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杨花粉植株论文-程贵兰,蔡智军

小黑杨花粉植株论文-程贵兰,蔡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黑杨花粉植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卡那霉素,小黑杨花粉植株,叶片分化,试管苗

小黑杨花粉植株论文文献综述

程贵兰,蔡智军[1](2010)在《卡那霉素对小黑杨花粉植株叶片分化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卡那霉素对小黑杨花粉植株叶片分化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确立了由农杆菌介导的的小黑杨花粉植株遗传转化研究中转化体的筛选浓度,其中叶片转化筛选阶段卡那霉素的浓度为:20 mg.L-1~40mg.L-1;抗性芽生根培养阶段卡那霉素的浓度为20 mg.L-1。(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程贵兰,蔡智军,姜静,刘桂丰[2](2009)在《农杆菌介导小黑杨花粉植株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小黑杨花粉植株转化效果各种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小黑杨花粉植株高效稳定的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花粉植株叶片外植体在分化培养基中预培养2 d,用OD600值为0.1的工程菌液侵染3~5min,黑暗条件下共培养2~3 d,采用适宜的脱菌方法有利于提高遗传转化率,而用在培养基中加入CaCl2则不利于遗传转化;叶片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后,经过抗性芽的诱导、叶片的再分化和根的再生,3个月后即可获得抗性苗;抗性植株经PCR和Southern斑点杂交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转入小黑杨花粉植株的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9期)

倪瑞涓[3](2009)在《小黑杨花粉植株叶绿体蛋白质组的鉴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并且是人类最主要的可持续利用资源。为有效地经营现有的森林中的林木资源,需要对林木光合作用等机理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林木作为木本植物,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其主要功能都是由其内在的蛋白质完成。因此,开展林木叶绿体蛋白质组学研究是研究林木光合作用的基础,蛋白质组学为该项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实验以小黑杨花粉植株的幼嫩叶片为材料,采用Percoll差速离心的方法对叶绿体进行提取,采用经典的TCA-丙酮沉淀法对其叶绿体蛋白进行提取,然后采用shotgun技术和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叶绿体蛋白质组进行鉴定,最终鉴定出113个叶绿体蛋白。其中,有35个蛋白质已命名,其余78个蛋白质未知。未知蛋白质经http://www.expasy.org和http://www.arabidopsis.org/Blast/index.isp.两个网站进行比对和查找,找出该蛋白质在其他数据库中所对应的相应蛋白质。利用预测工具ChloroP确定有28个(25%)蛋白质是由叶绿体直接编码,其余85个(75%)蛋白质均为核基因编码,并对核基因编码定位在叶绿体中蛋白的转运肽cTP进行预测。在85个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有75个蛋白是能够预测出含有转运肽,而剩余的10个由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蛋白,利用预测工具ChloroP并不能预测出其含有转运肽。对鉴定出的蛋白质采用预测工具TargetP及其它方法对已经鉴定出的叶绿体蛋白质进行细胞器亚细胞定位,并将这些蛋白质定位在叶绿体的6个亚细胞组分,但是仍然有14个蛋白质最终并不能预测其定位在叶绿体的确定部位。并且,参照PPDB的分类方法,依据其功能及参与的代谢途径将鉴定的叶绿体蛋白分成了包括光合作用、糖酵解、植物激素、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的代谢、信号转导及蛋白质的合成装配等23个部分。本实验以小黑杨花粉植株的叶片为材料,对其叶绿体蛋白质组进行鉴定,目前国内外尚数首例。本项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推动杨树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为杨树单倍体育种的研究增添新的内涵。(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9-04-01)

姜静,王雷,詹立平,王玉成,刘桂丰[4](2008)在《小黑杨花粉植株转化胆碱氧化酶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花粉植株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胆碱氧化酶基因(codA)导入小黑杨中,共获得4株转化株系, 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全部呈阳性,表明codA基因已整合到小黑杨花粉植株基因组中。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证明,codA基因在小黑杨花粉植株中获得表达。耐盐实验结果显示,各转基因株系在0.6%的NaCl浓度下能够生长,而非转基因对照小黑杨受盐害严重,说明codA基因的导入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刘桂丰,杨传平,程贵兰,白爽,于影[5](2008)在《以胆碱脱氢酶基因对小黑杨花粉植株的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花粉植株叶片为外植体,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导入其中,将获得的4株卡那霉素抗性转基因株系进行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用荧光定量PCR对转基因株系的betA基因转录结果检测表明,4个转基因株系均已表达外源基因,但表达量有差异。对获得的4株转基因株系及对照进行NaCl胁迫处理,当NaCl浓度为0.55%时,非转基因小黑杨花粉植株生根率为0,转基因株系生根率为80%~100%;在NaCl为0.70%~0.80%时,则转基因株系生根率也为0。4个转基因株系的甜菜碱含量显着高于未转基因对照,说明betA基因的导入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白爽[6](2007)在《转Lea基因小黑杨花粉植株抗旱、耐盐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从极度抗旱、耐盐植物柽柳中克隆得到的lea基因(lateembryogenesis abundant,)导入小黑杨花粉植株基因组中,通过对转基因小黑杨和非转基因对照小黑杨的盐、旱胁迫试验,比较它们抗性的强弱,筛选出抗性优良的转基因株系。对小黑杨花粉植株进行遗传转化,共获得11株卡那霉素抗性芽,对其进行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进行PCR-Southern杂交,各转基因株系均出现杂交谱带,证明lea基因已整合到小黑杨花粉植株基因组中;进一步对11个株系进行Northern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RNA水平上得到表达。分别对11个转基因株系进行了NaCl胁迫和干旱胁迫试验,分析逆境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小黑杨与非转基因对照小黑杨的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0 mmol.L~(-1)NaCl处理6 d后,各转基因株系POD活性与对照之间无明显规律;平均MDA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分别低于对照植株的14.4%和14.5%;平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分别高于对照植株的140%和15.8%,综合耐盐性分析表明:耐盐性从强到弱分别为T11>T1>T14>T6>T3>T10>T5>T13>T4>T9>T7>CK。综上说明,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小黑杨受害程度明显小于对照,抗盐能力强于对照。干旱胁迫处理7 d后,转基因小黑杨相对电导率平均低于对照小黑杨11.41%;平均MDA含量低于对照小黑杨17.71%;而此时POD活性与对照之间仍无明显规律;而转基因小黑杨的叶绿素平均含量为47.43 mg.g~(-1),高于对照的14.57%,平均净光合速率高于对照植株的31.5%,综合抗旱性分析表明:抗旱性从强到弱分别为T11>T9>T14>T1>T13>T7>T10>T3>T6>T4>T5>CK。说明lea基因的导入提高了小黑杨的抗旱能力。综合以上结果,lea基因的表达能够不同程度提高转基因小黑杨的抗干旱、耐盐碱胁迫能力,其中T11抗性最强,T1、T14次之,其余各转基因株系的抗性也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对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7-05-01)

刘桂丰,程贵兰,姜静,白爽,于影[7](2006)在《以胆碱脱氢酶基因对小黑杨花粉植株的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黑杨(Populussimonii×P.nigra)花粉植株叶片为外植体,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导入其中,将获得的4株卡那霉素抗性转基因株系进行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用荧光定量PCR对转基因株系的betA基因转录结果检测表明,4个转基因株系均已表达外源基因,但表达量有差异。对获得的4株转基因株系及对照进行NaCl胁迫处理,当NaCl浓度为0.55%时,非转基因小黑杨花粉植株生根率为0,转基因株系生根率为80% ̄100%;在NaCl为0.70% ̄0.80%时,则转基因株系生根率也为0。4个转基因株系的甜菜碱含量显着高于未转基因对照,说明betA基因的导入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白爽,宋启平,刘桂丰,姜莹,林士杰[8](2006)在《转betA基因的小黑杨花粉植株耐盐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氨酸甜菜碱是植物细胞内一种重要的调渗物质,盐胁迫下,甘氨酸甜菜碱的积累可以保护细胞内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降低细胞水势,从而增强植物自身的耐盐能力。从大肠杆菌中克隆的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是甘氨酸甜菜碱合成的关键酶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胆碱脱氢酶(CDH)可将胆碱一步合成为甜菜碱。本实验室已将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转入到小黑杨花粉植株基因组中,并最终获得了4个转基因株系。本研究以4个转betA基因株系(TB1、TB2、TB3、TB4)及非转基因对照为试材,在浓度为1.2%的NaCl盐胁迫下,测定其甜菜碱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调查试材的盐害情况,计算盐害指数,目的是为了研究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效果,从中筛选出耐盐能力较强的转基因株系。试验结果表明,4个转基因株系的甜菜碱含量均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在1.2%NaCl胁迫下TB1、TB2、TB4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非转基因对照,TB3低于对照;TB1、TB4的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TB2、TB3与对照相近。进一步的盐害分析表明4个转基因株系中的TB1和TB4株系的盐害指数低于对照的42.1%和33.4%,TB2、TB3与对照无显着差异。综合各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性及生理指标测定结果,4个转基因株系中,TB1、TB2的耐盐性明显优于对照,有希望用于盐碱地造林及推广。(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6年01期)

程贵兰[9](2004)在《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花粉植株转耐盐基因(betA)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花粉植株为试材,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基因)的转化。betA基因能一步将胆碱合成为甘氨酸甜菜碱,甘氨酸甜菜碱是一种重要的调渗物质,盐胁迫下,甘氨酸甜菜碱的积累可以保护细胞内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降低细胞水势,从而增强植物自身的耐盐能力。探讨了影响植物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初步建立了小黑杨花粉植株的遗传转化体系。经PCR检测、Southern斑点杂交及Southern印迹杂交,证明betA基因已整合到小黑杨花粉植株基因组中,在NaCl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耐盐能力比对照植株有所提高。研究结果如下: (1) 确定了筛选小黑杨花粉植株转化体选择压为卡那霉素,其浓度为40mg·L~(-1)。 (2) 测试了叁种头孢类抗生素有效的抑菌浓度及对小黑杨花粉植株叶片分化的影响。确定使用上海制药四厂和哈尔滨制药总厂生产的头孢唑林钠为脱菌抗生素,使用浓度为700 mg·L~(-1)。 (3) 建立了以小黑杨花粉植株叶片为外植体的转化体系: 预培养:在分化培养基(MH+6-BA0.5mg·L~(-1)+NAA0.05mg·L~(-1)+蔗糖25g·L~(-1)+琼脂6g·L~(-1)) 中预培养2d; 侵染:用OD_(600)为0.1的工程菌液进行侵染,时间为3~5min; 共培养:在分化培养基上置暗处共培养2~3d; 选择培养:置选择脱菌培养基(MH+6-BA0.5mg·L~(-1)+NAA0.05mg·L~(-1)+40mg·L~(-1)Km+700mg·L~(-1)头孢唑林钠+25g·L~(-1)蔗糖+琼脂6g·L~(-1))上进行选择培养;共获得4个卡那霉素抗性芽(T1~T4),经PCR及Southern斑点杂交检测均为阳性,转化率为1.23%。 生根:在选择生根培养基(MH+0.2mg·L~(-1)IBA+20mg·L~(-1)Km+300mg·L~(-1)头孢唑林钠+20g·L~(-1)蔗糖+6g·L~(-1)琼脂)上,选择生根率为100%,将4个转基因株系共485株无菌苗移栽至温室,移栽成活率为100%。 (4) 耐盐实验结果表明,各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较对照均有所提高,T1、T2耐受NaCl最高限为0.75%,T3最高限为0.65%、T4最高限为0.70%,4个转化株系耐盐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T2、T1、T4、T3。(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4-05-01)

常玉广[10](2004)在《小黑杨花粉植株转抗虫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立了小黑杨花粉植株再生优化组培体系:分化培养基为MH+BA0.1 mg/L+NAA0.05mg/L,生根培养基为MH+IBA0.4mg/L的基础上进行遗传转化。 确定农杆菌介导的小黑杨遗传转化体系:在上述分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遗传转化:叶片预培养2~3d后,进行侵染;工程菌液OD_(600)=0.3~0.5,浸泡时间为5min,25℃,置暗处共培养2~4d;转入含卡那霉素浓度为40mg/L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选择培养,同时用浓度700mg/L的头孢唑林钠对叶片进行脱菌:得到卡那霉素抗性芽后,在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含有40mg/L卡那霉素,700mg/L头孢唑林钠)。 在建立小黑杨花粉植株遗传转化体系基础上,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向小黑杨植株基因组中导入抗虫基因(蜘蛛杀虫肽与Bt基因C末端肽序列连接在一起表达的一种融合蛋白基因),获得3个转化无性系,转化率为0.62%,GUS表达阳性率为75%,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和饲虫试验。 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PCR检测阳性率均为100%,Southern斑点杂交阳性率34%,转基因植株目的基因的PCR-Southern杂交阳性率为100%。说明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小黑杨花粉基因组中。 转基因小黑杨的虫饲试验表明,接舞毒蛾2龄幼虫,杀虫率达62.5%~92.5%,阴性对照植株虫饲死亡率5%~13.3%,阳性植株饲喂舞毒蛾死亡率高于阴性对照植株饲喂舞毒蛾死亡率,而且集中在饲虫初期,说明基因表达产物水平较高。咬食转基因植株的尚存活舞毒蛾平均虫体重增加缓慢,对照体重为处理体重的2.8倍与12.9倍,外源基因严重抑制幼虫的生长。说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黑杨中能够正常表达,转基因植株表现一定的抗虫性。 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转基因植株的饲虫试验,充分说明了外源基因(融合基因)已稳定整合到小黑杨基因组中,而且能够正常表达。(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4-03-01)

小黑杨花粉植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小黑杨花粉植株转化效果各种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小黑杨花粉植株高效稳定的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花粉植株叶片外植体在分化培养基中预培养2 d,用OD600值为0.1的工程菌液侵染3~5min,黑暗条件下共培养2~3 d,采用适宜的脱菌方法有利于提高遗传转化率,而用在培养基中加入CaCl2则不利于遗传转化;叶片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后,经过抗性芽的诱导、叶片的再分化和根的再生,3个月后即可获得抗性苗;抗性植株经PCR和Southern斑点杂交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转入小黑杨花粉植株的基因组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黑杨花粉植株论文参考文献

[1].程贵兰,蔡智军.卡那霉素对小黑杨花粉植株叶片分化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程贵兰,蔡智军,姜静,刘桂丰.农杆菌介导小黑杨花粉植株转化体系的建立[J].广东农业科学.2009

[3].倪瑞涓.小黑杨花粉植株叶绿体蛋白质组的鉴定与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9

[4].姜静,王雷,詹立平,王玉成,刘桂丰.小黑杨花粉植株转化胆碱氧化酶基因[C].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2008

[5].刘桂丰,杨传平,程贵兰,白爽,于影.以胆碱脱氢酶基因对小黑杨花粉植株的遗传转化[C].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2008

[6].白爽.转Lea基因小黑杨花粉植株抗旱、耐盐性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7

[7].刘桂丰,程贵兰,姜静,白爽,于影.以胆碱脱氢酶基因对小黑杨花粉植株的遗传转化[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6

[8].白爽,宋启平,刘桂丰,姜莹,林士杰.转betA基因的小黑杨花粉植株耐盐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6

[9].程贵兰.小黑杨(Populussimonii×P.nigra)花粉植株转耐盐基因(betA)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10].常玉广.小黑杨花粉植株转抗虫基因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标签:;  ;  ;  ;  

小黑杨花粉植株论文-程贵兰,蔡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