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乙酸甘油酯论文-王康,柳均,肖少红,黄龙,陈慧

叁乙酸甘油酯论文-王康,柳均,肖少红,黄龙,陈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叁乙酸甘油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热不燃烧卷烟,气溶胶成分,气相色谱(GC),热导检测器(TCD)

叁乙酸甘油酯论文文献综述

王康,柳均,肖少红,黄龙,陈慧[1](2019)在《GC-TCD法同时检测加热不燃烧卷烟气溶胶水分,及烟碱、丙叁醇、1,2-丙二醇、叁乙酸甘油酯和薄荷醇的释放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同时检测加热不燃烧卷烟气溶胶中的水分、烟碱、丙叁醇、1,2-丙二醇、叁乙酸甘油酯和薄荷醇,以1,3-丁二醇和正丁醇为内标,建立了气相色谱-热导检测器(GC-TCD)分析方法。采用含两种内标的异丙醇溶液对捕集了加热不燃烧卷烟总粒相物的剑桥滤片振荡萃取40 min,然后进行GC-TCD定量分析,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了4个加热不燃烧卷烟样品的气溶胶成分。结果表明:①该方法能够同时测定加热不燃烧卷烟气溶胶萃取液中低浓度的烟碱、丙叁醇、1,2-丙二醇、叁乙酸甘油酯、薄荷醇和高浓度的水分;②水分、烟碱、丙叁醇、1,2-丙二醇、叁乙酸甘油酯和薄荷醇的定量限分别为0.630、0.031、0.059、0.035、0.046和0.048 mg/支,加标回收率在95.1%~109.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77%~4.28%之间。该方法适用于加热不燃烧卷烟气溶胶主要成分的同时定量检测。(本文来源于《烟草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童俊,曾卓,严庆国,王芃,王浩[2](2019)在《叁乙酸甘油酯含量及不同辊速比对滤棒物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滤棒生产加工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通过采用人工设定机台叁乙酸甘油酯施加量设置值和改变滤棒成型机辊速比进行梯度试验,分析探讨叁乙酸甘油酯施加量设置值和滤棒成型机辊速比与滤棒物理指标的相关性,得到合适范围的叁乙酸甘油酯施加量设置值和辊速比,为实现滤棒过程质量精准控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许蔼飞,章平泉,范忠,黄世杰,陈志燕[3](2018)在《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薄荷型卷烟滤嘴中的薄荷醇、叁乙酸甘油酯和烟碱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HP-Innowax毛细管色谱柱,以无水乙醇为萃取溶剂,采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薄荷型卷烟滤嘴中的薄荷醇、叁乙酸甘油酯和烟碱含量.结果表明:薄荷醇、叁乙酸甘油酯和烟碱分别在质量浓度0. 30~4. 80 g·L-1,0. 30~4. 80 g·L-1和0. 01~0. 16 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分别为14. 4μg·支-1,29. 8μg·支-1和9. 6μg·支-1,3种目标物的加标回收率在97. 1%~103. 1%之间,使用该方法对7个薄荷型卷烟滤嘴样品进行测定,3种目标物的相对标准偏差均<3. 0%,爆珠薄荷型卷烟滤嘴中薄荷醇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薄荷型卷烟滤嘴,而烟碱和叁乙酸甘油酯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本文来源于《轻工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周永芳,陈平,蒋平平,刘涛,高魏[4](2018)在《烟用叁乙酸甘油酯生产技术进展和标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介绍了叁乙酸甘油酯的概况、用途;传统间歇法生产工艺、DCS控制连续化生产工艺;产品的工业应用领域范围,优质叁乙酸甘油酯的质量特点和生产方法及国家行业标准YC144-2017标准修订与内容的解读。指出了产品的今后的发展方向及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塑料助剂》期刊2018年05期)

李进[5](2018)在《叁乙酸甘油酯合成的反应精馏中试实验与过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乙酸甘油酯,又名叁醋精,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香烟、香料、香水、药品和食品等行业具有广泛的用途。鉴于叁乙酸甘油酯传统生产工艺采用先反应再分离的生产方式,存在着反应时间过长、反应转化率和收率较低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反应精馏在可逆反应生产体系中的巨大优势,开发反应精馏过程耦合新工艺用于叁乙酸甘油酯的生产。本文以甘油和醋酸为原料,进行反应精馏技术生产叁乙酸甘油酯的可行性研究,并通过Aspen流程模拟获得反应精馏过程的最优化设计和操作参数。首先,在间歇反应釜中,进行非均相催化剂NKC-9催化下的甘油和乙酸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在研究条件范围内,甘油和乙酸的最佳酯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95℃,初始酸醇摩尔比为9:1,甘油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9%,高取代的二乙酸甘油酯和叁乙酸甘油酯的混合收率可达到88%。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树脂NKC-9在甘油和乙酸酯化反应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实验得到的动力学数据将用于反应精馏过程模拟研究。其次,为了验证通过反应精馏技术生产叁乙酸甘油酯的可行性,在自行设计的反应精馏塔中,以NKC-9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选用本课题组前期开发的渗流催化填料塔内件(SCPI)进行了一系列的中试实验。实验中甘油的转化率很容易到达100%,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塔釜中叁乙酸甘油酯的质量纯度最高可达到81.45%,这些实验结果都说明了反应精馏技术可以应用于叁乙酸甘油酯的生产。然后,通过对中试反应精馏实验得到的塔釜粗产品的组分理化性质分析,对叁乙酸甘油酯的精馏提纯过程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调节填料高度和回流比,最终得到的产品中叁乙酸甘油酯纯度可达到93.83%。最后,基于研究得到的动力学数据和可靠的热力学方法建立起该连续反应精馏过程严格的数学模型;在对比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验证该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利用灵敏度分析工具对该工艺流程进行单因素灵敏度分析,系统的研究了重要的操作和设计参数对塔釜叁乙酸甘油酯纯度和再沸器负荷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将乙酸的进料位置应置于反应段的底部,酸醇进料摩尔比的范围在3~4.5,塔顶压力设定为35 kPa,反应段的理论版数设定为50块,回流比控制在4~6之间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叁乙酸甘油酯纯度和较少的能量消耗。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叁乙酸甘油酯反应精馏过程最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广鹏[6](2018)在《烟用叁乙酸甘油酯测定的不确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烟用叁乙酸甘油酯的不确定度进行了测定,分析和评定,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计算了影响测量的各个不确定度分量,掌握影响各个测定环节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叁乙酸甘油酯检测结果的精准度提供一个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盛培秀,朱鲜艳[7](2016)在《不同贮存环境下叁乙酸甘油酯成分变化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摸索贮存环境对叁乙酸甘油酯成分变化的影响,模拟了叁种不同的相对湿度和叁个不同的温度贮存环境,对叁乙酸甘油酯分别进行28天的贮存试验,并对其酸度及酯含量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①不同贮存环境下,叁乙酸甘油酯酸度与贮存温度呈显着相关,与相对湿度不显着相关。在贮存温度为45℃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酸度以二次曲线的方式迅速增加;在贮存温度为5℃和30℃时,酸度无明显变化。②不同贮存环境下叁乙酸甘油酯酯含量均值和极值的变化皆不明显,均值极差达0.062%,极值极差为0.17%,且这些变化与贮存环境变化的关联强度系数仅为36.3%,关联强度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工业主题》期刊2016-12-01)

王明辉,周成喜[8](2016)在《叁乙酸甘油酯含量对含有醋酸纤维素纸质滤棒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含有醋酸纤维素的纤维纸(CAP纸)为载体,施加不同含量的叁乙酸甘油酯进行改性,探索其对含有醋酸纤维素纤维纸滤棒(CAPF滤棒)硬度和卷烟烟气中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干含量为5.60%的叁乙酸甘油酯进行改性后获得的CAPF滤棒,其硬度能达到明显提高,从85.7%上升到89.9%;改性后的CAPF滤棒接装的卷烟,降苯酚的幅度最高能达到25.52%,对降低邻甲酚、间-对甲酚含量也有一定的效果;改性CAPF滤棒的卷烟感官评吸在刺激性方面有所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工业主题》期刊2016-12-01)

杨楠,王希媛,翁云宣,靳玉娟,张敏[9](2016)在《叁乙酸甘油酯对PLA/PBAT共混体系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转矩流变仪将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和叁乙酸甘油酯(GTA)熔融共混,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万能材料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混物的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微观形态结构进行测试和表征。实验发现,加入GTA后共混物的两相玻璃化转变温度呈相互靠近趋势,冷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都降低。当GTA加入量为3份时,共混物中分散相粒径减小,PLA/PBAT/GTA(80/20/3)组分的断裂伸长率得到明显提升,增加了2.6倍,由未加入GTA时的17.7%增长到64.1%。(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余洋[10](2016)在《烟用叁乙酸甘油酯纯化工艺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乙酸甘油酯又名叁醋酸甘油酯(GTA),简称叁甘酯,是一种无色无嗅、透明粘稠的油状液体,是制备许多精细化工产品的中间体。目前叁乙酸甘油酯主要被用作香烟过滤嘴的增塑剂,同时还可以作为蔬菜水果的杀菌消毒剂、香料的固定剂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从甘油与冰醋酸的酯化合成产物中分离提纯得到高纯度的目标成分—叁乙酸甘油酯,对实际的生产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由烟草公司提供的含有大量烟用叁乙酸甘油酯的1#样品和2#样品,进行了分离纯化工艺改进方面的科学实验研究。其中1#样品中叁乙酸甘油酯的含量为75.91%,2#样品中叁乙酸甘油酯的含量为98.03%。为了使1#样品和2#样品中烟用叁乙酸甘油酯的纯度均达到99.50%以上,我们通过先后尝试溶剂萃取法、柱状层析法、减压蒸馏法、乙酰化酯化法等各种分离提纯方法,最终筛选确立了一条由减压蒸馏法与乙酰化酯化法共同组成的最佳分离纯化工艺:首先对1#样品进行减压蒸馏处理,然后分别向2#样品和减压蒸馏处理过的1#样品中滴加相应摩尔比例的乙酰氯进行乙酰化酯化反应,接着用清水对反应产物的过滤液进行分液除杂,最后将分液所得的下层油状液体再次进行减压蒸馏处理,直至主体馏分叁乙酸甘油酯无色无味、澄清透明为止。据此可以将1#样品的分离纯化工艺简化为减压蒸馏—乙酰化酯化—减压蒸馏,2#样品的分离纯化工艺简化为乙酰化酯化—减压蒸馏。然后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来优化烟用叁乙酸甘油酯的分离纯化工艺条件,其中对纯度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分液用水量,其次是乙酰化反应时间,最后是物料投放量。在烟用叁乙酸甘油酯的分离纯化工艺条件得到优化的基础上,分别依照1#样品和2#样品各自的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了最终的提纯处理。检测结果显示1#样品的纯度已达到99.89%,2#样品的纯度已达到99.86%,且二者的水分、酸度、相对密度、折光率等性质的测试结果均达到我国烟草行业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叁乙酸甘油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滤棒生产加工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通过采用人工设定机台叁乙酸甘油酯施加量设置值和改变滤棒成型机辊速比进行梯度试验,分析探讨叁乙酸甘油酯施加量设置值和滤棒成型机辊速比与滤棒物理指标的相关性,得到合适范围的叁乙酸甘油酯施加量设置值和辊速比,为实现滤棒过程质量精准控制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乙酸甘油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康,柳均,肖少红,黄龙,陈慧.GC-TCD法同时检测加热不燃烧卷烟气溶胶水分,及烟碱、丙叁醇、1,2-丙二醇、叁乙酸甘油酯和薄荷醇的释放量[J].烟草科技.2019

[2].童俊,曾卓,严庆国,王芃,王浩.叁乙酸甘油酯含量及不同辊速比对滤棒物理指标的影响[J].轻工科技.2019

[3].许蔼飞,章平泉,范忠,黄世杰,陈志燕.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薄荷型卷烟滤嘴中的薄荷醇、叁乙酸甘油酯和烟碱含量[J].轻工学报.2018

[4].周永芳,陈平,蒋平平,刘涛,高魏.烟用叁乙酸甘油酯生产技术进展和标准解读[J].塑料助剂.2018

[5].李进.叁乙酸甘油酯合成的反应精馏中试实验与过程优化[D].天津大学.2018

[6].张广鹏.烟用叁乙酸甘油酯测定的不确定度[J].农业与技术.2018

[7].盛培秀,朱鲜艳.不同贮存环境下叁乙酸甘油酯成分变化的实证研究[C].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工业主题.2016

[8].王明辉,周成喜.叁乙酸甘油酯含量对含有醋酸纤维素纸质滤棒性能的影响研究[C].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工业主题.2016

[9].杨楠,王希媛,翁云宣,靳玉娟,张敏.叁乙酸甘油酯对PLA/PBAT共混体系性能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2016

[10].余洋.烟用叁乙酸甘油酯纯化工艺的改进[D].云南大学.2016

标签:;  ;  ;  ;  

叁乙酸甘油酯论文-王康,柳均,肖少红,黄龙,陈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