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荧光粉论文-游超瑜,林隆辉,李剑锋

红光荧光粉论文-游超瑜,林隆辉,李剑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光荧光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壳层隔绝纳米粒子,稀土荧光粉,增强,荧光

红光荧光粉论文文献综述

游超瑜,林隆辉,李剑锋[1](2019)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光致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荧光粉由于其显色性好以及荧光寿命长等优点,一直作为重要的荧光转换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发光二极管(LEDs)系统中。然而相比于其他稀土荧光粉,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由于固有本征发光效率低,能量失配以及荧光寿命过长等问题,严重危害了整个发光二极管系统,尤其是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的色彩质量和能源效率,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途径增强其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1-3]。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利用等离激元共振效应(SPR)增强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光致发光性能的普适性解决方案。作为一种等离子信号放大器,银核壳层隔绝纳米粒子(Ag-SHINs)被有效负载在稀土荧光颗粒周围,通过精确调控壳层隔绝纳米粒子的内核尺寸、壳层厚度,从共振峰位置、距离效应以及负载浓度等几个方面系统地研究Ag-SHINs对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壳层隔绝模式中,惰性壳层可以有效阻止荧光淬灭,而Ag内核提供的强光电场可以对荧光信号的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同步进行增强。通过调控SPR效应可以有效地加速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的内量子能量转移过程,对荧光强度、荧光寿命性能进行同步优化。这对于LED技术体系尤其是白光照明WLED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赵越,杨帆,孙佳石,李香萍,张金苏[2](2019)在《试验优化设计Er~(3+)/Yb~(3+)共掺Ba_5Gd_8Zn_4O_(21)荧光粉及红光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最大发光强度的红光上转换Er~(3+)/Yb~(3+)共掺Ba_5Gd_8Zn_4O_(21)荧光粉,采用均匀设计初步寻找Er~(3+)/Yb~(3+)共掺杂的浓度范围,再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Er~(3+)/Yb~(3+)掺杂浓度与荧光粉在980 nm与1550 nm激光激发下红色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回归方程,最后利用遗传算法解得回归方程的最优解,即在980 nm与1550 nm激光激发下红光上转换最大发光强度对应的Er~(3+)/Yb~(3+)掺杂浓度,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制备出两种激发下的最优解荧光粉样品.经X射线衍射仪分析,证明所制备样品均为纯相Ba_5Gd_8Zn_4O_(21).在980 nm激光激发下,最优样品的红光为双光子过程;在1550 nm激光激发下,最优样品的红光为叁光子过程.测量了最优样品关于温度的上转换发射光谱,发现样品的红光上转换发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所得最优样品与NaYF_4∶Er~(3+)/Yb~(3+)红光商品粉进行比较,在980 nm和1550 nm激光激发下,最优样品红光上转换发光强度远强于NaYF_4红光商品粉发光强度.在相同功率密度激发下, 980 nm激光激发下的最优样品比1550 nm激光激发下的最优样品红光上转换发光强度更强.(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谷茗[3](2019)在《白光LED用窄带红光荧光粉的制备与光谱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光电照明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从19世纪的白炽灯到如今的发光二极管(LED),光电转化效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LED由于具有绿色环保,寿命长,亮度高等优异性能吸引了广大研究工作者的目光。迄今为止已广泛投入商业生产的方式有以下两种:1、InGaN/GaN蓝光芯片和YAG(Y_3Al_5O_(12)):Ce~(3+)黄光荧光粉组合;2、近紫外LED(n-UV)和叁基色荧光粉组合。在这两种方法中,荧光粉都是LED器件中的核心成分。运用荧光粉和LED芯片组合的方式去实现白光的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是要想制备亮度高,环保节能,持续稳定的白光LED,就需要开发出高品质的荧光粉。第一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效红光成分的缺失,导致荧光粉显色性和色温不佳(Ra<80,CCT>4000K),当下最常用的红光荧光粉的激活剂是Eu~(3+),Eu~(2+),虽然在稀土材料中Eu_2O_3较为便宜,但是常常需要采用耗能低效的高温固相法制备,使得成本较高,不利于工业生产以及推广使用LED,因而现阶段我们需要制备一种既能在较低温度下合成又不需要用昂贵的稀土化合物做原料的高效能红光荧光粉。较第一种方案,第二种方案的优点是紫外光比蓝光更加高能,意味着制备出的白光光效更佳,缺陷在于叁基色荧光粉之间存在再吸收和匹配不足的问题,拉低了整体发光效率,目前探索出最好的改进方式是选用能被NUV LED芯片激发的掺杂激活剂、敏化剂离子的单一基质荧光粉去取代叁基色荧光粉。本论文基于以上两种方案,旨在制备出白光LED(w-LED)用荧光粉:1、能被蓝光LED激发的廉价高效的窄带红光荧光粉,与蓝光LED芯片和黄光荧光粉搭配,配合成白光;2、能被NUV LED激发的掺杂多发光中心的单一基质荧光粉,利用发光中心之间的能量传递去实现调整型发光,即同时实现白光和窄带红光。开展了以下实验且得到的成果如下:(1)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以氟化物Ba_2ZrF_8为基质,用过渡金属离子Mn~(4+)作为激活剂的Ba_2ZrF_8:Mn~(4+)红光荧光粉,研究掺杂离子浓度,反应物之间的比例对荧光粉发光性能,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该晶体是由很多形状不规则,表面光滑,边缘清晰的粒子所组成,改变Mn~(4+)的掺杂浓度会对晶体形貌产生一定的影响,反应物比例的改变不会严重影响晶格,但是会影响其发光强度。Ba_2ZrF_8:Mn~(4+)荧光粉可以被蓝光LED所激发,且发光性较好,按照发射光谱计算CIE色度坐标得x=0.68,y=0.32,位于红光区。(2)用两步法合成CsNaGeF_6:Mn~(4+)红光荧光粉,有位于~460 nm处的特征激发峰,和位于~630 nm处的窄带发射峰,说明这种材料可以被蓝光LED所激发。尚且未知其晶体结构,研究发现其XRD衍射峰位置和CsNa(Ge_(0.5)Sn_(0.5))F_6标准卡片相近,但是峰位整体向左偏移,因此推断CsNaGeF_6晶体可能也属于空间群pbcm。晶体呈棒状,形状规则,表面光滑,边缘清晰,尺寸平均为2μm左右,在商业应用范围内(1~5μm),基质带隙较宽为0.52eV,适于用做稀土发光材料。造成CsNaGeF_6:Mn~(4+)红光荧光粉浓度猝灭的能量传递机制是d-d相互作用。热稳定性较好,在150℃时发光强度约为室温时50%,且一开始发光强度随温度升高变化趋势不明显,根据Arrhenius公式算出活化能ΔE=0.69 eV。(3)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NaY_9(SiO_4)_6O_2:Bi~(3+),Eu~(3+)荧光粉,研究改变掺杂离子浓度、激发波长、温度等对晶体结构、形貌、发光强度、激发发射波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改变激发波长(335-370 nm),特征发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激发波长增大时,~506 nm处特征峰会逐渐降低,~410 nm处特征峰逐渐变得明显,这种现象说明在NYSO基质中可能存在两个不同的Bi~(3+)发光中心。同时Bi~(3+),Eu~(3+)之间可以通过有效的能量传递去调节发光颜色,同时实现白光和红光增强。样品的活化能?E为0.25eV,在150℃时的发光强度为25℃时的78%,即热稳定性良好,可满足商业化应用需求。(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朱浩淼[4](2019)在《氟化物红光荧光粉及其低温光谱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n4+离子掺杂氟化物红光材料由于其高的发光效率、窄的发射带宽而在高效暖白光LED及广色域显示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采用低温高分辨光谱等手段,重点研究了Mn4+离子在几种不同基质材料中的电子声子能级结构,揭示了其在晶格中的格位占据情况,分析了其发光机理。此外,通过反向离子交换方(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周佳玉[5](2019)在《无笼中OH~-离子红光到绿光区发射可调的C12A7:Sm,Tb导电荧光粉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压场发射显示器(FED)具有适用温度区间较广、响应快速、极端条件无阻碍、集成性高等诸多优势,在高温等极端显示条件下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极加速阴极发射出的电子束轰击阳极的荧光粉实现各种颜色的发光。尤其,低压FED的显色性能与荧光粉的导电性密切相关,例如:导电性差的荧光粉在显示器低压工作过程中,将存在着显着的电荷积累效应,并显着的降低发光性能。因此,目前制备耐电子束轰击、同时具有导电性能的氧化物基低压场发射显示器用导电荧光粉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在低压电子束激发下,具有特殊笼状结构的稀土(如Sm~(3+),Gd~(3+),Ce~(3+),Dy~(3+))掺杂七铝酸十二钙(12CaO·7Al_2O_3,缩写为C12A7)的导电荧光粉材料,因其具有较好的导电和发光性能,可抵抗电子束轰击所造成的电荷积累效应,实现了红色、紫外和白光发射。然而,由于制备样品的过程中需使用H_2作为还原气氛,这将导致C12A7基导电荧光粉中引入笼内OH~-基团,对稀土离子发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阴极射线发光强度,如何制备不含笼中OH~-的稀土掺杂的C12A7导电荧光粉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采用碳包埋半封闭式坩埚的高温熔凝法(melt-solidification)制备了不同Sm~(3+)掺杂浓度的C12A7:x%Sm~(3+)(x=0.1,0.3,0.5,0.7,1.0)导电荧光粉。实验表明:该系列样品可观察到位于564、601、648、709 nm四个发射峰,其分别归属于Sm~(3+)的~4G_(5/2)→~6H_(J/2)(J=5,7,9,11)跃迁的特征发射峰(λ_(ex)=404 nm);x=0.3%时,发光强度最大。实验发现,高温熔凝法制备的C12A7:0.3%Sm~(3+)样品中只存在困陷与笼中的电子与氧离子基团,而无困陷于笼中OH~-离子,通过漫反射吸收光谱测试可知,笼内电子浓度为8.5×10~(19)cm~(-3)。为提升其发光性能,在225°C空气气氛下热处理50分钟后,样品的阴极射线(CL)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与用氢气气氛下制备的导电C12A7:Sm~(3+)样品相比,不含笼内OH~-的样品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同时其阴极射线发光强度也增强了2-3倍,色坐标均位于(0.60,0.40)附近。同时,采用高温熔凝法制备了不同Tb~(3+)掺杂浓度的C12A7:0.3%Sm~(3+),y%Tb~(3+)(y=0.1,0.3,0.5)导电荧光粉,实现了红光到绿光区发射的有效调节。样品的红外透射光谱未出现3550 cm~(-1)处的吸收峰,表明该系列样品不含困陷于笼中OH~-基团;样品低温(80 K)电子顺磁共振光谱测试出现3420 Gauss的信号,同时,漫反射吸收谱测试在2.72 eV附近出现电子的吸收峰,表明该系列样品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笼内电子浓度为8.8×10~(19)cm~(-3))。样品在377 nm波长激发下,出现Sm~(3+)、Tb~(3+)的特征发射峰(440-460 nm范围内的发射峰为Tb~(3+)的~5D_3→~7F_4的跃迁;488、541、564、585、601、648、709nm处的峰分别归属于~5D_4→~7F_6(Tb~(3+))、~5D_4→~7F_5(Tb~(3+))、~4G_(5/2)→~6H_(5/2)(Sm~(3+))、~5D_4→~7F_4(Tb~(3+))、~4G_(5/2)→~6H_(7/2)(Sm~(3+))、~4G_(5/2)→~6H_(9/2)(Sm~(3+))和~4G_(5/2)→~6H_(11/2)(Sm~(3+))的跃迁)。随着Tb~(3+)掺杂浓度增大,其色坐标位置实现从红光到绿光区的有效调节,最优样品C12A7:0.3%Sm~(3+),0.3%Tb~(3+)位于暖白光(0.40,0.40)位置处。此外,我们将导电与未导电的C12A7:Sm~(3+),Tb~(3+)荧光粉进行不同比例混粉测试,混粉后的样品CL发光性能得到了提升。(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黄小勇[6](2018)在《高效、高热稳定性植物照明LED用远红光荧光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环境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物理环境因素之一,通过光质调节,控制植株形态建成是设施栽培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与传统光源相比,LED植物生长灯无论是光谱特点、寿命、环保等性能优势均比较明显。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远红光(700-740 nm)有助于控制植物花期以及体内营养合成。本报告将介绍我们课题组最近在开发高效、高热稳定性的远红光发光材料的一些进展~([1-7])。(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8)

崔叁川,陈国华[7](2018)在《磷灰石结构荧光粉NaLa_9(SiO_4)_6O_2:Eu~(3+)的红光发射性能、猝灭机理和热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的固相烧结法制备系列不同掺杂Eu~(3+)浓度的磷灰石型NaLa_(9(1-x))Eu_(9x)(SiO_4)_6O_2红光发射荧光粉。利用XRD、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其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为NaLa_9(SiO_4)_6O_2纯相,Eu~(3+)离子占据该晶胞中低对称性的4F和6H晶格。荧光粉颗粒呈为不规则形貌。荧光粉经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产生强的红光发射谱。同时电偶跃迁~5D_0→~7F_2的猝灭浓度高达70%,与理论猝灭浓度接近。将NaLa_(9(1-x))Eu_(9x)(SiO_4)_6O_2荧光粉与黄色荧光粉YAG:Ce~(3+)配合使用于蓝光LED芯片激发的白光LED,可有效弥补YAG:Ce~(3+)在红光发射区域的缺失。此外,研究了NaLa_(9(1-x))Eu_(9x)(SiO_4)_6O_2荧光粉的热稳定性。研究发现,所制得的红光荧光粉在白光LED照明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8)

王玲燕[8](2018)在《Mn~(4+)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的合成、发光性能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光LED被誉为21世纪的新一代绿色固体光源,当前商用白光LED的量产主要由InGaN蓝光芯片与YAG:Ce~(3+)黄色荧光粉组合封装来实现,但是光谱中红光组分的匮乏限制了白光LED的应用,而解决该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此基础上添加红光荧光粉。近年来,Mn~(4+)掺杂的氟化物红光荧光粉因成本低、发光效率高、重吸收少等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此类荧光粉的外量子效率普遍偏低,难以达到商用的要求,且合成过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HF,而HF易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危害。因此,针对以上现状,本论文主要集中于探索、合成和研究Mn~(4+)掺杂的发光高效,合成温和、对环境友好的新型氟化物红光荧光材料,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Mn~(4+)掺杂的叁元氟化物红光荧光粉K_2XAlF_6:Mn~(4+)(X=Na,Li),并对样品的物相与形貌、发光性能、抗湿性能、热稳定性及白光LED器件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K_2XAlF_6(X=Na,Li)都可实现Mn~(4+)的特征红光发射且不等价掺杂导致光谱中均出现较强的零声子线,而常温下的浓度淬灭皆由Mn~(4+)离子中偶极子间的相互作用所致。两种荧光粉的热稳定性、抗湿性能和器件性能都明显优于一些已报道的Mn~(4+)掺杂的二元氟化物红光荧光粉。其中,K_2NaAlF_6:Mn~(4+)因综合性能较优异而在白光LED领域具有更大的应用潜能。(2)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Rb_2XF_6:Mn~(4+)(X=Ti,Zr)红光荧光粉,以H_2O取代传统HF作为溶剂,从而大大减少了合成过程中HF的总消耗量。通过研究溶剂的类型、原料添加顺序、激活剂掺杂浓度、溶剂的添加量及反应搅拌时间对样品发光强度的影响来实现样品优化,进而对样品的物相与形貌、发光性能、热稳定性、抗湿性能及白光LED器件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以两种荧光粉作为红光成分都可获得高质量的暖白光LED,而Rb_2TiF_6:Mn~(4+)具备较优异的发光、热稳定性、抗湿性能及器件效果,后续的变驱动电流及变温测试也表明Rb_2TiF_6:Mn~(4+)红粉可用于合成高功率且耐热性能优异的白光LED。(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5-30)

钟浩[9](2018)在《高性能红光发射氮化物荧光粉的合成及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污染与能源的过度消耗已经影响到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节能环保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之一,人们也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了节能环保相关技术的开发。在照明和显示等领域,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展则同时满足了节能与环保的要求,以其使用长寿命、低污染、能耗小、性能高等优势,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发光设备,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设备之一。为实现白光LED,最传统的方式是通过蓝光发射的LED芯片与黄光发射的Y3Al5012:Ce3+荧光粉相结合,实现白光发射。此方案从其发现开始,就受到广泛应用,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发光设备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上述传统方法得到的白光,由于红光部分的缺乏,现在已经开始逐步被人们所淘汰。为了得到更为优越的白光LED,需加入红光发射的荧光粉,用以补足其中缺乏的红光,而配合现在广泛应用的蓝光LED芯片,则要求该类红光发射荧光粉最好为蓝光激发。现在应用最广泛的是Sr_2Si_5N_8:Eu~(2+)荧光粉以及CaAlSiN_3:Eu~(2+)荧光粉,均为氮化物荧光粉,因此对氮化物荧光粉进行研究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红光发射的荧光粉,相比于其他荧光粉,其发光强度相对较低,量子效率亦然。故如何得到更高性能的红光发射氮化物荧光粉对商业应用有较大的帮助。提升荧光粉的性能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例如探索新基质,表面等离子体增强,寻找新的掺杂发光离子,增强荧光粉稳定性等等。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分为七章,研究了高性能红光发射氮化物荧光粉的合成及性能优化。第一章即绪论,主要对光与发光做了简介,并对LED的发展做了相应的介绍,同时对荧光粉的分类、合成方法等做了简介。此外,针对本文所提到的两种高性能红光发射荧光粉也做了相应的介绍。第二章则为实验部分,通过简单的介绍,对论文中所涉及的实验原料、设备以及对应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描述,并保证实验的统一性。第叁章与第四章主要介绍通过利用银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来提高商业Sr_2Si_5N_8:Eu~(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其中,第叁章主要介绍了银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以及不同的合成条件对银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通过调节,成功合成了适合用于增强Sr_2Si_5N_8:Eu~(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银纳米颗粒。第四章则利用银纳米颗粒成功对商业Sr_2Si_5N_8:Eu~(2+)荧光粉进行了荧光增强。研究表明:当银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与Sr_2Si_5N_8:Eu~(2+)荧光粉的激发或者发射光谱相重迭时,均能引起荧光增强,但两者增强效果不同。而当银纳米棒和银纳米球颗粒以一定比例混合时,才能得到最大增强,约为25%。对于提升现有商业荧光粉的性能非常有意义。第五章对新型的Sr[LiAl_3N_4]:Eu~(2+)荧光粉的合成做了相应研究,成功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目标荧光粉,并发现碳热还原法不适合于该荧光粉。此外,本章通过对Sr[LiAl_3N_4]:Eu~(2+)荧光粉进行大量的掺杂实验,初步探索了各类离子的引入对该荧光粉的影响。其中大部分离子均直接充当荧光淬灭剂,引起光强降低,但少量的Si掺杂则能适量地增强其发光。这对后续Sr[LiAl_3N_4]:Eu~(2+)荧光粉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第六章则针对Sr[LiAl_3N_4]:Eu~(2+)荧光粉易与水发生反应的问题,采用PDMS为主的原料,对该荧光粉进行了表面修饰,将其成功转变为疏水性质,其疏水角超过140 °。而与未修饰的样品相比,修饰后的样品能够在极端环境下,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发光性能,其时间为未修饰样品的两倍以上。这对Sr[LiAl_3N_4]:Eu~(2+)荧光粉的商业应用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七章则是全文总结,并对论文当中的不足以及仍可继续进行探讨的部分做了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4-30)

孔令站[10](2017)在《稀土掺杂钼酸盐红光和白光荧光粉的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碱土金属钥酸盐、碱金属钼酸盐作为基质材料,在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使用水热法制备出了形貌规则、粒径均匀的高效红光荧光粉和新型的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以谷氨酸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橄榄球状、粒径为4 μm以及具有高效发光性能的CaLa1.65(MoO4)4:0.35Eu3+红光荧光粉。研究了谷氨酸用量、La3+/MoO42-配比和水热时间对CaLa2(MoO4)4:Eu3+形貌的影响,同时提出了 “成核-自组装-溶解-重结晶”的生长机理。研究了不同形貌、不同Eu3+掺杂浓度对CaLa2(MoO4)4:Eu3+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在样品中,Eu3+的临界浓度为0.35 mmol, Eu3+的浓度猝灭原因是多极子-多极子相互作用。同时,合成的样品CaLa1.65(MoO4)4:0.35Eu3+最接近标准红光点(0.67,0.33),其荧光寿命和荧光效率分别为420.7 μs和66.92%。2、以EDTA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出双锥体状、颗粒直径为5.5 μm的高效红光荧光粉CaGd1.85(MoO4)4:0.15Sm3+。研究了 EDTA量和水热时间对CaGd2(MoO4)4:Sm3+形貌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双锥体结构的“成核-自组装-溶解-重结晶”的生长机理。研究了不同形貌、不同Sm3+掺杂浓度对CaGd2(MoO4)4:Sm3+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在样品 CaGd2-x(MoO4)4:xSm3+ (x=0.05-0.30)中,Sm3+的临界浓度为 0.15 mmol,浓度猝灭机理是多极子-多极子相互作用,样品CaGd1.85(MoO4)4:0.15Sm3+的红光发射效果最好,其荧光寿命和荧光效率分别为600.58 μs和43.5%。3、以EDTA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直径为4 μm的微球形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NaLa0.87(MoO4)2:1%Sm3+,12%Dy3+。主要研究了Sm3+和Dy3+单一掺杂和共掺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在Sm3+单一掺杂中,Sm3+的临界浓度为0.26 mmol,并证明了Sm3+的浓度猝灭现象是多极子-多极子相互作用导致的。研究发现,当共掺杂比例变化时,样品的颜色可以变成红光、红橙光、白光和蓝绿光。其中,NaLa0.87(MoO4)2:1%Sm3+,12%Dy3+的色坐标为(0.356,0.329),非常接近标准白光点(0.33,0.33)。NaLa0.87(MoO4)2:1%Sm3+,12%Dy3+的色温为 4353 K,荧光效率为 20%,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7-05-31)

红光荧光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得到最大发光强度的红光上转换Er~(3+)/Yb~(3+)共掺Ba_5Gd_8Zn_4O_(21)荧光粉,采用均匀设计初步寻找Er~(3+)/Yb~(3+)共掺杂的浓度范围,再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Er~(3+)/Yb~(3+)掺杂浓度与荧光粉在980 nm与1550 nm激光激发下红色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回归方程,最后利用遗传算法解得回归方程的最优解,即在980 nm与1550 nm激光激发下红光上转换最大发光强度对应的Er~(3+)/Yb~(3+)掺杂浓度,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制备出两种激发下的最优解荧光粉样品.经X射线衍射仪分析,证明所制备样品均为纯相Ba_5Gd_8Zn_4O_(21).在980 nm激光激发下,最优样品的红光为双光子过程;在1550 nm激光激发下,最优样品的红光为叁光子过程.测量了最优样品关于温度的上转换发射光谱,发现样品的红光上转换发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所得最优样品与NaYF_4∶Er~(3+)/Yb~(3+)红光商品粉进行比较,在980 nm和1550 nm激光激发下,最优样品红光上转换发光强度远强于NaYF_4红光商品粉发光强度.在相同功率密度激发下, 980 nm激光激发下的最优样品比1550 nm激光激发下的最优样品红光上转换发光强度更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光荧光粉论文参考文献

[1].游超瑜,林隆辉,李剑锋.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光致发光性能[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2].赵越,杨帆,孙佳石,李香萍,张金苏.试验优化设计Er~(3+)/Yb~(3+)共掺Ba_5Gd_8Zn_4O_(21)荧光粉及红光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J].物理学报.2019

[3].谷茗.白光LED用窄带红光荧光粉的制备与光谱性质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4].朱浩淼.氟化物红光荧光粉及其低温光谱学研究[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5].周佳玉.无笼中OH~-离子红光到绿光区发射可调的C12A7:Sm,Tb导电荧光粉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6].黄小勇.高效、高热稳定性植物照明LED用远红光荧光粉研究[C].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2018

[7].崔叁川,陈国华.磷灰石结构荧光粉NaLa_9(SiO_4)_6O_2:Eu~(3+)的红光发射性能、猝灭机理和热稳定性研究[C].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2018

[8].王玲燕.Mn~(4+)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的合成、发光性能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9].钟浩.高性能红光发射氮化物荧光粉的合成及性能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10].孔令站.稀土掺杂钼酸盐红光和白光荧光粉的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7

标签:;  ;  ;  ;  

红光荧光粉论文-游超瑜,林隆辉,李剑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