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损伤论文-杜振军,兰晓峰,张建民,毛智周,罗兴华

冻融损伤论文-杜振军,兰晓峰,张建民,毛智周,罗兴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冻融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路隧道,病害机理,数值计算,隧道围岩

冻融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杜振军,兰晓峰,张建民,毛智周,罗兴华[1](2019)在《冻融损伤对大准铁路言正子2~#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同—准格尔铁路言正子2#隧道为工程背景,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冻融循环作用下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言正子2#隧道病害主要由冻融损伤造成,病害类型主要为拱顶开裂和边墙剥落;隧道围岩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垂直位移和最大主应力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隧道围岩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边墙,最大垂直位移出现在底板中心,最大主应力出现在拱脚,故边墙、底板中心和拱脚易产生混凝土开裂、剥落等病害;经历不同冻融次数后隧道围岩均未出现拉应力,表明衬砌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变形。(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白银,叶小盛,刘海祥,吕乐乐,宁逢伟[2](2019)在《冻融循环与水流冲磨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损伤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季寒冷地区与水流接触的混凝土,常常会受到冻融循环和水流冲磨的双重作用,二者耦合后的作用机理及损伤进程尚不明确。研究了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和水流冲磨耦合作用下的损伤进程,从混凝土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出发进行混凝土损伤评价,详细分析了C40、C50、C55混凝土分别在单独冻融循环、单独水流冲磨以及冻融-冲磨耦合作用下的损伤进程。结果表明: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表面剥落严重,且质量损失超过了单独冻融循环和单独冲磨作用下质量损失之和。同时,冻融-冲磨耦合作用下的相对动弹模下降较多,C40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低至52%,加快了混凝土的失效过程;冻融循环作用导致混凝土结构疏松,进而促进了水流对混凝土的冲磨作用,使混凝土损伤加剧。(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伟,张士萍,张建业[3](2019)在《混杂纤维抑制混凝土冻融损伤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类型纤维抑制混凝土冻融损伤的规律,选择3种不同类型纤维制备混凝土试件,分别在不同因素环境下进行快速冻融循环试验。通过测定混凝土试件冻融循环前后的超声波速度计算相对动弹性模量,从而推定混凝土构件冻融损伤变量,分析不同类型纤维对混凝土冻融损伤的抑制规律。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普通钢纤维+聚酯纤维叁元混杂纤维抑制混凝土冻融损伤效果最佳,其对抑制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的损伤,优于聚丙烯纤维+普通钢纤维二元纤维增强混凝土优于无纤维混凝土。(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9年10期)

赵方冉,齐波,邹亮亮,石广顺[4](2019)在《除冰剂复合作用下的混凝土道面冻融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季飞机除冰雪和道面除冰等过程中,含有乙二醇等化学物质的除冰液不断残留与集聚在混凝土表层,直接造成混凝土表层破损,进而产生威胁飞机安全的外来物(FOD)。为改进混凝土道面抗破损能力,针对浸渍不同浓度乙二醇溶液的道面混凝土冻融破损规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乙二醇较低浓度溶液浸渍时就会加剧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混凝土二维微观冻胀损伤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孔隙结冰膨应力传递到混凝土表层的应力大小,与孔隙的大小b、孔隙内溶液的膨胀率呈正比,与孔隙至表层的距离d~2呈反比;相邻双孔同时结冰时的相互耦合最大应力随着孔间距D增大,以及孔径b减小而降低,且当孔间距超过孔径4倍以后,相邻孔的冻胀应力耦合效应小于10%。(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9年09期)

杜晓方[5](2019)在《基于NMR技术的充填体孔隙结构的冻融损伤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反复冻融循环条件下充填体内部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运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对0、50、100和200次冻融循环后的试样细观结构损伤进行扫描,获得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谱,并对循环后试样进行拍照记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试样孔隙演化的规律和细观结构损伤的机理。结果表明:由T2分布曲线可以反映冻融循环作用下试样内部孔隙的演化和扩展特点;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表征材料孔隙率大小的T2谱面积呈现初期增加速度较快,后期增速减小的规律,其中小孔隙比例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减小,大孔隙比例随次数增加而增大;通过探讨孔隙结构演化机理,提出冻融循环中渗透力和冻胀力共同作用是砂浆结合面出现破坏而形成连通裂隙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9期)

袁超,张慧梅,孟祥振,杨更社,吴禄源[6](2019)在《内摩擦角对冻融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影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Weibull随机分布和损伤力学理论,从岩石变形全过程的特点入手,选用Drucker-Prager准则,建立能反映冻融岩石各变形阶段特征的损伤本构模型。通过冻融砂岩常规叁轴压缩试验,运用Mohr应力圆,获得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砂岩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由模型理论曲线与冻融砂岩试验曲线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变动内摩擦角,分析摩擦角对模型是否存在影响。结果表明: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获得的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内摩擦角对分布变量的影响较大,且是线性关系,但对损伤本构模型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研究成果对岩石本构关系的建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4期)

何晓雁,郭磊,赵燕茹,李文超,张淑艳[7](2019)在《利用冲击球压法评价BFCC冻融下的表面损伤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冲击球压技术对玄武岩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在硫酸钠、水、氯化钠叁种溶液冻融后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冲击荷载–压痕尺寸的关系、冲击荷载–时间的关系、冲击应力–应变的关系及布氏硬度等。结果表明:(1)冻融对材料表层的影响最大也最为迅速,而表层以下的结构仍具有抗冲击性;(2)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冲击荷载–时间图中小球的回弹高度明显降低,材料的塑性变形损伤增大;(3)低荷载下冲击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基本为一条直线,当荷载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关系曲线呈现非线性;(4)布氏硬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硫酸钠溶液对玄武岩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冻融影响最大。试验表明,利用冲击球压法评价玄武岩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冻融损伤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伯昕,潘晨,汪飞,王清[8](2019)在《基于Logistic模型的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混凝土在冻融循环破坏中的真实演化过程,首次将Logistic函数引入到混凝土的冻融损伤研究中,进行了不同水灰比下的混凝土、不同纤维的纤维混凝土的冻融循环试验。利用Logistic函数定量刻画两种混凝土的质量损失与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并将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现有文献进行对比,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灰比、纤维类型和纤维掺量的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演化规律均符合Logistic函数所描述的发展规律,该模型能够对混凝土冻融破坏的演化规律进行准确预测。(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宏刚[9](2019)在《高海拔多年冻土区露天煤矿软弱夹层冻融损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多年冻土区露天煤矿软弱夹层强度与冻融循环的关系,获取相互之间的变化规律,借助叁轴压缩试验对木里露天煤矿软弱夹层在增湿与冻融两条件下的冻融损伤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夹层强度参数黏聚力、内摩擦角及弹性模量随含水率增加均降低且呈幂函数关系,泊松比与含水率呈类线性关系;强度参数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总体仍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呈指数函数关系。随着冻融次数和含水率的增加,软弱夹层的冻融损伤与耦合损伤因子均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冻融损伤在耦合损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当含水率达到13.87%之后,冻融损伤的主导作用愈加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孟祥振,张慧梅,康晓革[10](2019)在《含孔隙冻融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损伤本构模型所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在深入研究孔隙岩石变形破坏特征的前提下,将岩石视为孔隙、损伤与未损伤3部分。以孔隙率反映岩石体积变化,基于weibull随机分布,依据损伤力学原理,确立含孔隙冻融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并以理论表达的形式确定模型参数,最后利用冻融岩石的力学特性试验结果验证其合理性。结果表明:推导的本构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且岩石初始阶段时孔隙压密以及应变软化特性都能更好地反映出来;通过峰值条件获得的模型参数表达式,可反映冻融岩石的损伤演化与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增强了模型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冻融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冬季寒冷地区与水流接触的混凝土,常常会受到冻融循环和水流冲磨的双重作用,二者耦合后的作用机理及损伤进程尚不明确。研究了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和水流冲磨耦合作用下的损伤进程,从混凝土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出发进行混凝土损伤评价,详细分析了C40、C50、C55混凝土分别在单独冻融循环、单独水流冲磨以及冻融-冲磨耦合作用下的损伤进程。结果表明: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表面剥落严重,且质量损失超过了单独冻融循环和单独冲磨作用下质量损失之和。同时,冻融-冲磨耦合作用下的相对动弹模下降较多,C40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低至52%,加快了混凝土的失效过程;冻融循环作用导致混凝土结构疏松,进而促进了水流对混凝土的冲磨作用,使混凝土损伤加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冻融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杜振军,兰晓峰,张建民,毛智周,罗兴华.冻融损伤对大准铁路言正子2~#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铁道建筑.2019

[2].白银,叶小盛,刘海祥,吕乐乐,宁逢伟.冻融循环与水流冲磨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损伤进程[J].水利水电快报.2019

[3].张伟,张士萍,张建业.混杂纤维抑制混凝土冻融损伤规律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9

[4].赵方冉,齐波,邹亮亮,石广顺.除冰剂复合作用下的混凝土道面冻融损伤研究[J].混凝土.2019

[5].杜晓方.基于NMR技术的充填体孔隙结构的冻融损伤演化特征[J].煤矿安全.2019

[6].袁超,张慧梅,孟祥振,杨更社,吴禄源.内摩擦角对冻融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影响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

[7].何晓雁,郭磊,赵燕茹,李文超,张淑艳.利用冲击球压法评价BFCC冻融下的表面损伤特征[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9

[8].王伯昕,潘晨,汪飞,王清.基于Logistic模型的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规律[J].硅酸盐通报.2019

[9].张宏刚.高海拔多年冻土区露天煤矿软弱夹层冻融损伤试验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9

[10].孟祥振,张慧梅,康晓革.含孔隙冻融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  

冻融损伤论文-杜振军,兰晓峰,张建民,毛智周,罗兴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