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酚氧化酶活性论文-杨伟克,刘增虎,钟健,董占鹏

类酚氧化酶活性论文-杨伟克,刘增虎,钟健,董占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酚氧化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蚕,酚氧化酶,酚氧化酶原基因,眠期

类酚氧化酶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伟克,刘增虎,钟健,董占鹏[1](2019)在《家蚕眠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及其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及酚氧化酶在家蚕眠期血淋巴中的变化规律,为深入解析家蚕眠期酚氧化酶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特征提供新线索。【方法】以家蚕四龄将眠、四龄眠(头壳刚开裂)0 h、四龄眠6 h、四龄眠12 h、四龄眠24 h和五龄起蚕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血淋巴PPO1和PPO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家蚕血淋巴PPO1和PPO2基因在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且两者的变化规律一致,表现为四龄将眠最高、五龄起蚕最低,总体上呈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在家蚕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整体上也呈先降低后急剧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四龄将眠为5.99 U/mg,五龄起蚕为6.02 U/mg,与酚氧化酶原基因表达模式基本一致。【结论】家蚕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与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转录表达模式基本一致,说明酚氧化酶在家蚕眠期即发挥免疫防御功能,又参与蚕体新旧表皮的更替过程。(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伟克,唐芬芬,刘增虎,钟健,董占鹏[2](2019)在《喂食细菌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细菌刺激后,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喂食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不同时间(6、12、24、48 h)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了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喂食2种细菌后的6、12和24 h,家蚕血淋巴中PPO1和PPO2基因上调表达,酚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喂食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后,PPO1和PPO2基因相对表达量及酚氧化酶活性在12 h达到峰值,而喂食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4 h出现峰值。家蚕感染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暗示感染不同细菌后诱发的家蚕免疫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伟克[3](2018)在《高温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6℃高温引起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高温处理3 h的处理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上升幅度高于高温处理1 h的处理组。(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21期)

丁鉴锋,温嫱,霍忠明,聂鸿涛,闫喜武[4](2018)在《菲律宾蛤仔橙蛤、斑马蛤和白蛤群体酚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酚氧化酶(PO)在贝类体色形成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检测了壳长为(2. 1±0. 3) cm的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橙蛤、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和外套膜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并对用脂多糖(LPS)和肽聚糖(PGN)刺激后其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壳色蛤仔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外套膜中的酶活性(P<0. 05);注射脂多糖后,橙蛤、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3、12、12 h达到最大值,斑马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12 h显着高于橙蛤(P<0. 05),橙蛤、斑马蛤和白蛤外套膜中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刺激后6、6、24h时达到最大值;注射肽聚糖后,橙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24 h达到最低值,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刺激后12 h和6 h达到最大值,白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注射后6 h显着高于橙蛤和斑马蛤(P<0. 05),斑马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刺激后12 h显着高于橙蛤和白蛤(P<0. 05),橙蛤外套膜组织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在注射肽聚糖后12 h达到最大值;不同壳色蛤仔体内酚氧化酶对细菌提取物刺激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模式,证实了蛤仔壳色形成过程与免疫能力可能具有重要的关联。本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的壳色选育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雷双[5](2018)在《紫外照射及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包嚢作用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脊椎动物大多依靠免疫系统来抵抗和防御外来病原体的侵入、清除体内异物、应对环境无常的变化、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但无脊椎动物只有高效的天然免疫系统,并没有像脊椎动物那样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包囊作用是细胞免疫中的一种,主要指当外源物侵入体内时,血细胞粘附、聚集到外源物的表面,层层堆积,最后形成一个“鞘”将外源物包裹起来的过程,并伴随着对异物的黑化作用。目前关于蜘蛛天然免疫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研究了紫外(UV)照射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Larinioides cornuta总血细胞数量、包囊作用和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的影响,从而深入探索生物的防御特性及其包囊作用的产生机制,对无脊椎动物的天然免疫研究和蜘蛛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资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角类肥蛛血细胞观察:蜘蛛的血细胞对于蜘蛛的细胞免疫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光学显微镜对角类肥蛛的血细胞进行了观察,比较了姬姆萨染色和瑞氏-姬姆萨染色2种染色方法对角类肥蛛血细胞的染色效果。角类肥蛛的血淋巴中存在原血细胞、浆细胞、粒细胞、类绛色细胞、脂血细胞5种类型的血细胞。姬姆萨染色能清晰的将粒细胞和脂血细胞的细胞核着色,呈紫红色,对细胞中的颗粒物质染色效果比较差。而瑞氏-姬姆萨染色对粒细胞和脂血细胞的细胞核跟胞浆都能着色清晰,使其细胞核呈淡蓝色,细胞质呈蓝紫色。2、UV照射和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作用的影响:将角类肥蛛置于20瓦UV灯下,距离50cm处照射2h,然后在正常条件下继续饲养。在UV照射处理后2h、6h、24h、3d、5d和8d时测定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指数。采用浸渍法,用不同浓度的Bt杀虫剂(0.1849mg/L,0.5547mg/L,1.664mg/L,4.992mg/L,14.976mg/L)处理角类肥蛛后,在正常条件下继续饲养,在4d和12d时测定其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指数。结果表明:UV处理2h后,角类肥蛛总血细胞数量的平均值为6.17× 106个/ml,与对照相比略有减少但差异并不显着。UV照射后,正常饲养6h、24h、3h、5d和8d时总血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5);UV处理后2h、6h、24h、3d和5d时包囊指数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p<0.05),8d时的包囊指数为42.3%,低于对照,但差异并不显着。UV能显着减少角类肥蛛总血细胞的数量,在早期能显着抑制角类肥蛛的包囊作用。在经Bt杀虫剂处理后,4d时,角类肥蛛的总血细胞数量显着降低。在Bt杀虫剂浓度为4.922mg/L时,角类肥蛛总血细胞数量达到最低,包囊指数也显着降低。12d时,角类肥蛛的总血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包囊指数也显着降低,在杀虫剂浓度为0.5547mg/L时,包囊指数最低。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的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作用有显着的抑制作用。3、UV照射和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PO活性的影响:在包囊形成的过程中,常伴有黑化现象,PO是黑化过程中的关键酶。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UV照射和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照射后,正常饲养2h、6h时,PO活性高于对照,5d、8d时,PO活性低于对照,但差异均不显着。UV照射后,在24h和3d时能显着抑制PO活性。Bt杀虫剂处理后,正常饲养4d和12d时,角类肥蛛的PO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5-01)

唐芬芬,杨伟克,朱峰,邵榆岚,张永红[6](2016)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5龄起蚕为实验材料,经口添食BmNP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血淋巴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了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PPO1和PPO2基因均是在添食BmNPV后6 h和9 h出现上调表达,但相对表达量有一定差异;另外,酚氧化酶活性在添食BmNPV后6 h和9 h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在24 h急剧下降,显着低于对照组。酚氧化酶作为一类体液免疫因子,很可能参与了家蚕对抗BmNPV侵染的免疫防御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32期)

Vincent,E.J.Jassey,Geneviè,ve,Chiapusio,Daniel,Gilbert,Marie-Laure,Toussaint,Philippe,Binet[7](2016)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泥炭藓泥炭地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炭地主要氧化酶在各个季节均会面临气候胁迫,但目前缺乏氧化酶特征及其对气候胁迫响应方面的数据。在实验增温条件下、泥炭藓藓坪区,沿狭窄的矿养-雨养泥炭地梯度,测定了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发现,不管季节和采样面积如何,泥炭藓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比酚氧化物酶活性高出1000倍以上。气温升高(平均1℃)使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30%),但增温不改变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泥炭地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监测可作为反映气候变暖对泥炭地碳循环影响的一个合适的且有预见性的指标。(本文来源于《腐植酸》期刊2016年05期)

杜文贤[8](2016)在《胡桃楸酚氧化酶及杀虫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核桃(Juglans regia)同属植物,富含酚类化合物,有关其杀虫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模式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昆虫生理功能及免疫系统重要酶——酚氧化酶为活性研究靶点,寻找胡桃楸青果皮(青龙衣)及核桃叶中潜在的活性成分。(1)本文首先以酚氧化酶为靶标,考察不同月份、不同提取溶剂的青龙衣提取物及其叁种醌类化合物(胡桃醌、甲萘醌、1,4-萘醌)对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并进行小菜蛾(Plutella xyllostella L.)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两种试虫杀虫活性验证。结果表明,70%乙醇青龙衣提取物各月份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月份(IC_(50)=5.292 g·L~(-1))<6月份(IC_(50)=6.947g·L~(-1))<8月份(IC_(50)=17.719g·L~(-1));小菜蛾杀虫实验:6、7、8月份青龙衣提取物在给药2 d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840 g·L~(-1)、2.663 g·L~(-1)、5.858 g·L~(-1),给药3 d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328 g·L~(-1)、1.386 g·L~(-1)、1.443 g·L~(-1),表明6月份小菜蛾致死效果>7月份小菜蛾致死效果>8月份小菜蛾致死效果,与酚氧化酶活性趋势基本一致。棉蚜杀虫活性实验:青龙衣提取物在给药24 h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7月份(LC_(50)=0.072 g·L~(-1))<6月份提取物(LC_(50)=0.296 g·L~(-1))<8月份(LC_(50)=1.141 g·L~(-1)),给药36 h时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7月份(LC_(50)=0.022 g·L~(-1))<6月份(LC5o=0.190g·L~(-1))<八月份(LC_(50)=0.643g·L~(-1))。实验结果表明青龙衣提取物对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与杀虫活性规律完全一致,且胡桃楸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证明以酚氧化酶为研究靶标,可以快速、准确地发现胡桃楸中具有杀虫作用的活性物质。(2)为了确认活性成分所处的部位,同时更加确认以酚氧化酶为靶标的可行性,对青龙衣不同萃取相进行活性测试及棉蚜杀虫活性验证。结果表明:各萃取相对酚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比较:石油醚萃取相(IC_(50)=4.414 g·L~(-1))<氯仿萃取相(IC_(50)=7.025 g·L~(-1))<正丁醇萃取相(IC_(50)=8.447g·L~(-1));棉蚜杀虫活性验证:给药36 h时,叁相致死中浓度比较:石油醚萃取相(LC_(50)=0.005g·L~(-1))<氯仿萃取相(LC_(50)=0.054g·L~(-1))<正丁醇(LC_(50)=0.085g·L~(-1))。杀虫活性的变化规律与酚氧化酶活性完全一致,对酶的抑制率越高杀虫活性越高。(3)利用UPLC-MS分析方法,对叁组不同溶剂提取的青龙衣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在确定酚氧化酶抑制活性差异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发掘叁组样品之间成分的差异,分析鉴定叁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不同溶剂青龙衣提取成分差异较大,且差异主要表现在次级代谢产物上。运用PCA和PLS分析寻找叁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共找到24种差异代谢物,目前鉴定出13种,其中4种萘醌类、2种黄酮类、1种酚酸类、4种酯类及2种其他化合物。这些差异代谢物是青龙衣杀虫活性紧密相关的物质,为我们筛选杀虫活性成分提供有价值的方向。(4)与青龙衣不同,核桃叶对酚氧化酶是激活作用。在以小菜蛾为试虫时,发现核桃叶提取物有一定的杀虫作用。在施药时间为3 d、4 d时,6月份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胃毒作用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9.561g·L~(-1)、2.485 g·L~(-1)。之后利用UPLC-MS分析方法,对存在酶活性显着差异不同生长周期的核桃叶进行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发掘叁组样品之间成分的差异,分析鉴定不同生长周期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周期成分差异较大,且差异主要表现在次级代谢产物上。运用PCA和PLS分析寻找叁组之问的差异代谢物,共得到24种差异代谢物。目前共鉴定出18种化合物,其中9种萘醌类成分、2种黄酮及苷类、1种酯类、6种其他化合物。鉴于叁组核桃叶样品对酚氧化酶的激活作用与月份相关,且叁个月份间呈显着差异,这意味着这些差异代谢物是引起叁个月份样品对酶影响差异的原因。另外还发现在激活酚氧化酶作用下仍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从而推测这些差异代谢物可能为潜在的杀虫活性成分,为活性单体化合物的筛选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05-25)

陈艳,王思华,李靖[9](2016)在《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的活性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n)表征昆虫酚氧化酶(PO)抑制剂的分子结构,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的方法建立了57种PO抑制剂抑制活性(pIC50)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非交叉相关系数和交叉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和0.908,经Jackknife和变异膨胀因子(VIF)检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该模型显示影响PO抑制剂抑制活性的主要因素是—OH,—O—和C=O等分子结构片段.以模型中的3个参数E13,E14,E16为人工神经网络输入层,设定3∶6∶1的网络结构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的BP算法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988.结果表明,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性和预测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谭甜霞[10](2015)在《核桃楸皮化学成分及酚氧化酶抑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桃楸皮为胡桃属(Juglans)植物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的树皮。该植株树皮、果皮、枝叶和根部均可入药。胡桃属植物具有消除自由基、抗肿瘤、抗氧化及杀虫等作用。本课题就核桃楸皮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酚氧化酶(PO)的抑制活性进行研究。预实验以石油醚、氯仿、正丁醇叁个萃取层组分和水相残留物简单的进行PO活性测定,发现正丁醇层抑制作用最大,因此实验重点研究该相萃取物成分和活性。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等分离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共得到21个化合物:7个黄酮类物质,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8)、山奈酚-3-O-a-L-鼠李糖苷(9)、二氢槲皮素(11)、山奈酚(15)、大豆异黄酮(18)、二氢山奈酚(20)、柚皮素(21);8个酚酸类,3,3'-二甲氧基鞣花酸(1)、鞣花酸(4)、4'-二氢红花菜豆酸(12)、没食子酸(13)、3,3'-dimethoxyellagic acid-4'-O-P-D-xylose (14)、没食子酸甲酯(16)、没食子酸乙酯(17)、4,4'-dimethoxyellagic acid (19);3个二芳基庚烷,rhoiptelol (6)、(3R)-3',4"-epoxy-1-(4-hydroxyphenyl)-7-(3-methoxyphenyl) heptan-3-ol (7)、rhoiptelol C (10); juglanthrthracenoside A(2)、核桃酮(3)及p-谷甾醇(5),其中物质12、14、16、17、18、19为首次从胡桃属中获得。选取分离出的黄酮、鞣花酸、二芳基庚烷叁类物质研究了它们对PO的抑制活性。结果发现上述叁类物质均对PO有抑制作用,其中rhoiptelol C (10), dihydrokaempferol (20)和naringenin(21)叁个化合物抑制作用较强,它们IC50是熊果苷的5-10倍。由于PO抑制剂在医农药、食品、化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意义较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5-30)

类酚氧化酶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细菌刺激后,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喂食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不同时间(6、12、24、48 h)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了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喂食2种细菌后的6、12和24 h,家蚕血淋巴中PPO1和PPO2基因上调表达,酚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喂食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后,PPO1和PPO2基因相对表达量及酚氧化酶活性在12 h达到峰值,而喂食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4 h出现峰值。家蚕感染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暗示感染不同细菌后诱发的家蚕免疫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酚氧化酶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伟克,刘增虎,钟健,董占鹏.家蚕眠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及其基因表达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9

[2].杨伟克,唐芬芬,刘增虎,钟健,董占鹏.喂食细菌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杨伟克.高温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8

[4].丁鉴锋,温嫱,霍忠明,聂鸿涛,闫喜武.菲律宾蛤仔橙蛤、斑马蛤和白蛤群体酚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8

[5].雷双.紫外照射及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包嚢作用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8

[6].唐芬芬,杨伟克,朱峰,邵榆岚,张永红.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

[7].Vincent,E.J.Jassey,Geneviè,ve,Chiapusio,Daniel,Gilbert,Marie-Laure,Toussaint,Philippe,Binet.气候变暖背景下泥炭藓泥炭地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J].腐植酸.2016

[8].杜文贤.胡桃楸酚氧化酶及杀虫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

[9].陈艳,王思华,李靖.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的活性预测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6

[10].谭甜霞.核桃楸皮化学成分及酚氧化酶抑制活性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标签:;  ;  ;  ;  

类酚氧化酶活性论文-杨伟克,刘增虎,钟健,董占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