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体会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体会

一、先心病并发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武[1](2021)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因细菌、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导致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产生炎症的疾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本课题回顾性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单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情况。方法:本文收集自2010年3月至2020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各科收治IE的患者260例,男性患者189例,女性患者71例。其中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106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5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2人,包括:二叶式主动脉瓣24例,室间隔缺损(VSD)15例,卵圆孔未闭(PFO)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缺合并卵圆孔未闭1例,无顶冠状动脉窦1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1例,法洛四联症1例。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15例。运用SPSS 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 SD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进行两组之间的差异性比较。结果:经单纯药物治疗后痊愈顺利出院者86例,自动出院者5例,住院期间死亡8例,出现并发症者7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顺利出院者145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出现并发症者6例。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和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心功能改善。本研究血液细菌培养阳性100例,阳性率38.4%。具体如下:草绿色链球菌4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6例,布氏杆菌6例,肺炎克雷伯杆菌4例,溶血链球菌4例,假丝酵母菌4例,粪肠球菌4例,戈登链球菌4例,口腔链球菌3例,类干酪乳杆菌2例,支原体2例,MRSA1例。本研究共有233例提示有瓣膜病变,包括:累及二尖瓣103例,累及主动脉瓣95例,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20例,累及三尖瓣6例,累及肺动脉瓣6例,累及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2例,累及主动脉瓣和三尖瓣1例。药物治疗组中发生侵袭现象的共50例,手术治疗组发生侵袭现象的共46例。在发生瓣膜侵袭现象的病人中,药物治疗组入院时心功能分别为:心功能Ⅱ级2人,心功能Ⅲ级14人,心功能Ⅳ级34人;出院时心功能分别为:心功能Ⅱ级23人,心功能Ⅲ级4人,心功能Ⅳ级者10人,死亡或放弃治疗13人。在发生瓣膜侵袭现象的病人中,手术治疗组入院时心功能分别为:心功能Ⅲ级者20人,心功能Ⅳ级者26人;出院时心功能分别为:心功能Ⅱ级者30人,心功能Ⅲ级者9人,心功能Ⅳ级者4人,死亡或放弃治疗者3人。结论:1.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单纯内科药物治疗IE,住院死亡率低。对于瓣膜存在侵袭现象的患者,手术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好,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随访。2.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但具体何时手术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IE可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对先心病患者来说,应尽早手术纠正畸形,预防IE的发生。3.右心系统很少出现侵袭现象,可能与心腔压力、致病菌种类和瓣环周围血供等原因有关。4.IE多好发于男性,最常累及主动脉瓣及二尖瓣。5.现阶段IE的主要致病菌仍为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潘文成,王学锋,王伟,肖颖彬,王咏[2](2021)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3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术期治疗、手术方法。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2.4%,家属放弃救治2例,余患者顺利出院。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心衰(16.9%)、Ⅲ度/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4%)。随访3个月至5年,4例残余分流,其中2例自愈,6例人工瓣膜流速增快,无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无患者需再次手术干预治疗。结论早期发现及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多学科团队合作,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案,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霍雯雯[3](2020)在《儿童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中期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用于更低体重、更小年龄患儿且免受X光照射等优点,在临床开展日益增多,但对于封堵器永久植入体内以及是否由此带来的并发症的担忧仍然存在,本文对我中心共187名患儿进行为期平均3.18±1.37年随访,并对结局进行分析。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共221名在我中心行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截止随访至2018年8月,平均随访时间3.18±1.37年,34名失访,187名完成随访,完成随访的187名患儿年龄4月8岁(1.727±1.47岁),体重3.634.4kg(10.5±4.36kg),女性83例(44%),男性104例(56%),所有随访均在我中心心脏中心门诊或当地具备心脏外科专科医院门诊就诊,复查内容为经胸心脏彩超了解瓣膜返流、封堵器位置、残余漏情况,心电图了解心律、心率情况。结果187例完成随访患儿中,共181例(96.8%)封堵成功,6例(3.2%)封堵失败。181例封堵成功患儿中,围术期内无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输血、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在随访期间无死亡、严重瓣膜返流、封堵器脱落、栓塞、溶血发生;6例封堵失败患儿中,术中立即中转开胸行传统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3例为大于2mm的残余漏,1例为术中导丝无法通过室间隔缺损,1例因封堵器释放后术中TEE提示主动脉瓣重度返流,1例封堵后主动脉瓣及冠状静脉窦变形;181例封堵成功的患儿中,4例在术后1个月因术后并发症行封堵器取出并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1例为1.5mm残余漏,家长强烈要求行修补术,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分别为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其余177例封堵成功患儿中,8例新发传导异常,2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6例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以上6例患儿中的2例在术后第3个月随访时恢复正常,其余4例患儿在随访期间未发现更严重的传导阻滞以及进一步治疗或起搏器植入。181例患儿术后第3日行经胸心脏彩超(TTE)提示左心房(LA)、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较术前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81例封堵成功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主动脉瓣返流,发生三尖瓣返流加重30例(16.6%),均于术后3个月内发现,2例为局限性返流,28例为轻度返流,未予以干预,随访期间无进一步加重。对于封堵成功原因、术后三尖瓣返流和心律失常的影响分析,性别、年龄、体重、室间隔缺损类型及大小、有无合并主动脉瓣脱垂、手术时期等各组变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项安全、可选择的替代治疗方式,早中期随访结局提示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但对于是否因早中期结局良好而扩大适应症、以及远期并发症种类及严重性问题,仍需持续关注。

刘西平[4](2019)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CHD合并IE患者临床特点、基础先心种类、病原学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等,更新对本病的认识,对降低死亡率及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06年6月-2018年6月先天性心脏病合并IE的临床表现、基础先心种类、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效果,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纳入的48例患儿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8:1;年龄中位数为5岁5月。其中大于3岁患儿29例,小于3岁患儿19例。本研究患儿有38例有发热,中高热为主,24例体温大于39.0℃。其他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咳嗽(33例)、气促(22例)、乏力(11例)、呼吸困难(3例)、心悸(2例)。最常见的体征为心脏杂音(33例,68.8%),其次为肝脏增大(31例,64.6%),脾脏肿大(11例,22.9%),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功能不全(18例,38.8%)、镜下血尿或蛋白尿(10例,20.8%)、栓塞事件(10例,20.8%)。48例患儿中基础先天性心脏病占比最大的是VSD(10例,20.8%),其次是VSD合并ASD(8例,16.7%)。超声心电图阳性40例(83.3%),赘生物大小范围为0.8mm-36.6mm,平均大小为(10.6±5.5)mm,19例患儿赘生物>10mm。血培养阳性18例(37.5%),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5例,27.8%)。本研究患儿单纯抗感染治疗22人,余26例在体外循环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随访期内复发8例,失访4例,存活35例,死亡9例,死因主要为严重心力衰竭、肺栓塞及严重感染。对本研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不全、栓塞、手术治疗及C反应蛋白>100mg/L与死亡的发生相关(P<0.05),心功能不全是CHD合并IE患儿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总结纳入的48例CHD合并IE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示VSD为CHD合并IE最常见的基础先心病种类,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心功能不全、栓塞、手术治疗及C反应蛋白>100mg/L;其中心功能不全为独立危险因素。CHD合并IE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结合早期外科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积极分析IE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及耐药性以尽快创造手术条件,根据死亡危险因素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对CHD合并IE患儿的诊治有重要的意义。

于芙民[5](2019)在《感染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近几年,国内外各心脏中心通过对临床上IE的回顾性研究,依据IE流行病学的改变、在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不断更新指南。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对比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IE患者临床特征,以期获得本地区IE病原菌等变化情况,为提高IE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HIS电子病历系统检索及病案室检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2018年诊断为感染心内膜炎的n=634例患者数据,采用改良的DUKE标准作为确定诊断依据。分析手术比率、住院费用、临床转归等参数的逐年变化规律,探讨发病原因、合并症、致病菌谱等参数的变化趋势。计数资料利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计算,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础特点:6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男性418例(65.9%),女性216例(34.1%),男女比例1.9:1。平均年龄(47.7±16.2)岁,高发年龄段为50-60岁。2.基础病因:有先心病基础的患者共173例(27.3%),有心脏手术史的患者共74例(11.7%)。先心病占比逐年下降,有心脏手术史的患者有增加趋势。3.感染部位:感染单个部位的患者总计513例(80.9%),主要是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联合多处感染共121例(19.1%),主要是左心系统下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赘生物。4.血培养:血培养阳性率较往年呈上升趋势。最常见的主要致病菌是链球菌,其次是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中主要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在感染菌群中占比明显下降。致病菌种类逐年增多,分布呈现多样化趋势。5.并发症:心衰、肾衰及栓塞事件逐年增多。6.治疗:手术比率逐年上升,抗生素使用中,抗生素总量、高级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呈增长趋势。治愈率逐年上升,死亡率逐年上升,手术较未手术治愈率显着提高,死亡率也显着降低。结论:本研究发现IE患者量正在逐年增多,常合并多瓣膜感染,且由于致病菌谱多样化的变化趋势使得治疗更加困难,并发症风险更高,因此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早期诊断并辅以有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仍是治疗基础,及时的外科手术也会提高IE治愈率。

左梦颖[6](2016)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变迁趋势》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易感因素、2-DE检查、病原菌、血培养阳性率、抗生素使用、手术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特点分析,以探讨儿童IE的病原学、治疗的变迁趋势及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9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住院的165例IE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患儿住院7次,1例患儿住院2次,均因IE再感染入院,故实为158例患者。【结果】发热仍是儿童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98.8%)。158例IE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占151例(95.6%),无基础心脏疾病3例(1.90%),血液系统疾病3例(1.90%)。IE合并基础先心病中,以VSD、PDA、TOF、先天性心脏瓣膜病为多见。151例先天性心脏病中,瓣膜病变(18.4%)、心导管检查史(16.5%)及先心术后残余分流(13.9%)、残余梗阻(10.1%)、瓣膜或人工材料植入(12.0%)等是IE发病的重要易感因素。二维多普勒超声(2-DE)发现心内赘生物占80.6%,以术中发现赘生物为金标准,2-DE发现赘生物的敏感性为87.4%,特异性为62.5%。IE的赘生物位置与基础先心病有关,VSD赘生物多见位于三尖瓣处(56.4%),TOF赘生物多见位于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处(57.1%),PDA的赘生物多见位于动脉导管对应的肺动脉及肺动脉瓣处(77.8%),二尖瓣病变的赘生物全部位于二尖瓣处(100%),主动脉病变的赘生物多位于主动脉瓣处(90.9%)。66.7%IE出现并发症,分别为急性心功能不全(25.5%)、肺栓塞(9.1%),脑栓塞(6.1%)。儿童IE的病原菌检出率为74.8%。血培养阳性率为69.8%,2008年后,血培养阳性率已显着提高至78.8%(P<0.0001)。心内赘生物PCR阳性检出率95.2%,且结果与血培养的符合率也较高(91.7%)。革兰氏阳性球菌仍是IE的主要致病菌(89.0%),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链球菌(46.6%),其次是葡萄球菌(40.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7%,且葡萄球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氏阳性菌株。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100%),对苯唑青霉素耐药率高(76.3%),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不高(10.7%),且对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好。15.2%IE(25例)出现药物副作用,主要药物副作用表现为皮疹、粒细胞缺乏、肾功能不全等,其中21例(84.0%)为万古霉素相关的药物副作用。IE的治愈率61.8%,治疗有效率76.3%,院内死亡率9.7%。手术联合抗生素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组,且死亡率低于单纯抗生素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应用两种及以上的抗生素组痊愈率优于单一抗生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经手术清除赘生物是IE住院死亡的保护因素,脑栓塞、心功能不全、严重脓毒血症是影响IE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孤立性瓣膜病变、先心病合并心导管检查史及先心术后残余分流、残余梗阻、瓣膜植入等是IE发病的重要易感因素。儿童IE的血培养阳性率为68.5%,2008年后,血培养阳性率77.9%。赘生物PCR阳性率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革兰氏阳性球菌仍是儿童IE的主要致病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分别为46.6%和40.6%,但葡萄球菌比例呈上升趋势。儿童IE的治愈率61.8%,治疗有效率76.3%,院内死亡率9.7%,经手术清除赘生物是IE住院死亡的保护因素。脑栓塞、心功能不全、严重脓毒血症是IE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

宋治远,姚青[7](2013)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常见疾病临床处理》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者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的特殊性,使其易并发肺部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等疾病。这些疾病的并存,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且对治疗效果与预后评估等也可产生明显影响。文章就先心病合并其肺部感染、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先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及先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等常见疾病的处理策略、原则及手术治疗时机把握等临床医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李明学,刘志明[8](2012)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的治疗及转归。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胸心外科病房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患儿24例,所有病例均彻底清除感染灶,纠治先心病及瓣膜病变对其治疗方法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痊愈21例,死亡3例。其中4例<6个月婴幼儿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反复迁延不愈,反复出现心力衰竭,在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条件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矫正心脏畸形,痊愈出院。其他20例患儿经积极抗感染及控制心力衰竭治疗后,心内膜炎得到控制,心力衰竭缓解而择期手术,其中17例痊愈,3例因并发低心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降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先心病并发IE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超声心电图在诊断上有重要作用;常规血培养有假阴性结果;对先心病合并发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

小凯提·吾布力卡斯木[9](2010)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膜炎外科治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2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9月至2009年4月共2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19/26,73.0%),女性7例(7/26, 26.9%),年龄7~44岁,平均年龄(23.12±4.53)岁,心内膜炎病史10天至2个月,平均(24.24±4.16)天。其中诊断为室间隔缺损5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13例;法洛氏四联征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卵圆孔未闭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全组病例术前均给予联合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用强心、利尿剂治疗改善心功能,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及体外循环下接受手术治疗。结果:住院期间死亡1例,早期死亡率3.8%。死亡原因:术后纵隔及切口感染所致感染性休克。术后早期并发症: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切口感染,肺水肿及脑出血各1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均痊愈出院。25例患者术后抗感染,强心,利尿,对症治疗,体温及血象降至正常,心功能恢复后出院,术后随访2~24个月无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病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抗感染的同时积极手术,正确把握手术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邱宗利[10](2009)在《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21例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21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8年9月共2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21例经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及心衰均控制,体温正常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24个月无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病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抗感染的同时积极手术,正确把握手术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二、先心病并发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心病并发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纳入和排除标准
    分组
    临床资料
    手术方面
    统计方法
结果
    基本情况
    药物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情况
    手术治疗组情况
    血液细菌培养情况
    左、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侵袭情况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闳及答辩情况表

(2)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一般资料
    1.2 治疗及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儿童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中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IE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CHD合并IE的临床特征
    2.2 CHD合并IE的治疗
    2.3 CHD合并IE的预后
    2.4 CHD合并IE患儿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CHD合并IE临床特征
    3.2 CHD合并IE治疗
    3.3 CHD合并IE预后
    3.4 CHD合并IE患儿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感染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患者临床资料
    2.2 统计方法
    2.3 相关定义
3 结果
    3.1 基础特点
    3.2 临床特点
    3.3 治疗转归
4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感染心内膜炎随时代变迁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变迁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缩略语
绪论
第一章 儿童IE的临床特点
    1.1 引言
    1.2 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诊断标准
        1.2.2.1 临床指标
        1.2.2.2 病理学指标
        1.2.2.3 诊断和排除标准
        1.2.3 方法
        1.2.4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诊断依据
        1.3.3 前驱感染情况
        1.3.4 临床表现
        1.3.5 实验室检查
        1.3.6 基础疾病和易感因素
        1.3.6.1 基础疾病
        1.3.6.2 易感因素
        1.3.7 2-DE检查
        1.3.7.1 心内赘生物的检出
        1.3.7.2 TTE与手术检出赘生物的一致性
        1.3.7.3 心内并发症
        1.3.8 心内赘生物
        1.3.8.1 心内赘生物的累及部位
        1.3.8.2 心内赘生物累及部位与基础先心病的关系
        1.3.9 并发症
        1.3.9.1 不同的并发症类型
        1.3.9.2 栓塞与赘生物大小关系的分析
    1.4 讨论
        1.4.1 儿童IE的发病情况
        1.4.2 儿童IE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1.4.3 儿童IE合并的基础疾病
        1.4.4 儿童IE的易感因素
        1.4.5 TTE检查儿童IE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1.4.6 儿童IE赘生物与基础疾病的关系
        1.4.7 儿童IE并发症的特点
        1.4.8 儿童IE栓塞与赘生物大小的分析
    1.5 结论
第二章 儿童IE的病原学及治疗变迁
    2.1 引言
    2.2 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同第一章内容)
        2.2.2 诊断标准(同第一章内容)
        2.2.3 研究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病原学检查
        2.3.1.1 病原体检出率
        2.3.1.2 血培养
        2.3.1.3 赘生物培养
        2.3.1.4 心内赘生物PCR检查
        2.3.1.5 符合两次及以上相同细菌血培养阳性情况
        2.3.2 血培养阳性病原菌谱
        2.3.3 病原菌变迁
        2.3.3.1 革兰阴性菌有升高趋势
        2.3.3.2 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的变迁趋势
        2.3.4 病原菌耐药情况分析
        2.3.5 先心病患者手术前后起病的病原菌分析
        2.3.6 栓塞患者的病原菌分析
        2.3.7 抗生素治疗的变迁
        2.3.7.1 利奈唑胺
        2.3.7.2 万古霉素及氨基糖苷类
        2.3.7.3 药物副作用
        2.3.8 手术治疗
        2.3.8.1 手术方式
        2.3.8.2 手术时机的选择
        2.3.8.3 手术后抗感染疗程
    2.4 讨论
        2.4.1 儿童IE的病原菌检查
        2.4.2 儿童IE病原菌的分布及变迁
        2.4.3 儿童IE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2.4.4 儿童IE患者合并先心病及栓塞并发症与病原菌的关系
        2.4.5 儿童IE抗生素使用
        2.4.6 儿童IE患者抗生素治疗的药物副作用
        2.4.7 儿童IE患者的手术治疗
    2.5 结论
第三章 儿童IE的预后分析
    3.1 引言
    3.2 对象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同第一章内容)
        3.2.2 诊断标准(同第一章内容)
        3.2.3 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儿童IE预后的总体情况
        3.3.2 手术状态与预后关系
        3.3.3 赘生物大小与预后的关系
        3.3.4 血管栓塞与预后的关系
        3.3.5 手术联合抗生素治疗与单纯抗生素治疗的预后比较
        3.3.6 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治疗的预后比较
        3.3.7 敏感抗生素治疗及经验抗生素治疗的预后比较
        3.3.8 儿童IE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3.3.9 死亡病例分析
    3.4 讨论
        3.4.1 儿童IE患者的预后
        3.4.2 儿童IE患者先心病纠治术与预后关系
        3.4.3 手术治疗降低儿童IE的死亡风险
        3.4.4 儿童IE患者栓塞与预后的关系
        3.4.5 儿童IE患者抗生素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3.4.6 儿童IE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3.5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7)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常见疾病临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
    1.1 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原则
    1.2 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时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时机
2 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2.1 抗生素治疗
    2.2 外科手术治疗
    2.3 介入治疗术
3 先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3.1 病因治疗
    3.2 吸氧
    3.3 正性肌力药的应用
    3.4 降低肺动脉压药物
    3.5 利尿剂
    3.6 利钠肽药物
4 先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
    4.1 造影前充分评估对比剂肾病风险
    4.2 预防性水化治疗
    4.3 对比剂的选择
5 先心病合并心律失常
    5.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5.2 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5.3 频发室早或阵发性室速
    5.4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8)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辅助检查
    1.3 手术治疗
    1.4 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并心力衰竭临床特点
3 讨论

(9)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膜炎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4 诊断标准
    2. 术前准备
    3.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先心病并发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研究[D]. 刘彦武. 山东大学, 2021(12)
  • [2]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J]. 潘文成,王学锋,王伟,肖颖彬,王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21(02)
  • [3]儿童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中期随访研究[D]. 霍雯雯.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分析[D]. 刘西平.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5]感染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变化趋势分析[D]. 于芙民.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6]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变迁趋势[D]. 左梦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常见疾病临床处理[J]. 宋治远,姚青.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04)
  • [8]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J]. 李明学,刘志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7)
  • [9]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膜炎外科治疗体会[D]. 小凯提·吾布力卡斯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10]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21例的外科治疗[J]. 邱宗利.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01)

标签:;  ;  ;  ;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