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论文-王琳

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论文-王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丘陵,围封区,耕地区,土壤物理性质

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1](2017)在《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耕地围封后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干旱和洪涝灾害,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易风蚀,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安全、人民生活造成影响,同时也对下游广大平原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在必行,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实施后导致土壤容重、土壤粘结力、土壤养分等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为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意义重大。本文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和采样分析,运用地统计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对比研究了耕地区与围封区(退耕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变化趋势,具体分析各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以土壤下垫面的改变为前提,总结出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1)围封区的土壤含水量比耕地区增加了0.6%,由于围封区地表植被覆盖好,这不仅使降雨后的径流减少,而且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也减少了,耕地恰好相反。另外还可能是因为围封区主要为草本植物,其根系埋藏相对较深,从而对土壤下层的水分吸收较好,使得围封区表面的土壤水分较多。(2)耕地区的土壤容重比围封区增加了0.01g/cm3,其土壤孔隙度增加了1%。由于围封区的植物数量较耕地区多,使得草根在土壤的穿插过程中破坏了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孔隙度增加的同时土壤容重减少了。另外,草本植物的凋落物在土壤表层集聚,容易使凋落物分解腐化,最后形成了土壤有机质,然而降低了土壤容重。其次耕地区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得耕作土壤紧实孔隙少,所以土壤容重比较高。(3)耕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为9.65g/kg,围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为10.2g/kg,围封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耕地区高5.7%。与围封区相比较耕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偏低,由于在耕作土壤中有机质缺少了物理保护,另外土壤温度的上升也使得有机质含量降低,耕地土壤与有机残体的混合增加了微生物的活性,从而也增加了其分解速度。(4)耕地区土壤全氮含量的平均值为0.32g/kg,围封区的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为0.29g/kg,耕地区土壤全氮含量比围封区高10.34%。可能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类型有关,样地的土壤为栗钙土,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土壤贫瘠,各样地有机质含量都很低,故全氮含量偏低。随着耕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全氮含量迅速下降。(5)耕地区土壤全磷含量的平均值为0.52g/kg,围封区土壤全磷含量的平均值为0.42g/kg,耕地区的土壤全磷含量比围封区高23.8%。围封区与耕种区的土壤全磷含量都是在第二层出现了递减,这可能是因为植物(作物)根系在5~10cm土层对磷的吸收较好有关。(6)围封区土壤全钾含量的平均值为3.43g/kg,耕地区土壤全钾含量的平均值为3.23g/kg,围封区的土壤全钾含量比耕地区高6.19%。总体来看,围封区土壤全钾含量呈上升趋势,耕地区土壤全钾含量呈递减趋势,这可能与有机质分布急剧减少以及最初土壤母质、成土作用一致有关。(7)耕地区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平均值为0.12mg/kg,围封区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平均值为0.04mg/kg。耕地区的土壤速效氮含量高于围封区,这说明耕地区土壤氮素供应潜力要好于围封区。(8)围封区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平均值为10.28mg/kg,耕地区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平均值为65.51mg/kg。由此可知,耕地区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围封区,这可能与耕地区实施了磷肥有关。然而植被在土壤中生根发芽,其根系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土壤中发生了淋溶现象,会使部分营养成分淋湿;及其土壤中的枯枝落叶,这些因素都会对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产生影响。(9)耕地区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为13.02mg/kg,围封区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为21.17mg/kg,围封区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比耕地区高62.6%。耕地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因为土壤速效钾主要以植物凋落物的分解来补给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耕地区的植被稀少,从而造成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9)

苏日娜[2](2016)在《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土壤养分损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流失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并且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区。水土流失是地表土壤及母质在风力,水力,重力等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损失,破坏土地生产力。严重的土壤侵蚀造成农业生产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严重威胁黄土丘陵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这一问题引起人们持续关注。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位于我国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过渡带,独特的季风气候和第四纪快速上升的地层影响黄土地貌,风蚀水蚀共同作用下,使其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选取了位于该交错地带的圪针墕村的风蚀小区和水蚀小区,通过对地表土壤持续采样和实验分析,探讨风水复合侵蚀区域土壤养分损失变化以及时空变化规律,以期为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基础理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多暴雨,土壤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该区冬春季节土壤风力侵蚀强烈,土壤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都造成土壤养分损失。(2)土壤侵蚀造成土壤养分的损失变化,总体来看,水蚀地土壤养分损失幅度大于风蚀地土壤养分损失幅度。流水侵蚀观测区不同部位其养分侵蚀不一样,不同部位比较,坡底养分损失幅度>坡顶养分损失幅度。(3)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土壤pH值无显着变化,风蚀地土壤pH值平均值低于水蚀地土壤pH值平均值。研究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总体偏低。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荒地有机质含量。水蚀地坡底有机质含量表现不稳定性,先减少后增加,不同观测部位有机质含量:坡底>坡中>坡顶。(4)研究区全氮、速效氮含量随采样时间变化逐渐减小,含量约减少10%。水蚀地氮素含量变化随春夏秋时间变化逐渐变小。从坡位变化来看,坡顶<坡底<坡中。风蚀地全氮含量>水蚀地全氮含量。全磷总体偏低。土壤全磷含量随季节显着变化,表现为:春季含量、夏季含量和秋季土壤全磷含量趋于稳定,但高于第二年春季含量。从不同观测部位看,坡顶<坡底<坡中。土壤速效磷素平均含量总体偏低。从时间尺度看,春季>夏季>秋季,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区全钾素含量相对较低,随采样时间的推移全钾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损失较少。水蚀地坡底含量大于坡顶。速效钾含量总体偏低。从时间尺度看,春季>夏季>秋季>第二年春季。整体来看,风蚀地速效钾含量损失幅度>水蚀地速效钾含量损失幅度。根据观测和实验计算,采样期内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共同影响土壤养分变化,造成一定的养分损失。(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6-06-30)

刘芳,杨劼,王鑫厅,常英,李强[3](2011)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群落种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群落中茭蒿种群格局及茭蒿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茭蒿种群在梁顶生境中随着撂荒恢复演替的进行,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转向小尺度聚集分布再转变为较大尺度聚集分布,与此同时种群空斑面积显着增加,种群领地减小;在沟谷生境中茭蒿种群则呈现典型的随机分布,种群空斑面积显着低于梁顶各群落,种群领地显着高于梁顶各群落。梁顶-沟谷生境梯度上,茭蒿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广泛分布在梁顶和沟谷各种生境中;生态位重迭分析表明,茭蒿属于一个演替前期物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12期)

刘芳,杨劼,宋炳煜,赵利清,呼格吉勒图[4](2010)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不同生境中茭蒿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茭蒿在条件恶劣的阳坡形成单优群落,种群稳定,在条件相对较好的阴坡与硬质早熟禾、假苇拂子茅共建形成群落,是一个增长型种群,而在条件优越的梁顶则是一个群落的伴生种;茭蒿在阴坡具有最大扩散范围的同时,其种群内个体间也产生了密度效应,阳坡种群扩散较阴坡差一些,梁顶植株基本呈现独立分布状态;表明茭蒿对资源重新分配后的黄土丘陵沟谷生境具有独特适应性,使得茭蒿成为黄土丘陵沟谷的专性"沟谷植物"。(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0年09期)

宋炳煜,许田,赵利清[5](2006)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陡沟坡植被特征——以鄂尔多斯皇甫川流域陡沟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皇甫川流域属于黄土高原北部的丘陵沟壑区。这里梁峁窄小,沟壑密布,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然而,纵横交错的沟壑有着极为复杂的生境(土壤、小气候等),孕育着非常丰富的植物种类及群落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期刊2006-08-01)

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土流失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并且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区。水土流失是地表土壤及母质在风力,水力,重力等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损失,破坏土地生产力。严重的土壤侵蚀造成农业生产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严重威胁黄土丘陵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这一问题引起人们持续关注。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位于我国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过渡带,独特的季风气候和第四纪快速上升的地层影响黄土地貌,风蚀水蚀共同作用下,使其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选取了位于该交错地带的圪针墕村的风蚀小区和水蚀小区,通过对地表土壤持续采样和实验分析,探讨风水复合侵蚀区域土壤养分损失变化以及时空变化规律,以期为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基础理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多暴雨,土壤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该区冬春季节土壤风力侵蚀强烈,土壤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都造成土壤养分损失。(2)土壤侵蚀造成土壤养分的损失变化,总体来看,水蚀地土壤养分损失幅度大于风蚀地土壤养分损失幅度。流水侵蚀观测区不同部位其养分侵蚀不一样,不同部位比较,坡底养分损失幅度>坡顶养分损失幅度。(3)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土壤pH值无显着变化,风蚀地土壤pH值平均值低于水蚀地土壤pH值平均值。研究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总体偏低。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荒地有机质含量。水蚀地坡底有机质含量表现不稳定性,先减少后增加,不同观测部位有机质含量:坡底>坡中>坡顶。(4)研究区全氮、速效氮含量随采样时间变化逐渐减小,含量约减少10%。水蚀地氮素含量变化随春夏秋时间变化逐渐变小。从坡位变化来看,坡顶<坡底<坡中。风蚀地全氮含量>水蚀地全氮含量。全磷总体偏低。土壤全磷含量随季节显着变化,表现为:春季含量、夏季含量和秋季土壤全磷含量趋于稳定,但高于第二年春季含量。从不同观测部位看,坡顶<坡底<坡中。土壤速效磷素平均含量总体偏低。从时间尺度看,春季>夏季>秋季,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区全钾素含量相对较低,随采样时间的推移全钾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损失较少。水蚀地坡底含量大于坡顶。速效钾含量总体偏低。从时间尺度看,春季>夏季>秋季>第二年春季。整体来看,风蚀地速效钾含量损失幅度>水蚀地速效钾含量损失幅度。根据观测和实验计算,采样期内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共同影响土壤养分变化,造成一定的养分损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琳.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耕地围封后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苏日娜.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土壤养分损失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刘芳,杨劼,王鑫厅,常英,李强.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群落种间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1

[4].刘芳,杨劼,宋炳煜,赵利清,呼格吉勒图.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0

[5].宋炳煜,许田,赵利清.黄土丘陵沟壑区陡沟坡植被特征——以鄂尔多斯皇甫川流域陡沟坡为例[C].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2006

标签:;  ;  ;  ;  

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论文-王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