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适应意义论文-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

生态适应意义论文-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适应意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囊果草,生物学特性,种子传播,点格局分析

生态适应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1](2019)在《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以北疆地区温性荒漠中的特有植物囊果草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种子传播方式及野外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囊果草具膀胱状膜质果囊和膨大的不规则块状根茎,每株平均具果囊8.29个,果囊底部和侧面具网状脉络,且底部脉络较粗,不易破裂,顶部无脉络但具蓝紫斑,成熟时易破裂,每个果囊内平均包含球形种子2.82个。囊果草的花具有暂时闭合特性。囊果草为风滚式传播植物,一方面,地上果囊随风滚动时释放内部种子完成远距离传播,随着果囊体积的增大,果囊在不同粗糙程度微地形条件下的移动距离呈线性递增趋势,随地面粗糙度的增加,果囊最短移动距离显着减小(P<0.05),散布的种子数量则显着增加(P<0.05),且果囊移动距离与散布种子数量之间显着负相关(r=0.30,P<0.05);另一方面,地下块状根茎以营养生殖的方式在原位萌发。囊果草种群的分布格局与其生殖方式密切相关。在小尺度范围内(0~50 m),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囊果草种群幼苗和成株的分布格局表现为从均匀分布到聚集分布再到随机分布的特点;在中等尺度范围内(3.0~17.5 m),幼苗和成株的空间关联性表现为正关联,随着空间尺度的递增,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减小且关联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黄刚,阎平,杜珍珠,曹婷,徐文斌[2](2014)在《小叶桦花序生长物候及其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叶桦(Betula microphylla)是一种典型的荒漠和山地乔木植物,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为了明确小叶桦花序生长物候规律及发育特征,该研究对小叶桦进行了花序物候观测,分析其生长规律及果实结籽情况。结果显示:小叶桦雄花序为越年生殖器官,物候周期为345d,其中营养生长期154d、休眠期158d、开花生长期33d;雌花序与果序为当年生殖器官,物候期为105d,其中雌花序生长期24d、果序生长期90d。虽然雄花序比雌花序的生长周期明显较长,但开花授粉均在4月中下旬,雄花序散粉期和雌花序可授粉期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和协调性,表现出集中开花授粉模式,同时这种开花模式在自然条件下,果序的结籽数和结籽率分别为220和76.7%,种子库中具有活力的种子约每平米4万粒,表明小叶桦在荒漠极端环境中能顺利完成有性生殖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王磊,唐业忠[3](2014)在《蛙类空中翻身的物理机制及其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蛙类变态后,适应在各种生境生活。根据生活环境,大致可分为水生和陆生。陆生种类多为地栖,但也有不少树栖种类。生活在树上的蛙类具有超级粘附和空中跳跃的能力。因此,从空中坠落就不可避免。为了减少摔伤,猫和壁虎进化出空中体态翻转的功能以保证四肢着地,形成缓冲。现已清楚,猫是通过脊椎扭曲而壁虎借助甩尾,来完成空中翻身。树蛙类既没有可扭曲的脊椎,也没有尾,是否具备空中翻转的能力呢?我们选取了峨眉树蛙(Rhacophorus omeimontis)、峨眉琴蛙(Babina daunchina)和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作为树栖、地栖和水生叁种生态类型的代表。通过高速摄像,记录叁种蛙类从空中坠落的体态变化。结果显示:树蛙在72.2%的测试(trial)中,在坠落距离约30cm内完成了空中翻转。琴蛙和爪蟾分别在33.3%和22.2%的测试中有翻转,但与随机体态没有统计差异。观察发现:树蛙在坠落伊始,即主动展开后腿并做剪刀状的外旋交叉;而琴蛙和爪蟾在空中没有任何动作。琴蛙在着地后,弹向空中后做主动的外旋交叉完成翻身。爪蟾虽有类似动作,但大多不能完成翻身。叁种蛙类的空中体态调整能力反映了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树蛙生活在树上,有坠落的危险;琴蛙需要跳跃逃逸,着地后翻身;而爪蟾生活在水中,不需要空中翻转的能力。研究排除了空气动力学的作用,提出惯量守恒是主要物理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03)

施翔,王建成,张道远,刘会良[4](2011)在《荒漠植物准噶尔无叶豆结实、结籽格局及其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2 a采用野外记录的方式对荒漠植物准噶尔无叶豆的结实、结籽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植株内花序生成格局表现为不同大小的花序在总花序中的比重与其结实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其中含有中等花数目的花序所占的比重及其结实率均最高,此种分布格局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繁殖成功;果序内果实生成格局表现为单花着生位置(从近柄端算起)与其结实量占总结实量的比例成线性负相关,花序基部的结实比例最高,顶部结实比例近为0;荚果内种子生成格局表现为:中间位置的胚珠败育率最低。另外,年际间荚果内仅有(1.08±0.03)粒和(1.07±0.03)粒种子能够完全成熟,此种结籽格局是准噶尔无叶豆保证后代质量的最佳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7期)

戴攀峰,谭敦炎[5](2011)在《雪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是一种典型的高山草本植物,同时也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药用植物。该文对雪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高山环境的适应策略进行了观测与分析。主要结果如下:雪莲不育花序单生于茎生叶的叶腋内,可育复头状花序生长于茎顶端,由26±7个头状花序构成,每个花序的小花数为137±34个。复头状花序外侧为绿色至淡黄色半透明的茎生苞叶所包被,开花过程中,白天茎生苞叶内侧温度和湿度明显高于外侧的温度和湿度,最大温差达7.2℃,最大相对湿度差达54.2%,可为苞叶内侧花序中小花的传粉和受精以及胚和种子的发育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不同年份间雪莲的开花物候差异不显着(p>0.05),群体花期为65-75天,单株花期为45-55天,盛花期持续时间约35天,平均每株每天开花数为201个,属于集中开花模式,有利于吸引传粉者。单花开放持续时间为4-6天,小花泌蜜持续时间为3天,其泌蜜量与糖浓度于每天12:00时达到最高值,但随着开花的持续,日泌蜜量逐渐增加,而糖浓度逐渐减少。雪莲花期浓郁的气味、聚合成复头状的可育花序及其紫色小花与充足的泌蜜量,增加了对传粉者的吸引力。雪莲开花过程中存在的雌雄异位、雄性先熟以及被动式花粉次级展现现象,减少了自花授粉的可能性。自然条件下,其头状花序的结籽数和结籽率分别为126.0±10.5粒和91.7%±4.2%,单株结籽数为3326.4±28.7,表明雪莲在高山极端环境中能顺利地完成有性生殖过程。(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王爱波[6](2010)在《毛穗旱麦草种子位置效应及其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穗旱麦草(Eremopyrum distans (C. Koch) Nevski.)是广泛分布于准噶尔荒漠的禾本科一年生短命植物。该物种每小穗能产生1-6粒颖果(以下称“种子”),产生4-6粒种子的小穗所占比例不到1%,这些种子具有明显的春、秋萌现象。本文将野外与室内控制性实验相结合,对小穗自基部向上第1、2和3位置种子(分别定义为第1、2和3组)的形态特征与吸水特性、休眠与萌发特性及其幼苗生长、植株大小和种子产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叁组种子在以上特性上的差异,探讨了种子位置效应的生态适应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毛穗旱麦草同一小穗内叁组种子的大小和质量随着种子位置升高显着降低,第3组种子的吸水速率显着高于第1和2组种子的吸水速率。(2)刚收获的叁组种子非深度生理休眠程度不同,表现为第1组>第2组>第3组;室内干藏和赤霉素处理可以打破第2和3组种子休眠并显着提高第1组种子萌发率;叁组种子萌发时的抗旱性不同,表现为第1组>第2组>第3组;叁组种子都在埋藏3、4个月后死亡,说明该物种不存在持久土壤种子库。(3)播种于实验园区的叁组种子,在规律浇水条件下,都可在秋季和春季萌发,而在土壤自然水分条件下,由于研究期间实验地点的极度干旱,叁组种子只在春季萌发。春、秋萌株都在夏初完成生活史,秋萌株表现为冬性一年生植物,春萌株表现为早春短命植物。无论浇水与否,无论何时萌发,第1组种子萌发率最低,而幼苗和植株适合度最高,第3组种子萌发率最高,而幼苗和植株适合度最低。对于同一组种子,秋季的种子萌发率、幼苗存活率、植株大小、单株种子产量和所有存活植株种子总产量较春季的大。毛穗旱麦草小穗中的叁组种子具有不同的生活史策略,其依赖于位置的种子质量与其生活史特征紧密联系。这些特征揭示了一种“两头下注”策略,有利于物种在具有高度时空异质性的准噶尔荒漠环境中定居和扩大居群。(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谭敦炎,张洋,王爱波[7](2010)在《被子植物地下结实和地上/下两型结实的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结实和地上/下两型结实是被子植物两类独特的结实方式,多发生在陆生和草本植物中,主要生长在缺少水分或光照、土壤扰动频繁及环境波动较为剧烈的生境中。两种结实方式不仅是植物适应性进化的重要方面,也是选择性进化的产物。其中,地下结实对于植物在母株附近适宜微环境中保存后代、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种子活力、逃避地面动物取食和火灾伤害以及延长果实发育时间等方面,地上/下两型结实对于减少同胞子代及种群内竞争、维持和扩大种群以及提高物种的适应力和进化可塑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生态适应意义,是植物抵御不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两类重要防御策略。但两种结实方式同时也存在着限制果实与种子扩散、影响基因传递与种群遗传结构、加大种群隔离以及提高繁殖代价等进化限制,对物种的分布、种群增长、迁移、适合度和生活史进化等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地下和地上/下两型结实现象分别在大约24科57属和13科34属中进行了报道,其中在菊科、十字花科、豆科和玄参科等类群中两种结实现象同时存在。从系统发育看,地下结实在木兰分支、单子叶植物分支及双子叶植物分支中均存在,而地上/下两型结实仅出现在单子叶植物分支和双子叶植物分支中,在被子植物基部类群(ANITA类群)中两种结实方式均不存在。该文对植物地下和地上/下两型结实的类型、系统进化、繁殖特性和扩散对策进行了介绍,并对其生态适应意义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结实的进化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刘建华[8](2009)在《沙生蝇子草雄性先熟及花粉序次呈现的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沙生蝇子草(Silene olgiana B. Fedtch)是一种多年生草本的早春类短命植物,具有典型的雄性先熟、雌雄异位和花粉序次呈现现象。本文对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荒漠车排子油田附近固定半固定沙丘的自然居群中沙生蝇子草花部综合征、传粉特征、交配系统等进行研究,以期探讨该物种在严酷的生境中如何达到繁殖成功的,及雄性先熟、雌雄异位和花粉序次呈现的生态适应意义。2007年和2008年对花部特征指标观测、套袋控制性试验及传粉昆虫行为观测,结果表明:(1)沙生蝇子草单株花期为18±1d,单花花期为3-4d。每天19:00左右白色花瓣开始露出并展开,同时产生花蜜,且散发浓香,有利于对传粉者的吸引,白天花瓣卷曲,晚上花瓣平展,均可以进行花粉散布和柱头授粉。(2)该物种具有半同步雄性先熟、动态式雌雄异位和花粉序次呈现的花部特征,与避免自交和避免雌雄干扰密切相关,增加后代适合度,保证该物种繁殖成功。(3)居群内每天开放处于雄性阶段的花与处于雌性阶段的花比约为2:1,内外两轮花粉活力曲线相似,只是内外两轮的花药开裂时间相差24h,该植物的花粉序次呈现保证有活力的花粉得以补给,有利于吸引传粉者,柱头在花展开后48-96h具有可授性,其最佳可授性集中在开花后的48-72h,在开花约84h后可授性逐渐减弱,至96h后柱头丧失可授性。柱头可授性与花粉活力有一定的重迭时间,有利于传粉和保证繁殖成功。(4)沙生蝇子草是一个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的兼性异交物种。套袋实验结果表明沙生蝇子草无风媒传粉,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不能进行自主自交,对照、同株异花授粉、异株异花授粉都能够结实,后者的结实结籽率最高,说明该物种的繁殖成功依赖于传粉者的活动。(5)访花昆虫为膜翅目的淡白甜花蜂(Halictus pollens)、小黑甜花蜂(Halictus malachurus)、大喙长角花蜂(Tetralonia macroglossa)和萨尔甜花蜂(Halictus nigripes)和鳞翅目的蛾类,其中膜翅目昆虫为主要传粉者。传粉活动受外界温湿度变化的影响,蛾类夜间出现,访花时不接触柱头,为盗蜜者。(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王宪辉,齐宪磊,康乐[9](2003)在《昆虫的快速冷驯化现象及其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越冬冷驯化来说,快速冷驯化反应是近年来才在昆虫上发现的现象.这种反应可以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迅速提高昆虫的抗寒能力.快速冷驯化的特征包括诱导条件、冷驯化效应、适合度代价方面的内容;快速冷驯化的生理生化机制包括血淋巴渗透压、多元醇、脯氨酸含量升高,冷诱导蛋白产生,膜脂相变等;此外,快速冷驯化是否具有生态适应意义还有争论.文中从冷伤害类型,昆虫的耐寒策略,快速冷驯化的定义、特征、生理生化机理、生态适应等方面对近十几年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3年11期)

高新华,李宏元,郑师章,周纪纶[10](1996)在《不同纬度来源的野生大豆拟种群动态参数及其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5个不同纬度来源的野生大豆(Glycinesoja)、栽培大豆(Glycinemas)和半野生大豆进行同地移栽和分期播种实验表明,1年生野生大豆的拟种群的3类组元动态均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参数r与纬度呈正相关,参数K受环境饰变影响.拟种群动态拟合参数r与个体的生殖力呈正相关,证实植物拟种群动态具有重要的生态适应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生态适应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叶桦(Betula microphylla)是一种典型的荒漠和山地乔木植物,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为了明确小叶桦花序生长物候规律及发育特征,该研究对小叶桦进行了花序物候观测,分析其生长规律及果实结籽情况。结果显示:小叶桦雄花序为越年生殖器官,物候周期为345d,其中营养生长期154d、休眠期158d、开花生长期33d;雌花序与果序为当年生殖器官,物候期为105d,其中雌花序生长期24d、果序生长期90d。虽然雄花序比雌花序的生长周期明显较长,但开花授粉均在4月中下旬,雄花序散粉期和雌花序可授粉期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和协调性,表现出集中开花授粉模式,同时这种开花模式在自然条件下,果序的结籽数和结籽率分别为220和76.7%,种子库中具有活力的种子约每平米4万粒,表明小叶桦在荒漠极端环境中能顺利完成有性生殖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适应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1].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J].草业学报.2019

[2].黄刚,阎平,杜珍珠,曹婷,徐文斌.小叶桦花序生长物候及其生态适应意义[J].西北植物学报.2014

[3].王磊,唐业忠.蛙类空中翻身的物理机制及其生态适应意义[C].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4].施翔,王建成,张道远,刘会良.荒漠植物准噶尔无叶豆结实、结籽格局及其生态适应意义[J].生态学报.2011

[5].戴攀峰,谭敦炎.雪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意义[J].植物生态学报.2011

[6].王爱波.毛穗旱麦草种子位置效应及其生态适应意义[D].新疆农业大学.2010

[7].谭敦炎,张洋,王爱波.被子植物地下结实和地上/下两型结实的生态适应意义[J].植物生态学报.2010

[8].刘建华.沙生蝇子草雄性先熟及花粉序次呈现的生态适应意义[D].新疆农业大学.2009

[9].王宪辉,齐宪磊,康乐.昆虫的快速冷驯化现象及其生态适应意义[J].自然科学进展.2003

[10].高新华,李宏元,郑师章,周纪纶.不同纬度来源的野生大豆拟种群动态参数及其生态适应意义[J].应用生态学报.1996

标签:;  ;  ;  ;  

生态适应意义论文-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