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丘陵区论文-向运佳,符慧娟,李其勇,李星月,倪建英

旱作丘陵区论文-向运佳,符慧娟,李其勇,李星月,倪建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旱作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川丘陵区,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危害趋势

旱作丘陵区论文文献综述

向运佳,符慧娟,李其勇,李星月,倪建英[1](2019)在《四川丘陵区旱作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和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丘陵区地处成都平原向盆周山区的过渡地带,不同区域受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经济活动,耕作习惯等因素影响较大,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与规律差异明显。为提供四川丘陵区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重点,提高防治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数据结合四川丘陵区农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现状、地理区位概况等大量资料,综合分析了小麦、玉米、油菜、蔬菜、马铃薯、大豆等作物主要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和危害趋势。综合数据表明各类作物病虫草害在四川丘陵区各区域均有发生,不同亚区相同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种类上差异不大,但其发生时间和危害程度差异明显。文章综述了四川丘陵区主要粮经油料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规律,分析了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提出了四川丘陵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可行性策略。(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施丽丽[2](2018)在《丘陵区果树旱作节水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市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年均降雨量400 mm,且多集中于夏秋季节,干旱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截至目前,全市果树面积有18.27万hm2,而处于丘陵区和山区的果树面积为11.6万hm2,占全市有林果种植面积的62%[1]。随着节水旱作技术的日益完善,果树大面积实施节水旱作栽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节水栽培技术1.1加强栽培管理1.1.1选择抗旱品种目前,我市丘陵区栽植的果树(本文来源于《河北果树》期刊2018年05期)

王娟,黄俊,赵西宁,吴普特[3](2016)在《黄土丘陵区旱作枣园坡面径流与泥沙调控措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丘陵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制约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退耕还林草政策使得该区枣树面积大幅增长,但不合理的枣园管理制度(清耕制)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采用模拟试验手段,研究了枣树枝全园覆盖,白叁叶全园、行间生草及行间生草+冠下枣树枝覆盖处理下坡面径流、泥沙过程,对径流量、泥沙量与盖度的关系及径流与泥沙关系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探讨了适宜的径流-泥沙调控措施。结果表明,枣树枝及生草覆盖显着推迟了坡面径流产生的时间,且对坡面径流量及泥沙量有显着调控效应,以白叁叶全园生草效果最佳。径流量与泥沙量随坡面覆盖度的增加呈指数型减小趋势。径流量与泥沙量散点分析表明二者呈非常好的线性关系,清耕处理下泥沙量较其他处理随径流量增大增加的更快。综合考虑,白叁叶全园生草径流泥沙调控能力强,为该研究尺度下最优的坡面覆盖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9期)

舒洲,徐福利,王渭玲,林云[4](2016)在《黄土丘陵区旱作山地红枣氮磷钾施肥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P、K叁因素D饱和最优设计,在黄土高原丘陵区秸秆覆盖条件下进行了矮化密植枣树N、P、K肥效及优化施肥模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施肥对红枣产量的综合效应表现为K肥>N肥>P肥。试验建立了黄土高原丘陵区秸秆覆盖条件下矮化密植枣树优化施肥模式,根据优化施肥模式,提出了在18 000~25 000kg·hm-2范围内红枣高目标产量的N、P、K优化施肥方案:施N用量为267.8~518.6 kg·hm-2,施P2O5用量为83.7~360.04 kg·hm-2,施K2O用量为438.0~491.0 kg·hm-2。氮磷钾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提高红枣可滴定酸、总糖、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依次为32.5%、0.82%、1.8%、1.01%,而氮磷钾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相比红枣黄酮含量相对降低,其降低百分比为40.4%,表明红枣施氮磷钾肥比不施肥品质好。(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李陆生,赵西宁,高晓东,吴普特,李虹辰[5](2016)在《黄土丘陵区不同树龄旱作枣园土壤水分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rime-IPH管式TDR系统,对黄土丘陵区2龄、6龄、10龄、15龄旱作红枣林(Ziziphus jujube cv.Junzao)生育期内土壤剖面含水率进行连续监测,以探讨旱作枣林土壤含水率随树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0.4 m以下土层、2015年0.6 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率随红枣林树龄增加,呈减少趋势。2014年常态年红枣林土壤水分随生育期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干旱年红枣林土壤水分随生育期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树龄红枣林0~0.6 m土层土壤水分波动较大;>0.6~1.8 m土层干旱年时形成季节性低湿层;>1.8~3.0 m土层土壤水分呈常年低湿状态。持续干旱条件下,2龄、6龄红枣林雨后7 d土壤水分损失率分别为20%和19%,显着高于10龄、15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13%和18%),而雨后18 d,2龄、6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增速缓和,10龄、15龄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呈显着上升趋势。干旱年时红枣林在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需增加水分管理措施以有效降低枣树自身奢侈性耗水和非生产性耗水,实现红枣林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4期)

凌强,赵西宁,高晓东,李陆生,李虹辰[6](2016)在《间作经济作物对黄土丘陵区旱作红枣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行间种植经济作物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对黄土丘陵区旱作红枣林地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处理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无作物对照分别提高6.2%和10.1%;枣树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变化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处理均明显增加了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保证枣树生育期内正常生长;持续干旱条件下,各处理土壤水分消耗主要在0~60 cm土层,其中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次降雨后干旱天数存在显着指数负相关,雨后18 d干旱期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对照.该间作系统显着改善了红枣林土壤水分环境,是黄土丘陵区克服季节性干旱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李陆生,赵西宁,高晓东,吴普特,李虹辰[7](2015)在《黄土丘陵区不同树龄旱作枣园细根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丘陵区2、6、10、15龄旱作枣林(Ziziphus jujube cv.Junzao)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距树干0.5、1、1.5 m处、分层(0.2 m)钻取土样,分析了旱作枣林细根随树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枣林树龄增大,枣林细根根长密度增加,比根长减小;2龄枣树细根主要分布于径向1.5 m以内和垂向1.6 m以上,10、15龄枣树细根分布超过径向1.5 m和垂向3 m以上,并在株间形成根系高密度区,6龄枣树细根径向分布范围大于2龄,垂向分布与10龄和15龄接近;不同树龄枣林细根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且主要集中在0~0.6 m土层中;随着树龄增加,细根根长密度径向分布无差异(10、15龄)。研究表明:2、6龄枣林应靠近树干地表处施肥,而理论上成熟期10、15龄枣林可在林内任意位置施肥;同时为防止枣林减产和退化,需增加枣林管理措施以有效降低枣树自身奢侈性耗水和非生产性耗水。(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20期)

温淑红,潘占兵,许浩[8](2015)在《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出的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地表层(0—20cm)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范围在0.623~0.794,土壤肥力水平介于一般水平和贫瘠状态,不同年限苜蓿地表层(0—20cm)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CK>6a>2a>8a>3a>20a>10a。说明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粗放经营(只刈割,不培肥),导致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日趋下降。因此,在苜蓿经营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土壤培肥,在苜蓿退化严重时,可以通过轮作培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葸贤,姚亚妮,王效瑜[9](2015)在《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发展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南山区降雨偏少,降水年际变幅大,季节分布不均,且80%集中在7、8、9叁个月,干旱严重的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笔者根据这一资源特点,进行了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研究,针对性提出了旱作节水技术发展目标与对策,构建起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体系,大幅度提高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17期)

贾会娟[10](2015)在《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旱作农田设置田间试验,采用传统耕作(T)、垄作(R)、传统耕作+秸秆半量覆盖(TS1)、垄作+秸秆半量覆盖(RS1)、传统耕作+秸秆全量覆盖(TS2)、垄作+秸秆全量覆盖(RS2)6个处理,对蚕豆农田、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相关组分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在土层间的分布规律为:土壤总有机碳(TOC)、总氮(TN)活性有机碳(AOC)、颗粒有机碳(POC)、水溶性氮(DN)、热水溶性有机碳(HWC)、热水溶性氮(HW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在蚕豆、玉米农田均表现为0-10cm>10-2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DOC)仅在玉米农田表现出0-10cm>10-20cm。2.随着时间的变化,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变化趋势不同。TOC、TN变化幅度都较小,士壤有机质变化缓慢,短期内的变动更是微小。AOC、POC、DOC、DN、HWC、HWN、MBC、MBN则在蚕豆、玉米生育期内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季节性差异导致的各有机碳氮组分含量在蚕豆、玉米农田的差异,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不同也是造成变化趋势不同的因素。3.士壤有机碳、氮组分对垄作和秸秆覆盖的响应不尽一致。除DOC在秸秆覆盖处理下与无覆盖相比差异不显着外,基本表现为秸秆覆盖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提升;秸秆全量覆盖处理与半量覆盖处理比较,表现为显着提升MBC、MBN含量,但其他相关组分间差异均不显着。垄作虽然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及土壤肥力,但在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变化中,垄作+秸秆覆盖与单独的垄作措施差异性因土层、生育期、秸秆覆盖量的不同而对土壤有机碳氮组分产生不同的影响。单项垄作措施有利于TOC提升,却降低了TN含量;垄作处理下HWC、HWN含量高于传统耕作方式,其他组分间规律性则不一致。4.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组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TOC与TN、DOC与DN、MBC与MBN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说明土壤有机碳氮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AOC与TOC极显着正相关,说明土壤活性有机碳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因而土壤总有机体碳含量可作为是表征土壤活性有机质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作物生育期内,由于温度、水分、土壤结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同一指标在表征土壤肥力的过程中响应敏感性不同。(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30)

旱作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市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年均降雨量400 mm,且多集中于夏秋季节,干旱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截至目前,全市果树面积有18.27万hm2,而处于丘陵区和山区的果树面积为11.6万hm2,占全市有林果种植面积的62%[1]。随着节水旱作技术的日益完善,果树大面积实施节水旱作栽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节水栽培技术1.1加强栽培管理1.1.1选择抗旱品种目前,我市丘陵区栽植的果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旱作丘陵区论文参考文献

[1].向运佳,符慧娟,李其勇,李星月,倪建英.四川丘陵区旱作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和规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

[2].施丽丽.丘陵区果树旱作节水栽培技术[J].河北果树.2018

[3].王娟,黄俊,赵西宁,吴普特.黄土丘陵区旱作枣园坡面径流与泥沙调控措施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

[4].舒洲,徐福利,王渭玲,林云.黄土丘陵区旱作山地红枣氮磷钾施肥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

[5].李陆生,赵西宁,高晓东,吴普特,李虹辰.黄土丘陵区不同树龄旱作枣园土壤水分动态[J].农业工程学报.2016

[6].凌强,赵西宁,高晓东,李陆生,李虹辰.间作经济作物对黄土丘陵区旱作红枣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6

[7].李陆生,赵西宁,高晓东,吴普特,李虹辰.黄土丘陵区不同树龄旱作枣园细根空间分布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5

[8].温淑红,潘占兵,许浩.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5

[9].葸贤,姚亚妮,王效瑜.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发展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5

[10].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

标签:;  ;  ;  ;  

旱作丘陵区论文-向运佳,符慧娟,李其勇,李星月,倪建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