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性状论文-刘春花,游景瑞,陈梅伦若,李勇军,曹闯

红叶性状论文-刘春花,游景瑞,陈梅伦若,李勇军,曹闯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叶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木姜子属,分类法,质量控制,毛叶木姜子

红叶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花,游景瑞,陈梅伦若,李勇军,曹闯[1](2019)在《毛叶和红叶木姜子果实性状特征及显微特征的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别毛叶木姜子和红叶木姜子果实的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方法比较研究毛叶木姜子和红叶木姜子果实的外观形态特征,采用切片、粉末制片等方法比较毛叶木姜子和红叶木姜子果实的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性。结果:毛叶木姜子和红叶木姜子果实性状特征相似,外表面、果皮和子叶等存在差异;毛叶木姜子中果皮和内果皮细胞周围可见大量的草酸钙方晶,表面观内果皮细胞之间界限不清晰,层纹不明显,有的可见孔沟;红叶木姜子外果皮含有红棕色物质,表面观内果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层纹明显,油细胞含有黄色或棕黄色分泌物。结论:毛叶木姜子和红叶木姜子果实的性状特征和显微鉴别特征能为木姜子的分类和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苗作云,杨赟,刘攀峰,郑新芳,杜红岩[2](2017)在《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杜仲红叶性状SSR分子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华仲12号’杜仲的幼嫩叶片(绿色)和成熟叶片(红色)及‘华仲11号’杜仲成熟叶片(绿色)进行转录组测序,进行测序数据的拼接和组装,且对转录组获得的基因(Unigenes)进行SSR分析。研究得到54 517条平均长度为806.90 bp的Unigenes,其中25 993条Unigenes在Nr、Swiss-Prot、KEGG和COG蛋白数据库获得功能注释,占所有Unigenes的47.68%。参照KEGG数据库,可将注释到的6 910条Unigenes划分到122个代谢途径分支,其中花色苷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39个,类黄酮代谢途径38个,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34个。54 517条Unigenes中共包含17 010个完整型SSR位点,占总SSR位点的96.28%。完整型SSR位点共包含67种重复基元,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重复基元类型为单核苷酸重复中的A/T(7 747个),其次是AG/CT(5 039个)和AT/AT(850个)从花色苷代谢途径、类黄酮代谢途径及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中共找到13个SSR位点。为今后杜仲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及杜仲红叶性状分子标记开发等方面奠定了分子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王明玉,姜卫兵,韩健,王小青,张斌斌[3](2014)在《不同红叶性状桃叶片花色素苷种类鉴定及呈色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早熟桃(Prunus persica,‘早美’、‘春蕾’)和红叶桃(Prunus persica f.atropur purea,‘筑波5号’、‘洛格红叶’)两种不同叶片呈色类型桃品种为试材,在5~9月份对其呈色过程中叶片色泽、花色素组成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叶片色差值与色素组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讨早熟桃和红叶桃叶片呈色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红叶桃叶片5月下旬叶片出现"返青"现象,叶片a*值由正值变为负值;相反早熟桃叶片6月份果实采收后叶片由鲜艳绿色逐渐变为红紫色,叶片a*值逐渐增大。(2)在试验所选的4个品种中共发现5类花色素苷,早熟桃含有3类,红叶桃含有4类,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为两种类型桃叶片所共有的且含量相对较高的花色素苷;呈色过程中叶片花色素苷种类基本不变,但各色素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红叶桃叶片与早熟桃叶片的a*值分别与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均与Ant/Chl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矢车菊素为桃叶片呈现红色的物质基础,两种类型桃叶片呈色差异并非所含花色素苷种类不同所致,而与不同种类花色素苷含量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王明玉[4](2014)在《不同红叶性状桃叶片呈色特性及有关光合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呈色类型桃叶片呈色机制存在差异。本研究以夏秋红叶型早熟桃(Prunus persica)(‘早美’、‘春蕾’)和红叶桃(Prunus persica f.atropur purea)(‘筑波五号’、‘洛格红叶’)以及绿叶桃‘锡蜜’为试材,5月-9月期间对不同呈色类型桃叶片叶色参数、色素含量、花色素苷相关基因F3'H表达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净光合速率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叶色参数、色素、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对夏秋红叶桃、红叶桃、绿叶桃3种不同呈色类型桃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比较,探究了花色素苷对光合作用和PSⅡ反应中心光能分配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试验过程中,夏秋红叶桃与红叶桃叶片颜色变化明显,绿叶桃一直保持绿色。夏秋红叶型桃随叶片变红,花色素苷大量积累,a*值由负值变为正值,红叶桃与早熟桃呈现相反趋势,随着叶片“返青”,花色素苷含量呈现降低趋势。绿叶桃叶色无明显变化。叁种桃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波动变化。相关分析表明a*与Ant、Ant/Chl成极显着正相关,b*与Ant、Ant/Chl呈极显着负相关。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红叶性状桃叶片所含花色素苷组分及其含量变化进行了鉴定分析。在试验所选的4个品种(‘早美’、‘春蕾’‘筑波五号’、‘洛格红叶’)中共发现5类花色素苷,早熟桃含有3类,红叶桃含有4类,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为两种类型桃叶片所共有的且含量相对较高花色素苷。呈色过程中叶片颜色变化明显但花色素苷种类基本不变,多元回归显示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与a*值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矢车菊素为桃叶片呈现红色的物质基础,两种类型桃叶片呈色差异并非所含花色素苷种类不同所致,而与不同种类花色素苷含量有关。3、以夏秋红叶早熟桃(‘早美’‘春蕾’)红叶桃(‘筑波五号’、‘洛格红叶’)为试验材料并以绿叶桃(‘锡蜜’)作为对照,对不同时期5个桃品种桃叶片F3'H基因表达量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基因表达量与花色素苷组分及其叶色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3种不同呈色类型桃叶片中F3'H均有所表达,相关性分析表明F3'H与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以及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呈极显着或者显着正相关,高温季节基因表达并未受气温影响,早熟桃随叶片转红,基因表达量提高。总体上早熟桃表达能力高于红叶桃。4、选用夏秋红叶型早熟桃‘早美’、绿叶桃‘锡蜜’、红叶桃‘筑波五号’,比较3种不同呈色类型桃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动态变化以及PSⅡ反应中心光能的分配参数,并分析花色素对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7、8月份随光强升高,光合速率均有所升高,但绿叶桃净光合速率低于其它两种类型桃叶片。高温强光环境下,‘锡蜜’与‘筑波五号’的Fv/Fm明显低于其它月份,而‘早美’无太大变化。相关性显示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与叶绿素b呈显着正相关,与花色素苷呈显着负相关。‘早美’花色素含量较高的7-9月份其ΦPS Ⅱ所占份额高于未转色时期,花色素苷可以通过调节PS Ⅱ反应中心光能的分配参数来维持叶片正常的光合生理功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1-01)

杨峭峰[5](2012)在《贺州育成广西首个紫红叶标记性状水稻两系不育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是紫红色的水稻苗你见过吗?不过,这种水稻不是我们常吃的杂交稻,而是用来生产杂交稻种时使用的水稻不育系。近日,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贺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广西绿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具有紫红叶标(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2年26期)

[6](2012)在《广西首个紫红叶标记性状水稻两系不育系育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贺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广西绿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具有紫红叶标记性状水稻两系不育系紫红10S进行鉴定,认为紫红10S符合国家规定的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指标,可以在生产上应用。(本文来源于《种业导刊》期刊2012年09期)

王玉书[7](2012)在《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及红叶性状的SRAP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羽衣甘蓝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和蔬菜作物,但由于其为绿体春化植物,花芽分化所需时间长,两年才能完成一个有性生活周期,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培育一个自交系需要6~8年。采用双单倍体育种方法替代自交系选育过程,可以有效地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小孢子培养便是一种高效的培育双单倍体的细胞育种技术,因此,优化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叶色是羽衣甘蓝最重要的观赏性状,开发与叶色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探索叶色形成机理和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的重要前提。本项研究以16个羽衣甘蓝杂交种为试材进行小孢子培养,分析小孢子胚状体的发生与发育、以及小孢子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筛选准确高效的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方法,探索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方法,鉴定培养所得DH系的自交亲和性及用其配制杂交种的园艺学性状;利用小孢子培养创制的DH系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2分离群体,筛选与红叶性状连锁的SRAP标记。获得了以下结果:1.优化了羽衣甘蓝小孢子胚诱导体系。研究证明了基因型是影响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中胚状体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供试的16个基因型材料中15个基因型获得了小孢子胚状体,但出胚品种的胚诱导率相差很大,最高的‘皱叶红心’和最低的‘白鸠’两者胚诱导率相差达1.94胚·蕾~(-1)。花蕾长度在3.01~3.50mm范围内时,小孢子所处单核中晚期的比例最高,达67.31%。因此,在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时,选蕾长度应集中在3.01~3.50mm范围内,有助于胚状体诱导成功,此时花瓣与花药比在2/3~4/5。花蕾经4℃低温预处理可以提高胚产量,以处理24h效果最好,时间过长则会起反作用;小孢子培养前先在33℃热激处理24h有利于小孢子启动胚状体发育途径。培养过程中添加和更换培养基均能显着提高胚产量,加液培养更有利于提高胚产量。不同材料对激素反应不尽相同。‘波浪叶红心’在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中胚诱导率最高;‘红欧’以在添加0.10mg·L~(-1)6-BA的培养基中培养效果最好;‘白鸥’则在6-BA0.10mg·L~(-1)+NAA0.10mg·L~(-1)浓度组合的培养基中反应最好。振荡培养有利于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既能提高小孢子胚诱导率,又能促进子叶形胚发生,提高子叶形胚的比例,减少畸形胚发生率。2.建立了羽衣甘蓝小孢子胚高频再生植株体系。B5固体培养基最适合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的再生。小孢子胚形成后,转至B5培养基,萌发很快,胚芽迅速分化,有利于胚发育成再生植株。子叶形胚植株再生频率显着高于其它类型的胚。鱼雷形胚可以发育成子叶形胚,然后再发育成苗;也可以先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成植株。心形胚、球形胚和畸形胚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发育形成植株。最适宜的转胚时间是小孢子培养后的第25天。尽量减少胚状体在NLN液体培养基中滞留的时间,可以获得高的植株再生频率。小孢子胚转至固体培养基后,先在4℃低温培养一定时间,可以显着提高植株再生频率。‘白欧’和‘皱叶白心’的小孢子胚在4℃处理5d时效果最好;而‘皱叶红心’的胚在4℃处理2d后再生频率最高,但是低温处理时间不宜过长。接种到添加活性炭培养基上的胚状体萌发较快,再生植株生长健壮,成活率高。但是,添加活性炭并不能显着提高植株再生频率。添加适当浓度的AgNO_3能促进小孢子胚发育形成植株。‘红欧’在添加3.0mg·L~(-1)AgNO_3处理中获得最高植株再生频率,‘皱叶红心’在添加5.0mg·L~(-1)AgNO_3的处理中植株再生频率最高。3.研究确定了羽衣甘蓝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及加倍方法。小孢子再生植株鉴定方法可以应用染色体计数的直接鉴定方法与形态学特征、气孔特征、花粉粒大小与活力、自交结实情况和流式细胞仪间接鉴定方法相结合。小孢子再生植株群体中,单倍体、双单倍体和四倍体同时存在,但不同基因型间再生植株的自然加倍率差别很大,对于自然加倍率低的基因型有必要进行人工加倍处理。在不同人工染色体加倍方法中,秋水仙素处理小孢子方法效果最好,在50mg·L~(-1)处理36h时加倍效率为52.9%,显着高于对照;秋水仙素处理切根小植株处理效果最差,小植株死亡率很高;在试管苗浸根试验中以1000mg·L~(-1)的秋水仙素处理植株根部4h的加倍效果最好,为44.8%,但这种方法容易造成根部损伤,移栽田间后生长较弱。4.鉴定筛选出一批优异的羽衣甘蓝DH系。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的优化,获得10个品种羽衣甘蓝来自不同胚状体的小孢子植株239株,经园艺学性状鉴定筛选出优异DH系18个。经自交亲和指数测定,所有DH系均符合自交不亲和系标准。利用DH系试配杂交组合,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7个。5.筛选获得了与红叶性状紧密连锁的SRAP标记。通过遗传分析证明了羽衣甘蓝红叶与白叶性状为一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红叶为显性。采用SRAP+BSA法,筛选获得了3个与红叶基因Re紧密连锁的SRAP标记,它们位于Re基因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2.2cM、6.4cM和3.7cM。(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2-04-27)

崔淑芳,金卫平,张海娜,王广恩,王凤琴[8](2011)在《红叶性状在棉花杂交F_2代群体中的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红叶杂交种F2代分离群体中,中红(介于绿色与传统红色之间,比传统红色稍浅)叶植株作为杂交种利用的可能性,为探讨生产杂交种的高产高效新途径提供参考。本试验以绿叶棉和红叶棉的杂交种F1为对照,比较F2代群体中分离出的中红叶植株的产量,结果表明,该试验中两个组合F2代中红叶植株的子棉、霜前子棉、皮棉、霜前皮棉,均具有超高亲优势,且产量与杂交种F1代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8-07)

夏东进,张健,李玉娟,李敏[9](2011)在《红叶李新品系L0630的性状与组织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叶李是国内应用非常广泛的彩叶苗木。由于其夏季色暗、冬季易落叶,而受到限制应用。总结了新品系L0630的选育过程,对比了其性状,并对其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期刊2011年12期)

李单[10](2011)在《红叶李杂交子代叶色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园林景观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彩叶植物逐渐应用到园林绿化中来,李属彩叶植物就是其中一大类。但李属植物有夏季反绿现象,为得到更加优良品种,本研究以红叶李与安哥诺李为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对亲本与杂交子代间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对比分析研究,筛选出具有红叶性状杂种优势的杂交子代优株,检测红叶性状的遗传稳定性,为培育李属彩叶植物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所有杂交子代红叶植株株高和地径、叶色参数a*值、叶片中各色素含量及花色素苷相对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植株指标测定值大于平均值入选优株的原则,筛选出了10株子代优良植株,分别为1、2、3、4、7、10、11、12、15、16号植株。子代优株与母本色相a*值对比研究表明,在5-9月份子代优株a*值与母本之间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其中2、3、4号植株a*值显着高于母本。优株与母本花色素苷含量均在7月或8月份达到最低。优株与母本花色素苷含量对比研究表明,11号植株不同月份的花色素苷含量均高于母本和所有优株平均值,与母本的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对子代优株和母本花色素苷的相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1号植株不同月份的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均高于母本植株。将子代优株及母本花色素苷相对含量不同月份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发现,子代优株中的1、3、11号植株花色素苷相对含量高于母本且差异极显着。从5月份到9月份,优株及母本PAL活性的变化均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植株达到最低值的时间不一致,优株中1、4、7、10、11、12、16号植株的PAL活性在不同月份均高于母本。相关分析表明,植株叶片色相a*值与叶片花色素苷、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均呈显着相关性。花色素苷含量与叶绿素含量、PAL、CHI及PPO活性也显着相关。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RAPD)技术对红叶李与安哥诺李及其杂交子代中的10株优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引物,然后对10株子代优株及其父母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条带89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3.54%,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4298,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574。依据所得到的遗传距离,按照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构建树状图。从树状图可以看出杂交子代中1号植株与母本亲缘关系最近,15号、16号植株与父母本的差异最大。(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1-05-29)

红叶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华仲12号’杜仲的幼嫩叶片(绿色)和成熟叶片(红色)及‘华仲11号’杜仲成熟叶片(绿色)进行转录组测序,进行测序数据的拼接和组装,且对转录组获得的基因(Unigenes)进行SSR分析。研究得到54 517条平均长度为806.90 bp的Unigenes,其中25 993条Unigenes在Nr、Swiss-Prot、KEGG和COG蛋白数据库获得功能注释,占所有Unigenes的47.68%。参照KEGG数据库,可将注释到的6 910条Unigenes划分到122个代谢途径分支,其中花色苷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39个,类黄酮代谢途径38个,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34个。54 517条Unigenes中共包含17 010个完整型SSR位点,占总SSR位点的96.28%。完整型SSR位点共包含67种重复基元,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重复基元类型为单核苷酸重复中的A/T(7 747个),其次是AG/CT(5 039个)和AT/AT(850个)从花色苷代谢途径、类黄酮代谢途径及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中共找到13个SSR位点。为今后杜仲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及杜仲红叶性状分子标记开发等方面奠定了分子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叶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春花,游景瑞,陈梅伦若,李勇军,曹闯.毛叶和红叶木姜子果实性状特征及显微特征的鉴别[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2].苗作云,杨赟,刘攀峰,郑新芳,杜红岩.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杜仲红叶性状SSR分子标记分析[J].植物研究.2017

[3].王明玉,姜卫兵,韩健,王小青,张斌斌.不同红叶性状桃叶片花色素苷种类鉴定及呈色规律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4

[4].王明玉.不同红叶性状桃叶片呈色特性及有关光合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5].杨峭峰.贺州育成广西首个紫红叶标记性状水稻两系不育系[J].北京农业.2012

[6]..广西首个紫红叶标记性状水稻两系不育系育成[J].种业导刊.2012

[7].王玉书.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及红叶性状的SRAP标记[D].沈阳农业大学.2012

[8].崔淑芳,金卫平,张海娜,王广恩,王凤琴.红叶性状在棉花杂交F_2代群体中的利用研究[C].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2011

[9].夏东进,张健,李玉娟,李敏.红叶李新品系L0630的性状与组织培养[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

[10].李单.红叶李杂交子代叶色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标签:;  ;  ;  ;  

红叶性状论文-刘春花,游景瑞,陈梅伦若,李勇军,曹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