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论文-吴佳豫,陈洁,吴巧云,周科成,屠文展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论文-吴佳豫,陈洁,吴巧云,周科成,屠文展

导读:本文包含了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小胶质细胞,极化,神经炎症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豫,陈洁,吴巧云,周科成,屠文展[1](2019)在《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出血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致命的类型,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小胶质细胞是在脑出血后第一个产生免疫应答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急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可被诱导为经典的M1型(促炎)或补充替代的M2型(抗炎)。但是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脑出血后的病理过程和功能恢复中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有关。本研究综述了关于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关键分子机制,包括M1型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调节转录因子和关键分子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文弟生,罗文东,赵刚[2](2019)在《脊髓出血性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临床治疗起来难度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国内外对脊髓出血性损伤建模的研究极少,为进一步认识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有必要对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行不断完善与发展。本文就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回顾与展望。(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27期)

张众一,蒋广元[3](2019)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在出血性脑损伤中表达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在出血性脑损伤中表达的研究进展,然后探讨了髓鞘碱性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出血性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现综述如下。(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冯宇轩,姚声涛,匡舒蔓,余国清,向成明[4](2019)在《Toll样受体4在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及其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通常以脑实质内或脑底动脉环处血管破裂为主要的发病原因。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出血部位的差异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并通过研究分析后发现它们往往会由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然而最近有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4(TLR4)的信号转导通路广泛存在于脑出血后炎性反应、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继发性脑损伤之中,并且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能够减少脑损伤的发生率。因此,本文就目前TLR4在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及其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3期)

姜伟,武贵旭,宋勇,乔俊,朱恩锋[5](2018)在《不同程度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和意义。方法 :将我院自2012年7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60例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亚组,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优秀、良好和不良亚组,同时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20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测定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比较格拉斯哥评分下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并统计分析其水平患者发病原因和格拉斯哥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根据GCS分为重度14例,中度31例,轻度15例;根据GOS分为优秀16例,良好32例,不良12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研究组患者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CS评分后重度患者的D-D水平显着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患者的D-D水平显着高于轻度组患者;GOS评分后不良组D-D水平显着高于良好组、优秀组,良好组D-D水平显着高于优秀组;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D-D水平和GCS和GOS呈负相关。结论 :早期检测血浆中D-D水平可有效的反应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水平,可帮助临床医师做出准确的诊断,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谢观生,张济源,吴明伟,张松[6](2018)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患者经相关的手术、脑部CT扫描检查后发现,原有出血性病灶扩大,同时出现新的出血病灶扩大等症状。研究发现,30%~60%的颅脑外伤患者是由于并发水肿及继发性脑出血而加快病情进层,此时,如果患者发生PHI,则会直接增加危险性。因此,PHI也是导致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颅脑外伤患者给予积极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29期)

张雄新,李玉雄[7](2017)在《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3例未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颅内是否发生PHI分为进展组(并发PHI)46例与非进展组(未并发PHI)9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两次CT血肿量差、合并颅骨骨折、意识障碍、瞳孔扩大、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入院时GCS评分<12分、两次CT血肿量差>20 ml、意识障碍、瞳孔扩大、D-D>1.24 mg/L、PLT>300×109/L是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上述危险因素,临床应尽早发现,早期处理和预防,可以有效降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PHI的发生率,改善预后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田正丰,俞文华,董晓巧,谢国忠,朱强[8](2016)在《血浆和肽素浓度对急性创伤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浆和肽素浓度对急性创伤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2例颅脑损伤患者(脑外伤组)和11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和肽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 NFH)和tau浓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与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 NF-H和tau浓度的关系,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入院时GCS评分及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 NF-H和tau浓度对PHI的预测价值。结果脑外伤组患者血浆和肽素[(355±124)pmol/L vs.(86±30)pmol/L]、GFAP[(0.14±0.05)pmol/L vs.(0.05±0.03)pmol/L]、MBP[(0.61±0.22)μmol/L vs.(0.23±0.17)μmol/L]、NSE[(0.11±0.04)nmol/L vs.(0.05±0.03)nmol/L]、S100B[(15.5±6.9)pmol/L vs.(2.6±0.9)pmol/L]、UCH-L1[(66±28)pmol/L vs.(10±3)pmol/L]、p NF-H[(2.52±0.71)pmol/L vs.(0.14±0.11)pmol/L]和tau[(4.4±1.6)pmol/L vs.(0.4±0.3)pmol/L]浓度较对照组均显着升高(t=22.308、19.418、18.531、16.928、20.221、21.063、39.625、27.025,P均<0.001)。入院时GCS评分与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 NF-H和tau浓度均呈负相关性(r=-0.519、-0.478、-0.455、-0.422、-0.431、-0.408、-0.423、-0.421,P均<0.001)。ROC曲线提示入院时GCS评分、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 NF-H和tau浓度及对PHI均具有显着预测价值(P均<0.05);且血浆GFAP(Z=2.693,P=0.007)、MBP(Z=2.551,P=0.011)、NSE(Z=2.397,P=0.017)、S100B(Z=2.446,P=0.014)、UCH-L1(Z=2.558,P=0.011)、p NF-H(Z=3.050,P=0.002)和tau浓度(Z=2.597,P=0.009)的AUC均显着小于入院时GCS评分的AUC,而血浆和肽素浓度和GCS评分对PHI的预测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8,P=0.165)。结论血浆和肽素浓度预测PHI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03期)

王武盛,李爱民,陈军,颜士卫,吴海滨[9](2016)在《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轻中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9]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8月132例轻中度TBI患者颅内出血进展情况,41例(31.1%)进展为PHI(PHI组)。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应、入院时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受伤到首次CT检查时间、血肿部位、血肿类型、是否合并脑挫裂伤、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入院首次凝血功能指标、血糖、血常规、肾功能,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损伤类型、入院时高血压、合并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D-二聚体、红细胞计数、血糖和出院GO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高血压(OR=2.417,P=0.045),合并脑挫裂伤(OR=2.792,P=0.017)和D-二聚体≥6500μg/L(OR=4.968,P=0.000)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轻中度TBI患者若存在入院时高血压、合并脑挫裂伤和较高水平D-二聚体(≥6500μg/L)更易发生PHI,需要加强监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章国海,过宓,黄杭斌,李赵,杨春松[10](2016)在《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进展性出血性颅脑损伤PHI及其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100例颅脑创伤患者(PHI组和非PHI组各50例)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 PHI组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5.57±6.05),(7.11±6.03),(4.90±4.54),(2.71±3.63),(1.56±3.11),对照组分别为(3.06±3.92),(1.90±3.26),(1.52±2.67),(0.93±1.68),(0.58±1.33),两组间同一时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浓度与PHI的发生有关(OR=1.018,95%CI:0.894~1.158,P=0.034)。ROC曲线推算D-二聚体浓度的最佳临界值为1.245mg/L,此时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7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PHI发生的一个预判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可以更好地预判和及时诊断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6年02期)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临床治疗起来难度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国内外对脊髓出血性损伤建模的研究极少,为进一步认识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有必要对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行不断完善与发展。本文就脊髓损伤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回顾与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吴佳豫,陈洁,吴巧云,周科成,屠文展.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出血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9

[2].文弟生,罗文东,赵刚.脊髓出血性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张众一,蒋广元.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在出血性脑损伤中表达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9

[4].冯宇轩,姚声涛,匡舒蔓,余国清,向成明.Toll样受体4在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及其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

[5].姜伟,武贵旭,宋勇,乔俊,朱恩锋.不同程度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及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6].谢观生,张济源,吴明伟,张松.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8

[7].张雄新,李玉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

[8].田正丰,俞文华,董晓巧,谢国忠,朱强.血浆和肽素浓度对急性创伤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预测价值[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

[9].王武盛,李爱民,陈军,颜士卫,吴海滨.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

[10].章国海,过宓,黄杭斌,李赵,杨春松.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进展性出血性颅脑损伤PHI及其预后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6

标签:;  ;  ;  ;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论文-吴佳豫,陈洁,吴巧云,周科成,屠文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