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道真菌论文-杨群芳,李庆,蒋春先,王海建

虫道真菌论文-杨群芳,李庆,蒋春先,王海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虫道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mbrosiella,hartigii,虫道真菌,生物学特性

虫道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杨群芳,李庆,蒋春先,王海建[1](2014)在《哈氏虫道真菌(Ambrosiella hartigii)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哈氏虫道真菌(Ambrosiella hartigii)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哈氏虫道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均以PDA为最佳培养基,菌丝生长以甘露醇为碳源、KNO3为氮源最佳,产孢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最佳。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0℃和20~30℃,最适温均为25℃,最适pH为6。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黑暗条件。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为46℃10min,适宜pH为5.0~6.0。分生孢子在水中不萌发。(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4年06期)

王天龙[2](2012)在《绣球花上食菌小蠹及其主要虫道真菌的种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蠹虫体小,形态特征复杂,其鉴定非常困难。2009年笔者发现了4种为害绣球花(Largeleaf hydrangea)的食菌小蠹,其中1种为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remanus (Blandford)],其余3种尚不能确定其种类。我国对小蠹虫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食菌小蠹,目前仅杨群芳(2009)、张光全(2008)、韩菊兰(2009)和王慧(2010)对为害葡萄树的光滑足距小蠹及其虫道真菌有过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而对其它少数几种食菌小蠹的研究仅停留在生活史习性的初步观察。本文对绣球花上3种食菌小蠹的形态特征和消化道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分离和鉴定了4种食菌小蠹的主要虫道真菌,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利用体视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绣球花上3种食菌小蠹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其种类分别为短翅材小蠹(Xylosandrus brevis)、两色材小蠹(Xylosandrus discolor)和小滑材小蠹(Xylosandrus compactus)。短翅材小蠹雌成虫的关键识别特征为:(1)体长2.30-2.86mm;(2)前胸背板与鞘翅均为深黄褐色;(3)侧面观鞘翅前2/3平直,后1/3急剧下降形成一截面;(4)鞘翅截面沟中与沟间茸毛倒伏或贴伏在翅面上,在沟间部倒伏的茸毛丛中竖立一列狭长的鳞片。两色材小蠹雌成虫的关键识别特征为:(1)体长1.86~2.10mm:(2)前胸背板黄褐色,鞘翅在后翅映衬下呈黑褐色;(3)侧面观鞘翅前2/3平直,后1/3急剧下降形成一截面;(4)鞘翅截面沟中与沟间部茸毛到伏或贴伏在翅面上,在沟间部倒伏的茸毛丛中有一列较粗较长的茸毛。小滑材小蠹的关键识别特征为:(1)体长2.0-2.3mm;(2)鞘翅前半部光滑无毛(3)鞘翅斜面沟间部仅有个别刻点突起成粒。2.对3种食菌小蠹雌成虫消化道的解剖结构研究表明,3种足距小蠹雌成虫消化道均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组成。前胃均为由8个骨化的前胃板组成的灯笼状结构。6根马氏管均分成2组,1组4根,另一组2根,与后肠肠壁形成隐肾系统。胃盲囊均着生在中肠近后端。但是,短翅材小蠹仅1对锤状胃盲囊,两色材小蠹仅1对棒状胃盲囊。小滑材小蠹与光滑足距小蠹后面1对胃芒囊均呈囊状,但前者前面1对为棒状,而后者前面1对为细管状。因此,胃盲囊可以作为分类特征区分2对小蠢。此外,4种不同小蠹前肠、中肠和后肠长度均为其消化道总长度的33%、21%和45%左右。3.从贮菌器中分离了4种食菌小蠹的主要虫道真菌,经形态和培养特征鉴定表明,短翅材小蠹和光滑足距小蠹主要虫道真菌均为Ambrosiella hartigii,小滑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为Ambrosiella xylebori,两色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待定。4.对短翅材小蠹、光滑足距小蠹和小滑材小蠹3种食菌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18S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短翅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和18SrRNA与GenBank中A. hartigii28S rRNA和18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3%和99.3%;光滑足距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和18SrRNA与GenBank中A. hartigi28S rRNA和18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1%和99.7%,而小滑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和18SrRNA与A. xylebori28SrRNA和18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7.9%和97.3%。因此,3种小蠹虫的主要虫道真菌均属Ambrosiella。对短翅材小蠹、光滑足距小蠹、两色材小蠹和小滑材小蠹4种食菌小蠹rDNA-ITS序列的测定与分析进一步表明,短翅材小蠹和光滑足距小蠹主要虫道真菌为同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杨群芳,王慧,李庆[3](2011)在《3种虫道真菌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836年,Schmidberger首次发现蛀木质部小蠹是以坑道壁上排列的栅栏状物为食,由于弄不明白这些栅栏状物为何物,便将它们称为"ambrosia",意为"神的食物"(Fisher et al.,1953;1954;Schmidberger,1836)。1844年,Hartig明确了被北方材小蠹(Xyleborus dispar)幼虫取食的栅栏状物是丛梗孢属(Monilia)的一种真菌(Batra,1967)。此后,"ambrosia fungi",即"虫道真菌",便被广泛用于对生长在坑道中、为蠹虫所取食的真菌之称,而将在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杨群芳[4](2009)在《光滑足距小蠹及其虫道真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是近几年来成都地区葡萄树上新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以雌成虫在木质部中钻蛀坑道,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该小蠹体小,生活隐蔽,研究和防治十分困难。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和进一步揭示虫菌共生关系,本文对该小蠹种类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虫道真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如下:1光滑足距小蠹的鉴定采用体视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葡萄树材小蠹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小蠹有4个关键的形态特征:1)体长:雌成虫2.0~2.3 mm,雄成虫1.0~1.3 mm:2)鞘翅前半部光亮,后半部具细长毛;3)雌成虫鞘翅后半部细长毛起自沟间部,雄成虫鞘翅不分沟中和沟间部;4)贮菌器为前-中胸背板型。这些特征表明,为害葡萄树的材小蠹为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此外,扫描电镜下发现:1)成虫前胸前缘的刻点毛均从基部分成两叉,但雌成虫呈锯齿状,雄成虫呈栉齿状;2)鞘翅不具细长毛的刻点中有细短毛。首次研究了光滑足距小蠹消化道的解剖结构。该小蠹成虫前胃板由板状部和片状部组成,板状部短而简单,片状部甚长,由斜面、咀嚼刷和关闭刚毛组成。这种结构可能与其食菌习性有关。1对细管状和1对囊状的胃盲囊,着生在中肠近后端。消化道具1对细管状和1对囊状的胃盲囊是该小蠹成虫的又一识别特征。2光滑足距小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饲养,明确了葡萄树光滑足距小蠹的生物学特性。该小蠹1年发生3~4代,具有局部世代现象,以雌成虫在主干基部的坑道中群集越冬。全年雌成虫有2个飞行活动高峰,其中越冬代雌成虫的飞行活动为最高峰。坑道系统包括1个侵入道、1个育幼室和3~5个分支坑道。在半人工饲料和葡萄木段中繁殖时雌雄性比分别为10.7:1和10.3:1。取食Acremonium kiliense时,幼虫有3龄。通过虫道真菌Acremonium kiliense和Ambrosiella hartigii饲养雌成虫和幼虫,首次测定了光滑足距小蠹各虫态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明确了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16~31℃范围内,各虫态均能完成发育。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11、10.08和11.34℃,有效积温分别为62.65、189.02和86.20日·度,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53℃。室内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起飞的影响。雌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25℃时,雌成虫在完全黑暗条件下不起飞。光照和温度两个因素中,温度是雌成虫起飞的先决条件,起飞的临界温度为21℃,只有当环境温度达到21℃,在光照条件下雌成虫才开始起飞。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主要分布在葡萄树0~60 cm高度的主干上,在葡萄地和葡萄树树体上均呈聚集分布,且都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结果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以聚集攻击的策略为害葡萄树。3光滑足距小蠹虫道真菌种类组成及其变化从坑道和贮菌器中共分离出4种真菌,经形态和培养特征鉴定,它们分别是:Ambrosiell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 spp.)。用核糖体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对A.hartigii和A.kiliense进行了鉴定。形态鉴定为A.hartigii的菌株28S rRNA基因与基因库中A.hartigii和A.xylebori序列均有98%的同源性,18S rRNA基因与基因库中A.harigii和A.xylebori序列均有99%的同源性。形态鉴定为A.kiliense的菌株18S rRNA基因与基因库中A.kiliense序列有94%的同源性。结果表明,核糖体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不能区分A.hartigii和A.xylebori。采用分离实验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表明,光滑足距小蠹贮菌器和葡萄树坑道内真菌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类随着蠹虫的发育阶段而有所变化。A.hartigii是光滑足距小蠹扩散、蛀孔、越冬和体壁新硬化的雌成虫贮菌器内唯一分离出的真菌,而刚羽化的雌成虫贮菌器中没有分离出任何真菌种类,体壁新硬化的雌成虫贮菌器中真菌的分离频率最低。坑道内共分离出4种真菌:A.hartigii、A.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spp.),从卵期到蛹期的坑道中,A.hartigii分离频率较高,达40~60%,而在成虫期坑道中,A.kiliense和Fusarium sp.1的分离频率较高,分别都为34.6%。扫描电镜观察表明,A.hartigii为卵期到蛹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而镰刀菌(Fusarium spp.)则是成虫期坑道中的优势种。4 Ambrosiella hartigii和Acremonium kiliense的生物学特性A.hartigii菌丝生长和产孢均以PDA为培养基最好,菌丝生长以甘露醇为碳源、KNO_3为氮源最好,产孢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0℃和20~30℃,最适温均为25℃,最适pH为6。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黑暗条件。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为46℃10min,适宜pH为5.0~6.0。分生孢子在水中不萌发。A.kiliense菌丝生长以CMA、PDA和ME最快,产孢以YEME最好。菌丝生长以乳糖和甘露醇为碳源,蛋白胨、牛肉膏和甘氨酸为氮源最好,产孢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pH为5.5,最适温为23~25℃。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pH为5.0~6.0,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为46℃10 min。通过对峙培养研究了A.hartigii、A.kiliense和Fusarium sp.的相互关系。A.hartigii菌丝生长最快,且对A.kiliense和Fusarium sp.菌落扩展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非挥发性代谢物对Fusarium sp.和A.kiliense气生菌丝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A.hartigii生长和产孢特点及其对Fusarium sp.和A.kiliense气生菌丝的抑制作用是其在坑道中占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5 Ambrosiell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Fusarium sp.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研究了A.hartigii,A.kiliense和Fusarium sp.3种虫道真菌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幼虫取食3种虫道真菌均能完成发育,取食A.hartigii发育最快,存活率高,而取食Fusarium sp.发育最慢,存活率最低。雌成虫取食3种虫道真菌均能繁殖后代,以取食A.hartigii最好。初步探讨了A.hartigii、Fusarium sp.和A.kiliense 3种虫道真菌的营养价值。培养3 d、5 d和10 d后,均以A.hartigii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最高,以A.kiliense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最高。虫道真菌营养价值和蠹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6-22)

杨群芳,叶华智,张敏[5](2008)在《光滑足距小蠹虫道真菌的组成和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同时采用分离和电镜扫描技术研究了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不同发育阶段坑道和贮菌器内真菌种类的组成和变化。Ambrosiella hartigii是光滑足距小蠹扩散、蛀孔、越冬和体壁新硬化的成虫贮菌器内唯一分离到的真菌,而刚羽化的雌成虫贮菌器中没有分离到任何真菌种类,体壁新硬化的成虫贮菌器中真菌的分离频率最低。坑道内共分离到4种真菌:A.hartigii,Acremonium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 spp.。从卵期到蛹期的坑道中,A.hartigii总是能被分离到,占分离物总数的百分率较高,达40 %~60 %;而在成虫期坑道中,A.kiliense和Fusarium sp.1被分离率较高,都为34.6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A.hartigii为卵期到蛹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而镰刀菌Fusarium spp.则是成虫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这些结果均表明,Ambrosiell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spp.是光滑足距小蠹的虫道真菌,而且这些真菌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类是随着蠹虫的发育阶段而变化的。真菌种类的组成和变化可能与幼虫和成虫的营养需求以及虫道真菌的生长特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虫道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蠹虫体小,形态特征复杂,其鉴定非常困难。2009年笔者发现了4种为害绣球花(Largeleaf hydrangea)的食菌小蠹,其中1种为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remanus (Blandford)],其余3种尚不能确定其种类。我国对小蠹虫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食菌小蠹,目前仅杨群芳(2009)、张光全(2008)、韩菊兰(2009)和王慧(2010)对为害葡萄树的光滑足距小蠹及其虫道真菌有过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而对其它少数几种食菌小蠹的研究仅停留在生活史习性的初步观察。本文对绣球花上3种食菌小蠹的形态特征和消化道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分离和鉴定了4种食菌小蠹的主要虫道真菌,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利用体视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绣球花上3种食菌小蠹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其种类分别为短翅材小蠹(Xylosandrus brevis)、两色材小蠹(Xylosandrus discolor)和小滑材小蠹(Xylosandrus compactus)。短翅材小蠹雌成虫的关键识别特征为:(1)体长2.30-2.86mm;(2)前胸背板与鞘翅均为深黄褐色;(3)侧面观鞘翅前2/3平直,后1/3急剧下降形成一截面;(4)鞘翅截面沟中与沟间茸毛倒伏或贴伏在翅面上,在沟间部倒伏的茸毛丛中竖立一列狭长的鳞片。两色材小蠹雌成虫的关键识别特征为:(1)体长1.86~2.10mm:(2)前胸背板黄褐色,鞘翅在后翅映衬下呈黑褐色;(3)侧面观鞘翅前2/3平直,后1/3急剧下降形成一截面;(4)鞘翅截面沟中与沟间部茸毛到伏或贴伏在翅面上,在沟间部倒伏的茸毛丛中有一列较粗较长的茸毛。小滑材小蠹的关键识别特征为:(1)体长2.0-2.3mm;(2)鞘翅前半部光滑无毛(3)鞘翅斜面沟间部仅有个别刻点突起成粒。2.对3种食菌小蠹雌成虫消化道的解剖结构研究表明,3种足距小蠹雌成虫消化道均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组成。前胃均为由8个骨化的前胃板组成的灯笼状结构。6根马氏管均分成2组,1组4根,另一组2根,与后肠肠壁形成隐肾系统。胃盲囊均着生在中肠近后端。但是,短翅材小蠹仅1对锤状胃盲囊,两色材小蠹仅1对棒状胃盲囊。小滑材小蠹与光滑足距小蠹后面1对胃芒囊均呈囊状,但前者前面1对为棒状,而后者前面1对为细管状。因此,胃盲囊可以作为分类特征区分2对小蠢。此外,4种不同小蠹前肠、中肠和后肠长度均为其消化道总长度的33%、21%和45%左右。3.从贮菌器中分离了4种食菌小蠹的主要虫道真菌,经形态和培养特征鉴定表明,短翅材小蠹和光滑足距小蠹主要虫道真菌均为Ambrosiella hartigii,小滑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为Ambrosiella xylebori,两色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待定。4.对短翅材小蠹、光滑足距小蠹和小滑材小蠹3种食菌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18S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短翅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和18SrRNA与GenBank中A. hartigii28S rRNA和18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3%和99.3%;光滑足距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和18SrRNA与GenBank中A. hartigi28S rRNA和18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1%和99.7%,而小滑材小蠹主要虫道真菌28SrRNA和18SrRNA与A. xylebori28SrRNA和18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7.9%和97.3%。因此,3种小蠹虫的主要虫道真菌均属Ambrosiella。对短翅材小蠹、光滑足距小蠹、两色材小蠹和小滑材小蠹4种食菌小蠹rDNA-ITS序列的测定与分析进一步表明,短翅材小蠹和光滑足距小蠹主要虫道真菌为同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虫道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杨群芳,李庆,蒋春先,王海建.哈氏虫道真菌(Ambrosiellahartigii)生物学特性研究[J].植物保护.2014

[2].王天龙.绣球花上食菌小蠹及其主要虫道真菌的种类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2

[3].杨群芳,王慧,李庆.3种虫道真菌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

[4].杨群芳.光滑足距小蠹及其虫道真菌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5].杨群芳,叶华智,张敏.光滑足距小蠹虫道真菌的组成和变化(英文)[J].昆虫学报.2008

标签:;  ;  ;  ;  

虫道真菌论文-杨群芳,李庆,蒋春先,王海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