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反馈论文-郑仁平,杨青慧,张怀武

中频反馈论文-郑仁平,杨青慧,张怀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频反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动电平控制,功率反馈,检波器,双耦合

中频反馈论文文献综述

郑仁平,杨青慧,张怀武[1](2019)在《一种双耦合双混频中频信号功率反馈电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动电平控制系统中,常用功率反馈电路存在一个主要限制:调幅动态范围受限于电平检波器和相关电路,使其远远低于线性调制器的功率可变范围。文中介绍了一种双耦合双混频中频信号功率反馈电路,使检波器只需检测固定中频信号的功率大小即可反馈调节射频输出信号的功率幅度。经测试,电路射频输入信号在2~4 GHz变化时,得到的中频信号频率固定不变,等于晶振信号54 MHz。线性调制器的衰减量在0~31.5 dB变化时,中频信号功率与射频输出信号功率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刘俊梅[2](2018)在《早期利用脑电生物反馈结合中频脉冲治疗小儿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是降低小儿急性脑梗死致残率的关键,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其康复,减少后遗症,提高生存质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马慧瑾,刘收,胡喨,田志昊,孟亮[3](2016)在《双中频超外差式信号补偿闭环反馈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补偿搜索雷达发射机探测信号或系统的不稳定性,提出了一种雷达发射机的双通道信号补偿闭环反馈系统;该反馈系统采用双中频超外差式结构,将发射机的高频发射信号两次下变频,得到的中频信号反馈到雷达发射机前端,与发射机一起构成闭环控制系统;中频信号对发射机输入端的中频信号实时检测,以补偿发射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不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搜索雷达对探测目标的高精度测量;系统应用结果证明,该系统方案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6年09期)

唐予晗[4](2013)在《IMT-A数字中频发射与DPD反馈通道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第叁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并逐渐普及之际,为了追求移动通信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全的业务类型,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了IMT-Advanced技术的标准化进程表。在该标准中明确提出了IMT-Advanced的目标峰值速率:在低速移动、热点覆盖场景下1Gbit/s以上;在高速移动、广域覆盖场景下速率达到100Mbit/s。为了支持IMT-Advanced系统对于数据速率的要求,射频收发信机的设计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论文基于IMT-Advanced系统设计并研制了一套射频发射机,其中包括数字中频发射通道与数字预失真反馈通道,工作频段分别为2300-2400MHz、2600-2700MHz及3400-3500MHz,带宽均为100MHz。系统设计基于数字中频发射机架构,具备了大带宽、多频段、多通道以及高集成度等特点。基于系统设计方案,利用ADS仿真软件完成了系统仿真,包括:针对射频链路P1dB、OIP3、链路增益等指标的仿真,针对数字中频发射机系统输出信号平均功率及ACPR的指标仿真,针对关键模块(混频器与锁相环)的相关指标仿真。仿真结果全而评估了系统的性能。在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中,论文针对四个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包括发射机链路平坦度改善(峰峰值改善至2dB以内)、整板控制模块设计(实现控制板上多个模块)、抗混迭滤波器设计以及电磁兼容设计。最后完成了系统性能指标的测试,其中针对数字中频发射通道进行了ACPR与EVM的系统联调;数字预失真反馈通道进行了EVM与数据采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叁个频段发射通道输出平均功率均达到20dBm, ACPR低丁-45dBc, EVM均低于3.5%;而反馈通道也成功实现数据采集测试。由此,本文设计达到了指标要求,实现了预期目标。论文在IMT-A这一前沿标准下应用了数字中频架构,实现了大带宽、多频段、多通道与高集成度的设计目标,完成了硬件研制与验证工作,为IMT-A硬件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案。(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3-03-05)

孙田霞[5](2010)在《基于LINC反馈结构的中频接收系统设计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随着通信用户的激增和多媒体业务的开展,宽带数字传输技术和高频谱利用率的调制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要求发射机在高功率条件下同时要维持高线性度。目前功放线性化的技术主要有功率回退法、前馈法、预失真法、反馈法,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LINC(使用非线性器件实现线性化的放大)技术。LINC技术克服了传统线性化技术的效率低,带宽窄的问题,在维持高线性度的同时,理想情况下能够达到100%的效率。LINC发射机的研究迅速成为国内外无线通信领域的新热点。本文源于国家863项目计划,首先对LINC研究背景和关键技术进行简要介绍,阐述了增益相位不平衡对LINC线性化技术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了LINC的反馈结构,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基于LINC反馈结构的数字中频接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本课题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在对中频接收系统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LINC系统反馈校正算法的要求,确立了整体设计方案;使用ADS和MATLAB工具建模,对整体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2、结合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的结构和特点,研究中频接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详细论述了系统总体结构和关键模块设计。然后在QUARTUSII软件平台上,采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编程,采用分模块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3、最后进行下载验证,验证设计的正确性。使用QUARTUSII和MATLAB联合仿真,采用DSP配置ADC,并使用频谱分析工具分析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本设计方案是正确的,满足反馈校正算法的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04-01)

向东[6](1966)在《变频器中频正反馈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高频米波段工作的接收机,内部噪声对灵敏度起主要影响,而接收机内部噪声主要决定于高频放大器与变频器.为了提高灵敏度,接收机变频管常采用叁极管.但叁极管内阻小,过渡电容大,对中频回路衰减大,使变频级的增益和回路选择性降低.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往往在变频级加中和与正反馈以提高增益与选择性.以下就两种调频广播接收机常用的电路为例来进行分析计算.(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期刊1966年10期)

中频反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是降低小儿急性脑梗死致残率的关键,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其康复,减少后遗症,提高生存质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频反馈论文参考文献

[1].郑仁平,杨青慧,张怀武.一种双耦合双混频中频信号功率反馈电路[J].电子科技.2019

[2].刘俊梅.早期利用脑电生物反馈结合中频脉冲治疗小儿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8

[3].马慧瑾,刘收,胡喨,田志昊,孟亮.双中频超外差式信号补偿闭环反馈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

[4].唐予晗.IMT-A数字中频发射与DPD反馈通道的研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5].孙田霞.基于LINC反馈结构的中频接收系统设计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6].向东.变频器中频正反馈的计算[J].电子技术.1966

标签:;  ;  ;  ;  

中频反馈论文-郑仁平,杨青慧,张怀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