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纹夜蛾细胞系论文-盖中朝

粉纹夜蛾细胞系论文-盖中朝

导读:本文包含了粉纹夜蛾细胞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差异蛋白质组学,苏云金芽孢杆菌,CrylAc抗性,RNA干扰

粉纹夜蛾细胞系论文文献综述

盖中朝[1](2013)在《Bt Cry1Ac抗性与敏感粉纹夜蛾细胞差异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属于芽胞杆菌科,蜡样芽胞杆菌属。其菌体内部可以产生具有杀虫活性的蛋白晶状包涵体,一旦Bt进入昆虫体内,毒素蛋白包涵体可以在中场部位被碱性的肠液所碱解,进一步被蛋白酶水解成具有杀虫活性的毒素蛋白而使虫体死亡。然而,由于Bt制剂长时间大范围的应用,目前已知有数种害虫已经对Bt制剂产生了抗性,现在已知的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理有多种,例如昆虫中肠Bt毒素受体蛋白的改变,昆虫中肠蛋白酶的改变以及毒素引起中场细胞发生凋亡等。除了这些已知机制之外,很可能还存在有其它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对Bt毒素Cr1Ac具有抗性的细胞系R140以及对此毒素敏感的TnH5细胞系,对二者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质谱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通过软件比对后使用MALDI-TOF/TOF质谱检测了49个差异蛋白点,最终通过数据库检索成功确定的有31个,与敏感细胞系相比,15种蛋白表达上调,16种蛋白表达下调。这些鉴定到的差异蛋白包括细胞骨架蛋白,热激蛋白,细胞信号通路调控蛋白以及能量代谢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酶类等。结果显示,在细胞水平上,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理可能涉及到一系列极为复杂的机制。蛋白生成的减少,信号转导的改变,能量代谢的加速以及脂质合成的增多很可能与抗性的产生相关。为进一步研究所鉴定得到的差异表达蛋白与Cry1Ac抗性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中也克隆得到3个拟抗性基因(差异表达基因):Ras suppressor protein (RSU-1), 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 (FBA),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PDH)全长或部分序列,通过RNA干扰来确定其与抗性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R140细胞与TnH5细胞的自噬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因此推测细胞自噬与凋亡类似,很可能也与昆虫Cry1Ac抗性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也针对棉铃虫重要自噬相关基因8(Autophagy related gene8, ATG8)开展了基因克隆与生理功能的研究。克隆得到棉铃虫Atg8基因全长mRNA序列;构建含IE2启动子的ATG8真核表达质粒;并且制备了棉铃虫ATG8小鼠多克隆抗体;研究其与细胞器的共定位以及在不同细胞系内的分布情况;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研究了不同诱导条件下细胞自噬的水平差异。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在体外环境下研究昆虫Bt抗性机制的新系统,并且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将来进一步对昆虫Bt抗性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线索。(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马明[2](2009)在《粉纹夜蛾细胞系QB-Tn9-4s的克隆以及克隆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QB-Tn9-4s为本实验室建立的粉纹夜蛾悬浮性新细胞系,其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cMNPV)产量和重组蛋白表达量与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多的BTI-Tn5B1-4细胞相当。该细胞系在有血清培养条件下达到最高密度时不结块,是一株有潜力的进行大规模细胞培养的新细胞系。本试验对该细胞系进行克隆,并对克隆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24孔细胞克隆板对低传代悬浮细胞系QB-Tn9-4s进行克隆,获得8个克隆株,分别命名为克隆株QB-Tn-A、QB-Tn-B、QB-Tn-C、QB-Tn-D、QB-Tn-E、QB-Tn-F、QB-Tn-G和QB-Tn-H。2.对各克隆株基因组DNA进行RAPD-PCR鉴定,结果表明各细胞克隆株与原始细胞系QB-Tn9-4s具有相同的DNA扩增谱带。3.各克隆株的形态具有一定差异:克隆株QB-Tn-B为贴壁性细胞,其余7个均为悬浮性克隆株;克隆株QB-Tn-A、B、C、D和E以梭形细胞为主,大约占细胞总数的60% ~ 80%;QB-Tn-F、G和H以棒状细胞为主,比例分别为44.5%、49.5%和80.0%。4.测定了6个克隆株的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其中克隆株QB-Tn-A的群体倍增时间最短为21.37h,且与BTI-Tn5B1-4细胞相当;克隆株QB-Tn-E的群体倍增时间次之(22.04h),倍增速度快于原始细胞系QB-Tn9-4s(23.60h);其余克隆株的群体倍增速度均慢于原始细胞系。5.病毒侵染试验表明,各细胞克隆株对AcMNPV均较敏感,感染率在92%以上,平均每个细胞病毒多角体(OBs)产量在85~110个之间,其中克隆株QB-Tn-A多角体产量略高于BTI-Tn5B1-4和QB-Tn9-4s。克隆株QB-Tn-A和QB-Tn-E的出芽性病毒(BV)产量与原始细胞系(3.37×107 TCID50/mL)接近,而其余4株均低于原始细胞系。6.重组蛋白表达水平测定表明,克隆株QB-Tn-A的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表达量最高为1.91×104 IU/mL,是原始细胞QB-Tn9-4s蛋白表达量(1.38×104 IU/mL)的1.39倍,具有差异显着性;克隆株QB-Tn-B第7d的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creted alkaline phosphatase,SEAP)表达量最高为2.69 IU/mL,是原始细胞QB-Tn9-4s蛋白表达量(0.76 IU/mL)的3.51倍,与BTI-Tn5B1-4的蛋白表达量没有差异显着性。(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马明,李长友,郑桂玲,李银花,李国勋[3](2009)在《粉纹夜蛾细胞系QB-Tn9-4s的克隆以及克隆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粉纹夜蛾Trichoplusiani细胞系QB-Tn9-4s进行细胞克隆,获得了8个细胞克隆株,分别命名为QB-Tn-A、B、C、D、E、F、G和H。对基因组DNA进行RAPD-PCR鉴定,各细胞克隆株与原始细胞系具有相同的DNA扩增谱带。各细胞克隆株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克隆株QB-Tn-A、B、C、D和E以梭形细胞为主,大约占细胞总数的60%~80%;F、G和H以棒状细胞为主,比例分别为44.5%、49.5%和80.0%。8个克隆株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均较敏感,感染率均在92%以上,平均每个细胞病毒多角体(OBs)产量在78~110个之间,其中克隆株QB-Tn-A多角体产量最高达110个,略高于BTI-Tn5B1-4和QB-Tn9-4s,明显高于Sf-9细胞;克隆株QB-Tn-E、H、A和C的出芽性病毒(BV)产量与原始细胞系(3.37×107TCID50/mL)接近,而其它4株均低于原始细胞系。(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孟敏娟[4](2008)在《粉纹夜蛾新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细胞作为生物农药和基因表达的新型生物反应器而备受青睐。因此,不断发掘新昆虫细胞系,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提供新资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受精卵为材料,建立多株粉纹夜蛾胚胎细胞系,从中筛选了一株悬浮的群体倍增时间短的,高产昆虫杆状病毒和外源蛋白的昆虫细胞系,命名为QB-Tn9-4s。QB-Tn9-4s细胞在辅以10%小牛血清的TNM-FH培养基中原代培养80多天开始分裂细胞。开始细胞生长慢,并且不稳定,10天左右传代一次,细胞稳定后3~4天传代一次,现已传代60多代。QB-Tn9-4s细胞形态70%为纺锤形,大小为18.22×57.70μm,30%为圆形,半径22.19μm。该细胞原代培养时是贴壁生长的,开始传代培养时贴壁性较弱,细胞稳定传代培养后呈悬浮生长且增殖很快,群体倍增时间为25.4小时,最大生长密度可达2.0×10~6cells/mL。对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sisvirus,AcMNPV)、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 NPV,MbNPV)、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Mythimna separata NPV,MsNPV)等病毒敏感。接种AcMNPV病毒,96小时病毒感染率达92%,多角体产量平均为(107.2±4.5)OBs/cell,是一株高产杆状病毒的细胞系。通过随机扩增DNA-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用引物OPU-09,OPU-10,N0.2,T.ni鉴定,细胞系QB-Tn9-4s的基因组DNA与粉纹夜蛾卵基因组DNA,Tn5B1-4细胞基因组DNA的条带一致,与Sf-9细胞基因组DNA条带明显不同,说明细胞系QB-Tn9-4s是一株来源于粉纹夜蛾胚胎细胞的细胞系,并且该细胞与实验室保存的其它细胞没有交叉污染。QB-Tn9-4s是一株高表达重组蛋白的昆虫细胞系。用重组病毒AcMNPV-β-gal侵染细胞,QB-Tn9-4s细胞内β-半乳糖苷酶的产量与Tn5B1-4相当,而远高于Sf-9,第8天达到最大表达量(2.53±0.034)×10~4IU/mL是Sf-9的1.98倍。随着时间的延长,QB-Tn9-4s培养基中酶量逐渐增加,第八天时QB-Tn9-4s细胞内和培养基中的酶总的表达水平达到(3.97±0.13)×10~4IU/mL。AcMNPV-SEAP感染该细胞,其细胞内的分泌型碱基性磷酸酶表达量水平明显的低于培养基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只达0.8 IU/mL。QB-Tn9-4s感染重组蛋白碱性磷酸酶总的表达水平与Tn5B1-4相当,第9天达到最大表达量(3.52±0.4)IU/mL,但是始终高于Sf-9,并且第9天表达量是Sf-9的2.32倍。(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7)

刘凯于[5](2005)在《粉纹夜蛾细胞对Bt Cry1Ac毒素的抗性特点及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合成的杀虫晶体蛋白或转Bt基因植物表达的毒素蛋白对多种害虫具有特异性毒杀作用,是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被广泛地用于防治农业和卫生害虫。但是害虫也能对Bt或其产物杀虫晶体蛋白产生高水平的抗性,这严重威胁着Bt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深入了解昆虫对Bt的抗性特点及其机制,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从而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但到目前为止,由于虫体生理和生化十分复杂,抗性昆虫筛选费时费力,人们对昆虫抗性的研究进展缓慢,Bt抗性的研究仍是当前的热点之一。本文没有采用筛选抗性昆虫的方法,而是另外选择筛选抗性昆虫培养细胞作为研究材料,以揭示昆虫的Bt抗性特点及其机制。该文以MTT法检测了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胚胎细胞系BTI-TN-5B1-4(简称TnH5或Hi5)对Cry1Ac的抗性发展及其规律:以ELISA、配体印迹和荧光标记法比较了敏感和抗性两种细胞与Cry1Ac毒素的结合;克隆了两个类氨肽酶N基因的cDNA片断并测定了敏感和抗性两种细胞的氨肽酶和碱性磷酸酶的相对活力;以mRNA差异显示法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敏感和抗性两种细胞差异表达的mRNA和特异的蛋白质,并据此探讨了抗性产生的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以Cry1Ac活性毒素逐代筛选抗性粉纹夜蛾离体细胞TnH5,抗性发展速度呈S形曲线,经56代选择后,抗性比上升至1,280倍。在除去选择压力后,抗性比逐渐下降;低水平抗性细胞抗性衰退较快,而高抗性细胞抗性衰退较缓慢。抗性比衰退至1.5倍的细胞在重新筛选后抗性比恢复较快。抗性细胞对BtGC-91、B. thuringiensis sub. azawai和B. thuringiensis sub. kurstaki的复合晶体活性毒素都具有较高的交互抗性(大于100倍),对Cry1C的交互抗性为19.7倍,对测试的两种化学农药灭多威和水胺硫磷无交互抗性。 2.采用ELISA、配体Western-blot和荧光素标记法比较了敏感和抗性两种细胞结合的毒素数量。ELISA法检测表明抗性细胞总蛋白和膜蛋白结合的毒素数量都少于敏感细胞。配体Western印迹实验显示:抗性细胞和敏感细胞的膜蛋白与总蛋白都有5条电泳迁移率相同的毒素结合蛋白带,其分子量分别约为207kD、159kD、119kD、72kD、39kD;抗性细胞和敏感细胞的总蛋白都比其膜蛋白多出了33kD和32kD两条阳性带;抗性细胞的119kD的阳性带比敏感细胞的弱。将活化的Cry1Ac以FITC标记,再分别与固定过的敏感和抗性两种细胞结合,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敏感细胞胞荧光比抗性细胞的稍强。总之,3种方法检测到敏感和抗性两种细胞都能与Cry1Ac毒素结合,但结合的毒素量存在差异。澎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异汀ION 3.为初步探讨苏云金芽抱杆菌杀虫晶体蛋白与昆虫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了一些化学物质对cry1Ac毒素与昆虫离体细胞T妞HS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一糖基化抑制剂衣霉素、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胞吞作用抑制剂莫能菌素和胰蛋白酶预处理,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Tnl巧细胞对cry1Ac毒素的敏感性,其中胰蛋白酶预处理的作用最明显,而N一乙酞半乳糖胺和半乳糖都不能抑制Cry1Ac毒素对这种离体细胞的毒力。这表明抑制细胞蛋白质的糖基化能提高细胞对C巧IAc毒素的敏感性,使用胰蛋白酶温和降解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也能提高肠由5细胞对毒素的敏感性。推测细胞表面某些糖蛋白的上调表达可能与抗性的形成有关。此外,抗性细胞对低渗透压的耐受性也显着增强。 4.为了比较敏感与抗性两种细胞中C卿IAc的受体氨肤酶N,根据鳞翅目昆虫氨肤酶N的保守序列,设计了多对简并引物,采用Rl:PCR等技术分别对两种细胞的氨肤酶N基因cDNA片段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和拼接,并测定了敏抗细胞中的氨肤酶和碱性磷酸酶的相对活性。通过两对引物扩增出了两种APN基因的cDNA片段,大小分别为188和564bp,分别命名为T几APN188(GenBank.Aceession:CD809324)和T留JN564(GenBank习气ceession:CD809326),对这两个片段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与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中肠的C守IAc毒素受体氨肤酶N有较高的同源性。抗性细胞中氨肤酶的相对活力为敏感细胞的0.84倍。敏抗两种细胞的碱性磷酸酶相对活性没有区别。这表明T妞HS细胞可能具有昆虫中肠刷状缘上的cry1A。毒素受体氨肤酶N和碱性磷酸酶。 5.为了从转录组水平探讨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采用DDRI’- PCR技术比较了抗性细胞R80的mRNA与敏感细胞的差异,经逆向RNA斑点印迹杂交检测到5个片段为两种细胞的显着差异表达序列标签(ES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敏感细胞特有的叁种ESTs都位于cDNA的非编码区,两种ES几(GenBank注册号:51,C邢22415;53,C邢22417)与数据库中ESTs没有显着同源性,另一种52(GenBank注册号:CF322416)与已登录的某些昆虫的ESTs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从抗性细胞特有的Rl(GenBank注册号:CF322413)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竣激酶有60一63%的同源性,从抗性细胞特有的RZ(GenBank注册号:c刃22414)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类粘蛋白有约30%的同源性。这些ESTs所代表的基因可作为抗性相关的候选因子。 6,为了从蛋白质组水平探讨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了敏感和?(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刘凯于,杨红,蒋才富,彭建新,洪华珠[6](2004)在《抗苏云金杆菌毒素Cry1Ac粉纹夜蛾细胞系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离体细胞水平探讨昆虫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部分抗性机制,本文采用活化的Cry1Ac 毒素对粉纹夜蛾BTI-TN-581-4细胞连续筛选86代,获得了高水平抗性细胞,研究了其某些特性。它对Cry1c 产生了低水平的交互抗性,对低渗溶液的耐受性显着增强,双向电泳图谱表明抗性细胞膜蛋白组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膜蛋白组分的变化可能导致了筛选细胞的耐低渗透压和抗Cry1C。(本文来源于《实验生物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刘凯于,蒋才富,洪华珠,彭建新,余泽华[7](2003)在《粉纹夜蛾细胞中Bt Cry1Ac选择抗性的研究及离体品系与毒素结合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BtCry1Ac活性毒素对粉纹夜蛾BTI Tn 5B1细胞进行 5 6代筛选后获得了抗性比为 1 2 80倍的抗性细胞。ELISA检测表明抗性细胞总蛋白和膜蛋白结合的Cry1Ac数量都少于敏感细胞。配体结合Western杂交实验显示 :抗性细胞和敏感细胞的膜蛋白与总蛋白都有 5条电泳迁移率相同的毒素结合多肽带 ,其分子量分别为 2 0 7,1 5 8 5 ,1 1 8 8,72 ,3 8 5kD ;抗性细胞的 1 1 8 8和 72kD的阳性带比敏感细胞的略弱 ,这可能与抗性的形成相关(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3年03期)

廖文韬,杨扬,吴祥甫[8](2002)在《Tn细胞凋亡抑制蛋白(TnIAP)在粉纹夜蛾细胞中的表达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粉纹夜蛾 (Trichoplusiani)细胞Tn 5B1 4中 ,高效表达了来自粉纹夜蛾细胞Tn 5B1 4能够抑制细胞凋亡的TnIAP蛋白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表明 ,表达的重组TnIAP只有少部分是可溶性蛋白 ,大部分以不溶的形式存在 .这一结果与以往在昆虫细胞中往往表达出可溶性蛋白不同 .活性实验表明 ,可溶的重组TnIAP能够直接抑制caspase 9酶解Ac LEHD AFC的活性 ,也能抑制caspase 9激活HEK2 93细胞抽提物酶解Ac DEVD AFC的活性 .结果进一步证明 ,昆虫和哺乳动物的细胞凋亡分子机制在进化上是极为保守的(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02年05期)

李国勋,李天龙,RobertR,Granados[9](2000)在《粉纹夜蛾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同源细胞系中连续传代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粉纹夜蛾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 (TnSNPV)在同源细胞连续传代及测定病毒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TnSNPV病毒的分子量为 115.8kbp。感染细胞 8小时后病毒开始复制 ,4 0h达到最大量。在整个传代期间 ,芽生病毒 (BV)对Tn 5B1 4细胞一直有很强的侵染力 ,大约可保持在 5.0logT CID50 /mL的侵染力。但随着传递代数的增加 ,多角体产量及对幼虫的侵染力明显下降 ;电镜观察结果发现 ,来自传代早期 (10代前 )的病毒克隆产生正常的多角体 ,内含大量的病毒粒子 ,而来自传代后期(15代以后 )的病毒克隆多为无粒子的多角体 ;内切酶分析和DNA杂交结果表明 ,分离的病毒克隆株与野生型病毒的基因组同源 ,通过连续传代后 ,发生某些DNA片段的缺失。因此 ,这些特性的改变是导致对幼虫毒力下降和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Entomologia Sinica》期刊2000年02期)

张传溪,孙建新,施惠娟,陈哲宇,吴祥甫[10](1999)在《EGFP基因在粉纹夜蛾细胞中的高效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基因是从一种水母体内分离的新型报告基因(reportgene)(Chalfie等,1994),其编码的、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的GFP是一种对光稳定的可溶性蛋白,在长波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下(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1999年06期)

粉纹夜蛾细胞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QB-Tn9-4s为本实验室建立的粉纹夜蛾悬浮性新细胞系,其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cMNPV)产量和重组蛋白表达量与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多的BTI-Tn5B1-4细胞相当。该细胞系在有血清培养条件下达到最高密度时不结块,是一株有潜力的进行大规模细胞培养的新细胞系。本试验对该细胞系进行克隆,并对克隆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24孔细胞克隆板对低传代悬浮细胞系QB-Tn9-4s进行克隆,获得8个克隆株,分别命名为克隆株QB-Tn-A、QB-Tn-B、QB-Tn-C、QB-Tn-D、QB-Tn-E、QB-Tn-F、QB-Tn-G和QB-Tn-H。2.对各克隆株基因组DNA进行RAPD-PCR鉴定,结果表明各细胞克隆株与原始细胞系QB-Tn9-4s具有相同的DNA扩增谱带。3.各克隆株的形态具有一定差异:克隆株QB-Tn-B为贴壁性细胞,其余7个均为悬浮性克隆株;克隆株QB-Tn-A、B、C、D和E以梭形细胞为主,大约占细胞总数的60% ~ 80%;QB-Tn-F、G和H以棒状细胞为主,比例分别为44.5%、49.5%和80.0%。4.测定了6个克隆株的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其中克隆株QB-Tn-A的群体倍增时间最短为21.37h,且与BTI-Tn5B1-4细胞相当;克隆株QB-Tn-E的群体倍增时间次之(22.04h),倍增速度快于原始细胞系QB-Tn9-4s(23.60h);其余克隆株的群体倍增速度均慢于原始细胞系。5.病毒侵染试验表明,各细胞克隆株对AcMNPV均较敏感,感染率在92%以上,平均每个细胞病毒多角体(OBs)产量在85~110个之间,其中克隆株QB-Tn-A多角体产量略高于BTI-Tn5B1-4和QB-Tn9-4s。克隆株QB-Tn-A和QB-Tn-E的出芽性病毒(BV)产量与原始细胞系(3.37×107 TCID50/mL)接近,而其余4株均低于原始细胞系。6.重组蛋白表达水平测定表明,克隆株QB-Tn-A的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表达量最高为1.91×104 IU/mL,是原始细胞QB-Tn9-4s蛋白表达量(1.38×104 IU/mL)的1.39倍,具有差异显着性;克隆株QB-Tn-B第7d的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creted alkaline phosphatase,SEAP)表达量最高为2.69 IU/mL,是原始细胞QB-Tn9-4s蛋白表达量(0.76 IU/mL)的3.51倍,与BTI-Tn5B1-4的蛋白表达量没有差异显着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粉纹夜蛾细胞系论文参考文献

[1].盖中朝.BtCry1Ac抗性与敏感粉纹夜蛾细胞差异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马明.粉纹夜蛾细胞系QB-Tn9-4s的克隆以及克隆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青岛农业大学.2009

[3].马明,李长友,郑桂玲,李银花,李国勋.粉纹夜蛾细胞系QB-Tn9-4s的克隆以及克隆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09

[4].孟敏娟.粉纹夜蛾新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特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5].刘凯于.粉纹夜蛾细胞对BtCry1Ac毒素的抗性特点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6].刘凯于,杨红,蒋才富,彭建新,洪华珠.抗苏云金杆菌毒素Cry1Ac粉纹夜蛾细胞系的特性研究[J].实验生物学报.2004

[7].刘凯于,蒋才富,洪华珠,彭建新,余泽华.粉纹夜蛾细胞中BtCry1Ac选择抗性的研究及离体品系与毒素结合的比较[J].昆虫知识.2003

[8].廖文韬,杨扬,吴祥甫.Tn细胞凋亡抑制蛋白(TnIAP)在粉纹夜蛾细胞中的表达和活性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2

[9].李国勋,李天龙,RobertR,Granados.粉纹夜蛾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同源细胞系中连续传代的研究(英文)[J].EntomologiaSinica.2000

[10].张传溪,孙建新,施惠娟,陈哲宇,吴祥甫.EGFP基因在粉纹夜蛾细胞中的高效表达[J].动物学研究.1999

标签:;  ;  ;  ;  

粉纹夜蛾细胞系论文-盖中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