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政争论文-高翔宇

民初政争论文-高翔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初政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梁启超归国,民初政争,袁世凯,共和党

民初政争论文文献综述

高翔宇[1](2018)在《梁启超归国与民初政争》一文中研究指出1912年10月8日梁启超归国这一民初政治史上令人瞩目的事件可作为观察民初政争的窗口。梁启超结束海外流亡生涯得以回国乃得益于民初政争形势的转变。梁氏归国初期的20余天里,在他周围,袁世凯、共和党、民主党、国民党激进派、稳健派等各方势力纷纷出场并展开了竞逐与博弈。基于利益方面的考量,梁启超与各方派系的关系,既体现了沟通与合作的一面,同时充满了矛盾与斗争。值得注意的是,透过梁归国前后所关联的史事,不仅再现了走进共和之际梁思想历程的变迁,而且可以隐约预见民初政党政治的若干走向。(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陈忠纯[2](2014)在《“革命”的负面化与民初政争形势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学界一般认为自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运动虽有经历高低起伏,但"革命"本身作为一种信仰,已拥有当然的合法性。揆诸史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辛亥革命结束后,国人"革命"情绪急遽消退,由竞言"革命",转为讳言"革命",以至忧心"革命"再起。"革命"形象的迅速负面化源于国人对"革命"的认知,也与旧官僚及立宪派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而革命党人未能挺身为"革命"辩护,加速了"革命"信仰的失落。革命前后国人对"革命"态度的强烈反差,说明"革命"尚未成为国人的"集体信仰"。在"二次革命"中,革命派已不得不为"革命"辩护;而在护国运动中,护国军非但不敢大张旗鼓地亮出"第叁次革命"的旗号,相反,竟然声言起事非革命,乃为反袁氏复辟帝制制造革命,即为"革革命"。这些都说明,当时国人眼中的"革命"更多地还是类似于传统的改朝换代,故被许多人视为"暴力"、"破坏"的代名词,民国成立,其合法性亦不复存在。(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李松杰[3](2008)在《民初政争夹缝中的肃政厅》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废除,民主和法制被引入中国,近代行政诉讼和监察制度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引入国内。作为中西监察制度相融合的肃政厅也创立于斯,它将中国传统都察院御史制度和近代西方行政公诉职能统一起来。本文以八厘公债案为个案,通过肃政厅对案件的调查、纠弹过程来考察民国初年法制建设所遭遇的困境。全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了近代行政诉讼制度引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对采取何种行政诉讼制度的讨论,以及最终独立行政诉讼机构——平政院的成立。该部分主要论述了肃政厅的成立、运作特征和职能以及它和平政院的复杂关系。肃政厅虽然是平政院的一部,但有独立的纠弹权,财政方面也是独立。它还监督平政院纠弹的执行,类似于检察院和法院的关系。第二部分讨论了各方围绕八厘公债案所产生的各种关系。财政问题是近代中国的主要问题,历届政府为此殚精竭虑,发行公债是主要手段之一。八厘公债是南京临时政府发行的公债。发行以后民众购买力不高,由各省认领作为军费。江苏省认领以后,由于财政困难将债票抵押西门子公司。1914年公债用途上报以后,财政部认为江苏省公债用途不明,有侵占嫌疑,引发了八厘公债案。此案是震惊民初的财政大案,案情之复杂,牵涉面之广,实属罕见。肃政厅作为对官员纠弹的机构,对案件的进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部分论述了八厘公债案的由来,围绕平政院和大理院对案件不同的审理结果所引起法制方面的危机。第叁部分分析了八厘公债案背后复杂的政治关系。肃政厅、大总统袁世凯、江苏省财政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案件背后复杂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案件涉案各方都怀着不同的意图。蒋懋熙假公济私,袁世凯在掌握了全国政权以后,试图通过此案件打击程德全、应德闳,同时起到震慑南方江浙势力的意图。各种复杂的原因演绎着案件的进程。肃政厅属于司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平政院的编制令来看,肃政厅肃政史身份受到了保证,具有司法官员的特点。但肃政厅直隶于大总统,又是行政机构。矛盾的身份也使得肃政厅很难定位。从八厘公债案的纠弹与审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初年复杂的政治社会矛盾。原本一个单纯的财政案件,由于各种政治力量的存在,使案情变得扑朔迷离,最终不了了之。而作为案件主导机关的肃政厅在案件中也未能起到其应有的监察职能。虽然肃政厅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先后纠弹了一大批的违法案件,对当时的政界起到了震慑和整治作用。但立法目的和实际效力往往存在偏差,民国初年法制建设不完善,行政权力无限制膨胀,也使得它难逃其他法制机关类似的命运,成为大总统政治控制的工具,不能不说是历史遗憾。本文通过肃政厅在对八厘公债案审理过程中,与大理院、大总统,甚至和平政院的复杂关系来探究在其运作过程中的局限,进而指出民国法制改革尝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李松杰,欧阳御贤[4](2008)在《由八厘公债案看民初政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厘公债案是民初喧嚣一时的案件。案件涉及范围之广、背景之复杂,其他案件难以企及。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案件涉及各方并不就案件进行争论,而是通过此事件的处理来达到打击另一方的目的。案件的不同审理机关也作出了矛盾的判决,通过案件审理,可以探究民初纷繁复杂的政治关系。(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08年02期)

严威[5](2005)在《黎元洪与民初政争》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并称“民初四巨头”的鄂军都督黎元洪,因拥兵八镇,在民初政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民初政争中,黎元洪频频发表政见,提出自己的政治意向。在定都问题上,欲定都武昌,左右南北局势;在组阁问题上主张南北混合;张振武案为袁世凯所掌控,逐渐倒向袁世凯;在借款问题上抑南扬北;对待宋案主张和平解决,反对南方用武;二次革命支持北方动武。文章还分析了黎元洪支持袁世凯的原因,并指出黎元洪并未完全与袁世凯同流合污。(本文来源于《鄂州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黎虹,刘仕慧[6](2000)在《民初政争与赵秉钧内阁》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初期 ,政党林立 ,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与组合十分复杂。尽管如此 ,当时基本的政治力量仍然是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革命派和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君主立宪派。这两大派别在临时参议院中分别表现为同盟会和共和党。除此之外 ,就是代表封建势力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00年05期)

洪九来[7](2000)在《集权与分权——略论《东方杂志》在清末民初政争中的折衷观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一直是个纷争不休的话题。在清末 ,这一问题夹杂在有关“立宪”的争论之中 ;在民初 ,这一问题直接表现为有关联邦制与郡县制的争论。本文择取商务印书馆 1 90 4年创刊的大型综合期刊《东方杂志》为研究个案 ,通过对该刊一群文化保守主义者相关言论的剖析 ,从中析离出他们既不同于极端的集权派 ,也不同于极端的分权派的相对独特的调和思想与折衷主张 ,以此深化我们对这一历史话题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2期)

朱宗震[8](1982)在《试论革命党人在民初政争中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1912年4月,辛亥革命的结果,产生了统一的中华民国。封建帝制的复灭,议会民主政治的建立,一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唤起了胜利的喜悦。孙中山说:“此次革命成功如此神速,实梦想不及”。就是比较激进、敏锐的一批革命党人办的《民权报》也表示兴高采烈:“数月以来,我国民馨香祷祝,日夜所仰望之政府,至是已崭然露头角,出现于东亚大陆,俾吾侪国民群享共(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1982年01期)

朱宗震[9](1981)在《试论革命党人在民初政争中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辛亥革命的结果,产生了中华民国。封建帝制的覆灭,议会民主政治的建立,一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唤起了胜利的喜悦。孙中山说:“此次革命成功如此神速,实梦想不及。”①就是比较激进、比较敏锐的一批革命党人办的《民权报》也表示兴高采烈:“数月以来,我国民馨香祷祝,日夜所仰望之政府,至是已崭然露头角,(本文来源于《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期刊1981-10-01)

民初政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学界一般认为自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运动虽有经历高低起伏,但"革命"本身作为一种信仰,已拥有当然的合法性。揆诸史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辛亥革命结束后,国人"革命"情绪急遽消退,由竞言"革命",转为讳言"革命",以至忧心"革命"再起。"革命"形象的迅速负面化源于国人对"革命"的认知,也与旧官僚及立宪派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而革命党人未能挺身为"革命"辩护,加速了"革命"信仰的失落。革命前后国人对"革命"态度的强烈反差,说明"革命"尚未成为国人的"集体信仰"。在"二次革命"中,革命派已不得不为"革命"辩护;而在护国运动中,护国军非但不敢大张旗鼓地亮出"第叁次革命"的旗号,相反,竟然声言起事非革命,乃为反袁氏复辟帝制制造革命,即为"革革命"。这些都说明,当时国人眼中的"革命"更多地还是类似于传统的改朝换代,故被许多人视为"暴力"、"破坏"的代名词,民国成立,其合法性亦不复存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初政争论文参考文献

[1].高翔宇.梁启超归国与民初政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陈忠纯.“革命”的负面化与民初政争形势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李松杰.民初政争夹缝中的肃政厅[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李松杰,欧阳御贤.由八厘公债案看民初政争[J].沧桑.2008

[5].严威.黎元洪与民初政争[J].鄂州大学学报.2005

[6].黎虹,刘仕慧.民初政争与赵秉钧内阁[J].文史杂志.2000

[7].洪九来.集权与分权——略论《东方杂志》在清末民初政争中的折衷观点[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8].朱宗震.试论革命党人在民初政争中的策略[J].近代史研究.1982

[9].朱宗震.试论革命党人在民初政争中的策略[C].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1981

标签:;  ;  ;  ;  

民初政争论文-高翔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