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主城区论文-韦佳伶,赵丽元

武汉市主城区论文-韦佳伶,赵丽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武汉市主城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房价数据,居住空间分异,居住环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武汉市主城区论文文献综述

韦佳伶,赵丽元[1](2019)在《基于房价数据的居住空间分异与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细化、经济收入差距扩大引致的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问题不断加剧。为了维护居住空间正义、引导社会阶层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城市规划秉持公共价值取向,协调居住空间资源的配置。但当前缺乏利用高精度数据、针对内陆城市、依据定量分析方法从空间层面提出具体规划应对策略的居住分异研究。为补充当前研究的不足,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展开实证分析:首先依据房价数据划分住房阶层,并分析不同住房阶层在空间和结构上的分异特征;其次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剖析房价与居住环境之间的量化关系,进一步揭示居住分异对居住环境带来的深层社会影响;最后从价值取向、交通规划、景观公平、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以达到合理配置居住空间资源,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与社区规划)》期刊2019-10-19)

何倩,任绍斌[2](2019)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特征及公平性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基础教育设施是基础教育发展的载体,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配置公平与否、为全体公民公平服务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程度。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的真正公平应当是要让每一位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住所、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享用由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便利程度大致相同的基础教育设施服务。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学区为基本单元,首先从供需关系、优质程度、便利程度叁个方面构建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分析其空间配置水平差异化特征;接着借以住宅价格表征居民经济属性,基于GeoDa平台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与住宅价格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与居民经济属性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判断不同经济属性的居民所享受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最后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不公平问题并提出其公平性提升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期刊2019-10-19)

张秋圆,郭亮,祝芸依[3](2019)在《共享单车带来的公园绿地慢行可达性变化及规划应对——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园绿地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生态和休憩场所,在共享单车出行成为人们日常出行重要选择的大背景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也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利用基于ArcGis平台的网络分析法,分别分析公园绿地的步行可达性和骑行可达性并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主城区尺度上,共享单车增加了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特别是针对15分钟以内慢行出行的服务范围,扩大超过20%:使武汉市主城区超过50%的人口能够在5分钟以内慢行到达最近的公园绿地,增加了30%,超过90%的人口能够在15分钟以内慢行到达最近的公园绿地,增加了约17%。在街道尺度上,共享单车的普及对不同街道的影响差异很大,并从自身公园绿地资源、道路通达性等方面简单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慢行可达性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及规划应对:①改变了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影响未来公服设施布局;②公园绿地布局要综合考虑周边居住人口,出入口位置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可达性;③对于公园绿地慢行可达性差的街道,要在居民分布集中的地段适当增加公园绿地,从而减少不同地区的公共资源供给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风景环境规划)》期刊2019-10-19)

孙伟,李江卫,白洁,童欣[4](2019)在《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武汉市主城区地面沉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建设开发力度加大,地面沉降已成为大城市面临的重大灾害之一,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监测并掌握其沉降特征十分必要。选取覆盖武汉主城区COSMO-SkyMed高分辨率SAR影像,采用PS-InSAR方法计算获取了2012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武汉市主城区地面沉降的区域分布、沉降速率等信息,并对重点沉降区域时序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汉口泛后湖区域的沉降最为严重,最大形变速率达到-60.9 mm/a,累计形变量达到-279.6 mm,与精密水准测量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PS-InSAR监测结果可靠,能实现对地面沉降情况的有效监测。(本文来源于《城市勘测》期刊2019年05期)

黄俊,曹林涛[5](2019)在《武汉市主城区放射性快速路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城区放射性快速路能疏解城市中心区车流,但也有可能诱增过境车流、影响城市环境。可通过分析放射性快速路的对外连通情况来研判有没有过境交通需求,通过分析快速路的非直线系数、车速来研判过境交通会不会穿过主城区。从武汉市主城区6个主要交通流向研究了其主城区快速路的布局。研究结果表明,汉口沿长江(汉江)等方向可规划过主城区快速路,汉阳沿长江等方向不宜规划快速路。(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张莹[6](2019)在《城市街区活力测度及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涌现出“拥堵”与“鬼城”并存、职住失衡、空间杂乱、趋同化发展等各类问题。营造城市活力,挖掘城市特色,对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城市活力研究对街区等中观尺度关注不够,缺乏对空间功能性质的考虑,较少系统化研究城市活力影响机制。街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研究其活力特征有利于城市局部活力营造和整体活力提升,为新区建设、城市更新、城市复兴等规划实践提供新方向。本文利用百度地图热力图、武汉市POI数据、OSM道路网络数据、建筑矢量数据、公交和轨道交通数据、房价数据及遥感影像数据等多源数据,基于FDCR模型对武汉市主城区进行了街区划分和街区功能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活力强度模型和活力标准差模型测度街区活力,结合GIS空间分析、Getis-OrdGi*热点指数等方法,从所有街区和不同功能街区两个空间尺度,工作日和休息日全天及不同时段两个时间维度,分析了活力时空间特征和功能差异性,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Person相关分析方法,探索了街区活力的总体影响机制和不同功能街区的活力影响机制,最终提出街区活力营造和提升策略。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武汉市叁环内划分并识别的城市街区共计1240个,其中包括423个单一功能的街区(占比34%),694个混合功能的街区(占比56%),以及123个未分类街区(占比10%)。(2)街区尺度的活力中心、活力极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差异明显。汉口的活力中心和活力极数量、规模和强度远大于武昌和汉阳,汉阳目前未形成活力极。其中,汉口在西至建设大道,东至沿江大道,南至青年路,北至解放公园路的街区集合构成了武汉市主城区最大的活力极。此外,街区的活力标准差与活力强度基本呈正相关。(3)不同级别活力范围大小在时间维度上变化各异。通过对工作日和休息日全天各级别活力热度的面积比较发现,休息日时高热、次热、较热类的面积均低于工作日,一般类的面积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基本不变,休息日时普通类的面积远大于工作日。且高热类活力面积在工作日呈现明显的双峰模式,而在休息日则变化相对平缓;普通类工作日呈现叁峰模式,而在休息日仅出现双峰;休息日由于居民行为模式较工作日在时间序列上存在滞后效应,活力热度高的区域面积在工作日持续时间高于休息日。(4)不同功能街区的活力在空间和时间上差异明显。包含居住功能的高活力街区主要分布在汉口,主要位于汉正街、江汉路、球场街,友谊社区以及王家墩东地铁站南侧、汉口火车站南侧、新长江国际附近;武昌则主要集中在司门口、楚河汉街的万达广场以及光谷广场南侧的光谷资本大厦所在街区;汉阳分布在钟家村地铁站西北侧。包含商业功能的高活力街区也是汉口居多,主要位于汉口的汉正街、江汉路、香港路立交桥周边、万松园小区和红松巷两侧,武昌的楚河汉街、光谷步行街以及汉阳的钟家村地铁站周边。在包含居住功能的街区及包含商业功能的街区中,活力最高的分别是居住商业类街区和商业办公类街区。包含居住功能的街区活力在某些时间节点具有共性,而包含商业功能的街区的活力,受与其混合功能的影响,各自在时间轴上表现出独特变化趋势。此外,单一功能街区的活力强度与所有包含该功能的混合功能街区比较,均处于相对中间的水平。(5)街区活力的总体影响机制为:商业设施密度、公服设施密度、功能密度/开发强度、建筑密度、文化设施密度是造成街区活力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公共交通可达性、植被覆盖率、亲水指数、路网密度、空间紧凑度、分维数、周边街区功能混合度、街区房价、功能混合度是导致街区活力分异的次要影响因子,建筑年代多样性指数对街区活力分异的作用机制不明显。(6)不同功能街区的活力影响机制不尽相同。包含居住功能和包含商业功能的两类街区活力均与商业设施密度、公服设施密度两项指标最为相关,且呈正相关。而包含居住功能的街区活力还与街区自身功能密度高度相关,与空间形态指标、周边街区属性、街区房价、街区建筑年代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相关关系不明显,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程度依街区的功能特点呈现差异。包含商业功能的街区与其它各项指标的相关性随街区功能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普遍与街区空间形态、周边街区属性等指标的相关性不明显。(7)基于街区活力特征和影响机制差异提出了城市街区活力营造和优化的策略。总体来说,营造城市功能街区活力时,不应单独考虑某个要素条件和某种功能性质,要全面考察不同空间位置的活力状态和时空间特征,同时还要综合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沿革,在明确街区功能性质和活力特征后,结合不同功能街区的活力变化特征和影响机制特点,采取相应的活力营造和提升策略进行针对性的活力局部优化和整体提升。(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9-05-01)

罗欣然[7](2019)在《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武汉市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能够为市民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务产品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其分布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高低,关系到公共资源是否公平、高效地配置,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是否公平协调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与分配矛盾问题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使每一个公民获得相对公平的公共资源,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应重点开展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公平性的相关研究。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以公平性的内涵为依托,基于绿色公共交通网络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平性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价,并从各类公共设施的布局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整体配置上提出相关建议,可为当前公平性定性与定量研究做出理论补充,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结合研究目的与研究文献剖析了空间公平性的内涵,从地理学和经济学视角构建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性评价的研究框架体系,并依托“以人为本”的理念,选择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建立由“轨交-公交-步行”组成的多层次绿色公交网络体系。通过核密度估计原理得出各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域分布均衡性;引入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法进行公共设施的社会公平性总体评价,用以评判公共设施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程度;采用改进潜能模型测度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揭示不同空间单元间的公平性差异,以衡量社会公平性程度。通过分析公共设施分布情况与经济水平的耦合机理,构建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以测度经济发展指数,从而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判断空间耦合类型,最终得出绩效公平性评价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公共服务设施的热点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为:医疗设施总体分布不均衡,热点区域集中在二环内,且呈现散点式多中心发展的格局;基础教育设施呈现以长江、汉江为轴向周边逐渐扩散的分布趋势;公园绿地主要呈现出“长江-东湖沿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商业设施分布相对较均匀,呈现“多中心”分布格局。(2)公共服务设施的社会公平性总体评价结果为:公园绿地与商业设施在人口中的分布比较均衡,医疗设施的分布相对合理,而基础教育设施的分布在不同人口中处于分配悬殊的状态。公共服务资源分布和常住人口分布之间的具体匹配情况为:公园绿地、商业资源分布的地域分布与人口分布较为一致;医疗服务资源在主城区常住人口中的分配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与人口分布之间存在严重的“空间失配”现象。(3)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水平分布格局为:医疗设施可达性表现出以“中心—边缘”逐步递减的主要格局;基础教育设施可达性呈现以二环线为界的明显分异现象,二环外的公平性相对欠缺;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呈现出由“一环内沿江”和“沿东湖”两个中心逐步向四周递减的阶梯式空间格局,并表现出北高南低的总体分布特征;商业设施可达性在整体上呈现出以“汉口—武昌—光谷”为轴线,并逐渐向外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综合水平较好,未出现极大的可达性水平差异,说明公共服务设施总体具有较好的空间公平性;分布格局上,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和“东南、西北高-西南、东北低”的总体空间特征。(4)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绩效公平性状态为:汉阳区、青山区、洪山区为低水平耦合型,说明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绩效公平性;江汉区与武昌区高水平协调型,表现出较好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绩效公平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属于设施滞后型,表明该类地区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处于较高水平,但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公平性欠佳;江岸区、硚口区和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属于设施先行型,表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绩效缺少公平性。(5)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议与发展对策:(1)针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惠及民生的公共设施应加强在社会公平性相对更低的地区布局,如主城边缘地区、青山区东部、洪山区南部以及经开区等地。(2)针对地区公共政策:高水平协调型地区应着重发展绿色交通,可提高地区内外部的公共设施可达性,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低水平耦合型地区应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设施滞后型地区需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与公共交通设施,使“人-城-产”协调发展;设施先行型地区要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9-05-01)

鲁羽西,詹长根,戴云[8](2019)在《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住宅租金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住房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房价攀升的双重驱动下,住房租赁逐步担负起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重任。以住宅租金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以特征价格模型为理论模型,以武汉市主城区海量租赁成交数据为数据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住宅租金的各项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建筑面积、就业中心层级、交通便捷度以及物业管理水平因素影响最大,反映了租客在租房决策中的偏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期刊2019年12期)

潘锋,潘新赟,王佩,刘俊玲[9](2019)在《武汉市主城区市政水中叁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健康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武汉市主城区市政水中叁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含量,评估其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方法在武汉市主城区设立40个市政管网末梢水监测点,每个季度进行采样监测1次,连续监测3 a,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估叁氯甲烷和四氯化碳通过饮水途径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结果 2015—2017年武汉市主城区市政供水中叁氯甲烷年平均浓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240),季平均浓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汉阳和汉口地区市政供水中叁氯甲烷的质量浓度要高于武昌地区,(P<0.05)。四氯化碳主要集中在2015年一、二季度检出,2016年和2017年检出率较低。2015—2017年武汉市主城区市政水中叁氯甲烷、四氯化碳总致癌风险为(1.87×10~(-5)~3.08×10~(-5))/a,其中叁氯甲烷致癌风险占总致癌风险值99%左右。结论武汉市主城区市政水中叁氯甲烷通过饮水途径产生的健康风险尚可接受,但应引起重视;四氯化碳通过饮水途径产生的健康风险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环境卫生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谢宏杰,王宜昌,张栩[10](2019)在《武汉市主城区宜步指数评价及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日常设施的宜步指数评测方法,多角度对武汉市主城区的宜步指数进行了测评,进而分析了该地区宜步性的整体特征,并从加强公交导向开发;强化多级的公共中心体系建设;颁布步行道路设计和实施的细则;加强步行设施的改造与优化;改善新城、新区的宜步指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武汉市主城区宜步指数的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长江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武汉市主城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基础教育设施是基础教育发展的载体,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配置公平与否、为全体公民公平服务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程度。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的真正公平应当是要让每一位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住所、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享用由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便利程度大致相同的基础教育设施服务。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学区为基本单元,首先从供需关系、优质程度、便利程度叁个方面构建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分析其空间配置水平差异化特征;接着借以住宅价格表征居民经济属性,基于GeoDa平台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与住宅价格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与居民经济属性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判断不同经济属性的居民所享受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最后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不公平问题并提出其公平性提升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汉市主城区论文参考文献

[1].韦佳伶,赵丽元.基于房价数据的居住空间分异与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与社区规划).2019

[2].何倩,任绍斌.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特征及公平性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2019

[3].张秋圆,郭亮,祝芸依.共享单车带来的公园绿地慢行可达性变化及规划应对——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风景环境规划).2019

[4].孙伟,李江卫,白洁,童欣.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武汉市主城区地面沉降[J].城市勘测.2019

[5].黄俊,曹林涛.武汉市主城区放射性快速路布局研究[J].市政技术.2019

[6].张莹.城市街区活力测度及影响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9

[7].罗欣然.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武汉市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性评价[D].武汉大学.2019

[8].鲁羽西,詹长根,戴云.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住宅租金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J].中国房地产.2019

[9].潘锋,潘新赟,王佩,刘俊玲.武汉市主城区市政水中叁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9

[10].谢宏杰,王宜昌,张栩.武汉市主城区宜步指数评价及优化策略[J].长江论坛.2019

标签:;  ;  ;  ;  

武汉市主城区论文-韦佳伶,赵丽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