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化改性论文-赵凯,雷鸣,刘丽艳,李君,刘宁

乙酰化改性论文-赵凯,雷鸣,刘丽艳,李君,刘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酰化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淀粉,乙酰化,羟丙基化,复合改性

乙酰化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凯,雷鸣,刘丽艳,李君,刘宁[1](2019)在《乙酰化羟丙基复合改性玉米淀粉物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乙酰化、羟丙基化及复合改性对玉米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淀粉的颗粒特性、结晶特性、热焓特性及糊的性质。结果表明:随着取代度的提高,改性淀粉糊的透明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红外结果表明,经过乙酰化羟丙基复合改性后,淀粉分子内引入新的基团,证实了酯化及醚化反应的发生;XRD结果表明,复合改性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的不定形区,改性后淀粉仍为A型结晶结构;从DSC参数可以看出,与原淀粉相比,改性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及糊化焓均有所降低,表明改性可能会部分破坏淀粉的双螺旋结构,淀粉更易糊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黄赛赛[2](2019)在《毛竹、杨木乙酰化及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联合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竹木材是一种天然的多孔性材料,容易发生开裂、变形等一系列尺寸不稳定情况,到目前为止,传统的乙酰化改性方法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乙酰化处理工艺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包括其催化效率低下、反应副产物难去除、酯化反应单一等问题。本研究先对比不同催化下乙酰化的性能,然后比较乙酸酐(AA)、乙酸乙烯酯(VA)与二甲基甲酰胺(DMF)混合作为乙酰剂的处理工艺,最后再通过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联合有机单体改性方法——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以期为竹木材乙酰化工艺优化及竹木材尺寸稳定性性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分析竹材乙酰化的颜色、疏水性变化,考察竹木材材改性前后尺寸稳定性的变化,并应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镜(SEM)、动态机械分析仪(DMA)等设备,对改性竹木材的化学组分和基团变化、热稳定性能、微观结构以及动态热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乙酰化毛竹在浓硫酸、乙酸、乙酸钾以及无催化条件下,对其增重率、尺寸稳定性、颜色、疏水性以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材先浸渍于15 wt%乙酸钾溶液中12 h,取出并静置12 h,干燥后真空浸渍于过量乙酸酐溶液,加热至120°C反应3 h,改性材获得最高增重率(19.59%),尺寸稳定性能增强,颜色变化较其他组不明显,表面接触角增大(靠竹青面:101.3°;靠竹黄面:88.7°),疏水性增强,并且热分解温度(303℃)高于未处理材(265℃)。(2)毛竹分别与VA和AA进行乙酰化反应,其中,VA处理材获得较高增重率(11.09%)和增容率(4.25%),其尺寸稳定性、储存模量也高于AA处理材;但处理材均未出现明显微观结构形变,VA处理材表现出脆断现象。接下来VA处理材与MMA单体混合加热并反应,得出:VA-MMA处理材增重率(18.95%)、增容率(8.66%)以及单体转化率(20.69%)明显提高,储存模量高于MMA处理材;VAMMA处理材与MMA处理材均保持原有结构,但VA-MMA处理材中出现大量团絮状聚合物,MMA处理材局部出现细小微球状聚合物。(3)速生杨木与VA反应获得的增重率(20.62%)、增容率(5.25%)明显高于与AA反应,尺寸稳定性能、动态热力学性能较AA处理材更优,并且其微观结构较AA处理材出现明显的管胞壁、具缘纹孔的充胀现象。VA改性杨木通过MMA单体聚合反应,获得的增重率(35.70%)、增容率(4.89%)及单体转化率(14.63%)明显提高,其吸水膨胀率、干缩率均最低,抗胀率、抗缩率大幅提高。VA-MMA处理材储存模量明显增加,但损耗模量几乎与MMA处理材同时达到峰值。VA-MMA改性杨木的大量纤维细胞孔隙、管孔出现聚合物填充,且细胞壁上也附着大量团状聚合物,而MMA处理杨木出现少量球状聚合物附着细胞孔隙。(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9-06-10)

左锋,王振忠,钱丽丽,李丹,关琛[3](2018)在《乙酰化改性对芸豆分离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芸豆蛋白加工利用新途径,采用乙酰化处理对芸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通过分析改性过程中芸豆蛋白暴露巯基、游离巯基、二硫键及表面疏水性的变化,探讨乙酰化改性对芸豆分离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乙酸酐与芸豆蛋白质量比为0.2时,蛋白酰化度达到89%,改性过程基本完成,改性后的芸豆分离蛋白在中性条件下(pH6~8)表现出较高的溶解度;2)随乙酰化改性程度的增加,芸豆蛋白总游离巯基的质量摩尔浓度逐渐下降,表面巯基、二硫键的质量摩尔浓度逐渐上升,表面疏水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未改性蛋白相比,乙酰化改性后芸豆分离蛋白的表面巯基的质量摩尔浓度和表面疏水性显着性提高,增强了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显着提高了凝胶的硬度、弹性和内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于冬云[4](2018)在《细菌纤维素—聚乙二醇乙酰化改性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纤维素(简称BC,Bacterial Cellulose)是一种由木醋杆菌发酵而成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由纳米尺寸的微纤组成网络结构,力学性能优异,干膜拉伸强度可以达到120MPa。细菌纤维素与生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在自然环境下可以被降解。聚乙二醇(简称PEG,Polyethylene glycol)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无毒无害,可以直接加入到BC培养基中。聚乙二醇分子可以与细菌纤维素微纤丝相互缠结,形成更为致密均匀的网络结构。近年来有文献显示,细菌纤维素经过乙酰化改性后,热稳定性能、机械性能获得提高,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液晶性。复合膜有望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液晶光学材料等领域。本文分别通过原位复合法和浸渍复合法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细菌纤维素-聚乙二醇复合膜材料。在无溶剂和柠檬酸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在乙酸酐/乙酸反应体系中对BC/BC-PEG膜进行乙酰化改性,获得乙酰化BC/BC-PEG膜。本文对获得的BC膜以及BC-PEG复合膜微观表面形貌、组成结构、结晶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等性能分别采用了 SEM、IR、XRD、TG等方法进行表征测试。结果显示:由SEM图可以看出,原位复合聚乙二醇后,细菌纤维素微纤丝与聚乙二醇分子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相互缠连,形成更为致密规整的纳米纤维网络结构;复合PEG3.0的BC-PEG膜相比纯BC膜,拉伸强度可以提高44%,透光率可以由61%提升到88%;复合聚乙二醇对细菌纤维素的高结晶性没有明显影响;经过乙酰化改性的BC/BC-PEG干膜,透光率最高在可见光区可以达到90%,在反应较短时间(1h)内,拉伸强度提高比例超过50%;BC/BC-PEG经过表面乙酰化反应后,可以保留膜材料的良好的结晶内核,同时赋予表面一定的疏水性能,提高了其在生物医用材料、液晶光学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5-16)

夏腾飞[5](2017)在《乙酰化改性水稻秸秆沼渣/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秸秆产量大,利用率低,秸秆与聚酯类塑料复合的材料化利用是增加水稻秸秆利用率的新途径。本文采用厌氧预处理和乙酰化接枝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稻秸秆进行了改性,制备了水稻秸秆/聚氯乙烯(PVC)复合材料。通过对改性水稻秸秆和秸秆/PVC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水稻秸秆经30天厌氧发酵处理,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秸秆纤维结构被破坏,表面变得粗糙,30天后结晶度减少了 4%,同时10-30天秸秆中的羟基吸收峰逐渐减弱,羟基含量减少,极性降低。此外,由于秸秆中稳定性较差的生物质成分被分解,木质素积累,水稻秸秆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 40℃。(2)以经30天厌氧发酵得到的水稻秸秆沼渣和乙酸酐反应进行接枝改性,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探究了秸秆沼渣乙酰化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乙酰化反应的最优条件是温度140 v,时间4小时,10 ml乙酸酐/g 沼渣,0.08 g 催化剂/g 沼渣,此条件下获得的最大乙酰化增重率为23.7%。(3)未处理水稻秸秆(RS)、秸秆沼渣(BR)和乙酰化沼渣(ABR)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发现,ABR中未检测出-OH的红外吸收峰,而出现了极强的C=O吸收峰,说明乙酸酐成功接枝到了 BR上。同时ABR表面形成了一层酯化膜,修补了 BR中的部分结构缺陷。ABR的纤维素结晶度显着降低。另外,相比于BR,ABR的热分解起始温度提高了 30 ℃,热稳定性进一步增强。(4)相比于RS/PVC复合材料,BR/PVC和ABR/PVC有更好的疏水性和热稳定性,但是ABR/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略微提高。ABR/PVC拉伸和弯曲性能相比于RS/PVC明显增强,分别提高了 29.4%和25.5%。同时,不同的ABR添加比例也是影响复合材料的流变性和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10%-30%的ABR添加比例有助于降低复合材料的粘度,改善其流变性能。且随着ABR添加比例的增加,ABR/PV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30%ABR含量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最大,相比于纯PVC弯曲强度增加了 2.1MPa,力学性能显着改善。综合以上结论,对水稻秸秆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和乙酰化改性能有效改善水稻秸秆的物化性质,提高水稻秸秆和聚氯乙烯的相容性,增强秸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助于水稻秸秆的材料化利用。(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周彩荣,郄晶伟,吕忠闯,仝远[6](2017)在《改性USY分子筛催化愈创木酚乙酰化反应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愈创木酚和乙酸酐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合成乙酰愈创木酚。以USY分子筛作为母体,用磷酸氢二铵改性USY分子筛,并通过实验优化出磷酸氢二铵改性USY分子筛的条件为:磷酸氢二铵浓度为0.132 g·m L~(-1),固液比为9:10,焙烧温度550℃,时间12 h。经正交试验优化出愈创木酚乙酰化的工艺条件为:n愈创木酚:n_((Ac)_2O)=1:1.4,催化剂质量为愈创木酚质量的10%,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90℃。乙酰愈创木酚得率为89.85%。通过反应物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得出反应级数n=2。由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结合Arrhenius方程求得该反应的活化能Ea=34.182k J·mol~(-1),指前因子A=24469 L·(mol·min)~(-1)。(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凯镝,顾燕芳,吕荣俊,黄辉,毛寅[7](2016)在《废报纸纤维的乙酰化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经预处理的废报纸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进行乙酰化改性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超声波作用对废报纸乙酰化程度(以增重率WPG表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h,浓硫酸催化剂用量为5%时,废报纸的增重率最高可达0.644;超声波可以进一步提高增重率并缩短反应时间。(本文来源于《宁波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赵凯,刘丽艳,刘宁[8](2016)在《乙酰化羟丙基淀粉改性次序及程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复合改性对淀粉性质的影响,从而为复合改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羟丙基淀粉及乙酰化淀粉2种单一改性淀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分光光度法确定单一改性淀粉取代度,并以复合取代度为指标,探讨乙酰化羟丙基复合改性淀粉的改性次序及改性程度对复合改性淀粉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作用与空间位阻是影响复合改性效果的重要因素;乙酰化羟丙基复合改性淀粉合理的改性次序应为先羟丙基化后乙酰化,且在一定范围内,乙酰化反应不受羟丙基化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肖奇成[9](2016)在《粘胶纤维气相乙酰化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at作为催化剂,使粘胶纤维与醋酸酐蒸汽进行乙酰化反应,以降低粘胶纤维回潮率而改善织物的性能,使织物易洗快干、挺括、不易起皱变形。试验了粘胶纤维乙酰化取代度与之相关的因素,及粘胶纤维乙酰化后回潮率、纤度、强度、伸长率的变化和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人造纤维》期刊2016年05期)

刘海玲[10](2016)在《黑木耳多糖乙酰化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L.ex Hook) Underw],是药食两用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研究价值。在优化提取条件的同时,采用同一课题组最优多糖提取条件提取黑木耳多糖,用来制备乙酰化黑木耳多糖,对得到的乙酰化黑木耳多糖进行分离纯化,通过IR(红外光谱)、刚果红实验对多糖的各组分进行检测,同时对乙酰化后黑木耳多糖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为黑木耳多糖功能食品和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研究了蜗牛酶辅助、碱性环境下共同作用下,提取黑木耳多糖工艺。结果表明:酶解时间2.50 h,酶解温度为55.00℃,pH为6.80,酶的添加量为1.30%,酶解完成后,在碱性最优条件下,使溶液NaOH的浓度达到0.4mol·L-1,在90℃环境下提取2h,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31.1%与理论预测值30.34%对比,其相对误差约为0.76%。同时,与单独在碱性环境下作用下提取黑木耳多糖得率相比,多糖得率得到了提高。研究了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法优选乙酰化黑木耳多糖的制备条件。以甲酰胺作为溶剂,乙酸酐作为酰化试剂,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作为催化剂,运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法,以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酰化试剂、NBS添加量为考察的变量因子,采用羟胺比色法测定乙酰取代度的大小,以乙酰化取代度大小为指标,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酰化试剂用量和NBS添加量对黑木耳多糖乙酰化有显着影响(p<0.05),经过方程运算,得到制备乙酰化黑木耳多糖的最优实验条件为,反应时间3.5 h,反应温度80℃,乙酰化试剂用量32.5 mL, NBS添加量为1%。通过对黑木耳原多糖和乙酰化多糖的红外光谱检测,显示乙酰化黑木耳多糖制备成功。研究了乙酰化黑木耳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检测,对乙酰化黑木耳多糖进行DEAE纤维素-52凝胶分离纯化,结果得到7个组分,采用葡聚糖凝胶对其进一步纯化。IR结果表明,黑木耳原糖与乙酰化黑木耳多糖及其分离纯化后的各组分,都具有一般多糖在红外光谱中的特征性结构峰,在2900cm-1左右处为-CH2的C-H伸缩振动,3400cm-1左右的宽峰为一OH的O一H伸缩振动和N-H的伸缩振动。其中,乙酰化黑木耳多糖、组分3、组分4、组分5、组分6在1720cm-1~-1770cm-1范围内为C=O伸缩振动,证明乙酰化黑木耳多糖、组分3、组分4、组分5、组分6乙酰化成功。乙酰化黑木耳多糖及其分离纯化后的各组分,均引入了酰胺基酰胺基的特征吸收峰在1680cm-1~1630cm-1范围内,可以证明多糖结构中有酰胺基的引入。刚果红实验表明,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与刚果红相比没有发生红移,表明各样品多糖不具有叁螺旋立体结构。研究了黑木耳多糖及乙酰化黑木耳各组分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结果显示,黑木耳多糖和乙酰化黑木耳多糖各组分,对羟自由基(·OH)与超氧阴离子(O2·-)等,均具有清除作用,同时各组分具有一定的还原的能力,并且乙酰化修饰后多糖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均略高于分子修饰前多糖。(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6-05-24)

乙酰化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竹木材是一种天然的多孔性材料,容易发生开裂、变形等一系列尺寸不稳定情况,到目前为止,传统的乙酰化改性方法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乙酰化处理工艺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包括其催化效率低下、反应副产物难去除、酯化反应单一等问题。本研究先对比不同催化下乙酰化的性能,然后比较乙酸酐(AA)、乙酸乙烯酯(VA)与二甲基甲酰胺(DMF)混合作为乙酰剂的处理工艺,最后再通过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联合有机单体改性方法——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以期为竹木材乙酰化工艺优化及竹木材尺寸稳定性性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分析竹材乙酰化的颜色、疏水性变化,考察竹木材材改性前后尺寸稳定性的变化,并应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镜(SEM)、动态机械分析仪(DMA)等设备,对改性竹木材的化学组分和基团变化、热稳定性能、微观结构以及动态热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乙酰化毛竹在浓硫酸、乙酸、乙酸钾以及无催化条件下,对其增重率、尺寸稳定性、颜色、疏水性以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材先浸渍于15 wt%乙酸钾溶液中12 h,取出并静置12 h,干燥后真空浸渍于过量乙酸酐溶液,加热至120°C反应3 h,改性材获得最高增重率(19.59%),尺寸稳定性能增强,颜色变化较其他组不明显,表面接触角增大(靠竹青面:101.3°;靠竹黄面:88.7°),疏水性增强,并且热分解温度(303℃)高于未处理材(265℃)。(2)毛竹分别与VA和AA进行乙酰化反应,其中,VA处理材获得较高增重率(11.09%)和增容率(4.25%),其尺寸稳定性、储存模量也高于AA处理材;但处理材均未出现明显微观结构形变,VA处理材表现出脆断现象。接下来VA处理材与MMA单体混合加热并反应,得出:VA-MMA处理材增重率(18.95%)、增容率(8.66%)以及单体转化率(20.69%)明显提高,储存模量高于MMA处理材;VAMMA处理材与MMA处理材均保持原有结构,但VA-MMA处理材中出现大量团絮状聚合物,MMA处理材局部出现细小微球状聚合物。(3)速生杨木与VA反应获得的增重率(20.62%)、增容率(5.25%)明显高于与AA反应,尺寸稳定性能、动态热力学性能较AA处理材更优,并且其微观结构较AA处理材出现明显的管胞壁、具缘纹孔的充胀现象。VA改性杨木通过MMA单体聚合反应,获得的增重率(35.70%)、增容率(4.89%)及单体转化率(14.63%)明显提高,其吸水膨胀率、干缩率均最低,抗胀率、抗缩率大幅提高。VA-MMA处理材储存模量明显增加,但损耗模量几乎与MMA处理材同时达到峰值。VA-MMA改性杨木的大量纤维细胞孔隙、管孔出现聚合物填充,且细胞壁上也附着大量团状聚合物,而MMA处理杨木出现少量球状聚合物附着细胞孔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酰化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凯,雷鸣,刘丽艳,李君,刘宁.乙酰化羟丙基复合改性玉米淀粉物化特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9

[2].黄赛赛.毛竹、杨木乙酰化及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联合改性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3].左锋,王振忠,钱丽丽,李丹,关琛.乙酰化改性对芸豆分离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

[4].于冬云.细菌纤维素—聚乙二醇乙酰化改性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5].夏腾飞.乙酰化改性水稻秸秆沼渣/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6].周彩荣,郄晶伟,吕忠闯,仝远.改性USY分子筛催化愈创木酚乙酰化反应及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7

[7].张凯镝,顾燕芳,吕荣俊,黄辉,毛寅.废报纸纤维的乙酰化改性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6

[8].赵凯,刘丽艳,刘宁.乙酰化羟丙基淀粉改性次序及程度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6

[9].肖奇成.粘胶纤维气相乙酰化改性的研究[J].人造纤维.2016

[10].刘海玲.黑木耳多糖乙酰化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6

标签:;  ;  ;  ;  

乙酰化改性论文-赵凯,雷鸣,刘丽艳,李君,刘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