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实验研究

特异性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实验研究

一、特异性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阳,李晓丰,周助人,李函频,丛日娇,李剑平[1](2022)在《沈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背景:随着血小板输注的广泛应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目的:通过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和交叉配型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提高输注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4-12月期间11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使用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实验。结果与结论:(1)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112例患者中有103例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高达92%;(2)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有25例患者在交叉配型实验中与供者的血小板均不相合,有18例患者与所有供者的血小板均相合;(3)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配型率的关系: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血小板配型率为84%、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1+,2+,3+,4+的血小板配型率分别为75.4%,71.6%,54.6%,27.6%,各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4)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患者多次送检的关系:血小板输注次数<2次和≥2次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2%和94.2%,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5)输注配型血小板对患者配型率的影响:在送检次数相同的各组中,初次送检配型率与重复送检配型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在所有重复送检的患者中,初次送检与重复送检的平均配型率分别为41.2%和50.6%,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6)结果表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程度越高其配型率越低,患者在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后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未体现有增强的趋势,得到了稳定的输注效果,血小板抗体的准确检测以及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对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王健玉[2](2021)在《抗血小板整合素β3抗体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ITP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抗血小板GPⅢa(整合素β3)抗体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损伤及其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ITP病人的血管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36例慢性ITP病人血清,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ITP病人血清中抗血小板抗体,筛选出含抗血小板抗体的血清。2.通过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onoclonal antibody specific immobi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MAIPA)筛选出抗整合素β3抗体阳性的病人血清,用于后续实验。3.分别用正常人血清和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HUVEC,通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4.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HUVEC 0、24、48和72h后通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测定检测细胞损伤情况。5.分别用正常人血清和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HUVEC 48h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Annexin V-FITC染色)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JC-1);通过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 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Bax、p AKT、t AKT、p Erk1/2和t Erk1/2蛋白的表达情况。6.分别用正常人血清、抗整合素β3血清和抗整合素β3血清加AKT通路激活剂SC79处理HUVEC,通过LDH活性测定检测细胞的受损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RT-q 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的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流式细胞术从36份ITP患者血清中筛选出了23份含有Ig G型抗血小板抗体的患者血清,并且这些血清中未检测到Ig M型和Ig A型抗血小板抗体。通过改良MAIPA实验从这23份血清中筛选出了5份抗整合素β3抗体阳性的病人血清,同时,这5份血清均未检测到抗血小板GPⅡb、GPⅨ和GPⅠb抗体。2.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LDH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和正常血清对照组相比,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组HUVEC产生增殖抑制(P<0.05),细胞外LDH活性增高(P<0.05),且具有时间依赖性。3.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染色和线粒体膜电位JC-1检测)结果显示,和正常血清对照组相比,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组HUVEC凋亡率增加(P<0.05),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增多(P<0.05),以上结果提示,抗整合素β3抗体引起的HUVEC凋亡可能与线粒体膜电位改变有关。4.RT-q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和正常血清对照组相比,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组HUVEC细胞Bax蛋白和m RNA表达上调(P<0.05),p AKT蛋白表达下调(P<0.05),t AKT、p ERK1/2和t ERK1/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抗整合素β3抗体可能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增加Bax的表达,诱导HUVEC凋亡。5.与单独使用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组相比,使用抗整合素β3血清加AKT通路激活剂SC79处理HUVEC后,HUVEC胞外LDH活性降低(P<0.05),凋亡比例下降(P<0.05),凋亡相关基因Bax表达下降(P<0.05)。以上结果从另一方面显示,抗整合素β3抗体通过抑制AKT磷酸化引起内皮细胞凋亡,而SC79能够逆转抗整合素β3引起的内皮细胞凋亡。结论ITP患者血清中的抗整合素β3抗体在体外能够抑制HUVEC增殖,引起HUVEC损伤和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KT信号通路抑制有关,且AKT激活剂SC79能够在体外逆转抗整合素β3抗体引起的HUVEC损伤和凋亡。

马金忠[3](2021)在《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与出血评分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血小板的清除主要是由血小板膜糖蛋白(GP)自身抗体Ig G引起的,相关研究提示继发免疫性血小板患者体内也可检测到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本文旨在探讨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GP IIb/IIIa及GP Ib/IX抗体的表达、出血评分差异、抗体阳性表达与抗体类型与出血评分间的关系,为ITP的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42例ITP患者及42例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采用ITP出血评分量表行出血评分。应用改良MAIPA法检测患者体内抗GPIIb/IIIa和抗GPIb/IX抗体。结果:(1)原发与继发组患者抗GPIIb/IIIa抗体、抗GPIb/IX抗体整体表达率无明显差异(?2=0.499,P=0.503)原发组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IIb/IIIa抗体为主,继发组抗体表达以抗GPIb/IX抗体为主,两者构成比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8.539,P=0.036)。(2)与原发组相比,继发组患者整体出血程度较重(?=﹣2.878,P=0.04)。(3)抗体与出血程度的关系:(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4.043,P<0.001)。(2)抗GPIb/IX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3.664,P<0.001),双抗体阳性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3.479,P=0.01)。结论:1抗GPIIb/IIIa抗体、抗GPIb/IX抗体阳性表达对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无鉴别意义,但原发ITP患者抗体表达以抗GPIIb/IIIa抗体为主,继发ITP患者以抗GPIb/IX抗体为主。2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出血程度较原发免疫性血小板患者性患者重。3抗GPIIb/IIIa抗体及抗GPIb/IX抗体双阳性,抗GPIb/IX抗体阳患者出血程度较抗体阴性患者重。

梁静,刘雯,叶海燕[4](2020)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输注血小板制品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对其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和ELISA法对185例PTR患者进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关融性抗体检测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抗-CD36抗体)检测,比较不同病种及不同性别的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情况。结果 185例PTR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69例。不同血小板抗体种类PTR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46,P<0.05),单一抗HLA-Ⅰ类抗体的PTR发生率最高,为15.7%。不同血液疾病种类PTR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3,P>0.05)。不同性别PTR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0,P<0.05),男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26.17%,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52.56%。结论 PTR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患者血小板抗体种类和患者性别有关, PTR患者应采用最匹配的血小板制剂输注,降低PTR的发生率,保证患者输血安全,有效节约血小板资源。

王梦[5](2020)在《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在机器学习下建立预测模型,切实地解决血小板输注临床实际需求的问题,为临床医生输注血小板治疗提供理论指导,避免血小板过度治疗及浪费从而使临床治疗、血小板库存管理及经济效益得到优化。方法:以2015年1月—201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资料、输血资料、检验资料和临床资料作为输入值,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为输出值,运用机器学习中多层全连接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框架建立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7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总计2068次血小板输注记录,选择了除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血小板储存时间外的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功效的27个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和输血产品相关特征)进行模型训练和检验。结果显示该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具有较优的精度,预测性能良好。结论:本研究实时整合大数据分析下的经验成功建立了预测模型,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实现已知信息基础上的个性化指导,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魏亚明,桂嵘,王秋实,刘志伟[6](2020)在《血小板抗体检测专家共识》文中认为2016年7月25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输血医学增设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输血医学的重要职能就是保障和指导临床安全、科学、精准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血小板具有复杂的抗原系统,包括与其它组织或细胞所共有的抗原,如ABO血型系统抗原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plateletantigen,HPA);

贾茜[7](2019)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B细胞相关miRNAs的表达及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 5 种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miR-144-3p、miR-3162-3p、miR-320c、let-7b-5p、miR-142-3p)的相对表达水平及其与ITP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和阐述let-7b-5p在ITP发病中调控B细胞功能的作用;免疫CD61基因敲除小鼠,构建抗原特异性的ITP小鼠模型。为探讨ITP复杂的发病机制提供新依据。方法:分别收集ITP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D19+B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ITP 患者外周血B细胞中5种miRNAs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改良单克隆抗体血小板抗原固定实验(monoclonal antibody-specific immobi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MAIPA)法检测血浆中血小板自身抗体水平,并分析5种miRNAs的相对表达水平与抗体的相关性。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B细胞,刺激活化后检测let-7b-5p表达水平的变化,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检测let-7b-5p的潜在靶基因,并联合qRT-PCR 对去整和素金属蛋白酶 10(adisintegrinand metalloproteinase 10,ADAM10)进行验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CD19+B细胞表面BAFF-R表达水平,对ITP患者B细胞中let-7b-5p和ADAM10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连续尾静脉免疫CD61敲基因小鼠WT型血小板,通过流式检测血清中抗CD61的IgG评估免疫效果,将脾细胞腹腔移植到SCID小鼠体内,每周检测外周血小板变化情况,及血清抗CD61抗体效价的变化。结果:共收集ITP患者61例和健康对照31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B细胞miR-3162-3p(1.964± 2.110 vs 0.829±0.952,P<0.05),let-7b-5p(1.401± 0.984 vs 0.609±0.661,P<0.001),miR-142-3p(0.635±0.551 vs 0.318±0.354,P<0.05)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miR-144-3p和miR-320c的相对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根据MAIPA检测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结果将ITP患者分为自身抗体阳性组(n=27)和自身抗体阴性组(n=34)。结果显示,ITP自身抗体阳性组B细胞中let-7b-5p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1.621±0.970 vs 1.048 ± 0.696,P<0.05)。另外 4 种 miRNAs(miR-144-3p,miR-3162-3p,miR-320c,miR-142-3p)的表达水平在自身抗体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体外实验表明,B细胞活化相关刺激可导致B细胞let-7b-5p表达升高,包括BAFF组(74.960±18.320 vs 1.414±0.424,P<0.05),IL-4 组(9.826±3.152 vs 1.414±0.424,P<0.05)和 anti-IgM 组(7.339±1.633 vs 1.414±0.424,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BAFF-R荧光强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CD19+B细胞表面BAFF-R水平升高(32.960±9.035 vs 22.730±5.568,P<0.01)。通过 TargetScan 等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发现ADAM10是let-7b-5p的潜在靶基因。B细胞中过表达let-7b-5p后,发现AD AM 10 mRNA 水平明显下降(0.409±0.123 vs 0.901±0.083,P<0.01),相反,抑制 let-7b-5p 表达导致 ADAM10 mRNA 水平显着升高(6.814±2.357 vs 0.901±0.083,P<0.01)。ITP中let-7b-5p水平与ADAM10 mRN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负相关(r=-0.635,P<0.05)。成功免疫CD61敲除小鼠,流式检测抗CD61抗体滴度为1:800;采用腹腔注射移植5×1 04该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可使SCID小鼠两周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特征。结论:ITP 患者 B 细胞中 3 种 miRNAs(miR-3162-3p、let-7b-5p、miR-142-3p)的表达升高。Let-7b-5p可能通过靶向ADAM10负向调控BAFF-R表达,促进自身免疫性B细胞存活而导致ITP发生。成功在本实验室构建CD61抗原特异性ITP小鼠模型。

王冉[8](2018)在《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在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免疫介导破坏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致外周血血小板数目减少引起相应临床表现。由于儿童特殊的群体性,免疫力较低,对细菌、病毒的易感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60%-70%是急性患病,并且缓解率高,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患儿逐渐转为慢性ITP,需要间断检测血常规,持续服用激素等药物。但其机制仍然不明。高迁移率组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 1)是一种非组蛋白核蛋白,HMGB1可以作为一种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age-related molecular pattems,PAMP)或警报素(Alarms)来刺激先天免疫系统或作为细胞因子复合物的一部分。HMGB1激活后,可触发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与相应的受体结合(Tolls、RAGE等),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诱导NLRP3分子寡聚化,逐渐与ASC蛋白结合在一起。招募半胱氨酸酶前体1(Procaspase-1),Caspase-1将IL-1β和1L-18前体裂解为有活性的IL-1β和IL-18,调节各种免疫与炎症反应。HMGB1和NLRP3炎性小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关系已见报道。研究认为HMGB1可能与ITP的发病也有关联。本研究首先检测HMGB1与细胞因子IL-17、IL-10在慢性ITP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表达;探讨上述检测指标与临床指标的关系。随后分析慢性ITP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各亚群、CD1c树突细胞中TLR2、TLR4的表达,检测NRLP3与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在CD14+单核细胞、CD1c+树突细胞中的表达;培养外周血巨噬细胞,探究HMGB1与NLRP3炎性小体组分的表达关系。之后建立慢性幼鼠ITP动物模型;并研究HMGB1抑制剂的作用,探讨HMGB1在慢性ITP幼鼠动物模型中如何发挥作用。本实验共分为四部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HMGB1水平升高与临床指标的相关研究目的了解HMGB1、细胞因子IL-17、IL-10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中的表达情况,HMGB1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的关系。方法1.收集分析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80例与正常对照组30例的临床资料。2 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慢性ITP组外周血HMGB1、IL-17、IL-10的表达。3.分析各组间HMGB1与IL-17、IL-10及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1.慢性ITP组初诊年龄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慢性ITP患儿皮肤黏膜出血症状较正常对照组严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ITP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慢性ITP组Th细胞比正常对照组表达比例高,其Ts细胞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同时Th/Ts细胞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ITP组HMGB1、IL-17表达比正常对照组高;而IL-10在慢性ITP患儿血浆中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HMGB1与IL-17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正常对照组血浆HMGB1与IL-10呈负相关,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本研究中慢性ITP组患儿血浆HMGB1与其治疗前血小板数值呈正相关,其余结果未见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 NLRP3炎性小体及通路相关组分在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目的比较慢性ITP组与正常对照组在CD14+CD16+单核细胞各亚群、CD1c+树突细胞中TLR2、TLR4的表达,以及分选CD14+单核细胞、CD1c+树突细胞后NRLP3与细胞因子L-1β和IL-18的表达。了解HMGB1在人外周血来源巨噬细胞中对NLRP3、L-1β和IL-18的刺激作用。方法1.用流式抗体标记正常对照组与慢性ITP组外周血,检测CD14+CD16+单核细胞各亚群、CD1c+树突细胞中TLR2、TLR4的表达。2.用流式分选CD14+单核细胞、CD1c+树突细胞后,使用微量RNA试剂盒,利用RT-PCR检测NRLP3以及细胞因子L-1β、IL-18在单核细胞与树突细胞中的表达。3.培养成人外周血来源巨噬细胞,分别给予Ong/mL、50ng/mL、100ng/mL、200ng/mL不同浓度的rHMGB1,与ATP共同刺激巨噬细胞,收集上清利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L-1β、IL-18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人外周血巨噬细胞NLRP3蛋白表达。结果1.慢性ITP患儿CD14++CD16-单核细胞阳性率降低,CD14+CD16++单核细胞阳性率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慢性ITP患儿CD14++CD16-、CD14+CD16++单核细胞表面TLR2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CD14++CD16+单核细胞表面TLR2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ITP患儿单核细胞亚群中TLR4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两组的CD1c+树突细胞表达无明显异常,慢性ITP组CD1c+树突细胞表面TLR2的表达量阳性率降低,TLR4阳性表达率则增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慢性ITP患儿CD14+单核细胞、CD1c+树突细胞中NLRP3、IL-1β和IL-18的相对表达量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同浓度rHMGB1和ATP刺激作用下,NLRP3、IL-1β和IL-18蛋白表达随着浓度逐渐增加,但蛋白表达上升的程度不尽相同。第三部分 两种不同抗血小板抗体构建慢性幼鼠ITP模型比较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抗血小板抗体构建慢性幼鼠ITP模型的作用,选取合适的慢性幼鼠ITP模型。方法1.分别用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体、大鼠抗小鼠Anti-CD41抗体构建慢性幼鼠ITP模型。2.比较两组模型的动物一般情况、血小板、生化和肝脾指数。结果1.正常对照组动物模型一般情况均好于动物模型组。2.两个ITP动物模型组血小板数值比各自对照组明显降低,但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体组血小板后续上升明显。两个模型组在生化、肝脾指数无明显差异。第四部分 HMGB1及其抑制剂在慢性幼鼠ITP模型中的机制探讨目的为了验证体内实验;研究HMGB1及其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作用。方法1.将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cITP组、Anti-HMGB1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检测血小板、HMGB1、IL-10、IL-17在慢性幼鼠ITP动物模型外周血中表达。2.磁珠分选脾脏细胞中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检测各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TLR2、TLR4表达,检测NLRP3、IL-1β、IL-18基因表达。3.WB和ELISA分别检测各组幼鼠骨髓巨噬细胞NLRP3、IL-1β、IL-18的表达。结果1.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均可明显提高幼鼠模型血小板数值,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cITP模型组和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MGB1蛋白表达量增加,cITP模型组、Anti-HMGB1中和抗体组、甘草甜素组均可降低幼鼠ITP模型HMGB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各个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17蛋白表达量有所增加,差异明显(P<0.05);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均可降低幼鼠ITP模型IL-17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各个模型组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10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均可升高幼鼠ITP模型IL-10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还发现cITP模型组中HMGB1与IL-17呈正相关。2.各模型组CD11b+单核巨噬细胞表面TLR2、TLR4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cITP模型组单核巨噬细胞TLR2表达量比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模型组CD11c+树突细胞表面TLR2、TLR4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可降低cITP模型组TLR2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醋酸泼尼松组与Anti-HMGB1中和抗体组TLR2表达量差异也显着((P<0.05)。Anti-HMGB1中和抗体组和甘草甜素组可降低cITP模型组TLR4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醋酸泼尼松组与Anti-HMGB 1中和抗体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模型组NLRP3、IL-1β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均可明显降低ITP模型NLRP3、IL-1β、IL-18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cITP模型组、Anti-HMGB1中和抗体组、甘草甜素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18相对表达量明显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比甘草甜素组IL-18相对表达量更低,差异显着(P<0.05)。3.各个模型组NLRP3、IL-1β和IL-18的表达随着rHMGB1浓度增加,表达量逐渐增加,但升高程度不一。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ITP模型NLRP3、IL-1β和IL-18的表达。结论1.在儿童慢性ITP血浆中发现HMGB1表达增高,并与细胞因子IL-17、IL-10表达相关,考虑HMGB1可作为儿童慢性ITP疾病的预警素,并与其疾病发展有关。2.儿童慢性ITP中单核细胞和树突细胞上TLR2、TLR4表达都有改变,单核细胞、树突细胞及外周血诱导巨噬细胞中NLRP3、IL-1β和IL-18的表达增加,HMGB1可能通过NLRP3、TLR2/TLR4通路的相关组分影响儿童慢性ITP疾病的发生发展。3.大鼠抗小鼠Anti-CD41抗体构建慢性幼鼠ITP模型能较好的维持低水平血小板,有利于慢性幼鼠ITP模型的构建。4.Anti-HMGB1中和抗体、醋酸泼尼松、甘草甜素可能对慢性ITP的动物模型起到改善疾病状态,保护机体作用。HMGB1拮抗剂对儿童慢性ITP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实验提供基础研究,是慢性ITP的治疗靶点。

左华芹[9](2018)在《基于免疫识别的靶向血小板载药体的构建及其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作用的临床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自身抗血小板抗体介导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巨噬细胞是血小板破坏和抗原提呈的关键细胞。基于这一病理特征,本研究以已连接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抗CD41单抗)的致敏血小板作为药物载体,携载长春新碱,构建靶向巨噬细胞的血小板载药体(CD41-PLT-VCR),利用抗体介导血小板可被巨噬细胞主动吞噬的特点,将长春新碱靶向运送到巨噬细胞内,杀灭巨噬细胞,进而达到提升血小板数量的目的,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为临床ITP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将抗CD41单抗、长春新碱(VCR)和血小板(PLT)进行共聚合,优化浓度比和反应条件,构建靶向性好、载药率高、安全性佳的CD41-PLT-VCR载药体。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D41单抗是否成功连接至载药体表面。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该载药体的载药率和包封率,以及在不同pH环境下的药物体外释放特性。采用扫描电镜、凝集实验和Western blot法评价载药前后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变化。(2)体外实验中,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巨噬细胞对CD41-PLT-VCR的吞噬率,HPLC检测巨噬细胞内VCR药物浓度。巨噬细胞分别用对照(control)、PLT、VCR、PLT-VCR 及 CD41-PLT-VCR 处理,CCK-8 法检测各处理组对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水平。(3)体内实验中,采用每日腹腔注射抗CD41单抗构建ITP小鼠模型,检测各组干预后ITP小鼠血小板恢复情况,评估CD41-PLT-VCR载药体疗效;检测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病理改变,评价载药体的毒性和安全性。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和药物组织分布情况,并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脾巨噬细胞的数量及极化状态,初步探讨CD41-PLT-VCR载药体治疗ITP的相关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抗CD41单抗成功连接至CD41-PLT-VCR载药体表面。当血小板浓度为(2.0~3.0)×105/μl,长春新碱投药量为160μg/ml时,CD41-PLT-VCR载药体可获得最高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46.40±1.68)%和(63.40±3.41)%,且载药前后血小板形态、凝集功能以及血小板特征性膜蛋白表达水平均未发生明显改变。CD41-PLT-VCR载药体具有pH敏感的体外释药特性,在酸性环境中能迅速释药,在pH=5的酸性环境中,36 h的药物释放率为(77.6±4.3)%,而在pH=7.4的环境中,36h的释放率仅有(38.9±4.6)%。(2)CD41-PLT-VCR载药体可被巨噬细胞主动吞噬,高效的将VCR靶向运输至巨噬细胞内。CD41-PLT-VCR处理的巨噬细胞,细胞内药物浓度可达投放药物的(30.72±3.11)%,远高于 PLT-VCR 组(21.63±2.17)%和游离的 VCR 组(18.0±1.87)%(P<0.01)。各组处理巨噬细胞72 h后,游离VCR组、PLT-VCR组和CD41-PLT-VCR组对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47.87±4.92)%、(55.7±3.02)%和(73.06±5.26)%,凋亡率分别为(44.4±4.10)%、(54.55±5.03)%、(69.70±4.26)%,CD41-PLT-VCR组的活性抑制率和凋亡率均显着高于前两组(P<0.05)。(3)腹腔注射抗CD41单抗构建的ITP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可维持在(100~300)×109/L,脾脏体积明显增大,是正常的3.192±0.194倍(P<0.01)。抗体介导的血小板主要被脾脏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可基本模拟人ITP的发病过程。CD41-PLT-VCR载药体处理的ITP小鼠,血小板数量有明显回升,可达(720±197.98)×109/L,为正常值的60%以上,显着高于游离的VCR组(435±222.48)×109/L(P<0.05)。VCR组和对照组两组的体重分别为(16.49±1.14)g、(19.26±0.89)g,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0.65±3.192)m/s、(59.10±1.350)m/s,和对照组相比,VCR组小鼠体重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下降(P<0.01),坐骨神经纤维密度也明显降低,出现脱髓鞘改变。而CD41-PLT-VCR载药体组小鼠一般情况良好,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为(67.58±8.005)m/s,未见明显减小,也未出现典型的病理改变。CD41-PLT-VCR载药体较游离的VCR在血液中维持的时间更长,在肝脾组织中药物浓度更高,在脾脏组织药物浓度可高达(0.225±0.041)μg/g,显着高于游离的长春新碱组(0.098±0.019)μg/g(P<0.01)。VCR可作用于肝脾的巨噬细胞,并使肝脾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5);而CD41-PLT-VCR载药体可使小鼠脾脏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5),对M2型巨噬细胞无明显影响。研究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 CD41-PLT-VCR载药体,其具有较高的载药率及包封率,且载药过程不影响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CD41-PLT-VCR载药体可通过抗体介导作用被巨噬细胞大量吞噬,高效地将长春新碱靶向运送至巨噬细胞内,从而有效抑制巨噬细胞活性并诱导其凋亡。CD41-PLT-VCR载药体可显着提升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并减轻长春新碱的全身毒性及周围神经毒性,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作用机制可能为CD41-PLT-VCR载药体通过FcγR靶向作用于ITP小鼠脾脏M1型巨噬细胞,使M1型巨噬细胞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其对血小板的吞噬破坏。该载药体有望为ITP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手段。

任明,陈国安,沈钢,杨茹[10](2017)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本中心送检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与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并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结果共筛选出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115例,其中抗-HLA-Ⅰ类69例(60.00%),抗-HPA 3例(2.61%),抗-HLA-Ⅰ类和抗-HPA 43例(37.39%);46例抗-HPA阳性标本中,单一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2例(47.83%),其中抗GPⅡb/Ⅲa 6例(13.04%),抗GPⅠa/Ⅱa 10例(21.74%),抗GPⅣ6例(13.04%),多个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4例(52.17%)。结论抗-HLA-Ⅰ和抗-HPA是导致血液病患者免疫性PTR的主要因素,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临床血小板输注策略提供依据,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二、特异性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异性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抗血小板整合素β3抗体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3)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与出血评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出血评分
        2.2 标本采集
        2.3 仪器和设备
        2.4 主要试剂
        2.5 实验步骤
    3 统计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患者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2 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患者抗体阳性率及分布比较
    3 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评分比较
    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抗体类型与出血评分的关系
讨论
    1 ITP发病机制
    2 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3 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
    4 出血评分
    5 本研究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学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3]
    1.3 指标的测定
        1.3.1 标本采集
        1.3.2 检测试剂和仪器
        1.3.3 检测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PTR患者血小板抗体种类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分析
    2.2 PTR患者血液疾病种类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分析
    2.3 PTR患者性别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分析
3 讨论

(5)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及输注效能预测
    1.1.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现状
        1.1.1.临床血小板输注指征
        1.1.2.血小板输注的难治性
    1.2.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及机制
        1.2.1.免疫相关性因素
        1.2.2.非免疫性因素
        1.2.2.1.患者相关因素
        1.2.2.2.输注产品特性相关因素
        1.2.3.血小板质和量
    1.3.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
        1.3.1.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评估
        1.3.2.血小板输注效能评估模型
        1.3.3.机器学习方法的探索
    1.4 总结及展望
    附表
第二章——机器学习下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
    2.1.研究材料和方法
        2.1.1.研究对象
        2.1.1.1.入组标准
        2.1.1.2.剔除标准
        2.1.2.血小板采集及处理
        2.1.2.1.献血者
        2.1.2.2.血液采集
        2.1.2.3.血液制备
        2.1.2.4.血液检测
        2.1.2.5.单采血小板储存、发放、运输
        2.1.2.6.单采血小板质量
        2.1.3.观察指标
        2.1.4.血小板输注指征
        2.1.5.输出结果
        2.1.6.机器学习技术建立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
        2.1.6.1.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2.1.6.2.研究流程设计
        2.1.6.3.多层全连接层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2.2.结果
        2.2.1.数据处理
        2.2.2.入组患者临床特征
        2.2.3.模型搭建
        2.2.4.模型评估
    2.3.讨论
        2.3.1.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3.2.本研究在预测性问题中的优越性
        2.3.3.研究的局限性
        2.3.3.1.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2.3.3.2.数据的局限性
        2.3.3.3.模型建立的条件及局限性
    2.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血小板抗体检测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1.1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诊断:
    1.2 HLA抗体导致FNHTR诊断:
    1.3 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NAIT)诊断:
    1.4 输血后紫癜(PTP)诊断:
    1.5 其他与血小板抗体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
        1.5.1 原因不明性反复流产的辅助诊断:
        1.5.2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 T P)的辅助诊断:
        1.5.3 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ITP)的辅助诊断:
    2.1 血小板输注患者;
    2.2 FNHTR患者;
    2.3 有输血史、妊娠史、器官移植、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需要输血患者;
    2.4 ITP、SITP、PTP患者;
    2.5 不明原因性反复流产患者;
    2.6 可疑FNAIT妊娠患者;
    2.7 血小板计数降低原因不明患者;
    2.8 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如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的原因调查患者。
3 血小板抗体检测内容
    3.1 HLA抗体:
    3.2 HPA抗体:
    3.3 HLA与HPA同时阳性:
    3.4 有条件可开展CD36及其他血小板抗体检测,并为抗体阳性患者输注CD36等相应抗原阴性血小板。
    3.5 有条件的单位可进一步对供者血小板抗体(don-or platelet specific antibody,DPSA)进行检测,预防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拒绝血小板抗体阳性供者血液成份输注给患者。
4 血小板抗体检测标本
    4.1 标本要求:采集血清或枸盐酸钠、EDTA抗凝的血浆。无溶血、脂血和黄疸等。
    4.2 标本量:全血5 mL左右。
5 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判定
    5.1 阳性:被检标本中含有HLA抗体和/或HPA抗体和/或CD36抗体。
    5.2 阴性:被检标本中未检出血小板抗体。
    5.3 对照: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设置阴阳性对照,一般应阳性对照:阳性;阴性对照:阴性。
6 血小板抗体检测推荐方法(具体检测步骤应以试剂说明书为准)
    6.2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捕获法(monocl-o n a l a n t i b o d y i m m o b i l i z a t i o n o f p l a t e l e t a n t i g e na s s a y,M A I P A):
    6.3 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odified antigen c a p t u r e E L I S A,M A C E):
    6.4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6.5 Luminex免疫磁珠法(luminex bead arrays):
    6.6 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 test,IBT):
    6.7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radioisotope labeling met-hod,RILT):
    6.8微柱凝胶法(microcolumn gel immunoasay,MGI):
    6.9 其他有效的检测方法。
7 血小板抗体检测质量控制
    7.1 使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试剂和相应的质控品。
    7.2 有条件应参加室间质评。
    7.3 每次检测均应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血清结果呈阳性,阴性对照血清呈阴性,实验结果认定为有效。

(7)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B细胞相关miRNAs的表达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ITP中B细胞相关miRNAs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Let-7b-5p调控B细胞功能的初步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CD61抗原特异性ITP小鼠模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MicroRNA在ITP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基金资助情况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8)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在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HMGB1水平升高与临床指标的相关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LRP3炎性小体及通路相关组分在儿童慢性ITP中的作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两种不同抗血小板抗体构建慢性ITP幼鼠模型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HMGB1及其抑制剂在慢性幼鼠ITP模型中的作用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HMGB1与炎症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探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免疫识别的靶向血小板载药体的构建及其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作用的临床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携载长春新碱的靶向血小板载药体的构建及其对巨噬细胞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CD41-PLT-VCR载药体的构建
        2.4 CD41-PLT-VCR载药体表面抗CD41单抗检测
        2.5 CD41-PLT-VCR载药体载药率和包封率的测定
        2.6 扫描电镜检测血小板的形态变化
        2.7 蛋白质免疫印记法检测血小板特征性膜蛋白表达水平
        2.8 血小板凝集功能测定
        2.9 CD41-PLT-VCR载药体体外药物释放曲线测定
        2.10 巨噬细胞细胞培养和诱导分化
        2.11 巨噬细胞吞噬CD41-PLT-VCR载药体实验
        2.12 巨噬细胞内药物浓度测定
        2.13 细胞增值抑制实验
        2.14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水平
        2.1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CD41-PLT-VCR靶向血小板载药体的构建及载药率和包封率的测定
        3.2 CD41-PLT-VCR载药体的形态功能表征
        3.3 CD41-PLT-VCR载药体的体外释药特性评估
        3.4 CD41-PLT-VCR载药体对巨噬细胞的作用评估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携载长春新碱的靶向血小板载药体体内实验研究及相关作用机制探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材料
        2.2 实验动物
        2.3 仪器设备
        2.4 ITP小鼠模型的建立
        2.5 肝脾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观察巨噬细胞对致敏血小板的破坏
        2.6 小鼠血小板的提取
        2.7 血小板提取纯度检测
        2.8 血小板致敏性检测
        2.9 CD41-PLT-VCR载药体对ITP小鼠的疗效评估
        2.10 CD41-PLT-VCR载药体全身毒性评估
        2.11 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2.12 小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检测
        2.1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肝、脾药物浓度
        2.14 骨髓切片HE染色
        2.15 肝脾组织切片免疫组化
        2.16 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脾巨噬细胞及其极化情况
        2.17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ITP小鼠模型的构建
        3.2 ITP小鼠肝脾巨噬细胞对致敏血小板吞噬情况观察
        3.3 小鼠体内单次给抗体后血小板数量变化和致敏性研究
        3.4 CD41-PLT-VCR载药体对ITP小鼠的疗效评估究
        3.5 CD41-PLT-VCR载药体对ITP小鼠的全身毒性评估
        3.6 CD41-PLT-VCR载药体对ITP小鼠的周围神经毒性评估
        3.7 CD41-PLT-VCR载药体的血药浓度及肝脾组织药物分布情况
        3.8 CD41-PLT-VCR载药体相关作用机制的评估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10)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血小板抗体筛查
        1.3.2 血小板抗体检测
2 结果 (表1-4)
3 讨论

四、特异性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结果分析[J]. 王宏阳,李晓丰,周助人,李函频,丛日娇,李剑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 [2]抗血小板整合素β3抗体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王健玉.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3]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与出血评分比较[D]. 马金忠.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相关因素研究[J]. 梁静,刘雯,叶海燕.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5]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D]. 王梦. 东南大学, 2020(01)
  • [6]血小板抗体检测专家共识[J]. 魏亚明,桂嵘,王秋实,刘志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0(01)
  • [7]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B细胞相关miRNAs的表达及功能研究[D]. 贾茜. 苏州大学, 2019(07)
  • [8]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在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机制研究[D]. 王冉. 郑州大学, 2018(02)
  • [9]基于免疫识别的靶向血小板载药体的构建及其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作用的临床前研究[D]. 左华芹. 南京大学, 2018(01)
  • [10]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及分析[J]. 任明,陈国安,沈钢,杨茹. 中国输血杂志, 2017(09)

标签:;  ;  ;  ;  ;  

特异性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