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松辽盆地地幔天然气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与成藏

东北松辽盆地地幔天然气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与成藏

一、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OF MANTLE-DERIVED NATURAL GAS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ER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1](2020)在《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同位素及其火山型地热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有气体同位素是水文学中确定深层含水层地幔流体的工具。本论文应用地下水中溶解稀有气体(He,Ne,Ar,Kr,Xe),识别地热系统成因,表征幔源热叠加状态,追踪流体的来源,并评估流体的混合和迁移。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东南边缘,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中、新生带以来,境内深大断裂带发育,伴随地壳上隆和多期次的强烈岩浆活动,为地热资源赋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惠州及潮州地区又处在广东的地幔上涌区,是研究热液循环中流体地球化学、深部构造和热源之间关系的理想区域。五大连池是我国着名第四纪火山群,又有现代火山喷发,但该区域没有强地热显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也不多见的伴有冷矿泉的现代火山群。地球物理资料显示五大连池地区10-15 km深度上仍有疑似岩浆囊的存在,本论文进行的五大连池尾山稀有气体研究,可以从地球化学角度说明五大连池的岩浆囊的存在与否。采集潮州、惠州、广州浅层地下水测试其中的稀有气体浓度与同位素比值,根据计算得出的稀有气体温度(NGT)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的比值来计算地下水的补给温度、补给来源、停留时间,此外还计算出了不同来源的稀有气体组分对样品组分的贡献。在惠州地区,根据1/Xe VS Ne/Xe以及NGT数据,惠州石坝地区的浅层砂岩承压水与惠州黄沙洞地区的潜水处于不同的温度区间,指示它们具有不同(时间或空间不同)的大气降水补给源。通过模型计算出样品中Heeq和Heea,得出了地壳中放射性4He的含量,并模拟了两种条件(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下的地下水年龄。惠州黄沙洞地热水,含有高浓度的放射性4He,铀和钍在地壳中的放射性衰变产生的4He的高贡献率表明,属于放射性热供给于花岗岩基底或花岗岩与第三系盖层之间的构造接触带内的热液系统。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表明,潮州和惠州地区玄武岩含水层以及砂岩含水层中He除大气来源与地壳来源外,惠州地区与潮州地区的浅层地下冷水中均有一定比例的幔源组分,潮州地区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具有显着的幔源特征,推测有深部携带地幔特征的流体混入。这种幔源物质上涌可能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或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软流圈活动引起。利用五大连池尾山地区砂岩含水层和玄武岩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特征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的比值来计算地下水的补给温度、补给来源、停留时间,此外还计算出了不同来源的稀有气体组分对样品组分的贡献。根据氢氧同位素特征以及稀有气体Xe和Ne估算出两个含水层的补给高程和补给温度,与NGT模型拟合出的补给温度相互验证,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主要的补给高程为500-600m,补给温度为2-7℃。通过OD模型模拟出样品中Heeq和Heea,得出了地壳中放射性4He的含量,并模拟了两种条件(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下的地下水年龄,发现两种条件下砂岩层水年龄均老于玄武岩层水。水化学特征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表明,尾山地区玄武岩含水层以及砂岩含水层中He除大气来源与地壳来源外,还存在幔源氦输入,断裂构成了上地幔岩浆与气体通道,靠近断裂处的水样中幔源组分远高于非断裂处,这样的3He/4He比值与地球物理证据表明,五大连池尾山浅部地壳内存在幔源岩浆的残余。东南地区出露有新生代玄武岩的区域性大断裂带处存在幔源物质上涌现象。这些迹象说明新生代玄武岩岩浆侵位的构造通道可能一直活跃至今并持续供幔源物质上涌。松辽盆地地壳内存在类似于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的岩浆活动,地幔物质沿着岩石圈断裂侵入到地壳各个部位,热流在岩浆体中以对流熔融状态传导固结方式向地壳浅部传递热量,这为五大连池-松辽盆地-长白山地区浅部高温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具有大量符合采样测试条件的样点(方便采集到逸出气体)支持的情况下,CO2-He系统可以作为大区域的地热系统研究的手段。但要进行小区域地热系统研究的时候,由于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足够样点符合CO2-He系统的采样条件,这时就可以选择地下水中溶解稀有气体地球化学作为研究手段,虽然该方法采样测试的难度比直接采集逸出气体更高,但溶解稀有气体可以提供比CO2-He系统更加丰富的信息。

张婧雅[2](2020)在《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储层成藏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辽盆地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非海相沉积盆地之一。近年来,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和泉头组扶余油层中已发现了超亿吨级的致密油规模储量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次研究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油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致密油特征与来源、致密储层特征及其对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致密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以及致密油成藏过程与成藏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高台子致密油的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从而进一步为致密油的勘探提供指导。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油层发育青一段和青二、三段两套成熟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母质来源主要为湖相藻类体以及细菌、浮游植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物。青一段烃源岩的成熟度比青二、三段烃源岩更高,以此作为油源对比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不同井的青一段、青二、三段烃源岩样品和高台子油砂抽提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特征和参数进行对比,发现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储层中的石油来源于青一段和青二、三段烃源岩的共同作用。高台子致密储层岩性以粉砂岩类为主,其次为细砂岩,整体物性较差。基于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联用的方法,构建了高台子致密储层的全孔径分布曲线。结合高台子储层的岩石组分、矿物含量、物性特征、孔隙类型以及孔喉分布特征的差异,将高台子储层的孔喉结构划分为大孔中喉单峰型(I类)、中孔细喉双峰型(II类)和小孔微喉型混合型(III类)三种类型,构建了相应的孔喉结构模型,并讨论了不同孔喉类型致密储层的成因差异。致密储层的渗流能力与平均孔喉半径呈现非常好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探究不同孔喉级别对致密砂岩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孔喉级别分类方案:微孔(<10 nm)、过渡孔(10~100 nm)、介孔(100 nm~0.625μm)和宏孔(>0.625μm)。研究表明,高台子致密储层的渗流能力高度依赖于介孔和宏孔的绝对含量,即大于0.1μm的孔喉空间,其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隙和剩余粒间孔隙;而微孔和过渡孔的成因类型主要是粘土矿物晶间孔和粘土矿物集合体之间的粒间孔,对储层的渗流能力贡献较小。高台子储层的含油性差异自砂体尺度到薄片尺度均较为明显,其含油非均质性受多个因素共同控制。烃源岩生烃强度和生烃增压的高值区与致密油富集区相吻合,为致密油的成藏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来源。当生烃增压大于30 MPa时,石油可以大量充注进入致密储层。储层的孔喉结构对于高台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含油强度均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油水同层、水层、致密油层和干层的物性和孔喉半径依次降低,排替压力依次升高。随着孔喉半径的增大,致密储层的含油强度不断增加,孔喉半径在0.1~1μm之间的储集空间是致密油主要的赋存空间。润湿性对致密储层含油性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孔喉结构较差的储层,润湿性对于致密油成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台子致密油从嫩江组末期开始成藏,明水组末期达到高峰,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分期特征,是一个相对漫长且连续的过程。三类储层的孔隙度演化史表明,高台子油层在主要成藏期时,I类储层物性较好,浮力大于毛管阻力,形成致密油区的常规油层甜点体。II、III类储层由于强烈的压实作用和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在成藏期时已经进入了相对致密的阶段,石油难以仅依靠浮力成藏,而是在源储剩余压差的作用下克服毛管阻力成藏。相比而言,II类储层在成藏期时孔隙度和孔喉半径均大于III类储层,毛管阻力小于III类储层。因此,在相同动力条件下II类储层孔隙含油率较高,可以形成良好的致密油层;而III类储层孔隙含油率很低,形成差油层或干层。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台子致密储层成藏有效性的主控因素,总结了高台子储层“双源供烃、差异成藏”的成藏模式。

牛文清[3](2020)在《基于岩心纳米CT扫描三维重建的松辽盆地南部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松辽盆地已发现高含CO2气含气层位主要是下白垩统营城组和泉头组,多数人认为松辽盆地南部的无机CO2成因是以幔源为主,壳幔混合为辅;只有少数人认为是深部被火山岩吸附的无机CO2气后期脱气的结果。针对此认识存在的意见分歧,将火山岩样品研磨成不同的粒级,对每一粒级的样品分别进行加温,记录不同温度点的CO2气体量,证实火山岩脱出的CO2能否成为松辽盆地无机CO2气体来源方式之一。松辽盆地南部深层下白垩统营城组发育无机CO2气藏、烃类气藏以及两者的混合气藏,而上覆登娄库组砂岩储层中发现烃类次生气藏,通过甲烷和二氧化碳扩散实验研究登娄库组次生烃类气成藏的原因。由于火山岩脱气实验和气体扩散实验,不能从微观上表征天然气的运移与岩石孔喉结构特征的关系。因此,使用CT扫描方法,通过VGStudio MAX3.0软件对岩心孔隙进行三维建模,用Avizo2019.1软件对岩石裂隙提取分析和喉道三维网络模型展示,来探究岩石微观孔喉结构特征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通过此次研究,证实了火山岩脱出的CO2为松辽盆地无机CO2气体来源方式之一。理清了登娄库组烃类气藏的形成原因以及岩石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对天然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经过论文的详细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将火山岩样品研磨成三种不同的粒级,对每一粒级的样品分别进行加温,记录从150℃-600℃之间6个温度点的CO2脱气量。营城组火山岩随埋藏深度增加地温升高,可以脱出无机CO2气体,火山岩脱出的CO2可以成为松辽盆地无机CO2气体来源方式之一,但温度<200℃时脱出的无机CO2气体量较低,对现存高含CO2气藏的贡献量很小。(2)对研究区5口井的营城组火山岩样品分别进行CH4和CO2扩散系数测定,结果表明CH4扩散系数大于CO2。营城组烃类气成藏形成后,受区域构造运动影响,使得深源断裂活化,幔源无机CO2运移到营城组火山岩烃类气藏中,对烃类气体产生驱替和置换作用,被CO2置换出的烃类气体向上运移至储层物性较好的登娄库组砂岩层中,富集形成次生气藏。(3)使用常规测试方法,获得的岩石孔隙以大、中孔为主,孔隙度值偏低,测得的岩石样品孔隙度、渗透率与气体扩散系数出现了异常的负相关的关系。因此,选取了松辽盆地南部CS1井和W21井的营城组火山岩储层样品进行微米-纳米CT扫描实验,对火山岩储层样品微观结构表征研究,精确查明火山岩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对天然气扩散、运移的控制作用。由VGStudio MAX3.0和Avizo2019.1软件分别对扫描数据进行岩石孔隙三维建模,提取岩石内部三维空间裂缝分布和建立三维喉道网络模型,分析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天然气扩散系数和岩石孔喉、裂隙发育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微米-纳米级孔隙、裂缝和喉道的发育大大提高了储层气体的扩散运移能力,孔喉和裂缝的合理组合是火山岩气藏高效开发的基础。

杜先利[4](2019)在《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作用与盆地形成演化》文中研究说明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包括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根河盆地和漠河盆地五大盆地,位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西侧,南北长约1650km,多个中生代沉积断陷盆地发育其中,盆地总面积约为20.0×104km2。西部盆地群构造和地层在西部和北部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东部受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大兴安岭断裂带影响,南部主要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华北板块北部分布的断裂带等。中国东北地区的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特点是几个大陆地块的融合以及古亚洲海洋的最终封闭;中生代的构造作用与演化与环太平洋构造系统有关;自中-晚中生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封闭控制影响。可知,研究区构造复杂,受深部构造以及多个构造体系的影响,而盆地群的形成演化是否具有统一的成盆地质背景,盆地形成演化处于什么构造环境,盆地群之间岩浆作用有什么关系,盆地群的形成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差异等需要得到解决。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地球物理资料、锆石U-Pb年代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对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进行岩浆序列和岩浆作用研究,分析盆地群之间岩浆作用相互关系,对比松辽盆地形成演化,探讨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对大兴安岭西部火成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大兴安岭西部划分了6期岩浆事件,发生于古生界奥陶世至中生界早白垩世。第一期:510450Ma,裂解伸展环境;第二期:330300Ma,碰撞挤压环境;第三期:290270Ma,伸展拉张环境;第四期:255230Ma,碰撞挤压环境;第五期:200170Ma,先期伸展拉张,后期挤压抬升;第六期:150110Ma,伸展拉张环境。其中后两期岩浆事件与区内盆地群关系密切。第二期岩浆事件,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基底形成;第三期岩浆事件与古亚洲洋的闭合和华北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的碰撞有关;第四期岩浆事件时期,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以及根河盆地地层逐渐开始沉积,二连盆地基底形成,此时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开始闭合;第五期岩浆事件,二连盆地地层开始沉积,以北的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根河盆地以及漠河盆地,被构造运动改造,出现伸展沉降或挤压隆升,形成了基底错综复杂的断陷盆地;第六期岩浆事件时期,西太平洋板块对北亚地区开始发生俯冲,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基底和沉积地层被进一步改造。松辽盆地第三期岩浆事件及第六期岩浆与大兴安岭西部岩浆事件为同期发生。西部盆地群晚古生代受控于古亚洲构造域,晚中生代-新生代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以及古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影响。二连盆地主要经历了挤压隆升-伸展断陷-挤压沉积-伸展断陷-构造反转,与大兴安岭西部第5、6期岩浆事件相关,从而形成了基底复杂的断陷盆地;海拉尔盆地经历了初始张裂期-断陷扩张期-持续稳定断陷期-断坳转化期-坳陷期-萎缩期,盆地基底形成并改造,沉积地层被构造抬升或沉降,与大兴安岭西部26期岩浆事件相关;漠河盆地经历了伸展-断陷-抬升-挤压-伸展,与大兴安岭西部第5、6期岩浆事件相关;拉布达林和根河盆地经历4期岩浆事件,主要与大兴安岭西部第2期以及第5、6期岩浆事件相关。最后一期岩浆事件后,各个盆地都已基本稳定。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来看,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岩多为偏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微量元素显示出轻稀土富集型,铕元素(Eu)总体上显示弱亏损-弱富集,且具有富集高场强元素,贫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高场强元素等特征,表明岩浆可能存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以及地幔和地壳物质的岩浆混合作用,是洋-陆、陆-陆构造运动洋壳或下地壳部分熔融或后造山运动形成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海拉尔盆地岩浆活动开始时间约为晚古生代,主要是由于古亚洲洋闭合导致构造运动,其它4个盆地岩浆活动基本都为中生代侏罗纪或白垩纪,主要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以及西太平洋板块的运动。结合前人对西部盆地群烃源岩评价,并对比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西部盆地群具有良好的烃源岩分布和生烃潜力,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

王尉[5](2019)在《龙凤山-东岭地区下白垩统营城组砂体输导层特征与油气运聚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碎屑岩中油气资源量丰富,砂体作为重要的油气输导通道和储集体,其非均质性控制了油气充注过程和空间分布,因此开展砂体输导层特征与油气运聚机理的研究,对明确砂体输导层中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松辽盆地龙凤山-东岭地区营城组砂体为研究对象,在描述砂体输导层沉积特征和孔喉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成岩作用和成藏期研究,明确砂体输导层物性演化与油气充注的匹配关系;然后分析油气运聚相态、动力和通道阻力的特征,探讨了地质条件演化过程中砂体输导层非均质性对油气运移路径和富集特征的影响,最终明确砂体输导层的油气运聚机制。龙凤山-东岭地区营城组砂体输导层主要由重力流砂体组成。根据搬运流体性质及其对应沉积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可以将重力流沉积物划分为高密度浊流、低密度浊流、泥质密度流、砂质碎屑流和泥质碎屑流沉积物。砂质碎屑流和泥质碎屑流沉积物靠近物源区分布,形成了扇三角洲内前缘亚相;高密度浊流、低密度浊流和泥质密度流沉积物分布于构造低部位,形成了扇三角洲外前缘亚相。泥质密度流和泥质碎屑流砂体抗压实能力弱,在深埋条件下孔隙度和喉道半径都较低;砂质碎屑流砂体虽然孔隙度较高,但细粒杂基易塑性变形并堵塞喉道,导致孔喉连通性较差;高密度浊流和低密度浊流砂体的孔喉半径较大,连通性较好。不同类型重力流砂体在成岩作用的改造下,在物性演化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高密度浊流和低密度浊流砂体抗压实能力较强,连通的孔喉为酸性溶蚀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埋藏过程中仍能保持较好的物性。研究区北部沙河子组发育厚层的暗色泥岩为上覆营城组砂体输导层的油气运聚提供了良好的油源基础。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和伴生盐水包裹体分析,认为营城组砂体输导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共发育两期油气大规模聚集。第一期油气充注时(距今107~102 Ma),砂体输导层内部仅泥质密度流和泥质碎屑流砂体达到致密,断层活动性较高,砂体输导层物性-成藏在时间上的耦合关系为“先成藏,后致密”,油气沿断层和砂体组成的运移通道聚集于构造高部位。第二期油气充注时(距今96~65.5 Ma),砂体输导层已全面致密化,断层停止活动,砂体输导层物性-成藏在时间上的耦合关系为“先致密,后成藏”。龙凤山-东岭地区营城组共发育两种类型的烃类包裹体,分别为油-气包裹体和气-水包裹体,其中油-气包裹体形成于第一期的石油充注,气-水包裹体形成于第二期的天然气充注。气-水包裹体中气液两相组分均含甲烷,气相组分含量大于25%的气-水包裹体即使加热至古地温最大值(160℃)也很难达到均一化,表明了水溶-游离混相天然气的存在。沿胶结物生长方向,气-水包裹体中的气相组分含量在室温(20℃)和高温(160℃)条件下均逐渐升高,因此推测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孔隙水饱和天然气后逐渐被游离相的天然气所驱替。研究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后发现,异常高压形成于第二期天然气大规模充注过程中,生烃中心上覆的砂体输导层超压幅度较大。在剩余压力的作用下,天然气克服阻力充注于临近的砂体输导层中,由于扇三角洲外前缘亚相砂体的孔喉连通性较好,大量发育的粗孔喉为油气运聚提供了空间,油气主要沿外前缘亚相砂体向构造高部位运聚,砂体输导层中的含气饱和度也普遍较高。在构造高部位,扇三角洲内前缘亚相砂体孔喉连通性较差,由于油气运聚动力的下降和渗流阻力的增大,限制了天然气的大规模运聚,导致砂体输导层中的含气饱和度普遍偏低。

牛树银,真允庆,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张福祥,陈超[6](2019)在《再论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的相互关系——从研究日本列岛—松辽盆地深部构造得到的启示》文中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板块构造及地幔柱构造学说日臻完善,已广泛受到中国地学界和地勘界的赞同和应用。论文是从对两者形成时代和板块驱动力的基本问题入手,进行了分析、讨论与商榷。主要是通过对自太平洋西缘的俯冲带,经日本列岛—日本海—长白山—松辽盆地的地质情况,根据最新的地震层析资料分析、研究,初步认为均与板块俯冲、碰撞和挤压作用及地幔柱活动的形成机制密不可分。由于当前对板块及幔柱运动年代学测定的精准度,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故提出"板块构造与幔柱构造相辅相成"的概念模型,无疑对今后松辽盆地深部勘查油气资源、长白山地区监测和预防火山灾害工作,都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但对松辽盆地的冷幔柱运移及成藏时代集中在57~40 Ma的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尹倩倩[7](2018)在《松辽盆地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研究及气源对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深层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定性评价(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明确了孤店断陷深层烃源岩主要是暗色泥岩,火石岭组深层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于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有机质类型多以II2型和III型为主,其次为II1型,不存在Ⅰ型;火石岭组有机质成熟度为高成熟—过成熟,沙河子组有机质成熟度为成熟—高成熟;总的来说,深层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气潜力,火石岭组深层烃源岩级别最好,沙河子组次之,营城组最差。通过对深层天然气组分特征、碳同位素特征以及轻烃特征的研究,明确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烃类含量最多,整体为湿气;深层天然气主要为有机成因气,也存在无机成因气和混合成因气;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深层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天然气成熟度计算结果以及轻烃指纹对比结果表明孤店断陷沙河子组深层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相邻的沙河子组深层烃源岩,火石岭组深层天然气主要来自火石岭组与沙河子组深层烃源岩的混源,具有近源成藏的特征。

吉海涛[8](2018)在《松辽盆地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特征与气源对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对德惠断陷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类型及来源进行综合分析,为下一步研究该断陷的成藏模式、选择有利勘探目标和扩大勘探成果奠定基础。此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德惠断陷三套深层烃源岩的分布、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研究表明德惠断陷烃源岩分布广泛,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中等,类型多为Ⅱ型和Ⅲ型,成熟度为成熟至高成熟。三套烃源岩均以生气为主,其中火石岭组烃源岩最优,沙河子组烃源岩次之。根据对德惠断陷天然气组分特征、碳同位素特征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分析研究表明,断陷中各地层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均主要为煤成气,仅有少量油型气和混合气。登娄库组和营城组天然气来源于三套烃源岩混源;沙河子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沙河子组烃源岩,有少量火石岭组烃源的混合;火石岭组天然气为火石岭组烃源岩自生自储。

蔡来星[9](2015)在《松南中央坳陷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优质源岩控藏理论和“储层甜点”找油思想的指导下,以优质源岩和优质储层的评价标准为基础,依托于生烃热模拟实验、恒速压汞实验、致密储层突破压力实验和油气充注实验等,开展典型致密砂岩油藏解剖,系统总结了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油的分布规律,剖析了不同类型致密砂岩油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坳陷型湖盆上生下储式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模式。通过地球化学资料和生烃热模拟实验,由源岩排烃角度入手,从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不同方面,建立源岩评价标准。研究表明,松南中央坳陷区青一段源岩可分为“优质源岩”、“有效源岩和“无效源岩”三类,其中,TOC>2%、Ro>0.9%的暗色泥岩为优质源岩,排烃量达到150200×104吨/Km2,主要发育在长岭凹陷北部,红岗阶地东部斜坡区和华子井阶地、扶新隆起带西部斜坡区的青一段下段;而0.8%<TOC<2.0%、0.8%<Ro<0.9%的暗色泥岩为有效源岩,排烃量为50100×104吨/Km2,主要发育在长岭凹陷中部和红岗阶地;TOC<0.8%,Ro<0.8%的暗色泥岩为无效源岩,基本不具备生、排烃特征。并进一步指出,在距今80Ma年的嫩江组沉积时期,青一段泥岩埋深达到1000m,此时,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开始大量生烃;当埋深增加到2000m时进入生烃高峰,且伴有干酪根生气;当埋深达到2000m2500m范围内时,源岩累计最大生烃量不再增加,此时对应成熟阶段晚期。综合利用储层物性资料、铸体薄片资料、常规压汞资料、恒速压汞资料和扫描电镜资料,由孔喉结构角度出发开展致密砂岩储层评价,其中,I类致密储层10%<Φ≤12%,0.1mD<K≤1mD,喉道半径处于0.350.8μm,排驱压力处于0.31.5MPa范围,孔喉半径峰值处于0.160.63μm;II类致密储层7%<Φ≤10%,0.05mD<K≤0.1mD,喉道半径处于0.320.35μm,排驱压力处于1.52.5MPa范围,孔喉半径峰值处于0.0250.16μm;而在Φ<7%,K<0.05mD的III类储层中,油气充注的难度明显增大,多为无效储层。基于致密储层突破压力实验和油气充注实验,明确青一段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而喉道半径才是制约石油能否充注致密储层成藏的关键。通过总结工区内泉四段致密砂岩油藏分布规律,剖析其与源岩品质、超压特征、储层质量以及疏导体系的关系,认为成藏主控因素可以总结为:“优质源岩分布范围控制致密油藏展布格局;异常高压发育特征控制致密油藏范围及油气下排深度;优质储层控制致密油富集程度;源储沟通控制下部砂组含油性”共4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坳陷湖盆上生下储式致密砂岩存在“凹陷区源内直排倒灌成藏”和“斜坡区源边反转断层遮挡成藏”两种成藏模式。

陆云鹤[10](2015)在《杏树岗构造黑帝庙油层浅层气成藏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的反转变形是形成大庆长垣的主动因素,从而形成的大型背斜构造,杏树岗构造位于大庆长垣中部,北部为萨尔图构造,南部为太平屯构造。平面上为长轴近南北向的背斜构造,剖面上垂直构造走向剖面显示背斜为西翼较陡、东翼较缓的特征。杏树岗杏断层主要有三期强烈的活动:青山口组、姚家组嫩一二段、嫩三四段以来。依据断层形成时期、变形特征以及断层的穿层性,可将杏树岗地区划分为6套断层系统:早期青山口组断层系统、中期嫩一二段断层系统、晚期嫩三四段以来断层系统、早期青山口组-中期嫩一二段断层系统、中期嫩一二段-晚期嫩三四段以来断层系统、早期青山口组-中期嫩一二段-晚期嫩三四段以来断层系统。研究区目的层为黑帝庙油层,由嫩二、嫩三、嫩四段地层组成,黑帝庙油层物源以北东向为主,沉积水体从下向上逐渐变浅,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席状砂、浅湖等,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主。大庆长垣杏树岗构造黑帝庙油层浅层气埋藏浅,具有易于开发、经济高效的特点,是近期增储上产的现实领域,为了明确浅层气成藏富集规律,预测有利区带,通过对大庆长垣杏树岗构造黑帝庙油层天然气成因、气源、储层、圈闭、断裂、盖层条件综合分析,研究浅层气成藏规律,并同时根据正演模型,分析本地区的AVO曲线,结果表现为当本区储层含水时,表现为一类AVO异常,随偏移距增加,振幅值变小;当储层含气时,表现为三类AVO异常,随偏移距增加,振幅绝对值变大,因此预测该区大部分气层集中在H34层,为主力产层,气水界面在600m附近,为大庆长垣黑帝庙油层浅层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二、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OF MANTLE-DERIVED NATURAL GAS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ER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OF MANTLE-DERIVED NATURAL GAS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ER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同位素及其火山型地热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1.2.1 稀有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1.2.2 过量空气(Excess Air)
        1.2.3 氦(He)
        1.2.4 氖(Ne)
        1.2.5 氩(Ar)
        1.2.6 氪(Kr)和氙(Xe)
    1.3 地热系统
        1.3.1 地热系统简介
        1.3.2 地球化学勘探应用于地热系统研究
        1.3.3 稀有气体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稀有气体测试
        1.4.2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应用
        1.4.3 广东地热系统研究现状
        1.4.4 五大连池地热系统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1.5.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选择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广东区域地质概况
        2.1.2 广东深部地壳结构
        2.1.3 五大连池区域概况
        2.1.4 具体研究区域选择
    2.2 采样方法
        2.2.1 水样采集
        2.2.2 稀有气体样品采集
    2.3 测试方法
        2.3.1 水样测试
        2.3.2 稀有气体测试
    2.4 稀有气体数据分析方法
        2.4.1 补给高程及温度估算
        2.4.2 地下水年龄计算
        2.4.3 幔源组分区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惠州、潮州非火山区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3.1 地质概况
        3.1.1 惠州地区地质概况
        3.1.2 潮州地区地质概况
    3.2 采样布局
    3.3 水文地球化学
        3.3.1 水化学类型
        3.3.2 水化学类型对比
        3.3.3 主成分特征
        3.3.4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3.4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3.4.1 稀有气体温度
        3.4.2 氦(He)组分来源分析
        3.4.3 ~4He同位素年龄
        3.4.4 氖(Ne)同位素
    3.5 区域地幔上涌存在证据及其地热意义
        3.5.1 火成岩证据
        3.5.2 地球物理显示
        3.5.3 地球化学显示
        3.5.4 构造及地热意义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大连池尾山火山区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4.1 五大连池尾山地质
        4.1.1 地质概况
        4.1.2 水文地质概况
        4.1.3 区域气象概况
    4.2 采样布局
    4.3 水文地球化学
        4.3.1 水化学类型
        4.3.2 主组分特征
        4.3.3 水岩相互作用
        4.3.4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4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4.4.1 稀有气体温度
        4.4.2 氦(He)组分来源分析
        4.4.3 ~4He同位素年龄
        4.4.4 其它稀有气体同位素
    4.5 岩浆囊存在的证明及其地热意义
        4.5.1 尾山岩浆囊存在的地球物理假设
        4.5.2 岩浆囊存在的稀有气体地球化学证据
        4.5.3 地热意义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_2-He系统反映区域构造及地热模式
    5.1 引言
        5.1.1 CO_2-He系统的选择
        5.1.2 CO_2-He系统简介
    5.2 广东沿海不同地热系统中稀有气体信号显示模式
        5.2.1 广东CO_2-He系统分析
        5.2.2 对区域地质构造的反映及其地热意义
    5.3 五大连池-长白山深部构造及火山成因模式分析
        5.3.1 五大连池-长白山CO_2-He系统分析
        5.3.2 对深部地质构造的反映及其地热意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储层成藏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致密油的定义
        1.3.2 致密油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
        1.3.3 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
        1.3.4 致密油充注的动力学机制
        1.3.5 致密油渗流特征与运移路径
        1.3.6 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储层成藏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松辽盆地构造特征
        2.1.2 齐家地区构造演化
    2.2 研究区地层概况
    2.3 研究区沉积特征
第3章 高台子致密油层原油特征与来源
    3.1 高台子油层原油特征
        3.1.1 原油物性特征
        3.1.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2 油源对比分析
        3.2.1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2.2 石油来源研究
第4章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对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
    4.1 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致密储层岩性与沉积构造
        4.1.2 致密储层成分与结构特征
    4.2 致密储层孔渗特征及储集空间类型
        4.2.1 孔渗特征
        4.2.2 储集空间类型
    4.3 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精细表征
        4.3.1 高压压汞法微观孔喉结构表征
        4.3.2 氮气吸附法微观孔喉结构表征
        4.3.3 两种方法结合全范围孔喉结构表征
    4.4 孔喉结构对致密储层微观渗流能力的影响
        4.4.1 孔喉级别分类方案
        4.4.2 不同储层的孔喉结构模型
        4.4.3 孔喉结构对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
第5章 致密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
    5.1 高台子致密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特征
        5.1.1 致密储层宏观含油非均质性特征
        5.1.2 致密储层微观含油非均质性特征
    5.2 烃源岩特征对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的影响
        5.2.1 烃源岩分布特征
        5.2.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5.2.3 烃源岩生烃强度特征
        5.2.4 烃源岩生烃强度对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的影响
    5.3 储层特征对含油非均质性的影响
        5.3.1 砂体类型及展布对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的影响
        5.3.2 储层孔喉结构对含油非均质性的影响
        5.3.3 储层润湿性对含油非均质性的影响
    5.4 源储组合关系对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的影响
        5.4.1 源储组合类型划分
        5.4.2 源储组合类型对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的影响
    5.5 充注动力对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的影响
第6章 致密储层成藏过程与成藏有效性研究
    6.1 致密油成藏过程分析
        6.1.1 埋藏史、热史、生排烃史
        6.1.2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分析
    6.2 储层致密化与成藏的匹配关系
        6.2.1 成岩作用类型
        6.2.2 成岩序列和成岩阶段
        6.2.3 孔隙演化与成藏过程耦合
    6.3 致密油成藏机理研究
        6.3.1 致密油成藏动力学分析
        6.3.2 致密油微观成藏数值模拟
    6.4 致密油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岩心纳米CT扫描三维重建的松辽盆地南部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松辽盆地南部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盆地构造演化
    2.2 地层
    2.3 岩石类型
第3章 CO_2气藏成因
    3.1 热底辟体脱气
    3.2 岩浆房脱气
    3.3 地幔热底垫体脱气
    3.4 火山岩脱气
        3.4.1 岩石脱气实验
        3.4.2 CO_2 脱气量与岩性的关系
        3.4.3 CO_2 脱气量与温度的关系
第4章 天然气运移机理
    4.1 烃源岩评价
    4.2 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特征
    4.3 烃类气藏与CO_2气藏耦合差异成藏机制
        4.3.1 无机CO_2成因与CH4分布特征
        4.3.2 扩散系数分析
        4.3.3 天然气成藏机制
第5章 岩心CT扫描及数字化三维重建
    5.1 X射线CT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5.2 CT扫描实验过程及数字化分析应用
        5.2.1 实验过程
        5.2.2 数字化分析应用
    5.3 CT扫描三维重建过程
        5.3.1 CT扫描实验
        5.3.2 二维图像处理
        5.3.3 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REV)分析
        5.3.4 Avizo软件概述
    5.4 孔隙结构特征
        5.4.1 微米CT扫描
        5.4.2 纳米CT扫描
    5.5 喉道连通性展示
    5.6 岩石裂隙
    5.7 储层特征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
        5.7.1 孔喉连通性对气体运移的控制作用
        5.7.2 裂缝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5.7.3 天然气运聚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作用与盆地形成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1.2.1 西部盆地群构造环境
        1.2.2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研究现状
        1.2.3 存在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古生代构造背景
        2.1.2 中生代构造背景
    2.2 西部盆地群构造阶段
        2.2.1 二连盆地
        2.2.2 海拉尔盆地
        2.2.3 拉布达林盆地
        2.2.4 根河盆地
        2.2.5 漠河盆地
第3章 测试方法及结果
    3.1 样品采集及描述
    3.2 测试分析方法及结果
        3.2.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3.2.2 全岩主量与微量元素分析
第4章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活动序列研究
    4.1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活动序列
        4.1.1 大兴安岭西部及松辽盆地岩浆事件
        4.1.2 岩浆活动序列与构造环境
    4.2 岩浆来源与构造背景分析
        4.2.1 大兴安岭西部构造背景分析
        4.2.2 大兴安岭西部岩浆成因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盆地形成演化研究
    5.1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之间相互关系
        5.1.1 地质学研究
        5.1.2 地球物理学研究
    5.2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与松辽盆地形成演化关系
        5.2.1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形成演化研究
        5.2.2 松辽盆地形成演化研究
    5.3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形成与构造演化
    5.4 研究区盆地群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龙凤山-东岭地区下白垩统营城组砂体输导层特征与油气运聚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与科学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输导层沉积特征及物性表征
        1.3.2 致密砂体输导层油气运聚机理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油气分布特征
第三章 砂体输导层沉积特征
    3.1 古地貌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3 沉积物类型
    3.4 输导层岩相组合特征及其测井-地震响应
    3.5 输导层沉积相带划分及其展布
        3.5.1 沉积相带划分
        3.5.2 沉积相展布特征
第四章 砂体输导层孔喉特征与物性演化
    4.1 岩石碎屑组分与物性
        4.1.1 岩石组分与结构特征
        4.1.2 输导层物性及孔喉特征
    4.2 成岩作用类型及物性演化
        4.2.1 压实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自生粘土矿物转化作用
        4.2.4 溶蚀作用
        4.2.5 交代作用
        4.2.6 成岩阶段划分
        4.2.7 物性演化
第五章 烃源岩特征与油气充注期
    5.1 烃源岩特征
        5.1.1 烃源岩展布特征
        5.1.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5.1.3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5.2 沙河子组烃源岩演化史
    5.3 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
        5.3.1 营城组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5.3.2 油气成藏期特征
第六章 砂体输导层油气运聚机理
    6.1 输导通道演化和成藏期之间的耦合关系
        6.1.1 断裂活动-成藏时间匹配关系
        6.1.2 砂体输导层物性演化-成藏时间匹配关系
    6.2 砂体输导层古压力演化分析
    6.3 油气运移相态
    6.4 油气运聚动力与阻力之间的耦合关系
    6.5 砂体输导层油气运聚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再论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的相互关系——从研究日本列岛—松辽盆地深部构造得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关板块的启动时间及驱动力问题
2 日本列岛、日本海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和地幔柱构造
3 长白山火山区与板块俯冲和热幔柱上隆模型
4 松辽盆地成因与板块俯冲和地幔柱上隆的联系
5 关于“板块构造与地幔柱相辅相成”概念模式的讨论
    5.1 侏罗纪前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在东北地区的地质记录
    5.2 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松辽盆地动力学环境
    5.3 日本海的张裂与长白山火山喷发的成因联系
6 结束语

(7)松辽盆地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研究及气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0 选题来源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层天然气成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气源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
    2.3 地层特征
        2.3.1 岩性特征
        2.3.2 沉积相特征
    2.4 储盖特征
第3章 深层烃源岩评价
    3.1 深层烃源岩的分布发育特征
    3.2 有机质丰度评价
    3.3 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评价
        3.3.1 干酪根显微组分判定
        3.3.2 镜质体反射率R_o和T_(max)判定
        3.3.3 元素范氏图判定
        3.3.4 氯仿沥青“A”的族组分判定
        3.3.5 饱和烃特征判定
第4章 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分析
    4.1 深层天然气组分与成因
    4.2 深层天然气碳同位素与成因
    4.3 深层天然气轻烃与成因
    4.4 深层天然气成因分析总结
第5章 深层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
    5.1 深层天然气组分与气源对比
    5.2 深层天然气母质成熟度与气源对比
    5.3 深层天然气轻烃与气源对比
    5.4 深层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总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松辽盆地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特征与气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烃源岩研究现状
        1.3.2 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石油地质特征
        2.3.1 烃源岩特征
        2.3.2 储层特征
        2.3.3 盖层与圈闭特征
第3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
        3.2.1 有机碳含量特征
        3.2.2 可溶有机质特征
        3.2.3 生烃潜力特征
    3.3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特征
        3.3.1 有机显微组分特征
        3.3.2 干酪根元素组成特征
        3.3.3 岩石热解特征
        3.3.4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4 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
        3.4.1 镜质体反射率(Ro)的演化特征
        3.4.2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4章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1.1 烃类组分特征
        4.1.2 非烃类组分特征
    4.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4.3 天然气轻烃特征
第5章 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及气源对比
    5.1 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
        5.1.1 有机成因组分和无机成因组分的鉴别
        5.1.2 利用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鉴别天然气类型
        5.1.3 利用轻烃特征鉴别天然气类型
    5.2 天然气气源对比
        5.2.1 成熟度判定气源
        5.2.2 轻烃特征对比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松南中央坳陷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依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优质源岩控藏作用及其评价标准
        1.3.2 致密储层评价标准
        1.3.3 上生下储式致密油成藏机理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区划
    2.2 盆地构造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研究区概况
第三章 优质源岩分布规律及生、排烃特征研究
    3.1 烃源岩定性评价
        3.1.1 烃源岩空间展布特征
        3.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2 烃源岩评价标准的建立
        3.2.1 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3.2.2 有机质类型评价标准
        3.2.3 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标准
    3.3 优质源岩分布规律
        3.3.1 ΔlogR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3.2 优质源岩空间分布规律
    3.4 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
        3.4.1 生烃热模拟实验
        3.4.2 烃源岩生烃定量评价
        3.4.3 烃源岩排烃定量评价
第四章 致密储层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
    4.1 储层特征研究
        4.1.1 砂体展布特征
        4.1.2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3 储层物性特征
        4.1.4 储集空间特征
        4.1.5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4.1.6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4.1.7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4.2 致密储层主控因素剖析
        4.2.1 沉积母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4.2.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4.2.3 构造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4.3 致密储层评价标准的建立
        4.3.1 常规压汞参数表征储层标准
        4.3.2 物性参数表征储层标准
        4.3.3 恒速压汞参数表征储层下限
    4.4 储层“甜点”预测
        4.4.1 测井模型的建立
        4.4.2 储层“甜点”分布特征
第五章 致密油运聚特征及成藏期次研究
    5.1 致密油充注实验及特征分析
        5.1.1 致密储层突破压力实验
        5.1.2 致密油充注实验
    5.2 致密油成藏期次及类型划分
        5.2.1 流体包裹体发育丰度及赋存特征
        5.2.2 致密油成藏期次分析
        5.2.3 致密油成藏类型划分
第六章 致密油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6.1 致密油藏富集规律
    6.2 成藏主控因素剖析
        6.2.1 优质源岩分布范围控制致密油藏分布格局
        6.2.2 异常高压发育特征控制致密油藏范围及下排深度
        6.2.3 优质储层控制致密油富集程度
        6.2.4 源储沟通控制下部砂组含油性
    6.3 致密油成藏模式
        6.3.1 凹陷区源内直排倒灌成藏模式
        6.3.2 斜坡区源边反转断层遮挡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杏树岗构造黑帝庙油层浅层气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背景
        1.1.1 断陷期演化阶段
        1.1.2 坳陷期演化阶段
        1.1.3 反转期演化阶段
    1.2 区域沉积背景
第二章 断裂构造特征及断裂系统划分
    2.1 断裂几何学特征
        2.1.1 断裂走向
        2.1.2 断裂密度
        2.1.3 断裂规模
        2.1.4 断裂剖面形态
        2.1.5 断裂平面展布特征
    2.2 断层活动期次厘定
    2.3 断层形成演化历史
    2.4 断层系统划分
第三章 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研究
    3.1 杏树岗地区沉积背景
    3.2 沉积相类型及微相特征
    3.3 井震结合沉积相平面展布预测
        3.3.1 井震结合研究思路
        3.3.2 井震结合指导原则
    3.4 储盖组合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3.4.1 储层特征
        3.4.2 湖泛泥岩分布
        3.4.3 气藏分布特征
        3.4.4 储盖组合划分
        3.4.5 储盖组合验证
第四章 叠前AVO气藏预测
    4.1 叠前AVO技术原理
    4.2 叠前AVO异常的分类
    4.3 含气层AVO类型分析
    4.4 叠前AVO属性分析及含气性检测
第五章 浅层气成藏规律及有利目标区预测
    5.1 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5.1.1 浅层气地球化学特征
        5.1.2 浅层气成因类型
    5.2 浅层生物气生成的环境条件及物质基础
        5.2.1 松辽盆地北部具备较好的生物气形成的环境条件
        5.2.2 松辽盆地北部具备较好的生物气形成的物质条件
    5.3 浅层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
        5.3.1 构造条件控制了浅层气聚集
        5.3.2 黑帝庙油层砂体发育、物性好
        5.3.3 源储断裂发育,有利于沟通浅部构造圈闭成藏
        5.3.4 有效储盖组合控制天然气保存条件
    5.4 有利目标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OF MANTLE-DERIVED NATURAL GAS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ER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同位素及其火山型地热成因研究[D]. 王帅.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2)
  • [2]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储层成藏有效性研究[D]. 张婧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3]基于岩心纳米CT扫描三维重建的松辽盆地南部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D]. 牛文清. 吉林大学, 2020(08)
  • [4]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作用与盆地形成演化[D]. 杜先利. 吉林大学, 2019(02)
  • [5]龙凤山-东岭地区下白垩统营城组砂体输导层特征与油气运聚机理研究[D]. 王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6]再论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的相互关系——从研究日本列岛—松辽盆地深部构造得到的启示[J]. 牛树银,真允庆,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张福祥,陈超.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01)
  • [7]松辽盆地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研究及气源对比[D]. 尹倩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松辽盆地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特征与气源对比[D]. 吉海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松南中央坳陷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 蔡来星. 东北石油大学, 2015
  • [10]杏树岗构造黑帝庙油层浅层气成藏规律研究[D]. 陆云鹤.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5)

标签:;  

东北松辽盆地地幔天然气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与成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