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斑潜蝇论文-王树宝

番茄斑潜蝇论文-王树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番茄斑潜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番茄,番柿,茄果类,尼日利亚

番茄斑潜蝇论文文献综述

[1](2016)在《尼日利亚番茄种植业遭番茄斑潜蝇肆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春夏,尼日利亚的番茄受到番茄斑潜蝇的肆虐,大部分番茄作物遭受了损失。该虫害自2008年经由南美传入西班牙以来,已蔓延到南美至少15个国家。2015年,有着"番茄界的埃博拉病毒"之称的虫害席卷尼日利亚,作为该地区最主要的番茄生产国家,该虫害的蔓延导致番茄产量锐减,为此,尼日利亚政府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据日内瓦国际贸易中心统计,2015年非洲出口番茄贸易额近8亿美元,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0%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6年07期)

史顺荣,陆海明,陆致平[2](2011)在《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防治番茄斑潜蝇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防治温室斑潜蝇的有效方法,采用吴江市研制的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防治温室斑潜蝇。试验结果表明,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对番茄斑潜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1000倍液处理区的防效最佳,药后10d的防效为93.5%,优于对照农药20%斑潜净水乳剂1500倍液;1500倍液处理区的防效为次,药后10d的防效为91.6%,可作为吴江市防治番茄斑潜蝇的首选药剂。(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1年01期)

王树宝[3](2010)在《番茄斑潜蝇和番茄瘿螨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1番茄斑潜蝇1.1学名:属双翅目潜蝇科。斑潜蝇除番茄斑潜蝇外,具有重要性的还有叁叶草斑潜蝇;线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等。五种斑潜蝇形态极相似。(本文来源于《吉林蔬菜》期刊2010年04期)

罗守进[4](2009)在《番茄斑潜蝇的识别与防治措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番茄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进行了形态特征及为害症状的鉴别,总结了番茄斑潜蝇的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并对各种番茄斑潜蝇防治方法的具体实施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09年08期)

王前,纵玉华[5](2009)在《番茄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的鉴别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番茄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为害症状等作出了比较,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09年01期)

江扬先,严龙[6](2008)在《番茄斑潜蝇的发生与综合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增加,蔬菜种类也逐渐增多,危害蔬菜的害虫种类也在增多,且危害性逐年加重。番茄斑潜蝇是在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传入我国并在蔬菜上危害,现扩散分布至全国。该虫对蔬菜的产量与质量影响甚大,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08年11期)

何娅婷[7](2008)在《江苏地区番茄斑潜蝇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斑潜蝇Liriomyza bryoniae,又称瓜斑潜蝇,隶属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植潜蝇亚科Phytomyzidae,2006年被确定为江苏省补充检疫性害虫。近年来在江苏的一些地区已发现该虫为害,尤其是在苏州、无锡、南通等地区的蔬菜上为害较为严重,并且在某些地区的发生为害程度超过美洲斑潜蝇的为害。本文就江苏地区番茄斑潜蝇的寄主范围、发生规律、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2006~2007年的调查发现,目前在江苏已调查到番茄斑潜蝇寄主植物有10科、30种,主要为害茄科、菊科、豆科等寄主作物。2、番茄斑潜蝇在江苏扬州地区1年发生12代,大多的以蛹越冬;该虫在扬州地区1年可发生2个为害高峰,为害高峰一般发生在5月下旬和10月中下旬,即在温度稍低的春末夏初和秋季出现。3、采用聚集度指标、零频率方法、Iwao、Taylor幂法测定了扬州地区番茄斑潜蝇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番茄斑潜蝇幼虫在番茄和豇豆上均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强,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以个体群形式存在。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采用Kc法、Iwao法及Taylor幂法等不同方法,确定了理论抽样数,从而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4、在15℃、20℃、25℃、30℃、35℃五个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番茄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番茄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其中35℃时世代平均历期最短,为12.64天,15℃时世代平均历期最长,为48.50天;在卵、幼虫、蛹3种虫态中,蛹的发育历期最长。利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法两种方法计算该虫卵-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8696℃和9.0979℃;有效积温分别为:303.0883日度和298.9741日度;在15-35℃范围内,卵均能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其次是幼虫的存活率,蛹的存活率最低。5、番茄斑潜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表明:以单叶总取食孔数和产卵数为选择性指标,番茄斑潜蝇在四季豆上的取食孔数最多为3214个/叶,产卵数为406粒/叶;苋菜上的取食孔数最少为0,产卵数为0。以单位叶面积的取食孔数和产卵数为选择性指标,番茄斑潜蝇在四季豆和茄子上的单位叶面积取食孔数最多,分别为7.4231个/cm2和7.9911个/cm2,产卵数分别为0.9140粒/cm2和0.8883粒/cm2;苋菜上的取食孔数和产卵数均为0。结果表明,番茄斑潜蝇成虫对茄科、豆科的寄主植物取食、产卵较多,其中对四季豆的取食、产卵的选择性最强,对苋菜的取食、产卵的选择性最弱。6、番茄斑潜蝇对不同寄主的非选择性研究表明:番茄斑潜蝇在所选的11种寄主植物上,除在空心菜不能完成生活史外,在其余的寄主上均能完成个体发育。卵的发育历期在所选寄主植物上没有显着差别;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均在辣椒上与其他寄主植物有显着差异。但是从卵发育至蛹的整个发育来看,在番茄和青菜的发育历期与在其它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存在显着差异。7、为明确番茄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种间关系,研究了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两种斑潜蝇在田间时间上的生态位指数。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15~20℃范围内,番茄斑潜蝇世代发育所需周期比美洲斑潜蝇所需周期短,即低温度更有利于番茄斑潜蝇的发生危害;温度升高时,美洲斑潜蝇的世代发育周期比番茄斑潜蝇的短,即高温度更有利于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危害。美洲斑潜蝇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均比番茄斑潜蝇的高;而有效积温比番茄斑潜蝇的低。通过对扬州地区2种斑潜蝇的田间种群动态分析可知,美洲斑潜蝇的种群数量较番茄斑潜蝇的高,发生危害比番茄斑潜蝇重;时间生态位指数比较表明,美洲斑潜蝇的生态位宽度比番茄斑潜蝇的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8-05-01)

郭厚文[8](2007)在《番茄斑潜蝇的识别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番茄斑潜蝇的为害识别与防治技术。(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07年08期)

陆致平,夏宪文,何海华[9](2006)在《不同药剂对番茄斑潜蝇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斑潜蝇别名蔬菜斑潜蝇,同美洲斑潜蝇是近似种,近年来传入我市,是保护地蔬菜生产上的危险性害虫,如何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必备条件。为此,我们进行了斑潜净等五种杀虫剂防治番茄斑潜蝇的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本文来源于《上海蔬菜》期刊2006年05期)

陈萍,温硕洋,曾玲[10](2002)在《PCR-RFLP技术应用于鉴定美洲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探运用 PCR- RFL P技术 ,从美洲斑潜蝇 (L iriomyza sativae)和番茄斑潜蝇 (L iriomyza bryoni-ae)中提取总的 DNA,根据实蝇 18S和 5 .8S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扩增这两种斑潜蝇的 ITS1基因区域 ,用五种限制性内切酶对 PCR产物进行酶切 ,构建了酶切图谱。从酶切图谱中选择特异酶切位点作为区分两种斑潜蝇的标记。根据特异的酶切片段来区分这两种斑潜蝇(本文来源于《武夷科学》期刊2002年00期)

番茄斑潜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寻求防治温室斑潜蝇的有效方法,采用吴江市研制的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防治温室斑潜蝇。试验结果表明,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对番茄斑潜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1000倍液处理区的防效最佳,药后10d的防效为93.5%,优于对照农药20%斑潜净水乳剂1500倍液;1500倍液处理区的防效为次,药后10d的防效为91.6%,可作为吴江市防治番茄斑潜蝇的首选药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番茄斑潜蝇论文参考文献

[1]..尼日利亚番茄种植业遭番茄斑潜蝇肆虐[J].中国蔬菜.2016

[2].史顺荣,陆海明,陆致平.2%广豆根总碱微乳剂防治番茄斑潜蝇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

[3].王树宝.番茄斑潜蝇和番茄瘿螨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蔬菜.2010

[4].罗守进.番茄斑潜蝇的识别与防治措施比较[J].农技服务.2009

[5].王前,纵玉华.番茄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的鉴别及防治[J].农技服务.2009

[6].江扬先,严龙.番茄斑潜蝇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长江蔬菜.2008

[7].何娅婷.江苏地区番茄斑潜蝇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8

[8].郭厚文.番茄斑潜蝇的识别与防治[J].农技服务.2007

[9].陆致平,夏宪文,何海华.不同药剂对番茄斑潜蝇的控制研究[J].上海蔬菜.2006

[10].陈萍,温硕洋,曾玲.PCR-RFLP技术应用于鉴定美洲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的初步研究[J].武夷科学.2002

标签:;  ;  ;  ;  

番茄斑潜蝇论文-王树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