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渤海构造带论文-韩孔艳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论文-韩孔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张家口渤海构造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家口-渤海构造带,断裂分段,地震活动,地震迁移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论文文献综述

韩孔艳[1](2009)在《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家口-渤海构造带是华北乃至我国东部地区一条非常重要的北西向活动构造带,也是我国着名的强震集中带。带内的构造新活动和地震活动性与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及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及防震减灾工作密切相关,选择张渤带作为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该构造带的分段活动性状及其地震活动特征对于科学评价华北北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预防和减轻该地区的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活动断裂带或构造带一般均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分段性是活动断裂(构造)带的重要活动习性之一。大量野外考察和研究资料显示,张渤带规模巨大,结构构造复杂,沿走向在多处与北东向断裂带形成交汇,其构造新活动具有显着的分段活动性质,不同地段地质、地貌、地震活动特征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构造带的这种分段性为地震预测特别是强震发生地点的合理判定提供了科学思路和依据。本文在全面收集、整理地质、地貌、地壳形变、地球物理、深部构造、地震活动等方面资料与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张渤带的空间展布范围进行了界定,对它的分段活动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张渤带的地震活动特征、强震迁移演化规律和各构造段的地震危险性等问题。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如下。1、依据地质、地貌、带内北西向活动断裂和深凹陷的分布、航磁异常、重力异常、地壳形变、深部构造以及中、小地震活动分布图像等资料,对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空间展布范围进行了较详细的界定。结果显示,张渤带北西起自张北一带,东南至渤海海峡一带,全长约900公里;张渤带的宽度较大,且各地不一,总体上北西窄、东南宽,最窄处仅约60公里,最宽处达190余公里。2、对张渤带的构造分段活动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地质、地貌、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地震活动性以及北西与北东向断裂的交切关系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同时根据地震活动特点并考虑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的需要,对分段边界进行合理归属,最终将张渤构造带划分为四个段落,由北西到东南依次为张家口段(西段)、北京段(中西段)、唐山段(中东段)和蓬莱段(东段)。这四个构造段在强震活动期、幕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3、张渤带的地震活动自1484年以来存在两个活跃期,分别对应华北地区的第叁和第四活跃期。在第叁活跃期内,该带5.5级以上地震活动明显的表现为成丛性,丛与丛之间近乎准周期分布;而在第四活跃期内,5.5级以上地震大体存在准周期性,时间间隔在22~34年之间。另外,张渤带四个段内5.5级以上地震存在3种迁移现象,即临段迁移,跨段迁移及单段内部迁移。4、同一地震活跃期和不同地震活跃期张渤带各构造段的地震活动强度均不相同,可以明显识别出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主活动段和发生6级左右以下地震的参与活动段。在华北第叁活跃期内,主活动段为北京段和蓬莱段,参与活动段为张家口段和唐山段;在第四活跃期内,主活动段变为唐山段,参与活动段为北京段和蓬莱段,张家口段可能为未来潜在的主活动段,显示了强震在段间的群体迁移性质。5、根据上述单个地震迁移和群体地震迁移的特点,推测下一次5.5级以上地震迁至张家口段或北京段的可能性较大,但未来数年内发震的可能性并不大,特别是北京段在目前所处的华北第四活跃期内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本论文还分析了张渤带各段落典型历史地震的孕震和发震构造。在张渤带内,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受控于北东向和北西向活动断裂的共同作用,北东向断裂一般为发震断裂,北西向断裂一般为控震断裂,二者共同决定了强震发生的空间位置。最后,还运用主活动段发生大震可缓解相邻段应力积累及“平行断层同旋减震”的原理对张渤带主活动段与参与活动段交替现象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09-06-01)

王若柏,顾国华,徐杰,周伟[2](2004)在《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的地壳形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北部地区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是控制现代强震的一条地震构造带。新近纪以来,在区域NEE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下,新发育了一系列的NE向构造活动带,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组成1组共轭的剪切破裂系统,控制了近代强震的发生。文中主要探讨了这条断裂带的地壳形变特征。长趋势GPS地壳形变图像反映了这条活动断裂带相对完整的左旋走滑活动。分期的地壳形变图像揭示了在中强地震前,沿该断裂带出现一系列的NE向梯度异常带,分别指示了唐山-河间、叁河-涞水以及延怀-山西地震构造活动带的活动,表明了沿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出现了中强地震的中期前兆。研究认为,强震前地壳形变揭示的是深部蕴震层的应变活动信息,而强震之后比较杂乱的图像特征体现了盖层的调整运动。(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04年04期)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北北部地区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是控制现代强震的一条地震构造带。新近纪以来,在区域NEE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下,新发育了一系列的NE向构造活动带,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组成1组共轭的剪切破裂系统,控制了近代强震的发生。文中主要探讨了这条断裂带的地壳形变特征。长趋势GPS地壳形变图像反映了这条活动断裂带相对完整的左旋走滑活动。分期的地壳形变图像揭示了在中强地震前,沿该断裂带出现一系列的NE向梯度异常带,分别指示了唐山-河间、叁河-涞水以及延怀-山西地震构造活动带的活动,表明了沿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出现了中强地震的中期前兆。研究认为,强震前地壳形变揭示的是深部蕴震层的应变活动信息,而强震之后比较杂乱的图像特征体现了盖层的调整运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论文参考文献

[1].韩孔艳.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

[2].王若柏,顾国华,徐杰,周伟.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的地壳形变研究[J].地震地质.2004

标签:;  ;  ;  ;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论文-韩孔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