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论文-刘兴强,李超,赵永捷

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论文-刘兴强,李超,赵永捷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人先天性巨结肠,肠梗阻,诊断,外科手术

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论文文献综述

刘兴强,李超,赵永捷[1](2017)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合并急性肠梗阻5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 allied disease,HAD)又被称为赫什朋相关疾病,以便秘、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以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病理特征的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不同,其病理特征为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在数量与质量异常。多数患者幼儿即有慢性便秘症状,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加重,可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入院。我院自2013年6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黄小钟,杨军,苏宝山,靳耀锋[2](2015)在《甲苯胺蓝染色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性巨结肠(hischsprun’s disease,HD)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之一,发病率为1/5000,男性稍高于女性,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1]。HD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HE、ACHE、NADPH和LDH染色,本实验通过甲苯胺蓝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传统的冷冻切片HE染色,对先天性巨结肠进行快速诊断的研究来探讨HD术中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严振辉,洪居陆,柳学国,李晓群[3](2015)在《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与先天性巨结肠的钡灌肠表现对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照分析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AD)与先天性巨结肠(HD)的钡灌肠(BE)表现,以提高对HAD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HAD(HAD组为研究组)的BE表现,并与22例HD(HD组为对照组)的BE表现进行对照,分析两组间痉挛段、移行段出现概率、扩张段与移行段/痉挛段之间肠壁夹角、24h后钡剂残留位置及概率的差异。结果:HAD组与HD组间移行段出现概率、扩张段与移行段/痉挛段之间肠壁夹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0);而痉挛段出现概率、24h后钡剂残留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0,P=0.185)。结论:HAD与HD的BE表现类似;移行段较少出现、扩张段与移行段/痉挛段之间肠壁夹角较大,可能有助于HAD诊断。(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5年02期)

徐永辉,马爱玲[4](2014)在《先天性巨结肠及类缘病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rung’s disease,HD)及类缘病(hirschsprungs disease allied disorder,HAD)的病理学形态及其免疫组化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对90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病变肠段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观察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及神经纤维发育情况。结果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类缘病与正常结肠的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病理学形态及其免疫组化特征比较有显着差异。结论先天性巨结肠与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需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及神经纤维发育情况诊断,区别这两个病有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4年15期)

孙家琛,梁光熙,官一平,江时建,朱代华[5](2014)在《改良Duhamel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Duhamel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及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s allied disorder,HA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Ⅰ期接受改良Duhamel术(D组,n=16)或低位直肠前切除术(L组,n=13)治疗的29例成人HD及H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术中死亡病例。D组在术前生活质量评分[(2.2±0.7)分;(15.1±1.0)分]、手术时间(160±21)min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与L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术中出血量(54.4±23.7)ml少于L组(t=2.394,P=0.028),术后住院时间(12.6±4.1)d短于L组(t=2.381,P=0.02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4.4±1.4;17.9±1.2)分高于L组(t=2.090,P=0.046;t=2.224,P=0.035)。有严重并发症未解决或接受再次手术的6例病例视为手术失败,其中D组2例,L组4例。结论:改良Duhamel术治疗HD及HAD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刘扬[6](2013)在《先天性巨结肠症及其类缘病的腹腔镜诊疗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 HD)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以肠道末端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而先天性巨结肠类源性疾病(Hirschsprung’s allied disorders, HAD)则显示肠管远端神经节细胞减少或变性。HD和HA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经典的叁联检查—包括影像学、肛管直肠测压和术中组织活检。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常用手术方法主要有Swenson、Duhamel和Soave等叁种术式。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一期腹腔镜辅助Soave直肠内拖出术已成为HD根治的最常用术式,近几年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的兴起使HD根治术更加微创。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近叁年来接受腹腔镜诊疗的HD和HAD临床资料,随访术后效果,比较钡灌肠和肛管直肠测压诊断准确性、不同术式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针对不同病变类型HD和HAD病儿的个性化腹腔镜诊疗策略。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90例HD和HAD病儿经历各种腹腔镜辅助结肠切除的根治性手术,男63例,女27例;年龄1个月~14岁。所有病儿均经钡灌肠及24小时钡剂残留影像学、肛管直肠测压检查和病理组织学确定诊断。将具有可比性的病例资料进行如下统计分析:①比较钡灌肠造影及24小时钡剂残留X线检查、肛管直肠测压和腹腔镜检查对HD和HAD的诊断符合率;②对比经自然腔道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肛管直肠测压指标、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情况;③比较次全结肠切除Duhamel术式和Soave术式的效果。结果:1单纯钡灌肠对HD和HAD的诊断率68.9%(62/90),结合24小时后钡剂残留检查诊断率可达82.2%(74/90),有明显差别(P=0.037);肛管直肠测压诊断率83.3%(75/90),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近(P=0.844);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诊断率明显提高至95.6%(86/90),P=0.013,与各自单独检查对比P=0.004和0.008,腹腔镜探查诊断率98.9%(89/90),与术前联合检查诊断率相近,P=0.16;HAD病儿中影像学检查诊断率81.8%(9/11),肛管直肠测压诊断率36.4%(4/11),较影像学检查低,P=0.027,腹腔镜探查诊断率90.9%(10/11),较影像学检查诊断率无明显提高(P=0.531)。2在相同结肠切除范围下将5岁以下具有可比性的腹腔镜辅助Soave术式60例进行分析,其中经自然腔道腹腔镜辅助直肠乙状结肠切除27例和次全结肠切除9例,常规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切除17例和次全结肠切除7例。对比组间年龄、性别、体重和切除肠管长度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经自然腔道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切除组手术时间110.87±9.11min,术中出血15.93±7.47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44±0.75d;常规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切除组手术时间135.86±6.32min,术中出血20.0±9.01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4±0.6d;经自然腔道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手术时间较常规腹腔镜明显缩短(P=0.019)。经自然腔道腹腔镜辅助次全结肠切除组手术时间182.78±44.52min,术中出血28.89±9.61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56±0.88d;常规腹腔镜次全结肠切除组手术时间200.00±38.73min,术中出血45.71±32.07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29±0.49d;在次全结肠切除术中两组的手术时间无差异(P=0.845)。在相同结肠切除范围下两种手术入路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排便功能评分、肛管直肠测压指标均无差异。3在次全结肠切除术中,Duhamel和Soave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1/8)和17.4%(4/23),统计无差别,P=0.740。Duhamel术后1月、3月、半年和一年的排便频次(次/日)为7.75±0.50、5.50±0.58、3.50±0.58和1.50±0.58,排便功能评分为3.50±2.08、4.50±1.73、5.50±0.58和6.00±0.00,术后3月排便功能评优率75%(6/8)至术后半年可达100%(5/5);Soave术后1月、3月、半年和一年的排便频次(次/日)为11.00±2.02、7.57±1.33、4.76±0.70和2.71±0.46,排便功能评分为3.38±1.36、4.52±0.90、5.05±0.67和5.76±0.44,术后3月排便功能评优率为56.5%(13/23),半年达78.3%(18/23),术后一年可达到100%(20/20)。对比两种术式术后肛管静息压变化无差异(P=0.643);Duhamel组术后肛管高压区长度较Soave组短(P=0.046),直肠静息压下降更显着(P=0.045)。两组术后半年和一年RAIR恢复率对比无差异,P值分别为0.651和0.122。结论:1钡灌肠结合24小时钡剂残留X线检查对HD和HAD的诊断率较单纯钡灌肠检查诊断率高;影像学和肛管直肠测压联合检查可有效提高术前诊断率;钡灌肠结合24小时钡剂残留X线检查对HAD更具诊断价值,优于肛管直肠测压检查。2经自然腔道腹腔镜辅助HD和HAD结肠切除术可以完全达到常规腹腔镜手术的诊疗效果,同样安全可靠,可进一步减少腹壁创伤,美容效果更佳。3次全结肠切除手术采用改良Duhamel术式较Soave术式在排便频次、排便功能及肛管直肠测压指标恢复更好,可有效减轻术后腹泻症状。4根据设备条件及手术者的经验,结合HD和HAD的病变类型和年龄,可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①对5岁以下常见型可选择单纯经肛门的腹腔镜辅助手术,对长段型可在经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联合经肛门拖出次全结肠切除术,微创、无可见瘢痕及美观;②对长段型结肠造口术后Ⅱ期可在原造口腹腔镜辅助Duhamel手术,手术创伤小并可获得更好的排便功能恢复;③对年长儿童采取常规腹腔镜操作游离宽大结直肠更方便。总之,在HD和HAD的诊疗过程中,应根据病儿的病变个体差异和医生的技能选择熟练的诊疗技术开展个性化诊疗策略,以最小的创伤和痛苦最彻底的根治本病,从而达到最佳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3-03-01)

杨军,刘妮,康安静,陈晓黎,靳耀锋[7](2012)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的临床病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巨结肠症(HD)及其类缘病(HAD)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按照HD和HAD病理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217例临床诊断为巨结肠患者的病理切片。进行病理学诊断。结果 217例临床诊断为巨结肠的病例中,典型HD仅占41.47%(90/217),男女比例为8∶1;HAD占58.53%(127/217),男女比例为2.85∶1。结论按照HD和HAD病理学诊断标准,临床上表现为巨结肠的患儿中58.53%的病例为HAD,HAD与HD患儿男女比例明显不同,提示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陈玉雷,韩志刚[8](2012)在《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16例影像表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巨结肠类缘病患者的钡剂灌肠X线表现。结果 16例中9例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有痉挛狭窄,4例结肠张力高,呈"腊肠样",不扩张或稍扩张,2例呈"跳跃型"狭窄段与扩张段相间,1例为全结肠型细小,24h复查14例结肠内大量钡剂残留。结论当临床怀疑有先天性巨结肠而行钡剂灌肠检查时,在出现以下X线征象时应警惕有巨结肠类缘病:(1)痉挛段较长,有较多切迹,痉挛段与扩张段之间没有移行段;(2)结肠张力高,形态僵直如"腊肠样";(3)"跳跃型";(4)"全结肠型"细小狭窄。(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12年07期)

樊长河[9](2011)在《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与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对开封市儿童医院外一科收治的27例巨结肠类缘病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7例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根治术前全部行钡灌肠X线检查,共有9例可见典型狭窄、扩张段;行直肠肛管测压有11例出现直肠肛管抑制反射;乙酰胆碱酯酶测定9例阳性;术后均通过病理明确诊断,3例术后仍腹胀、便秘,二次手术将回肠末端拖下与直肠吻合而治愈,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巨结肠类缘病的术前诊断困难,临床症状酷似先天性巨结肠症状,部分患儿可保守治疗而治愈,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有效的治疗措施,手术效果较佳。(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1年11期)

张勤俭[10](2011)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AD)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2009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HD)肠患儿182例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HE染色切片。其中HAD 38例,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结果 3例死于多次手术后肠功能异常、感染;2例术后需回流洗肠协助排便;2例失访;其余患儿排便情况满意。结论术前疑似HAD的患儿应尽量明确诊断,以便选择合适的术式,避免因多次手术导致患儿预后不良;HD根治术后不满意者,应及时复习HE切片,以免误诊。(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1年08期)

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天性巨结肠(hischsprun’s disease,HD)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之一,发病率为1/5000,男性稍高于女性,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1]。HD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HE、ACHE、NADPH和LDH染色,本实验通过甲苯胺蓝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传统的冷冻切片HE染色,对先天性巨结肠进行快速诊断的研究来探讨HD术中诊断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兴强,李超,赵永捷.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合并急性肠梗阻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7

[2].黄小钟,杨军,苏宝山,靳耀锋.甲苯胺蓝染色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诊断中的应用[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

[3].严振辉,洪居陆,柳学国,李晓群.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与先天性巨结肠的钡灌肠表现对照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5

[4].徐永辉,马爱玲.先天性巨结肠及类缘病临床病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4

[5].孙家琛,梁光熙,官一平,江时建,朱代华.改良Duhamel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

[6].刘扬.先天性巨结肠症及其类缘病的腹腔镜诊疗策略[D].河北医科大学.2013

[7].杨军,刘妮,康安静,陈晓黎,靳耀锋.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的临床病理学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

[8].陈玉雷,韩志刚.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16例影像表现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

[9].樊长河.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医学.2011

[10].张勤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

标签:;  ;  ;  ;  

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论文-刘兴强,李超,赵永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