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价钨硼稀土杂多蓝对MDCK细胞的抑制活性

混合价钨硼稀土杂多蓝对MDCK细胞的抑制活性

一、混合价态钨硼稀土杂多蓝在MDCK细胞内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鲁欣欣[1](2016)在《多酸基晶态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酸(多金属氧酸盐)作为一类重要的阴离子建筑块,广泛地被应用于构筑结构新颖的以及功能型的晶态无机有机杂化物。其具有丰富并且确定的结构,如经典的Keggin型、Dawson型等,并在催化、医药、电化学、光致变色到磁性等众多的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基于多酸的无机有机杂化物的研究在近年来引起了很多化学及材料研究者的青睐,特别是在催化方面。多酸阴离子代表了一类已知的有路易斯和布朗特酸性的无机建筑块,常被用来构建有效的固态酸催化剂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本文用Keggin型多酸阴离子作为基本建筑块之一,与有机配体和金属盐在水热条件下构建了12例化合物,并对他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催化或抗菌性质进行了初步的探究。1.我们选用了Keggin型{PW12),AgN03和刚性含氮配体4,4’-联吡啶,2,2’-联眯唑和4-(1H-四唑-5-基)吡啶合成了三例晶态杂化物(1,2,3),均具有光驱动降解有机染料和抗菌的性质。此外为了验证化合物2中配体上发生的硝化作用,用联咪唑配体又合成了化合物4。{Ag3(bpy)6[PW12040]} (1) {Ag5(H2biim)2(Hbiim-N02)2[PW12040]) (2) {Ag7(pytz)4[PW12040]} (3) {CU2.5(H2biim)5(H20)[BW12040]}·3H20 (4)对化合物1-3的结构分析和表征表明配体从单齿螯合配位到多齿螯合配位促使了化合物的结构从低维度到高纬度的递进,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有趣。此外,化合物2的合成中还出现了罕见的水热条件下的硝化反应。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和抗菌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3都具有双功能特性,不仅可以在紫外光下催化降解RhB,MB和AR,而且可以同时抑制革兰氏阴性菌E.coli和阳性菌S.agalactiae的生长。2.我们合成了对位苯并双甲基三唑(1,4-BBTZ)和间位苯并双甲基三唑(1,3-BBTZ) (BBTZ=bis(1,2,4-triazol-1-lmethyl)benzene)以及苯并双氧甲基吡啶(L)配体。此外,我们选择了Keggin型的{BW12}阴离子,主要考虑其有更高的负电荷易于与金属离子配位,其次制备容易且用来构建无机有机杂化物的研究较少。基于温度的调控,我们在水热条件下获得了四例基于{BW12}和BBTZ-Cu的化合物(5,6,7,8),另外利用配体L和{SiW12}合成了化合物9。{CuⅡ3C1(1,4-BBTZ)5[BW12040](H20)2}·6H20 (5) {CuⅠ3CⅡ(1,4-BBTZ)5[BW12040](H20))·H2O (6) {CuⅡ2CuⅠ(1,3-BBTZ)5[BW12040]}·H20 (7) {CuⅠ5(1,3-BBTZ)4[BW12040]}·4H2O (8) {CuⅡ2(L)4[SiW12040]}·6H2O (9)晶体衍射数据表明化合物5-7是3D结构,8和9是2D结构。通过配体和温度的调控,我们分析了获得的化合物结构,并根据结构特性推测了光催化的性能,着重对化合物5和6进行了一系列光催化性质探索。结果表明更高温度下的化合物6具有更窄的能带尺寸,可以在可见光下被激发,与H202共同作用有效的降解有机染料。3.我们继续使用高温合成的策略,采用了易于配位且配位点多的1,2,4-三氮唑与CuCl2,Keggin多酸在190-195℃下自组装了三例同构的无机有机杂化物10,11,12。{CuⅠ12Cl(trz)8[PW12O40]} (10) {CuⅠ12Cl(trz)8[PMo12O40]} (11) {CuⅠ12Cl(trz)8[HSiW12O40]} (12)三个化合物中所有的铜离子均是一价的,均可以在可见光驱动下催化降解染料,我们对化合物的催化机理也进行了一些巧妙的探讨和分析。此外,三个化合物都比较稳定,具有较好的抗酸碱稳定性。

严玉萍[2](2016)在《[(CH3)4N]5[α-PMo2W10O40]负载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生物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杂多蓝是多金属氧酸盐(POM)的还原态,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对于杂多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及其在催化、光学、抗菌等领域的应用。本文将其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制备了基于杂多蓝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并探究它们在肿瘤治疗和抗菌方面的应用。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我们首先制备了Keiggn型杂多蓝[(CH3)4N]5[α-PMo2W10O40],并探讨了其在808 nm激光下的光热性质。进一步以1,4-二溴丁烷和P4VP-b-PEO为原料,利用化学交联法制备出外层为PEO链的阳离子型嵌段聚合物纳米粒子P4VP-b-PEO NPs,在此基础上利用静电相互作用将杂多蓝[α-PMo2W10O40]5-引入到阳离子型纳米粒子P4VP-b-PEO NPs中,最终得到HPB/P4VP-b-PEO纳米粒子。该纳米粒子尺寸均匀、分散性良好,水合直径约280 nm,水溶液中的光热转化效率可达到23%。该材料毒性低,在808 nm近红外激光的辅助下具有较好的肿瘤治疗效果。杂多蓝作为多酸衍生物在抗菌方面已有一些应用。本部分采用一步法制备得到杂多蓝/壳聚糖(HPB/CS)纳米粒子,单个粒子直径为50 nm,水合直径为160nm。所制备的纳米粒子水溶性良好,溶液水平具有较好的光热转换效果,并且在808 nm激光辅助下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佟瑶[3](2014)在《多酸洗手液制备及抗甲型流感病毒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易感等特点,感染后出现头痛、头晕、流涕、发烧等症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严重时还会引起死亡。最近一次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发生在2009年4月,短时间内从墨西哥及美国迅速席卷全世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8000人死亡。因此控制流感流行及预防病毒传播一直是公共卫生研究重点问题之一。空气和接触是流感病毒的两种主要传播途径,因而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使用含有抗病毒功能成分的洗手液洗手,是一种快捷有效可行的方式。多酸化合物是一类金属氧簇化合物,研究表明多数具备keggin结构的多酸化合物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多酸化合物毒性较低,抗流感病毒活性较高,将多酸加入洗手液中,合成抗流感病毒洗手液,可以预防流感传播。本文设计合成含有多酸化合物的抗病毒洗手液,评价洗手液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抑制效果。方法:1.采用MDCK细胞为细胞模型检测K10Na[(VO)3(SbW9O33)2]·26H2O(化合物A)和K15[Pr(BW11O39)2]·28H2O(化合物B)的细胞毒性和体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性;2.选用一般方法合成洗手液基质,然后分别加入高、中、低不同浓度的两种多酸化合物,制备含有多酸化合物抗病毒洗手液,根据GB19877.1-2005检测洗手液性能;3.依据美国洗手液评价标准方法(American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评价洗手液抗H1N1甲型流感病毒效果,另外检测流感病毒在手部晾干30min和60min后的浓度和活力变化;4.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8版)选用昆明小鼠和白色家兔对洗手液安全性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一次最大限度试验、家兔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家兔破损皮肤刺激试验、家兔急性眼刺激试验。结果:1.化合物A和B的细胞毒性TC50分别为2363.12mg/L和1301.25mg/L,化合物的体外抗H1N1活性IC50分别为28.58mg/L和18.82mg/L,治疗指数分别为82.68和69.13;2.洗手液外观、色泽、气味、总活性含量、pH值、固含量、泡沫高度、稳定性均符合GB19877.1-2005标准要求;3.ASTM标准方法试验中对照组的病毒浓度是104.29±0.41TCID50/0.1mL,各洗手液处理组组织培养法均未检测到病毒,各洗手液处理组病毒浓度低于对照组(P<0.001),30min和60min收集的病毒浓度分别103.98±0.42TCID50/0.1mL和103.83±0.35TCID50/0.1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含高浓度A的洗手液对昆明小鼠的经口毒性试验LD50大于5000mg·kg-1(体质量),对家兔完整皮肤刺激指数为0.33,对家兔破损皮肤的刺激指数为1.33,对3只家兔眼刺激的平均评分分别是0、0.67和0.33。结论:含有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洗手液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较好抑制作用,且毒性较低,对皮肤和眼刺激性小(无完整皮肤和眼刺激)。研究工作为开发具有抗甲型流感病毒的洗手液奠定基础。

石少明,覃江克,陈振锋,梁宏[4](2013)在《具有药用活性的稀土配合物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由于稀土离子可与具有特定生理活性的配体形成配合物,相对配体和稀土离子来说,配合物具有更高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活性,其应用价值也随之增大。文中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稀土配合物在抑菌活性、抗凝血作用、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稀土配合物在生物医药领域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刘俊俊[5](2013)在《新型犬流感病毒H5N2亚型病原学调查及其HA,NP,NA基因序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本实验室展光建等人从犬中分离到一株新型H5N2亚型流感病毒,随后宋倩倩等人又通过致病性实验证明该亚型的病毒在犬间进行水平传播,这也进一步警示人们该亚型流感病毒可能会成为潜在的流行毒株。为揭示该亚型病毒在自然犬的流行情况以及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对该亚型流感病毒进行了病原学调查,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HA、NA、NP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本研究共采集了96份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病犬的鼻拭子样品,对样品进行常规处理,接种9-11日龄的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成功分离到三株病毒,经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RT-PCR以及基因序列分析,这三株病毒均为H5N2亚型流感病毒,分别将这3株H5N2亚型流感病毒命名为A/Canine/Shan Dong/01/2012(H5N2)、A/Canine/Shan Dong/02/2012(H5N2)、A/Canine/Shan Dong/03/2012(H5N2),以上病毒简称为CA/SD/01/12(H5N2)、CA/SD/02/12(H5N2)、CA/SD/03/12(H5N2)。三株病毒的HA蛋白上有许多受体结合位点,这些结合位点上的氨基酸序列均很保守,在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方面分离株CA/SD/01/12(H5N2)、CA/SD/02/12(H5N2)、CA/SD/03/12(H5N2)与其他参考株相似,均没有发生较大的突变。在核苷酸同源性方面,CA/SD/01/12(H5N2),CA/SD/02/12(H5N2),CA/SD/03/12(H5N2)彼此都达到90.0%以上。三株分离株均与A/Dog/Shandong/JT01/2009同源性最高,分别可达到99.4%、99.3%、99.6%。在蛋白位点方面三株分离株与参考株A/Dog/Shandong/JT01/2009相比均只发生一处突变,三株病毒蛋白裂解位点均为PQ↓REIRRK,从分子水平推论均属于非高致病性毒株。CA/SD/01/12(H5N2)所测HA蛋白有3个糖基化位点,分别为-NQTD-,-NSSM-,-NGTY-,分别在169、310、478位;CA/SD/02/12(H5N2)所测HA蛋白有4个糖基化位点-NQTD-,-NSSM-,-NGTY-,-NSSY-分别位于169、310、460、478位;CA/SD/03/12(H5N2)所测HA蛋白有3个糖基化位点-NQTD-,-NSSM-,-NSSY-分别位于169、310、460位;糖链的改变对毒株的毒力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糖基化位点处发生改变很容易导致HA对蛋白酶的敏感性增强,可以使毒株变为高致病性。三株病毒的NA基因全长1309bp,可编码401个氨基酸,该基因在核苷酸同源性方面,CA/SD/01/12(H5N2),CA/SD/02/12(H5N2),CA/SD/03/12(H5N2)都达到90.0%以上,且该三株分离株均与A/Dog/Shandong/JT01/2009核苷酸同源性较高分别可达到98.1%、98.3%、98.4%,从而证明我们所分离到的三株H5N2病毒的NA基因与参考株A/Dog/Shandong/JT01/2009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在NA基因的颈部有几个重要的氨基酸残基分别位于118位、119位、151位、152位;同时在NA基因的头部有7个重要的抗体表位,在分离株中这些重要的氨基酸残基以及抗体位点均未发现变异。但是在该基因的其他部位与参考毒株A/Dog/Shandong/JT01/2009相比CA/SD/01/12(H5N2)CA/SD/01/12(H5N2) CA/SD/01/12(H5N2)发现了多处突变。三株分离株彼此之间也存在突变,CA/SD/01/12(H5N2)与CA/SD/02/12(H5N2)位于第36位、CA/SD/01/12(H5N2)与CA/SD/03/12(H5N2)位于第233位、CA/SD/02/12(H5N2)与CA/SD/03/12(H5N2)突变位于第36位和第233位。据此我们推测病毒的复制能力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同时也可能影响到分离株病毒的宿主范围。NP基因经PCR扩增后全长1592bp,编码508个氨基酸,核苷酸同源性方面,CA/SD/01/12(H5N2),CA/SD/02/12(H5N2),CA/SD/03/12(H5N2)都达到90.0%以上。三株分离株在核苷酸同源性方面与A/Dog/Shandong/JT01/2009以及A/Swine/Fujian/F1/2001(H5N1)均很高且均可达到99.5%以上,但该蛋白在氨基酸同源性方面却与A/Swine/Fujian/F1/2001(H5N1)较为接近,其同源性分别可达到99.1%、99.5%、99.3%。在蛋白位点方面三株分离株与参考株A/Dog/Shandong/JT01/2009相比CA/SD/01/12(H5N2)CA/SD/01/12(H5N2) CA/SD/01/12(H5N2)发现了多处突变。;CA/SD/01/12(H5N2)与CA/SD/02/12(H5N2)相比存在1处突变位于第102位,CA/SD/01/12(H5N2)与CA/SD/03/12(H5N2)相比存在2处突变分别位于第153位和第154位,CA/SD/02/12(H5N2)与CA/SD/03/12(H5N2)相比存在3处突变,分别位于第102位、153位和154位。该实验是继2009年第一次分离到该亚型流感病毒之后,又成功分离到三株犬H5N2新型流感病毒,进一步证明了新型H5N2亚型犬流感病毒在犬中存在、流行。因犬与畜禽的关系密切,尤其犬作为宠物,饲养量越来越大,这畜禽的健康养殖以及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该研究为犬流感病毒H5N2亚型的防控提供了流行病学数据,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张芳[6](2013)在《两种形貌的表面活性剂包裹的多金属氧酸盐复合物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本论文中,我们选用典型的Keggin型多酸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利用静电作用将其成功地合成了两种形貌(管状和粉末)的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TG),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测试手段对两种材料进行了表征。在对这两种材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两种具有不同形貌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对于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在对亚甲基蓝的乙醇溶液吸附的过程中,粉末的吸附速度大约是管状结构的42倍,但是二者的吸附能力却是非常的接近,大约为91%。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粉末的比表面积很大,所以吸附的速率要比管状结构快得多;第二,粉末表面的空间位阻比管状结构大,导致其吸附能力受到限制。进一步的,我们用这两种不同形貌的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水和乙醇混合溶液(体积比9:1)进行了吸附实验,得到的结果和乙醇溶液中相似,只是吸附的速率要比在乙醇溶液中慢,原因在于水分子的极性较高,复合物在混合溶液中与水分子之间排斥力较大,造成亚甲基蓝与吸附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最终吸附速率和吸附能力都略低于乙醇溶液。由此可见,该类有机-无机复合物自身的吸附能力使其在污水处理和溶液的脱色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原野[7](2013)在《铌取代杂多钨酸盐对大鼠发育毒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杂多化合物,是一类前过渡金属氧阴离子簇化合物,亦是一类多核配合物。它具有高电荷、高分子量、氧化还原性强以及结构组成具有多样性等特点。杂多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用途,除了传统上用于催化、功能材料、相转移等领域,它的用途正逐渐延伸至分析化学、临床化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在药物化学研究中,杂多化合物表现出对多种RNA病毒和部分DNA病毒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主要体现在抗HIV、流感病毒和SARS病毒等方面,杂多化合物抗病毒研究正在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自主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杂多化合物(代号:NCW-6),对其单晶进行了解析,明确其结构;同时研究该化合物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和一般毒性试验,结果表明,NCW-6具有良好的抗乙肝病毒的作用,作用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一般毒性(急性毒性、90d喂养)结果证实,该化合物毒性较低。本研究是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选用致畸敏感期试验和胎鼠中脑微团试验进一步探索NCW-6对大鼠的生殖毒性的影响,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非核苷类似物药物奠定基础。本课题主要内容是通过体内生殖发育毒性试验和体外生殖毒性试验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受试药物NCW-6的生殖发育毒性。选用具有实验周期短、费用低、重现性好,便于不同实验室间的比较等特点的生殖发育毒性体外替代方法即中脑细胞微团试验进行体外毒性研究,基于大鼠受孕13d时处在神经分化前期的胚胎中脑细胞对化学毒物的作用非常敏感,细胞毒物可抑制该时期细胞分化增殖,从而使细胞集落及细胞数目减少的原理,探索外源性化学物质的致畸作用,进而从体外和体内试验综合研究受试药物的致畸作用机制。1致畸敏感期试验应用体内生殖发育毒性试验中较重要的致畸敏感期试验来的评价受试药物NCW-6对孕鼠一般情况、胎鼠的生长发育、胚胎的形成以及对胎鼠的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的影响等生殖发育毒性。动物在饲养两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设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NCW-6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467.5mg/kg、366.8mg/kg、91.7mg/kg阴性对照组给予5mL/kg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给予130mg/kg的维甲酸。阴性对照组和3个给药组于各组雌鼠于受孕后第6-15天连续给药,每天固定时间灌胃一次;阳性对照组于妊娠第10天,一次灌胃给药。每3天称量体重,并根据体重变化随时调整给药量。给药期间观察动物的一般状态,记录体重变化及死亡情况。结果显示:受试药物对孕鼠的体重和增重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鼠的平均黄体数、着床数、活胎数、死胎数和吸收胎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各给药组胎鼠的平均体重、身长、尾长以及平均胎重、窝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各给药组胎鼠外观、内脏畸形率、骨骼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依据新药毒理学评价方法,表明NCW-6对母体的影响、对胚胎,对胎鼠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均无明显影响,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NCW-6对孕鼠无母体毒性、对胎鼠无胚胎毒性及致畸作用。2.中脑微团试验选用实验周期短、费用低、重现性好、便于不同实验室间的比较等特点的生殖发育毒性体外替代方法—中脑细胞微团试验进行体外生殖毒性研究,本实验采用13d孕鼠的胚胎中脑细胞制成密度为5×106个细胞/ml的细胞悬液分别进行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分化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药物IV50为1074.17μg·mL-1,ID50为394.36μg·mL-1,R值为2.72,表明该化合物生殖毒性较低。综上所述,受试药物在本研究的体外和体内生殖发育毒性试验中均表现出较低生殖发育毒性,该实验结果为NCW-6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毒理学依据。

申燕[8](2012)在《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微米管的制备和功能性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选择具有工业催化应用背景的经典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POM)为基质,利用一种简便的无模板水溶液合成法,制备出四种Keggin型POM微米管:金属阳离子Zn2+和Cd2+调变的Keggin型POM微米管;生物活性分子掺杂的Keggin型POM微米管;Mo/V取代的Keggin型POM微米管;Keggin型杂多蓝微米管。探讨了Keggin型POM微米管的合成条件,生长机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过渡金属阳离子具有丰富多彩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其引入POM微米管中,替换部分K+和Na+离子,从而可以将过渡金属的性质引入到POM微米管中。基于这一反应原理,我们制备了Zn2+和Cd2+离子调变的Zn-SiW12和Cd-SiW12微米管。将得到的Zn-SiW12和Cd-SiW12微米管用8-羟基喹啉(Q)乙醇溶液处理后,测定了其荧光发射光谱,显示出ZnQ2和CdQ2的荧光特性。2、在对POM微米管生长机理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将有机组分掺杂于Keggin型多酸微米管,从而将掺杂剂的性质引入到POM微米管中。我们在微米管生长过程中掺杂了抗坏血酸(AA)和L-半胱氨酸(Lcys),AA和Lcys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调控。得到的AA-SiW12和Lcys-SiW12微米管对氨气具有敏感变色性质。3、Keggin型杂多钨硅酸盐中的W原子可以被Mo和V原子等过渡金属原子所取代,取代后的POM的电化学性质和电催化性质将会明显不同于全钨系列的POM。我们利用单缺位杂多钨硅酸盐在酸性介质中不稳定并且在有Mo和V存在时容易生成Mo和V取代的POM的化学性质,以单缺位杂多钨硅酸盐为原料制备出Mo和V取代的Keggin型SiW11Mo和SiW11V微米管,研究了所制备的微米管的氧化还原性。4、氧化态的多金属氧酸盐具有接受电子的能力而生成还原态的杂多蓝(HPB)。我们利用这一性质制备了SiW12-HPB和SiMoVW11微米管。所制备的微米管作为电子给体,可以将氧化还原电势匹配的金属阳离子(如贵金属阳离子)原位还原成金属纳米粒子而负载于管体上。应用此方法合成的金属纳米粒子尺寸分布较为一致且分散均匀。固载金属纳米粒子的微米管可以作为催化剂,对于一些有机反应,如烯烃环氧化和氢化、醇的氧化等有着很好的选择性和转化率。本论文中所制备的微米管材料不仅结合了POM的优良物理化学性能而且还发挥了中空结构的特点,在光电信息材料、催化剂、分子吸收剂、微反应器、生物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白凤英[9](2011)在《含有生物分子的f/d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从事具有生物活性的f/d金属-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及含氮、硫有机共轭体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荧光性质及抑菌活性的研究。在水-醇(乙醇和甲醇)体系中首次合成出了f/d金属-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及含氮、硫的有机共轭体系的配合物27个和化合物3个,它们是:(1) [La(IAA)2(phen)2]·NO3 (2) [Nd(IAA)2(phen)2]·NO3(3) [Sm(IAA)2(phen)2]·NO3 (4) [Eu(IAA)2(phen)2]·NO3·H2O(5) [Gd(IAA)2(phen)2]·NO3 (6) [Ce(IBA)3(phen)]·(phen)·HNO3·H2O(7) [La(IBA)3(phen)]·(phen)·HNO3·H2O (8) [Pr(IBA)3(phen)]·(phen)·HNO3·2H2O(9) [Nd(IBA)3(phen)]·(phen)·HNO3·2H2O (10) [Sm(IBA)3(phen)]·(phen)·HNO3·H2O(11) [Eu(IBA)3(phen)]·(phen)·HNO3·H2O (12) [Gd(IBA)3(phen)]·(phen)·HNO3·H2O(13) [Tb(IBA)3(phen)]·(phen)·HNO3·H2O (14) [Dy(IBA)3(phen)]·(phen)·HNO3·H2O(15) [Yb(IBA)3(phen)]·(phen)·HNO3·H2O (16) [Sm(IBA)2(phen)2]·NO3(17) [Eu(IBA)3(phen)] (18) [Tb(IBA)3(phen)](19) [Yb(IBA)3(phen)] (20) [Zn(IAA)2(phen)](21) [Cd(IAA)2(phen)] (22) [Ni(IAA)2(phen)(H2O)(23) [Co(IAA)2(phen)H2O] (24) [Zn(IAA)2(44’bipy)2]·2H2O(25) [TPP·CLO4·H2O] (26) [TPP·PF6·CH3OH](27) [VO(HB(pz)3(pyrro))] (28) [(C5H8NS2)2](29) [Cu2(L)2(4,4’-bipy)·2H2O] (30) [Ni(Ac)2(2,2-bipy)(H2O)]

钟绍鹏,陈建秋,沈卫阳[10](2010)在《多酸化合物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况》文中提出本文概述了多酸化合物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其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等药理作用和化学催化作用的研究近况,并展望其今后的应用研究方向。

二、混合价态钨硼稀土杂多蓝在MDCK细胞内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合价态钨硼稀土杂多蓝在MDCK细胞内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多酸基晶态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多酸化学概述
        1.1.1 多酸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1.2. 多酸基杂化材料的功能和应用
        1.2.1 多酸化合物的催化性质及应用
        1.2.2 多酸化合物的光电性质及应用
        1.2.3 多酸化合物的抗菌抗癌性质及应用
        1.2.4 多酸化合物的磁性及应用
    1.3 多酸基有机无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3.1 缠绕结构
        1.3.2 孔道结构
    1.4 多酸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选题依据和目的
    1.6 实验试剂和表征手段
        1.6.1 实验试剂
        1.6.2 表征手段
第二章 基于PW_(12),Ag(Ⅰ)和刚性含氮配体的晶态杂化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化合物1-4的合成
    2.3 X-射线衍射晶体学数据
    2.4 结构讨论
        2.4.1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2.4.2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2.4.3 化合物3的晶体结构
        2.4.4 有机配体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2.5 表征与性质研究
        2.5.1 红外谱图和热重性质
        2.5.2 光催化实验与结果
        2.5.3 抗菌实验与活性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Keggin型多酸,铜离子和柔性含氮配体的晶态杂化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化合物5-9的合成
        3.2.1 化合物5的合成
        3.2.2 化合物6的合成
        3.2.3 化合物7的合成
        3.2.4 化合物8的合成
        3.2.5 化合物9的合成
    3.3 X-射线衍射晶体学数据
    3.4 结构讨论
        3.4.1 化合物5的晶体结构
        3.4.2 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
        3.4.3 化合物7的晶体结构
        3.4.4 化合物8的晶体结构
        3.4.5 化合物9的晶体结构
        3.4.6 结构讨论
    3.5 表征和光催化性质研究
        3.5.1 红外,PXRD和热重性质
        3.5.2 化合物5和6的紫外-可见漫反射测试
        3.5.3 化合物5和6的光催化性质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Keggin型多酸亚铜簇的晶态杂化材料: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化合物10-12的合成
    4.3 X-射线衍射晶体学数据
    4.4 结构讨论
    4.5 化合物10-12的性质研究
        4.5.1 红外,PXRD和热重性质
        4.5.2 化合物的酸碱稳定性测试
        4.5.3 化合物的紫外-可见漫反射测试
        4.5.4 化合物的光催化性质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CH3)4N]5[α-PMo2W10O40]负载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生物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杂多蓝
        1.1.1 杂多酸简介
        1.1.2 杂多蓝简介
        1.1.3 杂多蓝的制备
        1.1.4 杂多蓝的生物应用
    1.2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3 光热转换材料及其生物应用
        1.3.1 金纳米材料
        1.3.2 碳纳米材料
        1.3.3 铁基纳米材料
        1.3.4 其他纳米材料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杂多蓝负载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体内近红外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3 纳米材料制备
        2.2.3.1 杂多蓝[(CH_3)_4N]_5[α-PMo_2W_(10)O_(40)](HPB)的制备
        2.2.3.2 HPB/P4VP-b-PEO纳米粒子的制备
        2.2.4 溶液光热实验
        2.2.5 材料毒性评估
        2.2.6 细胞层次光热效果评估
        2.2.7 小鼠体内光热成像
        2.2.8 小鼠体内光热治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H_3)_4N]_5[α-PMo_2W_(10)O_(40)]的制备及表征
        2.3.2 HPB/P4VP-b-PEO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2.3.3 HPB/P4VP-b-PEO纳米粒子细胞实验
        2.3.4 HPB/P4VP-b-PEO纳米粒子体内光热实验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杂多蓝负载的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0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原理
        3.2.2 杂多蓝/壳聚糖(HPB/CS)纳米材料的制备
        3.2.3 纳米粒子溶液光热实验
        3.2.4 纳米粒子氨基密度测试
        3.2.5 细菌培养
        3.2.6 纳米粒子抗菌效果评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PB/CS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3.3.2 HPB/CS纳米粒子抗菌效果评估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论文总结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多酸洗手液制备及抗甲型流感病毒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甲型流感概述
    1.2 洗手液现状
    1.3 多酸化合物抗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受试化合物
    2.2 细胞株和病毒株
        2.2.1 细胞株
        2.2.2 病毒株
    2.3 鸡胚与实验动物
        2.3.1 鸡胚
        2.3.2 实验动物
    2.4 实验方法
        2.4.1 溶液配制
        2.4.2 细胞培养与细胞悬液制备
        2.4.3 病毒培养
        2.4.4 多酸化合物对 MDCK 细胞毒性的测定
        2.4.5 多酸化合物体外抗甲型 H1N1 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2.4.6 多酸洗手液配制与性能检测
        2.4.7 多酸洗手液抗甲型流感病毒效果评价
        2.4.8 多酸(化合物 A)洗手液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多酸化合物对 MDCK 细胞毒性测定
    3.2 多酸化合物体外抗甲型 H1N1 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3.2.1 甲型流感病毒致MDCK 细胞半数感染剂量TCID_(50)测定
        3.2.2 化合物在MDCK 细胞中抗甲型H1N1 流感病毒活性测定
    3.3 多酸洗手液性能检测
        3.3.1 多酸洗手液的性能检测
        3.3.2 多酸洗手液稳定性检测
    3.4 多酸洗手液抗甲型流感病毒效果评价
        3.4.1 甲型流感病毒在人手部存活能力检测
        3.4.2 使用标准方法评价多酸洗手液抗甲型流感病毒效果
        3.4.3 使用改良方法评价多酸洗手液抗甲型流感病毒效果
    3.5 多酸(化合物 A)洗手液安全性评价
        3.5.1 一次最大限度实验
        3.5.2 家兔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3.5.3 家兔破损皮肤刺激试验
        3.5.4 家兔急性眼刺激试验
第4章 讨论
    4.1 多酸化合物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实验
    4.2 多酸洗手液的合成和性能检测
    4.3 多酸洗手液抗甲型流感病毒效果评价
    4.4 多酸(化合物 A)洗手液安全性评价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具有药用活性的稀土配合物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土配合物的抗凝血作用
2 稀土配合物的抗炎、杀菌作用
3 稀土配合物的抗癌作用
4 稀土配合物的抗病毒作用
    4.1 抗HIV病毒的稀土配合物
    4.2 抗流感病毒的稀土配合物
    4.3 抗HBV病毒的稀土配合物
5 稀土配合物的抗动脉硬化作用
6 稀土配合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展望

(5)新型犬流感病毒H5N2亚型病原学调查及其HA,NP,NA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犬流感病毒综述
    1.1 流感病毒病原学特征
    1.2 流感病毒的分类
    1.3 犬流感病毒(CIV)的特性
    1.4 流感病毒的复制与变异机制
    1.5 犬流感病毒(CIV)的流行病学调查
    1.6 流感病毒跨宿主传播机制
    1.7 犬流感病毒(CIV)的诊断
    1.8 犬流感病毒(CIV)的症状与防治
    1.9 犬流感病毒研究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病原的初步分离鉴定结果
    3.2 分离株的 NA、HA、NP 基因 RT-PCR 扩增结果
    3.3 重组载体的酶切鉴定结果
    3.4 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3.5 分离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
    3.6 分离株的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6)两种形貌的表面活性剂包裹的多金属氧酸盐复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多金属氧酸盐
        1.1.1 多金属氧酸盐的概述
        1.1.2 多金属氧酸盐的应用
    1.2 表面活性剂包裹的多酸复合物
        1.2.1 管状
        1.2.2 囊泡
        1.2.3 薄膜
        1.2.4 其他结构
    1.3 吸附
        1.3.1 吸附的概述
        1.3.2 吸附应用
    1.4 选题目的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包裹多酸的微米管的制备和表征
    2.1 表面活性剂包裹的多酸微米管的制备
        2.1.1 实验部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形成过程
        2.2.2 CTA-SiW12微米管的形貌
        2.2.3 组分确定
        2.2.4 结构测定
        2.2.5 吸附实验
    2.3 小结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包裹多酸的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药品和试剂
        3.1.2. 表面活性剂包裹多酸的粉末的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形成过程
        3.2.2 组分确定
        3.2.3 结构测定
        3.2.4 吸附实验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

(7)铌取代杂多钨酸盐对大鼠发育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杂多化合物的概述
    1.2 杂多化合物的抗病毒研究历史
    1.3 杂多化合物抗病毒特点
    1.4 外来化合物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进展
    1.5 NCW-6 毒性研究
        1.5.1 NCW-6 的急性毒性
        1.5.2 NCW-6 的遗传毒性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致畸敏感期试验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3 染毒方法
        2.1.4 实验方法
    2.2 中脑细胞微团培养试验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统计
        2.3.1 致畸敏感期试验
        2.3.2 大鼠胚胎中脑细胞微团试验
第3章 结果
    3.1 致畸敏感期实验
        3.1.1 孕鼠一般状况观察
        3.1.2 NCW-6 对胚胎形成的影响
        3.1.3 NCW-6 对胎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3.1.4 NCW-6 对胎鼠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的影响
    3.2 中脑细胞微团培养试脸
        3.2.1 NCW-6 对胎鼠中脑细胞增殖的影响
        3.2.2 NCW-6 对胎鼠中脑细胞分化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微米管的制备和功能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纳微米管状材料发展概况
    1.2 多金属氧酸盐及其材料的性质研究
        1.2.1 多金属氧酸盐的性质研究
        1.2.2 多金属氧酸盐材料的研究
        1.2.3 杂多蓝材料的研究
    1.3 多金属氧酸盐修饰的纳微米管的研究
    1.4 多金属氧酸盐纳微米管状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混合溶剂合成法
        1.4.2 模板合成法
        1.4.3 固态反应合成法
        1.4.4 水溶液合成法
        1.4.5 自组装合成法
        1.4.6 水热合成法
    1.5 本论文立题思想及主要内容
    1.6 主要试剂、装置及测试
        1.6.1 主要试剂
        1.6.2 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金属阳离子 Zn~(2+)和 Cd~(2+)调变的 POM 微米管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金属阳离子 Zn~(2+)和 Cd~(2+)调变的 POM 微米管的制备
        2.2.2 8-羟基喹啉金属阳离子螯合的 POM 微米管的制备
    2.3 结果讨论
        2.3.1 M-SiW_(12)和 MQ_2-SiW_(12)微米管的制备过程
        2.3.2 M-SiW_(12)微米管的表征
        2.3.3 MQ_2-SiW_(12)微米管的表征
        2.3.4 MQ_2-SiW_(12)微米管的荧光性质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活性分子掺杂的 POM 微米管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抗坏血酸掺杂的 POM 微米管的制备、表征和形成机理
        3.2.1 制备
        3.2.2 表征
        3.2.3 形成机理
    3.3 抗坏血酸掺杂的 POM 微米管的应用研究
        3.3.1 AA-SiW_(12)微米管对氨气的灵敏变色
        3.3.2 AA-SiW_(12)微米管表面原位合成银纳米粒子
    3.4 L-半胱氨酸掺杂的 POM 微米管的制备、表征和形成机理
        3.4.1 制备
        3.4.2 表征
        3.4.3 形成机理
    3.5 L-半胱氨酸掺杂的 POM 微米管的应用研究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Mo/V 取代的 Keggin 型 POM 微米管的制备和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钼取代钨硅酸盐微米管的制备
        4.2.2 钒取代钨硅酸盐微米管的制备
    4.3 结果讨论
        4.3.1 SiW_(11)Mo 和 SiW_(11)V 微米管的红外光谱
        4.3.2 SiW_(11)Mo 和 SiW_(11)V 微米管的电化学表征
        4.3.3 SiW_(11)Mo 和 SiW_(11)V 微米管的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3.4 SiW_(11)Mo 和 SiW_(11)V 微米管分子式的确定
        4.3.5 SiW_(11)Mo 和 SiW_(11)V 微米管的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4.3.6 SiW_(11)Mo 和 SiW_(11)V 微米管的形成机理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杂多蓝微米管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钨硅酸盐杂多蓝微米管的制备、表征和形成机理
        5.2.1 制备
        5.2.2 表征
    5.3 钨硅酸盐杂多蓝微米管的应用研究
        5.3.1 钨硅酸盐杂多蓝微米管表面原位合成银纳米粒子
        5.3.2 钨硅酸盐杂多蓝微米管还原度对银纳米粒子形成的影响
        5.3.3 钨硅酸盐杂多蓝微米管原位合成银纳米粒子后的 I-V 性质
    5.4 Mo 取代的杂多蓝微米管的制备、表征和形成机理
        5.4.1 制备
        5.4.2 形成机理
        5.4.3 表征
        5.4.4 还原态的稳定性
        5.4.5 还原态的可控性
    5.5 钨硅酸盐杂多蓝微米管的应用研究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含有生物分子的f/d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3 羧基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模式和配位数
    1.4 配合物的构筑与结构分类
        1.4.1 含中性氮杂环配体的配位化合物构筑与结构
        1.4.2 含苯基多羧酸配体的配位化合物构筑与结构
        1.4.3 含吡啶/吡唑基多酸的配位化合物构筑与结构
    1.5 稀土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1.5.1 稀土离子及其配合物的荧光探针
        1.5.2 稀土配合物近红外发光在光纤通讯的应用
        1.5.3 稀土离子独特的生理生化特性
        1.5.4 稀土及其配合物抑制细菌生长
    1.6 吲哚羧酸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研究
        1.6.1 吲哚羧酸生物活性的研究
        1.6.2 吲哚羧酸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代谢途径
        1.6.3 吲哚羧酸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降解方式
        1.6.4 吲哚羧酸类化合物的生理机制
        1.6.5 吲哚乙酸和吲哚丁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生物活性
    1.7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稀土-吲哚乙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主要化学试剂
    2.3 配合物1-5的合成
        2.3.1 稀土硝酸盐[Ln(NO_3)·6H_2O]的制备
        2.3.2 配合物[La(IAA)_2(phen)_2·NO_3](1)的合成
        2.3.3 配合物[Nd(IAA)_2(phen)_2·NO_3](2)的合成
        2.3.4 配合物[Sm(IAA)_2(phen)_2·NO_3](3)的合成
        2.3.5 配合物[Eu(IAA)_2(phen)_2·NO_3](4)的合成
        2.3.6 配合物[Gd(IAA)_2(phen)_2·NO_3](5)的合成
    2.4 X-ray单体结构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合成讨论
        2.5.2 配合物1-5的红外光谱
        2.5.3 配合物1-5的紫外光谱
        2.5.4 配合物4的荧光光谱特征
        2.5.5 配合物1-5的结构描述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本章附录
第3章 稀土-吲哚丁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主要化学试剂
    3.3 配合物6-19的合成
        3.3.1 稀土氯化盐[LnCL3·6H2O]的制备
        3.3.2 配合物[Ce(IBA)_3(phen)·(phen)·HNO_3·H_2O](6)的合成
        3.3.3 配合物[La(IBA)_3(phen)·(phen)·HNO_3·H_2O](7)的合成
        3.3.4 配合物[Pr(IBA)_3(phen)·(phen)·HNO_3·2H_2O](8)的合成
        3.3.5 配合物[Nd(IBA)_3(phen)·(phen)·HNO_3·2H_2O](9)的合成
        3.3.6 配合物[Sm(IBA)_3(phen)·(phen)·HNO_3·H_2O](10)和配合物[Sm(IBA)_2(phen)_2·NO_3](16)的合成
        3.3.7 配合物[Eu(IBA)_3(phen)·(phen)·HNO_3·H_2O](11)的合成
        3.3.8 配合物[Gd(IBA)_3(phen)·(phen)·HNO_3·H_2O](12)的合成
        3.3.9 配合物[Tb(IBA)_3(phen)·(phen)·HNO_3·H_2O](13)的合成
        3.3.10 配合物[Dy(IBA)_3(phen)·(phen)·HNO_3·H_2O](14)的合成
        3.3.11 配合物[Yb(IBA)_3(phen)·(phen)·HNO_3·H_2O](15)的合成
        3.3.12 配合物[Eu(1BA)_3(phen)](17)的合成
        3.3.13 配合物[Tb(IBA)_3(phen)](18)的合成
        3.3.14 配合物[Yb(IBA)_3(phen)](19)的合成
    3.4 X-ray单晶结构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合成讨论
        3.5.2 配合物6-19的红外光谱
        3.5.3 配合物6-19的紫外光谱
        3.5.4 配合物11、13和17-18的荧光光谱
        3.5.5 配合物6-19的结构描述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本章附录
第4章 过渡-吲哚乙酸及含氮、硫杂环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主要化学试剂
    4.3 配合物20-30的合成
        4.3.1 配合物[Zn(IAA)_2(phen)](20)的合成
        4.3.2 配合物[Cd(IAA)_2(phen)](21)的合成
        4.3.3 配合物[Ni(IAA)_2(phen)(H_2O)](22)的合成
        4.3.4 配合物[Co(IAA)_2(phen)(H_2O)](23)的合成
        4.3.5 配合物[Zn(IAA)_2(bipy)](24)
        4.3.6 配合物[TPP·CLO_4·H_2O](25)的合成
        4.3.7 配合物[TPP-PF_6·CH_3OH](26)的合成
        4.3.8 配合物[V_2O_2(HB(pz_3)_2(pyrro)_2](27)和(C_5H_8NS_2)_2(28)的合成
        4.3.9 配合物[[Cu_2(L)_2(4,4’-bipy)]·2H_2O](29)的合成
        4.3.10 配合物[Ni(Ac)_2(2.2-bipy)(H_2O)](30)的合成
    4.4 X-ray单晶结构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合成讨论
        4.5.2 配合物20-30的红外光谱指认
        4.5.3 配合物20-24和27-28的紫外光谱
        4.5.4 配合物20-21和24的荧光光谱
        4.5.5 配合物20-30的结构描述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本章附录
第5章 稀土/过渡-吲哚羧酸配合物的抑菌活性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设备、药品及菌种
        5.2.1 实验仪器设备
        5.2.2 试验用药品
        5.2.3 实验用菌种
    5.3 抑菌试验
        5.3.1 消毒与灭菌
        5.3.2 菌种保存及活化
        5.3.3 常用的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5.3.4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5.4 抑菌活性测定
    5.5 稀土-吲哚乙酸配合物1-5的抑菌活性
        5.5.1 配合物1-5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5.5.2 配合物1-5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讨论
    5.6 稀土-吲哚丁酸配合物6-15的抑菌活性
        5.6.1 配合物6-15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5.6.2 配合物6-15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讨论
    5.7 稀土-吲哚丁酸配合物16的抑菌活性
        5.7.1 配合物16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5.7.2 配合物16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讨论
    5.8 稀土-吲哚丁酸配合物17-19的抑菌活性
        5.8.1 配合物17-19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5.8.2 配合物17-19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讨论
    5.9 过渡金属-吲哚乙酸配合物21的抑菌活性
        5.9.1 配合物21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5.9.2 配合物21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讨论
    5.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本章附录
第6章 稀土吲哚羧酸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6.1 引言
    6.2 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药品
    6.3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6.3.1 实验材料
        6.3.2 材料处理
        6.3.3 种子发芽试验
        6.3.4 芽长和根长及鲜重的测定
        6.3.5 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实验结果与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10)多酸化合物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1.1 抗病毒
    1.2 抗肿瘤
    1.3 抗菌
2 化学催化作用
3 小结与展望

四、混合价态钨硼稀土杂多蓝在MDCK细胞内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酸基晶态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 鲁欣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2][(CH3)4N]5[α-PMo2W10O40]负载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生物应用[D]. 严玉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3]多酸洗手液制备及抗甲型流感病毒效果评价[D]. 佟瑶. 吉林大学, 2014(11)
  • [4]具有药用活性的稀土配合物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J]. 石少明,覃江克,陈振锋,梁宏. 华西药学杂志, 2013(03)
  • [5]新型犬流感病毒H5N2亚型病原学调查及其HA,NP,NA基因序列分析[D]. 刘俊俊.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6]两种形貌的表面活性剂包裹的多金属氧酸盐复合物的研究[D]. 张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7]铌取代杂多钨酸盐对大鼠发育毒性的研究[D]. 原野. 吉林大学, 2013(09)
  • [8]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微米管的制备和功能性质研究[D]. 申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9]含有生物分子的f/d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白凤英. 吉林大学, 2011(09)
  • [10]多酸化合物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况[J]. 钟绍鹏,陈建秋,沈卫阳. 药学进展, 2010(10)

标签:;  ;  ;  ;  ;  

混合价钨硼稀土杂多蓝对MDCK细胞的抑制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