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群落论文-赵蕾,盖爽爽,郑生猛,胡亚军,刘华英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论文-赵蕾,盖爽爽,郑生猛,胡亚军,刘华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丛枝菌根真菌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喀斯特,灌丛,小生境,丛枝菌根真菌(AMF)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赵蕾,盖爽爽,郑生猛,胡亚军,刘华英[1](2019)在《季节与小生境对喀斯特灌丛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揭示喀斯特灌丛生态系统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及其对异质性生境与季节变化的响应规律,对合理利用土壤AMF促进喀斯特退化生境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1 hm2典型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喀斯特灌丛两种主要小生境(石土面和土面)土壤AMF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共发现AM真菌7科8属,球囊霉属/种为该地区优势属/种;土壤AMF群落组成结构季节差异显着(P<0.05),冬季土壤AMF的Shannon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夏季,但小生境类型及季节与生境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多样性均无显着影响;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nlysis,RDA)表明,速效磷、速效钾和植物丰富度极显着影响喀斯特灌丛土壤AMF群落组成结构(P<0.01)。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地区合理利用植物与土壤AMF共生促进退化生境植被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马琨,宋丽丽,王明国,马占旗,安嫄嫄[2](2019)在《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农业管理活动对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的影响机制,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以及脂肪酸指纹图谱方法,研究了连续4年玉米秸秆还田后,AM真菌群落组成、AM真菌生物量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所获得的2430个AM真菌OTUs从门到种依次分类,共分为1门、3纲、4目、8科、10属、143种,但不同处理间AM真菌群落丰富度(Chao1指数和ACE指数)、多样性(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没有显着差异.AM真菌中类球囊霉属、球囊霉属为优势属.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球囊霉属丰度降低;3000、9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类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的丰度与对照(0 kg·hm~(-2))间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原囊霉属、类球囊霉属、球囊霉属在3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与对照间差异显着.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 9000、12000 kg·hm~(-2)的秸秆还田量下土壤AM真菌β多样性与对照间聚集度较其他处理相差较远,秸秆还田量对AM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显著.多元分析结果能在累积变量82.8%上揭示土壤主要理化性状与AM真菌丰富度、多样性的空间变化关系.土壤全氮、碱解氮是影响以磷脂脂肪酸表征的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生物量以及以中性脂肪酸表征的AM真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持续玉米秸秆还田改变了AM真菌属水平上的分类学组成;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AM真菌特有的微生物种类减少,AM真菌群落组成间的相似度下降;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AM真菌生物量及其占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的比例.(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周丽思,曾旭,郭顺星[3](2019)在《云南白木香根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与种植园内栽培的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根内丛枝菌根真菌(AMF)进行群落结构多样性调查。方法本实验使用Nested-PCR和DNA克隆测序技术。结果共获得546个含有丛枝菌根真菌18S r DNA片段的克隆子,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后,得到101个RFLP类型,将其划分为22个序列类型(OTUs),分属于4个科。在Maarj AM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后,21个序列类型可鉴定为17个虚拟分类分子种,分布于11种不同的生境。经统计分析野生与种植白木香根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极显着(P <0. 001)。结论本实验比较野生与种植白木香根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差异,结合丛枝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点,为种植白木香人工林的选址提供有力地环境指标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郭兴军[4](2019)在《农田黑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耕作方式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土是自然界中最肥沃的土壤类型,其土体结构良好,土层疏松软绵,有机质含量丰富,理化性质优越,肥力较高,适宜作物生长。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四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商品粮生产的重要基地。由于玉米连作,使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其耕作与施肥等管理不够科学,是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土壤退化加剧,粮食生产能力及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维持者、分解者和指示者。因此,从微生物群落变化角度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玉米连作定位黑土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共设4个耕作处理:免耕、旋耕、深松、深翻和2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处理3年。取农田根际土进行Biolog测定,近根处农田黑土进行土壤养分、丛枝菌根(AM)真菌测定及Miseq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处理的农田黑土养分、土壤微生物量、AM真菌生物量、多样性、群落结构的特征变化,从土壤微生物结构角度探究农田黑土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机制,为选择合理保护性耕作方式、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结论如下:(1)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虽有所变化,但各养分(除pH外)含量在不同耕作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旋耕处理秸秆还田pH值较秸秆不还田相比显着增加10%。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耕作方式和二者(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交互作用对土壤pH具有显着影响;土壤全氮含量显着受到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而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不受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的影响。(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显着。与免耕和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和深翻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显着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多聚物、碳水化合物、酚酸、羧酸、氨基酸和胺类利用显着受到了不同耕作方式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对上述六类碳源的利用率均在免耕处理中最高,且随着耕作强度的增加而显着下降。秸秆还田仅对多聚物利用率有显着影响,对其它碳源的利用率无显着影响。在免耕和深松处理中,秸秆还田引起了多聚物利用率的下降。此外,除酚酸和羧酸外,土壤微生物对其他碳源的利用显着受到了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土壤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Simps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着受到耕作方式和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但秸秆还田对其影响不显着。(3)AM真菌根外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显着受到不同耕作方式的影响。深翻处理AM真菌根外菌丝密度显着高于免耕处理,而孢子密度显着低于免耕处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耕作方式对AM真菌孢子密度的影响主要为直接影响,而对根外菌丝密度的影响主要通过土壤紧实度和根长产生间接影响。(4)Miseq高通量测序共得到66个AM真菌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Glomeraceae为优势科。在AM真菌科水平上,Ambisporaceae的相对多度显着受到不同耕作方式的影响,但Glomeraceae,Claroideoglomeraceae,Gigasporaceae和Paraglomeraceae的相对多度在各耕作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不同耕作方式对AM真菌OTU丰度影响显着,对AM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影响较小。深翻处理AM真菌OTU丰度显着低于免耕处理;与免耕处理相比,旋耕处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着增加。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与免耕处理相比,深翻和深松处理显着改变了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尽管AM真菌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不受秸秆还田的影响,但秸秆还田引起了AM真菌净种间亲缘关系的变化。综上,建议当前该地区,可适当推广深翻耕作方式,配施秸秆还田,对疏松与活化耕层土壤,科学构建耕层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宋放,吴黎明,李红飞,何利刚,王志静[5](2019)在《赣州橘园根系内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鉴定及其受黄龙病菌侵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赣州橘园黄龙病菌侵染和健康柑橘根系内生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多样性,并明确黄龙病菌的侵染对于AMF群落的影响。【方法】使用AMF 18S小亚基核糖体特异引物AMV4.5NF/AMDGR对黄龙病菌侵染和健康柑橘根系DNA扩增建库,通过454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赣州橘园根系AMF多样性及其受黄龙病菌侵染的影响。【结果】从赣州橘园的柑橘根系中鉴定到80个AMF种,其中包括44个已知的AMF种和36个新种。进化分析发现,球囊霉属AMF占总AMF数的78.75%,是赣州柑橘根系内生AMF群落的优势菌属。鉴定到类球囊霉属的12个AMF,其中Paraglomus.N2和Paraglomus.N7的丰度位于总AMF的第二和第叁,说明类球囊霉属AMF在赣州柑橘AMF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PCoA分析表明黄龙病菌侵染显着改变了柑橘根系AMF的群落结构,而AMF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变化。通过丰度差异分析鉴定到6个在黄龙病菌侵染后丰度差异显着的AMF种,表明黄龙病菌侵染可能通过改变AMF菌种组成和相对丰度来影响其群落结构。【结论】全面揭示了赣州橘园根系内生AMF多样性,并且黄龙病菌侵染可通过改变菌种组成和相对丰度来影响AMF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贾全全,龚斌,李康琴,夏诗琪,邓绍勇[6](2019)在《桐-药复合经营模式下泡桐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江西鄱阳湖周边平原岗地的泡桐纯林及桐-药复合经营模式(泡桐-玉竹、泡桐-麦冬和泡桐-射干)下泡桐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 fungi, AMF)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泡桐AMF群落主要由球囊霉科、巨孢囊霉科、无梗囊霉科和多孢囊霉科组成,其中球囊霉科真菌占绝对优势,但不同科的相对丰度在不同经营模式下仍存在差异。与泡桐纯林相比,桐-药复合经营模式会降低泡桐菌根侵染率及AMF群落多样性。只有泡桐-射干经营模式中的泡桐含有多孢囊霉科真菌,且相对多度占2.73%。研究结果表明桐-药复合经营模式下中药材种类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改变泡桐AMF的群落结构。这为进一步研究桐-药复合经营模式下泡桐AMF的生态功能和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佳雨,林家怡,裴晨羽,黄林,黄锐洲[7](2019)在《桉树种植对林地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Eucalyptus spp.)种植所产生的生态争议已受到广泛关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根系共生后可促进植物的养分运输、提高植物逆境生存能力等。然而,桉树种植对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比较了次生林改种桉树后不同年限(2年/5年/10年)的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种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桉树种植显着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具体表现为2年生和10年生桉树林中土壤pH和有机碳显着降低(P<0.05);AM真菌的孢子密度在桉树林土壤中显着低于次生林土壤(其中在5年生土壤中最低);AM真菌的种丰度随种植年份的增加逐渐下降,在10年生桉树林土壤中有所恢复; 5年生桉树的菌根侵染率最高,10年生桉树侵染率最低。AM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显着变化,优势种Funneliforms geosporus的丰度在2年生和10年生林地中显着降低;而Septoglomus deserticola的丰度在2年生和10年生林地中显着增加。另外,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主要受土壤pH值(解释率:89.88%)变化的影响。研究揭示了次生林改种桉树林后土壤AM真菌的群落变化特征,为桉树林的栽培管理和环境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郭静,罗培宇,杨劲峰,李冬冬,黄月玥[8](2018)在《长期施肥对棕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侵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有改善根际土壤环境、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植物抗逆性和增加农作物产量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长期施肥条件下玉米-大豆轮作棕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对玉米根系侵染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38年)耕层(0—20 cm)土壤为材料,于2016年6月选取其中6个施肥处理:(1)不施肥处理(CK);(2)单施化学氮肥(N);(3)施用化学氮磷肥(NP);(4)施用化学氮磷钾肥(NPK);(5)单施有机肥(M);(6)有机肥和化学氮磷肥配施(MNP),采用PCR-DGGE、克隆测序及台盼蓝染色法,分析土壤和玉米根系定殖的AM真菌群落结构及侵染率,并结合环境因素进行冗余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的碱解氮(AHN)、速效磷(AP)、速效钾(A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着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且趋势为: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单施化肥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而施用有机肥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pH值。通过PCR-DGGE及割胶测序,从土壤中得到AM真菌条带22条,根系AM真菌条带仅9条,共分离出13个OTU,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的AM真菌种群主要为球囊霉菌和巨孢囊霉属,而侵染玉米根系的AM真菌只有球囊霉菌。聚类分析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将棕壤中AM真菌分为了叁大类群,分别为单施氮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和其他处理;根系AM真菌分为叁大类群,第一类群NPK处理、第二类群为M处理和NP处理、第叁类群为其他施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AM真菌的孢子密度显着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趋势为: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各施肥处理AM真菌侵染率趋势为:NPK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其他施肥处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棕壤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无相关性,而孢子密度与土壤AHN、NH_4~+-N、AP、AK、DOC及土壤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侵染率与土壤NO_3~--N呈显着正相关;侵染率与孢子密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AM真菌的多样性与孢子密度和侵染率之间没有相关性。典型对应分析表明AHN、AK、DOC、NH_4~+-N对AM真菌的群落组成影响显着。【结论】长期施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对棕壤AM真菌的群落结构产生了显着影响,进而对AM真菌的侵染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4期)

王庆峰,姜昕,马鸣超,关大伟,赵百锁[9](2018)在《长期施用氮肥和磷肥对东北黑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在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抗病和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探讨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和磷肥对东北黑土AM真菌的影响及其主效环境因子,为进一步揭示AM真菌对化肥的响应机制,指导农田施肥以及利用AM真菌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5种不同处理:不施肥(CK),单施常量氮肥(N_1),混施常量氮肥和磷肥(N_1P_1),单施2倍常量氮肥(N_2),混施2倍常量氮肥和磷肥(N_2P_2)。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连续施用37年氮肥和磷肥的AM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并对AM真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氮、磷施用量的增加,黑土p H和速效钾含量显着降低,而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显着提高。单施氮肥(N_1和N_2)对黑土中AM真菌多样性影响不显着(P>0.05);然而氮、磷混施(N_1P_1和N_2P_2)显着降低黑土中AM真菌多样性(P<0.05)。土壤中AM真菌以Glomeraceae科为主,占AM真菌45.5%。在属水平上,施肥降低Funneliformis和Septoglomus丰度,而提高Paraglomus丰度;在N_1和N_2基础上施磷显着提高Glomus和Funneliformis丰度,而降低Gigaspora和Paraglomus的丰度。非度量多维度分析表明,长期施用氮、磷肥改变了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组成。不施肥处理、单施氮肥处理和氮、磷混施处理AM真菌群落差异显着,且磷肥影响较为显着。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 H,有效磷含量是影响黑土中AM真菌群落组成的主效环境因子(P<0.05)。【结论】长期施用氮肥以及氮、磷肥混施改变了黑土中AM真菌群落组成,单施氮肥对黑土中AM真菌多样性影响不大,而氮、磷肥混施降低其多样性,施肥导致的土壤p H和有效磷含量变化是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7期)

马玉颖,张焕朝,项兴佳,王道中,郭熙盛[10](2018)在《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与很多作物的根系都存在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与作物的生长和健康密切相关,同时,这类特殊的真菌群落也会受到施肥等农业措施的影响.本研究依托长期定位试验4个试验处理(不施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秸秆、化肥配施粪肥),研究砂姜黑土AM真菌群落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探索不同处理AM真菌指示种的存在.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中的主要AM真菌类群为原囊霉科、多孢囊霉科、巨孢囊霉科、近明球囊霉科、球囊霉科和类球囊霉科;其中类球囊霉属在化肥和有机物料配施中具有显着指示作用.与对照相比,长期单施化肥显着改变AM真菌群落结构并降低其多样性,配施秸秆处理进一步降低AM真菌群落多样性,而配施粪肥明显缓解因施用化肥而造成的多样性减少现象.检验发现,导致AM真菌群落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壤pH和可溶性碳.总之,长期不同有机物料和化肥配施对砂姜黑土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会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化肥配施粪肥更有利于土壤AM真菌群落多样性的维持.(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农业管理活动对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的影响机制,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以及脂肪酸指纹图谱方法,研究了连续4年玉米秸秆还田后,AM真菌群落组成、AM真菌生物量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所获得的2430个AM真菌OTUs从门到种依次分类,共分为1门、3纲、4目、8科、10属、143种,但不同处理间AM真菌群落丰富度(Chao1指数和ACE指数)、多样性(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没有显着差异.AM真菌中类球囊霉属、球囊霉属为优势属.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球囊霉属丰度降低;3000、9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类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的丰度与对照(0 kg·hm~(-2))间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原囊霉属、类球囊霉属、球囊霉属在3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与对照间差异显着.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 9000、12000 kg·hm~(-2)的秸秆还田量下土壤AM真菌β多样性与对照间聚集度较其他处理相差较远,秸秆还田量对AM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显著.多元分析结果能在累积变量82.8%上揭示土壤主要理化性状与AM真菌丰富度、多样性的空间变化关系.土壤全氮、碱解氮是影响以磷脂脂肪酸表征的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生物量以及以中性脂肪酸表征的AM真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持续玉米秸秆还田改变了AM真菌属水平上的分类学组成;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AM真菌特有的微生物种类减少,AM真菌群落组成间的相似度下降;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AM真菌生物量及其占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的比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赵蕾,盖爽爽,郑生猛,胡亚军,刘华英.季节与小生境对喀斯特灌丛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2].马琨,宋丽丽,王明国,马占旗,安嫄嫄.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周丽思,曾旭,郭顺星.云南白木香根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J].中国药学杂志.2019

[4].郭兴军.农田黑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耕作方式的响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宋放,吴黎明,李红飞,何利刚,王志静.赣州橘园根系内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鉴定及其受黄龙病菌侵染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9

[6].贾全全,龚斌,李康琴,夏诗琪,邓绍勇.桐-药复合经营模式下泡桐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J].生态学报.2019

[7].李佳雨,林家怡,裴晨羽,黄林,黄锐洲.桉树种植对林地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8].郭静,罗培宇,杨劲峰,李冬冬,黄月玥.长期施肥对棕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侵染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

[9].王庆峰,姜昕,马鸣超,关大伟,赵百锁.长期施用氮肥和磷肥对东北黑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

[10].马玉颖,张焕朝,项兴佳,王道中,郭熙盛.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标签:;  ;  ;  ;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论文-赵蕾,盖爽爽,郑生猛,胡亚军,刘华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