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皮下环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109例体会

儿童皮下环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109例体会

一、皮下环横切口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109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敏[1](2021)在《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研究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方法:2019年4月-2020年8月收治小儿疝气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失血总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范显文[2](2020)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分析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于2016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40例,采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15±0.42)m L、单侧疝手术时间(11.15±2.30)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6.26±2.04)min、切口长度(5.23±1.35)mm、住院时间(23.63±1.14)h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术前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细胞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lg M、lg A、lg 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2.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9例,发生率为22.50%;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术中出血量少,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安全性高。

杨玉莲,张家栩,谭燕,熊晏群[3](2019)在《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180例小儿腹腔镜下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复发情况经Logistic回归模型做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主要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疝囊部位、疝环口直径等因素。结果有8例患儿在术后3~12个月发生复发情况,复发率为4.44%,且复发的患儿年龄均≥5岁;分析结果表明斜疝患儿年龄、结扎线类型及内环口直径均是其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为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时不宜选择可吸收线。

张磊,印蕾,杨凤环,王秋元,田洪广[4](2019)在《7号针头联合针孔腹腔镜行单孔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体会(附50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7号针头(10 mL针管的针头)联合针孔腹腔镜行单孔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针孔组(行单孔针孔腹腔镜手术,n=50)与开放组(行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n=50),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针孔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优于开放组,但增加了医疗费用(P<0.05);针孔组术后未发生阴囊水肿、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线结反应1例;开放组术后发生阴囊水肿4例、脂肪液化1例、线结反应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12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7号针头联合针孔腹腔镜行单孔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手术安全,效果明确,可同时发现并处理隐匿疝,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魏振铨,路中江,魏光绩[5](2018)在《经阴囊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与传统手术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阴囊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普外科门诊与病房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组行经阴囊根部微小切口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儿均手术顺利,研究组手术时间(10.63±2.33)min、手术切口长度(7.54±0.56)mm、术中出血量(2.76±0.03)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10±0.85)d及住院时间(3.44±0.26)d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6~12个月研究组有2例患者发生轻微阴囊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复发率为2.50%,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阴囊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组织破坏少,术中出血少,创伤少、术后疼痛小,恢复快,瘢痕小,美容效果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明显节省住院费用,增加病床的周转率,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临床价值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冯继才[6](2018)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用沿皮纹走向作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分析其结果。结果 43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431 min,平均手术时间(25.35±12.30)min;术后常规无需使用抗生素,平均住院时间(2.28±0.57)d。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术后隐睾发生,术后发生轻度阴囊水肿4例,35 d后肿胀消退,未作特殊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复发病例,瘢痕不明显,切口呈线型愈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隐形切口治疗,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安全可靠,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早、腹股沟斜疝术并发症少,且能降低术后复发率,有效提高疗效,易于推广使用。

仵永泉,夏联山,邓静[7](2018)在《单孔法与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本组患儿分别行单孔法及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及复发率。结果单孔组手术时间(12.4±2.0)min多于双孔组(11.3±1.4)min,阴囊血肿发生率(11/72)高于双孔法(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住院时间、VAS疼痛评分、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两种手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单孔法手术时间稍长、阴囊血肿发生率稍高。

赵一鸣,林孝坤,刘淼清,夏立广,徐磊,秦乐[8](2017)在《日间手术模式下经大阴唇外侧隐匿切口入路治疗女孩腹股沟斜疝》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下经大阴唇外侧隐匿切口入路治疗女孩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日间病房收治的40例经大阴唇外侧隐匿切口(大阴唇外侧入路组)和60例经传统腹股沟皮纹切口(传统入路组)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女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阴唇外侧入路组切口满意度为100.0%,明显高于传统入路组的83.3%(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1年,均未见复发。结论日间手术模式下经大阴唇外侧隐匿切口入路治疗女孩腹股沟斜疝患儿安全、可行,且切口隐蔽、美观,可在临床推广。

陈宇航,刘晓明,梁玲玲,王玲玲[9](2017)在《经外环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外环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本科自2013年1月-2017年1月5岁以下的86例腹股沟斜疝手术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经外环横切口,对照组采用腹股沟斜切口。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阴囊血肿(或炎性水肿)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各种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经外环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操作简单、切口小且美观、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修瑞[10](2017)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实践中应用传统开刀疝囊高位结扎术、单纯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和腹腔镜监视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后使用患侧脐旁皱襞覆盖、固定于同侧内环口处(自体组织修补术)的比较,不断的总结、进一步印证临床中使用腹腔镜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相较于传统开刀治疗的优势;探讨三种方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长处与短处,进一步印证了腹腔镜监视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后使用患侧脐旁皱襞覆盖、固定于同侧内环口处(自体组织修补术)在小儿外科临床实践中的显着好处。方法系统的回顾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在2013年6月一2016年6月时间段内患有腹股沟斜疝需要住院行外科治疗的患儿,我们依照设定好的入选标准,选择符合我们要求的病例,其中A组:采用传统开刀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201例(其中:男性178例,女性23例,年龄1-12岁,年龄:36.5±10.5月),B组:采用单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281例(其中:男性257例,女性24例,年龄1-12岁,年龄:37.0±13.5月),C组:腹腔镜辅助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后使用患侧脐旁皱襞覆盖、固定于同侧内环口处(自体组织修补术)治疗198例(其中:男性患者17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12岁,年龄35.0±11.5月。观察并将三组患者治疗期间相关资料做好汇总记录,做好出院后的随访(通过电话以及门诊复诊时的查体)。比较这三种治疗方法在临床手术操作所使用的时间、患儿需要的住院天数、术后腹股沟斜疝的复发率、术后恢复过程中患儿疼痛表现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依据所设定的标准,选择符合的患儿病例,我们按照所使用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收集的病例分为三个组:A组:采用传统开刀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组。B组:单纯腹腔镜下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组。C组:腹腔镜监视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后使用患侧脐旁皱襞覆盖、固定于同侧内环口处(自体组织修补术)治疗组。对所得到的临床观察以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这三组患儿临床痊愈后给予出院,其间的手术过程都比较顺利,但是在临床手术操作所使用的时间、患儿需要的住院天数、术后腹股沟斜疝的复发率、术后恢复过程中患儿疼痛表现情况等方面,B、C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在术后复发率方面,C组患儿手术效果好于A、B组患儿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腹腔镜监视下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相较传统的开刀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对组织的所产生的创伤小,患儿在手术后恢复的快,并且并发症少等优势。腹腔镜监视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后使用患侧脐旁皱襞覆盖、固定于同侧内环口处(自体组织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方面,相较单纯腹腔镜监视下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明显的降低了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的复发率。

二、皮下环横切口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109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下环横切口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109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2)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检测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比较
    2.2 炎症因子水平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3)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二、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一、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优劣势
    二、内环口直径是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三、结扎线类型是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四、年龄是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4)7号针头联合针孔腹腔镜行单孔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体会(附5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手术基本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 讨 论

(5)经阴囊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与传统手术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1.2.2 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与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儿术日与术后第1天、第2天手术切口疼痛程度对比
    2.3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
3 讨论
    3.1 小儿腹股沟斜形成原因
    3.2 小儿腹股沟斜疝传统治疗方法
    3.3 小儿腹股沟斜疝新型治疗方法
    3.4 经阴囊小切口手术治疗优势分析

(6)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单孔法与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法:
    3. 术后处理:
    4.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三、讨论

(8)日间手术模式下经大阴唇外侧隐匿切口入路治疗女孩腹股沟斜疝(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经外环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2.2 对照组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讨论

(10)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3.诊断标准
    4.病例纳入以及排除的标准
    5.术前准备
    6.麻醉选择
    7.体位
    8.手术器械
    9.手术组操作方法
结果
    1.术后住院时间
    2.术后疼痛
    3.复发率
    4.手术持续时间
    5.其他并发症
讨论
    1.发生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基础
    2.传统的开刀(经典)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3.腹腔镜下行斜疝内环处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解剖学的基础
    4.腹腔镜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所具有的优势
    5.腹腔镜单纯性疝囊高位结扎术存在的相关问题
    6.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修补术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附图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皮下环横切口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109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对比研究[J]. 王学敏. 中国社区医师, 2021(16)
  • [2]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J]. 范显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0(11)
  • [3]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 杨玉莲,张家栩,谭燕,熊晏群.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5)
  • [4]7号针头联合针孔腹腔镜行单孔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体会(附50例报告)[J]. 张磊,印蕾,杨凤环,王秋元,田洪广.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9(07)
  • [5]经阴囊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与传统手术的对比分析[J]. 魏振铨,路中江,魏光绩. 当代医学, 2018(35)
  • [6]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 冯继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12)
  • [7]单孔法与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J]. 仵永泉,夏联山,邓静.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01)
  • [8]日间手术模式下经大阴唇外侧隐匿切口入路治疗女孩腹股沟斜疝[J]. 赵一鸣,林孝坤,刘淼清,夏立广,徐磊,秦乐. 浙江医学, 2017(23)
  • [9]经外环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J]. 陈宇航,刘晓明,梁玲玲,王玲玲. 新疆医学, 2017(11)
  • [10]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D]. 刘修瑞. 青岛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儿童皮下环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109例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