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84例疗效观察

红光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84例疗效观察

一、红光治疗仪治疗84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束敏[1](2021)在《三种光疗方案在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和比较三种光疗方案对早期带状疱疹创面修复、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的效果,同时探讨三种光疗方案对早期带状疱疹不同时间的效果,以期为今后临床护理干预提供预见性的指导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湖州市某医院皮肤科2019年12月—2021年1月,符合纳排标准的带状疱疹门诊患者18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远红外组(60例)、氦氖激光组(60例)及TDP神灯组(60例),三组在基础治疗和常规护理上,分别给予远红外、氦氖激光、TDP神灯进行光照射。干预前应用《带状疱疹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登记表》(自行设计)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各组带状疱疹患者一般情况,组间无差异;干预后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在治疗第3天、第5天、第10天评估带状疱疹的疼痛的治疗效果,应用《疱疹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修复所需时间,应用《满意度调查表》记录患者的满意度,30天、90天应用《随访记录单》对患者疼痛情况、皮损修复情况进行记录。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分析。研究结果:1.三组带状疱疹患者在治疗的第3天、第5天、第10天疼痛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组对带状疱疹疼痛都有缓解作用,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效果更明显。其中,氦氖激光组患者在第3天疼痛评分低于远红外组、TDP神灯组;远红外组在第5天、第10天疼痛评分均低于氦氖激光组、TDP神灯组。2.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存在显着的差异(P<0.001)。远红外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显着低于氦氖激光组和TDP神灯组。3.疼痛及皮损的观察:三组带状疱疹患者30天随访时疼痛、皮损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远红外组患者30天时“无痛、无色素沉着”占比最高(53.7%、18.5%),其次是氦氖激光组(32.7%、9.6%)和TDP神灯组(23.5%、2.0%)。三组带状疱疹患者90天“无痛、无色素沉着”存在显着差异(P<0.05)。远红外组患者90天时“无痛、无色素沉着”占比最高(90.7%、81.5%),其次是氦氖激光组(80.8%、65.4%)和TDP神灯组(64.7%、43.1%)。4.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满意度存在显着的差异(P<0.001)。TDP神灯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接受度最高(4.18±0.91)分,其次是氦氖激光组(3.52±0.80)分,远红外组患者相对最低(3.43±0.82)分;远红外组患者的治疗舒适度(4.37±0.62)显着高于TDP神灯组(3.92±0.74)氦氖激光组(3.67±0.76)。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远红外、氦氖激光与TDP神灯对早期带状疱疹的疼痛、皮损修复均有一定效果。但远红外对患者皮损的改善效果更显着,其次是氦氖激光,TDP神灯;氦氖激光在第3天止痛效果明显,优于远红外、TDP神灯;远红外在治疗的第5天、第10天止痛效果明显,优于氦氖激光、TDP神灯。远红外组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色素沉着)发生率最低,其次是氦氖激光组、TDP神灯组;TDP神灯的治疗费用接受度最高,其次是氦氖激光,远红外;远红外的舒适度最高,其次是TDP神灯,氦氖激光。三组患者光照过程中,没有观察到可归因于光疗的不良反应状况,患者容易接受。三种辅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光疗方案,在止痛效果、皮损修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费用接受度和舒适度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徐慧,张黎黎[2](2020)在《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于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3例带状疱疹患者,盲选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2例,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外用红光治疗仪照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火针以及拔罐治疗。治疗期间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治愈天数、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疼痛缓解程度以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0.74±0.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07±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3,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愈天数(8.30±0.83)d短于对照组天数(13.14±0.92)d,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6,χ2=5.119,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8,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与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外用红光治疗仪照射治疗相比疗效更为确切。

李艳梅[3](2019)在《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加红光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自拟消疹止痛汤,对照组口服龙胆泻肝软胶囊,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VAS评分和综合症状评分,并于治疗后统计患者症状控制时间、有效率以及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成果:在治疗后VAS评分、综合症状评分、症状控制时间、有效率上P值均≤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HN发生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照射可有效缩短带状疱疹病程,减轻患者疼痛,减少PHN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何安安[4](2019)在《消炎止痛散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及镇痛抗炎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消炎止痛散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镇痛、抗炎作用的初步研究,为消炎止痛散治疗带状疱疹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明竹欣)口服,0.3g/次,2次/日;甲钴胺分散片口服,0.5mg/次,3次/日;加巴喷丁胶囊(迭力)口服,第一天0.1g/次,3次/日;第二天0.2g/次,3次/日;此后每天0.3g/次,3次/日。治疗组消炎止痛散煎煮出药液后湿敷,2次/日;对照组阿昔洛韦乳膏外涂,白天每两小时一次,一日4次。10天一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疱疹情况进行评价;并且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单项症状积分,对疗效进行综合评价;记录不良反应。在随访中,统计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情况。实验研究:采用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对消炎止痛散的镇痛抗炎作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临床观察: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P<0.001);对治疗后VSA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间比较疼痛评价指标(即刻镇痛时间、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疱疹评价指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各单项症状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均能改善各项积分(P<0.05);组间比较在改善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水疱数目、疱疹性质、溃疡、红斑,两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皮损面积、局部疼痛、瘙痒感、灼热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相当(P>0.05)。6.治疗组发生不良事件2例,对照组无不良事件发生。镇痛抗炎实验:1.消炎止痛散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有镇痛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且随着剂量的增大,镇痛作用逐渐增强。消炎止痛散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扶他林)镇痛作用相当(P>0.05)。消炎止痛散低剂量组没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2.消炎止痛散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有抗炎作用(与空白组相比,P<0.05),且随着剂量的增大,抗炎作用逐渐增强;消炎止痛散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扶他林)抗炎作用相当(P>0.05)。消炎止痛散低剂量组没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1.消炎止痛散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有显着的疗效,可以显着减轻患者疼痛、促进皮损好转,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2.消炎止痛散中、高剂量具有一定镇痛抗炎的作用,随着剂量增大,镇痛抗炎作用逐渐增强。

赵菁[5](2019)在《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联合中药雾化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评估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皮损情况,神经痛缓解程度和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评价中药雾化治疗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的特色优势,突出外治法,完善并推广示范该病新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按照带状疱疹临床诊疗路径给予治疗,治疗组在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治疗的前提下,于抗病毒疗程5天结束时,配合中药雾化法,方用自拟开腠止痛汤,连续干预皮损1周,以2天为1个观察周期,观察4次。研究结果1.两组间疼痛程度评分、主症评分、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间抑郁指数、止疱及结痂时间、次症评分及其疗效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1月后做回访,发生后遗神经痛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例、5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疼痛疗效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90.00%,对照组分别为70.00%,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雾化方法能有效辅助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在疼痛程度评分、主症评分、脱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疗效、综合疗效方面优于传统临床诊疗路径治疗方法。

沈玉萍,林艺[6](2018)在《中药喷雾联合红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和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喷雾联合红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0例和对照组210例,分别予中药喷雾+红光、蒸馏水热喷﹢紫外线治疗,二者均予静脉滴注注射用喷昔洛韦针0.25 g/次、2次/d,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外涂喷昔洛韦乳膏4次/d、夫西地酸软膏2次/d,2组患者疗程均为1周。比较2组的有效率、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3个月后遗留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随访3个月,治疗组患者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喷雾联合红光治疗可缓解病人疼痛,改善患者症状,加快病患恢复速度,且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较长时间(3个月)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将喷昔洛韦针结合中药喷雾联合红光治疗可显着提高带状疱疹治疗效果。由于该治疗方法缩短了疗程,加快了床位周转,且简单易行,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梅娅捷[7](2018)在《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肝胆湿热型患者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急性期肝胆湿热证的带状疱疹患者,于皮损及疼痛较甚处进行放血治疗,同时配合口服抗病毒药物、元通合剂、外用紫草油,观察其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皮损的作用及对疼痛的疗效,观察是否能降低PHN发生率,同时记录患者疼痛次数、时长、部位、性质等情况,从中发现规律。方法:1.将急性期肝胆湿热证的带状疱疹患者按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人;2.试验组予以口服伐昔洛韦0.3g bid、元通合剂50ml bid、外用紫草油及放血疗法;对照组予以口服伐昔洛韦0.3g bid、元通合剂50ml bid、外用紫草油;3.若放血疗法结束后,如患者治疗结束后仍有疼痛,且难以忍受,VAS>4分,予以口服吲哚美辛片,对照组予以同样处理。4.收集数据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进行处理,统计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红斑肿胀情况及红斑消退时间,以及疼痛性质、特征、次数、发生时间、部位、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平均分数为2.00±2.03,对照组VAS评分平均分数为3.50±2.21,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且试验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止痛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皮疹评分均值为2.71±2.01,对照组皮疹评分均3.89±2.34,两组治疗后皮疹评分均值均低于治疗前。且P<0.05,两组促进皮疹好转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红斑消退时间均值分别为2.97±1.53、5.29±1.93、7.53±2.48,对照组的均值分别为4.40±1.82、6.11±1.91、9.76±1.80,试验组时间均值皆短于对照组。采用t检验,止疱时间P<0.05,红斑消退时间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痂时间P>0.05,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对照组经过1周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有效率为78%,试验组的痊愈人数多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x2检验,P>0.05,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4.经过放血疗法治疗1周后,试验组未服药患者共36例,其中无人发生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未服药患者31例,其中发生后遗神经痛患者1名。两组间采用x2检验,P=0.28>0.05,故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期肝胆湿热证的带状疱疹患者加用放血疗法能缩短止疱时间、红斑消退时间,减轻皮损肿胀情况,能促进皮损进步一好转,同时明显缓解患者疼痛。

景万仓[8](2017)在《红光治疗仪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红光治疗仪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红光治疗仪联合中药外敷法治疗;另选择同期我院7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局部痛点封闭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光治疗仪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着,值得临床采用。

陈敬文[9](2014)在《常规治疗配合针刺夹脊穴及局部围刺对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透过针刺夹脊穴配合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一般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围刺法改善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价值。研究方法:将合格的自愿受试者依所能接受的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针刺加中西医常规治疗)与对照组(中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内服西药泛昔洛韦或伐昔洛韦0.25g3次/日,VitBl l0mg3次/日,甲钴胺0.5mg3次/日;内服中药则随证处方加减之;外用中药以重楼解毒酊或伤科灵外敷(随证选用),3次/日;并依病情酌加物理治疗,水疱大者加红光治疗(15分/次,每天持续治疗5-7天);疼痛甚者加激光照射治疗(15分/次,每天持续治疗5-7天)。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再加针刺治疗;穴位处方部份,主要配穴以皮损部对应之夹脊穴及皮损周围围刺为主;配穴则依皮损所在经络及患者舌脉状况辨证取穴;手法:毫针针刺得气后,于夹脊穴用通经法;于皮损周围围刺部份用泻法;其他配穴则依证进行补泻或其他手法;留针时间25分钟;2日/次,每周3次。疗程为2周,分别于初诊、治疗一周及治疗二周时进行症状体征评分,并拍照记录皮损恢复情形。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检查,同时记录试验期间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共纳入疗效分析者33例,治疗组18例,对照组15例。两组间年龄、体重指数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主要疗效指标以症状体征评分量表为评价标准,分别计算其初诊、治疗一周及治疗二周的各项评分及总积分。组内比较,初诊与治疗一周及治疗二周之评分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初诊及治疗一周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一周后治疗组评分则低于对照组;治疗二周后之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部份,组间比较治疗一周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二周之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效指标评分分为四项,组间比较,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时间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8.06±2.84天,而对照组则为11.47±4.96天,两者相差近3日,治疗组时间要少于对照组。结论:带状疱疹治疗时运用针刺夹脊穴及皮损周围围刺可有效缩短疗程,提前解除痛苦,缩短疼痛缓解时间。并且针刺治疗安全、便捷、成本低廉,夹脊穴的针刺危险性低,疱疹周围围刺由于深度浅,亦相对安全,便于临床推广。

侯陈宁,孙建钢,白晓云,刘腾腾,刘子豪,王晶雪,张波涛,牛培[10](2013)在《红光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医疗技术和光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医学理论和光学理论的结合在临床上的应用。综合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对红光照射治疗人体皮肤病作了简要介绍,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提供文献参考。

二、红光治疗仪治疗84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光治疗仪治疗84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光疗方案在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带状疱疹流性病学特征
        1.1.2 带状疱疹的预后
        1.1.3 带状疱疹的常规治疗方法
        1.1.4 光疗在带状疱疹中的应用
        1.1.5 护理人员在光疗中的作用
    1.2 光疗的研究现状
        1.2.1 不同光疗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1.2.2 光疗在带状疱疹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5 研究路线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脱落与剔除标准
        2.1.5 实验材料及操作方法
        2.1.6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和工具
        2.2.1 成立研究团队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指标和工具
        2.2.4 安全性指标
    2.3 资料收集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研究实施阶段
        2.4.3 数据处理阶段
    2.5 统计学分析
        2.5.1 数据管理
        2.5.2 统计方法
    2.6 伦理原则
        2.6.1 自愿原则
        2.6.2 保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早期带状疱疹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1 一般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
        3.1.2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第1天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3.2 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比较
        3.2.1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第3天、第5天、第10天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3.2.2 远红外组带状疱疹患者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3.2.3 氦氖激光组带状疱疹患者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3.2.4 TDP神灯组带状疱疹患者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3.3 三组患者皮损程度的差异比较
        3.3.1 三组患者止疱时间的差异比较
        3.3.2 三组患者结痂时间的差异比较
        3.3.3 三组患者脱痂时间的差异比较
    3.4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并发症的差异比较
        3.4.1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30 天并发症的差异比较
        3.4.2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90 天并发症的差异比较
    3.5 三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3.5.1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治疗费用接受度的差异比较
        3.5.2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治疗舒适度的差异比较
    3.6 选择清单
4 讨论
    4.1 早期带状疱疹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
        4.1.1 人口疾病学特征
        4.1.2 伴随症状特征
    4.2 三组光疗对早期带状疱疹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的影响
    4.3 三组光疗对早期带状疱疹皮损改善程度的影响
    4.4 三组光疗对带状疱疹并发症的影响
        4.4.1 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
        4.4.2 对带状疱疹皮损修复中出现色素沉着的影响
    4.5 三组患者光疗的满意度
    4.6 对护理的指导意义
5 小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不足与改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愈天数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2.2 疼痛程度
    2.3 疗效
3 讨论

(3)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资料
        (一) 资料来源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诊断标准
        (四) 纳入标准
        (五) 排除标准
        (六) 病例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
        (二) 疗程
        (三) 注意事项
        (四) 收集时间
        三、观察指标
        (一) 症状控制时间
        (二) VAS评分
        (三) 综合症状评分
        (四) PHN发生率
        四、疗效标准
        五、统计方法
    治疗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疼痛比较
        三、综合症状评分比较
        四、症状控制时间比较
        五、综合疗效比较
        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七、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二、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三、自拟消疹止痛汤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四、红光照射的应用及作用
    五、基础用药
    六、本试验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消炎止痛散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及镇痛抗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测指标及方法
    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学方法
镇痛抗炎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2 镇痛抗炎作用实验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本病认识
    2 西医对本病认识及治疗
    3 消炎止痛散组成及方药分析
    4 消炎止痛散药物组成的现代药理分析
    5 动物实验模型的选择
    6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文献综述部分)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联合中药雾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及治疗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施治
        1.3 古代中药外治法总结
        1.4 现代中药外治法应用
    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及治疗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外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临床疗效观察
        2.5 操作注意事项
        2.6 不良反应记录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学分析
        3.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药雾化治疗的理论基础
        1.1 中药雾化概述
        1.2 中药雾化的机制
        1.3 影响中药雾化给药的机制
    2. 自拟开腠止痛汤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理论分析
        2.1 立方依据
        2.2 方药分析
    3. 现代药理分析
        3.1 麻黄
        3.2 吴茱萸
        3.3 白鲜皮
        3.4 地榆
        3.5 白芷
        3.6 蜀椒
        3.7 白及
        3.8 白蔹
        3.9 桔梗
    4. 结果分析
    5. 创新优势与前景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着作
致谢

(6)中药喷雾联合红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
        1.2.1 治疗方法
        1.2.2 指标记录
        1.2.3 后续随访
    1.3疗效评定标准[4]
    1.4 疼痛程度评分[5-6]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有疗效比较
    2.2 2组VAS评分比较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4 2组患者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7)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肝胆湿热型患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诊断标准
        3.1 诊断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随机分组方法
        4.2 试验用具
        4.3 试验方法
        4.4 放血疗法具体操作
        4.5 注意事项
        4.6 临床观察
        4.7 随访
    5 观察指标
        5.1 主要观察指标
        5.2 次要观察指标
        5.3 疗效观察
    6 不良事件发生与处理
        6.1 不良事件记录
        6.2 不良事件处理方法
    7 统计学方法
    8 研究结果
        8.1 一般情况
        8.2 治疗后主要观察指标分析
        8.3 次要观察指标
        8.4 不良事件发生率
        8.5 结论
讨论
    1 概念
    2 中医病因病机
    3 西医病因
    4 带状疱疹西医治疗
    5 中医治疗
    6 放血疗法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观察表格
    附录3 试验前后照片对比
    附录4
致谢

(8)红光治疗仪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
        1.4.2 对照组:
2 结果
3 讨论

(9)常规治疗配合针刺夹脊穴及局部围刺对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资料研究
    1 传统医学对带状疱疹病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部份
        1.1.1 相关论述
        1.1.2 个人对古代文献论述之分析讨论
        1.1.3 古代文献病名出处整理
        1.1.4 个人对古代文献所提及病因病机之总结及分析
        1.1.4.1 内因
        1.1.4.2 外因
        1.1.4.3 不内外因
        1.1.4.4 小结
        1.1.5 古代文献对于带状疱疹治疗之总结
        1.1.5.1 古代文献所提及之中药外治法
        1.1.5.2 个人对古代中药外治法的讨论及分析
        1.1.5.3 古代文献所提及之中药内服治法
        1.1.5.4 个人对古代中药内服治法的讨论及分析
        1.1.5.5 古代文献所提及之针灸治法
        1.1.5.6 个人对古代针灸治法的讨论及分析
        1.2 现代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病的论述
        1.2.1 病因病机与证型
        1.2.2 治疗
        1.2.2.1 中药外治
        1.2.2.2 中药内服
        1.2.2.3 针灸疗法
        1.2.2.3.1 现代中医常用之针灸疗法举隅
        1.2.2.3.2 个人对现代针灸疗法的一些见解及分析
        1.2.2.4 调护
        1.2.2.5 治疗小结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病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诱发因素
        2.5 流行病学研究
        2.5.1 与季节的关系
        2.5.2 与年龄的关系
        2.6 临床表现及特微
        2.7 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
        2.8 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
        2.8.1 眼带状疱疹
        2.8.2 耳带状疱疹
        2.8.3 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2.8.4 内脏带状疱疹
        2.8.5 运动性麻痹
        2.8.6 泛发性或全身性带状疱疹
        2.8.7 治疗
        2.8.8 药物治疗
        2.8.8.1 抗病毒药物
        2.8.8.2 营养神经药
        2.8.8.3 止痛药
        2.8.9 物理治疗
        2.8.9.1 红光治疗
        2.8.9.2 激光照射治疗
        2.9 防护措施和生活指导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标准
        2.3 方法
        2.3.1 分组
        2.3.2 治疗方法
        2.3.2.1 对照组
        2.3.2.2 治疗组
        2.3.3 观察方法
        2.4 观察指标
        2.4.1 症状体征综合评分
        2.4.2 综合疗效判断标准
        2.4.3 时效性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基线比较
        3.2.1 人口学资料分析
        3.2.2 基线可比性分析
        3.2.2.1 初诊发病天数比较
        3.2.2.2 治疗前皮损面积及其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3.2.2.3 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3.3 疗效比较及分析
        3.3.1 症状体征综合评分部份
        3.3.1.1 组间比较及分析
        3.3.1.2 组内比较及分析
        3.3.1.2.1 治疗组(n=18)
        3.3.1.2.2 对照组(n=15)
        3.3.2 综合疗效比较及分析
        3.3.2.1 治疗一周综合疗效比较及分析
        3.3.2.2 治疗二周综合疗效比较及分析
        3.3.2.3 两组治疗一周及治疗二周疗效百分比比较及分析
        3.3.3 时效性指标比较及分析
    4 临床观察照片
        4.1 对比发病2日内,两组治疗前、中、后之照片
        4.2 对比同样发于头面部,两组治疗前、中、后之照片
        4.3 治疗组病例数则,治疗前、中、后照片
        4.4 治疗组年长重症患者一例
    5 结果总结讨论
    6 检讨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红光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红光对皮肤溃疡的影响
2 红光对带状疱疹的影响
3 红光对脂溢性皮炎的影响
4 红光对尖锐湿疣的影响
5 红光对湿疹的影响
6 红光对面部瘢痕的影响
7 红光对天疱疮的影响
8 红光对烧伤预后的影响
9 红光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影响
1 0 红光对痤疮的影响
1 1 红光对斑秃的影响

四、红光治疗仪治疗84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光疗方案在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中的对比研究[D]. 束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价值研究[J]. 徐慧,张黎黎. 系统医学, 2020(06)
  • [3]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李艳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消炎止痛散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及镇痛抗炎作用研究[D]. 李何安安.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5]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联合中药雾化治疗的临床研究[D]. 赵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中药喷雾联合红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和护理[J]. 沈玉萍,林艺.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03)
  • [7]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肝胆湿热型患者临床观察[D]. 梅娅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8]红光治疗仪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 景万仓.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7)
  • [9]常规治疗配合针刺夹脊穴及局部围刺对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敬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红光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应用[J]. 侯陈宁,孙建钢,白晓云,刘腾腾,刘子豪,王晶雪,张波涛,牛培.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3(06)

标签:;  ;  ;  ;  ;  

红光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84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