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失稳论文-赵多银

斜坡失稳论文-赵多银

导读:本文包含了斜坡失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塬裂隙发育斜坡,振动台试验,数值分析,破坏模式

斜坡失稳论文文献综述

赵多银[1](2019)在《地震作用下裂隙发育黄土塬斜坡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中强震多发、特大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地区之一,历史上地震在该地区造成了140多万人死亡,地震诱发成群连片的滑坡(走山)掩埋城镇、村庄是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主因,因此该区黄土地震滑坡灾害成为岩土工程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泾河北岸的典型黄土塬边裂隙发育斜坡和无裂隙斜坡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室内叁轴试验、直剪试验、大型振动台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在分析研究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震、滑坡特征的基础上,考虑黄土塬边裂隙发育斜坡坡体结构和地震作用,对比分析了黄土塬边裂隙发育斜坡和无裂隙斜坡的动力响应特征,提出了黄土塬裂隙发育斜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和稳定性预测分析的简化模型。主要成果包括:(1)研究了黄土塬边裂隙发育与无裂隙两类结构黄土斜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征选取甘肃平凉崆峒区黄土塬边裂隙发育和无裂隙两类结构斜坡,基于相似理论、室内叁轴试验和直剪试验结果,确定相似材料配比,考虑斜坡结构和地震作用两类因素,开展尺寸为1:25的两类结构斜坡的大型振动台对比模型试验,研究了黄土塬边裂隙发育与无裂隙两类结构黄土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一般动力响应特征和变化规律,重点观察了不同强度地震荷载作用下,塬边裂隙发育斜坡的失稳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裂隙发育部位是黄土塬斜坡最为敏感的破坏部位,其受动力扰动作用更加明显。(2)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开展黄土塬斜坡动力响应数值计算分析建立了黄土塬边裂隙发育和无裂隙两类结构斜坡模型,采用无限元-有限元耦合边界,在模型底边输入汶川汤峪地震波开展两类结构斜坡的动力时程分析。将数值计算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可很好地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加速度、位移的动力响应特征规律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得到的基本一致,另外塬边裂隙发育斜坡在靠近裂隙的位置形成了第二塑性区,其深度与裂隙发育深度大体一致,这是由于裂隙发育给后缘土体的挤压提供了空间位置,致使后缘土体有向临空面变形的趋势。(3)研究了黄土塬裂隙发育斜坡的应力分布状态、动力失稳破坏模式并提出了稳定性预测分析模型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和重力场条件下水平场地的岩土体应力分布状态特征,给出黄土塬边裂隙发育斜坡在重力场条件下的应力分布状态特征。结合振动台试验现象和数值计算动力时程分析,提炼总结出了地震作用下,黄土塬边裂隙发育斜坡的失稳破坏模式为:地震诱发-裂隙扩张-坡面高位纵裂隙发育-小体量土体高位剪出-大体量土体低位剪出-堆积坡脚。最后基于黄土塬裂隙发育斜坡特征,提出了适合该类斜坡稳定性预测分析的简化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9-04-01)

王颖,庄建琦,李威,赵勇,贾艳军[2](2018)在《地震作用下黄土斜坡失稳及运动过程的离散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区,地震诱发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占到地震总伤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在黄土地区,由于地震造成的黄土滑坡具有运动距离远等特征,其灾难性更严重。针对地震诱发黄土斜坡的失稳峰值加速度、临界位移和运动距离等问题,本文利用离散元(PFC)方法,通过对室内叁轴实验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标定和高精度航拍叁维地形数据进行转化,以宁夏海口村黄土斜坡为研究对象,开展叁维地震作用下斜坡失稳破坏和运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监测不同位置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分量,计算监测点的p、q值并与室内叁轴实验所得到p-q破坏线进行比较,获得斜坡破坏过程中的应力路径。结合颗粒的监测位移,获得斜坡失稳破坏的临界位移,得出该黄土斜坡失稳峰值加速度为0.135 g,临界位移为50 cm。同时根据不同地面环境条件,预测了在不同摩擦系数下斜坡失稳后的危害范围,为黄土地区边坡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一种新的可视化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金洋,佘涛,陈欢,孙金辉,赵重[3](2018)在《基于斜坡失稳破坏模式的软弱变质岩区岩质滑坡易发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受控于地质环境条件和坡体地质结构,不同地质结构的斜坡失稳破坏的模式存在差异,本文以后龙门山千枚岩区为例,基于现场调查,梳理总结了区内岩质滑坡发生的力学模式与斜坡地质环境、坡体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选取控制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运用ARCGIS软件的加权迭加功能定量划分了不同模式滑坡的易发区域,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滑移-拉裂式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30°~45°的顺向飘倾坡内、滑移-溃曲式滑坡发生在坡度30°~45°的顺向伏倾坡内、倾倒变形主要发生在岩层倾角>65°的反向斜坡内;(2)区内倾倒变形易发区面积为8.73km2、滑移拉裂易发区面积为4.31km~2、滑移溃曲易发区面积为3.28km~2,以倾倒变形类型的滑坡为主,已发生滑坡与易发分区结果比对证明了滑坡易发分区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高樯,温智,王大雁,牛富俊,谢艳丽[4](2018)在《基于冻融交界面直剪试验的冻土斜坡失稳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多年冻土区自然斜坡失稳机制,开展了不同含水率黏土、粉土、砂土的土-冰交界面直接剪切试验和相应融土的直接剪切试验。结果表明,砂土和砂土-冰冻融交界面剪切应力-变形特性主要表现为弹性变形,且剪应力存在明显峰值;粉土、黏土及相应的冻融交界面在很小的变形范围内表现为塑性变形,且剪应力无峰值。水分对砂土活动层抗剪强度影响较弱,表现为水分增高,内摩擦角小幅降低。水分对粉黏土活动层抗剪强度影响剧烈,表现为水分增高,粉黏土黏聚力急剧减小。研究发现,冻土区斜坡失稳更易发生于细颗粒粉黏土中。相对于粉土,粉土-冰冻融交界面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更强,粉土斜坡潜在滑动面更易发育在冻融交界面上层附近;相对于黏土,黏土-冰冻融交界面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更弱,黏土斜坡更易在冻融交界面处发生滑动。同时,细粒土斜坡极易在达到最大融化深度前提前失稳,斜坡坡度越高,失稳时间越提前。融化期活动层水分增多导致潜在滑动面黏聚力降低是细粒土冻土斜坡失稳的最主要原因,孔隙水压对冻土斜坡具有一定影响,在稳定性评价时要考虑活动层水位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8期)

张欢[5](2018)在《湖南辰溪县典型不稳定斜坡失稳条件和概率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斜坡失稳条件和失稳概率预测是水利工程和地质工程领域的主要任务之一。滑坡灾害是斜坡失稳的直接结果。基于对滑坡灾害的调查分析,选择适合的计算模型,预测斜坡失稳条件和失稳概率,是预防滑坡灾害的基础,是制定滑坡灾害防治对策的依据。湖南辰溪县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是湖南省多发滑坡灾害的地区之一。本文在对湖南辰溪县滑坡灾害及其隐患调查基础上,从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类型和宏观稳定性角度,兼顾威胁对象,选取两处典型的不稳定斜坡作为研究对象,即西庄坪16组不稳定斜坡和酉庄不稳定斜坡,采用Geo Studio软件中SEEP/W模块和SLOPE/W模块耦合分析了不同暴雨工况下的斜坡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和内在机理,预测其失稳条件;根据分析结果拟合其进入不稳定状态的I-D曲线,初步判断其进入不稳定状态的累计降雨量阈值;基于斜坡稳定性对岩土参数的敏感性以及参数量值变异范围,采用蒙特卡洛法预测西庄坪16组不稳定斜坡在不同暴雨工况下的失稳概率,评价其危险状态,并基于失稳概率分析结果,分别拟合了失稳概率大于0和50%的I-D曲线,初步判断其失稳概率大于0和50%的累计降雨量阈值。论文研究发现:(1)红层覆盖层滑坡及其隐患和灰岩残积土滑坡是辰溪县主要的滑坡灾害及其隐患,分别占滑坡灾害及隐患总数的58.6%和24.1%,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2)西庄坪16组不稳定斜坡(1)在50年一遇最大日降雨工况下、100年一遇最大日降雨工况下,稳定性最低值分别为1.093、1.080,始终处于稳定和基本稳定状态,其最大失稳概率分别为7.05%、11.15%,处于低危险状态。(2)在持续中雨(25mm/d)、持续大雨(50mm/d)、持续暴雨(100mm/d)、持续大暴雨(200mm/d)工况下,进入不稳定状态的时间分别为第20天、第9天、第5天、第3天,此时的失稳概率分别为57.65%,77.85%,86.75%,87.30%,分别处于中等危险状态、高危险状态、高危险状态、高危险状态。(3)该斜坡进入不稳定状态的I-D曲线方程为:I=611.21D~(-1.092),初步判断其进入不稳定状态的累计降雨量阈值大致为500mm。(4)该斜坡稳定性对含砾粉质粘土的饱和重度、饱和粘聚力、饱和内摩擦角的敏感度分别为0.2719、0.0530、0.0324;斜坡稳定性对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的饱和重度、饱和粘聚力、饱和内摩擦角的敏感度分别为0.0164、0.4022、0.5593。(5)该斜坡稳定性与失稳概率具有良好的大致对应关系,稳定性大于1.15、等于1.10、1.05、1.00对应失稳概率分别大致为0%、5%、20%、50%。(6)该斜坡基于失稳概率分析得出的失稳概率大于0和50%的I-D曲线方程分别为:I=195.44D~(0.883)、I=611.21D~(-1.092);初步判断其失稳概率大于0和50%的累计降雨量阈值分别大致为250mm和450mm。(3)酉庄不稳定斜坡(1)在50年一遇最大日降雨工况下、100年一遇最大日降雨工况下,稳定性最低值均为1.061,始终处于稳定和基本稳定状态。(2)在持续中雨(25mm/d)、持续大雨(50mm/d)、持续暴雨(100mm/d)、持续大暴雨(200mm/d)工况下,进入不稳定状态的时间分别为第13天、第5天、第3天、第2天。(3)该斜坡进入不稳定状态的I-D曲线方程为:061.169.333-=DI,初步判断其进入不稳定状态的累计降雨量阈值大致为300mm。(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陈语,李天斌,曾鹏[6](2018)在《致灾因素耦合作用下堆积体斜坡失稳概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东南地区气候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恶劣,广为分布的堆积体斜坡易在多种极端条件诱发下失稳,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为研究复杂环境条件对滑坡的诱发作用,提出一种能够考虑多种诱发因素耦合作用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以地震和降雨为例,分别考虑了诱发因素自身的随机性与诱发作用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不同危险性量级诱发事件的发生概率与回归周期,结合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对应诱发作用下的斜坡失稳概率,揭示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序列。在此基础上利用全概率公式进行多致灾因素的耦合计算,系统评价堆积体斜坡的危险性与潜在风险。并以川藏交通廊道沿线某典型堆积体斜坡为算例,其结果表明:耦合计算结果为中等危险等级,总的规律表现为诱发事件组合越极端,其综合危险性反而越低。(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8年04期)

薛雷,秦四清,泮晓华,陈竑然,杨百存[7](2018)在《锁固型斜坡失稳机理及其物理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性受潜在滑面上锁固段所控制的一类斜坡,称之为锁固型斜坡,其失稳机理较为直观明确,我们认为突破斜坡失稳预测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应从该类斜坡入手。本文总结了当前有关锁固型斜坡的分类研究,认为可将其分成两大体系;指出锁固型斜坡演化3阶段与锁固段变形破坏过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其演化过程之所以出现加速蠕滑阶段,是因为锁固段损伤累积至体积膨胀点后所致;发现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和残余强度点可视为锁固型斜坡演化进程中的两个特征灾变点,其分别对应着突发型和渐变型滑坡的发生;基于锁固段损伤本构模型和重正化群理论,导出了体积膨胀点、峰值强度点与残余强度点叁者之间的量化力学联系,构建了锁固型斜坡失稳的物理预测模型;据此模型对盐池河山崩、新滩滑坡和Libby坝左坝肩楔形岩质滑坡的回溯性预测效果良好,并可合理解释其失稳机理;阐述了该模型的使用原则和配套技术方法,以便于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蒋先刚[8](2018)在《堰塞坝溃口斜坡失稳概率分布函数参数确定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堰塞坝溃口斜坡在水流侵蚀作用下的失稳概率分布函数,掌握函数变化规律,明确不同因素对稳定性影响强弱程度,开展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侵蚀发展,平均主应力逐渐减小,剪应力逐渐增大,处于破坏面上的剪应力到达峰值点后逐渐减小.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中参数a随溃口高度和斜坡坡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侵蚀深宽比的增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随着斜坡坡高的增大,安全系数对小坡高较敏感,斜坡坡度和容重影响下的安全系数具有相同的规律.随着黏聚力的增大,安全系数对小黏聚力较敏感,当黏聚力增大到一定程度,黏聚力的变化对安全系数的变化不敏感.安全系数关于内摩擦角的灵敏度随内摩擦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侵蚀深宽比对安全系数的影响具有相同规律.(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语,李天斌,曾鹏[9](2016)在《多重致灾因素耦合作用下堆积体斜坡失稳概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藏交通廊道沿线地质环境复杂,具有深切峡谷、高烈度、气候环境恶劣等特点,广为分布的斜坡堆积体易在极端诱发条件下失稳,成为藏东南入藏道路建设与长期运营的潜在风险,并且一处断道,全线瘫痪,后果严重。本文以拉月堆积体斜坡为例,分析不同量级诱发事件的发生概率与回归周期,并结合可靠度分析方法,计算对应诱发作用下的斜坡失稳概率,揭示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序列。以地震与降雨的诱发作用为例,将两者进行耦合计算,系统评价堆积体斜坡的危险性与潜在风险。结果表明:不同重现期降雨作用下稳定性结果相差较小,但地震作用下失稳概率较大,耦合计算结果为中等危险等级,需进行抗震设防以保证长期运营的安全稳定。(本文来源于《“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4)

卜祥航,傅荣华,李仅德,黄友[10](2016)在《散粒体斜坡失稳破坏内部因素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散粒体斜坡稳定性的诸多因素中,外部因素起到诱导作用,内部因素则起到主导作用,其中天然休止角对散粒体斜坡的稳定性起到控制作用。故配制4种不同级配样品(1<Cu≤7),模型架上模拟散粒体的堆积失稳过程表明:休止角的大小随颗粒不均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休止角的大小随浑圆度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浑圆度为1.14~1.40,休止角的增长速率较低,浑圆度达到1.40以后增长速率较高;休止角的大小随m值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而后趋于稳定;休止角整体上随c,φ的增大而增大,但在起初阶段变化较为缓慢。最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理论线性拟合以上5种内部因素,建立散粒体斜坡天然休止角的估算模型,通过验证证明了该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6年09期)

斜坡失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山区,地震诱发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占到地震总伤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在黄土地区,由于地震造成的黄土滑坡具有运动距离远等特征,其灾难性更严重。针对地震诱发黄土斜坡的失稳峰值加速度、临界位移和运动距离等问题,本文利用离散元(PFC)方法,通过对室内叁轴实验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标定和高精度航拍叁维地形数据进行转化,以宁夏海口村黄土斜坡为研究对象,开展叁维地震作用下斜坡失稳破坏和运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监测不同位置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分量,计算监测点的p、q值并与室内叁轴实验所得到p-q破坏线进行比较,获得斜坡破坏过程中的应力路径。结合颗粒的监测位移,获得斜坡失稳破坏的临界位移,得出该黄土斜坡失稳峰值加速度为0.135 g,临界位移为50 cm。同时根据不同地面环境条件,预测了在不同摩擦系数下斜坡失稳后的危害范围,为黄土地区边坡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一种新的可视化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斜坡失稳论文参考文献

[1].赵多银.地震作用下裂隙发育黄土塬斜坡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预测[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9

[2].王颖,庄建琦,李威,赵勇,贾艳军.地震作用下黄土斜坡失稳及运动过程的离散元模拟[J].工程地质学报.2018

[3].李金洋,佘涛,陈欢,孙金辉,赵重.基于斜坡失稳破坏模式的软弱变质岩区岩质滑坡易发性评价[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8

[4].高樯,温智,王大雁,牛富俊,谢艳丽.基于冻融交界面直剪试验的冻土斜坡失稳过程研究[J].岩土力学.2018

[5].张欢.湖南辰溪县典型不稳定斜坡失稳条件和概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6].陈语,李天斌,曾鹏.致灾因素耦合作用下堆积体斜坡失稳概率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

[7].薛雷,秦四清,泮晓华,陈竑然,杨百存.锁固型斜坡失稳机理及其物理预测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18

[8].蒋先刚.堰塞坝溃口斜坡失稳概率分布函数参数确定及影响因素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8

[9].陈语,李天斌,曾鹏.多重致灾因素耦合作用下堆积体斜坡失稳概率研究[C].“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10].卜祥航,傅荣华,李仅德,黄友.散粒体斜坡失稳破坏内部因素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

标签:;  ;  ;  ;  

斜坡失稳论文-赵多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