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论文-蔡奕程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论文-蔡奕程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演奏诠释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论文文献综述

蔡奕程[1](2019)在《巴赫第叁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的演奏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一生中共创作有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而每一组中的前奏曲往往最为重要。从主题的发展来看,此前奏曲可分为四个段落,每个段落有各自的特点且有一些相似性。笔者根据《巴赫第叁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旋律走向特点将之形象化,结合最接近原稿的德国骑熊士出版社(Brenreiter Basel)乐谱版本,进行演奏诠释与探讨。(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9年11期)

刘越[2](2019)在《以大管版本为例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首演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部作品具有时代性,可研究性,所以被无数乐器移植改编,那肯定少不了我们同是中低音家族乐器的大管了,大管与大提琴都是c调乐器,并都是使用低音谱表,所以可直接使用大提琴原谱来演奏,但是弦乐与管乐的演奏方式截然不同,但要想达到像弦乐那样的流动性和自由性,必须要深入了解巴洛克的演奏风格,并结合大管乐器的特点来表现巴洛克时期的风格特点。但笔者发现国内对大管在巴洛克时期作品和巴洛克时期风格特点的演奏研究资料甚是匮乏,更不用说是巴赫的作品,所以笔者想从叁个方面分析《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首。一浅析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发展方向,二解析组曲的结构,叁进行乐曲的演奏分析。那分析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是笔者在日常练习演奏的过程中找出的。(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9-04-15)

徐琛[3](2018)在《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弓、指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被世人推崇为大提琴作品中“圣经”的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因原稿中没有注明指法和“不精确的弓法标注”(1),因此,从被后人发现至今一百多年来,产生了众多不同弓、指的版本。一代代大提琴家在忠于原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标注出了各不雷同的弓、指法,以便更加多样化的揭示这部作品的内在精神,随之也产生了很多差异化、个性化的理解和异彩纷呈的诠释。本文侧重通过二十世纪两位世界大提琴大师保尔﹒托特里尔(法)、亚诺什﹒施塔凯尔(美)不同弓、指法的版本,来探究大提琴演奏大师在标注弓、指法时的思路和遵循的艺术规则。(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曹佳玉[4](2018)在《试析在低音提琴上改编演奏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以古组曲形式为大提琴所作的无伴奏组曲。这部作品在大提琴领域有较高的地位,曾被盛赞为“全世界都知道并热爱的经典。”这些年来也有许多其他乐器的演奏者曾改编演奏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笔者作为低音提琴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亲身体验深深认识到,学习演奏这部作品对低音提琴演奏者自身技术水平、音乐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巴洛克音乐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低音提琴乐器自身的特点在改编演奏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笔者试图以第一组曲为例,从演奏者的角度出发,结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经验,为如何解决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8-05-22)

韩思琦[5](2018)在《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叁组曲》演奏技术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1.22-1976.12.4)是英国作曲家、指挥和钢琴家,20世纪英国古典音乐代表人物之一。因为布里顿一生所写的大提琴作品只有五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音乐交流的更加广泛,所以这部作品在国内外备显珍贵,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精品。但是目前国内很少有人涉猎这部作品,手头几乎没有现成的资料。本文运用对实际演奏技法的研究去推究此曲的深层次含义,为后来大提琴演奏者提供一孔之见。作为近现代作品的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叁组曲》,这部作品不管是在世界的舞台上还是国内的舞台上出现的次数为数不多,本文笔者想通过自身演奏并对技术运用的分析,掌握和发挥出这首作品的真实含义,为后者在演奏上起到帮助。(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8-05-22)

隋敏[6](2018)在《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品分析与演绎研究——以第叁组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ix 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Violoncello,BWV 1007-1012)创作于约1717年至1723年间,其音乐结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堪称完美,是现今大提琴学习者大都会演奏的经典曲目。本文通过对其中第叁组曲的作品分析,提出一些演奏建议,希望对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14期)

陈思[7](2017)在《赏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C大调第叁组曲演奏版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C大调第叁组曲,是这六首组曲中旋律最明亮,演奏频率较高的作品。其特点:简单朴实,音色饱满,内容丰富。首先,对这首作品和组曲这种题材的发展,进行了阐述。第二,这首作品也是演奏家们极其喜爱登台表演的一首,对于不同的演奏版本进行了鉴赏和分析。为学习演奏大提琴和教学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7年12期)

罗芮[8](2017)在《传统气质与民族风格的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斯帕尔·卡萨多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而由于某些政治风波,使得当时的音乐社会对于加斯帕尔·卡萨多的评价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从而导致卡萨多的众多音乐作品没有机会获得应有的演出机会和名气。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卡萨多在1926年创作的其最突出的作品之一,说其优秀,是因为这部大提琴作品现在逐渐地被世人所认同,已经成为了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之选,同时也由于其技巧难度之多演奏难度之高,被国内国际上各类大提琴比赛列入近现代作品备选曲目。本文将重点研究加斯帕尔·卡萨多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参阅国内和国外的一些文献资料,结合笔者长期练习实践以及登台演出演奏经验,细致、深入、立体地来研究这部作品。内容包括作曲家的音乐生涯和音乐作品,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形态、曲式结构等,以及具体的在演奏技巧上的心得体会与方法要点叁大部分。旨在笔者关于这部作品的一些研究和论述,能为未来演奏和研究此部作品的演奏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本文的提纲,便于读者能够整体把握本文内容:第一章,笔者对作曲家卡萨多的音乐生涯及其音乐作品的创作种类和概况进行梳理。第二章,笔者对此部作品进行作品分析,包括作品时代背景及形态分析。第叁章,笔者研读了一些有关演奏技巧的论文,结合自己的练习及演奏心得后,在演奏中再次检验理论。旨在将理论融入实践,进一步对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取得一些把控,并给演奏作品的后者提出演奏参考及建议。(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7-04-23)

于晴晴[9](2016)在《布里顿《无伴奏第一(大提琴)中提琴组曲》(Op.72)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由着名中提琴家今井信子改编自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Edward Benjamin Britten,1913—1976)的晚期大提琴作品《无伴奏第一大提琴组曲》(Op.72)——布里顿《无伴奏第一中提琴组曲》(Op.72)为研究对象,试图浅析该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法,从而准确地掌握本作品的音乐风格,全情演绎。论文共分为导言、结论和四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对作曲家、改编作曲家与作品的创作概述,了解了布里顿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基本音乐情绪;第二章通过曲式和调性的分析,从科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深一层次的把握;第叁章关于作品演奏技法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演奏相结合,有助于对音乐的展现;第四章通过对作曲家音乐风格的阐述来探究作品的创作意义。全文分别对作品的作曲家及其创作手法、作品内容、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技巧方面进行了简要描述;并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布里顿音乐风格,对个大的音乐学习有了进一层提升,为中提琴作品的演绎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6-03-01)

万翔[10](2016)在《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六组曲前奏曲《阿拉曼德舞曲》演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巴洛克时期德国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被后人称为"音乐之父"。他的音乐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的主要作品之一,组曲结构严谨,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逻辑性,高度理性但又平易近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尤其第六组曲被公认为所有组曲中最难演奏的一组,是众多知名大提琴演奏家必备的保留曲目。(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期刊2016年02期)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部作品具有时代性,可研究性,所以被无数乐器移植改编,那肯定少不了我们同是中低音家族乐器的大管了,大管与大提琴都是c调乐器,并都是使用低音谱表,所以可直接使用大提琴原谱来演奏,但是弦乐与管乐的演奏方式截然不同,但要想达到像弦乐那样的流动性和自由性,必须要深入了解巴洛克的演奏风格,并结合大管乐器的特点来表现巴洛克时期的风格特点。但笔者发现国内对大管在巴洛克时期作品和巴洛克时期风格特点的演奏研究资料甚是匮乏,更不用说是巴赫的作品,所以笔者想从叁个方面分析《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首。一浅析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发展方向,二解析组曲的结构,叁进行乐曲的演奏分析。那分析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是笔者在日常练习演奏的过程中找出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论文参考文献

[1].蔡奕程.巴赫第叁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的演奏诠释[J].当代音乐.2019

[2].刘越.以大管版本为例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首演奏分析[D].武汉音乐学院.2019

[3].徐琛.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弓、指法探究[D].山西大学.2018

[4].曹佳玉.试析在低音提琴上改编演奏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D].西安音乐学院.2018

[5].韩思琦.布里顿《大提琴无伴奏第叁组曲》演奏技术运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8

[6].隋敏.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品分析与演绎研究——以第叁组曲为例[J].艺术品鉴.2018

[7].陈思.赏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C大调第叁组曲演奏版本[J].北方音乐.2017

[8].罗芮.传统气质与民族风格的交融[D].武汉音乐学院.2017

[9].于晴晴.布里顿《无伴奏第一(大提琴)中提琴组曲》(Op.72)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法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6

[10].万翔.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六组曲前奏曲《阿拉曼德舞曲》演奏研究[J].音乐天地.2016

标签:;  ;  ;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论文-蔡奕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