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法的隐喻论文-李洋,陈一

基于用法的隐喻论文-李洋,陈一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于用法的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义特征,抽象名词,表达形式,说话人

基于用法的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陈一[1](2018)在《浅谈“在线”新兴隐喻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线购买""在线视频""QQ在线"等表达形式中的"在线",即《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释义的"在互联网上"[1]。近年来,在新媒体乃至部分传统媒体当中,"在线"出现了新的用法,如"实力在线""智商在线""情商在线"等。新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是《现代汉语词典》没有体现的。本文(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8年27期)

石亚楠[2](2018)在《基于用法视角下的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隐喻研究的发展及构式语法研究的深入,隐喻和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构式义的影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Sullivan 2007,2013;Sweetser&Dancygier2014),并发展成为构式语法的研究热点。但由于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构式与修辞(尤其是隐喻)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层面,因此缺少对某一具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深入研究。动结构式是致使移动构式的隐喻延伸,其实现的条件是由于动词实施的行为而导致事件状态的改变。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动结构式展开了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语义学、句法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结构式的语义、实现动结构式的限制条件及动结构式中结果短语的选择和分布。但动结构式的隐喻性是如何产生,动结构式与隐喻如何互动等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为了论证构式与隐喻/修辞的互动关系,我们以动结构式为研究对象,以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理论为视角,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关系的类型有哪些?2)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是如何形成的?3)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为什么会存在?为了回答上述叁个问题,我们建立了以事件框架、隐喻唤醒与构式搭配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以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依据Boas提出的动结构式分类,选取动结构式中常出现的六个典型动词(freeze,kill,drive,paint,run,yell)为检索对象,提取COCA语料库中的动结构式。依据检索结果,利用Pragglejaz Group(2007)提出的隐喻辨别过程(MIP)和Lakoff(1980,1991)的概念隐喻理论中的隐喻域的相关辨别方法,对隐喻性的动结构式进行筛选。然后对符合条件的动结构式进行事件语义框架分析,依据及物性的分类,概括出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及物性动结构式与不及物性动结构式的隐喻唤醒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形成机制。最后采取构式搭配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动机进行解读。研究发现:第一,依据基于事件的语义框架分析,我们发现,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八种类型:及物性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可以识解为NSNT(neutral domain+source domain+neutral domain+target domain)、NSTT(neutral domain+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target domain)、NSTS(neutral domain+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TSNT(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neutral domain+target domain)和TSTS(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不及物性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可以概括为TST(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TSS(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source domain)和NST(neutral domain+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第二,由于及物性构式与不及物性构式的句法结构的差异,两种类型的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形成机制也有所不同。无论在及物性动结构式还是不及物性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中,动词均会唤起隐喻中的源域。在及物性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过程中,若结果短语唤起目标域,那么动结构式中的主语和宾语或唤起目标域,或不唤起任何域,只起到中间域的作用;若结果短语同动词一起唤起源域,那么宾语一定唤起目标域,而主语依然不受限制。由于不及物性动结构式由主语、动词和结果短语叁部分组成,因此在该类构式与隐喻互动过程中,主语和结果短语中至少有一个论元结构必须唤起目标域。换言之,若结果短语唤起目标域,那么便可同动词唤起的源域构成动结构式中隐喻的形成,即对主语是否唤起隐喻输入域没有要求;若结果短语同动词一起唤起源域,那么主语只能唤起目标域以构成与隐喻完整的互动过程。第叁,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动机主要从构式搭配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根据搭配强度的计算结果,六类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相关性十分显着,即除了动词yell出现的动结构式外,所有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p值均小于0.001,说明隐喻直接影响动结构式的形成和存在。借助相关性曲线对yell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动机进行进一步探索并发现,yell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相关性趋势与drive动结构式和run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相关性趋势几乎一致,同时R系数高达0.8,即表示yell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关系十分显着。此外,yell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类型为NSTT,同样的类型也出现在drive动结构式和run动结构式同隐喻互动中,因此yell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之间最终存在高度的显着关系。简言之,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动机与动结构式本身的论元结构分布与内在机制有关,动结构式的论元结构分布会对隐喻输入域的映射造成影响,同时隐喻的存在也会改变动结构式的实现与内在机制的形成。本研究借助基于事件的语义框架分析探讨了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类型,利用隐喻唤醒机制和构式搭配分析法分别对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关系的形成机制和产生动因进行了分析,为隐喻性的构式语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也为构式语法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阳[3](2018)在《探析“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新年致辞”中的政治隐喻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越来越多,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通过激活人们在熟悉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而形成人们对不熟悉事物的理解。把理解继而转变成一种态度,就达到了隐喻使用者的真正诉求。事实上,概念隐喻与人们的思维密切相关,而政治隐喻已成为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隐喻。(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05期)

蔡莹莹[4](2017)在《隐喻与英语介词的抽象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其中最典型的是从空间域向其他抽象域的映射。介词最典型的意义表示空间概念,但介词同时表示一些非空间的抽象概念意义。然而这种非空间的抽象概念意义与介词具体的具体空间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实就是从空间域向非空间认知域的映射。根据本研究能够说明英语介词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用法之间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25期)

项娟[5](2017)在《编码方式对中国英语学生理解动词隐喻性用法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双重编码的理论基础,探究多媒体教学方法下的双重编码方式和传统教学方法下的普通编码方式分别对中国英语学生理解动词隐喻性用法的影响。研究所选的目标词是10个运动方式类动词和10个非运动方式类动词,分别记作类型1和类型2动词。将80个英语专业的大叁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结果表明:1)与普通编码方式相比,双重编码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受试对类型1和类型2动词字面义的记忆;在双重编码方式下,受试对类型1动词字面义的记忆要好于对类型2动词字面义的记忆;2)双重编码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受试对类型1和类型2动词隐喻性用法的理解;在双重编码方式下,受试对类型1动词隐喻性用法的理解要好于对类型2动词隐喻性用法的理解。并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编码方式(F(1,78)=18.68,p=0.00)对受试理解动词隐喻性用法的主效应显着,而动词类型对受试理解动词隐喻性用法的主效应不显着(F(1,78)=1.41,p=0.24)。编码方式和动词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1,78)=2.04,p=0.16)。这表明编码方式会对受试理解动词隐喻性用法产生影响,动词类型不会对受试理解动词隐喻性用法产生影响,编码方式和动词类型在对受试理解动词隐喻性用法上没有交互作用;3)普通编码方式不会对受试记忆类型1动词和类型2动词的字面义造成不同影响,也不会对受试理解类型1动词和类型2动词的隐喻性用法造成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与普通编码方式相比,双重编码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动词隐喻性用法的理解,双重编码方式下学生对动词字面义较好地掌握也会促进其对动词隐喻性用法的理解;另外,在双重编码方式下,学生对类型1动词隐喻性用法的理解要好于对类型2动词隐喻性用法的理解;而在普通编码方式下,学生对类型1动词和类型2动词隐喻性用法的理解并无明显不同。本研究旨在探讨利于学生理解动词隐喻性用法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6-05)

陈伟济,强亚丽[6](2017)在《“风”隐喻用法英汉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气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的自然现象,它经常通过隐喻的方式,用来描绘人们面对的抽象处境或解释人类概念。本文拟通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英汉"风"隐喻用法差异并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7年22期)

韩志毅[7](2016)在《概念隐喻视阈下的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用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语用学指示语研究中的心理距离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基于心理距离的隐喻映射模式,对虚拟语气动词时态用法的内在机制做出解释。这一模式包括时态域与心理状态域两个认知域,而虚拟语气中的动词时态表现,实际上是对人们在使用虚拟表达时的心理状态的一种隐喻现象。在Were-型虚拟语气中,时态域中的现在时、过去时之间的心理距离,作为距离意象图式被跨域映射到心理状态域中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内部结构。在此模式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时态潜势的概念,对Be型虚拟语气的隐喻映射模式做出阐释。(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金星[8](2015)在《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英汉基本颜色词“黑”隐喻用法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颜色词,作为颜色的代表,所反射的不仅是颜色的物理特征,也折射出一种带有文化特征和社会属性的联想。当人们试图用颜色词来描述无色的身体经验或抽象概念时,颜色词隐喻应运而生。本文对基本颜色词"黑"的目标域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并从概念隐喻视角着重分析了"黑"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性用法差异。(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5年23期)

芮秀萍[9](2015)在《隐喻教学之“哪吒式用法”——现在完成时态教法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完成时的教学是初中英语时态教学的难点,是时态教学中出现的学习低谷之一。在学这种时态前,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成绩也很好;当学这种时态时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学生也能平稳过渡,得到能力提升。一、常规教学法1.数轴记用法初中所学的现在完成时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已完成用法,也叫影响性用法;另一种是未完成用法,也叫持续性用法。两种用法可以用数轴记忆:(本文来源于《教师》期刊2015年15期)

于静[10](2015)在《英汉基本颜色习语的隐喻用法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颜色词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关于颜色词的隐喻性用法不仅代表了一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属性,也是人们思维和认知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习语也是语言中常见的形式,往往承载一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本文选取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语料库,《新英汉词典》,《牛津习语词典》,《英语习语分类词典》以及中华在线词典之《习语》和《成语词典》等当中的颜色习语为语料,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以及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概括英汉两种语言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白”、“黑”、“红”、“黄”、“绿”、“蓝”的习语的概念隐喻及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并分析对比了英汉语中颜色习语的目标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引起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完善由颜色习语到各个目标域的映射。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颜色习语的分析上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全新应用和实践,反过来也进一步加深了对颜色习语的研究,并且对探索英汉语国家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外语教学和英汉颜色习语的翻译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8)

基于用法的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隐喻研究的发展及构式语法研究的深入,隐喻和构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构式义的影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Sullivan 2007,2013;Sweetser&Dancygier2014),并发展成为构式语法的研究热点。但由于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构式与修辞(尤其是隐喻)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层面,因此缺少对某一具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深入研究。动结构式是致使移动构式的隐喻延伸,其实现的条件是由于动词实施的行为而导致事件状态的改变。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动结构式展开了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语义学、句法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结构式的语义、实现动结构式的限制条件及动结构式中结果短语的选择和分布。但动结构式的隐喻性是如何产生,动结构式与隐喻如何互动等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为了论证构式与隐喻/修辞的互动关系,我们以动结构式为研究对象,以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理论为视角,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关系的类型有哪些?2)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是如何形成的?3)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为什么会存在?为了回答上述叁个问题,我们建立了以事件框架、隐喻唤醒与构式搭配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以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依据Boas提出的动结构式分类,选取动结构式中常出现的六个典型动词(freeze,kill,drive,paint,run,yell)为检索对象,提取COCA语料库中的动结构式。依据检索结果,利用Pragglejaz Group(2007)提出的隐喻辨别过程(MIP)和Lakoff(1980,1991)的概念隐喻理论中的隐喻域的相关辨别方法,对隐喻性的动结构式进行筛选。然后对符合条件的动结构式进行事件语义框架分析,依据及物性的分类,概括出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及物性动结构式与不及物性动结构式的隐喻唤醒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形成机制。最后采取构式搭配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动机进行解读。研究发现:第一,依据基于事件的语义框架分析,我们发现,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八种类型:及物性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可以识解为NSNT(neutral domain+source domain+neutral domain+target domain)、NSTT(neutral domain+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target domain)、NSTS(neutral domain+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TSNT(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neutral domain+target domain)和TSTS(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不及物性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可以概括为TST(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TSS(target domain+source domain+source domain)和NST(neutral domain+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第二,由于及物性构式与不及物性构式的句法结构的差异,两种类型的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形成机制也有所不同。无论在及物性动结构式还是不及物性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中,动词均会唤起隐喻中的源域。在及物性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过程中,若结果短语唤起目标域,那么动结构式中的主语和宾语或唤起目标域,或不唤起任何域,只起到中间域的作用;若结果短语同动词一起唤起源域,那么宾语一定唤起目标域,而主语依然不受限制。由于不及物性动结构式由主语、动词和结果短语叁部分组成,因此在该类构式与隐喻互动过程中,主语和结果短语中至少有一个论元结构必须唤起目标域。换言之,若结果短语唤起目标域,那么便可同动词唤起的源域构成动结构式中隐喻的形成,即对主语是否唤起隐喻输入域没有要求;若结果短语同动词一起唤起源域,那么主语只能唤起目标域以构成与隐喻完整的互动过程。第叁,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动机主要从构式搭配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根据搭配强度的计算结果,六类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相关性十分显着,即除了动词yell出现的动结构式外,所有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p值均小于0.001,说明隐喻直接影响动结构式的形成和存在。借助相关性曲线对yell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动机进行进一步探索并发现,yell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相关性趋势与drive动结构式和run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相关性趋势几乎一致,同时R系数高达0.8,即表示yell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关系十分显着。此外,yell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类型为NSTT,同样的类型也出现在drive动结构式和run动结构式同隐喻互动中,因此yell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之间最终存在高度的显着关系。简言之,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的动机与动结构式本身的论元结构分布与内在机制有关,动结构式的论元结构分布会对隐喻输入域的映射造成影响,同时隐喻的存在也会改变动结构式的实现与内在机制的形成。本研究借助基于事件的语义框架分析探讨了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关系类型,利用隐喻唤醒机制和构式搭配分析法分别对动结构式与隐喻互动关系的形成机制和产生动因进行了分析,为隐喻性的构式语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也为构式语法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于用法的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李洋,陈一.浅谈“在线”新兴隐喻用法[J].语文建设.2018

[2].石亚楠.基于用法视角下的动结构式与隐喻的互动研究[D].江南大学.2018

[3].刘阳.探析“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新年致辞”中的政治隐喻用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4].蔡莹莹.隐喻与英语介词的抽象用法[J].文教资料.2017

[5].项娟.编码方式对中国英语学生理解动词隐喻性用法影响的实验研究[D].宁波大学.2017

[6].陈伟济,强亚丽.“风”隐喻用法英汉语对比研究[J].校园英语.2017

[7].韩志毅.概念隐喻视阈下的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用法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8].金星.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英汉基本颜色词“黑”隐喻用法差异[J].校园英语.2015

[9].芮秀萍.隐喻教学之“哪吒式用法”——现在完成时态教法创新[J].教师.2015

[10].于静.英汉基本颜色习语的隐喻用法比较分析[D].西安工业大学.2015

标签:;  ;  ;  ;  

基于用法的隐喻论文-李洋,陈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