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与bcl-2、p53表达的关系

垂体腺瘤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与bcl-2、p53表达的关系

一、垂体腺瘤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和bcl-2、p53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1](2021)在《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癌对人类生命和经济造成严重负担。化学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胃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及不耐受副作用等原因,导致其预后不佳。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成为胃癌研究的热点。双硫仑作为一种临床用戒酒药,在癌症中表现出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双硫仑与铜联合可以增强其抗肿瘤能力。因此,为了给胃癌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药物,我们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同时探讨其效应机制。方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以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毒性和增殖活力作用;使用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效应;使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凋亡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凋亡作用;采用透射电镜、免疫印迹、瞬时转染和慢病毒稳定转染等多种方法从结构、分子和蛋白水平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自噬作用;使用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21、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使用Seahorse XF24分析仪检测细胞中氧耗率和细胞外酸化率,研究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节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在体内研究中,以雄性Balb/C裸鼠为动物模型,使用MKN-45细胞建立胃癌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研究肿瘤体积大小,对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记录裸鼠的体重,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在体内的毒副作用;通过Tunel凋亡染色及免疫组化(Beclin1、LC3、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研究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体内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双硫仑联合铜抑制MKN-45细胞和BGC-823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活力和侵袭迁移能力,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双硫仑联合铜也可以在体内抑制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48.24%)和增殖(Ki67的表达降低),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体外,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凋亡,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BCL2和BAX蛋白;在体内,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凋亡,Tunel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增加。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在体外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自噬和自噬流,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噬体,在蛋白水平上调Beclin 1和LC3的表达;通过瞬时转染GFP-LC3和稳定转染m RFP-GFP-LC3分别构建表达GFP-LC3和m RFP-GFP-LC3的胃癌细胞,双硫仑联合铜可以上调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中GFP-LC3和m RFP-GFP-LC3的表达。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增加活性氧、抑制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在蛋白水平上调P53、P21和γ-H2AX的表达,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Fzd7的表达。结论:双硫仑联合铜具有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能力,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且在体内无明显毒性作用。双硫仑有潜力成为治疗胃癌的抗肿瘤药物。

田沁涛[2](2017)在《RET在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脑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Growth hormone-pituitary adenoma,GH-PA)是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20%左右),临床上常表现为肢端肥大症,骨骺闭合前起病则表现为巨人症。目前最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经鼻蝶的垂体瘤切除术。术后一周内低GH(<2.5 ng/ml)与年龄、性别相适的胰岛素类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预示临床缓解,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有延迟缓解症状,即未达到即刻缓解之标准但激素水平缓慢下降至正常,现有实验室指标如GH、IGF-1等不足以准确提示远期预后和延迟缓解,所以GH-PA的术后疗效预测仍然有待深入研究。RET(rearranged during transfection)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目前已经证实与多种内分泌肿瘤的转归和预后有密切联系。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报道RET在正常人垂体中的表达情况,而其在垂体腺瘤中表达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拟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阐述RET在垂体腺瘤中的相关性,一则通过免疫组化和疾病随访观察RET在垂体腺瘤的转归和预后的预测作用,一方面从动物模型(垂体腺瘤模型以及癫痫模型)水平观察调控RET/GDNF信号通路对疾病的影响。实验一 RET的表达与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患者生长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RET的表达和单纯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GH-PA)术后缓解情况、术后GH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并随访西京医院2010-2013年收治的单纯GH-PA经鼻蝶内镜手术患者20例(不缓解10例、即刻缓解6例、延迟缓解4例),监测术前、术后1周、3个月和1年血清GH水平,并取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RET的表达。结果:延迟缓解患者RET表达水平相比即刻缓解、不缓解患者较低(P<0.05);RET的表达水平与GH激素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与术后GH激素水平的升高(GH1年-GH1周)呈正相关(P<0.05)。结论:RET表达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患者的延迟缓解,且与术后GH激素水平升高正相关。实验二 调控RET依赖性GDNF信号通路对动物模型的影响目的:探究立体定向注射anti-GDNF抗体对匹鲁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和苯甲酸雌二醇诱导垂体腺瘤模型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雌雄各60只,雄性60只进入癫痫模型中分为:假手术组1(sham1组,n=20)、模型组1(model1,n=20),GDNF抑制剂组1(anti-GDNF1组,n=20);雌性60只进入垂体瘤模型中同样分为:假手术组2(sham2组,n=20)、模型组2(model2,n=20),GDNF抑制剂组2(anti-GDNF2组,n=20)。使用氯化锂-匹鲁卡品腹腔注射诱导癫痫模型(model1),使用苯甲酸雌二醇诱导垂体腺瘤(model2),各个sham组只给予等计量的生理盐水,各个anti-GDNF组在造模前2h给予大鼠双侧海马CA1区(model1组)或者垂体部位(model2组)立体定向注射anti-GDNF抗体。从而进行以下探究:1.model1大鼠造模后1、3、7d观察癫痫的发作频率,7d后采用脑电图监测(EEG)测定脑电波的变化情况,model2组在7d观察垂体前后,上下径和重量;2.在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海马CA1区域(model1)和垂体(model2)神经元数量变化(NeuN表达水平),3.造模后1d时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海马CA1区域(model1)和垂体区域(model2)GDNF、RET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Model1组大鼠棘-慢波数量明显高于Sham1组,anti-GDNF1组以上指标较model1组显着减少(P<0.05),anti-GDNF2组的垂体大小相比model2组小(P<0.05);Model1组神经元大量凋亡,但anti-GDNF组凋亡较model1组显着减少(P<0.05),于此相同model2组神经元凋亡数量较anti-GDNF2多;两组模型中,GDNF、RET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但P53水平有所下降,而anti-GDNF1组大鼠海马CA1区相较model1组的GDNF、RET表达较model组明显下调,P53表达水平显着上降(P<0.05),model2组也有相同改变。结论:调控RET依赖性GDNF信号通路对垂体瘤和癫痫模型都有积极作用,能够保护神经元,抑制疾病进展。

曹雪梅[3](2016)在《微小RNA miR-449a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iR-449a和其潜在靶蛋白抗凋亡蛋白(Bcl-2)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R-449a靶基因进行提取和富集分析,进一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探讨miR-449a和其潜在靶蛋白抗凋亡蛋白(Bcl-2)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系统评价Bcl-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505例存在临床参数信息的miR-449a的表达数据,统计miR-449a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选取58例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石蜡标本以及两株乳腺癌细胞系,采取qRT-PCR检测miR-449a在不同亚型中的相对表达量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一步利用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449a的靶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注解,I KEGG通路分析以及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收集女性乳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石蜡标本123例,其中Luminal A型30例,Luminal B型31例,HER2过表达型33例,三阴性(TNBC)2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评价质量及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1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系统评价。结果:TCGA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iR-449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ER、PR、HER2状态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显示:较癌旁正常组织相比,miR-449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P<0.05),其相对表达量为0.36±0.35。其表达水平在四种不同分子亚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miR-449a的表达量与肿瘤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ER、PR、HER2的状态无相关性(P>0.05)。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miR-449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转录调控和代谢、DNA特异性结合和酶结合、细胞骨架等分子过程上。KEGG通路分析涉及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小细胞肺癌等疾病通路,此外还与细胞周期、内吞作用等有关。靶基因编码蛋白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基因BCL2、SRC、 NOTCH1、HDAC1、CCND1、CDK6在相互作用网络中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在123例乳腺癌组织中,Bcl-2的阳性率77.2%(95/123),癌旁组织的阳性率为60.2%(74/123),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6.7%(26/30)、90.3%(28/31)、72.7%(24/33)和58,6%(17/29)。乳腺癌组织中,Bcl-2阳性率较癌旁组织高,P<0.05(χ2=8.337)。各分子亚型之间的差异显着(χ2=8.337,P<0.05),Bcl-2蛋白在Luminal A、Luminal B型中的表达较三阴性高。Bcl-2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Spearman’s相关分析显示,Bcl-2的表达与miR-449a表达具有负相关性(r=-0.299,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Bcl-2在乳腺癌组及正常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0.95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469-1.95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结果显示:Bcl-2在乳腺癌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有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Bcl-2与ER、PR阳性率在乳腺癌中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363,0.254。结论:miR-449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靶基因参与调控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提示其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Bcl-2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表达有差异,且与ER, PR表达存在相关性,与miR-449a的表达存在负相关。miR-449a可能潜在靶向Bcl-2参与乳腺癌的进程。

朱明玥[4](2014)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及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Bcl-xl、Bcl2的检测》文中提出目的:从基因表达谱差异的角度,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寻找维吾尔族宫颈癌与宫颈非病变组织不同的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并对凋亡相关基因验证,探讨维吾尔族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族子宫肌瘤的非病变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组织各5例用于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对45例宫颈癌,21例宫颈非病变组织中Bcl2、Bcl-x1、c-IAP1进行检测,并分析各分子表达水平与相应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1)采用Affymetrix的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对5对浸润性宫颈癌标本及宫颈非病变组织的18947个基因的表达谱差异同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与宫颈非病变组织相比,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2758个其中上调基因1326个,下调基因1432个,分属不同的通路,已知与肿瘤凋亡发生相关的基因10个,表达上调的的基因中7个属于凋亡相关通路基因。凋亡抑制基因c-IAP1、Bcl-x1在宫颈癌中表达上调,Bcl2下调。(2)相对于宫颈非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在RNA水平上高表达抗凋亡分子c-IAP1、 Bcl-x1,低表达Bcl2;蛋白水平上高表达抗凋亡分子c-IAP1, Bcl-x1,低表达Bcl2。这些基因在宫颈癌与宫颈非病变组织间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验证了基因芯片检测的结果。结论:(1)获得的宫颈癌癌变的生物分子标志谱及筛选出的肿瘤标志基因,对于研究新疆宫颈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宫颈癌的临床早期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信号传导通路进行进一步的认识。(2)宫颈癌的发生与凋亡调控失衡有密切关系,宫颈癌组织中IAP家族和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抗凋亡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基因不仅可以用于宫颈癌的易感性预测、早期诊断及疾病监测,对于其分子靶向治疗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锦晓,范月超[5](201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垂体腺瘤为来源于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单克隆腺瘤,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分为非侵袭性与侵袭性。侵袭性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介于恶性与良性腺瘤之间,它可破坏鞍区骨质,侵袭海绵窦等鞍区结构,其高复发率、低治愈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1]。近年来,随着细胞生

赵宝华[6](2012)在《早期大肠癌发病主要基因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前对于大肠癌早期检查手段主要是便潜血、肿瘤标记物检测、纤维结肠镜检查,虽能检测出一些早期的大肠癌,但检出率过低。随人们对早期大肠癌发病基因的不断研究认识,认为基因检测技术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

张成伟[7](2010)在《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Survivin、P53、Bcl-2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回顾IIIA期可手术切除的NSCLC临床特点,术前新辅助化疗疗效,手术前后Survivin、P53、Be 1-2的变化规律,探索能够预测IIIA期NSCLC术前新辅助化疗以及术后化疗疗效的临床及分子特征,为建立IIIA期NSCLC术前及术后辅助治疗的个体化模式提供依据,为开展前瞻性的IIIA期NSCLC病人的个体化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在武警总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行术前新辅助化疗两个周期后行手术治疗,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所有病人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均未行任何治疗。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病理特征、治疗特点、并对其生存规律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全组病例的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活检组织标本以及术后切除的肿瘤标本中Survivin、P53、Bc 1-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病人临床特征、治疗特点,疗效,以及生存规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术前及术后Survivin、P53、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变化与疗效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全组85例病人中除3例病情进展,更换化疗方案后并结合局部放疗,其余8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影像学应答中无一例病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人50例,占58.8%;稳定病人32例占37.6%;进展病人3例,占3.6%。术后病理应答显示:34例病人病理改变为有效,有效率为41.5%,19例病人病理降期,降期率为23.2%,其中N,15例,占18.3%,N04例。术后随访时间为36.4-93.1个月,中位随访期为58.2个月,85例中出现49例(28.8%)死亡事件,外科手术相关死亡3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3.7%),中位生存期22.1个月,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7.5%,38.9%和27.4%;完全切除5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31.3个月,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1.2%,52.5%和38.6%;16例姑息切除的病人中位生存期12.4个月。术后多因素分析发现病理应答、病理降期、手术方式和术后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的独立因素。术前活检组织标本中Survivin、P53、Bc 1-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88%,78.82%,71.76%;Survivin、P53、Be 1-2蛋白阴性表达的病理有效率分别为66.67%,77.78%,66.67%,阳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1.25%,23.88%,29.50%;在Survivin、P53蛋白共表达组中,共阳性及共阴性表达有效率为22.41%,100%,Survivin、Bc 1-2蛋白共表达组中共阳性及共阴性病理有效率为23.64%,93.33%,P53、Bcl-2蛋白共表达组中共阳性及共阴性病理有效率为33.96%,90.91%,Survivin、P53、Bc 1-2蛋白共阳性、共阴性病理有效率为6.09%,100%;化疗后Survivin、P53、Bc 1-2蛋白中分别有39例、45例、51例表达水平下调,每种蛋白的上升或无变化组与下降组组织学疗效相比有显着差异,三种蛋白下降组中术后化疗与术后未化疗病人中位生存时间有显着差异,而无变化及上升组中术后化疗与术后未化疗病人之间无显着差异。[结论]含铂化疗方案的IIIA期NSCLC术前新辅助化疗并不能使全部的病人从中获益;术前辅助化疗的影像学应答与病理应答之间无显着相关性,故不能以影像学应答判断术前辅助化疗是否有效;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IIIA期NSCLC病人中病理应答、病理降期、手术方式和术后化疗均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53蛋白的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组织学有效率有显着差别,P53蛋白是否表达可以作为预测术前化疗的指标,但其蛋白的表达水平不能预测病人对术前化疗的反应。Survivin、Bc 1-2蛋白阴性或阳性表达组的组织学有效率均无显着差别,所以仅凭这两种蛋白是否表达不能作为预测术前化疗反应的指标,而两种蛋白的强阳性表达可以预测患者对术前新辅助化疗不敏感;Survivin、P53、Bc 1-2两两表达可以作为预测术前新辅助化疗反应的指标;术后Survivin、P53、Bc 1-2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以用来预测术后化疗的疗效。

张雅轩[8](2010)在《Survivin、VEGF、ki-67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Survivin、ki-67、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三者的表达有无相关性,以及它们的表达与垂体腺瘤呈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是否具有相关性,以期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58例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21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7例)组织中Survivin、ki-67、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的Survivin、VEGF、ki-67表达均有显着性差异,Survivin的高表达将直接导致肿瘤血管发生显着增强,其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呈正相关。VEGF具有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ki-67是判断肿瘤增殖的良好指标。结论:Survivin、ki-67、VEGF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李东[9](2010)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smac、XIAP和caspase-3的表达》文中指出目的:研究smac、XIAP和caspase-3基因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和三个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按照综合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判定标准把59例标本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记法检测smac、XIAP和caspase-3三个基因的蛋白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方法检测smac、XIAP和caspase-3三个基因的mRNA表达,对smac、XIAP和caspase-3三个基因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的高低与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在纳入标准的59例标本中,有31例标本被判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8例标本被判定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在侵袭组中XIAP的蛋白及mRNA表达要高于较非侵袭性组,而smac和caspase-3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低于非侵袭组,经统计学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侵袭性组中smac与caspase-3的mRNA及蛋白表达成正相关(P<0.01);smac、caspase-3与XIAP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P均<0.01)。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smac、XIAP和caspase-3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mac、XIAP、caspase-3三者在细胞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者相互作用导致垂体腺瘤侵袭性增强,三者可以作为分子生物学指标来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

张义鹏[10](2010)在《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切除的垂体腺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的表达,探讨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1)选取垂体腺瘤手术标本45例,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21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24例。全部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2)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3)统计分析垂体腺瘤组织中①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在两组病例中的差异,分析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②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③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又根据病程长短分为2年以内和2年以上两个亚组,分析p53蛋白在两个亚组之间表达的差异。结果:(1)在2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组织蛋白酶D阳性表达16例,占76.19%,而在24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者为9例,占37.5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92)。在2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11例,占52.38%,而在24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为4例,占16.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12)。(2)经统计学分析,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病程在2年以内(含2年)者11例,其中p53蛋白阳性表达3例;病程在2年以上者10例,其中p53蛋白阳性表达8例(含复发3例、均为阳性表达);两亚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00)。结论:(1)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相比,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有高表达。(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53蛋白在病程较长的病例中有高表达。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与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的高表达有关。两者的过度表达可能是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标志,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侵袋性垂体腺瘤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的客观依据。

二、垂体腺瘤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和bcl-2、p53相关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垂体腺瘤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和bcl-2、p53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胃癌的研究进展
        1.1.1 胃癌的治疗现状
        1.1.2 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
    1.2 双硫仑的研究进展
        1.2.1 双硫仑的抗肿瘤作用
        1.2.2 双硫仑联合铜的抗肿瘤作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药物
        2.1.3 质粒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1.6 实验相关抗体
        2.1.7 相关液体的配置及保存方式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CCK-8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2.2.3 细胞克隆形成检测
        2.2.4 细胞划痕实验
        2.2.5 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
        2.2.6 细胞凋亡检测
        2.2.7 细胞自噬检测
        2.2.8 活性氧的检测
        2.2.9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自噬、DNA损伤修复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
        2.2.10 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的检测
        2.2.11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
        2.3.2 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2.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划痕愈合能力的作用
        2.3.4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中的侵袭效应
        2.3.5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凋亡效应的调控
        2.3.6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2.3.7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影响
        2.3.8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2.3.9 双硫仑联合铜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内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相关仪器
        3.1.4 实验相关抗体
    3.2 实验方法
        3.2.1 胃癌皮下移植瘤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3.2.2 苏木精-伊红染色
        3.2.3 Tunel染色
        3.2.4 免疫组化染色
        3.2.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应
        3.3.2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凋亡和自噬效应
        3.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中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 缩略词简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RET在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脑垂体的解剖
    2、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的研究现状
        2.1 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
        2.2 诊断
        2.3 治疗
    3、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相关因子研究现状
        3.1 原癌基因编码蛋白
        3.2 抑癌基因相关因子
        3.3 RET (rearranged during transfection)
    4、展望
实验一 RET在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1 研究对象、取材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与分组
    2 RET免疫组化染色
        2.1 材料
        2.2 方法
        2.3 光学显微镜观察垂体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切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一、RET表达水平和GH-PA患者术后缓解情况的关系
        二、RET表达和GH-PA患者GH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实验二 调控RET依赖性GDNF信号通路对动物模型的影响
    1 材料
        1.1 组织标本及分组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
        2.2 大鼠垂体瘤模型的建立
        2.3 立体定向注射anti-GDNF抗体
        2.4 脑电(EEG)和垂体大小检测
        2.5 NeuN免疫组化染色
        2.6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CA1(model1)或者垂体区域(model2)GDNF、RET、P53表达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脑垂体的前后、上下径以及重量的比较
        3.2 各组大鼠EEG监测结果和癫痫发作频率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model1)以及垂体周围部位(model2)神经元NeuN染色
        3.4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GDNF、RET和P53表达比较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微小RNA miR-449a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微小RNA miR-449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449a潜在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449a与其潜在靶蛋白Bcl-2的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及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Bcl-xl、Bcl2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维族宫颈癌组织与宫颈非病变组织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应用软件
        1.6 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实验过程
        1.7 差异基因筛选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维族宫颈癌和宫颈非病变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的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及病理资料
        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方法
        1.5 免疫组化试验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维族宫颈癌和宫颈非病变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xl的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时荧光定量方法
        1.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维族宫颈癌和宫颈非病变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时荧光定量方法
        1.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癌基因
    1.1 垂体腺瘤转化基因 (PTTG)
    1.2 Ras基因、B-Raf基因
    1.3 C-myc基因
    1.4 肝素结合分泌转化基因 (heparin-binding secre-tory transforming gene, Hst基因)
2 抑癌基因
    2.1 p53基因
    2.2 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 (retinoblastoma susceptibility gene, Rb 基因)
    2.3 MEN1基因
    2.4 nm23基因
    2.5 同源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 (phosphatase andtensio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PTEN)
    2.6 p16基因
3 肿瘤增殖动力学
    3.1 增殖细胞核抗原
    3.2 Ki-67抗原
4 其他相关基因与蛋白分子
    4.1 Bcl-2与Bax
    4.2 凋亡抑制Survivin基因
    4.3 整合素-β1
    4.4 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4.5 Gal-3
    4.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4.7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FGFs) 蛋白及其受体
    4.8 瘦素 (Leptin)
    4.9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 及其特异性受体uPAR
    4.10 谷胱甘肽转移酶 P1 (Glut athione S-transferases P1, GSTP1)
    4.11 高迁移率族蛋白A (High mobility group A, HMGA)

(6)早期大肠癌发病主要基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53基因
    1.1 p53基因的结构
    1.2 p53在大肠癌发病中的研究
        1.2.1 p53与大肠癌的分期:
        1.2.2 p53与大肠癌检测:
2 APC基因
    2.1 APC基因结构:
    2.2 APC基因与大肠癌的研究:
3 CD44基因
    3.1 CD44基因的结构及其蛋白产物:
    3.2 CD44在大肠癌中的研究:
4 Bcl-2
5 Caspase-3
6 Survivin基因
7 Fas/FasL

(7)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Survivin、P53、Bcl-2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第一节 病例资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Survivin、P53和BCL-2的表达与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病例资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Survivin、P53和BCL-2的变化与术后辅助化疗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病例资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一)
综述
    参考文献(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Survivin、VEGF、ki-67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图
致谢
发表综述

(9)侵袭性垂体腺瘤中smac、XIAP和caspase-3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10)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垂体腺瘤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和bcl-2、p53相关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D]. 王玲. 兰州大学, 2021(09)
  • [2]RET在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田沁涛.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3)
  • [3]微小RNA miR-449a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 曹雪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4]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及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Bcl-xl、Bcl2的检测[D]. 朱明玥.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5]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李锦晓,范月超. 现代肿瘤医学, 2013(01)
  • [6]早期大肠癌发病主要基因研究进展[J]. 赵宝华. 山西医药杂志, 2012(01)
  • [7]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Survivin、P53、Bcl-2的表达及意义[D]. 张成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0(09)
  • [8]Survivin、VEGF、ki-67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D]. 张雅轩.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9]侵袭性垂体腺瘤中smac、XIAP和caspase-3的表达[D]. 李东.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10]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性研究[D]. 张义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0(12)

标签:;  ;  ;  ;  ;  

垂体腺瘤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与bcl-2、p53表达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