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组曲论文-张靖雯

小调组曲论文-张靖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调组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虎威,《巴蜀之画》,和声

小调组曲论文文献综述

张靖雯[1](2019)在《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和声技法分析——以《空谷回声》和《抒情小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涌现出来了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巴蜀之画》作为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它独有的魅力,深受大众的喜欢,本文通过对黄虎威先生的《巴蜀之画》中的第二首《空谷回声》和第叁首《抒情小曲》为切入点,结合旋律、分析和声和曲式结构等,使我们更了解黄虎威先生创作特点及其和声应用。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简介;第二部分《空谷回声》和《抒情小调》的创作技法简析;第叁部分《空谷回声》和《抒情小调》的和声分析;第四部分结束语。(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33期)

时佳[2](2019)在《巴赫《c小调第二德国组曲》演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是忠诚的路德教徒,他的音乐贡献对宗教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帕蒂塔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笔者自己的理解对帕蒂塔第二首作品,进行简要的作品演奏分析,进而更深刻地探讨巴赫的音乐内涵。(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4期)

王婧[3](2018)在《巴赫《g小调第叁英国组曲》装饰音研究及演奏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被后人称为“西方音乐之父“,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代表了巴洛克音乐艺术的至高成就,对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钢琴是巴赫创作的重要领域,而他创作的组曲把古钢琴的体裁推向了顶峰。《g小调第叁英国组曲》音乐结构精致,意境丰富,而组曲里出现的形式多样的装饰音更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风格。装饰音是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钢琴演奏中,装饰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在音乐作品里的运用让音乐充满着“华丽“风格,研究装饰音的正确弹法,和正确的训练方式及演奏好装饰音是表现钢琴作品的基本条件,应该是每个钢琴学者应该重视的问题。研究装饰音,应该了解巴洛克时期装饰音的发展概况,由于巴赫时期并没有标记如何演奏,只有装饰音记号,如何演奏好标记的装饰音,是研究和演奏巴赫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时期的作曲家的审美差异,对巴赫装饰音的演奏存在一些争论,这些不同的争论对钢琴学者的装饰音演奏带来困惑。本文通过对《g小调第叁英国组曲》中出现的装饰音和巴洛克时期装饰音的发展、对曲谱中装饰音的几种常见的标记形式和演奏方法进行研究、对巴洛克时期键盘风格和乐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及个人在演奏中对于触键、踏板和声部层次等方面进行简要说明,希望能给钢琴学者能更好的理解、把握巴赫的创作特点、音乐内涵和古组曲的演奏风格提供一点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戴一鸣[4](2018)在《巴赫古组曲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是音乐史上一位不朽的伟人,他代表巴洛克的鼎盛时代。他的思路和想法是西方音乐作品的创作源泉。通过对巴赫个人以及他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巴赫以及巴洛克时期的主要特征。古组曲作为组曲的表现形式之一,由巴赫本人规范了其标准,至此,后人皆按照其标准进行组曲的创作和编排。到了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也借鉴了其创作模式。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古组曲在音乐史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英国组曲》是18世纪钢琴史上伟大的创作作品之一,共有六号。与当时同类的键盘作品《法国组曲》相比,在规模、数量、结构、表现力、情感等方面都更为宏大,给人更加辉煌、典雅的印象。巴赫《g小调第叁英国组曲》(bwv808)主要由六首基本舞曲组成: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基格。所有的乐思建立在G的小叁和弦上,六首舞曲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原位和弦进行变化,使得作品变得尤为的优美动人,耐人寻味,其中加沃特舞曲中的第二加沃特最为后人所知。论文希望通过对巴赫《g小调第叁英国组曲》作品进行分析,从风格特征和演奏技巧、乐谱版本与演奏家演奏版本等方面进行比较,结合自身的弹奏感悟进行阐述,为今后的演奏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作为参考,也使大家对巴赫的复调音乐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31)

赵旌伊[5](2016)在《浅谈巴洛克与浪漫主义时期管风琴音乐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洛克与浪漫主义时期的管风琴音乐在艺术审美、演奏风格,创作形式上有着极大的不同,本文将以巴洛克和浪漫主义时期两位着名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与伯尔曼的作品为例,深入对比两个时代的同与异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于奏法方面的影响。布克斯特胡德出生在巴洛克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派的领袖,他同德国其他的着名作曲家,如泰勒曼,巴赫,亨德尔等音乐家为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古典主义音乐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伯尔曼出生在后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也多诞生于世纪之交,是一个创作了诸多体裁的多产作曲家,包括赞美诗、艺术歌曲、钢琴曲、交响乐、管风琴及乐队以及一些室内乐作品。他深受圣—桑的影响。他的管风琴作品呈现出非凡的音响。本论文中的《哥特组曲》是法国交响乐派乃至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管风琴音乐中的代表组品。(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6-05-01)

方迪[6](2015)在《倾听c小调的“弦”外之音——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五号之萨拉班德舞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8世纪开始,欧洲音乐逐渐放弃追求调的不同性格,转而注重"大小音阶各调的音程组织与和弦组织的同一性",为适应器乐反复转调的需要,音乐家逐渐认识到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故,是否可以认为:在巴赫生活和创作的时期,其对调的选择还是受调本身影响的成分居多,其作品总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蕴含了一个基调,c小调的调性色彩在其作品中更为浓厚,对其作品的听感及思索皆掩映在c小调的弦外之音中。本文选取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五号之萨拉班德舞曲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作曲家生平及创作背景、乐谱分析、笔者的听感叁个方面,捉摸c小调之于巴赫的意涵。在对待乐谱时,尝试以单音为起点,追踪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通过描摹旋律音程的性质面貌,平等参透其与乐曲的关系,哪怕管中窥豹,但求特殊理解。(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5年04期)

周凌霄[7](2015)在《音乐想象在调性色彩与意义建构中的综合作用研究——以巴赫《法国组曲》NO.2(c小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巴赫《法国组曲》NO.2(c小调)为例,主要针对音乐想象在调性色彩与意义构建过程中的综合作用进行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在确认经验性想象对调性综合作用的前提下,有没有一种对调性的先验性音乐想象存在?当想象中介在调性色彩与意义建构中果然成为超结构性存在的时候,这样一种先验性想象本体是否可以就此确证?在假设先验性音乐想象对调性的综合作用存在的基础上,在作为审美对象的结构性音响已经自足的情况下,经验性音乐想象对于调性色彩与意义的构建来说是否还有价值存在?最后得出结论:调性是在音响自身规范与历史风格选择的基础上,在音乐想象的综合作用下建立起来的乐音关系系统。(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5年04期)

赵阳[8](2015)在《键盘上的舞蹈》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作为古典音乐大师、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已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他对当时的音乐风格影响巨大。巴赫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堂度过,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他宗教体裁的作品很多。通过研究巴赫,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他和他的作品,以及整个巴洛克时代的风格特点。巴赫出生在17世纪,在1722~1731年间,他创作了叁套组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也叫《德国组曲》)每套组曲中各有六首,叁套作品中,《帕蒂塔》被认为是最成熟的。在那时、古钢琴的构造还没有今天完善,巴赫的性格以及其宗教性的作品充满神秘,所以许多人依然对他的作品感到不那么“接地气”,甚至有些许茫然。这就造成了每个人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巴赫的叁套组曲,一些同仁也把它叫做世俗性套曲,巴赫通过这叁部作品也让世人看到了他作品中世俗性、和贴近大众的人文思想。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老师的《巴赫》一书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深入浅出的描述了巴赫的特点,钱老师认为,巴赫作为基督徒,接受了早期的启蒙思想的,及时在宗教环境的影响下,他的古钢琴作品也显示出了内在的人文思想的光辉。古组曲在巴赫的时代也已流行很久,但人们首先记住的却是巴赫,可以见得,是巴赫,这位“神一样的宗教人物”把古组曲的创作推向巅峰。本文对组曲的创作历史和发展、巴赫的生平及其键盘组曲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帕蒂塔》第六首的创作背景和结构特征进行一一分析,力求表达清楚该作品的风格特征、重点强调了技术层面的要求和演奏方面的创新。对于各位同仁和对巴赫作品感兴趣的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针对巴赫的键盘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还是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应用价值规划。通过对巴赫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对身心起到净化作用,还提高了自身听觉,提高了对复调的理解,对叁套组曲的学习提供了一份可信赖的参考。巴赫一声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肖邦和勃拉姆斯等大师都深受他的影响。希望本文通过对这叁首古组曲的分析,能够填补在巴赫键盘组曲研究上的不足,从而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我们要通过分析和学习《帕蒂塔》第六首作品通,不断的填补对巴赫了解的缺失,这样才能更好的演奏巴赫、享受巴赫,并从中获取力量。(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陈芳[9](2014)在《小提琴和弦运弓技巧——以《巴赫无伴奏组曲G小调第一奏鸣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小提琴作品中的多音和弦最能体现作品的巴洛克风格,而这种风格主要通过运弓技巧表达,只有在演奏者技巧纯熟,并深刻理解作品后,才能接近和还原作品风格。本文以《巴赫无伴奏组曲g小调第一奏鸣曲》为研究对象,从运弓的方法、和弦的运弓、作品风格与运弓等叁方面分析运弓技巧在演奏中的运用。(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刘海婴[10](2014)在《巴赫《a小调无伴奏长笛组曲》(BWV1013)作品及演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德国音乐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巴赫是最早把“十二平均律”体系应用于创作实践中的先驱者之一,还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人,同时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a小调无伴奏长笛组曲》(BWV1013)是一首完成于1722~1723年的长笛独奏组曲。这首乐曲由四个乐章构成(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舞曲、布列舞曲),此首作品是巴赫作品目录中唯一一首无伴奏的长笛组曲,演奏难度极大,常用于国内外重要的专业长笛比赛第一轮必选曲目。因此,对于专业演奏者、爱好者、学习者,以及专业研究者来说,对该作品的研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文通过对巴赫音乐演奏特点、曲式框架、作品创作风格、音乐语言及演奏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目的是为了让古典音乐演奏者,对巴赫的该长笛作品音乐内涵及音乐风格特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也深层次地把握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整体音乐风格与特点,也可以使得读者了解巴赫创作经典组曲的价值,并希冀对古典音乐(巴赫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能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小调组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是忠诚的路德教徒,他的音乐贡献对宗教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帕蒂塔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笔者自己的理解对帕蒂塔第二首作品,进行简要的作品演奏分析,进而更深刻地探讨巴赫的音乐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调组曲论文参考文献

[1].张靖雯.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和声技法分析——以《空谷回声》和《抒情小调》为例[J].艺术品鉴.2019

[2].时佳.巴赫《c小调第二德国组曲》演奏分析[J].戏剧之家.2019

[3].王婧.巴赫《g小调第叁英国组曲》装饰音研究及演奏诠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8

[4].戴一鸣.巴赫古组曲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赵旌伊.浅谈巴洛克与浪漫主义时期管风琴音乐的对比[D].中央音乐学院.2016

[6].方迪.倾听c小调的“弦”外之音——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五号之萨拉班德舞曲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

[7].周凌霄.音乐想象在调性色彩与意义建构中的综合作用研究——以巴赫《法国组曲》NO.2(c小调)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

[8].赵阳.键盘上的舞蹈[D].辽宁师范大学.2015

[9].陈芳.小提琴和弦运弓技巧——以《巴赫无伴奏组曲G小调第一奏鸣曲》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4

[10].刘海婴.巴赫《a小调无伴奏长笛组曲》(BWV1013)作品及演奏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小调组曲论文-张靖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