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刘苏词中的雅俗对立

论北宋刘苏词中的雅俗对立

一、论北宋柳、苏词的雅俗对峙(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1](2021)在《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体作为有宋一代的标志性文体,于北宋中后期大放异彩,并在宋初卑弱艳冶的词风上形成新的词学风貌,其形成过程必然受到社会环境、政治变革乃至文学思潮的渗透与影响。北宋中后期词能够形成新的词学风貌,与诗文革新运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首先,诗文革新运动和北宋中后期词依托于共同的文化土壤,这为两者之间的互动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主题取向在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下有所拓展;此外,诗文革新运动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文学创作倾向,为北宋中后期词形成新的艺术特色引领风向。从此意义上讲,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在反映北宋文学书写内容和审美趣味方面互通,然目前学界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互动研究较为薄弱。有鉴于此,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不同文体在创作主题和艺术呈现层面的认知;另一方面对我们更好的梳理社会思潮与文学运动之间的双向驱动作用有积极意义。本文以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的生成背景进行论述,包括“右文政策”与文人创作主体精神的勃发;“穷变则通”与儒学复兴运动思潮的兴起;政治变革与文体功能的转变与深化三个小节。第二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之间互动的创作主题取向进行分类,分别是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现实指向;崇尚清旷、追求理趣的内在承载;言志抒情、情志一体的人生感怀三种类别。第三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艺术特色的形成进行揭示,包括“以诗为词”创作手法的确立与成熟;“以俗为雅”审美风格的交织与转化;“刚柔并济”创作风格的对立与统一三个部分。第四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的价值意义进行论述,分别为彰显了北宋中后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呈现了北宋中后期词的审美风尚;推进了北宋中后期文体互动的进程。

仝乐[2](2020)在《两宋之际宗苏词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宗苏词人由苏门词人及苏门外围人员组成,北宋末期由江西诗派词人组成,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苏轼词风。南渡时期宗苏词人延续了苏轼词风。以辛弃疾为主的中兴宗苏词人,则发扬了苏轼词风。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界定了宗苏词人的成员构成,判断其为宗苏词人的依据为该词人曾与苏轼交游,隔代宗苏词人或推崇苏轼诗文,或在词中次韵苏词,或者词风相似。对两宋之际词坛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介绍针对这一题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正文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宗苏词人的代际传承。苏轼对苏门词人的影响在于促进了苏门词人群的形成和发展,苏门词人群对南渡词人的影响体现在南渡词人对苏门词学活动的追和,如对苏门《渔父词》的追和、赋木樨的词学活动等,促进了苏轼词风延续。中兴词人发扬苏轼词风的体现之一是以词言志,将词以载道作为创作宗旨,中兴词人是承继着南渡词人群之后的英雄群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理念以及恢复中原的志向,发扬了苏轼的豪放词风。第二章,“佳处如其诗”:江西诗派诗人的词作。陈与义、徐俯、吕本中、韩驹、惠洪属江西诗派的着名诗人,“佳处如其诗”,正是传承并发展了苏、黄等人“以诗为词”的做法。陈与义作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有意且明显地接受苏轼以诗为词的词风。江西诗派与苏轼“以诗为词”的差异,体现在江西诗派词人好以诗论入词,而苏轼则以豪放词风为主要标志。江西诗派词人词风以平淡流畅为主。第三章,南渡宗苏词人词作。词风更为多样化,苏轼词淡泊潇洒的精神被南渡词人延续,南渡士人在辗转流寓的情况下多寓浮家泛宅的想象,他们在词中寄予了进退出处的矛盾心理,表现为“齐物意”与“济时心”的共存。此外,南渡词人多延续苏轼豪宕沉雄的词风,表现在南渡文人对元佑时期的向往以及确立词能言志的词学观念。词中显露出中兴气象,即为苏轼“天风海雨”词境的塑造,以及词中具有“胸中万顷空旷”的意境。南渡时期的诗歌导向是学习杜甫诗,词学领域也逐渐转向对杜甫诗的学习,词中对杜甫诗的学习又反过来促进了苏轼词风的发展,词的内容和题材转向多样化,主题表现为“万象为诗材”。宗苏词的表现方式主要为直接化用苏词或者苏诗,词人群体之间词学活动也使得苏轼词风间接地影响了南渡词人。第四章,两宋之际次韵苏轼词的新变和价值。表现为次韵词在宗苏词人之间的影响力,南渡时期次韵苏词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促进了次韵词组词形式的创新和词牌的经典化。第五章,宗苏词人的词学观。苏门词人的词学观以传统词论为主,南渡词人的词学观以东坡词为范式,赞赏“以诗为词”的豪放词风,黜俗崇雅。中兴宗苏词人词学观为崇尚词风的多样性,倡导英雄之词,词的表现为“以文为词”,具有词史功能。宋末宗苏词人继承苏、辛词的优点,追求词艺,出现对苏、辛豪放词的反思。

侯北辰[3](2018)在《论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轼不仅是宋代的重要文人,同时对于金代文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金词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金代词人如金前期的蔡松年,中期的赵秉文,以及后期的元好问等人都对苏轼的词学思想有着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承继。对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旨在以金代词人的具体创作为出发点,以金代的历史及文学史走向为经纬,对苏轼和金词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还原,从而为体察和分析金词的艺术特色提供参考。第一章探讨的是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背景及原因。“苏学北行”是金人学习苏词的大背景。金人在形成本国文化的过程中,对北宋进行了多方面的继承,其中就包括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下对苏轼较为全面的肯定。在文学上,苏轼的诗词文都是金人推崇和认定的对象,此外,苏轼的人生遭遇,哲思体悟等更是能获得金初仕金宋儒的认同。金人尚苏,还与当时的政治取向,历史背景和北方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关系。金国统治者为了获得统治的合法性而褒崇元佑,与北宋崇尚新党相反。北地频繁的战争也打破了原有的承平局面,使人们更关注人生、社会,苏学中注重实用的部分受到重视。北方文学传统与南方文学传统不同,其自然健朗、浑厚贞刚的特质与苏轼的文人词传统相通,这是金代词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大背景。第二章则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对金代词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境况进行讨论。从本体论来说,苏轼有着较为明确的诗词同质的观点,这是苏轼对词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苏轼的观点为词体文学提供了新的,属于文人士大夫的抒情范式,改变了唐五代北宋以来的传统词风,“破体以尊体”,强调词的主体抒情性,把词变为一种独特的抒情诗。金代词人也恰恰沿革了苏轼词学中的“破体”,在“尊体”的路径选择上与同时的南宋词坛不同,并且逐渐形成了词体文学中的“北派风格”。虽然金代词人在继承苏轼的词学传统的时候,其词作与词学理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但对苏轼“破体以尊体”的词学路径始终坚持如一,并且还有所深化。第三章则从创作论的角度,以金代词人在金代前、中、后期的更替为线索,分析金代词人在接受苏轼词学思想后的具体实践。苏轼有着“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这为金代词人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作范式,并且,金人对于苏诗,也景行仰止,有着较为主动的学习和模仿。这也就导致了在对境界和题材的扩展上,在题序和典故的使用上,乃至在化用前人,包括东坡本人之句上,金人都表现出来了明确的以苏为标杆,以“以诗为词”为创作圭臬的倾向。这种对“以诗为词”的遵从,直接促进了金词中部分佳作上品的诞生,也使金词和南宋词一起,共同成为了其时文学生态中的两朵奇葩。

杨等华[4](2016)在《柳永词北宋接受史研究 ——以北宋词艺发展史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柳永词在词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其词内容的复杂性和传统以“人品论文品”的评价标准,其词在词史上的争议一直较大,有宋一代开始,世人对他的评价便毁誉参半,歧议纷呈。本文立足于传统的文献学、批评史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借鉴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采用陈文忠教授接受史研究的三维历时结构(本文主要是影响史),以柳永词为立足点,以后代作家接受柳永词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等事实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以北宋为主的柳永词接受史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并从中考察具体词作家对柳永词接受活动的某些特点,借以总结北宋时期各代表作家对柳永词接受的美学倾向和规律,从柳词对北宋时期词作家影响的角度来窥探柳永在词史上的真实地位。论文除绪论部分以外,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以柳永词为基础,综合借鉴古今研究柳永词的学术成果,对柳永词作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一个比较详尽的梳理和总结。厘清词作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为下文不同接受群体的具体接受点做好基础。第二章为“显性接受”柳永词的作家群体以及他们接受柳词的文本体现和这一接受的文学史意义,具体以黄庭坚、秦观、曹组、曹端礼为研究个案。黄庭坚对柳词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俗”的风格特点上,这与他求新求变的审美追求有关,但他偏离了柳词俗易的方向,而转向艰涩。秦观虽然受柳永的多方面影响,但因为始终在审美趣味上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词作显得情韵高雅,深受雅俗两大群体的认可,黄柳二人的接受呈现出较为突出的个人特色。曹组和曹端礼对柳词的接受受到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们的接受始终笼罩在柳永的光芒之下,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第三章是“隐性接受”柳永词的代表作家——苏轼。主要探讨“东坡境界”对“屯田蹊径”的借鉴和超越。苏轼对柳永的正向接受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的仿袭和追摹上,还体现在句式、意象的再运用以及结构模式、风神情韵的暗袭上。苏词“自是一家”对“柳七郎风味”的变革主要在于主流审美趣味的回归和重塑。第四章“隐性接受”柳永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彦。主要探讨“清真范式”是如何在柳苏对峙中进行二者内容和词艺的继承和整合。主要表现在抒情主体,情景组合,体段配置,情节化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最后总结北宋时期柳词接受特点。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北宋柳词接受始终呈现出雅与俗、本色与诗化、抒情与言志等对立词学范畴的交叉与互融和受非文学因素影响的特点。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接受特点是柳词接受史的开端,也是基础,后世对柳词接受的主要趋向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

李芹华[5](2014)在《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雅”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指出“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今学者对该字的讨论由来已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观念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首先从“雅”语义演变分析入手,之后分析儒道两家“雅”的观念,接着列举了一些名家对“雅”意义的不同解读,最后通过分析“雅”与“俗”以及“雅”与“礼”的关系来更进一步深入探讨“雅”的文化与审美意义。

于广杰[6](2013)在《苏轼文人集团研究 ——以诗词书画为中心》文中指出苏轼文人集团形成于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期,与宋学向文学领域的拓展同步。这一文人集团在学术、文学、文化上继承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倡导的庆历新政和新文化运动,是庆历学术在北宋中后期的传承者。他们不同于关、陕、廉、洛的儒家正统学术,也不同于南方新经济影响下兴起的荆公新学。而是流淌着先秦士人与汉、魏、南朝文士血脉的一群新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因为宋代的右文政策,在政治上有了相当的话语权;在学术上秉承士人的独立思考精神,以开放的姿态和博采的胸怀关注着社会民生,形成他们独立的学术;在文学上,他们继续推进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于古文的题材、体制、艺术表现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继欧阳修之后,进一步完善确立了与宋学“道统”并立的“文统”,从更高的层次上提升了文学的文化地位和社会价值。并使之成为宋学发展洪流中的一支汪洋巨川。“以文为诗”在北宋的文化背景下,经欧阳修、苏轼文人集团诗文革新运动的推动,成为宋代文人诗歌创作的主导形式。并由此完成了自中唐韩愈以来的“诗格”之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宋诗体”。“以文为诗”的新变与此时经学、词、书画等领域的变化异体同质,都是北宋思想文化革新的产物。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中唐前后开始的文化转型,在北宋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政策培育下发展壮大起来。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观念意识、学术思想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宋士人的新文化理念,施于经学则是儒学复兴运动,开启疑经复古,舍传注而独抒己意的宋学新风,至元佑时期形成“元佑新经义”。施于文,自宋初柳开始,接续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创意造言,形成平易简洁的新文风。施于诗则打破自《诗经》以来“以诗为诗”的诗歌传统,代之“以文为诗”。施于词则是打破词的乐体本质与“花间宗风”,“以诗为词”,成曲子中缚不住的文人士大夫之词。于书画则是打破晋唐以来“尚法”的书画之风和依附政治教化的“画教”、“书教”,“以诗为画”,成“士人书画”一体。

孙艳红[7](2012)在《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是以时间为线索,以宋代每位代表性词人为着眼点,通过对其相关文本的考证和量化统计,具体分析其词作中的女性题材、女性化的情感表达、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等,追溯出宋词的女性化特征发展演变过程。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构成。绪论:主要阐述宋词的女性化特征之内涵、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框架等问题。正文:宋初词承唐而下,以艳科的手法去表现士大夫情怀,以感伤的女性情怀观照万物。其词即不失词之本色,又有一种绵邈含蓄的抒情特征,实现了五代词人向宋代词人的转化与过渡。柳永词的总体风貌是艳科俗词,具有“俗艳深挚”的女性化特征,将市井艳科词推向了极致,使词的本色特征进一步定型化,对后世苏轼、秦观等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晏欧词和张先词应该是北宋中前期士大夫觉醒的产物,实现了由应制、应歌向士大夫之间应社的转型。晏欧是“雅笔写柔情”,从不同层面承袭了花间余续。欧阳修又受柳永俗词的影响,为后来的少游、易安甚至陆游在表现女性内心隐曲世界方面的词创作奠定了基础。张先在词的创作中改温韦之艳丽变为清丽婉约,其词开启了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的转变。张先词超越柳永词“俗”的特质并走向雅化,从而孕育了东坡的以诗为词之雅词的出现。宋词的女性化特征发生重大变化应该是东坡词的出现,苏轼以诗为词,使词体发生了变化。苏轼虽然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但词体的音乐属性决定了东坡词必须具有应歌的性质,词本体的柔媚风格也使苏词离不开对女性题材、女性心理的描写,是一种豪放背后“健笔写柔情”的女性化特征。东坡词对当时的苏门四学士和后来的周邦彦、辛弃疾等人填词产生了重大影响。晏几道和秦观因其词而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他们的词呈现出“感伤哀婉”的女性化特征。小晏以一种自恋式的女性化倾向写词,充分地保持了词的“当行本色”,对少游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少游先学柳词,又受东坡词启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自哀式的女性化倾向,承担了词向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回归的使命,为美成词的凄婉的女性化风格的形成导夫先路。黄庭坚和贺铸在词学传统做法和苏轼雅化革新双重冲击之下,都创作大量艳情俗词。山谷受到柳永市井俚俗词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俗艳词,这是黄庭坚对词本体“别是一家”柔婉绮丽俗艳特质的继承,可以看作是后世金元曲子词的滥觞;而受东坡“以诗为词”创作方法的影响创作的雅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综合来看,山谷词或俗或雅,以俗为雅,对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是一种继承与发扬。贺铸词受晚唐艳情诗和花间词的影响,大部分词作符合传统审美风貌,情思绵渺,妖冶幽艳,近乎当行本色。到了周邦彦,词体再度为之一变。美成词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末世悲凉意绪下的凄艳之美,既有法度精神,又有严于韵律的和谐。但这不意味着美成词偏离了词本体女性化特征的要求,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化特征的反映形式有所变化罢了。美成是把自己的末世情怀,感伤故事融入到对女性的审美观照,表现出“雅艳凄婉”的女性化特征,成为维系南北宋词脉的重要纽带。词至易安,其女性身份,及其写作对象和性别视角,无疑使词的女性化特征表现得更为酣畅淋漓。易安直承美成的是艺术化地使事用典,还经常以平常白话语填词,多少又杂有着柳词的特色,但又明显略胜柳词一筹。易安词真正做到了化俗为雅,表现出女性独有“真纯自然”的女性化特征。稼轩词以豪放着称,似乎偏离了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但稼轩词中大量景物的选取、典故的运用形成了词的幽深隐约之美,加之女性题材与女性语言的使用,生动地描绘出人类心灵的另一层面,是豪放刚健与阴柔如水相结合的词体特征,具有深邈婉曲的艺术魅力。姜夔词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恋情词,不仅情感专注,更秉持中和之道,意象清空,措辞骚雅,而不落词之冶艳俗套,开骚雅情词一路,即便是咏物之词,白石亦有香草美人骚雅之风,使其词具有“骚雅冷艳”之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女性化特征。白石词继承了晏几道、秦观、周邦彦追求骚雅的创作思路,并对吴文英产生积极的影响。吴文英词是唐宋词体发展到尾声时代的一次整合,可以看作是唐宋词的最后辉煌。梦窗词并不是简单的对南宋词的收束,同时他也包涵了北宋的词风,甚至于涵纳了晚唐五代之神韵。梦窗词以一种女性的敏感思维来感伤国事,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化的意味。梦窗词既有柳词风貌,又似少游情怀,是一种“密丽深邃”的女性化特征。结论:总结归纳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历程。

谢凤英[8](2012)在《词学对待性范畴研究的重要性》文中指出文学批评中,对待性范畴指两个范畴意义相对,但是这种对立不是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为济,相互补充的。词学中对待性范畴非常多,词人和批评家对词体认识的矛盾和困惑性,也体现在词学对待性范畴两个端点间的游离中。利用对待性范畴可以认识词体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词学对待性范畴研究非常重要。

符继成[9](2010)在《走向南宋:“贺周”词与北宋后期文化》文中指出北宋后期是唐宋词发展过程中的高峰期,也是词风向南宋转变的开端期。本文选择贺铸和周邦彦这一对曾被并称为“贺周”的词人,以他们的创作为中心,联系北宋后期的文化现象,具体地展示和说明了词走向南宋的过程。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意义、方法、思路,以及可资借鉴的相关研究成果等。本章认为,南宋词风发端于北宋后期,这说明北宋后期的“精神气候”中,已经具备了适合这种词风生存发展的文化因子。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这一点关注不够充分,存在着重南宋轻北宋、重时代轻地域、重群体轻个体等倾向。因此,本文把词风走向南宋的起点确定在北宋熙宁年间,采用以两个代表性的词人为中心的“微观模式”,结合时代和地域因素,去考察词在北宋后期的演变。第二章论析进入创作期之前的贺、周站在怎样一个文化起点上,地域和时代方面有哪些文化因素将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一章中,首先分析了贺、周两人的家世、地域与他们的性格气质之间的联系,确定他们分别有着比较典型的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背景;其次,对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所可能接触到的政治文化、社会风尚与文学思潮进行了论述。第三章论析贺、周的“词心”与北宋后期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北宋后期,新旧党争贯穿始终,极大地影响了士人的精神风貌和政治心态,并使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发生相应的变化。本章以党争的几个发展阶段为线索,观察和分析贺、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的进退出处及其在词中的反映。第四章论析贺、周的“词品”与北宋后期的社会风尚之间的关系。本章认为,雅与俗是唐宋词的两种基本品格,唐宋词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由俗而雅,但是在不同时期,“雅”的涵义并不相同。因此,在唐宋词史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雅词”。而北宋后期作为词风由北入南的转变期,呈现出多种“雅词”并存的复杂状态。这些“雅词”的背后,又各有相应的社会风尚的支持。本章以贺、周的词为重点,对此进行观察和讨论。第五章论析贺、周的“词体”与北宋后期的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两宋词在审美特征上的“唐音"与“宋调”之别,以及贺、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表现。北宋后期宋代的文学思想臻于成熟,宋诗形成了自家面目,而在词的领域中,同样也逐渐表现出“宋调"的特色:它的内在质素由“缘情”而发转向“写意”为主,外在风貌由自然浑成转向人工雕琢。贺、周的创作共同体现了这种转变的趋势,但比较而言,贺更多“唐音”,周更多“宋调”。第六章为余论,结合文化环境之变解读贺、周词在南宋的接受史。另外,通过与晚唐诗人“小李杜”的比较,评定贺、周在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

李楠[10](2010)在《金代文学家王寂研究》文中认为王寂是金代“国朝文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王寂的诗歌再现了金代一个普通士人坎壈的仕宦生涯及其复杂的情感世界,诗人或感慨政治失意,或感喟年华流逝,或感受自然美感,或感怀人间真情,以及描绘大定、明昌盛世图景,在反映金源社会人生的层面,显示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后世读者从中可窥见金源时代文人生存状态,进而把握在金朝“武夫当国”的政治背景下文人的地位与命运的特质;在艺术上,王寂诗具有苍凉悲凄、清劲豪迈和清新自然等多样风格,显示出金源诗坛创作的总体倾向。王寂的散文以记体文为主,写作上主要是重在达意,平易晓畅。其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在金源文坛上蔚为一宗。王寂的词题材丰富多样,既有清丽缠绵的爱情词,也有苦闷无奈的行役词,还有迟暮之思的祝寿词以及悠然平和的闲适词等,代表了金代中期词坛创作的风貌。其词风格刚柔并济,既清丽婉转,又清疏旷达,亦雄迈亢爽,是金源词风的重要代表。论及王寂文学成就的成因,本文认为一是儒释道融合的思想,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二是金代中期女真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以及特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三是唐宋文学传统的熏陶等。所有这些都是王寂文学创作风貌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论北宋柳、苏词的雅俗对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北宋柳、苏词的雅俗对峙(论文提纲范文)

(1)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右文政策”与文人创作主体精神的勃发
    第二节 “穷变则通”与儒学复兴运动思潮的兴起
    第三节 政治变革与文体功能的转变与深化
第二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主题取向
    第一节 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现实指向
    第二节 崇尚清旷、追求理趣的内在承载
    第三节 言志抒情、情志一体的人生感怀
第三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艺术特色的形成
    第一节 “以诗为词”创作手法的确立与成熟
    第二节 “以俗为雅”审美风格的交织与转化
    第三节 “刚柔并济”创作风格的对立与统一
第四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彰显了北宋中后期文人的精神风貌
    第二节 呈现了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审美风尚
    第三节 推进了北宋中后期文体互动的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两宋之际宗苏词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宗苏词人的代际传承
    第一节 苏轼与苏门词人
    第二节 南渡词人对苏轼词风的延续
    第三节 中兴词人对苏轼词风的发扬
    小结
第二章 “佳处如其诗”:江西诗派诗人的词作
    第一节 江西诗派诗论入词
    第二节 “浓淡之间”——陈与义对东坡范式的追摹
    第三节 “以诗为词”的进程
    第四节 绚烂归于平淡——词风整体倾向
    小结
第三章 南渡宗苏词人的词作
    第一节 进退出处的选择
    第二节 高举苏轼豪宕沉雄的词风
    第三节 中兴气象
    第四节 宗苏词的表现方式
    小结
第四章 次韵苏轼词的新变和价值
    第一节 次韵词的影响效应
    第二节 次韵词的情感深化过程
    第三节 次韵词组词形式的创新
    第四节 次韵词词牌的经典化意义
    小结
第五章 宗苏词人的词学观
    第一节 苏门词人的词学观
    第二节 南渡宗苏词人的词学观
    第三节 中兴宗苏词人的词学观
    小结
结语
附录 :宗苏词人成员构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论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苏学北行”: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之背景
    第二节 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原因
第二章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 苏轼的“诗词同质”词学本体论
    第二节 金人对诗词同质论的接受
    第三节 金人对诗词同质论的深化
第三章 从创作论角度来看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 苏轼的“以诗为词”词学创作论
    第二节 金人的“以诗为词”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柳永词北宋接受史研究 ——以北宋词艺发展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 传播学研究
        (二) 传播和接受研究
        (三) 接受史研究
    三 研究内容设计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屯田蹊径”的多维论析
    第一节 题材的突破和开创
        (一) 女性词的变异和羁旅词的开创
        (二) 咏物词、怀古词的续承和过渡
        (三) 都市、颂圣和游仙词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词艺的丰富和发展
        (一) 体制的拓展和四六言句式
        (二) 羁旅词的模式化和女性词的自我化
        (三) 结构安排和情感展开的程式化
        (四) 景物描写和情节化特征
第二章 源流皆从柳氏来
    第一节 俗风的承袭和变味:山谷词“俗”之意义变迁
        (一) 俗风的承袭和放大
        (二)“俗”之内涵的变迁和异化
    第二节 仿袭中的“柳七郎风味”:秦观对柳词的仿袭和导引
        (一) 内容和手法的承传
        (二) 意趣的改造与提升
    第三节 “柳派词人”之曹组
        (一) 羁旅意义的继续叩问
        (二) 谐谑背后的人生哲思
        (三)“浅近卑俗”的承传
    第四节 “柳派词人”之晁端礼
        (一) 恋情词继续和深化
        (二) 羁旅行役词和谀颂词的承接
        (三) 词法的承传
第三章 “东坡境界”对“屯田蹊径”的借鉴与超越
    第一节 文本的直接引用和借鉴
        (一) 遣词造句的仿袭和追摹
        (二) 句式与意象的运用和再现
        (三) 结构模式、风神情韵的暗袭
    第二节 境界的超越和开拓
        (一) 羁旅行役词:主体形象从沉沦到超越
        (二) 歌妓词:情感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和深化
        (三) 咏物词:主体哲思的渗透与物我交融的境界
    第三节 主流审美趣味的重塑和回归
        (一) 语言的去俗就雅
        (二) 词体的诗化
        (三) 气格的融入
第四章 “清真范式”对“屯田蹊径”的偏取和整合
    第一节 抒情主体的自我化
    第二节 情景组合由赋到比兴
    第三节 体段配置模式由直线到曲线
    第四节 情节化到故事性
    第五节 语言从自然天成到雅丽精工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雅”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现有研究成果概述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写作思路与词条来源
第一章 “雅”的语义系统
    第一节 “雅”的语义探源
    第二节 辞书中有关“雅”字的语义分析
第二章 儒家和道家观念中的“雅”
    第一节 儒家观念中的“雅”
    第二节 道家观念中的“雅”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后世各名家观念中的“雅”
    第一节 王充思想中的“雅”
    第二节 刘勰思想中的“雅”
    第三节 三部《诗品》中的“雅”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雅”与“礼”、“俗”
    第一节 “雅”与“礼”
    第二节 “雅”与“俗”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的主要不足
附录:与“雅”有关的现有研究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苏轼文人集团研究 ——以诗词书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于苏轼文人集团的界定
    二、 苏轼文人集团研究现状
    三、 选题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轼文人集团形成及其成员
    第一节 苏轼文人集团的生成背景
        一、 新朝立极与政治改革苏轼文人集团形成的时代
        二、 宋代士风与苏轼文人集团的文化人格的形成
        三、 前辈的文化征舆与文化使命的授受传承
    第二节 苏轼文人集团的成员
        一、 苏轼文人集团成员界定
        二、 苏轼文人集团成员
    第三节 苏轼文人集团的成员构成分析
        一、 苏轼文人集团成员的地域分布
        二、 苏轼文人集团成员的学术背景概观
第二章 苏轼文人集团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元佑以前蕴育发展时期
    第二节 元佑时期成熟鼎盛时期
    第三节 元佑以后衰落时期
第三章 苏轼文人集团的诗歌创作以以文为诗为中心
    第一节 北宋以文为诗与诗体之变
        一、 以文为诗概念的提出
        二、 以文为诗的内涵
    第二节 苏轼文人集团与元佑诗坛
        一、 元佑诗坛与元佑体
        二、 苏轼文人集团的以文为诗与元佑体的形成
        三、 唱和诗与以文为诗以苏轼文人集团武昌西山唱和诗为中心
    第三节 苏轼文人集团的咏物诗与以文为诗
        一、 苏轼文人集团的咏物诗
        二、 苏轼文人集团的咏石屏诗与以文为诗
第四章 苏轼文人集团的词创作以以诗为词为中心
    第一节 词的士大夫化与以诗为词
        一、 以诗为词是词士大夫化的路径选择
        二、 以诗为词的发展过程
        三、 苏轼文人集团以诗为词的内涵
    第二节 苏轼文人集团以诗为词与词坛的论争
        一、 以诗为词与词坛的雅俗之辨
        二、 以诗为词与词体之辨
    第三节 苏轼文人集团词人的创作与用调
        一、 苏轼文人集团词人构成了北宋词坛第二代创作群体的主干力量
        二、 苏轼文人集团词人的用调情况
    第四节 以诗为词在苏轼文人集团的创作中的表现
        一、 自述词、寓意词与以诗为词
        二、 苏轼文人集团唱和词与以诗为词
        三、 苏轼文人集团的词戏与以诗为词
第五章 苏轼文人集团的绘画创作与文学以以诗为画为中心
    第一节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
        一、 唐五代以来文人士大夫对书画的染指及其新变
        二、 北宋古文运动对诗文书画综合艺术观念的影响
        三、 欧苏文人集团诗文书画一体的文艺观念与士人画的特征
    第二节 士人画形成的画史和诗史背景
        一、 士人画形成的画史背景以绘画媒介屏风为中心
        二、 士人画形成的诗史背景以写望诗为中心
    第三节 苏轼文人集团画家群体的形成
        一、 士人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二、 苏轼文人集团画家群体成员
    第四节 苏轼文人集团题画诗与以诗为画
        一、 苏轼文人集团题画诗
        二、 苏轼文人集团的题画诗与诗画一律思想
    第五节 两宋题画词与诗词书画的结合
        一、 两宋题画词的数量统计
        二、 两宋题画词的题材
        三、 题画词与诗词书画综合艺术观念
    第六节 以诗为画对宋代画论的影响
        一、 以诗为画对《宣和画谱》的影响
        二、 以诗为画对邓椿《画继》的影响
第六章 苏轼文人集团在南宋、金的群体记忆
    第一节 南宋文人笔记中的苏轼文人集团记忆
        一、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苏轼文人集团记忆
        二、 洪迈《容斋随笔》与苏轼文人集团
    第二节 苏轼文人集团对金代文学的影响
        一、 苏学行于北
        二、 苏学北行的过程及其特征
        三、 苏学北行与金代词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7)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宋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一、 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所致
        二、 社会环境和宋人的审美心理所致
        三、 词的表达方式所致
    第三节 宋词女性化特征的表现形式
        一、 以女性题材或女性形象为创作主体
        二、 以女性化的情感表达为话语模式
        三、 以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为表达方式
    第四节 研究现状、研究框架及研究价值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三、 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 雍容绵邈:宋初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宋初词人词作情况
        一、 宋初词人数量统计
        二、 宋初词作数量统计及简要分析
    第二节 “雍容绵邈”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相思怨别词:雍容富贵,雅致文丽
        二、 宫廷应制词:典雅巨丽,奢华浮夸
        三、 比兴寄托词:绵邈深婉,含蓄哀伤
    第三节 宋初词的词史意义
第三章 俗艳深挚:柳永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柳永词概说
        一、 关于柳词的评价
        二、 “俗艳深挚”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俗艳深挚”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词体发展演变的必然选择
        二、 社会政治历史原因
        三、 个人原因:柳永对情爱人生的选择
    第三节 “俗艳深挚”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俗艳词:“俗艳深挚”的最好诠释
        二、 羁旅词:“俗艳深挚”的深层体现
    第四节 柳永词的词史意义
第四章 雅笔柔情:晏欧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晏欧词概说
    第二节 闲雅哀婉:晏殊词的女性化特征
        一、 “闲雅哀婉”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闲雅哀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率真深婉:欧阳修词的女性化特征
        一、 “率真深婉”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率真深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第四节 晏欧词的词史意义
        一、 欧词对东坡词的启迪
        二、 欧词对少游词的影响
        三、 欧词对易安词的影响
第五章 清丽婉约:张先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张先词概说
    第二节 “清丽婉约”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一、 词本体特征的传承和词坛环境的影响
        二、 为歌女演唱的客观现实
        三、 自身性格和家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清丽婉约”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女性题材词:清丽婉约
        二、 咏物、写景等词:浸染女性柔美风神
    第四节 张先词的词史意义
        一、 张先词对苏轼的影响
        二、 张先词对周邦彦的影响
        三、 张先词对白石词的影响
第六章 健笔柔情:苏轼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苏轼词概说
    第二节 “健笔柔情”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词体发展的必然
        二、 柳永词的影响
        三、 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健笔柔情”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女性题材词:健笔写柔情
        二、 豪放旷达词:女性柔情点染
    第四节 苏轼词的词史意义
第七章 感伤哀婉:晏几道、秦观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晏几道、秦观词概说
    第二节 晏几道词——自恋式的感伤哀婉
        一、 自恋的表象:男女情爱词中的生依死恋
        二、 自恋的本质:酒宴醉梦词中的醉生梦死
    第三节 秦观词——自哀式的女性化特征
        一、 自哀的表象:传统相思怨别的浅愁低唱
        二、 自哀的本质: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深哀巨痛
    第四节 晏几道、秦观词的渊源及其影响
        一、 晏几道词的渊源
        二、 秦观词的渊源
        三、 晏几道、秦观词的影响
第八章 以俗为雅:黄庭坚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黄庭坚词概说
    第二节 “以俗为雅”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闺怨词:铲尽浮词与雅俗共赏
        二、 歌妓词:从俗与化俗为雅
        三、 恋情词:民歌风味与以俗为雅
    第三节 “以俗为雅”女性化特征成因及其词史意义
        一、 黄庭坚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黄庭坚词的词史意义
第九章 妖冶幽艳:贺铸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贺铸词概说
    第二节 “妖冶幽艳”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歌妓词:妖冶
        二、 恋情词:幽艳
        三、 闺怨词:深幽
    第三节 “妖冶幽艳”女性化特征的成因及其词史意义
        一、 贺铸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贺铸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章 雅艳凄婉:周邦彦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周邦彦词概说
    第二节 “雅艳凄婉”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柳永俗艳词的继承与发展
        二、 秦观“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影响
        三、 大量使事用典
        四、 时代氛围、个性情趣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雅艳凄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男女情爱词:缠绵哀怨之雅艳
        二、 羁旅相思词:艳情雅笔之凄婉
        三、 怀古咏物词:深婉蕴藉之清丽
    第四节 周邦彦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一章 真纯自然:李清照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李清照词概说
    第二节 “真纯自然”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真实少女生活的纯美表达
        二、 真实情爱生活的自然表达
        三、 亲历家国之痛的哀婉表达
    第三节 李清照词的词史意义
        一、 与小晏少游的承继关系
        二、 对东坡词的吸收
        三、 受柳永、黄庭坚和周邦彦的影响
第十二章 阴柔刚健:辛弃疾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辛弃疾词概说
    第二节 “阴柔刚健”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闺怨词:哀情缱绻的悲中有骨
        二、 恋情词:寄慨遥深的清柔绵邈
        三、 咏妓词:风流坦荡的绮丽温婉
        四、 杂类词:女性点染的阴柔刚健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三章 骚雅冷艳:姜夔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姜夔词概说
    第二节 “骚雅冷艳”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一、 词史发展所致
        二、 社会文化氛围所致
        三、 姜夔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所致
    第三节 “骚雅冷艳”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恋情词:痴迷不悟的骚雅冷艳
        二、 咏物词:物人合一的幽韵冷香
        三、 淑世词:淑世情怀的含蓄清空
        四、 羁旅词:天涯漂泊的骚情雅怨
    第四节 姜夔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四章 密丽幽邃:吴文英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吴文英词概说
    第二节 “密丽幽邃”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词体本身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二、 梦窗的个性修养和平生际遇
        三、 创作主体内容的需要
    第三节 “密丽幽邃”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自言体:哀感顽艳,密丽凄迷
        二、 代言体:骚情雅怨,秾艳深幽
    第四节 吴文英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词学对待性范畴研究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待性范畴的渊源
二、对待性范畴及其在文论中的延伸
三、词学中对对待性范畴的研究
    (一) 词学对待性范畴数量
    (二) 词学对待性范畴研究

(9)走向南宋:“贺周”词与北宋后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南北之间:"贺周"词的文化起点
    第一节 从故乡出发——"贺周"词的地域文化起点
    第二节 从平衡开始——"贺周"词的时代文化起点
第三章 进退之间:"贺周"的词心与北宋后期的政治文化
    第一节 朝帝京——"贺周"的词心与熙、丰时期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官冗从——"贺周"的词心与元佑时期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 江南好——"贺周"的词心与绍圣以后的政治文化
第四章 雅俗之间:"贺周"的词品与北宋后期的社会风尚
    第一节 词辨雅俗——唐宋时期词的雅俗之辨纵横观
    第二节 雅化背后——"贺周"的词品与北宋后期的社会风尚
第五章 唐宋之间:"贺周"的词体与北宋后期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词分唐宋——词中"唐音"、"宋调"辨
    第二节 唐宋徘徊——"贺周"的词体与北宋后期的文学思潮
第六章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金代文学家王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王寂的家世生平述考
    一.出身世家,读书应举
    二.行走仕途,辗转播迁
    三.贬谪蔡州,内召而回
第二章 王寂着述略考
    一.《拙轩集》与《北迁录》
    二.《辽东行部志》与《鸭江行部志》
    三.《拙轩词》
第三章 王寂诗文创作
    第一节 王寂的诗
        一.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
        二."清俊"的风格倾向
    第二节 王寂的散文
        一.辞赋
        二.行状与碑志
        三.序、记
    第三节 王寂诗文特色原因探析
        一.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二.民族文化融合和特定政治背景的影响
第四章 王寂词创作
    一.题材的丰富多彩
    二.词体风格的刚柔相济
    三.修辞手法的灵活巧妙
    四.语言风格的自然洗练
    五.王寂词艺术风格的渊源
第五章 王寂的地位和影响
结语:王寂是金源文坛的一代作手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王寂诗简注
附录二:王寂词简注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论北宋柳、苏词的雅俗对峙(论文参考文献)

  • [1]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D]. 吴丽.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2]两宋之际宗苏词人研究[D]. 仝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3]论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D]. 侯北辰. 吉林大学, 2018(01)
  • [4]柳永词北宋接受史研究 ——以北宋词艺发展史为视角[D]. 杨等华. 上海大学, 2016(02)
  • [5]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雅”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 李芹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6]苏轼文人集团研究 ——以诗词书画为中心[D]. 于广杰. 河北大学, 2013(11)
  • [7]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D]. 孙艳红. 吉林大学, 2012(03)
  • [8]词学对待性范畴研究的重要性[J]. 谢凤英.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4)
  • [9]走向南宋:“贺周”词与北宋后期文化[D]. 符继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8)
  • [10]金代文学家王寂研究[D]. 李楠.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论北宋刘苏词中的雅俗对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