筛选的基本需要。本研究使用SARS-CoV-2 S蛋白的三个片段,包括RBD(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S1和S2对抗体库进行筛选。经3轮筛选过程共获得12株序列不同的特异性针对SARS-CoV-2 S蛋白的人源单克隆抗体。经ELISA鉴定,9株抗体与RBD结合,3株与S2结合,未筛选到与S1蛋白N端结构域(Nterminal domain,NTD)结合的抗体。在9株RBD特异性抗体中,两株抗体(F61、H121)具有高亲和力、高中和活性;一株抗体(A199)具有高亲和力,但无中和活性。表明结合于RBD的抗体不一定为中和抗体,RBD蛋白上存在非中和表位。9株RBD特异性抗体可根据其识别的抗原表位被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一种以F61为代表,能够识别位于位于G446-S494范围内的具有高中和活性的线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竞争表位。另一种以H121为代表,识别与ACE-2结合位点不重叠的位于RBD蛋白侧面的中和表位。这表明不与ACE-2竞争的抗体也可能具有中和活性。最后一种抗体A199识别一种与ACE-2结合位点的非重叠,且不具有中和活性的表位。由于目前多种SARS-CoV-2突变株带有S蛋白突变,本研究评价了9株RBD特异性抗体对SARS-CoV-2 S蛋白单氨基酸突变的中和效果,F61和F163可有效中和多种S蛋白单氨基酸突变株。F61和H121可有效中和B.1.1.7和B.1.351,可作为突变株的候选治疗抗体。F61和H121的混合物可更有效的中和SARS-CoV-2野生株、B.1.1.7株和B.1.351株,该混合物具有更广泛的中和效果,可避免免疫逃逸发生。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得到了2株(F61和H121)具有高亲和力、高中和活性的、识别不同抗原表位单克隆抗体。这两株抗体可有效中和包括B.1.1.7和B.1.351在内的多种突变株。二者的混合物可更有效的中和SARS-CoV-2野生株、B.1.1.7株和B.1.351株,可避免免疫逃逸的发生。这两株抗体可作为突变株的候选治疗抗体,并为当前和未来的疫苗设计、治疗性抗体开发以及SARS-CoV-2及其新变种的抗原诊断提供了指导。

林立鹏[2](2021)在《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与迅速扩散,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快速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预防手段都是控制疫情的希望。本文通过前期的特异性抗体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诊断价值研究以及后期对SARS-CoV-2疫苗的免疫有效性的研究,希望为临床防疫工作提供思路与建议。1.评价SARS-CoV-2特异性抗体IgG和IgM检测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国内已陆续开展SARS-CoV-2疫苗接种工作,疫苗主要来自国内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通过检测接种该疫苗成年人的抗S蛋白的IgG和IgM,了解和分析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4月16日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94例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标本。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的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分析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2.从100名接种过SARS-CoV-2疫苗的成年志愿者中采集166份血标本,并收集40份未接种SARS-CoV-2疫苗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初步了解并分析SARS-CoV-2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结果1.(1)SARS-CoV-2特异性的IgG和IgM抗体检测结果:COVID-19患者中IgG阳性89例(94.68%),IgM阳性78例(82.98%),IgG/IgM(IgG和IgM抗体任一阳性即确定为阳性)阳性91例(96.81%);对照组标本中IgG和IgM均阳性的1例(0.62%),单IgG阳性1例(1.24%),单IgM阳性1例(1.24%)。(2)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以核酸检测阳性为金标准,IgG/IgM诊断COVID-19的敏感性96.81%,特异性98.14%,准确度97.65%,阳性似然比51.95,阴性似然比0.03,约登指数0.95。IgG阳性、IgM阳性、IgG/IgM阳性诊断敏感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G/IgM的诊断敏感性最高。(3)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COVID患者中有4例为主动筛查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即患者检出IgG/IgM阳性的时间早于核酸确诊时间(发病天数<0),对不同病程患者的IgG和IgM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在0~7d时,IgG阳性和IgM阳性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第一次注射疫苗后采集的66份标本中IgG全部为阴性,阳性率为0(0/66),IgM阳性率为4.54%(3/66)。(2)第二次注射后采集的100份标本中IgG阳性率为71%(71/100),IgM阳性率为20%(20/100),总阳性率为71%(71/100),其中注射后第14天的7例标本中有1例IgG阳性,即阳性率为14.29%,而第28天至35天的标本阳性率达75.27%(70/93)。(3)我们通过统计分析第二次标本的IgG抗体检测结果(样本发光值/临界值)和阳性转换率,对比发现男性的中位数结果为4.87(2.14,9.13),女性的中位数结果为3.76(2.06,10.23),p=0.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IgG阳性率为64.29%(27/42),女性的IgG阳性率为75.86%(44/58),p=0.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又把年龄组分为三段(分别为<30岁,30-49岁,50岁及以上)进行统计比对,检测结果中位数分别为6.15(2.24,11.32),4.21(2.19,9.10),2.28(1.41,7.29),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分别为83.33%(15/18),71.64%(48/67),53.33%(8/15),p=0.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研究对象第二次抽血标本的阴性结果检测发光值要比对照组的检测发光值高,所以我们将两组数据也进行统计比较。发现实验组IgG中位数结果为0.32(0.22,0.54),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2(0.11,0.14),P<0.001;实验组IgM中位数结果为0.27(0.14,0.50),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0(0.08,0.11),P<0.001。显示无论是IgG还是IgM,两组结果差距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对94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研究发现,SAS-CoV-2特异性IgG或IgM抗体检测在COVID-19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是COVID-19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指标。2.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了解并分析COVID-19疫苗的免疫效果,明确了疫苗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免疫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杨韧[3](2021)在《MERS-CoV与SARS-CoV-2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一类含包膜结构的单股正链非节段的RNA病毒,广泛分布于多种哺乳动物宿主中,具有跨种传播能力。目前已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有7种,其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与 201 9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是三种高致病人感染冠状病毒,在不同地区国家都曾造成严重的疫情危害。MERS-CoV自2012年首次于中东地区发现,2015年曾在韩国引发严重疫情,而至今依旧在部分地区发现偶发病例。2019年12月底由SARS-CoV-2引起的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疫情快速在全球蔓延,至今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针对几种高危冠状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性药物。因此,开发安全且有效的疫苗是控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亚单位疫苗及核酸疫苗,具有安全性高,易于生产制备研发等良好特点。本文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使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制备了基于MERS-CoV S蛋白RBD结构域的亚单位疫苗蛋白,使用肌肉或滴鼻免疫的方式在小鼠体内评价了抗原蛋白免疫原性。另外,研究基于重组RBD蛋白设计制备了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疫苗与自扩增RNA(Self-amplify mRNA,saRNA)疫苗,并在小鼠体内对两种RNA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的评价。COVID-19疫情早期,我们设计了密码子优化序列的SARS-CoV-2 S蛋白的DNA疫苗与mRNA疫苗,其中mRNA疫苗与上海斯微公司合作研制。两种核酸疫苗在不同品系小鼠内进行免疫应答研究,并进行攻毒保护实验,探究疫苗的保护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MERS-CoV RBD重组亚单位疫苗和mRNA疫苗的设计与免疫原性研究MERS-CoVRBD偶联不同三聚体基序在CHO细胞表达制备的蛋白具有不同的聚集倾向,偶联T4f基序的RBD蛋白可以形成以三聚体为主二聚体为辅的高聚集态。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铝佐剂或铝佐剂联合CpG ODN均可以有效在BALB/c小鼠内诱导高滴度中和活性的抗体,不同佐剂的使用在细胞免疫水平表现有所差异。重组蛋白RBD-T4f配合CTA1-DD或CpG ODN佐剂滴鼻免疫可以有效诱导系统性及呼吸道局部免疫应答,在血液及呼吸道黏膜均可检测到高滴度的中和活性抗体,并可在肺组织局部检测到的高水平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重组抗原RBD-T4f序列插入体外转录载体,通过酶促反应制备了重组抗原的mRNA与saRNA疫苗。研究同时对SFV4骨架saRNA的体外转录反应进行优化,成功制备了完整专一的长链saRNA分子,优化后的saRNA进入小鼠体内后可以持续表达目的蛋白至少11天。使用LPP技术包裹的重组抗原RBD-T4fmRNA疫苗初免后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IgM应答,两次免疫可以诱导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高剂量三次免疫可以诱导一定水平的中和活性抗体产生。使用in vivo jet-PEI包裹的saRNA疫苗在免疫两次后可诱导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应答,但难以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应答。2.SARS-CoV-2 DNA与mRNA核酸疫苗免疫原性与保护效果研究研究对SARS-CoV-2 S蛋白序列进行人源细胞密码子优化,基于该序列设计制备了 DNA疫苗与化学修饰的mRNA疫苗。DNA疫苗使用肌肉免疫附电穿孔免疫部署后,可以有效诱导具有中和活性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并诱导高水平Th1偏向的特异性细胞免疫。高剂量两次免疫后可产生攻毒保护效果。mRNA使用LPP技术包裹后物理稳定性良好,该方法生产的mRNA-LPP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后可诱导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且具有一定的广谱中和性,可中和多种突变株病毒。高剂量两次免疫后,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与Th1偏向的细胞免疫记忆可保持13周。SARS-CoV-2攻击后,高剂量单次与两次免疫的C57BL/6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显着降低,并有效缓解炎症病变;高或低剂量两次免疫的BALB/c小鼠也表现出相似良好的攻毒保护效果。另外,mRNA-LPP疫苗在恒河猴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诱导高滴度广谱中和抗体,并产生攻毒保护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CHO制备的MERS-CoVRBD-T4f重组抗原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诱导高滴度的中和抗体,配合合适的佐剂可以用于传统疫苗及黏膜疫苗的制备。基于重组抗原RBD-T4f设计的mRNA与saRNA疫苗诱导体液免疫能力相对有限,但可以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基于SARS-CoV-2 S蛋白优化序列的DNA疫苗与含化学修饰的mRNA-LPP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及高水平的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合适的免疫剂量与方案可以诱导足够强的免疫应答,产生攻毒保护效果。这些研究为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江凡[4](2021)在《高致病冠状病毒纳米抗体的构建与中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冠状病毒传播速速快、感染后果严重,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持续的威胁。到目前为止,总共出现三次冠状病毒的暴发流行,其一是2003年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非典型肺炎,其二是2012年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引起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其三是2019年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遗憾的是目前仅针对SARS-CoV-2有上市疫苗,对SARS-CoV和MERS-CoV既无可用疫苗也无特效药。中和抗体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RBD)能够强烈地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是抗体甚至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目前,针对SARS-CoV和MERS-CoV的单克隆抗体研究较多,包括人源抗体、鼠源抗体和人源化抗体等。纳米抗体作为目前已知的可结合抗原的最小抗体,保留了较高的抗原亲和力和特异性,具有分子量低、易于制备、免疫原性低、组织渗透力强等优点,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MERS-CoV纳米抗体的研究极少,对SARS-CoV纳米抗体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以SARS-CoV和MERS-CoV的受体结合域为靶点,展开了对SARS-CoV和MERS-CoV特异性纳米中和抗体的研究。1、抗MERS-CoV纳米中和抗体研究。为了筛选MERS-CoV纳米中和抗体,使用MERS-CoV S1和S蛋白分别对MERS-CoV RBD特异性纳米抗体库进行了四轮筛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定出三株亲和力较高的抗体。然后,通过竞争性ELISA、生物膜层干涉实验等鉴定出识别位点与Nb MS10(Nb MS10为此前筛选到的一株抗MERS-CoV纳米抗体)不同的一株抗体M34,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制备了抗体蛋白。利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测定了M34与MERS-CoV S1蛋白的结合亲和力(Kd=222 p M),通过假病毒中和试验验证了该抗体的中和活性(IC50=15.2 ng/m L)。通过竞争性ELISA证实M34与DPP4受体竞争性结合MERS-CoV RBD。进一步又通过流式细胞术试验和细胞-细胞融合实验探究出该抗体通过阻断RBD与DPP4的结合而发挥作用。最后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预测了M34与MERS-CoV RBD结合的空间结构,结果提示M34可能通过其残基G54与RBD上的残基Y523形成氢键而相互作用。2、抗MERS-CoV双表位中和抗体研究。为了减小单一抗体的应用导致病毒逃逸突变发生的可能性,将上一部分筛选到的抗体与此前实验室鉴定的抗MERS-CoV特异性抗体Nb MS10通过一个短肽进行连接,构建了抗MERS-CoV双表位抗体,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该抗体。然后通过ELISA测定了该抗体与MERS-CoV S1的亲和力,利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测定了该抗体与MERS-CoV S1蛋白的结合亲和力(Kd=36 p M),通过假病毒中和试验鉴定了该抗体的中和活性(IC50=11.1 ng/m L)。结果证实改造后的双表位抗体,其亲和力、中和活性等生物学功能没有降低,并且对D539A/N突变的假病毒也具有了中和能力。3、抗SARS-CoV纳米中和抗体研究。为了筛选SARS-CoV纳米中和抗体,以SARS-CoV RBD免疫羊驼,免疫后利用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建立了噬菌体展示的纳米抗体库。分别以SARS-CoV RBD和S1为抗原对抗体库进行了四轮筛选,通过ELISA鉴定出了四株高结合力抗体,选择了其中结合力最高的S14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利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测定了S14与SARS-CoV S1蛋白的亲和力(Kd=143 p M),通过假病毒中和试验验证了该抗体的中和活性(IC50=10.7 ng/m L)。通过竞争性ELISA证实S14与ACE2受体竞争性结合SARS-CoV RBD。进一步又通过流式细胞术试验探究出该抗体通过阻断RBD与ACE2的结合而发挥作用。最后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预测了S14与SARS-CoV RBD结合的空间结构,结果提示S14可能通过其残基S33和P99与RBD上的残基R449形成氢键而相互作用。4、抗MERS-CoV和SARS-CoV双特异性中和抗体研究。为了实现抗体功能的多样性,将上一部分筛选到的抗SARS-CoV抗体S14与抗MERS-CoV特异性抗体Nb MS10通过一个短肽进行连接,构建了抗MERS-CoV和抗SARS-CoV的双特异性抗体,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该抗体。然后通过ELISA测定了该抗体与MERS-CoV S1和SARS-CoV S1蛋白的结合力,利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测定了该抗体与MERS-CoV S1和SARS-CoV S1蛋白的亲和力(Kd分别为116和155 p M),通过假病毒中和试验验证了该抗体的中和活性(IC50分别为7.00和13.7 ng/m L)。结果证实改造后的双表位抗体,其亲和力、中和活性等生物学功能没有降低,具有同时抗MERS-CoV假病毒和SARS-CoV假病毒的能力。本研究以MERS-CoV和SARS-CoV的RBD为靶点,借助噬菌体展示技术,通过四轮筛选,针对两种病毒分别筛选到一株高亲和力的纳米抗体。随后通过ELISA、生物膜层干涉技术、假病毒中和试验评价了他们的生物学功能,通过竞争性ELISA、流式细胞术实验、细胞-细胞融合实验探究了它们的中和机制。然后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识别不同表位的抗MERS-CoV纳米抗体连接,将抗MERS-CoV纳米抗体和抗SARS-CoV纳米抗体进行连接,分别构建了抗MERS-CoV双表位抗体以及抗MERS-CoV和抗SARS-CoV双特异性抗体,并同样通过ELISA、生物膜层干涉技术、假病毒中和试验评价了他们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经改造后的抗体分别保留着连接前各部分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证实改造是可行的,为发展抗MERS-CoV和抗SARS-CoV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为发展多功能抗体提供了一种策略。

武奇[5](2021)在《IBV S蛋白抗原表位鉴定及与宿主细胞互作的研究》文中提出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与肾脏疾病。IBV目前仍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给全球的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在控制IB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IBV抗原的不断变异严重制约了现有的疫苗研发策略和血清学诊断。S蛋白是含有丰富中和抗原表位的表面蛋白,也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蛋白。但是目前对于S蛋白功能的认识及其与宿主细胞的互作还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围绕IBV防控关键技术的开发,从S蛋白广谱中和表位鉴定及S蛋白与宿主细胞互作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蛋白新的关键抗原表位鉴定本研究首先利用软件对IBV S蛋白进行分析,根据S蛋白序列的抗原性、亲水性、表面抗原指数、保守性等指标,选取并人工合成五条抗原性和亲水性好、高度保守的多肽。通过多肽和血清交叉反应,证明五条多肽均与IBV血清有反应原性,其中Pep1的反应性最好,可以与检测的5个血清型中的4个血清型血清有很好的交叉反应性,仅仅不与New cluster型毒株CK/CH/2010/JT1的血清发生交叉反应。人工合成CK/CH/2010/JT1株的该段多肽序列,命名Pep6。通过对多肽序列比较分析,发现Pep1与Pep6序列存在5个氨基酸差异。多肽血清交叉反应结果显示Pep6不仅可以与CK/CH/2010/JT1血清反应,同时与所有检测血清均发生交叉反应。为了确定影响抗原性改变的关键氨基酸,对多肽进行截短和单个氨基酸突变,最后确定16R氨基酸是决定抗原表位广谱性的关键氨基酸。对NCBI数据库中所有的全基因毒株进行序列分析,发现传统的Mass型毒株均是16K毒株,而目前在中国流行的QX型,TW-1型等毒株均是16R突变株,进一步分析发现,16R突变株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随后发展成为流行优势株,目前在全球各大洲均有分布。本研究鉴定了一个广谱的抗原表位,并证明了 16R氨基酸是该抗原表位具有广谱性的关键。这为新型广谱疫苗的研发和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2、检测IBV抗体多肽ELIS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本实验室在前期的IBV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商品化IBV抗体检测试剂盒,不能很好的检测出新型IBV变异株的血清抗体。利用Pep6抗原表位多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IBV抗体的pELISA方法。本研究首先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确定pELISA最佳反应条件为:最佳包被浓度0.63 μg/m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0;血清最佳孵育时间为60 min;酶标抗体最佳孵育时间60 min;底物最佳反应时间20 min。确定pELISA的临界值为0.185。批间和批内重复性检测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均小于10%,具有很好的重复性。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pELISA其他禽类病毒阳性血清均不发生非特异性反应。以IFA为参考方法,测定了 250份临床血清样品,结果显示,p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14%、94.12%和98.80%,显着高于商品化试剂盒。为评估pELISA在检测IBV疫苗引起的免疫应答中的适用性,本研究测定了 IBVH52、4/91疫苗免疫后不同时间点采集的血清,结果显示pELISA最早在疫苗接种后7 d就能检测出IBV特异性抗体,而商品化试剂盒在免疫后14 d才能检测出IBV特异性抗体。进一步分析发现,pELISA检测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提示本研究建立的pELISA在检测IBV抗体和评价IBV疫苗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应用pELISA替代中和实验评估IBV疫苗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鸡群中血清的中和抗体是反映鸡群免疫状况的主要指标,也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传统上用中和试验测定血清中和抗体,但中和实验操作复杂,技术程度较高,制约了疫苗应用后的效率评价。然而,目前还没有简单、快速的检测IBV中和抗体的替代方法。为此,探究了 pELISA作为一种潜在替代中和实验评价IBV疫苗的免疫应答的可能。首先制备Pep6的多抗血清,ELISA结果显示,多肽血清与多肽能发生特异性反应。病毒与血清的交叉中和实验结果显示Pep6的多抗血清能够中和IBV病毒,中和效价为1:8,表明Pep6含中和抗原表位。随后,应用pELISA与中和实验比较检测IBV 阳性血清,结果显示血清中和效价与pELISA效价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进一步比较检测了 M41、H52、CK/CH/2010/JT1、CK/CH/2014/FJ14 毒株免疫/攻毒后不同时间点采集的血清,结果显示免疫/攻毒后血清的中和效价和ELISA效价均随免疫时间逐渐升高。各毒株血清的中和效价与pELISA效价的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总相关系数达到0.83。该方法的建立为临床基层IBV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提供了技术条件。4、IBV S1蛋白与宿主细胞膜蛋白互作的研究IBV S蛋白在病毒感染复制过程起关键作用,通常S1与识别宿主受体并结合细胞相关,而S2促进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尽管IBV是最早发现的冠状病毒,目前对IBV S1与宿主细胞互作的认识仍非常有限,还没有鉴定出IBV的蛋白受体,同时对于IBV入胞机制仍知之甚少。为此本研究构建了正确表达S1-IgGFc融合蛋白的真核质粒pCAGGS-S1-IgGFc,利用Protein G纯化柱纯化了 S1-IgGFc融合蛋白,然后应用细胞膜提取试剂盒提取CEK细胞的膜蛋白,将纯化的融合蛋白与CEK细胞膜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Co-IP),SDS-PAGE银染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发现了 3条差异条带。将差异条带送质谱测序,共鉴定出GRP78、ANXA2、HSPA9、Vimentin等4种宿主蛋白与IBV S1蛋白互作,提示这些蛋白可能在病毒感染细胞发挥某种作用,为进一步探究IBV与宿主细胞膜蛋白的互作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和理论基础。5、GRP78蛋白促进IBV在CEK细胞中的复制GRP78蛋白又称HSPA5蛋白,是热休克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传统上认为GRP78是一种ER伴侣蛋白,目前GRP78蛋白因在多种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被人们所熟知。在上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Co-IP实验,进一步确定了 IBV S1蛋白与GRP78蛋白确实存在相互作用。本研究用抗GRP78多克隆抗体封闭CEK细胞,抑制GRP78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抗GRP78多克隆能够有效抑制IBV M41在CEK细胞中的复制。进一步用siRNA干扰实验证明,当CEK细胞表面的GRP78的表达被抑制时,IBVM41的感染也被显着抑制。非易感细胞重建实验结果提示,不同浓度的GRP78真核质粒(0.25μg、0.5μg、1.0μg、2.0μg)转染CEF细胞,随着转染质粒浓度不断升高,IBVM41感染CEF细胞的感染能力逐渐增强,成明显的正相关。综上所述,GRP78蛋白在IBV感染CEK细胞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GPR78可能促进IBV进入宿主细胞。

孙子琪[6](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新冠肺炎自爆发以来,已造成人类生命财产重大损失。专家评估认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可能长期和人类共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技术与产品成为临床医学、生命科学以及药学领域学者和各企业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市售的SARS-Co V-2抗原及抗体为原料,以免疫学原理作为检测方法学基础,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血清学的三种检测方法,分别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和磁珠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对三种方法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三种方法的线性相关范围、特异性、灵敏性以及批间批内的重复性等。实验结果表明,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检测抗体Ig M、Ig G的最低浓度为12 ng/m L,同批次内与不同批次之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与其他干扰物质不发生交叉反应,临床应用性能评估结果符合标准,实现了良好的定性检测。ELISA检测方法,在浓度为0.25-16 ng/m L时的相关性较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3163x+0.8556,相关系数为R2=0.996,最低可检测到0.25 ng/m L的抗原,没有与其他的蛋白产生交叉反应,回收率为99.25%,批间批内C.V值小于10%,符合要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磁微珠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线性浓度在0.125-16ng/m L区间内,线性回归方程是y=331.72+11725,相关系数为0.9961,检测抗原的最低浓度为0.125 ng/m L,和干扰物不发生交叉反应,批间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回收率达到99%以上,未出现假阴性“HOOK”现象。本文的研究为临床快速检测提供了实验室基础。

丛佳南[7](2021)在《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的构建、筛选和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β类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SARS-CoV-2主要有4个结构蛋白(棘突糖蛋白S、囊膜蛋白E、膜蛋白M、衣壳蛋白N)和16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16)。其中结构蛋白S是最主要的,包含S1和S2两个亚基,S1亚基内部包含受体结构域RBD(receptor binding domain),可以与SARS-CoV-2入胞的重要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病毒感染。由于痘苗病毒基因组大、易于操作等生物学特点常被用作病毒载体。但痘苗病毒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含有的毒副作用成为研究过程的中的阻碍,所以构建基因缺失型的痘苗病毒越来越广泛。本研究以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坛株痘苗病毒为载体,为达到减弱病毒毒力和缩小病毒宿主范围的目的,实验采用Cre/loxp系统敲除天坛株痘苗病毒上的E3L基因并且与SARS-CoV-2 RBDEPI基因同源重组,构建表达SARS-CoV-2 RBDEPI的重组痘苗病毒rVTTΔE3L-RBDEPI。首先通过CCK-8增殖抑制的检测、结晶紫染色、一步生长曲线检测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扩散能力和复制能力,经鼻腔接种感染BALB/c小鼠观察缺失型痘苗病毒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分析其毒力水平。其次经肌肉注射BALB/c小鼠的两后肢股四头肌位置处,同时以相同剂量注射野毒VTT和PBS作为对照,初次免疫后间隔21天进行加强免疫,免疫后的每周对小鼠进行尾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使用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加强免疫后2周取小鼠脾脏分离脾淋巴细胞,利用ELISPOT检测试剂盒检测IL-4和IFN-γ的表达水平来分析重组痘苗病毒的免疫原性;并于加强免疫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取小鼠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等器官进行病毒残留的检测,分析重组痘苗病毒的安全性。经研究发现,成功构建了基因缺失型的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且病毒毒力明显低于野毒VTT,连续传代40代检测没有野毒存在,证明遗传稳定性良好。免疫小鼠后可引起机体发生明显的免疫反应,其免疫原性良好,器官的病毒残留检测发现没有明显的病毒残留,证明构建的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的安全性较好。

杨兴胜[8](2021)在《硅核量子点微球的制备及其免疫层析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量子点(Quantum dot,QD)作为一种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量子效率高、吸收光谱宽、发射光谱窄等优点,是生化分析领域良好的候选材料。近年来,将量子点嵌入聚合物分子中构建量子点微球成为研究的热点。与普通量子点相比,量子点微球的荧光信号更强,从而产生了更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现已广泛应用于毒素、病毒、生物标志物等检测。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性能硅核量子点微球的制备方法,首先利用聚乙烯亚胺(PEI)的静电吸附作用制备了硅球@量子点颗粒(SiO2@QD);其次利用PEI介导的层层自组装法制备了硅球@多层量子点颗粒;最后利用硅核量子点微球作为标签建立了荧光免疫层析新方法,实现了分析物的快速高灵敏定量检测。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TEM、SEM、荧光光谱等仪器对硅核量子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硅核量子点微球粒径均一、稳定性好、分散性强,与普通量子点相比,荧光信号显着提升。当其作为免疫层析荧光标签时,具有灵敏度高、荧光信号稳定等优点,适用于多通道免疫层析定量检测。2.采用基于双色硅球@量子点(SiO2@QD525、SiO2@QD625)标签的荧光免疫层析法实现了血清中两种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同时检测。结果表明基于SiO2@QD标签的荧光免疫层析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稳定性和特异性,其对CRP和PCT的检测限分别为0.5 ng/m L和0.05 ng/m L,比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分别提高了20和100倍。说明基于SiO2@QD标签的荧光免疫层析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定量检测的能力。3.采用基于硅球@双层量子点(SiO2@DQD)标签的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临床血清中新型冠状病毒(新冠,SARS-Co V-2)特异性Ig M/Ig G抗体,并对其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iO2@DQD标签的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Ig M/Ig G具有优异的稳定性、灵敏度和特异性。4.采用基于硅球@三层量子点(SiO2@TQD)标签的荧光免疫层析法同时检测两种呼吸道病毒甲型流感H1N1(甲流H1N1)和新冠病毒。该方法检测甲流H1N1病毒和新冠重组蛋白的检测限分别为50 pfu/m L和0.005 ng/m L,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稳定性。与商业化ELISA试剂盒相比,检测灵敏度分别提高了100和20倍。说明基于SiO2@TQD标签的荧光免疫层析法具有快速、超敏、定量检测能力。

潘志伟[9](2021)在《针对SARS-CoV-2 RBD蛋白全人源化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在该疾病的感染过程中,大多感染患者依靠自身免疫能力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地清除病毒,其中有基础疾病或者免疫力低下感染患者甚至在有医疗设备支持的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具有极高的抗原特异性,是在短期内清除SARS-CoV-2的特效治疗方式。在本文中,基于对COVID-19康复患者血清中SARS-CoV-2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特异性抗体反应强度的检测,我们发现COVID-19康复患者血清针对SARS-CoV-2 RBD蛋白的抗体反应强度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关,即重、中症患者具有高水平的SARS-CoV-2 RBD蛋白抗体反应,而轻症及无症状患者具有低水平的SARS-CoV-2 RBD蛋白抗体反应。紧接着,我们进一步验证了重症康复病人血清阻断RBD与其受体蛋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2,ACE2)结合的能力,并选取了血清具备阻断能力的外周血作为样本,通过生物素化的RBD蛋白捕获病毒特异性记忆B细胞,从而制备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体地,我们以RBD-ACE2结合抑制实验中筛选出的重症康复病人外周血作为样本,首先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RBD蛋白特异性的记忆B细胞,然后以单个细胞为基础,通过逆转录PCR以及巢式PCR分别特异性扩增编码免疫球蛋白G(Immune globulin G,Ig G)重链以及轻链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的基因片段。接着,我们将其分别克隆至各自的表达载体,然后通过293T真核表达系统表达人源化Ig G抗体。最后,通过使用RBD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RBD-h ACE2结合干扰实验、SARS-CoV-2型假病毒中和实验和SARS-CoV-2真病毒抑制实验,我们筛选出2株针对RBD蛋白的全人源化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其在SARS-CoV-2体外抑制实验中的IC50值分别为0.020μg/ml和0.127μg/ml,具有较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吴重阳,敖科萍,王远芳,吴思颖,王旻晋,肖玉玲,李冬冬,谢轶,应斌武[10](2021)在《胶体金法与ELISA检测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M和IgG,评价2种方法在检测SARS-CoV-2特异性抗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患者81例,根据相关标准分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组38例,疑似患者组43例。采用胶体金法与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SARS-CoV-2IgM和IgG抗体,计算2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χ2检验对疑似患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ELISA检测SARS-CoV-2IgM和IgG抗体的灵敏度分别为55.26%(21/38)、60.53%(23/38),特异度均为97.67%(42/43);胶体金法检测SARS-CoV-2IgM和IgG抗体的灵敏度分别为63.16%(24/38)、76.32%(29/38),特异度均为93.02%(40/43)。SARS-CoV-2特异性抗体IgM、IgG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70%。2种方法检测IgM和IgG抗体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VID-19患者血清抗体检测过程中,胶体金法检测操作简便、快速、费用低,且有较好的特异度,特异性抗体IgM和IgG联合检测可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

二、应用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论文提纲范文)

(1)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筛选与抗体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COIVD19流行概况
    2. SARS-CoV-2基因特征和病毒相关蛋白
        2.1 SARS-CoV-2的基因特征
        2.2 SARS-CoV-2相关蛋白
        2.3 SARS-CoV-2的生命周期
        2.4 SARS-CoV-2的组织噬性和诱发的机体免疫应答
    3. SARS-CoV-2的主要突变株及其影响
        3.1 SARS-CoV-2的主要突变株
        3.2 突变点对SARS-CoV-2的影响
    4. 现有抗体药物及其特征
        4.1 现有抗体药物
        4.2 单克隆抗体药物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人源抗SARS-CoV-2 Fab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与单克隆抗体筛选
    绪论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菌株、噬菌体和质粒
        1.2 抗原和单克隆抗体
        1.3 Fab抗体基因扩增所用引物
        1.4 试剂
        1.5 培养基
        1.6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人源抗SARS-CoV-2 Fab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2.3 噬菌体抗体库的富集
        2.4 Fab抗体原核表达及阳性克隆筛选鉴定
    3. 结果
        3.1 人源抗SARS-CoV-2病毒Fab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3.2 人源抗SARS-CoV-2抗体库的富集筛选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人源抗SARS-CoV-2 S蛋白基因工程抗体功能及表位研究
    绪论
    1. 实验材料
        1.1 载体、细胞、蛋白、病毒
        1.2 培养基、抗体和试剂盒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
        2.2 人源抗SARS-CoV-2 S蛋白IgG抗体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人源抗SARS-CoV-2 IgG全抗体的功能鉴定
        2.4 SARS-CoV-2 S蛋白特异性抗体抗原表位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IgG全抗体在EXPI293F中表达
        3.2 人源抗SARS-CoV-2 S蛋白IgG全抗体的功能鉴定
        3.3 SARS-CoV-2 S蛋白抗原表位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SARS-CoV-2突变对基因工程抗体的影响研究
    绪论
    1. 实验材料
        1.1 载体、细胞、蛋白、病毒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
        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3 微量中和试验(CPE法)
        2.4 假病毒中和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SARS-CoV-2 S蛋白突变位点分析
        3.2 S蛋白氨基酸单点突变对抗体结合活性影响
        3.3 S蛋白单点突变对抗体中和活性的影响
        3.4 突变株B.1.1.7和B.1.351对F61和H121中和活性影响评价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IgG和 IgM检测对COVID-19 的诊断价值
    1.1 前言
        1.1.1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概述
        1.1.2 SARS-CoV-2 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1.1.3 病原学诊断概述
        1.1.4 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与COVID-19研究进展
        1.1.5 T淋巴细胞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6 促炎因子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7 血常规与COVID-19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1.3 材料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检测试剂和方法
        1.3.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4.1 SARS-CoV-2 特异性的IgG和 IgM抗体检测结果
        1.4.2 IgG和IgM检测对COVID-19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4.3 SARS-CoV-2 特异性IgG和 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
    1.5 讨论
    1.6 小结
第2章 SARS-CoV-2 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探究
    2.1 前言
        2.1.1 SARS-CoV-2疫苗研发的免疫学基础
        2.1.2 SARS-CoV-2 疫苗的研发概述
        2.1.3 SARS-CoV-2 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2.1.4 SARS-CoV-2 疫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目的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
        2.3.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的IgG和 IgM检测结果
        2.4.2 IgG和 IgM抗体的检测结果和阳性率统计比较
        2.4.3 阴性结果与对照组结果的统计结果对比
    2.5 讨论
    2.6 小结
    2.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内外文献综述 SARS-CoV-2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3)MERS-CoV与SARS-CoV-2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冠状病毒概述
        1.1 冠状病毒结构
        1.2 冠状病毒的感染与复制
        1.3 人类冠状病毒
    2. 冠状病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3. MERS-CoV与SARS-CoV-2疫苗研究进展
        3.1 灭活病毒疫苗
        3.2 亚单位疫苗与病毒样颗粒疫苗
        3.3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
        3.4 核酸疫苗
    4. 研究背景与目的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生物学材料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质粒构建
        2.2 疫苗制备
        2.3 抗原检测及表达验证
        2.4 动物免疫与分组
        2.5 免疫学检测
        2.6 攻毒保护实验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 MERS-CoV重组亚单位疫苗与mRNA疫苗研究
        前言
        (一) MERS-CoV重组RBD抗原亚单位疫苗研究
        1. MERS-CoV RBD重组蛋白设计与制备
        1.1 MERS-CoV RBD重组抗原设计与构建
        1.2 MERS-CoV RBD重组抗原蛋白的制备与鉴定
        2. 重组抗原蛋白RBD-T4f的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2.1 重组蛋白RBD-T4f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
        2.2 重组蛋白RBD-T4f可以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3. 重组抗原蛋白RBD-T4f的黏膜免疫应用研究
        3.1 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黏膜佐剂诱导系统性体液免疫应答
        3.2 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黏膜佐剂诱导呼吸道高水平中和IgA
        3.3 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黏膜佐剂诱导肺组织细胞免疫应答
        (二) MERS-CoV mRNA疫苗研究
        1. 自扩增mRNA疫苗制备优化与体内表达研究
        1.1 自扩增mRNA分子体外转录制备优化
        1.2 自扩增mRNA疫苗分子可在小鼠体内持续表达目的蛋白
        2. 基于重组三聚体靶抗原RBD-T4f的两种mRNA疫苗的设计与构建
        2.1 重组抗原mRNA与自扩增mRNA疫苗设计
        2.2 重组抗原mRNA与自扩增mRNA的表达验证
        3. 重组抗原RBD-T4f的两种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3.1 重组抗原mRNA疫苗可诱导有限的体液免疫应答
        3.2 重组抗原mRNA疫苗与自扩增mRNA疫苗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SARS-CoV-2核酸疫苗研究
        前言
        (一) SARS-CoV-2 DNA疫苗免疫原性与保护性研究
        1. SARS-CoV-2 DNA疫苗构建与表达鉴定
        2. SARS-CoV-2 DNA疫苗免疫原性研究
        2.1 SARS-CoV-2 DNA疫苗可以诱导中和活性抗体
        2.2 SARS-CoV-2 DNA疫苗诱导Th1型细胞免疫应答
        3. SARS-CoV-2 DNA疫苗免疫后可产生攻毒保护效果
        (二) SARS-CoV-2 mRNA疫苗免疫原性与保护性研究
        1. SARS-CoV-2 mRNA-LPP疫苗物理性状与表达鉴定
        2. SARS-CoV-2 mRNA-LPP疫苗免疫原性研究
        2.1 mRNA-LPP疫苗诱导高中和活性且较为持久的体液免疫应答
        2.2 mRNA-LPP疫苗诱导广谱中和活性抗体
        2.3 mRNA-LPP疫苗可以诱导高水平Th1型细胞免疫应答
        3. SARS-CoV-2 mRNA-LPP疫苗可产生持久的保护性
        4. SARS-CoV-2 mRNA-LPP疫苗与DNA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5. SARS-CoV-2 mRNA-LPP疫苗恒河猴攻毒保护效果评价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致病冠状病毒纳米抗体的构建与中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冠状病毒
    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四、纳米抗体
第一章 抗MERS-CoV纳米中和抗体的构建与鉴定
    引言
    1.1 实验材料
        1.1.1 细菌、噬菌体和质粒
        1.1.2 细胞
        1.1.3 蛋白质
        1.1.4 主要试剂(盒)
        1.1.5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MERS-CoV S1 蛋白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筛选
        1.2.2 MERS-CoV S蛋白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筛选
        1.2.3 抗MERS-CoV特异性纳米抗体的选取与制备
        1.2.4 抗MERS-CoV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评价
        1.2.5 抗MERS-CoV特异性抗体的中和机制研究
    1.3 实验结果
        1.3.1 抗MERS-CoV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筛选和制备
        1.3.2 MERS-CoV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评价
        1.3.3 MERS-CoV特异性抗体的中和机制研究
    1.4 讨论
第二章 抗MERS-CoV双表位中和抗体的构建与鉴定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蛋白质
        2.1.3 主要试剂(盒)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MERS-CoV特异性双表位中和抗体的构建与制备
        2.2.2 MERS-CoV特异性双表位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评价
    2.3 实验结果
        2.3.1 MERS-CoV特异性双表位中和抗体的制备
        2.3.2 MERS-CoV特异性双表位中和抗体的生物学特征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抗SARS-CoV纳米中和抗体的构建与鉴定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菌、噬菌体、质粒
        3.1.2 细胞
        3.1.3 蛋白
        3.1.4 主要试剂(盒)与耗材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SARS-CoV RBD-Fc蛋白特异性纳米抗体库的构建
        3.2.2 SARS-CoV S1 蛋白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筛选
        3.2.3 SARS-CoV RBD蛋白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筛选
        3.2.4 SARS-CoV特异性纳米抗体的选取与制备
        3.2.5 SARS-CoV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评价
        3.2.6 SARS-CoV特异性纳米抗体的中和机制研究
    3.3 实验结果
        3.3.1 SARS-CoV RBD特异性纳米抗体库的构建
        3.3.2 SARS-CoV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筛选及制备
        3.3.3 SARS-CoV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生物学特征分析
        3.3.4 SARS-CoV特异性纳米抗体的中和机制研究
    3.4 讨论
第四章 抗MERS-CoV和 SARS-CoV双特异性抗体构建与鉴定
    引言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
        4.1.2 蛋白质
        4.1.3 主要试剂(盒)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抗MERS-CoV和 SARS-CoV双特异性抗体的构建与制备
        4.2.2 抗MERS-CoV和 SARS-CoV双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评价
    4.3 实验结果
        4.3.1 抗MERS-CoV和 SARS-CoV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4.3.2 抗MERS-CoV和 SARS-CoV双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评价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部分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附录 B 用于序列比对的2012-2019年MERS-CoV流行株GenBank编号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5)IBV S蛋白抗原表位鉴定及与宿主细胞互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1.1 发现和分类
        1.2 IBV的形态
        1.3 IBV的理化特征
        1.4 IBV培养特性
        1.5 IBV致病性
        1.6 IBV生活周期
        2 IBV分子生物学特性
        2.1 IBV基因组
        2.2 IBV主要编码蛋白及功能
        2.3 IBV毒株分型
        3 IBV流行病学
        3.1 自然宿主
        3.2 实验室宿主
        3.3 传播方式
        3.4 IBV流行现状
        4 IBV变异机制
        4.1 点突变
        4.2 基因缺失或插入
        4.3 同源重组
        5 诊断技术
        5.1 分离鉴定
        5.2 血清学诊断
        5.3 分子生物学检测
    综述二 IBV疫苗研究进展
        1 疫苗接种
        1.1 疫苗
        1.2 接种时间
        1.3 疫苗接种程序
        2 疫苗的应用
        2.1 喷雾疫苗接种
        2.2 凝胶疫苗接种
        3 疫苗接种后的保护评价
        3.1 病毒分离
        3.2 纤毛停滞
        3.3 qRT-PCR
        3.4 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评价
    综述三 IBV S蛋白研究进展及与宿主细胞互作研究进展
        1 IBV S蛋白研究进展
        1.1 结构特点
        1.2 序列多样性
        1.3 IBV S蛋白功能
        1.4 影响病毒吸附的宿主因素
        2 IBV与宿主互作的研究进展
        2.1 病毒感染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2 病毒感染过程中自噬的激活
        2.3 冠状病毒感染与天然免疫反应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IBV S蛋白关键抗原表位的鉴定
        1 材料方法
        1.1 病毒、多肽和血清样品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主要试剂配方
        1.4 多肽库合成
        1.5 IBV毒株EID_(50)测定
        1.6 IBV S蛋白序列保守性和抗原性比较分析
        1.7 pELISA实验步骤
        1.8 IDEXX检测试剂盒实验步骤
        1.9 IBV S2蛋序列比较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IBV S蛋白抗原性和保守性分析
        2.2 多肽与IBV阳性血清的交叉反应
        2.3 多肽抗原性关键氨基酸的确定
        2.4 16R变异株的流行情况
        3 讨论
    第二章 检测IBV抗体多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ELISA)方法建立及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生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pELISA方法步骤
        1.5 p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1.6 pELISA方法性能的评价
        2 结果
        2.1 Pep6与不同基因型毒株的血清具有很好的反应性
        2.2 pELISA抗体检测方法条件的优化
        2.3 pELISA临界值、重复性和特异性测定
        2.4 pELISA性能的评价
        3 讨论
    第三章 pELISA评价疫苗免疫效力的潜在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ELISA方法实验步骤
        1.4 多肽血清的制备
        1.5 血清中和滴度的测定
        2 结果
        2.1 多肽血清中和效果
        2.2 pELISA与中和实验比较测定血清抗体滴度
        2.3 免疫血清pELISA滴度与中和滴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第四章 IBV S1蛋白互作蛋白的宿主蛋白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材料
        1.2 生物试剂
        1.3 引物设计
        1.4 病毒总RNA提取
        1.5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6 CEK细胞的制备
        1.7 质粒转染
        1.8 间接免疫荧光(IFA)
        1.9 Western-blot
        1.10 S1-IgGFc融合蛋白的纯化
        1.11 CEK细胞膜蛋白提取
        1.12 免疫共沉淀(Co-IP)
        1.13 SDS-PAGE(银染)
        1.14 质谱
        2 结果
        2.1 sp-S1-IgGFc片段PCR扩增结果
        2.2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2.3 重组质粒转染IFA鉴定FJ14S1-IgGFc融合蛋白表达
        2.4 激光共聚焦鉴定重组S1-IgGFc融合蛋白表达
        2.5 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融合蛋白S1-IgGFc的表达
        2.6 重组S1-IgGFc融合蛋白的纯化
        2.7 免疫共沉淀(Co-IP)
        2.8 质谱鉴定
        3 讨论
    第五章 GRP78蛋白协助IBV感染宿主细胞
        1 材料方法
        1.1 生物材料
        1.2 生物试剂
        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1.4 主要仪器
        1.5 引物设计
        1.6 真核质粒构建
        1.7 CEKC的制备
        1.8 质粒转染
        1.9 共聚焦鉴定真核蛋白表达
        1.10 免疫沉淀(IP)
        1.11 抗体封闭实验
        1.12 siRNA干扰
        1.13 GRP78转染293T重建实验
        1.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酶切鉴定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
        2.2 共聚焦鉴定蛋白表达
        2.3 GRP78蛋白与IBV S1蛋白的互作
        2.4 多克隆抗体封闭CEK细胞膜表面GRP78蛋白抑制IBV复制
        2.5 siRNA干扰GRP78的表达能抑制IBV的复制
        2.6 非易感细胞感染实验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冠状病毒
    1.2 新型冠状病毒
    1.3 SARS-CoV-2 的检测方法
        1.3.1 CT检测
        1.3.2 核酸检测
        1.3.3 病毒分离测序
        1.3.4 蛋白检测
    1.4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
    1.5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LISA)
    1.6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
        1.6.1 磁珠在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SARS-CoV-2 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设备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内容
        2.2.1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及检测过程
        2.2.2 胶体金-鼠抗人 IgM及鼠抗人 IgG抗体结合物的制备
        2.2.3 试剂卡材料的筛选
        2.2.4 金稀液成分的选择
        2.2.5 试剂卡C线包被浓度的选择
        2.2.6 试剂卡T线包被浓度的选择
        2.2.7 试剂卡的性能评估
        2.2.8 临床应用验证
    2.3 实验结果
        2.3.1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及检测过程
        2.3.2 胶体金-鼠抗人 IgM及鼠抗人 IgG抗体结合物的制备
        2.3.3 试剂卡材料的筛选
        2.3.4 金稀液成分的选择
        2.3.5 试剂卡C线包被浓度的选择
        2.3.6 试剂卡T线包被浓度的选择
        2.3.7 试剂卡的性能评估
        2.3.8 临床应用验证
    2.4 小结
第三章 SARS-CoV-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设备仪器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试剂的配置
    3.2 实验内容
        3.2.1 SARS-CoV-2 ELISA检测方法步骤
        3.2.2 包被抗原与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3.2.3 包被缓冲液的筛选
        3.2.4 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
        3.2.5 发光底物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
        3.2.6 建立标准曲线
        3.2.7 性能评估
    3.3 实验结果
        3.3.1 包被抗原与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3.3.2 包被缓冲液的筛选
        3.3.3 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
        3.3.4 发光底物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
        3.3.5 建立标准曲线
        3.3.6 性能评估
    3.4 小结
第四章 SARS-CoV-2 磁珠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使用仪器
        4.1.2 主要使用化药
        4.1.3 主要使用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免疫磁珠的制备过程
        4.2.2 磁珠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操作步骤
        4.2.3 磁珠偶联抗体含量的确定
        4.2.4 反应孵育时间的确定
        4.2.5 化学发光底物反应时间的确定
        4.2.6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4.2.7 磁珠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性能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磁珠偶联抗体含量的确定
        4.3.2 反应孵育时间的确定
        4.3.3 化学发光底物反应时间的确定
        4.3.4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4.3.5 磁珠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性能分析
        4.3.6 “HOOK”实验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的构建、筛选和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第2章 痘苗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E3L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构建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表达SARS-CoV-2RBDEPI重组痘苗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SARS-CoV-2 RBDEPI重组基因缺失型痘苗病毒的免疫原性研究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三篇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硅核量子点微球的制备及其免疫层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清单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单分散SiO_2颗粒的制备
        2.3.2 SiO_2@QD的制备
        2.3.3 SiO_2@DQD的制备
        2.3.4 SiO_2@TQD的制备
        2.3.5 PEI自组装时间的优化
        2.3.6 量子点吸附时间的优化
        2.3.7 硅核量子点微球的稳定性检测
        2.3.8 硅核量子点微球表面抗体的标记
        2.3.9 结合垫的制备
        2.3.10 试纸条的制备
        2.3.11 试纸条的组装
        2.3.12 两种炎症标志物CRP/PCT的检测
        2.3.13 新冠特异性抗体IgM/IgG的检测
        2.3.14 甲流H1N1、新冠病毒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SiO_2@QD的制备与应用
        3.1.1 SiO_2@QD的制备原理
        3.1.2 SiO_2@QD的电镜及EDS表征
        3.1.3 SiO_2@QD的 Zeta电位表征
        3.1.4 PEI自组装时间的优化结果
        3.1.5 量子点吸附时间的优化结果
        3.1.6 SiO_2@QD的荧光性能表征
        3.1.7 基于SiO_2@QD免疫层析的建立与优化
    3.2 SiO_2@DQD的制备与应用
        3.2.1 SiO_2@DQD的制备原理
        3.2.2 SiO_2@DQD的 TEM和 SEM表征
        3.2.3 SiO_2@DQD的 Zeta电位表征
        3.2.4 SiO_2@DQD的荧光性能表征
        3.2.5 基于SiO_2@DQD荧光免疫层析的建立与优化
    3.3 SiO_2@TQD的制备与应用
        3.3.1 SiO_2@TQD的制备原理
        3.3.2 SiO_2@TQD的 TEM表征
        3.3.3 SiO_2@TQD的 Zeta电位表征
        3.3.4 SiO_2@TQD的荧光性能表征
        3.3.5 基于SiO_2@TQD免疫层析的建立与优化
4 讨论
    4.1 硅核量子点微球的制备
    4.2 基于SiO_2@QD荧光免疫层析的构建与检测
    4.3 基于SiO_2@DQD 荧光免疫层析的构建与检测
    4.4 基于SiO_2@TQD 荧光免疫层析的构建与检测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针对SARS-CoV-2 RBD蛋白全人源化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决定康复患者体内抗体反应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成功构建针对SARS-CoV-2 RBD蛋白特异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表达质粒
    3.3 成功筛选到2 株对SARS-CoV-2 具备中和活性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4.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SARA-CoV-2 感染过程中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胶体金法与ELISA检测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病毒抗体动态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特异度评价
    2.2 临床灵敏度评价
    2.3 2种方法检测确诊患者不同病程血清IgM和IgG抗体结果比较
    2.4 胶体金法和ELISA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四、应用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筛选与抗体功能研究[D]. 曲园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D]. 林立鹏. 汕头大学, 2021(02)
  • [3]MERS-CoV与SARS-CoV-2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研究[D]. 杨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高致病冠状病毒纳米抗体的构建与中和机制研究[D]. 李江凡. 军事科学院, 2021(02)
  • [5]IBV S蛋白抗原表位鉴定及与宿主细胞互作的研究[D]. 武奇. 扬州大学, 2021
  • [6]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D]. 孙子琪.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7]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的构建、筛选和免疫原性研究[D]. 丛佳南. 吉林大学, 2021(01)
  • [8]硅核量子点微球的制备及其免疫层析应用[D]. 杨兴胜.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9]针对SARS-CoV-2 RBD蛋白全人源化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 潘志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10]胶体金法与ELISA检测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J]. 吴重阳,敖科萍,王远芳,吴思颖,王旻晋,肖玉玲,李冬冬,谢轶,应斌武.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07)

标签:;  ;  ;  ;  ;  

通过 ELISA 检测 SARS-CoV 特异性抗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