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活性化合物论文-徐萃婧,李文淼,王伟

抗病毒活性化合物论文-徐萃婧,李文淼,王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病毒活性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海洋生物,硫酸多糖,藻类

抗病毒活性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徐萃婧,李文淼,王伟[1](2019)在《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的海洋化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纯疱疹病毒是全球高度流行的病原体。目前核苷类药物如阿昔洛韦被用于单纯疱疹病毒的治疗,但是存在许多缺陷,如生物利用度低、溶解度小等副作用,尽管有些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耐药病毒株的出现。海洋物质具有作用范围广、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使人们对海洋生物如藻类、海绵、被囊类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细菌以及真菌等作为抗HSV药物的来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本综述重点介绍和总结了作为潜在抗HSV药物最有希望的海洋生物提取物、组分等,以期为新型抗HSV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9年04期)

张姝,李红,梅敏,冯连顺,刘明亮[2](2019)在《喹诺酮和喹啉类化合物的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人群极为普遍,超过70%的成人曾感染过HSV。目前,对HSV感染的控制尚无特异性有效措施,因此亟需研发抗HSV药物。喹诺酮和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包括抗病毒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其中的某些化合物如6显示出良好的体内外抗HSV活性,极具进一步开发前景。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喹诺酮和喹啉类化合物在抗HSV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归纳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启迪科学家设计活性更高的候选物。(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9年03期)

张姝,李红,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3](2019)在《喹诺酮化合物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有超3亿人携带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是全球第七大死亡原因,每年超100万人因此丧命。未来20年内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死亡将继续增加,病毒性肝炎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对药物的敏感性不断下降。为克服耐药性,同时降低毒性、提高疗效,亟需研发新型抗乙肝和丙肝药物。喹诺酮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HBV和HCV活性,其中的某些化合物如7d和11d具有优秀的活性,极具进一步开发前景。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喹诺酮类化合物在抗HBV和HCV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归纳此类药物的构-效关系,以启迪科学家设计活性更高的候选物。(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9年03期)

张雨[4](2019)在《19种化合物抗大口黑鲈弹状病毒活性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引起的大口黑鲈弹状病毒病是危害大口黑鲈养殖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一旦发病,在一周内可导致100%的养殖鱼类死亡,造成的危害极大。目前,尚无任何针对该病的特效药,因此对其抗病毒药物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细胞模型评价19种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筛选具有较高抗MSRV活性的化合物,以期为开发抗MSRV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19种化合物体外抗MSRV活性筛选利用MTT法测定19种化合物对草鱼卵巢细胞(CO)的毒性,以最大安全浓度筛选具抗MSRV活性的化合物。通过Reed-Muench法测得MSRV在感染CO细胞96h后的TCID_(50)为10~(-4.29)/100μL。1000×TCID_(50)病毒液感染CO细胞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MSRV G基因表达,筛选出3种对MSRV增殖抑制率超过50%的化合物,即:鸟嘌呤核苷(A)、阿糖腺苷(E)和牛蒡子苷元(Q)。其中,鸟嘌呤核苷抗MSRV活性最高,对病毒增殖的抑制率达到95.77%,牛蒡子苷元抗MSRV活性相对较好,对病毒增殖的抑制率达到83.3%,阿糖腺苷对病毒增殖的抑制率为54.73%。2.鸟嘌呤核苷、阿糖腺苷和牛蒡子苷元抗MSRV活性评价通过研究化合物鸟嘌呤核苷、阿糖腺苷和牛蒡子苷元在不同浓度下抗病毒活性、及其对MSRV感染CO细胞的病毒滴度影响及化合物不同方式处理后的抗病毒活性,对叁种化合物抗病毒活性进行进一步评价。结果显示,鸟嘌呤核苷、阿糖腺苷和牛蒡子苷元抗MSRV活性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鸟嘌呤核苷在浓度为0.78mg/L的时,对MSRV增殖的抑制率达到83.4%;牛蒡子苷元在浓度高于12.5 mg/L时,对MSRV的抑制率均能高于50%;而阿糖腺苷的抗病毒活性则相对鸟嘌呤核苷和牛蒡子苷元较差,在浓度为50mg/L时高于50%;鸟嘌呤核苷、阿糖腺苷和牛蒡子苷元抗MSRV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0.41、34.15、10mg/L。进一步研究发现鸟嘌呤核苷和牛蒡子苷元处理72 h后病毒滴度显着降低,表明鸟嘌呤核苷和牛蒡子苷元对MSRV增殖的抑制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药物抗病毒作用较为稳定。分别采取药物前处理、药物病毒共孵育以及药物后处理等不同处理方式,用MTT法及实时定量法对化合物抗病毒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鸟嘌呤核苷和牛蒡子苷元能够明显抑制病毒复制,且在一定程度对病毒具有直接杀灭作用。综上所述,鸟嘌呤核苷及牛蒡子苷元具有较高的抗MSRV活性,且对MSRV增殖抑制时间长,抗病毒作用稳定,对防控大口黑鲈弹状病毒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俊,蔡灵巧,严冬,郭敏,王庆[5](2018)在《毛萼香茶菜中黄酮和二萜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及其抗病毒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毛萼香茶菜中分离制备2种黄酮和2种二萜化合物,并研究其体外抗病毒活性。首先采用硅胶、ODS、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方法,从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制备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羟基蓟黄素(1)、蓟黄素(2)、假细锥甲素(3)、毛萼晶D(4)。然后对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和4个化合物开展了体外抗流感病毒(H1N1,H3N2)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和4个化合物对流感病毒H1N1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和2的抑制效果较优,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14. 45±4. 90)和(24. 54±3. 82)μmol/L。但化合物1和2对H3N2和RSV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以上结果表明,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及化合物1~4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其抗病毒作用的有效物质之一,本研究为毛萼香茶菜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镭[6](2018)在《香豆素类化合物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鲤科鱼类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养殖产量大,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各种类型的传染病不断地发生和流行,对水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引起的鲤春病毒血症(Spring viremia of carp,SVC)是对鲤科鱼类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由于病毒宿主范围广,病原极易扩散流行,因此SVC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规定为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之一,而我国在新颁布的动物疫病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目前,尚无任何有效控制该病的药物、疫苗或其他方法,国际上通行的防控措施是对SVC进行严密监控,及早发现病鱼并进行隔离、扑杀,从而达到阻断该病暴发流行的趋势。本研究以全新合成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外细胞分子水平筛选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抗病毒活性评价,得到具有良好抗SVCV活性的香豆素。实验通过观察SVCV感染和药物处理后EPC(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细胞的形态学和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使用多种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对活性香豆素的抗SVCV活性作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本研究探索了两种抗病毒香豆素对SVCV感染细胞过程的影响和对宿主抗病毒反应的作用,以期为开发水产抗SVCV专用药物及SVC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香豆素类化合物离体抗SVCV活性研究以49种香豆素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SVCV G蛋白表达情况,体外筛选出的4种香豆素对SVCV增殖的抑制率超过90%,即7-[3-(苯并咪唑)丙氧基]香豆素(B4)、7-[4-(4-甲基咪唑)丁氧基]香豆素(C2)、7-[4-(苯并咪唑)丁氧基]香豆素(C4)和7-[6-(2-甲基咪唑)己氧基]香豆素(D5)。药物构效关系说明:不同取代基的咪唑类香豆素的抗SVCV活性要优于其他种类的化合物,其中,苯并咪唑和甲基咪唑取代基对化合物抗病毒活性贡献最大。细胞形态学和细胞活力检测显示上述4种香豆素显着地减弱了SVCV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并可维持EPC细胞生长活力,有效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损伤。而相比之下,香豆素C4、D5处理感染SVCV的细胞后在72 h以内产生的细胞活力保护效应优于另外两种抗病毒香豆素B4和C2,因此,被选为后续实验的研究对象。药物浓度梯度实验进一步发现香豆素C4、D5对SVCV的N、P和M蛋白相对表达的最高抑制率同样超过90%,并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进入细胞,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的胞内药物浓度。2.香豆素C4、D5抗SVCV诱导的细胞凋亡研究通过细胞荧光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SVCV感染诱导EPC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包括细胞核皱缩、细胞形态断裂、凋亡小体产生以及细胞骨架崩解等,我们证实SVCV可诱导EPC细胞发生细胞凋亡现象,而香豆素C4、D5则有效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进一步的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SVCV感染EPC细胞48 h后,导致超过52%的EPC细胞发生细胞凋亡;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增长,细胞凋亡率进一步增加,达到63.2%。而在加入香豆素C4、D5后,药物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正常细胞的比例超过80%,已接近对照组水平。另外,研究发现随着C4、D5浓度的增加,药物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持续下降,药物浓度与细胞凋亡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Caspase酶活性检测结果反映出香豆素C4、D5可有效控制SVCV诱导Caspase凋亡信号的启动,避免细胞凋亡的发生。3.香豆素C4通过PKC-Nrf2/ARE通路抗SVCV研究通过测定香豆素C4对PKC-Nrf2/ARE通路活化的影响,探究该化合物的抗SVCV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C4显着提高胞内SOD和CAT酶活性以及GSH含量,保护细胞免受SVCV造成的氧化损伤。另外,香豆素C4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PKCαThr638和PKCβSer660两个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激活Nrf2 Ser40位点的磷酸化,导致Nrf2入核蛋白量接近对照组的4倍,最终启动Nrf2/ARE抗SVCV通路。RNA干扰结果显示Nrf2/ARE通路的下游靶基因HO-1能够影响干扰素基因表达;而C4不仅可以显着提高HO-1基因的表达,同样对干扰素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因此,香豆素C4的抗SVCV机制主要是利用PKCα/β两个亚基的磷酸化作用调控Nrf2/ARE通路促进HO-1表达,进而触发干扰素产生抗病毒反应。4.香豆素D5对SVCV G蛋白功能的作用研究通过研究香豆素D5对SVCV增殖的影响,发现该化合物在病毒感染前期干扰SVCV识别EPC细胞,抑制RNA由晚期内吞泡释放进入细胞质,最终发挥药物抗病毒作用。超速离心实验结果显示:在D5与SVCV粒子混合4 h后,SVCV G蛋白的扩增效率下降约90%,病毒滴度由10~(6.5±0.1)减小到10~(3.4±0.2),这说明D5可能对SVCV G蛋白结构造成一定破坏,从而降低病毒前期感染力和增殖力。通过构建SVCV G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经过细胞转染、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D5有效地抑制pEGFP-SVCV G质粒在EPC细胞内的表达,这个结果从另一方面证明了D5可以特异性作用于SVCV G蛋白,对G蛋白表达、功能产生影响。此外,香豆素D5显着地抑制Erk1/2的磷酸化作用,以激活Akt-mTor通路,减少EPC细胞内自噬小体的数量,降低SVCV诱导的细胞自噬水平,对SVCV在EPC细胞内的复制和病毒粒子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5.香豆素C4、D5在体抗SVCV活性研究通过注射方式研究香豆素C4、D5对斑马鱼死亡率和鱼体内病毒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C4处理组斑马鱼的累积死亡率相对病毒组减少17.5%,D5处理组减少20%。斑马鱼脾脏和肾脏内SVCV G蛋白表达结果显示第1天和第4天鱼体内G蛋白的表达低于病毒组,反应了香豆素C4/D5的抗病毒作用。与此同时,这两种香豆素提高了斑马鱼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维持抗氧化-氧化系统平衡,并在SVCV复制前期通过激活鱼体干扰素表达对病毒增殖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最终降低SVCV对斑马鱼感染力。由此可见,香豆素C4和D5可以作为抗SVCV感染潜在的备选药物。综上所述,香豆素C4、D5分别通过宿主抗病毒反应和直接作用病毒结构蛋白对SVCV增殖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能够在体外和体内显着地降低病毒量,有效地维持宿主细胞生长活力,减少感染病毒斑马鱼的死亡率。因此,香豆素C4、D5对防控SVC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李蓉涛[7](2017)在《抗达菲耐药流感病毒活性化合物的发现,结构修饰及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型流感病毒大规模流行可引起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流感病毒的显着特点是其基因复制的高突变率,使目前以复制为靶的抗病毒药物易失去活性,从而产生耐药性,也难产生有效疫苗,因此新的抗病毒药物在作用机制上亟待突破。我们以植物药为研究对象,挖掘抗RNA病毒活性天然分子。从五味子科、大戟科、豆科、紫草科、唇形科和败酱科等多种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200多个天然产物,新化合物60余个,发现抗流感病毒活性化合物3个,抗HIV活性化合物8个,抗HCV活性化合物6个。发现槐属植物喹诺里西啶型生物碱具有显着的抗达菲耐药流感病毒和HIV-1病毒活性,其中二氢苦豆碱的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最强。结构修饰研究后发现,双键还原产物对达菲耐药的H1N1病毒株PR8和达菲敏感的H3N2病毒株VR1679均显示了显着的抑制作用,作用靶标可能为核蛋白。而N-12位结构修饰衍生物却显示了显着的抗HIV-1活性:对多种HIV-1包膜蛋白假病毒亚型、对X4和R5 HIV-1病毒包膜介导的细胞-细胞融合和对BMS-806耐药和敏感的HIV-1病毒包膜介导的细胞-细胞融合均有抑制作用,为一类新的HIV-1进入抑制剂。此外,还从蜘蛛香中发现对达菲耐药流感病毒有显着抑制活性的倍半萜。(本文来源于《2017创新经济和新兴产业论坛——2017第二届国际现代中医药大会 & 2017第四届国际高科技针灸与中西医结合大会会刊》期刊2017-09-25)

李振兴[8](2017)在《基于烟草花叶病毒解旋酶的抗病毒活性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一种典型的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病毒,能感染以烟草为代表的一系列茄科植物。现有化学防治手段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叁类:抑制病毒侵染宿主、抑制病毒增殖扩散及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而在动物病毒方面,其药物分子设计与作用机制研究的焦点还包括了逆转录酶、聚合酶、蛋白酶、解旋酶等病毒复制过程中所必须的功能蛋白。本论文基于烟草花叶病毒RNA解旋酶结构进行抗病毒剂分子设计,期望获得抗病毒活性高、作用机制新颖的新型抗植物病毒活性化合物。解旋酶(helicase)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能量,在生物体中类似的解旋酶很多,都具有ATP酶的活性。故基于配体结构的相似性,以ATP结构为模型,在保留磷酸酯基团和生物碱环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25个含有生物碱的磷酸酯类化合物。采用半叶枯斑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0?g/mL下,化合物7表现出较好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治疗(52.8?6.1%)、保护(72.2?3.8%);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相当,治疗(54.2±2.9%)、保护(70.2±2.2%);由于苯并叁氮唑类化合物较其它生物碱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更明显,故在已有合成路线的基础上设计叁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得到24个目标化合物。采用半叶枯斑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0?g/mL下目标化合物37(54.4±3.7%)、39(56.2±5.8%)、40(54.7±5.2%)、45(52.6±3.8%)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治疗活性与宁南霉素相当(55.2±1.3%)。初步探讨构效关系可以发现;邻位产物的整体活性要高于间位和对位;当叁氮唑上连有杂环或带有吸电子基的芳环时活性可进一步提高。故以邻位的迭氮中间体和炔代杂环或炔代芳烃为原料,进一步衍生出12个目标化合物。采用半叶枯斑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0?g/m L下目标化合物53(48.4±3.5%)、58(47.3±1.4%)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治疗活性与宁南霉素相当(50.2±1.9%)。构效关系的初步分析表明,邻位迭氮中间体与含有吸电子基的苯炔(间或对位)所形成的产物抗TMV活性接近于宁南霉素;与在3或4位含有炔基的杂环类化合物所形成的产物也有明显的抗TMV活性。通过SYBYL软件将活性较高的目标化合物7与烟草花叶病毒的解旋酶进行分子对接;以已报道的ToMV RNA解旋酶叁维结构为模板,利用SWISS-MODEL在线服务器进行TMV RNA解旋酶的同源模建,通过拉氏图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模建蛋白的骨架结构均处于合理可信位置。通过Amber 12软件进行动力学优化,最终得到解旋酶与ATP结合后的活性构象。以优化后的TMV RNA解旋酶-ATP复合物为受体,ATP结合位点为活性口袋,与目标化合物7进行分子对接;通过PYMOL软件分析表明,化合物7中与苯并叁氮唑部分相连的羰基O原子与解旋酶375位组氨酸中N原子的作用距离为2.89 A?,与解旋酶378位谷氨酰胺中H原子的作用距离为3.51 A?,与解旋酶273位脯氨酸中O原子的作用距离为2.77A?。(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国峰,孙晓庆,杨迪,洪泽新,祁宏遐[9](2017)在《(3-芳杂基)喹啉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含(3-芳杂基)喹啉结构的衍生物,并测定其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方法以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苄基保护、硝化、还原、环化、肼解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6-(苄氧基)-7-甲氧基-2-((苯基硫代)甲基)喹啉-3-甲酰肼。该中间体经缩合(或酰化)、环合、脱保护、Mannich、氧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的15个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MS、~1H-NMR、~(13)C-NMR确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多个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李宵宁,殷金秋,柴芸,李玉环,高荣梅[10](2017)在《含有芳杂环片段的喹诺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病毒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含有芳杂环片段的喹诺酮类化合物,并评价其体外抗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和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活性。方法 N-芳杂环基哌嗪与喹诺酮母核化合物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目标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MS和HRMS确证。CPE法测定所有目标物对细胞的TC_(50)及对HCMV和HSV-1的IC_(50)值。结果合成了22个喹诺酮类化合物(包括先导物WC5)。部分目标物对HCMV和(或)HSV-1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9对HSV-1的IC_(50)为(2.18±0.30)μg/ml,略弱于WC5的(1.68±0.25)μg/ml。结论丰富了喹诺酮类化合物抗病毒构效关系,并为下一步设计合成活性喹诺酮类化合物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抗病毒活性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人群极为普遍,超过70%的成人曾感染过HSV。目前,对HSV感染的控制尚无特异性有效措施,因此亟需研发抗HSV药物。喹诺酮和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包括抗病毒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其中的某些化合物如6显示出良好的体内外抗HSV活性,极具进一步开发前景。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喹诺酮和喹啉类化合物在抗HSV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归纳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启迪科学家设计活性更高的候选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病毒活性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徐萃婧,李文淼,王伟.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的海洋化合物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19

[2].张姝,李红,梅敏,冯连顺,刘明亮.喹诺酮和喹啉类化合物的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

[3].张姝,李红,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喹诺酮化合物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活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

[4].张雨.19种化合物抗大口黑鲈弹状病毒活性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王俊,蔡灵巧,严冬,郭敏,王庆.毛萼香茶菜中黄酮和二萜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及其抗病毒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8

[6].刘镭.香豆素类化合物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7].李蓉涛.抗达菲耐药流感病毒活性化合物的发现,结构修饰及作用机理研究[C].2017创新经济和新兴产业论坛——2017第二届国际现代中医药大会&2017第四届国际高科技针灸与中西医结合大会会刊.2017

[8].李振兴.基于烟草花叶病毒解旋酶的抗病毒活性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D].贵州大学.2017

[9].刘国峰,孙晓庆,杨迪,洪泽新,祁宏遐.(3-芳杂基)喹啉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7

[10].李宵宁,殷金秋,柴芸,李玉环,高荣梅.含有芳杂环片段的喹诺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病毒活性[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7

标签:;  ;  ;  ;  

抗病毒活性化合物论文-徐萃婧,李文淼,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