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典型绿洲论文-顾峰,丁建丽,葛翔宇,高石宝,王敬哲

干旱区典型绿洲论文-顾峰,丁建丽,葛翔宇,高石宝,王敬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旱区典型绿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洲,Sentinel-2数据,SPAD,叶绿素

干旱区典型绿洲论文文献综述

顾峰,丁建丽,葛翔宇,高石宝,王敬哲[1](2019)在《基于Sentinel-2数据的干旱区典型绿洲植被叶绿素含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渭干河—库车河绿洲(渭—库绿洲)为研究区,采用在机器学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对绿洲内的4种典型植被(棉花、芦苇、杨树、大枣)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进行估算和验证。首先基于"红边"处光谱信息丰富的哨兵2号(Sentinel-2)影像和由其衍生的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影像各提取23种对叶绿素敏感的宽波段光谱指数,加入3种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参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电导率)作为影响叶片SPAD的特征变量,再根据以上特征变量对每种植被叶片各建立3种方案的SPAD估算模型,从而实现对绿洲内植被叶绿素的监测。结果表明:①影像经一阶微分再提取的植被指数相比原位光谱植被指数,在SPAD估测模型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在随机森林算法的重要性排序中位居前列;②4种植被叶片的SPAD估测模型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芦苇叶片尤为显着,确定系数(R~2)达到了0. 926;③分析对比3种方案下模型预测能力,方案3(包含土壤参量)的预测能力卓越〔2. 143 <相对百分比偏差(RPD)<2. 692〕,其预测能力排序为:方案3>方案1>方案2,土壤属性和模型预测结果有较强的非线性相关。Sentinel-2数据具有理想的估算绿洲植被叶绿素含量的潜力,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潜在高精度的方案来估算叶绿素含量,可为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实现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金强,李俊峰,王昭阳,杨广,何新林[2](2019)在《干旱绿洲区3种典型农田防护林的水分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对农田有重要防护作用的农田防护林在农田节水灌溉模式下的水分利用机制,为本地区农田和农田防护林的优化灌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稳定氧同位素(δ~(18) O)研究干旱绿洲区常见农田防护林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和榆树(Ulmus pumila)在农田节水灌溉模式下的水分利用机制,根据直接判断法、IsoSource模型和吸水深度模型3种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不同时间,不同树种防护林水分利用来源不同。其中4月胡杨主要使用10—20cm的浅层土壤水,贡献率为83.3%;沙枣主要使用80—120cm和120—160cm的深层土壤水,其贡献率分别为50.6%和16.9%;榆树主要使用50—300cm的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累计贡献率为82.5%;5月胡杨主要利用浅层0—30cm的土壤水,贡献率为57.1%;沙枣和榆树转而利用表层0—10cm的土壤水,其贡献率分别为50.8%和52.7%;6月胡杨利用0—20cm浅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贡献率分别为38.7%和10.5%;沙枣有76.9%的水分来源于10—20cm的浅层土壤;榆树主要水分来源中有49.1%来自于0—80cm,另有12.3%来自于地下水。同时研究得出胡杨4—6月的平均吸水深度分别为18,28,25cm,沙枣的平均吸水深度分别为118,37,34cm;榆树的平均吸水深度分别为95,37,29cm。[结论]选择农田防护林树种时,在保证防护林防护效益的同时,应选择搭配以深层土壤水或地下水为主要水分来源的种类,从而更加高效地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古丽努尔·依沙克,依力亚斯江·努尔麦麦提,段素素[3](2018)在《基于全极化Radarsat-2数据的干旱区典型绿洲盐渍化信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渍化不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着可持续发展。为了对干旱区盐渍地进行有效、实时的监测,利用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遥感数据进行盐渍地信息的提取。提出对以渭-库绿洲为研究区的全极化Radarsat-2数据进行Pauli分解和H/A/α分解,获取其极化特征分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最小距离分类(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cation)以及最大似然分类(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极化分解方法在盐渍化监测中具有较好的研究潜力,基于Pauli和H/A/α分解的SVM分类方法更适用于PolSAR数据盐渍地信息的高精度提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12期)

柴晨好,王玉刚,周宏飞,朱薇,刘丽娟[4](2018)在《干旱区典型绿洲水库库周土壤盐分空间分异及盐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水库作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典型水系节点,在区域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认识农区水库对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本文以叁工河流域的冰湖水库和柳城子水库为例,运用经典统计分析、地统计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景观背景下,以水库为中心的区域土壤剖面(0~60 cm)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柳城子水库各土层盐分含量(0~20 cm:20.77 g·kg-1,20~40 cm:14.96g·kg-1,40~60 cm:16.9 g·kg-1)高于灌溉景观为主导背景的冰湖水库各土层盐分含量(0~20 cm:7.81 g·kg-1,20~40 cm:5.66 g·kg-1,40~60 cm:5.24 g·kg-1)。在土壤盐分变异性上,冰湖水库各土层盐分的变异系数CV>100%,均呈现强变异性,而柳城子水库呈现出中等变异性(10%<CV≤100%);(2)两个水库区域各层土壤盐分,均呈现中等强度空间自相关性(0.25<C0/(C0+C)<0.75),冰湖水库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主要受人为活动产生的随机因素影响,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结构性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而柳城子水库土壤盐分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主导;(3)农业水库区域呈现出"盐岛"效应,冰湖水库各土层非盐化土面积占主导地位,随土层深度增加,非盐化土面积逐渐增大;而柳城子水库各土层盐土面积占主导地位,随土层深度增加,盐土面积也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彭树宏,钱静,陈劲松,陈曦,马英莲[5](2018)在《基于CLUE-S模型的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模拟研究——以新疆奎屯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资源条件约束下,干旱区绿洲城市有其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水资源分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选址、规模及空间扩展等。该文利用新疆奎屯河流域主要城镇1999-2011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了现势延续、协调发展、节水发展和经济优先4种情景驱动的CLUE-S模型,模拟奎屯河流域2011-2030年的土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水资源约束下干旱区土地利用空间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所有情景中各土地利用类型都存在转换,其中:草地变化最大,平均占比38.16%;耕地次之,为23.63%;林地、未利用地和盐碱地的平均占比依次为11.63%、11.40%和9.47%。从土地利用变化需求趋势和情景模拟结果可知,节水型发展是研究区未来空间发展的最优模式。(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张鹏,赵新风,王希义,张广朋[6](2018)在《干旱区典型流域人工与天然绿洲相互转化过程与适宜比例——以开都-孔雀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0、2000、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基于RS/GIS技术,分别提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信息,分析1990-2010年,开都-孔雀河流域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变化规律及其比例,探讨该区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1)1990-2010年,开都-孔雀河流域的人工绿洲呈不断扩张,天然绿洲面积不断缩小,表现为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的趋势,1990-2010年人工绿洲面积增长2 895.1 km2,扩张速度为144.8 km2/a,天然绿洲减少面积1 946.4 km2,减小速度为97.32 km2/a。(2)1990-2010年,在人工绿洲扩张过程中,人工绿洲各土地利用要素变化也存在很大差异,1990-2000年,人工水库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速度为15.86%,建筑用地最慢,增长速递为2.88%;2000-2010年,果园面积的年均增长速度最快达37.1%。(3)近20 a开都-孔雀河流域人工绿洲面积呈增涨趋势,而天然绿洲面积呈下降趋势;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例在近20 a呈增加的趋势,在1990、2000、2010年,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值分别是2∶8、3∶7、4∶6。(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2期)

段素素,依力亚斯江·努尔麦麦提,郭莉丹,范宏,哈班拜[7](2018)在《基于全极化微波遥感的干旱区典型绿洲盐渍化信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Krogager、Pauli两种极化目标分解方法,分别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分类模型(分别简称Krogager-SVM和Pauli-SVM),以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地区(渭-库绿洲)为研究区域,利用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ol SAR)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干旱区典型绿洲不同程度盐渍化信息的提取研究。结合野外实地验证数据,将两种模型的分类结果与传统SVM分类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Krogager-SVM和Pauli-SVM模型改善了传统干旱区盐渍化分类方法,其总体精度从74.17%(传统SVM)分别提高到了80.598 0%和82.387 6%,分别提高了6.43个百分点和8.21个百分点(Kappa系数分别提高0.08和0.12)。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分类模型在Pol SAR数据的盐渍化信息提取方面有着一定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周倩倩,丁建丽,唐梦迎,杨斌[8](2018)在《干旱区典型绿洲土壤有机质的反演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大面积、高精度地反演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为研究区,采用波段平均法将实测高光谱窄波段拟合为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的宽波段,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算模型,并将最优估算模型应用到经过波段校正的Landsat 8OLI遥感影像中。结果表明:(1)反射率进行倒数、对数、平方、一阶微分等数学变换后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显着提高;(2)土壤有机质的高光谱估算模型拟合度较高,最优估算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52,采用比值法对多光谱波段反射率进行校正,校正后的遥感影像反演结果得到了较大提高,检验样本的决定系数R2从0.711提升至0.849。从反演结果来看,将高光谱估算模型应用到经过订正的多光谱影像,土壤有机质反演模型的精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运用此方法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土壤有机质区域化反演。(3)有机质的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的影响,其中土壤质地对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影响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孙霞,杜俊龙,黄长福,李志军,金俊香[9](2016)在《典型干旱荒漠绿洲区不同年限枣园土壤碳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干旱荒漠绿洲区不同种植年限枣园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以新疆南部典型干旱荒漠区麦盖提县枣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种植年限下枣园土壤碳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枣园土壤活性碳、土壤非活性碳表现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总体表现为10年>15年>5年>3年;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碳库管理指数(CPMI)有所增长,10年时增幅最大,15年次之,3年最小;各土层碳库活度(A)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变化不大;各土壤深度的碳库指数(CPI)有不同程度地变化,碳库活度与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极显着相关,与有机碳显着相关,碳库管理指数(CPMI)与碳库活度指数(AI)和碳库指数(CPI)极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杜俊龙,孙霞,黄长福,李志军,金俊香[10](2016)在《典型干旱荒漠绿洲区不同年限枣园土壤有机碳组成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种植年限的新疆干旱区枣园土壤有机碳组成及特征,为该区域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南疆麦盖提县4种不同种植年限的枣园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不同园龄、不同层次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机碳密度及碳库活度。[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枣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有机碳含量表层最大,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出逐层降低的趋势;各个土层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总体上为先减小后增大,在空间尺度上,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不同年限枣园土壤有机碳储量多数集中在土壤表层,在10a时达到最大;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土壤碳库活度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论]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土壤碳库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积累程度不同;土壤碳库活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各个层次的土壤碳库活度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干旱区典型绿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对农田有重要防护作用的农田防护林在农田节水灌溉模式下的水分利用机制,为本地区农田和农田防护林的优化灌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稳定氧同位素(δ~(18) O)研究干旱绿洲区常见农田防护林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和榆树(Ulmus pumila)在农田节水灌溉模式下的水分利用机制,根据直接判断法、IsoSource模型和吸水深度模型3种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不同时间,不同树种防护林水分利用来源不同。其中4月胡杨主要使用10—20cm的浅层土壤水,贡献率为83.3%;沙枣主要使用80—120cm和120—160cm的深层土壤水,其贡献率分别为50.6%和16.9%;榆树主要使用50—300cm的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累计贡献率为82.5%;5月胡杨主要利用浅层0—30cm的土壤水,贡献率为57.1%;沙枣和榆树转而利用表层0—10cm的土壤水,其贡献率分别为50.8%和52.7%;6月胡杨利用0—20cm浅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贡献率分别为38.7%和10.5%;沙枣有76.9%的水分来源于10—20cm的浅层土壤;榆树主要水分来源中有49.1%来自于0—80cm,另有12.3%来自于地下水。同时研究得出胡杨4—6月的平均吸水深度分别为18,28,25cm,沙枣的平均吸水深度分别为118,37,34cm;榆树的平均吸水深度分别为95,37,29cm。[结论]选择农田防护林树种时,在保证防护林防护效益的同时,应选择搭配以深层土壤水或地下水为主要水分来源的种类,从而更加高效地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旱区典型绿洲论文参考文献

[1].顾峰,丁建丽,葛翔宇,高石宝,王敬哲.基于Sentinel-2数据的干旱区典型绿洲植被叶绿素含量估算[J].干旱区研究.2019

[2].王金强,李俊峰,王昭阳,杨广,何新林.干旱绿洲区3种典型农田防护林的水分来源[J].水土保持通报.2019

[3].古丽努尔·依沙克,依力亚斯江·努尔麦麦提,段素素.基于全极化Radarsat-2数据的干旱区典型绿洲盐渍化信息提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4].柴晨好,王玉刚,周宏飞,朱薇,刘丽娟.干旱区典型绿洲水库库周土壤盐分空间分异及盐岛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8

[5].彭树宏,钱静,陈劲松,陈曦,马英莲.基于CLUE-S模型的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模拟研究——以新疆奎屯河流域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

[6].张鹏,赵新风,王希义,张广朋.干旱区典型流域人工与天然绿洲相互转化过程与适宜比例——以开都-孔雀河流域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7].段素素,依力亚斯江·努尔麦麦提,郭莉丹,范宏,哈班拜.基于全极化微波遥感的干旱区典型绿洲盐渍化信息提取[J].湖北农业科学.2018

[8].周倩倩,丁建丽,唐梦迎,杨斌.干旱区典型绿洲土壤有机质的反演及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学报.2018

[9].孙霞,杜俊龙,黄长福,李志军,金俊香.典型干旱荒漠绿洲区不同年限枣园土壤碳库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6

[10].杜俊龙,孙霞,黄长福,李志军,金俊香.典型干旱荒漠绿洲区不同年限枣园土壤有机碳组成及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6

标签:;  ;  ;  ;  

干旱区典型绿洲论文-顾峰,丁建丽,葛翔宇,高石宝,王敬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