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论文-贾国力,邢程,王海珠,韩彩萍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论文-贾国力,邢程,王海珠,韩彩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位右室间隔起搏,右室心尖部起搏,心功能,左室舒张末内径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论文文献综述

贾国力,邢程,王海珠,韩彩萍[1](2015)在《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高位右室间隔部(HRVS)起搏对患者心脏功能、左室重构及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植入VVI型起搏器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为RVA起搏,65例为HRVS起搏。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波群宽度、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术后因NYHA心功能Ⅲ/Ⅳ级或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数。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年,HRVS组LVEF高于RVA组,LVEDD及QRS波宽度均低于RV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HRVS组NYHA心功能Ⅲ/Ⅳ级及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数低于RV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的不利影响低于RVA起搏,是更理想的起搏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5年24期)

赵洁,单伟超,郭金锐,黄金秋,巨名飞[2](2015)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VAT与DDD模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VAT与DDD模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0例,于HRVS时给予VAT工艺DDD模式,用以调控VS、Ve、Va与IVRT,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结果:在HRVS时,DDD与VAT模式下的左室舒张功能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与短轴缩短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房室传导阻滞时,患者HRVS起搏时,DDD模式可使左室舒张功能下降,但DDD与VAT模式均不明显左室舒张功能,提示心房生理性起搏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学术交流会(上海站)论文汇编》期刊2015-02-01)

丁小亮[3](2014)在《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起搏位点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组和右室心尖部(RVA)组,分别采用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植入与心尖部植入起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起搏房室间期(PAVI)、QRS波群形态和时限(QRSd)、左室与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3个月后QRSd、LRVPEI、SPWM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患者QRSd、LRVPEI、SPWMD、LVEF分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RVS起搏更好地改善了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改善了心功能,未来可能成为更好的起搏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4年15期)

高群,柏丹娜,张隽,卫国,刘崇霞[4](2013)在《超高龄患者高位右室间隔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右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心脏功能、QRS波的影响。方法将39例年龄>80岁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患者行右室间隔起搏,一组行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起搏参数、QRS波形态、宽度、及随访12个月心功能(EF值)变化。结果右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起搏阈值、电极阻抗、感知无显着差异,12个月时随访心脏超声的EF值分别为:室间隔起搏术前60.37±4.13,术后61.49±3.57,无显着变化;心尖起搏术前60.37±4.13,术后54.71±4.62,差别明显。结论对于超高龄老年患者,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室同步性好于右室心尖部起搏,远期对心功能影响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3年01期)

杜小兵[5](2012)在《高位右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位右室间隔(HRVS)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以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170例置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RVA组,n=83)和右室间隔起搏组(HRVS组,n=87)。分别测量两组成功置入后即刻和术后1个月起搏参数及心电图、术后3个月组织多普勒同步性指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观察随访1年中有无并发症。结果成功置入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HRVS组与RVA组在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阻抗方面均无明显差异,HRVS组比RVA组QRS波明显更窄。组织多普勒(TDI)检测RVE组与HRVS组同步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VS组叁项差值均达到同步标准,RVAP组叁项差值均不同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LVEF值,HRVS组高于RVE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统计学意义差异更加显着(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左室舒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中未发现电极脱位、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HRVS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了保证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较小。高位右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2年03期)

王燕,章蓉,王旭,邵一兵[6](2012)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VAT与DDD模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HRVS)时,VAT与DDD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心房的生理收缩和舒张对左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3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HRVS时,分别给予DDD模式或VAT模式工作,于调控即刻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口快速充盈期峰值血流速度(Ep),二尖瓣口左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Ap),二尖瓣环后壁处收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s),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e),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晚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a),二尖瓣血流频谱等容舒张时间(IVRT),通过Ep/Ap,Ve/Va,Ep/Ve和IVRT评价左室舒张功能,通过Vs,LVEF和LVFS评价收缩功能。结果 HRVS时DDD较VAT模式Ep/Ap、Ve/Va、Ep/Ve,IVRT差异有显着性(0.97±0.11 vs 1.01±0.11,0.89±0.09 vs 0.97±0.07,6.00±0.45 vs 6.24±0.36,100.4±14.32 vs 89.99±7.94;P均<0.01),Vs、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HRVS起搏时,DDD模式较VAT模式使左室舒张功能下降,收缩功能无影响,表明了心房生理性起搏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曹丙峰,周建华,邵一兵,王燕,王旭[7](2011)在《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40例)和RVA起搏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8个月,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随访。同时运用起搏器程控仪对患者术后3个月和18个月的起搏房室间期、心室起搏比例等起搏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控。最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起搏相关参数均无显着差别(P<0.05),△HRVS起搏组的△QRSd、△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无显着差别(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起搏相关参数没有明显差别,△QRSd、△LRVPEI和SPWMD叁项指标的差别更加明显(P<0.01),并且△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18个月时LVEF的变化值(△LVEF)与相应时间的△QRSd、△LRVPEI和△SPWMD的变化值(△QRSd、△LRVPEI和△SPWM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HRVS起搏组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明显优于RVA起搏组。虽然对心脏功能的短期影响两者间没有明显差别,但长期起搏时,△HRVS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RVA起搏。(本文来源于《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崔红玉,刘培敏,任国成,刘再宇[8](2011)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对有植入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22例用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右室高位室间膈(高位室间隔组)。20例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右室心尖组)。记录2组术中术后各项参数、心电图QRS波宽度及并发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室间膈组电极植入15min后较植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1±0.11)vvs(0.97±0.13)v,P<0.05]。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24.77±11.35)msvs(149.28±12.51)ms,P<0.05]。术后1、3个月随访2组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初步证明使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1年13期)

邵一兵,要英杰,王旭[9](2010)在《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室间隔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高位右室间隔(HRVS)起搏对完全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例因C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其中52例为RVA起搏(RVA组),66例为HRVS起搏(HRVS组)。分别对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2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2年内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101例完成2年随访。术后6个月和1年时两组LVEF比较无差别(0.55±0.08vs0.55±0.08,P=0.926;0.54±0.09vs0.55±0.07,P=0.407),但是对于术前LVEF(0.50者,术后1年时LVEF两组有差别(0.40±0.04vs0.44±0.04,P=0.01)。术后2年,HRVS组优于RVA组(0.51±0.10vs0.55±0.06,P=0.01)。2年内,RVA组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多于HRVS组[31.1%(14/45)vs12.5%(7/56),P=0.02]。结论 HRVS起搏对CAVB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低于RVA起搏。(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邓长金,成威,陈亚峰,孔祥辉,代治国[10](2010)在《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5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病人根据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HVS组)。起搏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RVA组,B型脑利钠肽、QRS波时限明显低于RVA起搏。结论:HRV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RVA组,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VAT与DDD模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0例,于HRVS时给予VAT工艺DDD模式,用以调控VS、Ve、Va与IVRT,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结果:在HRVS时,DDD与VAT模式下的左室舒张功能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与短轴缩短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房室传导阻滞时,患者HRVS起搏时,DDD模式可使左室舒张功能下降,但DDD与VAT模式均不明显左室舒张功能,提示心房生理性起搏的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论文参考文献

[1].贾国力,邢程,王海珠,韩彩萍.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5

[2].赵洁,单伟超,郭金锐,黄金秋,巨名飞.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VAT与DDD模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C].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学术交流会(上海站)论文汇编.2015

[3].丁小亮.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4].高群,柏丹娜,张隽,卫国,刘崇霞.超高龄患者高位右室间隔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

[5].杜小兵.高位右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J].四川医学.2012

[6].王燕,章蓉,王旭,邵一兵.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VAT与DDD模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

[7].曹丙峰,周建华,邵一兵,王燕,王旭.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1

[8].崔红玉,刘培敏,任国成,刘再宇.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1

[9].邵一兵,要英杰,王旭.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室间隔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

[10].邓长金,成威,陈亚峰,孔祥辉,代治国.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

标签:;  ;  ;  ;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论文-贾国力,邢程,王海珠,韩彩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