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变异性及性状研究

四川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变异性及性状研究

一、四川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变异性及其性状的相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思宇[1](2016)在《人工合成小麦群体成熟胚组织培养特性的QTL定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小麦组织培养中,成熟胚作为外植体,因其取材不受生长期及发育阶段的限制,相对于幼胚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等独特优势。但成熟胚有限的再生能力妨碍其推广应用。本文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HW-L1与小麦品种川麦32(SW8188)构建的171个F8重组自交系(RIL),于2012-2015年连续4年采用田间收获种子的成熟胚作为外植体,利用添加不同激素的MS培养基,对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组织培养特性进行了测试。本研究检测到数个有关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的QTL。为了排除环境对成熟胚组织培养特性的干扰,2015年增加了温室种植RIL群体组培试验。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出愈率、分化率、出苗率两两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2.RIL群体在出愈率、分化率、出苗率上都呈现一个连续分布且变化很大的区间,其分布范围分别为0.37-1.00、0.29-0.97、0-0.36,平均值分别为0.67、0.70、0.14。两亲本SHW-L1与SW8188在出愈率和分化率上无显着差异,SHW-L1 (0.13)出苗率极显着(P<0.01)高于SW8188(0.03)3.温室材料与田间材料成熟胚组培特性对比,出愈率呈现显着差异,温室平均出愈率为0.91,2012-2015大田平均出愈率分别为0.58、0.49、0.62、0.88。这一结果表明环境对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愈伤诱导阶段。4.总共3个有关愈伤组织出愈率的QTL分别在1D,5A,6D染色体上被检测到,其表型变化范围从10.16%到11.82%。2个有关分化率的QTL。被检测到,分别位于1A和3D上,其表型变异值范围为10.96和9.10%。2个有关出苗率的QTL分别被定为于3B和4A染色体上,其表型变化为9.88%和10.30%。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与前人的报道都表明,1,3,5染色体群在小麦组织培养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杨德勇[2](2014)在《普通小麦闭颖特性遗传分析及离体培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普通小麦开花时,浆片吸水膨胀,使内外稃撑开,这时花丝急速伸长,花药伸出颖壳并裂开,花粉散落进行授粉。一般普通小麦品种开颖小花可以占到总小花数的60%-95%,普通小麦几乎全为这一形式的正常开花授粉,普通小麦完全闭花授粉是非常罕见的性状,完全闭花授粉能很好的保持小麦遗传种性、增加小麦穗部的生物和非生物协迫抗性,同时,小麦闭颖授粉也是转基因小麦防止外源基因漂移最安全、最经济的防护措施之一,在小麦育种,特别是小麦分子育种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课题组获得的6个闭颖小麦变异系:133-3,133-8,133-38,133-9,133-A,133-B,133-1为材料,对普通小麦闭颖变异的闭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分析,同时研究了6个闭颖小麦系花药、幼胚和成熟胚组织的离体培养特性,旨在阐明普通小麦闭颖变异的遗传特性和规律;探讨普通小麦闭颖系的离体组织培养特性,筛选出闭颖小麦最佳的离体培养组织、基因型和培养条件,为闭颖小麦的分子育种、特别是转基因安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小麦闭颖授粉系133-3与5个小麦开颖品种杂交F1均表现为完全开颖授粉,F2代群体的闭、开颖特性分离,卡平方(Χ2)适合性检验表明,完全开颖授粉小麦株数与完全闭颖授粉小麦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例(Χ2c<Χ20.05=3.841),说明小麦闭颖变异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2.6个普通小麦闭颖授粉系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均高于开颖授粉材料千斤早和小偃22,且表现出品系间差异。其中,133-9的出愈率最高为5.05%,133-8出愈率最低为3.08%,但其花药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为4.88%,其次为133-1达到4.48,133-B和133-38分化率稍低(3.59%-3.85%),而133-A的分化率最低,仅有1.31%。3.除133-A外的5种普通小麦闭颖授粉材料的幼胚离体培养的出愈率和对照材料小偃22和千斤早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其中出愈率最高的为133-1,达到97.83%,出愈率最低的为133-A,为91%。但不同供试材料的分化率差异明显:其中,133-8的分化率最高,达40.70%。133-A的分化率最低仅为14.44%;4.6个普通小麦闭颖授粉系成熟胚的愈伤组织率都明显高于对照材料千斤早和小偃22,而闭颖系间的分化率有很大差异。其中,133-1的分化率最高,达27.93%,与小偃22处于同一水平,133-8和133-38的分化率分别为18.25%和13.51%,均高于对照材料千斤早,低于对照材料小偃22;133-B的分化率与对照材料千斤早处于同一水平。133-A和133-9的分化率都低于10%,其中西农133A的分化率最低,仅为7.89%。5.不同闭颖小麦系离体组织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特性有一定差异,供试的6个闭颖系中,133-1和133-8离体培养特性优良,其中,133-1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分化率最高,达到27.93%,133-8幼胚的分化率最高,达到40.70%,两材料的花药分化率也最好,均为4.48%,与对照材料小偃22处于同一水平;133-A的离体组织的培养特性最差;3种外植体离体培养过特性有差异,幼胚培养再生效率最高,成熟胚再生效率第二,花药的最差,供试闭颖材料的出愈率与分化率之间无显着的相关关系。

赵翠荣[3](2013)在《利用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普通小麦与玉米或鸭茅状摩擦禾远缘杂交后,伴随着父本染色体消失形成小麦单倍体的技术应用于小麦育种,能有效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并能创造新种质和遗传群体。本研究设计了五个方面的对比试验:花期调节试验、基因型试验、激素处理试验、培养基试验、染色体加倍处理试验,以研究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及加倍形成双单倍体的主要技术,旨在为华中地区小麦规模化单倍体育种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1、花期调节试验于2012年元月中旬开始,间隔8-15d分期播种小麦和玉米,摩擦禾与玉米同期进行加温处理,经分期播种与设施栽培相结合进行。参加试验的120余个小麦杂交组合与8种玉米、2种鸭茅状摩擦禾在小麦正常开花的季节花期相遇;以玉米花期集中在4月18-30日前后,更利于小麦成胚和成苗。2、基因型对得胚率的影响试验选用5个小麦品种与4个玉米品种。研究表明小麦与玉米基因型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作对单倍体产生有显着作用。试验中的所有小麦基因型均能通过染色体消失法产生单倍体胚,但得胚率有显着差异。不同基因型玉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单倍体诱导率存在显着差异,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小麦的遗传背景分类别筛选适合的玉米,对遗传背景特别复杂的小麦可选用诱导率普遍较高的几个玉米的混合花粉授粉。试验中的2种鸭茅状摩擦禾和多数玉米都能高效诱导普通小麦产生单倍体胚,少数玉米不能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胚。3、激素处理试验选用5个小麦品种进行6种激素处理。研究发现小麦基因型和激素处理水平以及二者之间互作均显着影响小麦与玉米杂交得胚率。同一小麦基因型在不同激素处理水平下的得胚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同一激素水平下不同小麦基因型间得胚率无显着差异或有显着至极显着差异。试验比较了6种激素处理的得胚率,以单独使用2,4-D100mg/L的得胚率最高(26.2%),极显着高于单独使用Dicamba100mg/L的得胚率(19.9%)。4种混合激素处理(2,4-D100mg/L+Dicamba100mg/L、2,4-D75mg/L+Dicamba25mg/L、2,4-D50mg/L+Dicamba50mg/L、2,4-D25mg/L+Dicamba75mg/L)间得胚率没有显着差异。2,4-D与Dicamba混合使用时二者间可能存在互作:一定浓度下2,4-D能增强Dicamba的作用,Dicamba则会削弱2,4-D的作用。4、培养基试验选用4种培养基(1/2MS、1/2MS+0.1mg/L BAP+0.1mg/L NAA、B5、B5+0.1mg/L BAP+0.1mg/L NAA)培养3个小麦杂交组合的单倍体胚738个,以比较不同培养基对单倍体胚的萌发和成苗的影响。不同培养基上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和平均成苗率呈现出极显着差异水平,胚萌发率表现为:1/2MS>1/2MS+0.1mg/L BAP+0.1mg/L NAA>B5+0.1mg/LBAP+0.1mg/L NAA>B5;胚成苗率表现为:1/2MS>B5>1/2MS+0.1mg/L BAP+0.1mg/LNAA>B5+0.1mg/L BAP+0.1mg/L NAA,无激素的1/2MS上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18.2%)和平均成苗率(16.4%)都最高,能稳定地一次成苗。不同杂交组合得到的单倍体胚的平均萌发率和平均成苗率也存在极显着差异。因此认为单倍体胚的萌发和成苗与遗传因素有关,无激素的1/2MS最适合于小麦单倍体胚的萌发和一次成苗。5、秋水仙素加倍处理单倍体苗时设计了0.1%、0.2%、0.3%3个浓度梯度,浸根3h、4h、5h三个处理时间,比较了加光与不加光、全程通气与不通气、分蘖节打孔与不打孔等技术措施下的移栽成活率、加倍结实率。结果表明:室温下0.2%秋水仙素+30mL/L DMSO溶液浸根处理3h-5h,期间持续通入空气并避光处理对小麦玉米杂交的单倍体苗的加倍处理是非常有效的,能达到86.7%-90%的成活率和加倍率,而且加倍处理后的植株只要成活了绝大多数都能结实。以0.2%的秋水仙素浸根处理3h-4h,期间持续通入空气并进行遮光处理为最佳的处理方法,可获得90%的加倍率,既节约了时间,又安全高效。其次为0.1%秋水仙素+30mL/L DMSO溶液浸根处理5h并持续通入空气和避光,能达到100%的成活率和86.7%的加倍率。不推荐使用0.3%的秋水仙素进行小麦单倍体苗的染色体加倍处理。避光和持续通气处理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加倍率,在高浓度加倍处理和长时间加倍处理时显得尤其重要。分蘖节打孔处理伤害了植株,影响了加倍后植株的成活率,能提高低浓度短时间处理的加倍率,对低浓度长时间处理和高浓度处理则不适用。

郑博[4](2013)在《基因枪法介导拟南芥AtMYB44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文中指出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禾谷类家族中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是全球总产量最多、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在世界粮食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缓解粮食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手段对小麦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小麦的产量、改善小麦的品质、增强小麦对病虫害以及各种非生物胁迫的抵抗性,是小麦遗传育种中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基因枪法是小麦遗传转化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无宿主限制、靶受体类型广泛、可控度高、操作简便快捷等优点。本研究采用基因枪转化法,将具有抗旱、抗寒及耐盐功能的拟南芥AtMYB44基因转入小麦品种扬麦158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并优化了扬麦158的高效再生体系。通过添加2,4-D浓度的梯度实验,发现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2,4-D的浓度为2mg·L-1时,小麦幼胚的愈伤出愈率为最高的100%,且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较为致密,颜色为淡黄色,长势旺盛。通过添加不同浓度KT、IAA配比的比较实验,发现在分化培养基中激素添加为KT1.0mg.L-1和IAA0.5mg.L-1时,愈伤组织的分化率为最高的93.3%,且绿点数及丛生芽数都相比较高。最终确定本研究中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mg/L2,4-D;分化培养基为MS+1.0mg/L KT+0.5mg/L IAA。2.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作为标记基因,对基因枪的主要参数(轰击距离和钨粉/DNA用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轰击距离为8cm时,GFP的瞬时表达率为最高的37.1%,且平均荧光细胞数也为最多的13.5个;钨粉/DNA用量为600μg/1μg时,GFP的瞬时表达率为最高的35.4%,且平均荧光细胞数也为最多的12.8个。最终确定了针对扬麦158幼胚愈伤组织的基因枪转化最佳轰击条件:轰击距离为8cm,钨粉/DNA的用量为600μg/1μg,氦气压力为7.5MPa,破裂膜为7MPa,真空度为0.095MPa,钨粉直径1μm。3.用基因枪法将拟南芥的AtMYB44基因导入到扬麦158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目的基因转化率为0.67%。本研究中共轰击了1044块愈伤组织,经过分化培养产生绿点的愈伤组织数为314块,经过生根壮苗培养,再生植株数为297株,其分化率和成苗率为分别为30.1%和28.4%;经过炼苗,越夏处理,将再生植株全部移栽到实验田中,最终成活了198株再生植株(To),其移栽成活率为66%。提取再生植株的基因组DNA,分别对目的基因AtMYB44和选择标记基因Bar进行PCR检测,发现有7株再生植株的PCR检测结果呈阳性,并将目的基因AtMYB44的PCR产物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比对正确,最终获得了7株转基因小麦植株。4.对转基因小麦其中一个株系M-141的7株T1代植株进行了PCR检测,结果显示7株均扩增出预期大小的DNA条带。本研究通过基因枪法将目的基因转入到小麦品种扬麦158的愈伤组织,经抗性筛选、分化再生得到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To)和转基因植株的后代(T1)用PCR方法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已获得转AtMYB44基因的小麦植株,为进一步对AtMYB44基因在小麦中的功能表达、转基因小麦的抗逆性等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进一步的田间遗传稳定性、田间抗性等研究,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抗旱、抗寒和耐盐碱的转基因植株,对小麦的南麦北种、提高盐碱滩涂耕地的利用率,以及提高小麦的总产量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树芸[5](2012)在《小麦胚源再生与转化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小麦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的建立对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摸索了小麦成熟胚愈伤诱导和组织再生条件,并建立了稳定的小麦幼胚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为小麦基因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利用“济麦”系列五个品种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和济麦22,以适于组培的小麦品种Bobwhite作对照,研究了不同浓度2,4-D、玉米素(ZT)和激动素(KT)对小麦成熟胚的愈伤诱导和分化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Bobwhite相比,“济麦”系列品种具有更高的成熟胚出愈率,品种间差异显着,呈现出基因型效应。在相同2,4-D诱愈浓度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分化和成苗率差异极显着。“济麦”系列品种的成苗率均低于对照品种Bobwhite(13.55%),说明进一步优化愈伤的再生成苗能力是未来建立再生体系的关键。相同品种条件下,2,4-D诱愈浓度对出愈、分化和成苗率影响显着,当2,4-D诱愈浓度4mg/L时,除济麦20以外,其它五个品种均能分化成苗,其中济麦22成苗率约10.33%,接近Bobwhite水平。本研究为建立和完善“济麦”系列品种的成熟胚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2)利用基因枪转化法,轰击小麦品种Bobwhite的幼胚愈伤,然后利用基于Bar基因的除草剂筛选,获得371株稳定转基因植株,转化效率约2%。(3)开展了抗条锈病基因Yr10、Yr18、Yr36(WKS1)和开花基因FT等相关载体的遗传转化,并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其中,沉默表达FT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开花时间明显推迟,与预期结果相符。(4)目的基因的大小和形态对转化效率具有显着影响。目的基因越大,转化效率越低,环状质粒的转化效率高于酶切片段(线性分子)的转化效率,如Bar基因以质粒形式转化时的转化率为2.02±0.06%,而以基因酶切片段形式转化时的转化率仅为0.39±0.02%,二者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值<0.05)。

蔡琳[6](2011)在《小麦组织培养体系优化及抗冻基因KN2转化小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水稻相比,小麦组织培养技术和再生体系还不十分完善,遗传转化效率低得多,研究小麦组织培养条件和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因素,优化小麦遗传转化体系对于有效开展小麦转基因育种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小麦冻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利用转基因技术引进外源抗(耐)冻基因是增强小麦的抗(耐)冻能力的可行途径之一本试验以陇春23、科农199、Bobwhite等1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继代方式以及基因枪转化前的预培养等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和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了接种方式、诱导培养基等对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如下:诱导培养基中添加0.2mg/L的ABA、1.25 mg/L的CuSO4对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再分化有促进作用,分化培养基中含5mg/L的KT、0.25 mg/L CuSO4再生效果较好,愈伤组织整块继代的方式有利于其胚性的维持,幼胚转化前预培养4天而转化后恢复培养15天转化效率较高;半胚法接种方式及添加了CH、VB1、Pro、Gln的诱导培养基有利于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在建立了小麦的高频再生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南极鱼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KN2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期望获得抗(耐)冻能力增强的小麦种质。用pUBI::Bar和pUBI::KN2表达载体对小麦材料陇春23、科农199和Bobwhite幼胚及其愈伤组织进行了的基因枪法共转化。转化陇春23幼胚共得到耐Bialaphos的再生苗265株,CTAB法提取总DNA进行Bar基因和KN2基因的PCR检测,共检测到转Bar基因的样品92个,转KN2基因的样品98个,转Bar和KN2基因的样品37个,转化率分别为14.91%、15.88%、和6.00%。转化陇春23、科农199和Bobwhite幼胚诱导10周左右的愈伤组织共得到耐Bialaphos的再生苗42株,CTAB法提取总DNA进行Bar基因和KN2基因的PCR检测,共检测到转Bar基因的样品17个,转KN2基因的样品19个,转Bar和KN2基因的样品6个,转化率分别为1.58%、1.77%、和0.56%,其中有4株科农199、7株Bobwhite、6株陇春23获得转基因种子。

王海凤[7](2011)在《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及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世界和我国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小麦是六倍体,基因组很大,遗产背景复杂,所以小麦是最后一个获得转化成功的大宗粮食作物。在小麦的遗传转化中,幼胚是应用最多的外植体,但幼胚的再生率受基因型和培养基的激素配比的影响很大;目前小麦的遗传转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再生能力较高的品种上,而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和主栽的品种由于再生能力较低难以应用于转基因实践。因此,选取优良的受体基因型,优化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以黄淮麦区或陕西省近年来审定和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小麦品种郑麦9023、小偃22、西农2000、西农928等为试材,对其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转基因研究:①通过基因枪共转化法将玉米调控花青素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Zm-c1或Zm-r(s)与筛选标记基因Bar同时导入小麦中,试图通过后代分离获得不含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植株;②以安全标记基因GFP作为筛选基因,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玉米中能增大种子体积的基因ZmAL1转入小麦中,以获得安全的转基因小麦。本研究旨在获得含目标基因的转基因小麦材料,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对转基因小麦目标性状的影响及其遗传稳定性奠定基础工作;为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提供基础资料。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比较通过不同小麦品种幼胚组织培养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都较高,都达到95%以上,但愈伤组织的质量有所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的分化率差异很大。供试的五个品种的分化能力依次为西农928>郑麦9023>西农2000>小偃22>西农979。结合诱导率和分化率来说,西农928和西农2000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状态较好,分化率也相对较高,可以作为转基因的良好受体材料。(2)基因枪介导的玉米Zm-c1或Zm-r(s)基因和Bar基因共转化研究采用基因枪共转化法将玉米调控花青素合成的Zm-c1或Zm-r(s)基因和Bar基因转入小麦品种西农2000、西农928和小偃22中。经过多次重复检测,转Zm-c1基因的西农2000和西农928的再生植株中分别有3株和1株扩增到与阳性质粒大小一致的617 bp目标片段,目标基因的转化率分别为0.23%和0.08%;Bar基因分别有13株和5株扩增到与质粒一致的400 bp左右的片段,转化率分别为0.98%和0.42%。转Zm-r(s)基因的西农2000的再生植株中有4株PCR扩增到与阳性质粒大小一致的628bp目标片段,目标基因转化率为0.13%;Bar基因有15株扩增到与质粒一致的400 bp左右的片段,转化率为0.5%。在所有含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中都含有Bar基因。(3)基因枪介导的转ZmalI基因小麦植株的获得和转基因后代材料的鉴定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由谷蛋白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驱动的ZmalI+ GFP融合蛋白基因导入陕农138小麦中,并对转基因小麦进行分子检测。基因枪共轰击3 000个幼胚,获得再生植株59株;利用载体上安全标记基因GFP的特异引物对所获得59株T0代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发现有16株转基因阳性植株,转化率为0.53 %。16个T0代转基因植株中有10株收到种子,按单株收获后将其中6株收获的种子分别全部种植后获48株T1代植株,PCR检测结果发现有35株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说明T1代植株目标基因发生了分离;从这35株T1代阳性植株中随机挑取7株,每株取一粒种子进行目标基因表达的RT-PCR检测,结果7粒种子中有6粒检测到目标基因已经表达,说明在绝大部分T2代种子中目标基因已得到了表达。

姬玉梅[8](2010)在《离体培养下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分化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5个小麦品种的幼胚为外植体,采用MS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研究不同基因型间愈伤组织诱导的差异,以及2,4-D浓度和不同的光照条件对愈伤组织的影响。随2,4-D浓度的增大,小麦幼胚分化率呈单峰曲线变化,且品种间差异很大,对多数品种而言,适宜的2,4-D浓度为15 mg/L。

陈华,伍碧华[9](2008)在《小麦离体培养研究进展及其器官建成特性》文中指出在小麦组织培养中,几乎各种器官、组织均曾被用作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比如小麦根、幼叶、中胚轴、种子、顶端分生组织、花药、原生质体、幼穗、成熟胚以及幼胚等。本文对及其离体培养下营养器官和花器官建成与发育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小麦的组织发生学、胚胎学、细胞工程和遗传操作等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王廷璞,陈荃,崔爱明,刘瑞媛,马伟超[10](2008)在《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小麦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综述了近年来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情况。研究资料表明:小麦组织培养中,不同来源和不同生理状态的小麦外植体(幼胚、幼穗、花药、成熟胚、叶、根等),在愈伤组织诱导和获得再生植株的能力方面均显示了优点和不足。

二、四川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变异性及其性状的相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变异性及其性状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合成小麦群体成熟胚组织培养特性的QTL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1.1.1 小麦转基因技术在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1.1.2 小麦转基因效率影响因素
    1.2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小麦组织培养外植体研究
        1.2.2 小麦组织培养培养基研究
        1.2.3 小麦组织培养基因型研究
    1.3 人工合成小麦的创制与利用
    1.4 QTL定位方法研究
    1.5 组织培养基因定位研究
    1.6 立题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的消毒与预处理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3 愈伤组织的分化与再生
        2.2.4 统计分析与QTL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诱导与分化培养表现
    3.2 组培表型情况
    3.3 田间材料组培表型
    3.4 温室与田间材料组培表型差异性
    3.5 QTL定位
4 讨论
    4.1 RIL群体组培特性
    4.2 组培特性相关性状QTL鉴定及对比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2)普通小麦闭颖特性遗传分析及离体培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授粉的基本特征
    1.2 闭颖授粉研究进展
    1.3 花药离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花药培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3.2 花药培养的基础研究
        1.3.3 花药培养的基础研究
        1.3.4 花培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4 幼胚离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1 幼胚离体组织培养品种胚龄的选择
        1.4.2 幼胚离体组织培养对培养基及外援激素的选择
        1.4.3 预处理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1.4.4 接种方式对幼胚培养的影响
        1.4.5 幼胚培养的应用与展望
    1.5 成熟胚离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5.1 对成熟胚进行培养的方式和特点
        1.5.2 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对成熟胚培养的影响
        1.5.3 成熟胚离体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
    1.6 小麦闭颖性状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闭颖小麦闭颖特性的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麦闭颖授粉特性及其遗传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基因型对闭颖小麦离体培养特性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普通小麦闭颖授粉系花药离体培养特性
        3.2.2 普通小麦闭颖授粉系幼胚离体培养特性
        3.2.3 普通小麦闭颖授粉系成熟胚离体培养特性
        3.2.4 6 个闭颖(小麦系)离体组织培养特性的比较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利用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起源
    1.3 染色体消失法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生物学研究
    1.4 染色体消失法的开发利用
    1.5 玉米与鸭茅状摩擦禾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差异
    1.6 影响得胚率的因素
        1.6.1 小麦基因型对得胚率的影响
        1.6.2 玉米基因型对得胚率的影响
        1.6.3 去雄和授粉方法的影响
        1.6.4 激素处理方法的影响
        1.6.5 环境条件
        1.6.6 离体培养
    1.7 影响单倍体胚萌发成苗的因素
        1.7.1 胚的分化状况与大小
        1.7.2 培养基成分
        1.7.3 环境条件
    1.8 植株的移栽方法
    1.9 染色体加倍技术
    1.10 倍性检测研究
    1.11 DH 植株的应用研究
    1.12 存在的问题
    1.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提高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胚频率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花期调节试验
        2.1.2 基因型影响试验
        2.1.3 激素处理试验
        2.1.4 试验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期调节试验结果
        2.2.2 基因型影响试验结果与分析
        2.2.3 激素处理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单倍体胚萌发成苗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方法对加倍效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准备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秋水仙素处理浓度对加倍的影响
        4.2.2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对加倍的影响
        4.2.3 避光处理的影响
        4.2.4 分蘖节打孔处理的影响
        4.2.5 通气处理的影响
        4.2.6 最佳组合处理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小结
    5.1 花期调节
    5.2 基因型对得胚的影响
    5.3 激素处理对得胚的影响
    5.4 培养基成分对胚萌发和成苗的影响
    5.5 染色体加倍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因枪法介导拟南芥AtMYB44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1 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概况
        2 小麦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3 小麦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3.1 基因枪法
        3.2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3.3 花粉管通道法
        3.4 低能离子束介导法
        3.5 电激转化法和PEG转化法
    第二章 MYB类转录因子的研究就进展
        1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与分析
        2 MYB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3 MYB类转录因子的自身调控
        4 AtMYB44基因的研究进展
        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扬麦158组织培养体系及其基因枪转化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扬麦158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扬麦158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的影响
        2.3 不同轰击距离对GFP瞬时表达的影响
        2.4 不同钨粉/DNA用量对GFP瞬时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小麦转拟南芥AtMYB-44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愈伤组织Bialahpos的敏感性实验
        2.2 AtMYB44基因的遗传转化
        2.3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2.4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3 讨论
全文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小麦胚源再生与转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再生体系的构建
        1.1.1 小麦成熟胚的再生体系
        1.1.2 小麦幼胚的再生体系
        1.1.3 影响小麦再生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
    1.2 小麦的遗传转化
        1.2.1 转基因的重要性
        1.2.2 小麦的基因枪遗传转化的发展历程
        1.2.3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的发展历程
        1.2.4 小麦转化的研究前景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菌株与质粒
        2.2.1 实验中涉及的质粒
        2.2.2 质粒的提取方法
    2.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4 培养基的制备
    2.5 成熟胚组织培养步骤
    2.6 幼胚组织培养步骤
    2.7 基因枪转化步骤
    2.8 农杆菌的转化步骤
    2.9 转基因植株的验证
        2.9.1 BASTA 检验
        2.9.2 PCR 验证
    2.10 实验中相关统计方法
        2.10.1 愈伤组织的统计和计算方法
        2.10.2 转基因愈伤的瞬时表达率和转基因植株的转化率的统计和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优化
        3.1.1 小麦基因型对其成熟胚愈伤诱导和分化成苗的影响
        3.1.2 生长素类似物 2,4-D 对小麦成熟胚愈伤诱导及分化成苗的影响
        3.1.3 2,4-D 与 KT 浓度组合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以及后期愈伤的分化再生的影响
        3.1.4 细胞分裂素 ZT 和 KT 对小麦成熟胚愈伤分化及成苗的影响
    3.2 小麦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3.3 小麦幼胚的基因枪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验证
        3.3.1 GFP 瞬时表达情况
        3.3.2 Bar 基因
        3.3.3 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的转化
        3.3.4 小麦开花基因 FT 的转化
    3.4 小麦幼胚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尝试
4 讨论
    4.1 基因型在构建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构建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4.3 目的基因的转化形式对小麦幼胚基因枪转化的影响
    4.4 目的基因的大小对小麦幼胚基因枪遗传转化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小麦组织培养体系优化及抗冻基因KN2转化小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1 小麦幼胚培养
        1.1.1.2 小麦幼穗培养
        1.1.1.3 小麦成熟胚培养
        1.1.1.4 小麦花药培养
        1.1.1.5 小麦原生质体培养
        1.1.2 小麦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1.2.1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
        1.1.2.2 小麦遗传转化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作物抗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3.1 植物冻害和抗冻性
        1.1.3.2 植物抗冻基因工程
        1.1.3.3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植物抗冻研究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小麦组织培养和高效再生系统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小麦材料
        2.1.1.2 培养基
        2.1.2 方法
        2.1.2.1 幼胚部分
        2.1.2.2 成熟胚部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幼胚部分
        2.2.1.1 ABA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1.2 继代方式对幼胚愈伤组织质量的影响
        2.2.1.3 分化培养基激素种类和配比对幼胚愈伤组织再生的影响
        2.2.2 成熟胚部分
    2.3 讨论
        2.3.1 幼胚部分
        2.3.1.1 ABA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1.2 继代方式对幼胚愈伤组织质量的影响
        2.3.1.3 分化培养基激素种类和配比对幼胚愈伤组织再生的影响
        2.3.2 成熟胚部分
3 小麦幼胚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和KN2基因的转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小麦材料
        3.1.1.2 培养基
        3.1.1.3 转化载体
        3.1.2 方法
        3.1.2.1 幼胚组织培养方法
        3.1.2.2 基因枪转化方法
        3.1.2.3 转化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诱导培养基对L23组织培养和再生的影响
        3.2.2 分化培养基加入CUSO_4对再生的影响
        3.2.3 轰击前不同预培养时间对再生和转化的影响
        3.2.4 小结
    3.3 讨论
        3.3.1 诱导培养基对L23组织培养和再生的影响
        3.3.2 分化培养基加入CUSO_4对再生的影响
        3.3.3 轰击前不同预培养时间对再生和转化的影响
        3.3.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及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概况
        1.1.1 国外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概况
        1.1.2 国内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概况
    1.2 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小麦转基因受体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3 转基因技术在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现状
        1.3.1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2 转基因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3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4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5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4 安全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
        1.4.1 安全筛选标记的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1.4.2 无选择标记转基因体系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比较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小麦品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
        2.2.2 不同小麦品种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和再生成苗
    2.3 讨论
第三章 基因枪法介导的玉米Zm-c1 或Zm-r(s)基因和Bar 基因共转化小麦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及分析
        3.2.1 转化植株的获得
        3.2.2 T0代转基因植株的 PCR 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基因枪法介导的转ZmalI 基因小麦植株的获得和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ZmalI 基因小麦植株的获得
        4.2.2 转ZmalI 基因小麦T0 代植株的PCR 鉴定
        4.2.3 T1 代转基因小麦植株目标基因遗传分离情况
        4.2.4 T2 代种子目标基因表达的RT-PCR 检测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离体培养下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分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取材与接种
    1.3 培养基
    1.4 培养条件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型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2.1.1 基因型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 基因型对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
    2.2 2, 4-D质量浓度对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2.3 不同光照条件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9)小麦离体培养研究进展及其器官建成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根、叶、花药、原生质体、成熟胚、幼穗和幼胚外植体的离体培养及其器官发育特点
    1.1 小麦根外植体离体培养及其器官发育特点
    1.2 小麦叶外植体离体培养及其器官发育特点
    1.3 小麦花药外植体离体培养及其器官发育特点
    1.4 小麦原生质体离体培养及其器官发育特点
    1.5 小麦幼穗外植体离体培养及其器官发育特点
    1.6 小麦成熟胚外植体离体培养及其器官发育特点
    1.7 小麦幼胚外植体离体培养及其器官发育特点
2 小麦离体培养条件下的花发育及其遗传学研究现状

(10)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植体来源的选择
    1.1 幼胚
    1.2 幼穗
    1.3 花药
    1.4 成熟胚
    1.5 其他外植体
2 外植体处理方法
3 培养基的选择
4 植物激素对胚愈伤组织及植株再分化的影响
    4.1 2, 4-D的浓度对小麦胚愈伤组织培养特性的影响
    4.2 ABA、6-BA、IAA的浓度对小麦胚愈伤组织培养特性的影响

四、四川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变异性及其性状的相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合成小麦群体成熟胚组织培养特性的QTL定位分析[D]. 吕思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2]普通小麦闭颖特性遗传分析及离体培养特性研究[D]. 杨德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3]利用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技术研究[D]. 赵翠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1)
  • [4]基因枪法介导拟南芥AtMYB44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D]. 郑博. 安徽大学, 2013(11)
  • [5]小麦胚源再生与转化体系的建立[D]. 王树芸.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6]小麦组织培养体系优化及抗冻基因KN2转化小麦的研究[D]. 蔡琳.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7]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及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D]. 王海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8]离体培养下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分化率的研究[J]. 姬玉梅.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5)
  • [9]小麦离体培养研究进展及其器官建成特性[J]. 陈华,伍碧华.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2)
  • [10]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研究进展[J]. 王廷璞,陈荃,崔爱明,刘瑞媛,马伟超.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四川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变异性及性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