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隐喻论文-梁娟

人的隐喻论文-梁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的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说书人,文化隐喻,传统文化,民族性格

人的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梁娟[1](2019)在《“说书人”的文化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说书人"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存在于师陀虚构的"果园小城"中,他的命运隐喻了20世纪二叁十年代乡土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民族性格的怯懦、知识分子的困境以及师陀对民族生存的焦虑和反思,和同时代的鲁迅等一些作家一样强烈地表达出故园意识、忧患意识。针对当今社会身处科技革命、文化冲击而陷入迷茫的文化现象,这篇小说依然具有阅读价值和现代意义。(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沁,朱崇科[2](2019)在《从立人到立国的尝试隐喻及其破灭——解读《伤逝》的一种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伤逝》作为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中相对难懂的一篇,显然有着相对繁复的主题指向,从鲁迅毕生思想贯穿的"立人"角度进行解读,这篇小说其实相当精彩的彰显了鲁迅先生的多重思考:他以爱情作为切入点,反衬出现实压迫的强大,既批判了抱残守缺的惯习,又指出新人们谋生乏力。同样,若从精神资源角度思考,其中亦不乏个体提升的悖论,子君和涓生又分别呈现出自动停滞和被动停滞的风格。当然,如果从新人立人的空间转换角度思考,也可以探勘其间大小社会的张力以及新人内部相当明显的隔膜,而这一切却未必和空间的优化成正比。(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程文强[3](2019)在《人的“大写”与“小写”——《地下室手记》中的空间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64年的《地下室手记》被认为是其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该作品更被《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随后问世的一组伟大的长篇小说的一篇富予哲理性的引言"。从彼得堡空间、地下室空间和水晶宫空间所蕴含的隐喻意义可以发现作者对人的生存空间的思考。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理性主义的追求不断削弱着人的自我意识,但人的自我意识终究不会消亡殆尽,甚至在一定的空间中会不断膨胀。(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7期)

何晓宇[4](2019)在《《经济学人》标题中的隐喻及其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学人》标题中含有大量的隐喻,这样的隐喻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凸显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在汉语的隐喻中,我们往往将其分为两类:喻意相同,喻体相同;喻意不同,喻体相同。同样地,《经济学人》文章中标题的隐喻也可以由此分为两类。结合具体例子,提出了直译、意译、转译和增译等翻译方法来处理标题中的隐喻。(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原玉薇[5](2019)在《瘟疫的隐喻——《末世一人》对启蒙进步观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末世一人》是玛丽·雪莱除去《弗兰肯斯坦》外最受关注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瘟疫将看似无所不能的人类彻底毁灭的故事。欧洲18世纪的启蒙时代是一个对人的理性无限信任、对人之潜能和社会进步满怀美好期待的时代。然而,在启蒙思想熏陶下长大的玛丽·雪莱却对这种乐观主义的进步观持质疑态度。本文将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作为理论视角来分析《末世一人》,认为瘟疫可以被解读为人的激情、他者和未知挫折的隐喻,它摧毁了启蒙思想家对人性的完善、人类的潜能以及社会进步的信心,折射出玛丽·雪莱对启蒙进步观的深刻反思以及她浓重的悲剧意识。(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田丹[6](2019)在《《围城》中关于“人”的概念隐喻认知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存在大连环"隐喻为理论基础,对《围城》中大量有关"人"的概念隐喻表达,从"人"是动物、"人"是植物、"人"是复杂物体、"人"是抽象事物四个维度,将孤立的单个隐喻整理为统一的系统以作分析,探究其内部的系统性,以及人类行为的隐喻性。通过分析发现概念隐喻的认知是通过映射,形成跨域相关,进而用始源域具体、熟悉的概念去认知目标域抽象、陌生的概念。另外,《围城》中大量与"人"有关的概念隐喻是作者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重要文学手段。(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尤小立[7](2019)在《《说儒》中“文士”、“法利赛人”之隐喻及多重意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适《说儒》一文除探寻儒之起源外,亦渗透着强烈的思想性和现实关怀。其参照基督教创教史建构孔子为"儒教教主"时涉及的"文士"、"法利赛人"有隐喻学院派学者之意,并借此揭示出知识人、学者的追求与百姓愿望之间的差距,其目的是弥合彼此之间的鸿沟,以便在民族危机之时建立起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心。从篇尾以理性解构自己建构的"教主"形象可知,胡适在此问题上亦充满困惑。但《说儒》提出的儒家及其思想与民间社会、普通百姓疏离和沟通的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思考。(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李倩倩[8](2019)在《人与生态关系的隐喻——以《鱼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克多·彼得洛维奇·塔斯塔菲耶夫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着名作家,他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鱼王》是最为体现其创作个性的一部作品。塔斯塔菲耶夫熟练运用抒情散文般的写作风格,呼吁重视人类生态意识,重塑道德人性准则。(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7期)

孙蒙[9](2019)在《《经济学人》隐喻翻译鉴赏》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作为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期刊,一直以其严肃而不失诙谐的写作风格受到广大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的追捧,大量使用隐喻使文章生动易懂,可读性很强。其专门为中国读者而设的浓缩版本《经济学人·商论》(The Economist:Expresso)包含了从《经济学人》精心挑选的文章,由精通中英双语的编辑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前提下译为中文。因此该版的译文对原文中隐喻的处理非常值得翻译学习者借鉴。(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1期)

高肖雅[10](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概念隐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的隐喻观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法。美国语言学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视角来考察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理论在隐喻研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此,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内学者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概念隐喻在不同语篇中的使用、概念隐喻在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等等。其中,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该类研究多集中于单一语篇的定性分析,或对某一类概念隐喻使用的分析。因此,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研究《经济学人》杂志中国专栏的中概念隐喻。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在《经济学人》杂志中国专栏中,出现了哪些类型的概念隐喻?(2)这些隐喻是如何实现其运作机制的?(3)《经济学人》杂志中国专栏中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其使用频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选取了2016年《经济学人》杂志中国专栏的文章为语料,共计78416词。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语料库工具EDIT PAD PRO 7和AntConc对语料进行处理,自建小型语料库,并通过检索关键词对《经济学人》杂志中国专栏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本研究的语料库中,“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均有出现。本文选取了结构隐喻中出现的“旅行隐喻”“战争隐喻”和“健康隐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方位隐喻中,选取了为“上-下隐喻”;实体隐喻中,选取了“建筑隐喻”进行分析。通过对以上5种具体的概念隐喻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分析,结果表明,方位隐喻的使用频率最高,达48.20%;其次,结构隐喻的使用频率为43.19%;实体隐喻使用频率比前两者较低,其使用频次为8.61%。(2)本语料库中出现的五种具体的概念隐喻通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部分映射,以实现其意义的运作机制。(3)本文中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的使用频次出现差异的原因,与隐喻的系统性、文化连贯性和经济类文本自身特点有关。本研究通过研究《经济学人》杂志中国专栏中出现的概念隐喻现象,丰富了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并希望帮助读者提高词汇意识和语篇意识,尤其是二语学习者及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者。(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4)

人的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伤逝》作为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中相对难懂的一篇,显然有着相对繁复的主题指向,从鲁迅毕生思想贯穿的"立人"角度进行解读,这篇小说其实相当精彩的彰显了鲁迅先生的多重思考:他以爱情作为切入点,反衬出现实压迫的强大,既批判了抱残守缺的惯习,又指出新人们谋生乏力。同样,若从精神资源角度思考,其中亦不乏个体提升的悖论,子君和涓生又分别呈现出自动停滞和被动停滞的风格。当然,如果从新人立人的空间转换角度思考,也可以探勘其间大小社会的张力以及新人内部相当明显的隔膜,而这一切却未必和空间的优化成正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的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梁娟.“说书人”的文化隐喻[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

[2].陈沁,朱崇科.从立人到立国的尝试隐喻及其破灭——解读《伤逝》的一种视角[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程文强.人的“大写”与“小写”——《地下室手记》中的空间隐喻[J].现代交际.2019

[4].何晓宇.《经济学人》标题中的隐喻及其翻译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5].原玉薇.瘟疫的隐喻——《末世一人》对启蒙进步观的反思[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6].田丹.《围城》中关于“人”的概念隐喻认知分析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7].尤小立.《说儒》中“文士”、“法利赛人”之隐喻及多重意涵[J].史学理论研究.2019

[8].李倩倩.人与生态关系的隐喻——以《鱼王》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

[9].孙蒙.《经济学人》隐喻翻译鉴赏[J].海外英语.2019

[10].高肖雅.基于语料库的《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概念隐喻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标签:;  ;  ;  ;  

人的隐喻论文-梁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