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SICAM-1、HA与慢性肝病炎症活性、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血清SICAM-1、HA与慢性肝病炎症活性、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一、血清SICAM-1、HA与慢性肝病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荣[1](2021)在《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前期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毒瘀肝络”是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治疗在扶正的基础上强调化瘀通络、解毒散结,以芪术颗粒(黄芪、莪术、白术、丹参等)用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防治。前期研究发现芪术颗粒可减弱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酪氨酸激酶受体 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2,Tie-2)、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表达,从而起到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至于芪术颗粒如何影响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LSEC)毛细血管化,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合临床、整体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完善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机制。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及肝脏弹性纤维值的影响,研究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2.通过体内实验(Wistar大鼠)与体外实验(大鼠LSEC)相结合,观察芪术颗粒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14)诱发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选取2019年03月-2021年0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肝炎门诊及消化科病房就诊的18-65岁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芪术颗粒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两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芪术颗粒和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治疗1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停药后检查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肝脏弹性指标,并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2.动物实验:雄性健康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ed pathogen free,SPF)级Wistar大鼠40只,其体重约180~20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和芪术颗粒组,除正常组大鼠外其它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以3ml/kg的剂量每周2次,连续注射4周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在建模的同进行药物灌胃。造模4周时,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Masson及HE染色来评估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程度,造模成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糖蛋白(cluster-of-differentiation-34,CD34)、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进行新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毛细血管内皮陷窝蛋白-1(Caveolin-1)、Ⅷ因子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蛋白的表达。3.细胞实验:将Wistar大鼠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4周诱导肝纤维化,通过原代分离正常大鼠LSEC及肝纤维化大鼠LSEC。制备正常大鼠含药血清、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血清。正常组(正常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模型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芪术颗粒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芪术颗粒含药大鼠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大鼠血清)分别常规培养48h。采用台盼蓝染色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各组LSEC,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LSEC的窗孔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LSEC表型CD31、SE-1(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标记物)及整合素α Vβ 3-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R as/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试验(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芪术颗粒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均值为53.53±6.83岁,病程6.23±3.24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复方鳖甲软肝片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均值为54.13±6.21岁,病程6.00±2.83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病因均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功能的影响: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AST和ALT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和AL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四项的影响: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血清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及 Ⅳ 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Ⅳ-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芪术颗粒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脏弹性值的影响:本研究纳入的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均高于正常水平,早期肝硬化患者给与芪术颗粒治疗后肝脏弹性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芪术颗粒治疗12周后患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肝区(胁肋部)疼痛、气短懒言、胸闷善太息的症状均得到改善(P<0.01),芪术颗粒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其中在改善患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症状,芪术颗粒明显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P<0.05)。芪术颗粒在缓解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上具有明显优势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2.动物实验(1)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的影响:4周后处死大鼠,取正常组、模型组、芪术颗粒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进行Masson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增生的纤维组织和纤维隔形成,表明本研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同时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2)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α-SMA的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α-SMA表达很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显着降低(P<0.05)。(3)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的表达,其中模型组肝组织染色强度最强,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中CD31、CD34平均光密度面积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Caveolin-1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大鼠肝组织很少表达vWF和Caveolin-1蛋白,vWF和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显着增加。与肝纤维化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5)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新生MVD的影响:分别用CD31、CD34标记对各组大鼠肝脏组织进行新生MVD分析,经CC14处理后,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MVD明显增加,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给予芪术颗粒或者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处理,大鼠肝组织新生MVD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实验(1)LSEC的观察: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LSEC的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正常组及模型组LSEC中CD146+细胞和SE-1+细胞的比例均在90%以上。(2)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窗孔的影响:在扫描电镜下,正常LSEC的表面可见许多窗孔,模型组出现LSEC窗孔的减少,肝纤维化LSEC经芪术颗粒药物血清处理后LSEC窗孔增加。(3)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表型的影响:模型组大鼠LSEC表达CD31和SE-1的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LSEC中CD31和SE-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整合素α Vβ 3-FAK-R 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整合素α Ⅴ β 3/GAPDH比值显着升高(P<0.01),肝纤维化大鼠LSEC给予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后,LSEC中整合素α Ⅴβ 3/GAPDH比值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肝纤维化大鼠LSEC后,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对比,芪术颗粒组整合素αV β 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1.芪术颗粒治疗3月后可明显改善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中医证候评分,使转氨酶恢复正常,并改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可降低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2.芪术颗粒可显着抑制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纤维化,可减少肝纤维化肝组织中CD31、CD34、vWF和Caveolin-1的表达,降低肝窦微血管密度,减少肝窦微血管增生,防止肝窦毛细血管化。3.芪术颗粒可减轻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其机制为抑制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窗孔的减少,改善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的表型,同时可调控LSEC中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窦毛细血管化作用。

周倩[2](2020)在《GPR无创模型诊断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对31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比值(GPR)无创模型诊断CHB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完善肝活检312例CHB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收集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血小板(P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根据Metavir评分系统-肝纤维化分期及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将患者分组。计算GPR、APRI和FIB-4等无创模型数值,分析GPR、APRI和FIB-4与各分组的肝纤维化、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探讨GPR无创模型在预测CHB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与APRI及FIB-4的诊断效能相比较。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12例CHB患者,其中男228例,女84例,平均年龄39.32±12.43岁。GPR、APRI、FIB-4与CHB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与TBil、AST、ALT、GGT呈正相关,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PR、APRI、FIB-4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BIL、AST、GGT、PLT与肝纤维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42、0.197、0.359、-0.201(P<0.05),表明 TBIL、AST、GGT 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PLT与肝纤维化呈负相关。而ALT与肝纤维化相关系数为0.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F0-1组:GPR、APRI、FIB-4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98、0.087、0.092;在 F2 组:GPR、APRI、FIB-4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42、0.098、0.085;在 F3 组:GPR、APRI、FIB-4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4、0.198、0.262;在 F4 组:GPR、APRI、FIB-4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275、0.187、0.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 F0-1 组:GPR 的 AUC 值为 0.698,APRI 的 AUC 值为 0.532,FIB-4 的 AUC 值为 0.561。在 F2 组:GPR 的 AUC 值为 0.724,APRI的 AUC 值为 0.618,FIB-4 的 AUC 值为 0.632。在 F3 组:GPR 的 AUC值为 0.839,APRI 的 AUC 值为 0.713,FIB-4 的 AUC 值为 0.732。在F4 组:GPR 的 AUC 值为 0.843,APRI 的 AUC 值为 0.799,FIB-4 的AUC 值为 0.732。6.GPR在F0-1组、F2组、F3组、F4组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488、0.412、0.512、0.531。其中,F0-1组的相对应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58.3%,F2组灵敏度为62.3%,特异度为87.4%,F3组灵敏度为78.1%,特异度为90.2%。F4组灵敏度为85.4%,特异度为95.4%。7.当GPR与APRI并联(平行诊断实验)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 F0-1:88.9%、52.3%;F2:87.3%、41.2%;F3:84.2%、47.2%;F4:83.3%、56.3%。当GPR与APRI串联(系列诊断试验)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 F0-1:44.3%、87.1%;F2:53.8%、90.3%;F3:42.3%、94.2%;F4:63.4%、97.3%。当 GPR 与 FIB-4 并联(平行诊断实验)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F0-1:85.2%、41.7%;F2:88.4%、57.4%;F3:92.3%、58.5%;F4:94.4%、55.6%。当 GPR 与 FIB-4串联(系列诊断试验)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F0-1:41.5%、86.3%;F2:64.5%、94.3%;F3:72.4%、98.4%;F4:63.8%、97.4%。结论:1、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FIB-4、APRI、GPR单独应用时,在F2、F3、F4组GPR的AUC值高于FIB-4、APRI,GPR的诊断效能高于APRI、FIB-4。2、联合检测GPR和FIB-4或GPR和APRI可以提高CHB肝纤维化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翁容萍[3](2020)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以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等指标的关系,并分析LSM评估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以及预防肝纤维化进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纳入18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参照2017年《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证型与LSM的关系。结果:(1)不同中医证型的LSM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内结证>肝郁脾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型间LSM值比较: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热内结证与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与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LSM值与PLT呈负相关(r=-0.210,P<0.001),LSM值与APRI指数呈正相关(r=0.512,P<0.001)。(3)LSM值在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SM值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0.803、0.793,P<0.001)。(4)以肝穿刺活检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LSM、APRI指数这2种无创性诊断方法对CHB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LSM、APRI无论单独或联合应用,均有较高的肝纤维化诊断价值。(5)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肝活组织检查的关系:PLT(P<0.001)、APRI指数(P<0.001)、肝组织炎症分级(P<0.001)、纤维化分期(P<0.001)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的LSM值存在差异,以瘀血阻络证的LSM值最高。总体上LSM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2)LSM与肝纤维化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LSM结合APRI指数对评估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较高。(3)HBeAg阳性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肝活组织检查均具有一定的关系。

余蕾[4](2020)在《肝苏颗粒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TGF-β1活化肝星状细胞,探讨肝苏颗粒主要有效物质对其抑制作用和作用机制,从而初步揭示肝苏颗粒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理,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近年来肝苏颗粒及赶黄草有关文献报道,包括肝苏颗粒来源、临床应用、实验研究报道等进行文献数据分析。2.实验研究建立TGF-β1诱导的人肝星状细胞LX-2活化模型,MTT法筛选肝苏颗粒主要有效物质赶黄草总黄酮的作用剂量,设定高、中、低三个剂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剂量下细胞培养液中I型胶原(Col I)和纤连蛋白(FN)的含量,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胶原收缩实验检测胶原收缩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在给予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剂LY2109761后,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LX-2细胞胶原收缩和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肝苏颗粒的文献研究结果通过对关于肝苏颗粒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后发现,肝苏颗粒为现在常用的治疗肝病的中药制剂之一,主要功效为降酶、保肝、退黄,其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文献均表明,肝苏颗粒对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药学和药理研究可证明,赶黄草总黄酮是当前公认的赶黄草保肝、抗脂肪肝的主要药效物质,也是其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有效物质。2.LX-2活化模型的建立和赶黄草总黄酮药效浓度确定TGF-β1浓度为2、4、6、8、10、12、14、16μg/L均可促进LX-2细胞增殖(P<0.01),6μg/L时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培养液中α-SMA含量最高,当低于或超过该剂量时作用均减弱,提示6μg/L的TGF-β1是活化LX-2的最佳浓度,故以之为LX-2细胞活化浓度。赶黄草总黄酮药物浓度的筛选结果显示,赶黄草总黄酮浓,度为13mg/L时,细胞存活率大于80%,而浓度大于17mg/L时,药物呈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因此选用5、9、13mg/L三个剂量进行后续实验。3.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的LX-2一般状态和细胞凋亡的影响MTT法结果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抑制TGF-β1活化后的LX-2细胞的增殖,且药物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在13mg/时有显着抑制作用(P<0.01)。划痕实验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抑制TGF-β1活化后的LX-2细胞的迁移,在9mg/L时抑制作用显着(P<0.01);胶原收缩实验显示,TGF-β1组胶原收缩明显增加,而赶黄草总黄酮作用后的各组与单纯TGF-β1组相比较,胶原的收缩程度降低,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细胞液基质检测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明显抑制活化后LX-2细胞液中FN和ColⅠ的升高(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TGF-β1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而赶黄草总黄酮可促进活化后的LX-2细胞凋亡,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在赶黄草总黄酮作用浓度达到9mg/L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F-β1活化的LX-2细胞中Bcl-2表达增加而Bax表达降低,但与未活化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赶黄草总黄酮各组作用的LX-2细胞Bcl-2的表达显着降低而Bax的表达则明显增加(P<0.05)。4.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肝星状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RT-PCR实验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显着抑制LX-2细胞中α-SMA m RNA的表达(P<0.01)。另外,赶黄草总黄酮作用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mad2、Smad3 m RNA表达均显着减少(P<0.01);而Smad7的表达稍有增加,在药物浓度达到13mg/L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赶黄草总黄酮作用后,Smad3、p-Smad2和p-Smad3的表达均不同程度减少,而Smad7的表达稍增加,且在9mg/L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肝星状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后的影响采用特异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剂LY2109761作用于LX-2后,胶原收缩结果显示,单纯用赶黄草总黄酮和单纯用LY2109761均可抑制胶原收缩(P<0.05),而在使用LY2109761预处理后再给予赶黄草总黄酮,抑制效果大于单纯给药(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单纯使用赶黄草总黄酮和LY2109761均可抑制α-SMA、p-Smad2和p-Smad3的表达(P<0.05),而LY2109761预处理后再给予赶黄草总黄酮,抑制效果大于单纯给药(P<0.01)。结论:1.肝苏颗粒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赶黄草总黄酮是其重要的有效物质。2.赶黄草总黄酮对TGF-β1活化的肝星状细胞LX-2具有抑制作用,可抑制增殖和降低基质分泌,机制与诱导凋亡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王艳华,袁颖华[5](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四项与肝炎症损伤相关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纤维化四项(简称肝纤四项)与肝炎症损伤相关生化指标之间的关联,以期提高血清学指标检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16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肝纤四项[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和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肝炎症损伤相关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清蛋白(ALB)、球蛋白(GLO)、清蛋白/球蛋白比例(A/G)、总胆红素(TBIL)],以及血小板计数(PLT)检测。所有病例均行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病理分期。结果慢乙肝患者肝炎症活动度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程度HA>PⅢNP>LN>C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5、0.513、0.456、0.394,P<0.05);同时肝炎症损伤相关生化指标AST、GLO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6、0.484,P<0.05);ALB、A/G以及PLT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3、-0.562、-0.446,P<0.05),而ALT、TBIL、GGT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无关(P>0.05)。HA与肝炎症损伤相关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最强。结论在不具备肝组织活检的条件下,检测肝纤维化指标HA和部分生化指标AST、ALB、GLO、A/G及PLT,可以进一步提高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从而及时地进行诊治,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侯丽,李艳红,唐婧,牛瑶,朱有森[6](2017)在《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19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CHB患者,检测其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比较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患者的4项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联合检测对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随着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不断加重,HA、CⅣ、PⅢP均不断升高(均P<0.05),而LN在不同分期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患者中无显着差异(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A、CⅣ、PⅢP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炎症r值为0.568、0.461、0.490,纤维化r值为0.609、0.475、0.403,均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HA、CⅣ、PⅢP的升高,肝脏炎症、纤维化的风险也升高[炎症优势比(OR)的95%可信区间(95%CI)为1.038(1.0121.065)、1.038(1.0101.066)、1.025(1.0041.047),纤维化OR(95%CI)为1.065(1.0301.100)、1.035(1.0061.065)、1.022(1.0001.04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显示,HA+CⅣ+PⅢP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各单项检测的AUC(0.877比0.820、0.734、0.744,均P<0.01),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70.2%,特异度为90.3%。结论联合检测HA、CⅣ、PⅢP对诊断CHB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单项指标高,有助于诊断CHB患者肝纤维化,且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好于灵敏度,可适当用于肝纤维化的筛查,但用于临床诊断还存在局限性。

尤丽英,梁艳平,杨婧,杨黎宏,孙琰,冯磊,虞青,杨娜,杨晋辉[7](2014)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与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活检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和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活检纤维化分期的对比研究,筛选出最具诊断价值的指标,为临床提供无创性、患者易于接受、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方法:2011-03/2012-02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患者中,筛选符合条件的76例,全部患者行肝组织活检.在活检前1-2d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量化和血清学指标的检查,与肝组织活检病理学分期作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评估各指标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筛选出最具诊断价值的指标.结果:实时组织弹性成像的LF值和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指标的值随着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上升.通过对所研究指标之间进行两两的相关性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0.05).按照所研究指标S2期的中值,把数据分为2组与肝纤维化S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LF≤3.1时,肝纤维化S1期为主,LF>3.1时,肝纤维化以S2、3、4为主,与病理结果相吻合.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LF>0.9,透明质酸酶(hyaluronic acid,HA)与Ⅲ型前胶原(typeⅢprocollagen,PCⅢ)介于0.7-0.9,层黏连蛋白(laminin,LN)、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Ⅳ,CⅣ)、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介于0.5-0.7.结论:(1)RTE指数LF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且LF≤3.1时主要以S1期为主,>3.1时以S2、3、4为主;(2)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均有相关性;(3)对肝纤维化的诊断LF的准确性较高;HA、PCⅢ的准确性中等;而LN、CIV、PDGF、TGFβ1的准确性较低;(4)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相吻合,在临床中可以用来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避免或减少肝组织活检,而且更适合于随访病情.

申星杰[8](2012)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慢性肝脏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32例慢性肝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sICAM-1、IL-8及TNF-α含量,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测定透明质酸(H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IL-8、TNF-α和H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ICAM-1、IL-8及TNF-α与HA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 sICAM-1、IL-8及TNF-α是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的血清学指标,它们与HA水平呈正相关,提示sICAM-1、IL-8及TNF-α可作为反映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以及肝损伤程度的指标。

史丹鹤,刘立新[9](2011)在《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纤维化(HF)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肝脏损伤及炎症所导致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的过度沉积,这个阶段的病理过程是可逆的[1]。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恶化,最终成为肝硬化而出现肝功能的衰竭,甚至有演变为肝细胞癌的可能性[2]。因此早期诊断及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于避免病情发展恶化至关重要。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

李孝波[10](2011)在《两头尖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两头尖总皂苷部位提取最佳工艺研究及制备目的确定两头尖总皂苷部位提取最佳工艺,为后续药理实验提供所需实验药品。方法采用竹节香附素A为对照品,以香草醛-冰醋酸法测定药材中总皂苷的含量,以两头尖总皂苷的提取率为指标,对回流、超声和微波三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并采取正交实验法对提取工艺进行改进,确定3个因素,即乙醇浓度(A)、提取时间(B)及溶媒比(C),每因素设计3个水平,用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结果回流、超声和微波三种提取方法的总皂苷提取率分别为2.30%、2.39%、3.6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因素选1水平,B因素,C因素对结果变化无显着性影响。结论确定两头尖总皂苷最佳提取方法为,首先乙醚脱脂,接着乙醇微波提取,确定最佳条件为60%乙醇,10倍量,微波提取8min,30s为一个间隔;最后通过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法进一步精制。本次实验用两头尖总皂苷得率为2.66%。第二部分两头尖抗猪血清免疫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目的观察两头尖原药及两头尖提取物对猪血清免疫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旨在从组织病理、HSC活化、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变化等方面考察其疗效并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扶正化瘀组(以下简称扶正组)、两头尖原药组(以下简称原药组)、两头尖提取物组(以下简称提取组)。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0.5ml/只,每周2次,连续注射15周。第15周模型成功后,开始灌胃给药,扶正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15.8g·kg-1),原药组给予两头尖煎液(0.7g·kg-1),提取物给予两头尖提取物(0.071g·kg-1),模型组与空白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日一次,疗程8周。实验过程中,定期称重并记录,观察记录动物行为学特征,记录死亡情况。大鼠于第23周末处死取材,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ALT.AST.ALB.SOD.MDA含量与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9含量;放免法检测血清中HA.LN. PCⅢ.CIV含量;HE染色与Masson法检测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法(SABC法)测定肝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抑制酶-1(TIMP-1)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扶正组、原药组、提取物组可显着改善大鼠一般身体状况,且体重变化有显着差异(P<0.05);HE染色与masson染色结果证实,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正常肝小叶结构完全被破坏,肝索排列紊乱,在汇管区和肝小叶内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沉积,增多的胶原纤维形成线条状纤维间隔,可见假小叶形成。部分肝细胞出现萎缩、肿胀变性,甚至点状坏死,汇管区扩大,炎性细胞及坏死细胞增多。与模型组相比,扶正组、提取组、原药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显着减轻(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模型组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多呈高水平表达,染色呈深褐色,面积弥漫;扶正组、原药组、提取组表达面积和强度较模型组明显为弱,纤维间隔染色淡,无典型假小叶形成。显色指数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扶正组、提取组、原药组肝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且原药组α-SMA表达轻于扶正组(P<0.05)。模型组血清ALT、AST、HA、LN、PCⅢ、CⅣ、MDA含量与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A1b、SOD、MMP-9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除提取组LN,扶正组与提取组血清SOD含量差异无显着性外,扶正组、原药组、提取组血清ALT、AST、HA、LN、PCⅢ、CⅣ、MDA含量与肝组织Hyp含量下降(P<0.05),Alb、SOD、MMP-9含量升高(P<0.05)。肝组织中TIMP-1mRNA表达结果表明,模型组肝组织中TIMP-1mRNA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提取组肝组织中TIMP-1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采用猪血清免疫法可成功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两头尖原药及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且提取物抗肝纤维化作用基本等同于两头尖原药。推测其作用机制为:①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②抑制ECM合成并促进ECM降解;③抑制促纤维化细胞因子表达;④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⑤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第三部分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及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进而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MTT比色法观测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的影响;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法观察两头尖对人肝星状细胞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无论是两头尖原药或是两头尖提取物含药血清均对人肝星状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对LX-2增值的抑制作用也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细胞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两头尖提取物含药血清可显着降低人肝星状细胞LX-2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表达。结论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推测其体外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抑制ECM合成并促进ECM降解相关。

二、血清SICAM-1、HA与慢性肝病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SICAM-1、HA与慢性肝病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 肝穿活检病理学
        2. 影像学检查
        3. 血清学
        4. 肝静脉压力梯度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1. 肝脏的结构
        2. 肝窦内皮的结构与功能
        3.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
        4.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调控机制
        5.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治疗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过程中血管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实验四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性
不足
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GPR无创模型诊断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入选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
        2.2.2 肝活检
        2.2.3 肝脏组织病理学诊断
        2.2.4 计算公式
    2.3 研究内容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GPR、APRI、FIB-4 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3.2 GPR、APRI、FIB-4 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3.3 临床单一指标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
    3.4 GPR、APRI、FIB-4 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3.5 GPR、APRI、FIB-4 诊断的ROC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设计及对象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中医证型判定
    7 检测指标及方法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CHB患者性别分布
        1.2 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1.3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的关系
    3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PLT、APRI指数的关系
    4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肝穿活检病变特征的关系
    5 LSM值与PLT、APRI指数的关系
    6 LSM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7 LSM、APRI指数评估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CHB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2.1 CHB病因归属
        2.2 CHB的中医证型研究
    3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与LSM的相关研究
        4.1 Fibroscan的工作原理
        4.2 中医证型与LSM的关系分析
    5 HBeAg阳性CHB中医证型与其它理化指标关系的研究
        5.1 中医证型与γ-谷氨酰转肽酶的关系
        5.2 中医证型与血小板、APRI指数的关系
        5.3 中医证型与肝纤四项的关系
        5.4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6 LSM与 PLT、APRI指数的关系
    7 LSM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8 LSM、APRI指数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9 CHB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0 存在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肝苏颗粒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
    2 结果
        2.1 肝苏颗粒文献检索结果
        2.2 赶黄草文献检索结果
        2.3 肝苏颗粒研究病种分类
        2.4 赶黄草研究病种分类
        2.5 肝苏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情况
        2.6 肝苏颗粒药效物质的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赶黄草总黄酮指纹图谱及含量鉴定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指纹图谱实验
        2.1.1 指纹图谱色谱条件
        2.1.2 溶液的制备
        2.2 赶黄草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2.2.1 芦丁对照品溶液配制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2.3 显色剂溶液的制备
        2.2.4 测定法
        3.实验结果
        3.1 赶黄草总黄酮指纹图谱
        3.2 赶黄草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第二节 赶黄草总黄酮对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与传代
        2.1.1 细胞复苏
        2.1.2 细胞传代
        2.2 肝星状细胞活化模型的建立
        2.2.1 MTT实验
        2.2.2 ELISA实验
        2.3 赶黄草总黄酮作用浓度的筛选
        2.4 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后的LX-2细胞活力、细胞迁移、胶原收缩、分泌功能和凋亡的测定
        2.4.1 活化后LX-2细胞活力测定
        2.4.2 活化后LX-2细胞迁移试验
        2.4.3 活化后LX-2细胞胶原收缩试验
        2.4.4 活化后LX-2 细胞分泌ColⅠ、FN含量测定
        2.4.5 活化后LX-2细胞凋亡测试
        2.5 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后的LX-2 相关蛋白m RNA表达的作用
        2.5.1 RNAiso Plus提取总RNA
        2.5.2 cDNA反转录
        2.5.3 PCR扩增
        2.6 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后的LX-2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
        2.6.1 样品提取
        2.6.2 BCA蛋白浓度测定法测蛋白浓度
        2.6.3 western blot步骤
        2.7 赶黄草总黄酮对TGF-β1/Smads通路抑制后的LX-2 的作用
        2.7.1 对胶原收缩的作用
        2.7.2 对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
        2.8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TGF-β1 诱导LX-2 细胞活化模型的浓度筛选结果
        3.2 赶黄草总黄酮作用浓度的筛选结果
        3.3 对TGF-β1 活化后的LX-2 细胞的活力、迁移能力、胶原收缩、分泌功能和凋亡的影响
        3.3.2 对活化后LX-2细胞迁移的影响
        3.3.3 对活化后LX-2细胞胶原收缩的影响
        3.3.4 对活化后LX-2 细胞分泌Col I和 FN含量的影响
        3.3.5 对活化LX-2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对TGF-β1 活化的LX-2 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1 对活化后LX-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对活化后LX-2 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 RNA水平的影响
        3.6 对TGF-β1/Smads通路抑制后的LX-2 细胞的影响
        3.6.1 对胶原收缩的作用
        3.6.2 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肝纤维化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四项与肝炎症损伤相关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静脉血采集
        1.3.2 肝穿刺活检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与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2.2 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与肝纤四项的相关性分析
    2.3 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与肝炎症损伤相关生化指标及PLT的相关性分析
    2.4 肝纤四项与肝炎症损伤相关生化指标及PLT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6)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HB肝脏病理分期、分级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的关系
    2.2 CHB肝脏病理分期、分级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的相关性
    2.3 CHB肝脏病理分期、分级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肝纤维化血清指标诊断CHB纤维化的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7)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与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活检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脏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弹性成像:
        1.2.2血清学指标:
        1.2.3 肝组织活检:
        1.2.4 分组: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
    2.3 弹性指数、血清学指标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和炎症分级的相关性
    2.4 各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性、特异性
3 讨论
■背景资料
■同行评议者
■研发前沿
■相关报道
■创新盘点
■应用要点
■同行评价

(10)两头尖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两头尖总皂苷部位提取最佳工艺研究及制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两头尖总皂苷含量测定
        2.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1.2 供试品中两头尖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2.2 提取方法的选择
        2.2.1 药材粗粉脱脂
        2.2.2 回流法
        2.2.3 超声法
        2.2.4 微波法
        2.3 正交设计优化微波提取工艺
        2.3.1 设计因素水平
        2.3.2 样品制备与含量测定
        2.3.3 结果分析
        2.4 验证试验
    3 结论
    4 两头尖提取物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两头尖抗猪血清免疫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品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模型及分组给药
        2.1.1 建立猪血清免疫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2.1.2 分组及给药方案
        2.2 动物取材与标本处理
        2.2.1 血清制备
        2.2.2 肝组织处理
        2.3 观测指标及其观测方法
        2.3.1 大鼠行为学观察
        2.3.2 血清ALT、AST、ALB含量测定
        2.3.3 血清HA、LN、PCⅢ、CIV含量测定
        2.3.4 血清SOD、MDA含量测定
        2.3.5 肝组织Hyp含量测定
        2.3.6 HE法、masson法观测肝组织病理
        2.3.7 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Col-Ⅰ、Col-Ⅲ、α-SMA、TGF-β_1的表达
        2.3.8 ELISA法测定血清中MMP-9含量
        2.3.9 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中TIMP-1mRNA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3.1.1 一般情况
        3.1.2 体重变化情况
        3.2 对血清ALT、AST、Alb的影响
        3.3 对血清HA、LN、PCⅢ、CIV的影响
        3.4 对血清SOD、MDA的影响
        3.5 对肝组织Hyp的影响
        3.6 对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3.6.1 肉眼观察
        3.6.2 HE染色
        3.6.3 masson染色
        3.6.4 对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3.7 对肝组织Col-Ⅰ、Col-Ⅲ、α-SMA、TGF-β_1表达的影响
        3.8 对血清MMP-9的影响
        3.9 对肝组织中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
        4.1.1 常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造模原理及特点
        4.1.2 本次课题研究选用动物模型分析
        4.2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4.2.1 细胞学基础
        4.2.2 细胞外基质与肝纤维化
        4.2.3 细胞因子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4.3 两头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疗效及机理分析
        4.3.1 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
        4.3.2 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影响
        4.3.3 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ECM代谢的影响
        4.3.4 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功生化指标的影响
        4.3.5 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α-SMA的影响
        4.3.6 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_1影响
        4.3.7 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SOD、MDA的影响
        4.4 两头尖抗肝纤维化中医理论探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及Col-Ⅰ、Col- Ⅲ、α-SMA、TGF-β_1表达的影响
    实验一 MTT比色法观测两头尖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的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动物
        1.3 药品
        1.4 试剂
        1.5 仪器与耗材
        2. 方法
        2.1 含药血清制备
        2.2 细胞常规培养
        2.3 MTT比色法检测两头尖含药血清对LX-2增殖的影响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免疫组化法检测两头尖含药血清对LX-2中Col-Ⅰ、Col-Ⅲ、α-SMA、TGF-β_1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图
综述 单味中药抗肝纤维化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四、血清SICAM-1、HA与慢性肝病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张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GPR无创模型诊断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价值[D]. 周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关系的研究[D]. 翁容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肝苏颗粒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余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四项与肝炎症损伤相关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王艳华,袁颖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16)
  • [6]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研究[J]. 侯丽,李艳红,唐婧,牛瑶,朱有森.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7(04)
  • [7]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与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活检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比较[J]. 尤丽英,梁艳平,杨婧,杨黎宏,孙琰,冯磊,虞青,杨娜,杨晋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28)
  • [8]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意义[J]. 申星杰. 中国实用医刊, 2012(04)
  • [9]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研究进展[J]. 史丹鹤,刘立新.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10)
  • [10]两头尖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D]. 李孝波.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血清SICAM-1、HA与慢性肝病炎症活性、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