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掌握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一、善抓反馈信息 提高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义[1](2021)在《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视野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思政"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实践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在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和课堂生态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课程思政"更加凸显其价值意义,成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突破口。要深化"课程思政"的规律探索,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立足于课程的思政资源,全面谋划和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能力,优化课堂教育教学生态,推动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马曦[2](2020)在《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已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之后到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2004年)、2004年到党的十八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等五个时间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等诸方面,都发生了阶段性的变革,积累了五条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经验。建设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第一,需要坚持党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第二,认清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三,将国家意志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去;第四,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关系;第五,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面对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极大丰富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和历史研判,不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也给高校思政课课程指明了新趋势,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新的社会发展现实,结合未来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勇挑重担,不断探索和发挥新的宣传职能,在促进硕士研究生坚定政治信念、增强科学本领、高涨服务意识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发展体现出新的趋势和要求。这具体包括,第一,健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第二,打造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人才储备充足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第四,继续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在认识、总结新中国七十余年思政课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笔者尝试面向江苏省九所高校的学术硕士研究生展开调研,分析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科学认识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为提供更高质量的思政课出谋划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表现出教学时效性更加突出、教学反馈不断深化、教学针对性逐渐强化的特点。在发展成就上,表现出课程重要性更加凸显、领导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初见成效三个方面。在发展的问题上,则体现在教学方法有待丰富、教学模式有待深化、学生获得感较为欠缺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形势。在各类教学软硬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之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成为硕士研究生思政课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全民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日益临近,社会各个领域都在鼓足干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提升社会主义建设本领,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发展建设中去。从实际工作来说,完善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制,需要从全局角度考虑、从细节之处入手。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一,需要强化课程教学机制,进一步提高政治性,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第二,需要强化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关怀机制,加强教师队伍考核。第三,强化教学科研协调保障机制,加强教学科研机制设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实现以研促学。强化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最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出具有“民族担当、爱国热情、时代关怀、世界视野”的高水平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陈俊竹[3](2020)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需要大量优质人力资源做为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已显示出强劲的势头。近年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医疗活动中医患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日趋显着。作为新兴的一门既包含医学专业知识,又包含法律法规的卫生法学可以培养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职业道德,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今后的医护卫生工作中需要承担那些义务,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如何依法行医、规范行医,以及依法化解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卫生法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我国卫生法学的萌芽阶段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医学院校才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入专业法律知识的普及学习。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卫生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于此问题研究成果不多,欠缺专门性系统研究,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即便外国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比如美国、日本的卫生法学教学模式已日趋完善,但也并不适合我国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现实发展需要。本文主要用了两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分析法,查阅国内外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对所研究的内容有宏观上的把握和认识,同时综合其中的多方面观点,引用其中具有价值的内容;第二,调查法,从研究课题的需要出发,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具体了解卫生法学的教学情况,对卫生法学授课老师、在校学生、已就业学生分别开展针对性调研,获取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奠定信息基础。本文以日照市卫生学校调研和对职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为基础,主要从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课程设置,授课教师,中职学生自身和教学模式五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深入探究分析其内在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卫生法的不稳定性,学校对卫生法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体系不成熟等。同时结合调研结果和文献资料分析,提出完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新思路:提高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完善卫生法学的课程设置,强化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师资力量,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改革教学模式。由此,可以极大提高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依法行医意识,培养学生依法化解、处理医疗纠纷的实践能力,为我国的医疗卫生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医疗技术人才。

梁荟杰[4](2020)在《三个地区的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阴影特征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都是教育者们关注的热点。学习心理阴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挫,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的不良心理状态。研究发现,初中生在学习数学中容易产生学习心理障碍,而在障碍形成之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感态度障碍,也就是心理阴影。如何预防和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阴影,避免学习障碍的出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择了三个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各不相同的地区,探究不同地区间是否存在数学学习心理阴影的一些共性与特性,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对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阴影进行调查。为了解初中生在数学学习现状,笔者依据《温斯坦标准化学习策略量表》以及相关研究,建立影响数学学习心理阴影指标体系,并据此编写了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问卷选择了三个教育水平不同的地区进行发放,其目的是探究不同地区学生心理阴影特征的差异,分析学习心理阴影产生的原因。采用Likert五级量表积分法和SPSS 25.0对学生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教师问卷则利用成对矩阵比较定权法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分析阴影产生原因,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消除策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一要提升自身修养,做好教学设计;二要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三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四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五是巧用策略管理班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最后要指导学生正确归因,避免错误归因带来心理伤害。对学生建议包括四点:端正态度、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会沟通与表达以及学会自我调适。家长方面则需要转变老旧观念,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以上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进行可行性检验后发现,该解决策略能够端正学生数学学习态度,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避免或减少数学学习的心理阴影的产生。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建立了影响学生数学学习阴影因素的指标体系,加入心理因素这一指标,能够深入了解阴影产生的根源;二是选择不同地区进行调查,从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作为切入点,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综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有接近三分之一被调查的学生对数学学科认可程度不高,容易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阴影;(2)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阴影与数学成绩线性呈显着负相关;(3)数学学习心理阴影特征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共性和区别,学生对于学习环节的认知相似,但关注的重点不同;(4)学生的焦虑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天津、石河子、阿克苏,且学生成绩越高,越容易产生数学焦虑;(5)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与学习心理阴影相关,学生自身因素导致学习心理阴影的产生概率要略高于外界因素的影响;(6)学生与教师在影响数学学习心理阴影因素的认知上有差异,教师更加看重学生的自身因素;预防和消除心理阴影不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策略,也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共同完成好每一个教学和学习环节。本文依据不同地区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阴影的特征不同,因地制宜的选择消除策略,切实有效的预防和消除心理阴影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马晓娟[5](2020)在《发展性评价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学评价一直是改革关注的重点。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目标,符合新课改关于教学评价的要求。但是,发展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理念在地理实践活动中面临着种种问题。一方面,因发展性评价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无法给与一线教师可参照的指导,另一方面,发展性评价现有理论多为理论层面的研究,鲜有将理论与具体学科实践相结合的探究,在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另外,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短时间内很难撼动根深蒂固的传统评价方式以及升学考试等现实问题,导致现有的评价措施大多流于形式。因此,研究发展性评价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程标准中也阐述了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实施发展性评价,是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论文在归纳总结已有发展性评价和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中,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使用发展性评价的现状及原因,基于发现的问题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地方课程资源状况,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反馈五个维度来构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最后,在评价体系构建完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对策并付诸于案例实践。

张魁元[6](2020)在《高中论说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说类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在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良莠不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高中论说类文言文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共五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的缘由、高中论说类文言文教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是依据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高中论说类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问卷结果来看,论说类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重视程度低、教学目标设置模糊、教学内容重“言”轻“文”、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有:学生对论说类文言文不感兴趣、论点提炼不准确、忽视论据的价值、忽略论证思路、学习效果不佳。第二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学观念滞后、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课标理念缺失、文体意识淡薄。学生方面的原因表现如下:对论说类文言文认识不足、存在畏难的学习情绪、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迁移与运用的能力不足。第三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高中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结语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同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谭晋钰,王雁[7](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审核评估为机遇与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稳步进入后大众化发展阶段,逐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有效运行成为高校管理者面临的核心工作之一。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作为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可以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质量保障短板。高校管理者应抓住这一机遇,结合大数据技术为教学管理带来的便利,切实转变工作认识,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新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任锋[8](2019)在《小学校长胜任力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胜任力研究与应用能为小学校长的甄选、考核、培训与晋升提供客观依据。但是多数研究者止步于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小学校长胜任力的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薄弱,调查分析小学校长胜任力现状并制定胜任力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校长行为事件访谈资料,采用焦点团体访谈法确立小学校长胜任力特征与维度。按照情景判断测验的方法步骤编制调查工具,检验调查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选取两个地区的小学校长实施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小学校长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小学校长胜任力提升策略。获得如下结论:小学校长胜任力包括16项特征:关系维护、制度建立、反思力、团队领导、诚信正直、成就导向、专业素养、决策力、影响力、自我控制、意志力、自信、公平公正、灵活性、创新性、沟通能力。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这些特征可归类于4个维度:组织管控、认知决策、个人特质和协调变通。自编的小学校长胜任力调查工具,经检验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优良水平,可以用于小学校长胜任力现状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城乡地区和任职年限因素对小学校长胜任力均有差异影响。基于对小学校长胜任力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分别从宏观规划、中观实施和微观自我提升三个层面制定提升策略。

陈倩[9](2019)在《一位特级教师专业发展之“特”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特级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岗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Y特级教师专业发展之“特”的研究,从Y老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角度揭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促使其从普通走向优秀的影响因素,期望为一线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选择叙事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结合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Y老师,获得有代表性而又成功、具体的案例。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详细叙述了Y老师我想当老师、我没站上讲台、我要站稳讲台、我要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我要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五个阶段的专业发展,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翻阅研究对象的教学随笔、反思、论文、专着、课题,访谈研究对象的领导、同事、家长、学生,了解研究对象的发展现状。影响Y老师不断前进的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有(1)爱是特级教师专业发展最美的奉献;(2)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是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3)娴熟的教育艺术是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4)善于把握时代脉搏;(5)敏锐利用学校发展平台;(6)有效获得家庭最大支持等。通过对Y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得出几点启示:(1)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Y老师靠“勤”劲补拙、靠“韧”劲学习、靠“闯”劲实践、靠“恒”劲积累,是她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2)外部支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Y老师靠良好的师范教育熏陶、靠国家培训更新观念、靠校本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为教师专业发展做好保障。

李铁绳[10](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二、善抓反馈信息 提高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善抓反馈信息 提高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视野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思政”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抓手
三、以强化“课程思政”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2)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当前国外思政课课程的体制及研究介绍
        (二)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基本结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二)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阶段与经验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阶段
        一、起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到60 年代中期
        二、改革探索:改革开放之后到80 年代末
        三、稳步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到新世纪初期(2004 年)
        四、深化发展:2004 年到党的十八大(2012 年)
        五、新时代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
        二、认清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将新思想新理论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去
        四、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关系
        五、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
第二章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第一节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趋势
        一、新时代的依据、内涵和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历史方位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意识形态要求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要求
        一、建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打造高水平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四、继续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第三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现状——基于江苏省九所高校的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及样本
        二、思政课现状及观点
        三、研究提炼
    第二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发展成就
        一、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更加彰显
        二、课程教学协同机制更加健全
        三、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普遍提高
    第三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更新
        二、教学机制体制建设亟待加强
        三、学生学习动机仍需加强
第四章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
    第一节 强化课程改革创新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性
        二、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
        四、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
    第二节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注重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
        二、注重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关怀机制
        三、注重教师队伍考核
    第三节 强化教学科研协调保障机制
        一、加强教学科研机制设计
        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三、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实现以研促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江苏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问卷调查表

(3)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创新之处
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现状
    (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1.卫生法学教材中医学知识与法学知识相分离
        2.卫生法学教材内容繁多
        3.卫生法学教材中引用的案例有待更新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1.卫生法学课程的课时较少,缺乏系统性
        2.卫生法学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3.课程设置与实践缺乏必要联系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授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1.授课教师备课吃力,专业度不高
        2.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老师积极性不高
    (四)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低
        1.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
        2.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3.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五)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1.以填鸭式、“分离式”教学方法为主
        2.缺乏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方法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卫生法的立法方面
        1.我国的卫生法是一个体系,没有专门法
        2.卫生法律法规修订过于频繁,稳定性较差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对卫生法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1.对卫生法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准确
        2.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保障条件不足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师资力量匮乏
        1.专业型、复合型教师严重不足
        2.授课教师存在“一职多能”现象
        3.任用的实习代课老师中存在素质不高问题
    (四)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生源素质不高
        1.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招生入学门槛低
        2.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心理方面不成熟
    (五)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学体系不成熟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任务不清晰
        2.卫生法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3.授课内容局限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新思路
    (一)提高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
        1.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2.教学中减少晦涩文字的篇幅
        3.增加图片内容和最新案例
    (二)完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课程设置
        1.完善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2.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考核机制
    (三)强化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师资力量
        1.构建精通医学和法学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2.培养提升教师组织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培养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通过多种活动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3.利用原有兴趣迁移转化成新兴趣
    (五)改革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学模式
        1.增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2.丰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3.课堂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实践教学相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三个地区的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阴影特征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意义
    1.3 本选题的特色及研究创新之处
2 研究现状
    2.1 数学学习障碍研究现状
    2.2 学生学习心理阴影研究现状
    2.3 研究现状总结与问题提出
3 数学学习心理阴影的理论分析
    3.1 心理阴影的界定
    3.2 数学学习心理阴影的界定
    3.3 数学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4 对三个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阴影特征的调查分析
    4.1 研究目标
    4.2 调查问卷的编写与发放
        4.2.1 调查问卷的编写
        4.2.2 调查对象
    4.3 数据分析
        4.3.1 基于教师问卷的层次分析
        4.3.2 描述性分析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回归分析
        4.3.5 样本T检验
5 个案访谈与分析
    5.1 访谈设计
    5.2 个案访谈详情
    5.3 访谈结果分析
6 调查结果分析
    6.1 三个地区心理阴影特征分析
        6.1.1 数学心理阴影形成原因分析
        6.1.2 学生学习环境的差异分析
        6.1.3 学生焦虑程度的差异分析
        6.1.4 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差异分析
    6.2 心理阴影对成绩影响的分析
    6.3 学生与教师认知差异的分析
    6.4 建议
        6.4.1 对教师的建议
        6.4.2 对学生的建议
        6.4.3 对家长的建议
    6.5 检验建议可行性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阴影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生数学学习影响因素指标专家意见征徇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发展性评价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和访谈调查法
        三、观察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发展性评价相关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评价
        二、学生评价
        三、发展性评价
        四、地理实践活动
    第二节 发展性评价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应用发展性评价的现状及原因
    第一节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评价现状的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实施
    第二节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应用发展性评价的现状
        一、评价的整体认识与态度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主体
        四、评价方法
        五、评价目的
        六、评价的结果反馈
    第三节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发展性评价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专业素养与评价观念的制约
        二、选拔性考试与班级授课制度的制约
        三、学校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第四章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确立评价目标
    第二节 依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内容
        一、地理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
        二、评价内容与标准的选择
    第三节 拓宽评价主体范围,倡导多方参与
        一、教师评价
        二、学生评价
        三、家长评价
    第四节 整合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评价效果的有效性
        一、几种常见的评价方法
        二、正确处理多种评价方法间的关系问题
    第五节 实现评价反馈的有效性
第五章 发展性评价体系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发展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对策
        一、提升教师发展性评价的专业素养,奠定评价基础
        二、提高评价者主体评价意识与评价结果的认可感
        三、营造适合于发展性评价的氛围
    第二节 地理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评价案例
        一、案例实施背景与过程
        二、案例中的发展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高中论说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高中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一、高中论说类文言文的概念与特点
        二、高中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第二节 高中论说类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第二章 高中论说类文言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教师层面
        一、教学观念滞后
        二、功利思想严重
        三、课标理念缺失
        四、文体意识淡薄
    第二节 学生层面
        一、对论说类文言文认识不足
        二、存在畏难的学习情绪
        三、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迁移运用的能力不足
第三章 高中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综合考量,明确教学目标
        二、深入学生,把握真实学情
        三、课后反思,完善认知水平
    第二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背景介绍的恰切合理
        二、新旧知识的勾连贯穿
        三、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源
    第三节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一、找出论说类文言文的论点
        二、分析论说类文言文的论据
        三、掌握论说类文言文的论证
    第四节 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思维导图法
        二、文本细读法
        三、知识迁移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7)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审核评估为机遇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发展过程与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审核评估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系统性短板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存在技术性滞后
三、审核评估与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构
四、“人工+智能”新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路径
五、结语

(8)小学校长胜任力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问题细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节 研究步骤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伦理
第二章 小学校长胜任力维度与特征的确立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步骤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小学校长胜任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步骤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小学校长胜任力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步骤
    第三节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小学校长胜任力提升策略
    第一节 小学校长胜任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小学校长胜任力提升宏观规划策略
    第三节 小学校长胜任力提升中观实施策略
    第四节 小学校长胜任力微观自我提升策略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一位特级教师专业发展之“特”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特级教师
        2.教师专业发展
    (四)文献综述
        1.关于特级教师的相关研究
        2.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五)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的概念
        2.教育叙事研究之实施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
二、Y特级教师专业发展之“特”的历程
    (一)“非关注”阶段——我想当老师
    (二)“虚拟关注”阶段——我没站上讲台
    (三)“生存关注”阶段——我要站稳讲台
    (四)“任务关注”阶段——我要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五)“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我要成为教育家型教师
三、Y特级教师专业发展之“特”的内涵
    (一)厚德载物——教师之魂
        1.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2.一个都不能放弃
        3.用爱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4.我的班就是我的家
    (二)学高为师——教师之本
        1.腹有诗书气自华
        2.绝知此事要躬行
        3.学问之路无捷径
        4.砥志研思出成效
    (三)专业引领——教师之责
        1.师徒结队,言传身教
        2.示范辐射,共同成长
四、Y特级教师专业发展之“特”的影响因素
    (一)Y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1.爱是特级教师专业发展最美的奉献
        2.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是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3.娴熟的教育艺术是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二)影响Y老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1.善于把握时代脉搏
        2.敏锐利用学校发展平台
        3.有效获得家庭最大支持
五、Y特级老师专业发展之“特”的启示
    (一)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1.Y老师靠“勤”劲补拙
        2.Y老师靠“韧”劲学习
        3.Y老师靠“闯”劲实践
        4.Y老师靠“恒”劲积累
    (二)外部支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Y老师靠良好的师范教育熏陶
        2.Y老师靠国家培训更新观念
        3.Y老师靠校本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10)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善抓反馈信息 提高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视野下的“课程思政”建设[J]. 杨建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07)
  • [2]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D]. 马曦. 南京大学, 2020(12)
  • [3]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研究[D]. 陈俊竹.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三个地区的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阴影特征及对策研究[D]. 梁荟杰.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发展性评价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研究[D]. 马晓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中论说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D]. 张魁元.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审核评估为机遇与路径[J]. 谭晋钰,王雁. 教育观察, 2019(23)
  • [8]小学校长胜任力现状调查研究[D]. 任锋. 聊城大学, 2019(01)
  • [9]一位特级教师专业发展之“特”的叙事研究[D]. 陈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掌握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