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发出苗论文-邰宪武

萌发出苗论文-邰宪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萌发出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差巴嘎蒿,科尔沁沙地,种子萌发,出苗

萌发出苗论文文献综述

邰宪武[1](2019)在《差巴嘎蒿种子萌发与出苗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巴嘎蒿广泛生长于科尔沁沙地的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耐风蚀能力强,是流动沙地向半固定沙地转变的指示植物。在满足湿度的条件下,对差巴嘎蒿进行了温度与沙埋试验,结果表明:10~35℃最适宜差巴嘎蒿种子发芽,沙埋0.5~1 cm出苗率最高。(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王慰亲[2](2019)在《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华中地区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中,直播早稻播种后易遭受低温胁迫而导致种子发芽、出苗率低,出苗困难的问题严重限制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种子处理技术是指在播种前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种子,从而提高种子萌发性能和抗逆性的一种技术。评价和筛选不同种子处理技术在直播早稻中的应用效果,并探索其调控机理,对于保障直播早稻的“一播全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考察了两种引发处理、两种包衣处理和四种包衣+引发处理组合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了作用效果较好的两种引发处理,分别为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通过测定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类型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赤霉素和脱落酸代谢基因相对表达量,GA_3和ABA的含量,呼吸速率,ATP含量和呼吸代谢酶活,对两种引发处理促进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早生快发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最后,结合华中地区大面积使用的早稻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进一步评价了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幼苗生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直播早稻播种后遭遇了严重的低温胁迫,其播种后1-10天的土壤白天平均温度为18.8℃,夜间平均温度为12.7℃,最低温度仅6.3℃。低温胁迫显着抑制了水稻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使直播早稻的发芽率下降了17.7%,使水稻幼苗的根长、芽长、单根重和单芽重降低了82.6%-92.2%。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显着促进了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萌发出苗,且硒和水杨酸引发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提升效果相当。两种包衣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提升效果不理想,其可能的原因是包衣剂的疏水性成分抑制了种子的吸涨吸水过程。四种包衣+引发处理组合虽然显着促进了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早生快发,但是其作用效果与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相比并无显着差异。2.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引发处理使受赤霉素调控的α-淀粉酶基因OsRamy1A、OsRamy3B基因分别上调表达了6.7倍和7.1倍。进一步研究发现,和未处理相比,引发处理显着上调了赤霉素合成基因OsGA_3ox1和OsGA_(20)ox1的相对表达量,使种子中的GA_3含量增加了86.8%-149.7%。此外,引发处理下调了脱落酸(ABA)合成基因OsNCED1的表达,使种子中的ABA含量下降了51.5%-57.0%。表明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可能是通过改变种子中GA/ABA的代谢平衡,并诱导相应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了淀粉代谢,加速了种子的萌发。3.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显着促进了种子萌发过程的呼吸代谢,使呼吸速率增加了76.5%-191.2%,使ATP含量增加了62.1%-63.0%。进一步研究发现,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中糖酵解途径的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磷酸果糖激酶(PFK)和叁羧酸循环中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水稻胚细胞的结构发现,低温胁迫下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种子胚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多,结构完整。表明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呼吸代谢的提升可能与提高糖酵解与TCA循环关键代谢酶活性,并加速线粒体和细胞器的提前修复和再合成有关。4.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均显着提升了直播早稻的发芽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的作用效果相当,引发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但是本研究选用的引发处理促进杂交稻品种萌发出苗的效果要优于常规稻品种。最终,引发处理增加了直播早稻的产量,其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在不同种子处理和处理组合间表现最优。引发处理能显着促进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早生快发、促进幼苗的生长,并最终增加了直播早稻的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引发处理对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出苗的调控作用是通过促进淀粉代谢、呼吸代谢和调控激素代谢水平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杜丽思,李铷,董玉梅,黄邦成,傅杨[3](2019)在《胜红蓟种子萌发/出苗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胜红蓟为我国南部低海拔区域农田和果园恶性杂草。为揭示胜红蓟环境适应规律、明确其危害性,评价和分析了胜红蓟种子萌发对光照、温度、pH、盐度、渗透势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胜红蓟种子在10—30℃内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0℃,交替温度处理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胜红蓟种子萌发对光照敏感,无光照处理种子不萌发。土壤相对湿度在50%—100%范围内,种子出苗率均高于55%,最适相对湿度为70%。胜红蓟种子仅能在土壤表面萌发,1 cm的播种深度完全抑制种子萌发。pH值在5—10之间,种子萌发率高于85%,最适pH值为7。NaCl浓度在0—80 mmol/L以内种子萌发率超过88%,浓度为160 mmol/L时萌发率接近30%。渗透势在-0.40—0 MPa以内种子萌发率高于70%,渗透势为-0.6 MPa时种子不能萌发。由此可见,胜红蓟种子萌发具有广阔的环境适生范围,对农作物具有较强的早期危害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张玲,朱蓉慧,刘勇,杨明凤,朱惠芝[4](2019)在《棉花种子萌发和出苗温度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温度环境下棉花萌发率和出苗率,探索棉花出苗适宜温度指标,为棉花高产栽培以及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当温度达14℃及以上棉花种子萌发率、出苗率高且稳定;10℃处理时间越长,烂种率、烂芽率越高,出苗迟缓、出苗率越低。14℃是棉花种子萌发出苗的最适宜温度指标,12~14℃是棉花播种期适宜温度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19年05期)

白梦杰[5](2019)在《十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的生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还限制了经济发展。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是植被恢复,植被更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种子能否萌发及幼苗能否顺利出土并建植,这一过程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温度、水分和沙埋深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干早荒漠区10种主要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杨柴(Hedysarum fruticosum)、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和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的种子为材料,在室内研究了供试植物种子萌发的温度与水分阈值及温度时间值,在田间探讨了灌溉次数与埋深对出苗及建植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不同荒漠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的生态学特性,为这些物种在荒漠化地区成功建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5~40℃范围设置的8个恒温处理条件下,根据Garcia-Huidobrod(1982)提出的积温模型计算10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温度阈值结果表明:不同物种萌发的温度阈值不同。在参试种中,最适萌发温度(To)以无芒隐子草最高为33.7℃,其次是沙冬青为28.3℃,其他物种在17.4~24.9℃之间;最低萌发温度(Tb)以沙打旺最低为0.3℃,其次是梭梭为1.9℃,其他物种萌发最低温度介于6.7~15℃之间;最高萌发温度(Tc)以梭梭最高为45.3℃,其次是无芒隐子草为43.9℃,其余物种在25.0~43.3℃。萌发温度范围以梭梭最大为1.9~45.3℃,而霸王最小为15.0~30.0℃。2、根据Cheng and Bradford(1990)的方法对供试植物在亚适温条件下,种子萌发进程预测结果表明:种子萌发率达到最大值,种子萌发进程的温度时间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沙冬青(79℃·d)、梭梭(94℃·d)、白沙蒿(114℃·d)、杨柴(127℃·d)、霸王(132℃·d)、花棒(177℃·d)、沙打旺(184℃·d)、中间锦鸡儿(217℃·d)、柠条锦鸡儿(302℃·d)、无芒隐子草(334℃·d)。3、在设置的0~-1.2 Mpa水势条件下,根据Bradford(1990)提出的水势模型计算10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水势阈值,结果表明:萌发率与渗透势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物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程度不同,萌发的水势阈值在所有参试种中以梭梭、柠条锦鸡儿最低为-2.19 MPa;其次为中间锦鸡儿与沙冬青为-1.55 MPa,霸王最高为-1.05 MPa;其余物种萌发的水势阈值在-1.17~-1.54 MPa之间;沙冬青与白沙蒿种子在-0.4 MPa时,较对照的发芽率分别提高了13%和5%。4、在设置的6个灌水次数(0、1、2、3、4、5)和3个沙埋深度(0、1、4cm)的组合对供试植物的田间出苗率测定,结果表明:灌水次数与沙埋深度对出苗率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P<0.05)。参试10种植物的出苗率都以沙埋1cm最高,但适宜灌水次数因物种而异。其中梭梭、花棒、无芒隐子草出苗较为抗旱,出苗率以灌水2次时最高;沙冬青、白沙蒿、沙打旺以灌水3次最高;霸王、杨柴灌水4次最高;而柠条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的出苗需水最多,以灌水5次出苗率最高。5、在设置的灌水和沙埋深度的组合处理下,供试植物的建植率测定结果表明:沙冬青、中间锦鸡的建植率适宜条件与出苗率一致,其它物种不完全一致,其中白沙蒿、无芒隐子草以无灌溉、0 cm埋深最高,梭梭以灌水1次、沙埋1 cm最高,柠条锦鸡儿以灌水3次、沙埋4 cm最高,沙打旺、花棒、霸王以灌水4次、沙埋1 cm最高,而杨柴以灌水5次、沙埋1cm最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谢元,周伟军,陆永良,于晓玥,唐伟[6](2019)在《鹅观草种子萌发及出苗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和温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光照、水势、盐分对鹅观草种子萌发以及埋土深度对鹅观草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鹅观草种子萌发的昼/夜温度范围为20℃/10℃~35℃/25℃,最适昼/夜温度为25℃/15℃;黑暗条件下,鹅观草种子萌发率较光照下略有提高,说明鹅观草萌发不需要光照;鹅观草种子对水势胁迫较敏感,水势从0下降至-0.8 MPa时,发芽率从93%直线下降至0;鹅观草种子对盐分胁迫具有一定耐受性,当NaCl浓度≤50 mmol/L时,种子均能保持80%以上的萌发率。50%萌发抑制率时的水势和NaCl浓度分别约为-0.4 MPa和100 mmol/L。埋土深度为0.5 cm时,鹅观草出苗率最高,埋土深度≥3 cm时出苗率显着下降。表明鹅观草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通过耕作将其种子带入4 cm以下土层,可有效抑制鹅观草的危害。(本文来源于《杂草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珊,单立山,张正中,苏铭,李毅[7](2019)在《降水变化对红砂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种子萌发和出苗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可为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典型荒漠植物的响应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设置2个吸水梯度、4个干旱时间梯度、5个降水量梯度和6个降水频率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种子萌发和出苗对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红砂种子萌发受干旱持续时间的影响显着(P <0. 01),相比对照,吸水(1 d或2 d)的红砂种子通过短期干旱(1 d、2 d和4 d)处理后发芽率显着升高,而长期干旱(8 d)处理后发芽率降低; 2)红砂种子出苗受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影响显着(P <0. 01)。出苗率随降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大,降水量为100 mm,降水频率为30次/月时出苗率最大; 3)干旱前胚根长度和干旱持续时间对复水后幼苗恢复生长能力有显着影响(P <0. 01),复水后幼苗恢复生长的能力随干旱前胚根长度的增加而减弱,相同胚根长度下,延长干旱时间会减弱复水后幼苗恢复生长的能力。红砂幼苗出苗最适年总降水量为100 mm、降水频率为30次/月,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变化会显着影响红砂幼苗的更新。(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孙清琳,张瑞红,易叁桂,杨柳,李巧燕[8](2019)在《长芒草(Stipa bungeana)种子萌发与出苗对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萌发为植物生活史的关键阶段,对植物的定居、群落演替与动态起着决定作用。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长芒草(Stipa bungeana)种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水势和温度,以及幼苗出土对沙埋深度和供水的响应。使用光照、温度和湿度自动控制的生长箱,设置光照、黑暗和持续黑暗3个光处理和5个变温处理(5℃:15℃、10℃:20℃、15℃:25℃、20℃:30℃和25℃:35℃)(夜:昼);设置11个水势处理(0、-0.2、-0.4、-0.6、-0.8、-1、-1.2、-1.4、-1.6、-1.8 MPa和-2 MPa)和5个恒温处理(10、15、20、25℃和30℃),研究长芒草种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水势和温度的响应。设置6个沙埋深度(0.5、1、1.5、2、3、5 cm)和10个供水处理(2.5、5、7.5、10、15、20 mm和30 mm 7个单次供水处理,2.5、5、7.5 mm/3d 3个多次供水处理),研究长芒草幼苗出土对沙埋和供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光照对长芒草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黑暗与持续黑暗条件下的最终萌发百分率无显着差异。在10:20℃—15:25℃温度范围内,长芒草种子萌发快速且集中,15:25℃为种子萌发最适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最终萌发百分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水势低于-1 MPa时长芒草种子不能萌发,最终萌发百分率和萌发速率均随水势的降低而降低。当温度达到30℃时,种子基本不能萌发。单次供水条件下,长芒草的最终出苗百分率和出苗速率接近为零;5 mm/3d及7.5 mm/3d供水条件下,最终出苗百分率可达到50%。5 mm/3d及7.5 mm/3d的多次供水与单次供水及2.5 mm/3d的多次供水相比更有利于长芒草出苗。适宜出苗的沙埋深度为0.5—2 cm,沙埋深度超过3 cm时最终出苗百分率和出苗速率均率接近于零。长芒草种子出苗情况随沙埋深度增加而降低,在供水量为7.5 mm/3d,沙埋深度为0.5—2 cm时,出苗最好。降低人为干扰对表层土壤的破坏,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是促进长芒草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艳莉,李新荣,赵杰才,齐欣宇[9](2018)在《不同环境因素对砂蓝刺头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不同温度、降水和沙埋深度对冬型一年生植物砂蓝刺头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暗交替(12 h/12 h)条件下,砂蓝刺头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20℃,萌发率达到95.2%;其次是25℃/15℃,萌发率为57.78%.种子出苗的最适沙埋深度为1 cm, 1~5 cm埋深种子萌发及出苗率随沙埋深度增加而减小;在幼苗能够出土的沙埋深度(0~4 cm),幼苗首次出土所需的时间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延长.在1 cm埋深处,幼苗出土率随着单次降水量的增大显着增加;单次降水量6~24 mm时出苗率<25%, 30 mm时出苗率达到46.7%.不同降水处理对不同沙埋深度种子出苗也具有显着影响;在1~4 cm埋深内,月降水量56 mm的出苗率显着大于36 mm,在1 cm埋深处出苗率分别为70.93%和42.28%.在沙坡头地区,降水分布较多的夏季和秋季早期是砂蓝刺头种子最适宜的萌发及出苗环境,这是一年生植物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适应性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杨朴丽,张祖兵,杨焱,龙继明,任保兰[10](2018)在《低温对辣木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PKM1辣木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温度(5、10、15℃和25℃)及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25℃常温条件下辣木种子发芽率为74%,出苗率达73%,15℃、10℃和5℃低温条件下发芽率仅分别为3%、2%、0,5~15℃出苗率为0;在低温胁迫不同时间条件下,5℃4 d、8 d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35%、20%,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出苗率、苗高、胚根长、胚根鲜重和总鲜重越低。(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萌发出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华中地区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中,直播早稻播种后易遭受低温胁迫而导致种子发芽、出苗率低,出苗困难的问题严重限制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种子处理技术是指在播种前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种子,从而提高种子萌发性能和抗逆性的一种技术。评价和筛选不同种子处理技术在直播早稻中的应用效果,并探索其调控机理,对于保障直播早稻的“一播全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考察了两种引发处理、两种包衣处理和四种包衣+引发处理组合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了作用效果较好的两种引发处理,分别为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通过测定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类型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赤霉素和脱落酸代谢基因相对表达量,GA_3和ABA的含量,呼吸速率,ATP含量和呼吸代谢酶活,对两种引发处理促进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早生快发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最后,结合华中地区大面积使用的早稻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进一步评价了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幼苗生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直播早稻播种后遭遇了严重的低温胁迫,其播种后1-10天的土壤白天平均温度为18.8℃,夜间平均温度为12.7℃,最低温度仅6.3℃。低温胁迫显着抑制了水稻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使直播早稻的发芽率下降了17.7%,使水稻幼苗的根长、芽长、单根重和单芽重降低了82.6%-92.2%。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显着促进了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萌发出苗,且硒和水杨酸引发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提升效果相当。两种包衣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提升效果不理想,其可能的原因是包衣剂的疏水性成分抑制了种子的吸涨吸水过程。四种包衣+引发处理组合虽然显着促进了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早生快发,但是其作用效果与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相比并无显着差异。2.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引发处理使受赤霉素调控的α-淀粉酶基因OsRamy1A、OsRamy3B基因分别上调表达了6.7倍和7.1倍。进一步研究发现,和未处理相比,引发处理显着上调了赤霉素合成基因OsGA_3ox1和OsGA_(20)ox1的相对表达量,使种子中的GA_3含量增加了86.8%-149.7%。此外,引发处理下调了脱落酸(ABA)合成基因OsNCED1的表达,使种子中的ABA含量下降了51.5%-57.0%。表明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可能是通过改变种子中GA/ABA的代谢平衡,并诱导相应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了淀粉代谢,加速了种子的萌发。3.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显着促进了种子萌发过程的呼吸代谢,使呼吸速率增加了76.5%-191.2%,使ATP含量增加了62.1%-63.0%。进一步研究发现,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中糖酵解途径的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磷酸果糖激酶(PFK)和叁羧酸循环中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水稻胚细胞的结构发现,低温胁迫下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种子胚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多,结构完整。表明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呼吸代谢的提升可能与提高糖酵解与TCA循环关键代谢酶活性,并加速线粒体和细胞器的提前修复和再合成有关。4.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均显着提升了直播早稻的发芽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的作用效果相当,引发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但是本研究选用的引发处理促进杂交稻品种萌发出苗的效果要优于常规稻品种。最终,引发处理增加了直播早稻的产量,其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在不同种子处理和处理组合间表现最优。引发处理能显着促进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早生快发、促进幼苗的生长,并最终增加了直播早稻的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引发处理对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出苗的调控作用是通过促进淀粉代谢、呼吸代谢和调控激素代谢水平来实现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萌发出苗论文参考文献

[1].邰宪武.差巴嘎蒿种子萌发与出苗机制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9

[2].王慰亲.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杜丽思,李铷,董玉梅,黄邦成,傅杨.胜红蓟种子萌发/出苗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4].张玲,朱蓉慧,刘勇,杨明凤,朱惠芝.棉花种子萌发和出苗温度指标研究[J].中国棉花.2019

[5].白梦杰.十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的生态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

[6].谢元,周伟军,陆永良,于晓玥,唐伟.鹅观草种子萌发及出苗特性[J].杂草学报.2019

[7].王珊,单立山,张正中,苏铭,李毅.降水变化对红砂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8].孙清琳,张瑞红,易叁桂,杨柳,李巧燕.长芒草(Stipabungeana)种子萌发与出苗对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9].王艳莉,李新荣,赵杰才,齐欣宇.不同环境因素对砂蓝刺头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杨朴丽,张祖兵,杨焱,龙继明,任保兰.低温对辣木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技.2018

标签:;  ;  ;  ;  

萌发出苗论文-邰宪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