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光抑制论文-周超凡,吴春涛,李丹丹,张晓伟,毕焕改

低温光抑制论文-周超凡,吴春涛,李丹丹,张晓伟,毕焕改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温光抑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硫化氢,低温胁迫,光抑制,活性氧

低温光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周超凡,吴春涛,李丹丹,张晓伟,毕焕改[1](2018)在《外源H_2S通过减轻低温光抑制增强黄瓜幼苗耐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津优3号’黄瓜(Cucumis sativus)为试材,叶面喷施硫化氢(H_2S)供体硫氢化钠(NaHS)、H_2S合成抑制剂氨氧基乙酸(AOA)、清除剂次牛磺酸(HT)或去离子水(对照),研究H_2S对低温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初期,黄瓜幼苗叶片的内源H_2S与L-/D-半胱氨酸脱巯基酶(L/DCD)活性快速升高,4或6 h后降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黄瓜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电解质渗漏率(EL)和冷害指数逐渐增加,NaHS处理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对照,而AOA和HT处理的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低温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光下光系统Ⅱ(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和暗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以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和果糖-1,6-二磷酸酯酶(FBPase)活性逐渐降低,胞间CO_2浓度(C_i)和初始荧光(F_o)趋于升高。与对照相比,NaHS处理的P_n、G_s、T_r、RuBPCase和FBPase活性,以及Φ_(PSⅡ)和F_v/F_m均较高,C_i和F_o较低,而AOA和HT处理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酶活性及荧光参数多与对照差异不显着。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黄瓜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NaHS处理的SOD、POD、CAT、APX和GR活性及GSH和As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AOA和HT处理的低于对照或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由此可见,H_2S受低温胁迫诱导,外源H_2S可通过减轻低温光抑制增强黄瓜幼苗耐冷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肖飞[2](2017)在《棉花花铃期叶片PSⅡ和PSⅠ光抑制及对低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典型大陆干旱气候,灌溉植棉,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产区。近年来,随着膜下滴灌植棉技术的普及以及棉花高产栽培新技术的应用,棉花产量稳步提高。但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在棉花开花结铃期,易出现长期或短期异常降温现象,严重影响棉花生长发育,最终影响棉纤维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针对新疆北疆棉区多年7月下旬至8月初棉花花铃期易出现的低温灾害性天气,在人工气候室设置不同温度处理,模拟低温条件,利用叶绿素荧光和P700+信号同步测定技术,研究棉花叶片光合作用过程对低温的响应,分析棉花叶片光合机构PSⅡ能量分配、PSⅠ氧化还原状态、光合机构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以及围绕PSⅠ的环式电子传递等生理过程变化,揭示低温下棉花花铃期叶片发生生理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为新疆棉花抗逆栽培管理及抗逆育种资源筛选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花花铃期低温对叶片PSⅡ和PSⅠ光抑制的影响较对照相比,低温显着降低了棉花叶片PSⅡ光适应状态下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并使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和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量子产量显着升高,诱导PSⅡ发生光抑制。此外,低温引起棉花叶片光合机构PSⅠ受体侧限制[Y(NA)]显着下降和供体侧限制[Y(ND)]显着升高,但未降低有效的PSⅠ复合体含量(Pm),表明与PSⅡ相比,棉花叶片PSⅠ对低温不敏感。此外,低温引起环式电子传递量子产量[Y(CEF)]、以及环式电子传递量子产量与PSⅡ实际量子产量的比率[Y(CEF)/Y(Ⅱ)]显着升高,进一步表明,在低温下光破坏防御机制中环式电子传递流对保护棉花叶片PSⅠ、PSⅡ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非光化学热耗散(NPQ)和调节性非光化学热耗散[Y(NPQ)]与Y(CEF)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低温引起棉花花铃期叶片PSⅡ反应中心过度关闭产生过剩的激发能,造成了PSⅡ可逆的光抑制,而环式电子传递流的响应及较高的调节性能量耗散共同保护了棉花叶片PSⅠ和PSⅡ免受光抑制的损伤,这是棉花叶片PSⅠ对低温不敏感的重要因素。2.低温光胁迫对棉花花铃期叶片光合机构电子和质子传递的影响研究了不同低温下弱光和适光对棉花花铃期叶片光合机构PSⅡ和PSⅠ活性、电子传递及质子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显着抑制了PSⅡ光化学活性,诱导了PSⅡ光抑制,相同低温条件下低温适光较低温弱光加重了PSⅡ光抑制和光损伤程度,且抑制了非光化学热耗散(NPQ)。在相同低温胁迫条件下,低温弱光处理较低温适光处理增加了PSⅠ受体侧限制[Y(NA)],降低了PSⅠ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表明较对照相比,低温弱光和低温适光均未引起PSⅠ光抑制。低温光胁迫显着增加了环式电子传递量子产值,相同低温条件下,低温适光较低温弱光能诱导较高的环式电子传递流量子产值,表明环式电子传递流在保护棉花PSⅠ和PSⅡ免遭光抑制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低温光胁迫显着增加了跨膜质子梯度((35)PH)并抑制了玉米黄质(Z)的形成,但显着降低了跨膜电势((35)Y),最终较对照相比维持了稳定的跨膜质子动力势(Pmf),保证了碳同化能量的正常供应。3.夜间低温下根区增温对棉花花铃期叶片光合作用及光合机构能量分配的影响研究夜间低温下根区增温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光合机构PSⅡ能量分配、PSⅠ氧化还原状态及环式电子传递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增温缓解了棉花叶片夜间低温造成的白天气孔关闭,并显着提高了光合作用速率。此外,根区增温显着缓解了由夜间低温造成的PSⅡ活性下降及PSⅡ反应中心关闭、线性电子传递速率抑制及过剩激发能的积累。PSⅠ对夜间冷害不敏感,且根区增温显着降低了PSⅠ受体侧限制[Y(NA)],与高比例的PSⅠ供体侧限制[Y(ND)]有关。夜间低温下,非光化学能量耗散(NPQ)在耗散过剩激发能的光破坏防御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根区增温显着降低激发能积累,并降低了非光化学热耗散比例。环式电子传递流在保护夜间低温造成的PSⅡ和PSⅠ光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根区增温处理显着降低环式电子传递比例,这与根区增温缓解棉花叶片夜间低温损伤,维持较高的PSⅡ和PSⅠ功能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肖飞,杨延龙,王娅婷,马慧,张旺锋[3](2017)在《棉花花铃期低温对叶片PSI和PSII光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新陆早45号,在室外盆栽至开花结铃期后,移至人工气候室,模拟新疆棉花花铃期易出现的低温逆境条件,设置处理T(16℃/10℃,昼/夜),以常温(30℃/18℃,昼/夜)处理作为对照,采用叶绿素荧光和P700同步测定技术,研究低温对棉花花铃期叶片光合机构PSII能量分配、PSI氧化还原状态及环式电子传递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显着降低了棉花叶片PSII光适应状态下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II)],并使PSII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和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量子产量显着升高,诱导PSII发生光抑制。低温引起棉花叶片光合机构PSI受体侧限制[Y(NA)]显着下降和供体侧限制[Y(ND)]显着升高,但未引起有效的PSI复合体含量(P_m)显着降低,表明与PSII相比,棉花叶片PSI对低温不敏感。此外,低温引起环式电子传递量子产量[Y(CEF)]以及与PSII实际量子产量比率的[Y(CEF)/Y(II)]显着升高,进一步表明在低温下,光破坏防御机制中环式电子传递流对棉花PSI、PSII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是主要的光破坏防御机制。非光化学热耗散(NPQ)和调节性非光化学热耗散[Y(NPQ)]与[Y(CEF)]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低温引起棉花花铃期叶片PSII反应中心过度关闭产生过剩的激发能,造成了PSII可逆的光抑制,环式电子传递流的响应及较高的调节性能量耗散共同保护了棉花叶片PSI和PSII免受光抑制的损伤,这可能是棉花叶片PSI对低温不敏感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徐婷婷[4](2015)在《光与低温复合胁迫下杨梅叶片光抑制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梅是原产我国的亚热带常绿经济树种,在我国栽培面积占全世界的99%以上,其中浙江省是我国杨梅的主产区。自然条件下,特别是冬季和早春的晴天,低温光复合胁迫常同时发生。我们研究发现,低温光复合胁迫对常绿果树杨梅的危害大,它不仅导致严重的光抑制,还可能造成光合机构的不可逆破坏。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更应确保果实品质。光合作用是优质果品的基础保障,但目前杨梅光合机理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本试验拟利用已分离的杨梅PsbA基因和FtsH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以低温光胁迫耐性不同的杨梅品种‘东魁’和‘炭梅’为试材,运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PsbA基因和FtsH基因在低温光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该基因在胁迫条件下的调控机制,为今后减缓其危害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提高果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杨梅叶片的Pn、AQY和CE均明显降低,降低幅度随低温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加大,而低温胁迫后光合功能的恢复程度则相反;遮阴可减轻低温胁迫。相同低温和光胁迫条件下,‘炭梅’叶片Pn、AQY和CE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东魁’,表明‘炭梅’比‘东魁’更耐低温光胁迫。2.冬季低温天气里,晴天时杨梅叶片的ΦPSII、ETR均先上升后下降,且‘炭梅’的ΦPSII、ETR大于‘东魁’;阴天时,杨梅叶片的ΦPSII和ETR均变化较小,都在13:00出现小幅升高,‘炭梅’的ΦPSII、ETR也大于‘东魁’。这表明‘炭梅’对低温光胁迫的抗性要优于‘东魁’。3.通过叶绿素荧光成像分析可知,冬季低温天气里,‘炭梅’和‘东魁’叶片的ETR、qP、ΦPSII在一天中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呈现先上升后平稳再降低的趋势,中午12:00前后达到最大值,但‘炭梅’叶片的ETR、qP、ΦPSII的值一般高于‘东魁’;非光化学猝灭(qN)则先下降后上升。4.低温胁迫下,‘东魁’PsbA基因和FtsH基因表达量均下降,而‘炭梅’PsbA基因表达量下降,FtsH基因表达量没有显着变化,降低幅度随低温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加大,而经过恢复处理后基因表达量的增加则越大;遮阴处理可减轻植株受伤害的程度。相同低温和光胁迫条件下,‘炭梅’PsbA基因和FtsH基因表达量变化幅度小于‘东魁’,表明‘炭梅’比‘东魁’更耐低温光胁迫,适应性更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5-12-21)

张国显,刘玉凤,李天来[5](2013)在《外源钙缓解夜间低温引起的番茄叶片光抑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离子一方面作为第二信使,激活下游效应蛋白参与应对非生物性胁迫;另一方面作为植物叶绿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组分,参与调控光合作用。前人的研究表明外源钙可以提高非生物胁迫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本试验旨在利用CaCl_2及钙抑制剂(EGTA)预处理来研究Ca~(2+)-CaM信号通路对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光抑制的缓解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供试番茄品种为‘辽园多丽'。植株6叶1心时平均分成4组,第1、2组喷蒸馏水,第3组喷27 mmol·L~(-1)CaCl_2,第4组喷10 mmol·L~(-1)EGTA(2次·d~(-1)),连喷3 d。第3天下午6时,第2、(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0)

张子山,杨程,高辉远[6](2013)在《植物光系统I的低温光抑制及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多数逆境下,植物只有PSII发生光抑制,而PSI比较稳定。植物PSI光抑制主要发生在低温-光胁迫下。PSI发生光抑制后恢复非常缓慢,光抑制后PSI活性的恢复是低温胁迫后光合作用恢复的限制因素。本文探讨了PSI光抑制及光抑制后PSI活性的恢复过程,包括:PSI光抑制发生的决定因素、PSI低温光抑制的机理、PSI的光破坏防御机制和发生光抑制后PSI活性的恢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杨剑超,韩国良,王宝山,隋娜[7](2012)在《光敏素B的缺失能够减轻水稻低温光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各种非生物逆境胁迫。低温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对温度反应尤为敏感,如水稻、棉花和玉米等,温度稍微低于其最适生长温度,就会发生低温伤害。高等植物利用光敏色素(phytochrome,phy)感受红光/远红光,参与调节植物从种子萌发到果实成熟的多个发育过程。水(本文来源于《山东植物生理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植物生物学与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0)

张子山,杨程,高辉远,王未未,孙学娟[8](2012)在《低温光抑制恢复过程中黄瓜叶片PSⅡ活性及其电子传递对PS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津春4号"黄瓜为试材,通过测定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和对820nm光的吸收曲线,结合叶绿素荧光淬灭分析,研究低温光胁迫(4℃,200μmol·m-2·s-1)6h后,黄瓜叶片在常温(25℃)不同光强(0、15、200μmol·m-2·s-1)下PSⅠ和PSⅡ活性的恢复,以及恢复过程中PSⅠ与PSⅡ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低温光胁迫6h后,PSⅠ和PSⅡ发生不同程度的光抑制.在常温恢复阶段,PSⅡ活性快速恢复且对光强不敏感;PSⅠ活性在弱光下(15μmol·m-2·s-1)快速恢复,在较强光(200μmol·m-2·s-1)下恢复较慢.在低温光抑制恢复过程中,常温下PSⅡ活性恢复较快可能导致PSⅡ向PSⅠ的线性电子传递过快,进而抑制PSⅠ的活性恢复.因此,在进行黄瓜抗冷性育种时,不应该仅追求较高的PSⅡ抗性和较快的PSⅡ恢复速度,还应该注意两个光系统活性的协调.在生产中,应当在低温逆境发生及其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措施降低叶表面光照强度,以利于对植株光合机构的保护和光合活性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孙晓琳[9](2011)在《番茄类囊体膜不饱和脂肪酸增多缓解低温下PSⅡ的光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冷害是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一。细胞膜系统是植物遭受低温冷害的首要部位,冷害的根本原因是细胞膜系统受损。植物类囊体膜受到低温伤害后,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导致光合功能下降,而类囊体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上升则有利于光合功能的维持。番茄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LeGPAT)优先选择C18:1-ACP作为底物,使其转移到叶绿体类囊体膜中磷脂酰甘油(PG)的sn-1位上,导致PG含有较高比例的18:1脂肪酸,从而能够决定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磷脂酰甘油(PG)顺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因此,探讨低温胁迫下类囊体膜PG顺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维持光合功能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实验以野生型(WT),转正义番茄叶绿体LeGPAT基因株系T_2-19(+)、T_2-5(+)和转反义LeGPAT基因株系T_2-16(-)、T_2-2(-)为试材,通过测定类囊体膜脂脂肪酸组成、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体活性氧的产生、叶绿体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以及D1蛋白修复等,研究了类囊体膜脂PG脂肪酸不饱和程度与番茄耐冷性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番茄类囊体膜PG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和WT相比,转基因植株类囊体膜脂PG脂肪酸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类囊体膜脂PG的18:2和18:3含量明显增加,脂肪酸不饱和程度升高,而转反义基因番茄植株PG的18:2和18:3含量下降,脂肪酸不饱和度明显下降。(2)长期低温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的生长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转反义基因植株的抑制程度最高,转正义基因植株的抑制程度最低。对低温下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的光合放氧速率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进行测定后发现,植株生长量受低温抑制的程度与低温下光合及Fv/Fm受抑制的趋势相同。表明低温下植株生长量减少与光合受到抑制有关,而类囊体膜脂PG不饱和度的提高有利于维持光合机构的稳定性,减轻对PSII的光抑制。经过4d的低温胁迫,T_2-5、T_2-19、WT、T_2-2和T_2-16的相对电导率分别增加到46.72、49.11、67.07、73.21和79.96%。这表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各个株系的番茄叶片均遭到了明显的伤害,与WT相比,转正义基因株系的膜系统受到的伤害程度较轻,而转反义基因株系番茄的膜系统受到的伤害程度较重。(3)与野生型相比,低温胁迫下转正义基因植株维持较高的叶绿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产生较少的O_2(?)和H_2O_2;而转反义基因植株叶绿体抗氧化酶SOD及APX的活性较低,O_2(?)和H_2O_2的含量较高。与其它株系相比,转正义基因株系叶绿体SOD和APX维持较高的活性,有利于清除活性氧,能够降低由于活性氧的积累而造成的膜脂过氧化程度,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4)低温胁迫对D1蛋白修复速率的影响。分离类囊体膜,进行SDS-PAGE和Western杂交,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番茄植株D1蛋白总含量均下降。与野生型相比,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能够维持较高的D1蛋白含量,而转反义基因植株D1蛋白含量较低。用蛋白合成抑制剂硫酸链霉素处理后,转正义基因番茄植株D1蛋白含量少于转反义基因植株中D1蛋白含量。上述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P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可能提高了D1蛋白的修复速率,降低膜的伤害度,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提高番茄植株的耐冷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孔海云[10](2011)在《茶树低温光抑制发生的条件及遮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树春季新梢的旺盛生长程度和越冬叶的生理状况关系密切。山东茶区冬春季气温低、光照强、干旱等气候因素,会造成茶树叶片出现紫红色斑块,甚至全叶红变或褐变,从而降低茶树叶片的光合效率,减少光合产物的积累,不利于茶树安全越冬和来年春季茶树的生长。为了解决生产中存在的这一实际问题,本文从低温光抑制理论出发,采用人工控制温度和光照,探讨茶树发生低温光抑制的条件;同时以泰安茶区为代表,测量记录其冬春季的温度及光照强度,分析茶树发生低温光抑制的概率;此外,为减弱茶树的低温光抑制,研究了遮荫的效应。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树发生低温光抑制的点分别为:(0℃,4.9klx)、(5℃,7.4 klx)、(10℃,10.4 klx)、(15℃,15.7 klx)。2.泰安冬春季茶树极易发生低温光抑制。在11、12、1月和2月发生低温光抑制的概率分别为:89.0%、89.6%、97.7%、86.3%。3.冬季遮荫可以降低茶棚内日最高温度,减小日较差。遮荫使茶棚内日最高温度比对照平均降低约5℃,但日最低温度相差不到1℃。4.遮荫条件下,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基本维持在0.80左右,变化极小,而对照Fv/Fm低于0.60。这表明,遮荫可明显减弱茶树发生低温光抑制程度。5.冬季遮荫有利于茶树春梢的生长。遮荫处理的茶树春梢百芽重、新梢长度、新梢节间距、叶面积分别比对照高19.66%、57.10%、47.44%、82.82%。6.冬季遮荫可提升茶树春梢的生化品质。遮荫处理的茶树鲜叶Chl a、Chl b、总Chl含量分别比CK高26.86%、28.89%、27.46%;茶多酚含量比对照降低11.93%;氨基酸含量增加了14.44%,酚氨比值由对照的9.4降至7.2,处于适宜加工名优绿茶的酚氨比值的最佳范围6~8之间;此外,茶树春梢黄酮类比对照升高了6.69%;啡碱含量升高了6.60%。(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1-05-15)

低温光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典型大陆干旱气候,灌溉植棉,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产区。近年来,随着膜下滴灌植棉技术的普及以及棉花高产栽培新技术的应用,棉花产量稳步提高。但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在棉花开花结铃期,易出现长期或短期异常降温现象,严重影响棉花生长发育,最终影响棉纤维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针对新疆北疆棉区多年7月下旬至8月初棉花花铃期易出现的低温灾害性天气,在人工气候室设置不同温度处理,模拟低温条件,利用叶绿素荧光和P700+信号同步测定技术,研究棉花叶片光合作用过程对低温的响应,分析棉花叶片光合机构PSⅡ能量分配、PSⅠ氧化还原状态、光合机构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以及围绕PSⅠ的环式电子传递等生理过程变化,揭示低温下棉花花铃期叶片发生生理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为新疆棉花抗逆栽培管理及抗逆育种资源筛选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花花铃期低温对叶片PSⅡ和PSⅠ光抑制的影响较对照相比,低温显着降低了棉花叶片PSⅡ光适应状态下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并使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和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量子产量显着升高,诱导PSⅡ发生光抑制。此外,低温引起棉花叶片光合机构PSⅠ受体侧限制[Y(NA)]显着下降和供体侧限制[Y(ND)]显着升高,但未降低有效的PSⅠ复合体含量(Pm),表明与PSⅡ相比,棉花叶片PSⅠ对低温不敏感。此外,低温引起环式电子传递量子产量[Y(CEF)]、以及环式电子传递量子产量与PSⅡ实际量子产量的比率[Y(CEF)/Y(Ⅱ)]显着升高,进一步表明,在低温下光破坏防御机制中环式电子传递流对保护棉花叶片PSⅠ、PSⅡ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非光化学热耗散(NPQ)和调节性非光化学热耗散[Y(NPQ)]与Y(CEF)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低温引起棉花花铃期叶片PSⅡ反应中心过度关闭产生过剩的激发能,造成了PSⅡ可逆的光抑制,而环式电子传递流的响应及较高的调节性能量耗散共同保护了棉花叶片PSⅠ和PSⅡ免受光抑制的损伤,这是棉花叶片PSⅠ对低温不敏感的重要因素。2.低温光胁迫对棉花花铃期叶片光合机构电子和质子传递的影响研究了不同低温下弱光和适光对棉花花铃期叶片光合机构PSⅡ和PSⅠ活性、电子传递及质子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显着抑制了PSⅡ光化学活性,诱导了PSⅡ光抑制,相同低温条件下低温适光较低温弱光加重了PSⅡ光抑制和光损伤程度,且抑制了非光化学热耗散(NPQ)。在相同低温胁迫条件下,低温弱光处理较低温适光处理增加了PSⅠ受体侧限制[Y(NA)],降低了PSⅠ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表明较对照相比,低温弱光和低温适光均未引起PSⅠ光抑制。低温光胁迫显着增加了环式电子传递量子产值,相同低温条件下,低温适光较低温弱光能诱导较高的环式电子传递流量子产值,表明环式电子传递流在保护棉花PSⅠ和PSⅡ免遭光抑制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低温光胁迫显着增加了跨膜质子梯度((35)PH)并抑制了玉米黄质(Z)的形成,但显着降低了跨膜电势((35)Y),最终较对照相比维持了稳定的跨膜质子动力势(Pmf),保证了碳同化能量的正常供应。3.夜间低温下根区增温对棉花花铃期叶片光合作用及光合机构能量分配的影响研究夜间低温下根区增温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光合机构PSⅡ能量分配、PSⅠ氧化还原状态及环式电子传递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增温缓解了棉花叶片夜间低温造成的白天气孔关闭,并显着提高了光合作用速率。此外,根区增温显着缓解了由夜间低温造成的PSⅡ活性下降及PSⅡ反应中心关闭、线性电子传递速率抑制及过剩激发能的积累。PSⅠ对夜间冷害不敏感,且根区增温显着降低了PSⅠ受体侧限制[Y(NA)],与高比例的PSⅠ供体侧限制[Y(ND)]有关。夜间低温下,非光化学能量耗散(NPQ)在耗散过剩激发能的光破坏防御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根区增温显着降低激发能积累,并降低了非光化学热耗散比例。环式电子传递流在保护夜间低温造成的PSⅡ和PSⅠ光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根区增温处理显着降低环式电子传递比例,这与根区增温缓解棉花叶片夜间低温损伤,维持较高的PSⅡ和PSⅠ功能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温光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1].周超凡,吴春涛,李丹丹,张晓伟,毕焕改.外源H_2S通过减轻低温光抑制增强黄瓜幼苗耐冷性[J].植物生理学报.2018

[2].肖飞.棉花花铃期叶片PSⅡ和PSⅠ光抑制及对低温的响应[D].石河子大学.2017

[3].肖飞,杨延龙,王娅婷,马慧,张旺锋.棉花花铃期低温对叶片PSI和PSII光抑制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7

[4].徐婷婷.光与低温复合胁迫下杨梅叶片光抑制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

[5].张国显,刘玉凤,李天来.外源钙缓解夜间低温引起的番茄叶片光抑制的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6].张子山,杨程,高辉远.植物光系统I的低温光抑制及恢复[J].植物生理学报.2013

[7].杨剑超,韩国良,王宝山,隋娜.光敏素B的缺失能够减轻水稻低温光抑制[C].山东植物生理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植物生物学与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2012

[8].张子山,杨程,高辉远,王未未,孙学娟.低温光抑制恢复过程中黄瓜叶片PSⅡ活性及其电子传递对PSⅠ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

[9].孙晓琳.番茄类囊体膜不饱和脂肪酸增多缓解低温下PSⅡ的光抑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10].孔海云.茶树低温光抑制发生的条件及遮荫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标签:;  ;  ;  ;  

低温光抑制论文-周超凡,吴春涛,李丹丹,张晓伟,毕焕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