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高货币化论文-王守贞,丁攀,施卫华

畸高货币化论文-王守贞,丁攀,施卫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畸高货币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济货币化,M2,GDP,货币沉淀,货币反替代

畸高货币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守贞,丁攀,施卫华[1](2009)在《经济货币化水平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畸高现象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的经济货币化水平不但存在持续上升的问题,而且还表现出叁个重要特点。本文认为,中国经济货币化畸高的原因可以通过货币化论、货币沉淀论及货币反替代论等叁种理论进行解释。鉴于过高的经济货币化水平对央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银行体系的支付能力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侵蚀,本文提出了一些改善这一状况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期货》期刊2009年06期)

羌杰[2](2008)在《论中国畸高货币化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畸高货币化问题曾经或正在困扰着众多理论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诸多学者试图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货币化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以往研究缺乏一个能够统领货币化进程中各方面推动因素的理论框架,从而注定发现不了我国畸高货币化演进的内在逻辑。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评判后,认为麦金农最优货币化理论框架的实质功能是货币化水平的决定,并且这一框架蕴涵着货币化演进的内在机制。因此,麦氏框架本身就是货币化演进的逻辑空间。本文从麦氏框架中发掘出可能导致“高”货币化水平的所有四种逻辑,并从中甄别出我国畸高货币化的演进逻辑。认为畸高货币化问题源自麦氏框架中“货币实际余额持有收益”曲线和银行体系的“边际投资效率”曲线两方面相辅相成的推动。然而,上述两方面的主导驱动力并非来自传统金融深化理论所认为的利率因素,而是来自于我国原有体制瓦解和新体制构建过程所内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政府干预型金融剩余运用的制度安排,从而导致我国货币化的演进既不是沿着上述两条曲线推进,也不是两条曲线本身形状的变动,而是得自于两条曲线向右侧的大幅平移。同时,政府为牢牢控制金融剩余必然对银行体系进行补贴,从而使得银行体系的部分成本得以外部化,这一政府干预行为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货币化水平的提高。但本文通过逻辑推演认为,这一提高的幅度有限,它只可能是我国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的细枝末节;更深入一步,笔者认为我国经济赶超的“强化”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我国的体制变迁,从而内生出我国畸高货币化的演进逻辑。进而,从更深层次上证实了畸高货币化根源于我国经济赶超的“强化”。货币化进程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必然,其注定会对整个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货币化演进模式,其对经济的影响又必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殊性。推进麦氏框架中两条曲线右移的两方面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因此我国的货币化演进历程难以内生出一个类似利率的单一可控变量。这极大地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从而导致我国长期出现货币政策的弱有效性问题;基于同样的思维,我国银行体系也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存贷失衡,从而导致巨大的福利损失。基于上述推理,本文认为要解决畸高货币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对我国货币化演进逻辑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使其内生出能够综合反映推动货币化演进各因素的单一可控变量。从这个角度说,利率市场化就是必然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08-01-01)

殷孟波[3](2006)在《我国经济货币化比率畸高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货币化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反映了一国金融深化的程度,通常用M2/GDP比率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水平迅速提升,当前M2/GDP比率已居世界之首,我国的货币化水平畸高已成为中国金融之谜。分析显示,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与当前我国金融结构的失衡、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足、相关改革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意愿过强,以及近期外汇占款的持续增长而导致货币的被动投放等因素有关。(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06年05期)

畸高货币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的畸高货币化问题曾经或正在困扰着众多理论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诸多学者试图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货币化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以往研究缺乏一个能够统领货币化进程中各方面推动因素的理论框架,从而注定发现不了我国畸高货币化演进的内在逻辑。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评判后,认为麦金农最优货币化理论框架的实质功能是货币化水平的决定,并且这一框架蕴涵着货币化演进的内在机制。因此,麦氏框架本身就是货币化演进的逻辑空间。本文从麦氏框架中发掘出可能导致“高”货币化水平的所有四种逻辑,并从中甄别出我国畸高货币化的演进逻辑。认为畸高货币化问题源自麦氏框架中“货币实际余额持有收益”曲线和银行体系的“边际投资效率”曲线两方面相辅相成的推动。然而,上述两方面的主导驱动力并非来自传统金融深化理论所认为的利率因素,而是来自于我国原有体制瓦解和新体制构建过程所内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政府干预型金融剩余运用的制度安排,从而导致我国货币化的演进既不是沿着上述两条曲线推进,也不是两条曲线本身形状的变动,而是得自于两条曲线向右侧的大幅平移。同时,政府为牢牢控制金融剩余必然对银行体系进行补贴,从而使得银行体系的部分成本得以外部化,这一政府干预行为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货币化水平的提高。但本文通过逻辑推演认为,这一提高的幅度有限,它只可能是我国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的细枝末节;更深入一步,笔者认为我国经济赶超的“强化”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我国的体制变迁,从而内生出我国畸高货币化的演进逻辑。进而,从更深层次上证实了畸高货币化根源于我国经济赶超的“强化”。货币化进程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必然,其注定会对整个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畸高货币化演进逻辑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货币化演进模式,其对经济的影响又必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殊性。推进麦氏框架中两条曲线右移的两方面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因此我国的货币化演进历程难以内生出一个类似利率的单一可控变量。这极大地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从而导致我国长期出现货币政策的弱有效性问题;基于同样的思维,我国银行体系也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存贷失衡,从而导致巨大的福利损失。基于上述推理,本文认为要解决畸高货币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对我国货币化演进逻辑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使其内生出能够综合反映推动货币化演进各因素的单一可控变量。从这个角度说,利率市场化就是必然的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畸高货币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守贞,丁攀,施卫华.经济货币化水平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畸高现象评析[J].中国证券期货.2009

[2].羌杰.论中国畸高货币化问题[D].浙江工商大学.2008

[3].殷孟波.我国经济货币化比率畸高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论坛.2006

标签:;  ;  ;  ;  ;  

畸高货币化论文-王守贞,丁攀,施卫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