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风论文-彭京备,孙淑清

冬季风论文-彭京备,孙淑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冬季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018年1月,南方雨雪冰冻事件,东亚冬季风,南北反相模态

冬季风论文文献综述

彭京备,孙淑清[1](2019)在《2018年1月南方雨雪天气的形成及其与冬季风异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月3~7日和24~28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两次雨雪冰冻事件。本文利用台站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冬季风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两次降水过程中,乌拉尔山地区有高压脊稳定维持,西风带多小波动活动,南支扰动活跃。受冷空气和南支槽等系统的影响,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水、降雪,而这种稳定形势与平流层的环流特征有关系。1月平均的平流层极涡强度异常偏强,有利于低层环流的稳定。在1月份,南北不同纬带冬季风的强度有着显着的差别,大多数情况下呈现了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态势。南方雨雪冰冻天气往往发生在北方北风偏强、而南方南风偏强的时候。在季节尺度上,当冬季风呈现"北强南弱"的反相变化模态时,即北方北风、南方南风距平时,南方地区容易出现雨雪天气。(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封珍珍,张建新[2](2019)在《寒冷地区平原型乡村聚落形态与冬季风环境关系研究——以蔡家村和刘家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寒冷地区平原型典型村落形态为研究对象,对关中平原村落风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和实地测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蔡家村和刘家村的冬季风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乡村聚落形态与风环境的关系,以期改善乡村室外环境舒适度,维持聚落的秩序与活力。研究成果能够对关中平原乡村聚落风环境的研究、类似关中平原其他实际工程项目以及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9-10-19)

杨满场,李月雯[3](2019)在《大型居住区冬季风环境模拟分析与空间策略研究——以武汉市南湖大型居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居住区冬季风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居民日常的室外活动,并增加其舒适性。研究以武汉市南湖大型大型居住区为例,使用FLUENT19.0软件模拟分析居住区冬季风环境,模拟结果表明:大型居住区的4个街道交叉口空间、部分居住区主要公共活动空间及大型商业活动空间均出现风速较高的现象,针对该现象,选取街道交叉口、典型风速高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及大型商业及周边空间进行详细分析。并基于此,从建筑高度与朝向、街道走向与界面、植物绿化类型与种植、公共设施选址与开口方面提出改善大型居住区冬季风环境的空间策略,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在改善城市风环境方面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毛炜峄,李红军,叶尔纳尔·胡马尔汗[4](2019)在《青藏高原冬季风异常与塔里木盆地冬季气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8年新疆103站逐月气温及NECP/NCAR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基于汤懋苍等定义的青藏高原季风指数,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风异常强、弱年及其变化特征,揭示了高原冬季风异常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冬季气温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近57 a来,青藏高原冬季风略增强,高原冬季风指数与新疆冬季气温呈显着负相关,高原冬季风偏强有利于新疆冬季气温偏高,反之亦然。高原冬季风指数与新疆冬季气温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其中南疆高于北疆,西部高于东部,平原高于山区。南疆塔里木盆地冬季气温变化受高原冬季风影响最显着,而年际变化受高原冬季风异常的影响更强。青藏高原冬季风异常偏强年,850 hPa上中亚区域以及蒙古高原都有弱距平暖平流影响新疆;500 hPa上新疆位于位势高度正距平区,乌拉尔山北部为负距平区,欧亚50°N以北区域盛行西风气流,不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塔里木盆地。高原冬季风异常偏弱年,850 h Pa上新疆受距平冷平流影响;500 hPa上乌拉尔山脊发展,引导冷空气南下入侵塔里木盆地。(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谢一璇,杨小强,张伙带,陈琼,李冠华[5](2019)在《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记录的~80 ka以来风尘物质输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洋沉积物中的风尘记录良好地揭示了风尘源区干旱化过程和季风强度变化。以位于西太平洋采薇海山附近的柱状沉积物(MABC19孔)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地磁场相对古强度对比获取年代框架的基础上,从沉积物粒度组分和磁学参数中提取研究区~80 ka以来风尘物质的记录。沉积物高矫顽力磁性矿物参数结果指示,研究区风尘输入量自~80 ka以来总体呈逐渐增加趋势,在MIS3/MIS2转换阶段风尘输入量增加明显,揭示了风尘源区古气候条件的转变。通过碎屑沉积物粒径—标准偏差方法提取代表风尘输入的敏感组分,其平均粒径记录了东亚冬季风强度在MIS3/MIS2转换阶段显着增大,该记录与黄土地区风尘记录指示的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在MIS3阶段高度一致,在其余时段存在着差异,初步推测这是由于高空风尘输送机制的海、陆差异所致。(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永松,杨庶,单秀娟,金显仕,孙耀[6](2019)在《山东半岛沿岸颗石藻化石的长期记录及其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南黄海西北部山东半岛沿岸的沉积柱140年的颗石藻(Coccolithophores)样品进行了种类组成和丰度分析。结果显示,共发现颗石藻8种,平均丰度为9.76×10~6个/g,丰度范围为(5.07~14.21)×10~6个/g。其中,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和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是丰度较高的主要物种,平均丰度分别为4.96×10~6、4.55×10~6个/g。通过比较沉积记录与气候参数发现,颗石藻丰度的长期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海平面气压(SLP)有一定相关性,黄海沿岸流受季风影响,随着东亚冬季风的增强而加强,沿岸流带来了物质输入,为研究区域的颗石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从而支撑了较高的颗石藻丰度。(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马奋华,管兆勇[7](2019)在《中国东部地区冬季AOD分布特征及与冬季风环流的可能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0年3月—2017年3月Terra卫星反演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资料、NCEP的fnl全球业务分析数据、CMAP降水资料、CERES SYN1deg Ed 4月平均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依据中国东部冬季区域平均AOD距平具有显着的年际变化特征,将历年冬季AOD划分为5个不同的污染等级,并探讨了不同污染等级的局地成因及其与冬季风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冬季AOD区域平均值与气候要素场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即AOD异常偏高(低)时,入射到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通量减小(增加),地面气温降低(增加),地气系统冷却(加热),地面降水呈现华北与江淮内陆少、江淮东南多(华北与江淮西南部多、江淮地区东部少)的分布特征。中国东部AOD值异常偏高与风速异常偏小有关,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华北表现最明显:即AOD异常偏高(低)时,华北地面风速偏小(大),江淮地面风速偏大(小)。个例分析表明,纬向风速异常偏小、东风异常及阿留申低压偏弱是2013年AOD异常偏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浩,石春娥,杨元建[8](2019)在《基于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安徽省冬季霾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数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密切相关,这为霾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可能的物理因子。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安徽省1980-2016年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安徽省1月霾日数与同期不同东亚季风指数的关系,确定了安徽省不同区域冬季霾的主要季风指数预测因子,建立安徽省冬季霾的月尺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1月气候霾日数与6类东亚冬季风指数均呈反相关关系,其中淮河以北、江淮之间两个区东亚大槽强度指数与气候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在各项指数中最高,沿江江南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与气候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在各项指数中最高。(2)不同分区建立的1月气候霾日数的预测模型均通过了α=0. 01的显着性水平检,验证结果表明,霾日数预测等级与实况等级基本一致,各区均未出现预测错误的情况,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表现。(3)在安徽省冬季霾实际预测业务中,相比NCEPCFS2模式输出的环流预报场,ECMWFSYSTEM4模式输出环流预报场的预测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单雅蕾,王江丽,肖轶,方岩[9](2018)在《广州市场冬季风环境数值模拟及规划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洛阳整个涧西区分析入手,探讨了街道空间形态对街道风环境的影响机制。模拟结果显示:街道风速大小与街道建筑密度呈反比关系,与街道走向和主导风向夹角呈正比关系;随着街道高宽比的增加而减少,但当建筑高度达到一定高度时,街道风速大小又会随着街道高宽比的增加而相应增大。依据这些要素影响机制,通过PHOENICS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对广州市场的风环境微气候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可将高宽比增大至4即街道宽度为25 m;街道走向方面选择与洛阳冬季主导风向西风相垂直的南北走向;适当增大建筑密度;并将街道入口广场由开敞式改为围合式,如此更能解决现状问题,降低风速,得到更适宜的街道风环境。(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任鹏飞[10](2018)在《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南方旱涝在年代际尺度上的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月平均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对冬季风的响应关系。通过计算一种综合的东亚冬季风指数,揭示出冬季风随时间减弱的趋势且其具有准2年、5~7年和10年的周期,其中1950~1986年为强冬季风时段,1987~2015年为弱冬季风时段。研究我国南方地区旱涝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季降水不仅具有明显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同时旱涝地区分布也有较大差异,我国南方春季降水主要分为南北两区,即南旱北涝与南涝北旱型,夏季降水区域主要分为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两个区域,而秋冬季南方降水分布比较均匀,表现为南方一致旱或涝。综合分析冬季风与南方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南方春、夏、秋叁季降水对冬季风的响应很弱。冬季降水与冬季风呈负相关关系,强(弱)冬季风年时南方冬季降水减少(增加)。研究发现,南方降水与冬季风在年代际上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从年代际上考虑,强(弱)冬季风年代时中国南方夏季和冬季降水减少(增多),秋季降水增加(减少),而春季降水对冬季风的年代际响应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5 研究生论坛》期刊2018-10-24)

冬季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寒冷地区平原型典型村落形态为研究对象,对关中平原村落风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和实地测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蔡家村和刘家村的冬季风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乡村聚落形态与风环境的关系,以期改善乡村室外环境舒适度,维持聚落的秩序与活力。研究成果能够对关中平原乡村聚落风环境的研究、类似关中平原其他实际工程项目以及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冬季风论文参考文献

[1].彭京备,孙淑清.2018年1月南方雨雪天气的形成及其与冬季风异常的关系[J].大气科学.2019

[2].封珍珍,张建新.寒冷地区平原型乡村聚落形态与冬季风环境关系研究——以蔡家村和刘家村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

[3].杨满场,李月雯.大型居住区冬季风环境模拟分析与空间策略研究——以武汉市南湖大型居住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4].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毛炜峄,李红军,叶尔纳尔·胡马尔汗.青藏高原冬季风异常与塔里木盆地冬季气温的关系[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5].谢一璇,杨小强,张伙带,陈琼,李冠华.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记录的~80ka以来风尘物质输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J].古地理学报.2019

[6].赵永松,杨庶,单秀娟,金显仕,孙耀.山东半岛沿岸颗石藻化石的长期记录及其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J].渔业科学进展.2019

[7].马奋华,管兆勇.中国东部地区冬季AOD分布特征及与冬季风环流的可能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9

[8].张浩,石春娥,杨元建.基于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安徽省冬季霾预测研究[J].气象.2019

[9].单雅蕾,王江丽,肖轶,方岩.广州市场冬季风环境数值模拟及规划设计策略[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8

[10].任鹏飞.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南方旱涝在年代际尺度上的耦合关系[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5研究生论坛.2018

标签:;  ;  ;  ;  

冬季风论文-彭京备,孙淑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