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风强度论文-谢一璇,杨小强,张伙带,陈琼,李冠华

冬季风强度论文-谢一璇,杨小强,张伙带,陈琼,李冠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冬季风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尘沉积,西太平洋,东亚冬季风,海陆对比

冬季风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谢一璇,杨小强,张伙带,陈琼,李冠华[1](2019)在《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记录的~80 ka以来风尘物质输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洋沉积物中的风尘记录良好地揭示了风尘源区干旱化过程和季风强度变化。以位于西太平洋采薇海山附近的柱状沉积物(MABC19孔)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地磁场相对古强度对比获取年代框架的基础上,从沉积物粒度组分和磁学参数中提取研究区~80 ka以来风尘物质的记录。沉积物高矫顽力磁性矿物参数结果指示,研究区风尘输入量自~80 ka以来总体呈逐渐增加趋势,在MIS3/MIS2转换阶段风尘输入量增加明显,揭示了风尘源区古气候条件的转变。通过碎屑沉积物粒径—标准偏差方法提取代表风尘输入的敏感组分,其平均粒径记录了东亚冬季风强度在MIS3/MIS2转换阶段显着增大,该记录与黄土地区风尘记录指示的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在MIS3阶段高度一致,在其余时段存在着差异,初步推测这是由于高空风尘输送机制的海、陆差异所致。(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薛童,王黎娟[2](2014)在《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3-2013年NOAA的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高度场风场的逐月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冬季暖池区海表温度冷(暖)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以此分析冬季暖池海温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冬季暖池区偏冷(暖)时,东亚地区500hPa环流经向度变大(小),东亚大槽加深(变浅),槽后偏北风增强(减弱),使得冬季风相较常年增强(减弱)。此外,南海对暖池区冷暖异常的响应十分显着,在暖池区偏冷时,该地区出现冷涌。(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期刊2014-11-03)

张行勇[3](2011)在《6万年来冬季风强度变化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张行勇)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孙有斌及合作小组,通过对黄土高原两个黄土剖面开展光释光测年和粒度分析,重建了最近6万年来冬季风的强度变化。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地球科学》上。  研究人员发现,末次冰期中国黄土、石笋及冰(本文来源于《科学时报》期刊2011-12-19)

刘实,布和朝鲁,陶诗言,隋波[4](2010)在《东亚冬季风强度的统计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08年NCEP再分析和NOAA延长重构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基于海气系统关键区的前期信号分析,建立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的统计预测方法。东亚冬季风强度与前期(9~10月)黑潮及其延伸区和热带西印度洋海温异常(SSTA)密切相关。强东亚冬季风活动与黑潮及其延伸区正SSTA和热带西印度洋负SSTA相对应。东亚冬季风强度还和一个前期(10月)北半球环流型存在显着相关,其中环流型的活动中心分别位于北太平洋中部、太平洋东北部、北美和北大西洋。文中探讨了这叁个预测因子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预测意义,并揭示了其影响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可能物理过程。该预测方法的历史拟合率和试报准确率较高,可用于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定性预测。(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刘实,隋波[5](2008)在《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统计预测模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NOAA延长重构的海表温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前期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因子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4-6月日本附近太平洋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和8-10月咸海附近的经向风与冬季风强度有较为一致或相反的气候变化特征。综合以往确定的预测物理因子,建立了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统计预测模型。历史拟合和试报检验显示,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可用于东亚冬季风强度的预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08年S1期)

王会军,姜大膀[6](2004)在《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强弱变化之大气环流场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并以此为依据从 1 94 8~ 1 999年中挑选出两组强弱冬季风年份 ,通过合成分析对大气环流场和海表温度场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不单纯受局地气候系统影响 ,而与北半球半球尺度上的大气环流异常紧密相连。相对于弱的情形 ,强东亚冬季风年份中国大陆中东部及其东部大部分海域在整个对流层盛行偏北风距平、乌拉尔阻高显着加强、欧洲大陆西部维持一个深厚的气旋性异常环流系统、西风带环流偏弱、2 0 0hPa层南亚高压偏弱 ;中国大陆、北极地区、蒙古国大部分地区、欧洲大陆西北部表面温度降低 ;我国大陆与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差加大 ;东亚大槽加强。研究还揭示 ,强东亚冬季风年份对应于北大西洋涛动弱指数 ,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温状况对同期东亚冬季风强弱有着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4年01期)

彭子成,陈特固,聂宝符,刘桂建,贺剑峰[7](2003)在《近50余年来南海西沙海域冬季风强度的变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南海西沙永兴岛海洋观察站1958~1997年12~2月实测的北东向冬季风风速的平均值作为冬季风强度指数(WMI),与南海北缘滨珊瑚的相应年月份的实测δ18O平均值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WMI (m/s) = -4.913-2.138δ18O (‰),r= 0.83, n= 40。在计算(后报) 所得的1944~1997年代际变化序列中,WMI在40~60年代呈下降趋势,70年代略有上升,而80~90年代又呈下降趋势。在年际变化序列中,WMI呈显着的下降趋势,所得线性回归方程为WMI = 79.67-0.0377 Year, r= 0.68, n= 54。由斜率看出,WMI每10年平均下降约0.4 m/s。用Daniell功率谱法分析,近54年来WMI的变化存在2.5~7年的周期,与季风的QBO周期为2~2.4年,以及ENSO活动的3~8年周期密切相关。WMI连续下降的趋势是与全球持续变暖相映,南海海域冬季风强度的变化受到了全球变化的制约。(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缪叁银,张晓慧,蔡夕方,金德山,陈文玉[8](2002)在《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与青岛区域降水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 18 91~ 1999年的资料 ,统计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变化与青岛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青岛降水量与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正相关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越大 ,冬季风越强 ,越有利于青岛降水 ,青岛降水量越多。反之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越小 ,冬季风越弱 ,越不利于青岛降水 ,青岛降水量越少(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02年02期)

崔晓鹏,孙照渤[9](1999)在《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东亚地区 500 h Pa 高度场 E O F分析结果,并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的位置,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H50 )。讨论了 H50 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温的关系,并分析了 H50 在 1951~1992 年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鹿化煜,K,V,Huissteden,安芷生,G,Nugteren,J,Vandenberghe[10](1999)在《早、中更新世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快速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黄土堆积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和磁化率测量,以黄土-古土壤中的粗颗粒组分,即>30μm颗粒的百分含量作为冬季风强度代用指标,根据一个独立的时间标尺,发现在145~165、240~280、320~350、390~440、600~640、860~890、900~930和1330~1400kaB.P.东亚冬季风强度存在千年尺度快速变化的特征,冬季风加强事件的持续时间在1.4~7.2ka之间,变化幅度也不相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古气候变化存在1.89~4.0ka之间的周期,由于时间标尺的精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这里没有把冬季风强度变化与北大西洋沉积物记录的古气候事件进行对比,但是,实验结果证明在早、中更新世的某些阶段东亚冬季风强度存在快速变化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1999年02期)

冬季风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83-2013年NOAA的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高度场风场的逐月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冬季暖池区海表温度冷(暖)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以此分析冬季暖池海温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冬季暖池区偏冷(暖)时,东亚地区500hPa环流经向度变大(小),东亚大槽加深(变浅),槽后偏北风增强(减弱),使得冬季风相较常年增强(减弱)。此外,南海对暖池区冷暖异常的响应十分显着,在暖池区偏冷时,该地区出现冷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冬季风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谢一璇,杨小强,张伙带,陈琼,李冠华.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记录的~80ka以来风尘物质输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J].古地理学报.2019

[2].薛童,王黎娟.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影响[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2014

[3].张行勇.6万年来冬季风强度变化重建[N].科学时报.2011

[4].刘实,布和朝鲁,陶诗言,隋波.东亚冬季风强度的统计预测方法研究[J].大气科学.2010

[5].刘实,隋波.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统计预测模型初探[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

[6].王会军,姜大膀.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强弱变化之大气环流场差异[J].第四纪研究.2004

[7].彭子成,陈特固,聂宝符,刘桂建,贺剑峰.近50余年来南海西沙海域冬季风强度的变率[J].地理学报.2003

[8].缪叁银,张晓慧,蔡夕方,金德山,陈文玉.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与青岛区域降水相关分析[J].气象科技.2002

[9].崔晓鹏,孙照渤.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

[10].鹿化煜,K,V,Huissteden,安芷生,G,Nugteren,J,Vandenberghe.早、中更新世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快速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

标签:;  ;  ;  ;  

冬季风强度论文-谢一璇,杨小强,张伙带,陈琼,李冠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