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滨岸带论文-晏彩霞,杨毅,王丽丽,付佳露,汪祖丞

长江口滨岸带论文-晏彩霞,杨毅,王丽丽,付佳露,汪祖丞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江口滨岸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菲,吸附,沉积物,影响因子

长江口滨岸带论文文献综述

晏彩霞,杨毅,王丽丽,付佳露,汪祖丞[1](2011)在《长江口滨岸带潮滩沉积物中菲的吸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菲为多环芳烃的代表物,对长江口滨岸带潮滩沉积物进行吸附实验,并研究不同盐度、营养盐和温度条件下和不同沉积物组分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能较好的拟合实验值,其KFr值与各样点TO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而非线性特征随样品TOC含量升高及吸附能力的增强而降低.盐度对吸附略有影响,而对于TOC含量较低的样品并无影响.营养盐存在条件下对吸附也没有显着的影响.随温度升高,沉积物吸附能力略有增强,但非线性特征变化不明显.对样品进行分级处理以去除无机碳和有机碳,在此基础上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无机碳对吸附贡献不大,而有机碳则是主导吸附的重要组分之一,且其吸附等温线拟合参数值符合经验方程预测值.对于吴淞口样品(TOC>1%)来说,有机碳控制整个吸附过程;而对于老港垃圾场样品(0.1%<TOC<1%)来说,有机碳在高浓度时控制了吸附过程,而在低浓度时贡献率则较低(<50%).(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李丽娜,张亚雷,陈振楼,李建华[2](2009)在《长江口滨岸带泥螺铬污染的毒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铬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24 h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泥螺的半致死剂量是1.87 g/L,全致死剂量是2.03 g/L;对泥螺体内重金属累积量的分析表明,泥螺体内Cr的含量在1.58 g/kg浓度组时达到最高值为75 mg/kg;Cr含量的增加对Zn、Pb的影响是当Cr浓度小于1.42 g/kg时,泥螺对Zn、Pb的富集趋势是不断上升,在Cr浓度为1.58 g/kg时,泥螺对Zn、Pb的累积突然降低,其后又稍有增加;对Ni的影响是在浓度为1和1.78 g/kg时出现两个峰值;这说明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富积是个动态的过程,底栖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元素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09-06-01)

孙玮玮[3](2009)在《长江口南岸滨岸带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再悬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选取长江口南岸吴淞-浏河滨岸段作为典型区域,以有毒重金属Pb、Cd、Cr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SEM与AVS的差值和比值方法对长江口吴淞-浏河带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生物有效性评价,进而来判断沉积物中的有效态重金属对底栖生物的危害程度;进行潮周期的定点现场观测,研究潮周期过程中物理再悬浮及动力、pH、盐度等环境条件耦合影响下底泥中重金属(Pb、Cr、Cd)的潮周期变化特征;同时利用自制的再悬浮装置(PES)进行室内模拟再悬浮试验,研究重金属(Pb、Cr、Cd)在沉积物-上覆水之间的迁移转化过程。主要得到以下几条结论:1)长江口吴淞-浏河滨岸带Pb、Cr、Cd、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1μg·g~(-1)、56.6μg·g~(-1)、0.4μg·g~(-1)、0.38μg·g~(-1)、40.0μg·g~(-1),其含量均超过上海市潮滩背景值;除Cr外,其它重金属含量均超过上海市土壤背景值。浏河口上游到江苏白茆附近沉积物和水体中Cd平均含量分别为0.189μg·g~(-1)、0.234μg·L~(-1),分别超过上海市潮滩背景值和2008年6月所采陈行水库水体Cd含量。长江口南岸存在重金属的岸边污染带。2)由于上海腹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长江口吴淞-浏河滨岸带沉积物中具有较高的SEM(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和AVS(AcidVolatile Sulfides)含量,分别为0.20-1.37μmol·g~(-1)、0.20-0.80μmol·g~(-1),不同重金属的总量、SEM含量都超过了上海市土壤、潮滩重金属背景值,且该研究区域沉积物中以HCl淋滤相存在的重金属占主要形式;浏河口上游长江口南岸沿岸带主要以Cd污染为主,Cr、Pb含量均低于上海市土壤背景值,污染程度较小。3)吴淞-浏河滨岸带沉积物中有机碳、含水率以及沉积物粒径本身是本研究区域中SEM与AVS含量的控制性环境因子;SEM/AVS比值及(SEM-AVS)差值的生物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吴淞-浏河滨岸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对水生生物均处于中等毒性水平,底泥的再悬浮作用会加强硫化物结合态重金属的释放,从而引起环境毒性。4)潮周期现场观测过程中,水体流速的变化是控制底泥中重金属向水体释放的主要环境因子。另外,水体中各形态重金属的浓度变化还受其它外在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水温、pH、NO_3~-、DOC、DIC、NH_4~+、TN等是控制水体底层溶解态Cd的重要环境指标,DO、Eh是控制表层溶解态Cd和Pb环境因子;Cl~-是控制底层水体溶解态Pb的重要环境因子;Eh是控制表层水体溶解态Cr的重要环境因子,DO、NO_3~-是控制表层水体颗粒态Cr的重要环境因子,DOC是控制底层水体可溶性Cr的环境因子,电导率是控制底层颗粒态Cr的重要环境因子。5)相关性分析发现,潮周期现场观测过程中溶解态Cd、Pb、Cr两两之间分别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颗粒态Cd、Pb、Cr两两之间也存在显着正相关,且颗粒态重金属(Pb、Cr、Cd)与全量的Pb、Cr、Cd之间也存在显着相关性。这说明颗粒态的Pb、Cr、Cd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及物质来源。流速分别与颗粒态及总量重金属(Pb、Cr、Cd)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潮水动力对于水体颗粒态重金属的贡献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6)通过对潮周期现场观测前后底泥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及其理化参数的含量对比发现,潮周期过程中底泥对Pb、Cr有富集效应;Cd、Fe、Mn的变化可能受孔隙水的影响较大;底泥中Cu、Ni向水体发生了释放;初步判断潮周期过程中动力扰动所影响到的底泥深度大约为0-5cm。7)在受水体生物膜保护的作用下,水体中溶解态和颗粒态重金属含量呈波浪状的变化受重金属吸附的“泥沙效应”影响非常显着;在外界环境因子变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溶解态和颗粒态重金属在两相之间也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浓度平衡;同现场潮周期观测结果相似,另外在个别时间点水体中两相态的重金属含量也受DOC、DO等环境因子的控制。8)与潮周期现场观测结果有所不同的是,通过对比室内模拟再悬浮试验前后柱状沉积物中各重金属(Pb、Cr、Cd)及主要理化参数(硫化物、含水率、有机质)的变化,大部分试验结果证实沉积物确实向水体释放了重金属,但途径略有不同:或来源于沉积物经孔隙水向上覆水体的释放(pH模拟);或来源于水体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重金属的释放(盐度模拟);或来源于两者的综合作用(pH、盐度耦合模拟,动力、盐度耦合模拟)。9)与潮周期现场观测结果相似,室内模拟长江口底泥重金属再悬浮试验发现,在有水体生物膜存在的条件下,重金属吸附的“泥沙效应”对水体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影响显着。硫化物的前后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动力扰动到底泥深度的一个有力证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孙玮玮,王东启,陈振楼,毕春娟,胡蓓蓓[4](2009)在《长江口吴淞-浏河滨岸带沉积物AVS和SEM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江口吴淞-浏河滨岸带37个站位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时可提取态重金属(SEM)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EM在37个站位沉积物中浓度范围为0.20~1.37μmol/g,平均值为0.74μmol/g;AVS的浓度范围为0.20~0.80μmol/g,平均值为0.23μmol/g;沉积物中AVS含量与总有机碳(TOC)和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SEM分别与TOC和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依据SEM/AVS比值评价方法以及美国EPA(SEM-AVS)差值评价方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判断表明,除了B2站点无显着生物毒性外,吴淞-浏河滨岸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对水生生物均处于中等毒性水平。(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09年02期)

邓焕广,张菊,陈振楼[5](2007)在《滨岸排污口附近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研究——以长江口滨岸带老港和白龙港排污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有排污口的老港(LG)、白龙港(BLG)潮滩和附近没有排污口的朝阳农场潮滩(CY)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研究发现:污水排放造成潮滩上覆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增加,进而影响到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氮磷的交换通量;各点中低潮滩的差异(特别是生物活动的影响),造成了中低潮滩对上覆水中N、P作用的差异;老港和白龙港潮滩由于污水的排放使影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盐度因素的作用变得不太明显。(本文来源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王军,陈振楼,许世远[6](2006)在《长江口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自然灾害4个子系统和7个二级指标及29个叁级指标组成的长江口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客观确定指标权重的综合信息熵模型法,并以层次分析法和综合信息熵模型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采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对上海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上海滨岸带宝山、浦东、南汇、奉贤、金山和崇明岸段1999~2003年5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分级规律的研究表明:宝山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1999~2000年为较差,2001~2003年为中等;浦东、奉贤、南汇和金山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崇明生态环境质量1999、2000年为良,而2001~2003年为中。(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06年05期)

李丽娜,陈振楼,许世远,侯晶,毕春娟[7](2006)在《长江口滨岸带河蚬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指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江口滨岸湿地生态系统习见的大型底栖动物河蚬为对象,研究了河蚬种群密度、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河蚬及环境中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采样点以及相同采样点的不同断面河蚬的分布都有差异.河蚬种群密度、生物量的季节分布趋势是春、秋两季>夏季;其中,浒浦河蚬的年度平均种群密度与平均生物量最高;河蚬在崇明中潮滩的种群密度、生物量高于低潮滩和高潮滩.研究表明,河蚬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Zn富集能力强,对Pb、Cr的富集能力弱,其中,河蚬体内Pb含量与沉积物中Pb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0.924,P<0.01).(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李丽娜,陈振楼,许世远,毕春娟[8](2005)在《铜锌铅铬镍重金属在长江口滨岸带软体动物体内的富集》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研究了长江口沿岸5个采样点软体动物体内Cu、Zn、Pb、Cr、Ni的含量.结果显示:软体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含量差别较大,Cu、Zn含量高,在各采样点的平均值达到354.6mg/kg和186.3mg/kg,其它元素含量低;软体动物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差别也较大,富集总量的排列顺序是泥螺(763.8mg/kg)>河蚬(603.6mg/kg)>缢蛏(455.9mg/kg);对河蚬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重金属都集中在肉质部中.用金属污染指数(MPI)比较芦潮港、浒浦、顾路及崇明东滩四点河蚬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芦潮港与浒浦河蚬体内重金属污染最严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长江口滨岸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铬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24 h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泥螺的半致死剂量是1.87 g/L,全致死剂量是2.03 g/L;对泥螺体内重金属累积量的分析表明,泥螺体内Cr的含量在1.58 g/kg浓度组时达到最高值为75 mg/kg;Cr含量的增加对Zn、Pb的影响是当Cr浓度小于1.42 g/kg时,泥螺对Zn、Pb的富集趋势是不断上升,在Cr浓度为1.58 g/kg时,泥螺对Zn、Pb的累积突然降低,其后又稍有增加;对Ni的影响是在浓度为1和1.78 g/kg时出现两个峰值;这说明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富积是个动态的过程,底栖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元素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江口滨岸带论文参考文献

[1].晏彩霞,杨毅,王丽丽,付佳露,汪祖丞.长江口滨岸带潮滩沉积物中菲的吸附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1

[2].李丽娜,张亚雷,陈振楼,李建华.长江口滨岸带泥螺铬污染的毒理试验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09

[3].孙玮玮.长江口南岸滨岸带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再悬浮[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孙玮玮,王东启,陈振楼,毕春娟,胡蓓蓓.长江口吴淞-浏河滨岸带沉积物AVS和SEM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球化学.2009

[5].邓焕广,张菊,陈振楼.滨岸排污口附近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研究——以长江口滨岸带老港和白龙港排污口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

[6].王军,陈振楼,许世远.长江口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

[7].李丽娜,陈振楼,许世远,侯晶,毕春娟.长江口滨岸带河蚬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指示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6

[8].李丽娜,陈振楼,许世远,毕春娟.铜锌铅铬镍重金属在长江口滨岸带软体动物体内的富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标签:;  ;  ;  ;  

长江口滨岸带论文-晏彩霞,杨毅,王丽丽,付佳露,汪祖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