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者声誉论文-刘江会,刘兴堂

监管者声誉论文-刘江会,刘兴堂

导读:本文包含了监管者声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银行规模,俘获行为,监管者声誉,监管绩效

监管者声誉论文文献综述

刘江会,刘兴堂[1](2011)在《银行规模、俘获行为与监管者声誉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银行俘获—监管者声誉"模型研究我国银行俘获行为和监管者声誉问题,理论模型的分析表明: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银行体系中,具有市场势力的大银行,更有动机和能力俘获金融监管者,并造成了监管者声誉的持续缺失。基于这一理论,本文多角度实证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俘获和监管者声誉问题,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银行监管者不但存在被俘获的现象,而且监管者一旦选择了"屈服",其强硬声誉便会丧失,从而损害监管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我国金融监管者声誉、约束银行俘获行为、提升金融监管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刘江会,刘兴堂[2](2010)在《银行俘获行为与监管者声誉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监管俘虏论"认为,监管者本身是一个有着独特利益的理性经济体,在监管的过程中监管者可能会被贿赂收买或屈服于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导致监管效果最终偏离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Stigler,1971;(本文来源于《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期刊2010-10-01)

张群[3](2010)在《基于监管者声誉视角的银行业监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的视角分析了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问题,从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银行业业务运营监管以及市场退出监管叁个方面具体分析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对被监管者行为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即拥有良好声誉的监管者在准入监管中审核要更加严格,以保证获得准入资格的银行最优;监管机构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管,按照制度办事,代表政府实行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的查获银行的不规范行为,银行为了维持和增强来自监管者的"声誉溢出",加强自身的声誉建设,也自觉减少采取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动机;在市场退出监管中,监管者出于声誉维护而避免了救助不足和救助过度行为,避免了过高的救助成本和社会财富的损失。(本文来源于《海南金融》期刊2010年02期)

张群[4](2010)在《银行业监管与监管者声誉——基于监管者目标函数和信息约束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银行体系本身的脆弱性使得银行业市场失灵现象甚为严重,政府通过提供银行监管,可以缓解不完全竞争所导致的高贷款利率、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还有外部性所引发的银行挤兑的蔓延以及监管中的"搭便(本文来源于《北方经济》期刊2010年03期)

汤佩珣[5](2009)在《政府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与监管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7年源于美国的次贷风暴席卷全球以来,“政府救助”这个词语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备受人们争议。一方面是许多大型金融机构陷入危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政府不得不违背当初的监管政策,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助陷入经营困境中的问题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损害了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的声誉,加大了潜在的道德风险,最终导致社会财富的损失和监管的低效。本文试图从政府救助的角度出发,分析政府救助对监管者声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监管对象及金融机构的行为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验数据和案例的对比研究,从中寻找提高我国金融业监管有效性的可能途径。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内容包括关于政府救助、监管者声誉及监管有效性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和问题。第二章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监管者声誉与监管有效性的模型构建。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对监管者声誉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监管者声誉变化对监管对象行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第叁章具体探讨了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监管者声誉与监管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基于外国的经验具体分析了国外关于政府救助、监管者声誉与监管有效性的研究和历史发展。第五章对我国的政府救助、监管者声誉和监管有效性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国外的经验,进一步探讨完善我国政府救助体系、增强监管者声誉与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可能途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3-01)

张群[6](2009)在《基于监管者声誉视角的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行监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既承担着维系银行业安全的重任,也关系到广大存款人的合法利益。本文首先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回答了银行业为什么需要监管的问题;接着对监管者声誉与有效银行监管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监管者声誉可以有效解决由监管者目标函数与公共利益不一致和监管信息约束所引起的监管失灵,揭示了监管者为什么需要声誉;然后根据银行业的监管从叁个方面分析了监管者声誉如何影响被监管银行的行为和监管有效性,即市场准入监管、银行业业务运营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论文针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情况分析了影响监管者声誉的主要约束因素,并结合中国金融监管的现有框架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点,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以提高监管者声誉和监管有效性。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这一章简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章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列出了研究方法,同时指出了文章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分析银行业为什么需要监管。本章首先解释了银行监管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从市场失灵的四个方面讨论了监管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完全竞争所导致的高贷款利率,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外部性引发银行挤兑并蔓延,以及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对银行业实行监管是必要的。第叁章对监管者声誉与有效银行监管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介绍声誉机制的基本理论,应用交易费用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博弈论的工具论述了声誉的产生机制、功能和特性;接着分析了有效银行业监管的问题;最后介绍了一个监管者声誉的博弈模型,并且从中探究监管者声誉与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关系。模型指出:银行的声誉水平、监管者声誉水平对银行隐蔽行为的约束作用正相关。因此,提高银行声誉可以达到强化银行自我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约束的目的;监管者树立严格监管声誉有利于声誉约束的实现。第四章分析了监管者声誉对被监管银行行为以及监管有效性的影响。从市场准入监管、银行业业务运营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叁个方面,我们探讨了监管者声誉如何发挥作用,分别从监管者信誉的溢出效应对市场准入监管的影响,监管者信誉和银行声誉对于银行行为的约束,以及基于声誉维护的银行救助对市场退出监管的影响,再现了声誉的叁大功能。第五章是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情况分析了影响监管者声誉的主要约束因素,并结合中国金融监管的现有框架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3-01)

田涛[7](2009)在《基于监管者声誉视角的证券监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借助声誉理论的分析框架,对证券监管有效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文章通过分析指出:一方面监管者的声誉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如何监督监管者的行为以及提高监管者声誉又是约束监管有效性的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证券监管当局的声誉成为证券监管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证券监管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出发,指出了证券市场需要监管的原因。文章结合声誉理论的基本知识,分析监管者声誉的作用机制,运用理论模型分析了证券监管者的声誉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接着,文章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实证了检验证券监管的有效性,并通过重复违规的处罚检验监管者声誉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提高监管者声誉和优化证券市场监管。以下是本文的基本框架结构:第一章为导论。对文章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章思路以及结构安排进行说明。第二章是关于证券监管的理论概述。首先界定了证券监管的概念,然后总结了目前证券监管理论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现行的研究都在修正“监管者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和“监管者无所不知公共利益说”两类假说的基础上展开的,而对“监管者具有完全信誉(公信力)”的假设质疑的文献还比较少见。因此推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从证券监管者声誉的角度来研究证券监管的有效性。第叁章是关于声誉理论的分析。首先介绍声誉理论,并结合声誉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证券监管者的声誉,最后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监管者的声誉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第四章是实证部分。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实证检验证券监管的有效性,并通过重复违规的处罚检验监管者声誉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第五章是结论部分。主要是结合理论和现状分析,提出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对策建议。首先找出影响我国当前证券监管机构的声誉的主要原因,结合我国证券业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了改进措施提高监管者声誉和监管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3-01)

黄春铃,石桂峰[8](2006)在《证券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通过构建不对称信息结构下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应用Bayes法则对证券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的动态化以及二者声誉变动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模型结论显示,监管者对承销商的违规或错误评估行为的“宽容”以及任何“下不为例”的监管思维不仅会加剧自身声誉的下降,而且会导致承销商评估失误概率的上升和承销商声誉的下降,表明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具有一损俱损的关联性。(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06年05期)

监管者声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问题的提出"监管俘虏论"认为,监管者本身是一个有着独特利益的理性经济体,在监管的过程中监管者可能会被贿赂收买或屈服于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导致监管效果最终偏离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Stigler,197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监管者声誉论文参考文献

[1].刘江会,刘兴堂.银行规模、俘获行为与监管者声誉关系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2].刘江会,刘兴堂.银行俘获行为与监管者声誉关系研究[C].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2010

[3].张群.基于监管者声誉视角的银行业监管分析[J].海南金融.2010

[4].张群.银行业监管与监管者声誉——基于监管者目标函数和信息约束的分析[J].北方经济.2010

[5].汤佩珣.政府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与监管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6].张群.基于监管者声誉视角的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7].田涛.基于监管者声誉视角的证券监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8].黄春铃,石桂峰.证券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的关联性研究[J].经济经纬.2006

标签:;  ;  ;  ;  

监管者声誉论文-刘江会,刘兴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