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椎椎体论文-吴鑫杰

枢椎椎体论文-吴鑫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枢椎椎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椎体成形术,枕颈固定,枢椎,转移

枢椎椎体论文文献综述

吴鑫杰[1](2017)在《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枕颈固定治疗枢椎转移瘤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讨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枕颈固定治疗枢椎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4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采用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枕颈固定治疗的10例枢椎转移瘤患者,其中男性7名,女性3名,平均年龄68.9岁(49-82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枕颈部疼痛,5例存在脊髓受压症状,6例有神经根受累表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评估患者神经症状改善情况。采用VAS评分(0-10分)评定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手术适应症为: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存在上颈椎不稳;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手术禁忌症为:无法耐受手术;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广泛转移;生存时间<3个月。术前采用改良Tokuhashi评分系统对患者预期寿命进行评估。4名患者得分为0-8分(预期寿命<6个月),6名患者得分为9-11分(预期寿命>6个月)。采用SINS评分系统对脊柱稳定性进行评估,5名患者为7-12分(潜在不稳),5名患者13-18分(显着不稳)。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枕颈固定。手术时间平均为182分钟,出血量平均为450ml。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平均为4.0ml。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等损伤,仅1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后10例均获随访直至死亡,平均12.8个月(3-29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为14.2±2.9分,较术前JOA评分8.2±0.4分显着改善,JOA评分改善率为52.4±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8.2±0.4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3±0.2分,疼痛显着缓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平均生存时间为12.8个月(3~2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0%和40%。结论: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枕颈固定作为姑息性的手术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枢椎转移瘤,改善神经功能和缓解疼痛。(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册)》期刊2017-12-06)

刘齐,石海浪,王欢[2](2017)在《枢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交通业的发展和交通事故的增加,枢椎骨折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枢椎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和力学性能,其骨折损伤类型分为3种:齿突骨折,Hangman骨折,以及枢椎椎体骨折。不同于齿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枢椎椎体骨折并不常见,并且损伤机制比较复杂[1]。既往文献对其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案的确定不尽相同,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正确地认识、诊断和治疗枢椎椎体骨折非常重要,笔者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枢椎椎体骨折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张素杰,何鹏宇[3](2016)在《叁种C_2-C_3前路内固定方式治疗枢椎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叁种不同C_2-C_3前路内固定方式治疗枢椎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择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在导入软件后重建正常模型。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枢椎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形成1 mm左右的骨折线,制成骨折模型。然后行C_(2-3)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然后建立叁种模型。模型A:前路C_(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长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B:前路齿突螺钉+C_(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短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C:前路齿突螺钉+C_(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长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比较各模型组的操作时间,微动位移,在屈曲、后伸、侧弯以及旋转等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和相对稳定性。结果模型A、B、C的操作时间逐渐延长,微动位移逐渐下降。在屈曲、后伸、侧弯以及旋转等状态下骨折模型、模型A、B、C的运动范围显着下降。在屈曲、后伸、侧弯以及旋转等状态下骨折模型、模型A、B、C的稳定性明显上升。结论对枢椎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采用前路齿突螺钉+C_(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长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治疗后生物力学稳定性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9期)

顾仕荣,张明,陈斌辉,桑裴铭[4](2015)在《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的诊疗体会。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采用经颈前路行枢椎血管瘤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6例,6例患者均经MRI初步诊断,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5-67岁,平均49岁。术后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采用WHO标准通过疼痛缓解程度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6例患者术中穿刺证实均为血管瘤。手术时间平均58分钟,平均骨水泥注射量2.6ml。术后X片或CT提示骨水泥填充病灶充盈满意,随访时间6-48月,平均28月。术后6个月疗效评定结果:PR2例,CR4例,NR和MR为0例,末次的随访评定保持稳定。结论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1)对病灶准确的穿刺定位;2)对骨水泥的注射时机、方式及量的把握。(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脊柱专题》期刊2015-09-10)

蒋国强,胡永成,卢斌,陆继业,罗科锋[5](2015)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转移瘤一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目前广泛应用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转移性肿瘤椎体破坏的椎体强化。最初由Galibert~([1])等于1984年应用于第二颈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但颈椎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并发症相对较多,且颈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少见,因此关于PVP应用于颈椎的文献报道(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基础与骨病学组专题》期刊2015-09-10)

张银顺[6](2015)在《枢椎椎体骨折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枢椎骨折占颈椎骨折的2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枢椎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而枢椎椎体骨折非常少见。枢椎椎体骨折创伤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变异较大,关于其定义、分型及治疗均存较多争议。既往枢椎椎体骨折绝大多数均采取了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多数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然而,部分患者因为骨折明显移位或合并邻近关节脱位/半脱位,是一种严重不稳定性上颈椎损伤,或是累及枢椎上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保守治疗常致骨折畸形愈合或继发寰枢关节骨关节炎而致慢性颈痛和颈椎旋转功能障碍。国内外关于枢椎椎体骨折手术治疗的文献仅限于少数个案病例报告或临床系列病例报道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具体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不是非常清楚。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薄层螺旋CT及叁维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很多复杂少见的枢椎椎体骨折能得到更准确的认识和诊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的联合应用,使以往只能采用非手术治疗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枢椎椎体骨折及邻近关节脱位/半脱位的病例能通过单纯后路手术获得良好复位和更好的临床疗效。目的:通过本临床研究,总结归纳枢椎椎体骨折的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枢椎椎体骨折中行手术治疗的17例患者。纳入标准:经详细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后临床诊断为枢椎椎体骨折并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上颈椎陈旧性骨折或脱位、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肿瘤或畸形等;2.年龄小于18岁;3.临床病例及随访资料不完整。骨折分为矢状位骨折、冠状位骨折、水平位骨折、泪滴样骨折和单侧侧块骨折五类。17位患者术前均经1-2周的颅骨牵引,以利复位。根据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分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Ⅰ);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和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Ⅱ);后路经枢椎椎弓根及椎体骨折线半螺纹拉力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椎板骨折者必要时辅以椎板螺钉内固定)(Ⅲ);前路骨折复位、颈2/3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联合后路颈2/3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Ⅳ)。当颈椎X线片或CT示骨折线模糊,则判定为骨折愈合;当植骨融合节段连续性骨桥形成,或颈椎过伸过屈位片未见内固定失败(折断或松动移位)和节段性失稳(成角或移位),则判定为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改良Frankel指数评分)进行评定。末次随访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评价颈痛程度,采用Odom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近期疗效。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手术指征可归纳为:(1)合并邻近节段失稳,比如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颈2/3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以及椎间盘损伤、寰枢椎或颈2/3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的丧失;(2)牵引下难以复位的累及枢椎上关节面的侧块骨折;(3)骨折致脊髓受压需手术减压者。2例水平位骨折和3例单侧侧块骨折采用术式Ⅰ;5例矢状位骨折采用术式Ⅱ;4例冠状位骨折采用术式Ⅲ;3例泪滴样骨折采用术式Ⅳ。所有患者骨折及脱位均获得满意复位,术中未发生内植物植入异常和神经损伤并发症。随访平均18.1个月(6-45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颈椎X线片或CT提示骨折骨性愈合或融合。4例合并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一到两级)的改善。所有行寰枢关节融合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颈椎旋转活动均受到不同程度限制。4例冠状位骨折采取后路经枢椎椎弓根及骨折线半螺纹拉力螺钉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均表现出接近正常的颈椎活动度。末次随访颈椎前屈后伸位片未见内固定移位或折断,VAS评分平均0.8分(0-2分),按Odom临床疗效标准评定,优6例,良10例,有效1例。结论:因为大多数枢椎椎体骨折移位较小而且稳定,非手术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并发邻近关节失稳或骨折累及枢椎上关节面,以及骨折移位造成脊髓受压时,手术干预亦是必要的。随着上颈椎损伤的诊断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手术安全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枢椎椎体骨折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避免长期卧床及外固定,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可以在保障骨折复位和重建稳定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正常的运动节段,改善颈椎功能。由于枢椎椎体骨折临床较为少见而且表现复杂,本研究是基于单个医疗中心的临床经验总结,其结果仍有待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蒋国强,卢斌,陆继业,罗科锋,岳兵[7](2014)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转移瘤一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目前广泛应用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转移性肿瘤椎体破坏的椎体强化。最初由Galibert~([1])等于1984年应用于第二颈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但颈椎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并发症相对较多,且颈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少见,因此关于PVP应用于颈椎的文献报道远少于胸腰椎~([2,3])。而寰枢椎位置较高,前方为下颌骨,两侧为腮腺及颈动脉鞘结构,经皮穿刺难度更大,如发生并发症后果更为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来源于《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16)

[8](2014)在《北医叁院完成世界首例3D打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大学第叁医院8月19日宣布,我国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目前,该患者已经康复出院。此举为肿瘤切除后的颈椎结构重建开辟出了一条崭新途径。据北医叁院骨科主任刘忠军介绍,此次手术的患者12岁,患有尤文氏肉(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界(e医疗)》期刊2014年09期)

田雅婷,仰东萍[9](2014)在《我国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8月19日电(田雅婷 通讯员仰东萍)北京大学第叁医院19日宣布,我国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目前,该患者已经康复出院。此举为肿瘤切除后的颈椎结构重建开辟出一条崭新途径。 据北医叁院骨科主任刘忠军介绍,此次手术的患者(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4-08-20)

仰东萍[10](2014)在《在生命中枢为肿瘤患儿“拆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特约仰东萍)近日,枢椎部位发生尤文氏肉瘤的12岁小患者明浩,在北京大学第叁医院骨科成功切除肿瘤,并换上了用3D打印技术定制的枢椎椎体。 据悉,人的颈椎最上部与颅底相连的两节分别为寰椎和枢椎,为方便头颅活动自如,寰枢椎的结构使其成为颈(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4-08-20)

枢椎椎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交通业的发展和交通事故的增加,枢椎骨折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枢椎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和力学性能,其骨折损伤类型分为3种:齿突骨折,Hangman骨折,以及枢椎椎体骨折。不同于齿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枢椎椎体骨折并不常见,并且损伤机制比较复杂[1]。既往文献对其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案的确定不尽相同,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正确地认识、诊断和治疗枢椎椎体骨折非常重要,笔者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枢椎椎体骨折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枢椎椎体论文参考文献

[1].吴鑫杰.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枕颈固定治疗枢椎转移瘤的疗效观察[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册).2017

[2].刘齐,石海浪,王欢.枢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7

[3].张素杰,何鹏宇.叁种C_2-C_3前路内固定方式治疗枢椎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

[4].顾仕荣,张明,陈斌辉,桑裴铭.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C].2015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脊柱专题.2015

[5].蒋国强,胡永成,卢斌,陆继业,罗科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转移瘤一例报告[C].2015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基础与骨病学组专题.2015

[6].张银顺.枢椎椎体骨折的手术治疗[D].安徽医科大学.2015

[7].蒋国强,卢斌,陆继业,罗科锋,岳兵.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转移瘤一例报告[C].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8]..北医叁院完成世界首例3D打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4

[9].田雅婷,仰东萍.我国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枢椎椎体置换手术[N].光明日报.2014

[10].仰东萍.在生命中枢为肿瘤患儿“拆弹”[N].健康报.2014

标签:;  ;  ;  ;  

枢椎椎体论文-吴鑫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