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动脉损伤46例治疗体会

四肢动脉损伤46例治疗体会

一、四肢动脉损伤46例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生[1](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陈赛赛[2](2019)在《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治疗气滞血瘀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治疗气滞血瘀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疗效,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价,为心肌桥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实现双心同治。方法:选取2018年5月到2019年2月我院心内科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心肌桥,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80例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每天1次,每次1粒,根据心率调整剂量);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陈皮6g,柴胡6g,川芎4.5g,香附4.5g,枳壳4.5g,芍药4.5g,甘草1.5g,丹参30g,檀香4.5g,砂仁4.5g,煎服,早晚分服),共干预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心绞痛及心电图变化,以及治疗前后对血常规、脂质代谢等生化指标的影响,同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平均年龄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64.08±9.79 vs 62.83±8.57)岁,p>0.05;男女比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16:24 vs 13:27),p>0.05;平均身体质量指数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24.76±2.54 vs 24.61±2.22)Kg/m2,p>0.05;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10:22:6 vs13:20:10),p>0.05。2.对照组在心绞痛疗效方面显效率0.00%,有效率65.00%,无效率35.00%,总有效率65.00%;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方面显效率2.50%,有效率85.00%,无效率12.50%,总有效率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能更好地改善心肌桥心绞痛症状。3.对照组在心电图疗效方面显效率2.50%,有效率5.00%,无效率92.50%,总有效率7.50%;治疗组在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显效率5.00%,有效率5.00%,无效率90.00%,总有效率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方面显效率0.00%,有效率62.50%,无效率37.50%,总有效率62.50%;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方面显效率7.50%,有效率82.50%,无效率10.00%,总有效率9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能更好地改善胸闷、胸痛、心悸等中医证候。5.对照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51.41±3.40 vs 47.69±1.91),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52.75±5.33 vs 45.88±3.64),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心肌桥患者焦虑情绪,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对照组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6.66%±5.13%vs 46.63%±5.02%),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7.28%±4.79%vs45.86%±3.62%),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能有效改善心肌桥患者的抑郁情绪,而对照组对患者抑郁情绪无明显改善。7.患者入组时男性、女性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9.01±3.74 vs 53.82±3.93),p<0.01;对照组男性治疗前后平均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8.83±2.30 vs46.72±1.11),p<0.01;对照组女性治疗前后平均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53.13±2.90 vs 48.33±2.07),p<0.01;治疗组男性治疗前后平均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9.23±5.09 vs 45.19±3.57),p<0.01;治疗组女性治疗前后平均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54.44±4.63 vs 46.20±3.69),p<0.01;两组男性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女性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心肌桥患者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焦虑,且治疗组改善焦虑症状女性优于男性。8.患者入组时男性、女性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5.47%±4.24%vs47.82%±5.14%),p<0.05;对照组男性治疗前后平均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6.02%±4.75%vs 46.02%±4.57%),p>0.05;对照组女性治疗前后平均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7.08%±5.43%vs 47.03%±5.35%),p>0.05;治疗组男性治疗前后平均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4.81%±3.60%vs 44.08%±2.93%),p<0.05;治疗组女性治疗前后平均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8.47%±4.88%vs46.71%±3.66%),p<0.01;两组男性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女性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抑郁,且治疗组改善抑郁症状女性优于男性。9.对照组治疗后WBC、NEUT、RBC、HGB、PLT、MPV、D-D、FIB、ALT、AST、BUN、Scr、TC、TG、HDL-c、LDL-c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MPV、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余指标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MPV、TC、TG、LD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余指标治疗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具有降低MPV、TC、TG、LDL-c的作用。10.本课题在临床试验中,对照组出现一例窦性心动过缓,治疗组未见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能有效减轻气滞血瘀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绞痛及中医证候积分,作用优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2.气滞血瘀型心肌桥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且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而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可以明显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疗效女性优于男性,起到双心同治的作用。3.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初步观察发现可以降低气滞血瘀型心肌桥患者MPV、TC、TG、LDL-c,可能有减少心肌桥相关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4.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将行气、活血巧妙结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可靠。

林玉慧[3](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贾华楠[4](2013)在《脉通方治疗糖尿病高危足多中心临床观察及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多中心临床观察,探索脉通口服液及糖尿病足防治方案地区推广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空白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各中心选取的20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按原降糖方案,对症降压、调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同时予以脉通口服液内服治疗,对照组无其他特殊干预措施,以8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的症状体征,血糖(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踝肱比(ABI),足部深、浅感觉变化,各中心疗效、研究人员构成及病例报告表完善情况比较、本期研究与前期研究疗效差异以及肝肾功相关安全指标。结果:1、各中心治疗前后比较:各中心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血糖、HbAlc、ABI以及浅感觉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各中心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分中心与本中心比较:治疗组:绵阳、重庆分中心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血糖、HbAlc、ABI以及浅感觉改善与本中心水平相当(P>0.05);对照组:绵阳、重庆分中心血糖、HbAlc、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浅感觉改善与本中心水平相当(P>0.05),绵阳分中心ABI改善与本中心疗效水平相当,重庆分中心ABI值较本中心为差并具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心研究人员职称、学历无统计差异(P>0.05),但本中心研究人员各级人数均较分中心多,并以高学历研究人员居多;病例报告表完善情况:绵阳、重庆、遂宁分中心病例完善程度均较本中心为差(P<0.05)。3、本期研究与前期研究比较:治疗组:两期研究对中医证候积分,血糖、HbAlc、ABI值,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浅感觉都有显着疗效(P<0.05),并且在中医证候积分及浅感觉改善方面,本期研究优于前期研究。对照组:两期研究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血糖、HbAlc、ABI值及浅感觉等级(P<0.05),并且在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ABI方面,本期研究优于前期研究。说明进一步优化后的糖尿病足防治方案较前有了更好的临床疗效。结论:1、脉通方治疗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疗效确切,未发现毒副作用。2、糖尿病足防治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患者依从性高。3、以糖尿病中心为基础,以本院方案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多中心科研协作是本研究的主要推广模式,技术培训,学术会议,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是本研究开展的具体推广措施,经初步地区临床观察,脉通方及糖尿病足优化防治方案非常具有可推广性。

二、四肢动脉损伤46例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肢动脉损伤46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治疗气滞血瘀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入组资料的一般处理
        2.2 治疗方案
        2.2.1 分组治疗
        2.2.2 技术路线
        2.3 观察指标
        2.3.1 临床基线资料
        2.3.2 临床客观疗效指标
        2.3.3 临床主观疗效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4.1 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
        2.4.1.1 心绞痛疗效评定
        2.4.1.2 心电图疗效评定
        2.4.2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
        2.4.3 焦虑自评量表(SAS)疗效评定
        2.4.4 抑郁自评量表(SDS)疗效评定
        2.5 可行性分析
        2.6 观察方法
        2.6.1 疗效性观察
        2.6.2 安全性观察
        2.6.3 不良事件和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2.7 统计方法
        2.8 伦理学
    3 结果
        3.1 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3.1.1 治疗前基线资料分析
        3.1.2 治疗前主观指标比较
        3.1.3 治疗前客观指标比较
        3.2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2.1 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3.2.2 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
        3.2.3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3.2.4 治疗后主观指标的比较
        3.2.5 治疗后客观指标的比较
        3.3 治疗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3.4 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4 分析与讨论
        4.1 冠状动脉心肌桥西医学研究
        4.1.1 冠状动脉心肌桥定义及发生率
        4.1.2 西医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认识
        4.1.3 冠状动脉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4.1.3.1 壁冠状动脉受压
        4.1.3.2 壁冠状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异常
        4.1.3.3 冠状动脉痉挛
        4.1.4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4.1.5 冠状动脉心肌桥常用检查方法
        4.1.5.1 冠状动脉造影
        4.1.5.2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脉CTA)
        4.1.5.3 血管内超声
        4.1.5.4 心电图
        4.1.6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西医治疗
        4.1.6.1 冠状动脉心肌桥药物治疗
        4.1.6.2 冠状动脉心肌桥手术治疗
        4.2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中医学研究
        4.2.1 中医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认识
        4.2.2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中医药治疗
        4.2.2.1 以行气活血为治疗原则
        4.2.2.2 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
        4.2.3 气滞血瘀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4.2.4 β-受体阻滞剂对焦虑的作用
        4.2.5 柴胡疏肝散对焦虑、抑郁的作用
        4.2.6 从“气血”理论探讨柴胡疏肝散
        4.2.7 胸痹气滞血瘀型“从肝论治”
        4.2.8 胸痹气滞血瘀型临床治疗
        4.2.9 柴胡疏肝散、丹参饮理论基础
        4.2.9.1 柴胡疏肝散
        4.2.9.2 丹参饮
        4.2.10 柴胡疏肝散、丹参饮的实验研究
        4.2.10.1 柴胡疏肝散
        4.2.10.2 丹参饮
        4.2.11 柴胡疏肝散、丹参饮组成药物的功效及现代研究
        4.2.12 柴胡疏肝散、丹参饮经典药对研究
        4.3 中医“双心医学”理论基础
        4.3.1 中医“双心学说”探讨胸痹与郁病的关系
        4.3.2 “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的病理生理
        4.3.3 “双心疾病”的现代药物治疗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分析
        4.4.2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4.4.3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疗效分析
        4.4.4 客观指标疗效分析
        4.4.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分析
    5 研究意义
    6 创新点
    7 问题与展望
    8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心肌桥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发表文献
附录三 会议论文
附录四 附表

(3)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麻木的文献回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现代医学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与治疗研究概况
        1.1 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
        1.2 慢性压迫、缺血、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都可导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
        1.3 西药治疗麻木因其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争议
        2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及其流派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为麻木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期
        2.2 晋唐以荣卫不和,风寒入于肌肉立论
        2.3 宋辽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初步区分麻与木
        2.4 明代充实麻木理论,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2.5 清代医家继承前人经验,在理论与治疗上均有突破
        2.6 现代中医继承先辈智慧经验,发病学说渐成体系,辨证方法日臻完善
    第二章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理论研究
        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
        1.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古代文献依据
        1.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依据
        1.3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麻木的重要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评价
    1 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
        1.1 麻木中医诊断依据
        1.2 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诊断依据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终止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2 观察指标
        2.1 麻木病程
        2.2 麻木部位
        2.3 麻木发作频率
    3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资料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4.2 两组病例脱落情况
        4.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4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
        4.6 两组患者个人史
        4.7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8 两组患者麻木诱发或加重因素
        4.9 两组患者麻木部位
        4.10 两组患者麻木程度
        4.11 两组患者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4.12 两组麻木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5.2 对照组
        5.3 合并治疗处理
    6 疗效评定
    7 治疗结果
        7.1 两组总疗效比较
        7.2 两组治疗后麻木改善程度比较
        7.3 两组治疗后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7.4 两组不同病种麻木疗效比较
        7.5 两组患者麻木相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7.6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麻木病因病机探讨
        1.1 麻木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而以内伤为常见
        1.2 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
    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
    3 临床常用加减药物功效分析
        3.1 桂枝
        3.2 肉桂
        3.3 细辛
        3.4 桑枝
        3.5 羌活
        3.6 秦艽
        3.7 葛根
        3.8 片姜黄
        3.9 白附子
        3.10 川牛膝
        3.11 防己、天仙藤
        3.12 桑寄生、杜仲
        3.13 地鳖虫
        3.14 生地黄
        3.15 赤芍
    4 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发病特点分析
        4.1 中老年女性多发
        4.2 高血压病患易患麻木
        4.3 肢体静止、寒冷刺激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5 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分析
        5.1 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5.2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改善麻木程度
        5.3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
        5.4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
        5.5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
        5.6 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脉通方治疗糖尿病高危足多中心临床观察及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研究对象
    2.1 观察病例来源
    2.2 病例完成情况
    2.3 治疗前均衡性分析
3. 研究方法
    3.1 诊断标准
        3.1.1 糖尿病诊断标准
        3.1.2 糖尿病高危足诊断标准
        3.1.3 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型诊断标准
    3.2 糖尿病高危足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方法
    3.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3.3.1 病例纳入标准
        3.3.2 病例排除标准
    3.4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3.4.1 病例剔除标准
        3.4.2 病例脱落标准
        3.4.3 病例终止标准
    3.5 研究治疗方案
    3.6 观察指标与方法
        3.6.1 安全性指标
        3.6.2 疗效性指标
        3.6.3 各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水平比较
        3.6.4 研究方案执行情况比较
    3.7 疗效评价
        3.7.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3.7.2 糖尿病高危足踝肱比(ABI)疗效评定方法
        3.7.3 糖尿病足浅感觉变化及震动感觉阈值(VPT)疗效评定方法
        3.7.4 研究人员职称、学历分类标准
        3.7.5 病例报告表内容填充率评价标准
        3.7.6 安全性评价标准
    3.8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
    3.9 统计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各中心研究结果
        4.1.1 各中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1.2 各中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1.3 各中心治疗前后FPG、2hPG、HbA1c比较
        4.1.4 各中心治疗前后ABI值比较
        4.1.5 各中心治疗前后浅感觉结果比较
        4.1.6 本中心治疗前后足部深感觉结果比较
    4.2 分中心与本中心结果比较
        4.2.1 分中心与本中心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2.2 分中心与本中心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2.3 分中心与本中心FPG、2hPG、HbA1c结果比较
        4.2.4 分中心与本中心ABI值比较
        4.2.5 分中心与本中心足部浅感觉结果比较
        4.2.6 分中心与本中心研究人员职称构成比较
        4.2.7 分中心与本中心研究人员学历构成比较
        4.2.8 分中心与本中心病例完善情况比较
    4.3 本期研究与前期研究结果比较
        4.3.1 两期研究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3.2 两期研究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3.3 两期研究FPG、2hPG、HbA1c结果比较
        4.3.4 两期研究ABI值比较
        4.3.5 两期研究足部浅感觉结果比较
    4.4 本期研究安全性观察
    4.5 病例脱失及终止情况
    4.6 研究结果小结
5. 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高危足的认识
        5.1.1 糖尿病高危足发病机制探讨
        5.1.2 糖尿病高危足治疗进展
        5.1.3 结语
    5.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高危足的认识
        5.2.1 历史源流
        5.2.2 病因病机
        5.2.3 现代中医对糖尿病高危足的探讨
    5.3 导师治疗糖尿病高危足的学术思想
        5.3.1 关于糖尿病高危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5.3.2 关于糖尿病高危足治则治法的确立
    5.4 脉通方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5.4.1 脉通方方药组成
        5.4.2 现代药理研究
    5.5 本课题推广研究的些许体会
6. 研究结论
7. 问题
8.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四、四肢动脉损伤46例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J]. 黄文生. 河南医药信息, 2001(18)
  • [2]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治疗气滞血瘀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研究[D]. 陈赛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D]. 林玉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脉通方治疗糖尿病高危足多中心临床观察及推广研究[D]. 贾华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四肢动脉损伤46例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